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0

巴吉尼婊了99個人:鴨子中了大樂透


麥田出版社寄來新書《鴨子中了大樂透》,希望我寫篇文章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熟客應該知道,他是我很喜歡的哲學作家,所以我就一口答應。

作為哲學書作家,巴吉尼最有吸引力的特色之一就是他的作品和真實世界的互動。在《新聞挖挖挖》裡他剪了100則真實的新聞報導,討論其中牽涉的哲學議題;而《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則是他向讀者下的挑戰:你的思想夠嚴謹、信念夠一致嗎?若你有自信,就應該不怕這一整本哲學推理測驗。《鴨子中了大樂透》可說是兩者的綜合:他質疑某些人的某些推論做得很爛,不過這些人不是讀者,而是99個在其它地方公開發言的傢伙(包括政治人物、學者、作家、記者...),朱里安把這些話指名道姓地節錄下來,用99篇小文章說明它們的問題在哪,而且毫不客氣。他在序裡說這本書為他豎敵不少,我一點也不懷疑。

這本書的主旨是介紹真正被使用的錯誤推論,並說明它們有什麼問題,這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寫作方向之一重疊,所以要是你喜歡雞蛋糕裡那些婊人的文章,你應該也會喜歡它。事實上,它包含的一些哲學分析,我在雞蛋糕裡正好也提過。例如,在「17.你如果不殺他,就別吃他」這則文章裡,巴吉尼說明為什麼擁護一個政策的人不需要同時身體力行,他的論點和我在「為什麼支持性工作除罪化的人不把自己女兒捐出來」裡的主張類似;在「74.大家都是雙性戀」裡,他討論的就是「概念的廉價化」的實際(錯誤)運用。而我用來說明和陶子打嘴炮的台北達爾文哪裡出錯時提到的應然和實然區分,巴吉尼也特別寫了文章討論(78.這樣最自然)。

當然,書裡婊的一些謬論,也是你在中文網路世界常遇到的,例如,在「67.克里斯是一隻蜥蜴」裡,他說明為什麼在筆戰時「我有言論自由主張我的立場啊!」是很蠢的辯護;在「80.平衡的敷衍」裡,他主張在討論政策時,「我們應該取得平衡點」是很爛的說法;在「84.漢堡海洛因」裡,他指出在什麼時候類比不是好論證策略;在「87.不是全壞就是全好」裡,他抱怨有些人總是聽到你反對民進黨政策,就認為你是國民黨的。

在另外一些文章裡,巴吉尼顯現了哲學家的敏銳,做出一些平常不容易發現,但是在思考和討論上滿重要的區分和論點。在「22.小心你的約翰生!」裡,他說明了引用別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引用別人的話來證成自己的想法之間的區別,並以此說明在什麼情況下忽略脈絡的引用可以被允許;在「82.說話犀利不等於腦袋靈敏」裡,他說明聰明的汙辱和愚蠢的人身攻擊謬誤之間的區別;在「96.有什麼差別?」裡,他舉出一個我沒看過的論點,說明為什麼就算少我一票也沒差,選舉時我還是依舊有理由花時間去投票;在「24.對鵝好,也對公鵝好」裡,他討論了「你自己的論證也可以用來攻擊你自己的立場」這種辯論策略的優劣。

「鴨子中了大樂透」裡的文章都很短,一篇最多五頁,但都是結構清楚完整的論述,每篇最少蘊含一個論證,喜歡思考訓練的人、有零碎時間而不想浪費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10.26.2010

ipod以及跑步的女孩

John說他要去買一台ipod,這樣他跑步時就可以聽podcast,不需要望著前面跑步妹的體態背影想像她有多正來殺時間,他覺得老是這樣做實在很可悲,因為通常接著就會發現她事實上根本不是正妹。

我:「怎麼會可悲?在現實世界中你連她的小手都不能摸,但是在想像的世界裡你什麼都可以做。如果她要在其中一個世界裡成為正妹,你當然要選想像的世界!」

10.14.2010

陪審團裡的哲學系學生

前天謝世民老師提到美國法院似乎不歡迎曾主修哲學的人擔任陪審團員,因為這些人的發言容易影響其他團員。

我google了一下,發現好像真的有人有類似經驗。不過我同時也找到哲學系研究生討論自己擔任陪審團員經驗的文章

10.13.2010

猜猜這個X是啥

Joe的新文章「歐陸與分析:X是甚麼?」以一個有趣的實例說明歐陸哲學家揪竟能故弄玄虛到什麼地步。歡迎參加挑戰,看看你能不能在讀到謎底之前猜出那個歐陸哲學家描述的X到底是什麼。

