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POST:
這篇精采的書評出自中研院法律所王鵬翔老師之手,以下以粗體標示的「」代表書中章節名稱。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覺得王鵬翔老師讀哲學哲學雞蛋糕讀得比我還熟,感謝你啊,王老師!
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中,有這樣一句話(151):
「大熊:念哲學真的超沒前景的啊,如果當初考得上法律系,我打死也不會填哲學!」
我想回應大熊的是:
第一、「如果你當初考上法律系,最後你還是會碰到哲學問題。」(關於這個條件句的哲學問題,請見「自我矛盾的預言」和「宿命論 vs.決定論」)。
GUEST POST:
這篇精采的書評出自中研院法律所王鵬翔老師之手,以下以粗體標示的「」代表書中章節名稱。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覺得王鵬翔老師讀哲學哲學雞蛋糕讀得比我還熟,感謝你啊,王老師!
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中,有這樣一句話(151):
「大熊:念哲學真的超沒前景的啊,如果當初考得上法律系,我打死也不會填哲學!」
我想回應大熊的是:
第一、「如果你當初考上法律系,最後你還是會碰到哲學問題。」(關於這個條件句的哲學問題,請見「自我矛盾的預言」和「宿命論 vs.決定論」)。
*本文原發表於人本教育札記 311
哲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最著名的論證之一,是「實然導不出應然」:僅僅從純然「事實上是如何如何」的陳述,無法推導出「我們應當如何如何」。這個論證為哲學上「道德客觀性」的議題,開啟了一條新的討論路線。雖然休姆強調單憑事實無法決定道德,但他依然同意:對事實的掌握有助於我們做出恰當的道德判斷:過去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對於我們當下應如何評估自己和其他人的責任,至關重要。因此,現代各國關於轉型正義的討論,都始於還原歷史。而大家也都不約而同地發現,這項工作的最大阻礙,恰好就是大家認識自身歷史的起點:中學的歷史課本。
*這篇導讀應大塊文化的邀稿而寫,最初發表於博客來。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本有趣的書。海德特在書裡綜合過去30年來的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說明這些研究在哲學上的意義,並試圖論證他的非理性論立場。
自古以來,道德哲學家的任務之一是找尋道德真理,他們專注於思考:到底怎樣的行為,或者怎樣的人,才符合道德?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大量直覺。道德哲學家建造虛構的故事,詢問人們「你覺得這個故事裡的人做的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你是主角,你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道德哲學家認為,經過恰當的設計,這些故事可以「汲取」人們的「道德直覺」,而哲學家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直覺作為線索,去推測人們的道德決定背後的那些原則。例如說,你可以想像,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殺掉一個無辜的人,拿他的器官去拯救其他五個病危的人,那或許代表在道德上,「人對於自己器官的權利」有時候可以凌駕效益。
有人把哲學家這種「透過虛構故事來探索人心中的原則」的做法,類比於科學家「透過實際操作來探索自然律則」的活動,並稱它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我最近讀完大塊文化的新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非常喜歡。我幫大塊寫了導讀,並從書裡挑了一些內容,打算在這次的活動裡介紹給大家。
這次活動承蒙大塊文化提供《好人總是自以為是》20本,想要的朋友請參考報名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