4.22.2008

謊言的定義

很多哲學問題都是這樣問的︰「什麼是x?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是x?」

知識論上我們問︰「什麼是知識?一個人要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是知道P?」
倫理學上我們問︰「什麼是善?一個行為要具備什麼條件才算是善的?」
心靈哲學上我們問︰「什麼是心靈?一個東西要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是擁有心靈?」

我偶爾會想到一個類似的問題︰「什麼是說謊?一個人要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是在說謊?」

直覺上我們認為說謊就是說虛假不真的話,所以一個可能的定義是︰
definition 1
當一個人S說了一句話P時,S是在說謊,若且唯若
P不為真。

然而,我們很快就可以找到反例︰
case 1
我以為查理在研究室,所以阿條要找查理借錢的時候我跟他說查理在研究室,然而查理並不在研究室。

在case1裡,我說了不為真的話,但是沒有人會覺得我是在說謊,我只是弄錯了而已,不是故意的。所以,透過case 1,我們知道,當一個人說謊的時候,他不僅僅要說假話,而且他還得知道自己是在說假話才行。基於這個發現,我們調整定義︰
definition 2
S說了P是在說謊,若且唯若
1.P不為真,而且
2.S不相信P。

然而,這個定義也不會是合適的,考慮這個例子︰
case 2
阿條弄不到錢,所以被黑道追殺,逃到我家來。「靠,你都只會給我找麻煩!」但是畢竟朋友一場,所以我還是伸出援手︰「好啦,你躲到樓上去,我跟他們說你從後門跑了」
阿條躲到樓上臥房,越想越不對,如果黑道堅持要搜房子,自己就是甕中之鱉了。於是,阿條還是趁我應門的時候從後門跑了。
我一開門就被黑道抓住領子,我依照計畫騙他們︰「阿條從後門跑了啦!」

根據definition 2,如果一個人在騙人,那麼這個人一定是講了自己相信不為真的不為真的話,然而,雖然在case 2裡我的確是在騙人,可是我說的話卻是真的。於是我們知道了,一個人是不是在騙人,跟他講的話客觀上為不為真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再次調整定義︰
definition 3
S說了P是在說謊,若且唯若S不相信P。

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論,不過後來kiki在課堂上提到謊言的定義的問題,我提出這個定義,馬上就被他想到反例︰
case 3
大雄今天考零分給老師罵、被技安欺負、放學聽到宜靜要去王聰明家做功課、回家路上被狗追,心情非常度爛,到家之後把書包一丟打算睡午覺。這時小叮噹從抽屜回來了︰「大雄,你有沒有看到我的銅鑼燒?」「銅鑼燒在你頭上啦!」大雄沒好氣的隨便應應。

在case 3裡大雄說了他自己不相信的話,但是我們不覺得大雄是在說謊,依照kiki的講法,大雄比較像是在「亂講」或是「胡說八道」。

我後來查了一下,發現這個定義真的有哲學家在研究,而且目前好像尚無定論。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些︰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e#Sources
    維基「lie」條目的參考資料表

  2. http://dlist.sir.arizona.edu/2100/01/FallisAPALie.pdf
    Don Fallis去年發表的文章,他認為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謊言的定義統統都受到反例威脅。

  3.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lying-definition/
    史丹佛哲學辭典的「The Definition of Lying and Deception」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舊網誌

16 則留言:

  1. 這樣如何:

    S說了P是在說謊,若且唯若S不相信P,且S意圖令聽者相信P

    回覆刪除
  2. To Anonymous:

    我想到的一個可能反例:假設A的男朋友跟A分手了,A痛哭流涕,身為A的好朋友的B對A說:「別難過,我相信他過幾天一定會回心轉意的。」即使B根本不相信某男會跟A復合,而且B也確實意圖令A相信B所說的話,但是我們通常還是不會說B是在說謊,而會說他是在安慰別人。

    回覆刪除
  3. 踢一滴:
    >>他是在安慰別人。

    善意的謊言是否不是謊言?

    回覆刪除
  4. 支持1樓,善意的謊言還是謊言

    回覆刪除
  5. 我不認為2F的例子是個好反例。我們通常不會說B是在說謊的原因是:

    1.未來的事多半難以掌握,我們既沒辦法檢驗B對於「回心轉意」的信念有多強,又難以預測「回心轉意」成真的可能性,因而我們對「B不相信」很難有把握。

    如果B明知A的好朋友分手後就出車禍歸西了,我們就很可能認為B在說謊,因為我們相當確定B不相信。

    2.即使我們確信B不相信,善意的謊言一般也沒必要讉責,也不適合擢破。可以解釋成,我們默許B說謊,甚至和她一起說謊。

    還有我個人認為除非沒有更好的方法,否則不推薦用這種拙劣又虛假的安慰方法。

    回覆刪除
  6. 1F的定義我想到一個可能的反例:
    小明在指考前一週時猶豫是否要打電動
    正在剛買的PS3前猶豫時,爸爸看見即大罵:都要考試了還想打電動!
    在爸爸大罵前一刻,小明正好說服自己要用功向上不打電動
    卻因為爸爸的大罵,青春期的小明起了反抗心態
    雖然說:「我沒有要打電動!」
    但心中想著:「我就是想打!要不是你會扁我,我才不會說我沒有要打電動!」