引用的規則

今天meeting時,我老闆KiKi提到他在論文寫作上遵守的引用規範。

熟客應該記得,我以前曾經寫過我對引用的看法
『恰當的引用可以彰顯作者誠實的學術性格,並且讓讀者知道哪裡可以找到相關資訊(這些事我通常是用附註來做),然而充斥市面的通常是不恰當的引用,它們要嘛有訴諸權威躲避論證責任之嫌,要嘛顯示作者是愚蠢地在掉不必要的書袋。要是你很聰明,你通常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甚至應該)引用,什麼時候應該老實地寫出自己的推論或者乾脆把廢話省下不說。然而,對於沒有經過推論思維訓練的人來說,「成為一個旁徵博引的作家」和「成為一個用引用幫助自己胡扯的人」或「成為一個什麼都要引用的笨蛋」之間常常只有一回合的距離。』
KiKi對於論文的引用的規範比上面那個說法更嚴格:
    不要引用,除非:
  1. 原文寫得實在太好了,我得用上比它多很多的字數,才能把它講的那些東西講到像它講得那樣清楚,或者
  2. 我對於原文的理解或詮釋可能不是學界的共識,或者
  3. 原文蘊含一些不看原文就很難理解或體會的東西,例如愚蠢又好笑的繆誤。
這讓我想到,藍亭對於學生的作業或報告也有類似嚴格要求:不要引用,要是你需要提到哲學家的理論、論證或論點,用你自己的話重述。

可以理解,藍亭希望作業和報告能作為學生真的有讀懂那些玩意的可靠證據。然而,KiKi主張的那些規則也強調非不得已不要引用,這之中除了其實也不會真的被告的著作權倫理考量之外,也透露了腳踏實地的學者跟腳踏實地的學生其實共享相同的研究精神:用自己的話說自己要說的東西,不偷懶。

10.07.2010

哲學流言終結:哲學是學問之母

「哲學是學問之母」,是一些哲學系學生在被別人以哲學無價值的論調戳痛後常用的反擊,我相信這種反擊要嘛明顯是錯的,要嘛無法用來作為哲學有價值的佐證,並且不管如何,都反而顯示當事人浪費了自己待在哲學系的光陰。

第一種定義

假設有一個氣急敗壞的哲學系學生這樣主張:
「哲學是學問之母!」
這時,任何具有基本思辨能力的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應該會是:
「『學問之母』是什麼意思?」
畢竟「學問之母」不是具有約定俗成的明確意義的日常詞彙,也無法依照字面理解。要是沒有進一步釐清,沒人能肯定說話者到底想說什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不管這裡的「學問之母」是什麼意思,它都必須包含一些很有價值的性質,使得身為「學問之母」的哲學偉大得能讓哲學系學生保住面子。

然而,「學問之母」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個可能的定義是:
說X是學問之母,就是在說:X是其它所有學問的基礎,要是不懂X,你就不可能懂任何一個其它學問。
這個「學問之母」的定義確實夠偉大。如果哲學是這種學問之母,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敢說哲學沒有用。然而,這個定義救不了我們的哲學系學生,因為在這種定義之下,「哲學是學問之母」這個主張是錯的。理由很簡單:就算你沒唸過哲學系,完全沒碰過哲學,你依然可以理解其它大部分的學問,甚至還學得很好,所以,哲學不會是其它所有學問的基礎。(當然,這並不代表哲學訓練無助於增加你的理解力和邏輯推論能力

有人可能會說,哲學是所有思考活動的總和,不管是數學還是心理學,都需要用到思考,所以哲學的確是所有學問的基礎,要是你不懂哲學,就不可能理解其它學問。我同意所有學問都需要思考,但這沒辦法替哲學系辯護。這裡的「哲學」被廉價化得太厲害,就算它擁有什麼了不起的性質,也不見得有辦法為哲學系學的那種「哲學」背書。

第二種定義

另一種「學問之母」的可能定義是:
說X是學問之母,就是在說:根據歷史,所有其它學問都是從X分化出來的。
在這種定義下,「哲學是學問之母」的處境和它在上面那種定義下的處境剛好相反:它應該可以算是真的,但即使如此,哲學也依然沒什麼了不起。

要是你回顧歷史,應該確實會發現,所有學問都始於哲學思考:探究運動和變化的物理學始於泰利斯和亞里斯多德;心理學之父是哲學家William James(另一個心理學之父則是騙子),剩下的我無法繼續列舉,因為我對科學史只知道這一丁點。

然而,就算所有學問真的都始於哲學,這又代表什麼?

