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4

好懂的哲學史:哲學的40堂公開課

*本文最初發表在Readmoo。此外,10/11我在台北有個講座,談的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兩個月前,大學室友張裕斌丟來訊息,推薦他在英國看到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希望我協助聯繫有興趣的台灣出版社。我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書的評價很好,而且作者Nigel Warburton是Philosophy Bites的主持人之一。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傳送門:
Readmoo博客來Taaze

Philosophy Bites

Philosophy Bites是英文世界有名的哲學podcast,邀請哲學家談論他們最近思考的問題,許多你念哲學研究所時會讀到他們論文的學者,都曾是座上嘉賓,例如:Simon BlackburnStephen DarwallPeter SingerBrian LeiterFrank JacksonDaniel Dennett。此外,哲學普及推動者Alain de Botton和我最喜歡的哲普書作者Julian Baggini也都曾經受訪。

這些訪問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們的精簡。Philosophy Bites用一集15-20分鐘的長度呈現哲學家的想法,很適合通勤、運動時聆聽。這麼有限的時間,對於節目規劃和來賓來說都是考驗。這個pocast每一集只有一位主持人,由David Edmonds和Nigel Warburton輪流擔任。你可以發現,不論是Edmonds還是Warburton,問問題和引述都簡短精準,能夠提供來賓足夠的時間和恰當的轉折,提供聽眾好的「閱讀」體驗。

我回信給張裕斌說,這本書應該值得推薦,我找時間來聯絡。然後我就忘了這件事(對不起啊裕斌)。

一個月後,漫遊者文化聯絡我,說他們要出一本哲學普及書。沒錯,剛好就是《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的中文版,《哲學的40堂公開課》

雖然在內容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哲學的40堂公開課》的文句極其白話,字裡行間往往讓我有「這個句子就是Warburton在Philosophy Bites裡面會脫口而出的嘛!」的感覺。

獨立單元組成的哲學史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分成40個單元,每個單元討論一到二位哲學家的想法。這種「分成幾十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長度差不多」的寫法,是這幾年哲普書常用的策略,馬丁‧柯亨《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朱立安.巴吉尼《自願被吃的豬》和我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這種寫法對讀者來說親近,因為讀完每個單元的負擔很小,對作者來說也方便寫作。不過,就哲學討論而言,要寫出輕薄短小的文章有時反而成為挑戰,因為複雜的想法需要篇幅才得以交代,我在寫《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時候就碰到好幾次字數難以控制的問題。

這種挑戰,對於哲學史取向的哲普書來說就更明顯。要寫哲學史,難免需要交代哲學家的生平軼事,然而,當一定的篇幅被這些敘述瓜分,要把哲學家的洞見刻畫得清楚又有深度,就變得困難。

Warburton把這個份量調整的工作處理得很不錯,他對哲學家生平和個性的鋪陳簡短卻嚴選,能讓我們在進入抽象的哲學討論之前,先感受到這些古老思想者的「人味」。例如,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無法想像主張「人若不互相簽訂社會規則的契約,把自己的權力轉讓出去,我們就得活在互相殘殺的自然狀態中」的霍布斯是個臉色紅潤的健身狂,而提出超級自私的「巴斯卡賭注論證」的巴斯卡,其實是個虔誠又悲觀的人。

系統性的交火

不同於其他單元式的哲學史書籍,這本書不見得一個單元只介紹一個哲學家。你可以看到Warburton把安瑟倫和阿奎那、皮爾斯和詹姆斯、傅特和湯姆森兩兩擺在一起介紹。這個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為要了解一個理論,有時候讀讀它的後續延伸,或者它最具火力的批評,還滿有幫助的。

在概論類型的哲學書裡面,因為作者把各時代的理論有系統地整理在一起,你可以很容易看出這件事,例如:如果不跟融貫論(coherentism)一起介紹,一般人可能比較不容易以哲學的角度去理解真理的符應論(the correspondent theory of truth)。基於同樣的效果,當Warburton在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後面排上里德提供的反例,我相信這也能讓讀者更了解,哲學上的人格同一性問題到底是在談些什麼。

論證和論證!

除了那些思想比較抽象隱晦的學者,《哲學的40堂公開課》在介紹哲學家的想法時,總是盡可能以論證的形式呈現:Warburton不只交代哲學家的立場,還會將他提出來支持自己立場的主要說法重組成清楚、更容易判斷其道理的論點,並且(如同前面所述)介紹主要的批評意見。

這種以論證為呈現方式的做法,有很重的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味道,這可能令其他哲學系統的追隨者不太滿意,特別是當Warburton把這種技術用到他們的學派先祖身上的時候。然而,我認為分析哲學這種清晰的呈現方式,能有效減低入門讀者閱讀哲學的痛苦和挫折。我的看法可能不準,因為我自己就是做分析哲學出身的,但我幾年來從事哲學普及工作,接觸過一些剛剛進入哲學的人,他們也有類似的感覺。

從古典到現代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的收錄範圍跨越的時間軸非常巨大,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談到彼得辛格。蘇格拉底已經死掉兩千四百年了,而辛格還活著,剛剛才獲瑞士智庫司利布杜威勒研究所(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評比為2013年全球(或者說英文世界 :p)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第三名,你可以在NPOst看到他最近的演講報導

有人可能會覺得,即使是這樣,這本書也只不過是比《蘇菲的世界》多介紹12個哲學家而已,更何況,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這12個因為太近代了所以沒被收錄在《蘇菲的世界》裡的哲學家,也總是有其他資料可以讀。然而我想強調,這種「由同一位作者同時處理很古代的哲學家和現代的哲學家」的作品,有其獨特的意義。每一個哲普作者選材時都會有自己的風格,當同一個作者用他一致的觀點和方法來介紹兩位差異很大的哲學家時,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更容易了解這兩位哲學家到底是如何不同。同樣的道理,透過同一位作者的轉述,我們也更容易看出,從古希臘、中世紀到現代的哲學風格轉變。

結論

《哲學的40堂公開課》非常白話,就算你對哲學沒有什麼概念,應該也可以讀得懂。作為普及的哲學史,這本書在哲學史特有的思想背景敘述之外,也加入些許哲學概論的系統式安排,並凸顯哲學思想的論證面向,加上大尺度的年代跨越,讓讀者可以藉單一作者的筆法,來比較現代和古代的哲學風格。

我唯一不滿的地方,是中文版的書名趕搭公開課的熱潮,而非忠於原著。不過就內容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這幾年來最喜歡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

5 則留言:

  1. 推薦度是幾個@配幾個!呢~

    回覆刪除
  2. 應該是@!!!,謝謝你的提醒,我待會會更新過去~

    回覆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看完了 好書
    越看價值觀越受到挑戰
    思考很多以前沒想過的事
    像是人類VS動物的關係、命中注定VS努力爭取等等
    最讓我驚訝的
    是現實中居然發生過列車撞死5個人或殺1個人拯救5個人的問題
    而且還兩次@_@
    看完我也更確定一件事
    『人是很假掰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