    小明說「我沒有要打電動!」(P)是實話還是謊話呢?
    基於故事,小明接下來真的沒有要打電動而是要去看書
    所以似乎可以認定是實話
    但是反駁爸爸時,不論是因為反抗心如此真摯認為或氣急攻心忘記初衷
    他不相信自己沒有想打電動(不相信P)
    又為避免被爸爸修理,所以說「我沒有要打電動!」(意圖令聽者相信P)

    這似乎牽扯到,如果認定說謊的標準是以言者的主觀想法判斷
    那麼對於主觀想法的哪個範圍,才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有無說謊的合理範圍
    是最接近說話時的那一刻的想法?或是要再往前延伸到可能重要的部份
    而老闆和1F的定義似乎沒有包含到這個面向

    包含這個面向的適當定義版本我還沒有想到
    等到想到了再上來報告

    回覆刪除
  7. 不好意思更正一下
    第一段最後一句:
    但心中想著:「我就是『要』打!要不是你會扁我,我才不會說我沒有要打電動!」

    第二段倒數第二句:
    他不相信自己沒有『要』打電動(不相信P)

    回覆刪除
  8. 我覺得以下這個情境條件有點多餘唷~
    "在爸爸大罵前一刻,小明正好說服自己要用功向上不打電動"
    甚至讓我懷疑整個事情的合理性,不過拿掉這段還是可以討論,因此直接拿掉就可以了。

    首先6樓質疑的出發點全建立在下面這句話
    "小明接下來真的沒有要打電動而是要去看書,所以似乎可以認定是實話"
    論點簡單講就是嘗試根據事實的發展,用第三者角度來說"這符合事實,所以似乎不是說謊"
    這不是一個好的反證,因為論點是建築在第三者的表面判斷。
    簡潔一點描述6樓的例子,A認為明天會下雨,但告訴B明天不會下雨,但卻真的下雨了,A有說謊嗎?
    同理,小明不相信自己不會打電動,卻告訴爸爸他不會打電動,結果他真的不去打電動了,小明有說謊嗎?
    這很明顯是原文中Case 2想要表達的
    "一個人是不是在騙人,跟他講的話客觀上為不為真沒有關係。"
    大致上是這樣。

    原文後面第三個連結解釋的非常清楚也很棒。
    To lie =df to make a believed-false statement to another person with the intention that other person believe that statement to be true.
    基本上遵循原文的模式翻譯得話,就是1樓的定義了。

    回覆刪除
  9. 有時說的人相信自己的話,但聽者知道並非事實而認為是謊言。又有時說的人想要說謊,卻歪打正著說出了真相。這兩種情況究竟該不該判定為說謊,真的能依靠直覺來判斷嗎?或著要有明確定義後才有辦法檢驗直覺?

    我對於時間順序比較有點問題:對於未來的預測是否可以說謊?我認為只有已經發生的事實才有可能說謊。在未來無法完全確定的前提下,任何對於未來的宣稱頂多稱作是預測,錯誤的預測是否能歸為謊言?畢竟沒有人能確定未來如何,甚至沒有人知道是否下一刻世界就毀滅了。在未來無法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如果對於未來的錯誤預測可以算是謊言,那麼當任何對未來的宣稱說出來的時候就有可能在說謊了。而「說謊」難道可以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感覺似乎不太說得通。所以我想,說謊是否該規範在已發生的事實才有辦法說謊?(當然,以上說的無法確定之未來不包含必然發生的物理原則。)

    回覆刪除
  10. 我再把我的想法說清楚些,不好意思要打得落落長:
    小明已經下定決心接下來不打電動,所以如果沒有爸爸的大罵介入的話
    小明的確會轉身回房間唸書,在此情形下,如果小明第二天到學校
    在沒有記錯或失憶下,向同學說「我昨天都在打電動」讓同學對考試鬆懈
    就不但是句假話,我們還會評價他是說謊話

    但是現在的情形是,爸爸大罵這件事介入到這個因果歷程之中
    爸爸大罵介入後,即使當初想的是「要打電動」對小明而言也無法實現
    因為他衡量到在當下將PS3開機
    很可能自己和PS3都會遭遇未來再也無法開機的命運,而絕對不會打電動
    所以在某個意義上,「我接下來沒有要打電動」應該都是句真話
    但這些都是從客觀小明做什麼行為來判斷
    (或許我們可以說判斷一個人說的話是真話或假話,決定於外在世界)

    我的重點在於
    如果對於一個人是否說謊的判斷,採取的是這個人主觀想法如何想的話
    (雞蛋糕老闆和1F的定義應該都是以言者主觀做是否說謊的判斷)
    那麼我們要觀察的應該是言者在說話的當下心中所想的內容
    還是時間再往前些的某些重要時點?