讓我們換個方向,想想一門學問是如何誕生的:
  1. 首先,有一群人對一群特定的現象(物體撞擊移動)感興趣,想要知道它們是怎麼變化、為什麼會這樣變化。(好奇)
  2. 一開始,他們先亂猜,例如猜說是物體本身喜好的在宇宙中所在的位置促使它們移動。(古希臘哲學)
  3. 後來,幾個比較聰明的人發明了運動定律和相關的計算公式,他們擁有這些獨特的專業的研究方法之後,就不再瞎猜了,開始老實地計算和驗證理論。(物理學)
為什麼其它學問始於哲學?不是因為哲學特別厲害,而是因為在歷史上只有哲學缺乏獨特的專業的研究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還沒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此只好成天瞎猜沉思的人做的事情在別人眼裡看來都跟哲學家沒兩樣,所以他們就統統都被當成哲學家。「所有其它學問都始於哲學,因此哲學是學問之母」這句話不是在恭維哲學,而只是在說:哲學家做的事情看起來跟其它學問在最原始最簡單的時期做的事情差不多,要是你看到一個人在古希臘的大街上一邊沉思一邊喃喃自語,你基本上無法區分他是1.哲學家還是2.因為微積分和運動定律還沒被發明所以只好在那空想的準物理學家(事實上,這種活動上的相似性也造成古希臘雙主修哲學和科學的鼎盛風氣,事實上當時還設有專門給這些人修的「自然哲學學程」,但是這也跟哲學有多偉大沒有關係)。

第三種定義

第三種嘗試:
說X是學問之母,就是在說:被其它學問當作預設完全不加以質疑的命題,常常是X研究的對象,因此,哲學研究的,常常是作為其它學問基礎的研究方法和理論。
在這種定義下,哲學確實可以說是學問之母(雖然這顯示說話者的選字品味有問題):生物學家預設歸納法是有效的,但哲學家質疑;物理學家預設原子存在,但哲學家質疑;數學家預設「1+1=2」是毫無疑問自己證成自己的事實,但哲學家質疑。然而,就算這些都是事實,哲學為什麼就比較偉大?哲學家質疑別人預設的前提,不管這是源自於獨特的興趣,還是源自於對知識(超乎實際需要)的高要求,都是哲學家自己的事情,跟別人無關,也不會讓哲學家做的事情因此就比較有價值。

後話

我確實相信存在有有道理的,藉由哲學和其它學問的關係來說明哲學的價值的方法,例如說,科學家需要哲學家幫忙,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的科學成果能不能作為人沒有自由意志的證據,或者哲學家讓科學家有明確的判準指認偽科學。但當哲學系學生以上面那些「哲學是學問之母」的主張為哲學護航,卻恰好說明了自己根本不了解哲學的內容,以及它和其它學問的關係,並且欠缺哲學訓練能帶給你的最珍貴禮物: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概念,並做出嚴謹推論的能力。

這篇文章寫於聽說PTT SENIORHIGH版之前在戰哲學系並且稍微爬了文之後。基本上我同意caseypie在「有無哲學系的八卦?」討論串17652以及之後的大部分說法,而他的一些為哲學護航的對手則讓我感到丟臉。這篇文章第二個定義下的「哲學是學問之母」在該筆戰中被caseypie稱為「藍綠藻論證」:是起源又有什麼了不起?人的起源是藍綠藻,這樣有讓藍綠藻變屌嗎?

