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11

哪來的通識課程之本質?

中正大學的通識中心前兩天公佈了這樣的消息:
100學年度起全面取消「各學系基礎課程抵通識學分」,說明如下:
一、本中心成立初期為因應開課量不足,於91學年度第2學期起開放應屆畢業生得以各學系「基礎課程抵通識學分」。
二、經長年課程規畫與改進後,本中心近年來已可穩定提供足量通識課程供學生修習,為回歸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本質,故自100學年度起全面取消「各學系基礎課程抵通識學分」。
三、本案業經100年4月25日99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課程委員會議通過。
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挺驚訝的。大家都知道通識中心開的課比較好混,例如說,一樣是政治學,想輕鬆pass的人,不管是用買的用換的,都要想辦法修到通識政治學,絕對不會去修政治系開的。事實上,就連系上老師開的通識邏輯和通識哲概,都比哲學系自己的邏輯和哲概「營養」。反過來說,只有真正認真,想多學點東西的學生,才會存心用那些專業系所開的課去抵通識學分。

所以,到底是為什麼要阻止學生去其它系所的基礎課程來抵通識學分?通識教育不就是讓學生去學點其它領域的基礎嗎?為什麼要是哲學系的學生去心理系修普通心理學,不去修通識中心開的心理學,就會背離「通識課程的本質」?難道「通識課程的本質」,就是容易pass?

不管如何,要是沒有好理由支持,這種強迫學生去修簡單容易過的課程的規定都太沒品了(用「背離通識教育的本質」這種含混的動詞交代實施政策的理由,這種舉動則是不論如何都很沒品)。我原來猜測,這或許是因為去專業系所上基礎課程的外系生造成該系所授課上的困擾。(例如基礎不足,或者修課人數太多)但Joe提供了另一個猜測:通識中心怕他們開的課沒人修。

5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還有一個可能:通識課程不是專業科目的淺化;通識課程可能從根本上跟專業課程的性質很不一樣。比如,通識機率課可能會強調日常生活和與機率的關連,專業課程就只會專心計算(或許,我不肯定)。 如果是這樣,通識課程「或許」有它的獨特之處,值得學生在培養所謂的「通識涵養」時去修,而學生在修習完後也可以進一步修「不一樣的」專業課。

    不管是哪個可能,我自已的經驗卻是,學校許多通識課都只是專業課程的淺化(比如微積分)。老實説,我暫時還真是想不到有甚麼「好理由」可以讓所有專業學分不能抵通識學分(連專業的微積分也不能抵通識微積分)。

    回覆刪除
  3. 也許是,如果以基礎課程即可抵修學分,那麼學到的就限於學校系所內所開得課。但若是通識可能一個禮拜一堂課外聘一位教師,教授學校內所沒有的課程,這樣學生的選擇會更多元。

    回覆刪除
  4. 嘿!這個感覺不錯耶!
    這樣感覺就跟小型的演講一樣,
    只不過學校平時就不定時會舉辦演講了!
    需要特地外聘教師上通識課程嗎?

    如果學校真的是為了這個理由而外聘教師開哲學概論,
    那麼有上過哲學概論的本科系學生,
    抱著開闊眼界的胸懷也應該去報名通識課的哲學概論了不是!
    如此對於哲學概論的理解也會更多元!

    我覺得區分通識跟專業的原因在於,分別本科系和別科系的學生,
    如果今天一個唸國文系的學生把金融系的課程全部修完了!
    那麼頒畢業證書的時候是要給國文系畢業還是金融系畢業?

    只不過以立志於明明德的大學來說,應該不會有這種可笑的顧慮吧!
    還是有呢?
    對於大學分類有一種想法,
    乾脆大一全部上通識課程,大二在選修專業課程
    大一讓各位新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大二開始分門別類,或讓學生自己規劃異類課程!
    畢竟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選填志願的時候都適用

    回覆刪除
  5. 對不起,我想問一個笨問題...我們有什麼好理由可以支持"任何學生都應該要修習與本科系無關的通識課程"這件事呢?讓想接觸的接觸,不想接觸的別接觸,不是很好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