    另外舉個例子來看:
    甲對乙心懷怨恨,一日拿刀準備要殺乙,在看到乙時基於良心決定不殺
    在下一刻即遭路過員警因行跡可疑逮捕,警察詢問中,甲憶起對乙之恨
    忘了自己當初決定不殺乙,告訴警察「我就是要殺死乙才罷休」
    我們是否會評價甲的話是實話或謊言?
    他在說的當下真的如他所說般地認為要殺死乙才罷休
    但是他在能決定事件如何走時並不是這樣想

    回到小明的例子:
    小明在爸爸大罵前,決定接下來不打電動
    如果沒有爸爸大罵介入,他就真的不會打電動
    但是在爸爸大罵時,小明忘了他之前做的決定
    反而抱持「我就是要打電動」這個客觀上已經無法達成的想法
    小明說「我沒有要打電動!」是實話還是謊話?
    他在說的當下想的是要打電動,但在他能決定事件如何走時確實是想不要打
    以另外一種問法來問
    小明決定不打電動,但因被罵,而忘了初衷,心中想「我就是要打」
    嘴上仍說「我沒有要打電動!」,結果被爸爸罵「你說謊!」
    爸爸認定小明「我沒有要打電動!」說謊與否的評論是否適當?

    我認為,決定一個人說謊與否,不單單只是看他當下的想法來判斷
    很有可能需要回溯到之前某些對說謊與否而言重要的時刻,才能適當判斷
    而這種特點,在雞蛋糕老闆和1F的定義下是無法展現出來的

    回覆刪除
  11. 我打了一篇回應不見了? QQ

    回覆刪除
  12. Kaz:

    如果我們可以任意決定概念的定義,就不需要這麼辛苦地討論,艱難地處裡這麼多反例了。在哲學上一搬的說法是:盡力找到最符合直覺(對於該概念的一般使用習慣)的定義,在不可能做到(例如某些直覺的模糊地帶)的時候,才考慮其它判準,例如理論的簡單性...等等。

    KW:

    我在想,你的例子的問題,會不會出在沒有界定清楚行為者到底是想用他說的那句話來描述自己在哪個時間點的心理狀態?

    例如說,若警察可以分別問:

    1. 你剛剛尾隨那個人到某街角的時候,是意圖要殺他嗎?
    2. 你現在打算殺了那個人嗎?
    3. ...

    問題是否就可以(在我提到的那個定義之下)解決?

    當然,警察面前氣憤的當事人可能甚至真心誠意地認為自己從頭到尾都是想殺害剛剛那個人,因而對於(1)和(2)都回答「是」。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他自己是真的這樣認為,我們似乎也沒有理由說他在說謊。

    此外,我在這一篇文章當中應該沒有提出什麼定義。我有提到一個定義,不過我同意那並不周延,因此沒有把它當作自己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應該用「雞蛋糕老闆的定義」來指稱它。

    回覆刪除
  13. to Kris:
    我知道原文中的definition只是你餘興下的一些嘗試
    抱歉是我說得太快了

    「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他自己是真的這樣認為,我們似乎也沒有理由說他在說謊」似乎採取的是一個滿強的立場:
    僅以言說者言說當下心中想法作為判斷依據為已足

    我嘗試舉另外一個例子,看是否能避免掉界定時間點問題,並更符合直覺:
    甲見仇人乙,在乙背後抬起手要揮拳打乙時,良心發現決定不打乙,正要放下拳頭
    正好路過的丙目擊甲疑似要打乙,而制止甲
    丙:「別動!你三秒前是不是想要打乙?」(三秒前正好是甲要放下拳頭時)
    甲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因為平時心中想的都是要教訓乙
    加上一時緊張忘記自己當時事實上不想要攻擊乙了
    所以一被丙問,心中只想著「我一直都是想打乙,從沒有改變過!」
    但為了避免被扭送法辦,只好說「我三秒前沒有要打乙!」

    如此我們會認為甲在說謊嗎?
    我認為似乎會被評價為不是在說謊
    如果同意我的直覺
    那麼以此例子而言,單純以當下心理想法作為判斷根據的定義方式
    就至少會是不足的