哲學訓練首重概念的清晰和推論的嚴謹,我認為caseypie在釐清概念和建立論證上的表現,遠勝其它大部分跳進那個戰場的哲學系學生。我一直希望大家以正確的理由尊敬和鄙視哲學,而非以錯誤的理由尊敬和鄙視哲學,然而有一些哲學生往自己臉上貼金還不知道自己露出多少推論破綻的嘴臉實在讓我不爽。

下一篇文章我要終結被caseypie譏為「大哲學主義」的主張,我相信那是跟藍綠藻論證差不多常見的哲學迷思。

10.06.2010

陽明哲學系列演講

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規劃了一系列的哲學演講,雖然他們的研究主打心靈哲學和神經科學,但這堆演講的內容涵蓋很廣,包括邏輯、認知、演化倫理學和社會學等等。

這些演講從本週五開始,一直到12月中總共有九場,都安排在週三和週五。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的小雷先生表示大家都歡迎參加,不需要事先報名,在演講開始前坐好就行。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詳細資訊。下面是我感興趣的幾場:
Shaun Gallagher (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哲學系)
主題:Autonom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主講人:王榮麟 (台灣大學哲學系)
主題:演化與道德

主講人:藍亭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主題:Self and Consciousness.

主講人:趙之振(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主題:塞勒斯論既與者之神話 (Sellars's on the Myth of the Given)

思考出路?把思考當成出路!



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哲學教授Christopher Pynes做的招生海報,酷!

高解析版本按此下載

關於星座專家演講

我寫了信去圖書館抱怨之前提到的那件事,幾次信件往返之後館長(社福系王國羽老師)約我當面討論,所以我今天早上去了館長室。

我向王老師說明我的顧慮:

使用星座分析討論愛情是夏霏的招牌之一,這表示要嘛我們有理由懷疑她在智性上的能力(如果她相信星座),要嘛我們有理由懷疑她的操守(如果她不相信星座,卻靠星座招搖撞騙)。不管你想找誰來演講,你不會找笨蛋,也不會找騙子。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她知道星座沒有根據,然而她相信,自己的戀愛建議(你要對女朋友耐心一點,多聽她說心裡想說的話)在星座理論的背書之下(你要對女朋友耐心一點,因為她是水瓶座的,水瓶座的人需要別人的傾聽)會更有說服力,使人更有動力遵循,並且,她是打從心裡為了讀者和觀眾的幸福提出那些戀愛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她的星座包裝可以算是出於善意的白色謊話。

然而,在這種(在上述考量中最理想的)情況下夏霏的演說依然有值得考慮的壞後果:在圖書館的活動文宣上,夏霏被形容成戀愛女神,換句話說圖書館為她的戀愛諮詢能力背書,而既然夏霏標榜利用星座分析給出戀愛建議,圖書館也間接地為她的星座理論背了書,而這是傳播知識的公眾單位不該做的。

王老師解釋該活動的初衷:她發現很多大學生從言情小說攝取大部分的性別和戀愛資訊,這使得他們無法辨別真實社會和聳動、誇張的小說情節的差別,最後做出一些令自己後悔的選擇。著眼於這樣的現象,圖書館希望找言情小說作家現身說法,告訴同學言情小說跟真實世界不一樣。這個計畫命運多舛,因為現在的言情小說家不願意砸自己招牌,而找到的前言情小說家也大多不願意再談「那些過去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最後找到夏霏。

王老師保證,根據事前的討論,圖書館不會幫夏霏推銷書籍,夏霏也不會在演講時談星座。學校首頁的演講廣告確實強調夏霏的星座專長,不過那不在圖書館最初提供的新聞稿上,也跟演講內容無關。

了解圖書館的想法後,我相信圖書館的計畫是出於良善立意和深思熟慮,而不是源於草率敷衍或媚俗動機,並且,圖書館也在使用這個噱頭的同時盡力將壞結果降到最低。我也肯定圖書館花時間和異議學生溝通的耐心,和重視學生意見的行政態度。

10.03.2010

2010台哲會年會論文清單

台灣哲學學會的年會是一年一度台灣哲學界的大團拜,也是台灣本土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研討會。今年年會的論文清單已經出爐。令我驚訝的是,這次的分析哲學論文也太多了吧。我依靠自己的判斷統計了各領域的文章篇數,如下:



(如果你想知道我把哪些文章分到了哪個領域,請看最下面)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我們系的研究成果豐碩。下面是各哲學系在這次年會的發表人數:






我區分的領域:

分析哲學
王鵬翔 (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
法律理由為何是獨立於內容的理由?

Kevin Kimble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State Space Semantic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ontent Similarity?

