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便踏上哲學之路╱朱家安
有一個哲學笑話是這樣的:一個害羞的男子,沒交過女朋友,在某次約會前夕,向他老爸請教和女生聊天的秘訣。老爸說:聊天嘛,其實很簡單,既然你們約吃飯,一開始就先聊吃的,接下來可以聊聊對方的家人,表達你對她的好奇和關心。那聊完家人之後呢?男子問。聊完家人以後喔,老爸說:那就可以聊比較深入的東西啦,跟她聊點哲學好了。
到了餐廳,男子記得老爸的叮嚀,先聊吃的。於是開口問女生:你喜歡吃草莓嗎?女生搖搖頭。接著,男子試圖聊家人:那,你有哥哥嗎?女生還是搖搖頭。好吧,那就來聊哲學好了。男子開口:
那如果你有哥哥的話,他會喜歡吃草莓嗎?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的時候,只覺得很奇怪。但是後來學到了相關的哲學討論,才了解這種討論「違反事實的假設情境」的有趣之處:沒有事實可以直接參考,那我們該如何決定這些說法的真假呢?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這個書名,也透露類似的有趣困惑,只是更加直接。「時間存在嗎?」、「今天、昨天、明天的差別是什麼?」這些問題抽象得讓你感覺不知從何思考起嗎?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一些具體的假設性情境可以協助你釐清思路。
哲學家面對很抽象的問題,他們應對這些問題的方式之一,是使用假設性的情境來協助思考、分析直覺、區辨好的答案和壞的答案。在倫理學當中你會遇到像是「如果你是醫生,你有五個病人快掛了,因為他們各自缺少一個器官...」這類假設性情境,在形上學、知識論和心靈哲學,你也會各自遇到跟烏龜、銅板和中國人的大腦有關的假設性情境。哲學家把這些精心設計的假設性情境稱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藉由在腦中建構「實驗」,來測試哲學理論是否符合我們對於相關概念的理解。
易夫斯‧波沙特的《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蒐集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實驗,把它們分門別類。在「幸福」、「自由」、「心智和大腦」等分類底下,你可以看到由不同哲學家提出來擁護不同立場的思想實驗穿越幾百年時空,在同一個議題底下打對台。
作為哲學普及書,《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的說明和論證密度非常高,作者幾乎不花時間討論任何和當前主題或思想實驗沒有直接相關的背景和鋪陳,文章每一字句,幾乎都是為了引領讀者認識思想實驗以及從它延伸出來的論證或說明。對於好奇和喜愛思考的人來說,可以從中得到舒暢不中斷的滿足。
同時,這本書雖然不自居為哲學概論課本,也不保障涵蓋所有主要的哲學立場,但是在各主題底下,作者依然提出夠多理論供讀者「參觀選購」。這些理論可能彼此矛盾、無法同時為真,但它們卻又各自能言之成理(特別是當伴隨著有說服力的思想實驗出現的時候)。喜歡挑戰概念與邏輯的人,可以從這些互相衝突的說明,試圖理出自己能接受的範圍,並反思自身對於該議題的想法。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便踏上哲學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