    回覆刪除
  14. 更正(雖然我想大家都懂我的意思...):
    但為了避免被扭送法辦,只好說「『在你講的那個時間點下,』我沒有要打乙!」

    回覆刪除
  15. KW:

    你的留言又被系統丟到廣告區了...以後有這種情況不用擔心,叫我去檢查一下就好。

    我有兩個回應:

    1.
    我覺得甲是在說謊,不過這個直覺沒有很明顯。但若把「甲在說謊」的選項拿掉叫我選其它的,我應該也不會選「甲在說實話」,而是選「甲一時情急胡言亂語」之類的。我相信你對於甲沒有在說謊的直覺,也沒有你在那些典型說實話的例子裡的直覺明顯。不管如何,雖然我們在這裡遇到直覺的衝突,不過兩造的直覺應該都不強,能提供理論的支持並不多。或許這種案例事實上就是直覺的模糊地帶,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自己對於說謊這個概念的理解是全面的,只要握有充分資訊,在所有情況下都有辦法做判斷。

    2.
    我有點懷疑,你之所以下意識地有「甲並非說謊」的直覺,是因為我們很難想像甲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忘記自己剛剛決定不打乙,而重新擁抱「從頭到尾都想狠狠痛扁乙」這個想法。

    當然,你會堅持說自己已經把案例說得很清楚:甲確實是基於某些原因忘了自己剛剛在幹嘛,然後錯誤地以為自己是一直想打乙。但是我們不能保證,當我們用直覺做盼斷的時候,會將自己特別設置的那些細節仔細地全盤接收。

    在這裡,我建議用一些稍做改變的例子來協助判斷。例如:

    (承續你的例子)
    丙:「別動!你三秒前是不是想要打乙?」(三秒前正好是甲要放下拳頭時)
    這時,在緊張之下,甲的兩顆小神經瘤爆開,擾亂了甲的記憶區,使得甲完全忘記自己剛剛本來就已經放棄打乙,反而堅定地認為自己從頭到尾都是想要把乙痛扁一頓。
    然而,雖然甲的記憶錯亂讓他認為自己確實是想要打乙,但甲還是保有理性。因此,為了避免被扭送法辦,他只好說「我三秒前沒有要打乙!」

    或者:

    丙:「別動!你三秒前是不是想要打乙?」(三秒前正好是甲要放下拳頭時)
    這時,一直躲在幕後的邪惡天才科學家利用高科技裝置在一瞬間修改甲的記憶,使得甲完全忘記自己剛剛本來就已經放棄打乙,反而堅定地認為自己從頭到尾都是想要把乙痛扁一頓。
    然而,雖然科學家的控制讓甲認為自己確實是想要打乙,但甲還是保有理性。因此,為了避免被扭送法辦,他只好說「我三秒前沒有要打乙!」

    這兩個例子都和你的例子相似(或者說,它們只是補足了你沒有說明的細節,所以可以視為是你的描述之下的可能案例),然而,至少對我來說,在神經瘤和科學家的例子裡,「甲是在說謊」這個直覺比在你原始的案例裡更明顯。

    我不確定你對這些例子有什麼反應,但是,若你的直覺也和我有類似的變化(比起腦瘤和科學家案例,你在原始案例中更不情願說甲是在說謊),那麼我的解釋就有可能是對的:我們之所以在原始案例中傾向於抗拒判斷甲是在說謊,那是因為原始的描述對於甲記憶錯亂的描述不足以在直覺上說服我們,讓我們相信甲的記憶是真的在短時間內改變了。

    回覆刪除
  16. 1.
    我現在感到直覺真的是一個討論起來頗麻煩的東西
    說自己有什麼直覺,很多時候對方也沒什麼辦法反駁
    我想是因為跟日常語言有很大的關係,而日常語言本來就不是很精確
    用一個不是那麼精確的東西,作為為一個詞定義正確與否的判斷根據
    在少見或偏向邊界的例子中,爭議就會很大
    卻沒有辦法只靠直覺來解決,那麼還能怎麼做呢?

    2.
    我不知道老闆有沒有這種類似經驗
    例如小時候原本要做壞事A(ex:偷拿糖果吃),正要做壞事A時
    心中也有一些想做壞事B(ex:拿糖果旁的錢去買遊戲),但沒有打算要做
    因為自己也知道壞事B比較壞,良心比較不安
    最後決定兩個都不要做,避免被爸媽罵,在正要離開時,被爸媽發現
    被追問剛剛是不是要拿錢去買遊戲,結果不知道為什麼
    忘記自己事實上已經決定,壞事A和B都沒有打算要做
    卻不知為何認定自己要做壞事B,而看起來做賊心虛
    過了一陣子甚至一兩天,才想起自己事實上沒有要做,白白被罵

    以我自己的經驗,這種狀況並不是多罕見的例子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