王一奇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On the Dilemmatic Objection to Frankfurt's Argument

王冠生 (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系教授)
霍布斯公共理性論的兩難與新霍布斯主義者的修正

吳瑞媛 (清大哲學所教授)
皮卡克論內容之幻覺(Peacocke on the Illusion of Content)

李瑞麟、蘇哲平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資工系教授、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生)
A Remark on the minimality of w

侯維之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笛卡爾懷疑論論證的模態問題

陳張培倫 (佛光大學哲學系教授)
積極賦權行動議題中的族群概念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評議台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的爭議

傅皓政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高階模糊性與超值理論

蔡政宏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Knowledge of Language in Action

甘偵蓉 (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論人權在多元主義中的道德普遍優先性

林景銘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Evolutionary Altruism and Innate Morality(演化的利他主義與天生的 道德)

蘇慶輝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員)
孿生地球論證、獨我論與 私有語言論證

吳子瑜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助理)
Incompleteness based on simple consistency

吳澤玫 (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
審議式民主與多元社會的穩定

陳今偉(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
知識性二維語意論

劉俊麟(中正哲學所博士候選人)
追求事實為真的公共利益?檢視裴迪特(Philip Pettit)的立場

何宗興 (政治大學哲學所博士班)
A Relaxation from Scientism? A diagnosis of McDowell’s Naturalism

李心文(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Identity Argument for National Self-Government

林素純(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班)
Michael Smith提出的道德的問題:調和道德判斷的客觀性及實踐性難題,以及他解決該難題的方法:採取「部分的Hume心理理論」立場

葉筱凡(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
科學理論模型的本質—從Hesse的類比論證談起
中國哲學、佛學:
陳振崑 (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論朱子「心統性情」的「心」是「本心」還是「氣心」?

姚富全 (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
論戒律在佛教倫理中的角色

林恕安(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班)
世俗是否為自相有?---清辨知識論探析

陳嘉璟(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論北宋自然禪詩中的時空意識及其特徵

王靈康 (東吳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試由仁禮義之互動詮釋荀子道德哲學

黃麗娟 (臺中技術學院教授)
論《大學》格物致知的三種詮釋向度
歐陸哲學、其它我也不確定領域的論文:
劉希文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運動控制的互動表徵

Jean-Yves Heurtebise (何重誼) ( 台灣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
Life itself: biology and categories

張喜雯(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生)
分析哈伯馬斯在溝通理論中「溝通行為」與「目的行為」之主要區分

羅月美(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生)
Plotinus論靈魂的諸能力中的記憶理論

游惠瑜 (醒吾技術學院通識中心教授)
惡是什麼?──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觀點

許婷怡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從文化價值之視野試論中西道德系統之不可共量性

洪世謙 (中山大學政治所博士後研究員)
被生產的人民-從身體疆界到地理疆界

古秀鈴 (東吳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Can Stern Solve the Transferring Problem of Metaphor?

我該怎麼打分數?

我目前擔任通識哲學概論的助教,負責一個約30名學生的組,這個學期必須帶他們進行十次由教授指定題目的討論課。每次討論課之後學生們必須到課程部落格以留言方式回答一個和討論內容有關的題目(網管會準時把新題目po出來),而我得為他們的答案打分數。學生的每次回答占總成績3%,十次加起來總共是30%。

我之前沒有仔細想過該怎麼評分,就目的而言,我希望鼓勵那些因為修了這門課而在思考和表達上用心並且有進展的學生。因此,我似乎不應該單純就表現結果來評分,有一些學生可能本來就比較聰明、表達能力比較好,這使得就算他們並沒有多做什麼努力,也能寫出比其他人清楚、有道理的作業。

第一次討論課結束,網路作業題目公佈時,我遇到的困難似乎又加倍了。這次的題目是「你相信神存在嗎?為什麼?」同學中自然有信徒、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這些不同的立場讓我難以維持公正的評分:一方面,身為無神論者,我得小心不讓自己的偏見影響自己對同學作業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因為這樣的立場,我打從心裏認為有神論比無神論更難辯護(就像要證明陳水扁是女的比證明陳水扁是男的更困難),這是否代表我應該對於那些表示自己信神的同學放寬要求,因為他們的任務比其他同學更難達成?

你能提供我什麼好的評分標準,能夠維持公正,又確實有鼓勵謹慎思考和表達的效果?

對了,忘了放上同學們的作業連結,請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