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13

網路言論管制的折衷方案

我在言論自由和管制言論的自由裡談到,基於言論自由的初衷,在那些成為公共討論節點的網路平台,讀者的言論自由可以壓過網站管理者管制言論的自由。

每個網路上寫文章的人都有被罵的經驗。有一些部落客不開放讀者留言,因為他們不喜歡被罵,甚至認為文章下面的留言區除了讓反對者有謾罵的機會之外,不容易引起什麼有意義的討論。真的有名氣的部落客,每則文章下方留言往往成百上千,讀者留言對他們造成的壓力可能是你我無法體會的,但基於上面文章中的想法,我依然認為這不能成為不開放留言的理由。比起公共討論不足對這個社會造成的損失,部落客的情緒損失算不了什麼。

在全面禁止留言之外,另兩類常見的管制手段是刪文和黑名單:刪除特定留言,或者讓剝奪使用者在該頁面留言的權限。就開放討論的程度,刪文和黑名單看起來比無差別全面禁止留言緩和,但其實更不平等,因為它們除了用來阻止攻擊性留言之外,也可以有誤導效果。我知道一些臉書粉絲頁管理者會封鎖講話有道理的反對者,留下謾罵的,這讓整個版面乍看之下讓人有種反方全都是暴民的錯覺。

在公共討論匯集的地方,讓偶然出運的管理者具有以上這些權力,並不恰當。然而,這些權力可以被合理縮減到什麼地步?具體而言,有哪些可能方案?

雖然我相信讀者的回應權有時可以壓過網站擁有者的管制權,但是,考慮到有心的讀者有辦法憑一己之力在技術上破壞討論,並且我們現在還沒有形式化的方法可以區別惡意洗版的人和熱心不斷補充意見的留言者,我認為網站擁有者的言論管制權不能整個拿掉。就目前而言,恰當的方法應該是折衷的,例如:

✿ 隱藏留言

  1. 被黑的使用者依然可以看到粉絲頁,並且依然可以發言。
  2. 在他有發言的討論串中,他的發言會被隱藏,其他讀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a)瀏覽他在此討論串的發言、(b)在此粉絲頁封鎖此使用者,或者(c)在此粉絲頁封鎖所有被黑的使用者。
  3. 被刪除的留言處置辦法類似。

「隱藏留言」的基本精神,是提高言論管制的門檻:單憑管理者一人,無權阻止你的言論被其他人看到,但是,要是別人也不願意看到你的言語,那麼,你也沒話說。

✿ 黑名單數字

每個討論串當中有多少則留言(或者,多少個使用者的留言)被刪除,這個數字會像分享數和讚數一樣顯示出來。同樣地,某個粉絲頁鎖了多少使用者,這個數字也會顯示出來。或許,使用者的臉書頁面,也會有一個數字,顯示他被多少粉絲頁封鎖。

「黑名單數字」的進階版本,是沿用「隱藏留言」的做法,在標示黑名單的數字上點擊,可以顯示那些被管理者刪除的留言,以及被黑的人的帳號列表。

這個版本的用意,是讓使用者和管理者都擔負更重的風評責任,並且把判斷權交予閱聽人。臉書平台的特色,就是即使某個使用者被某個粉絲頁封鎖,你還是有機會可以看到他在其它地方的發言,並且判斷他的人品和討論態度。理想上,當粉絲頁封鎖有口碑的正直使用者,或是當使用者被形象開放容忍度高的粉絲頁封鎖,這都會成為不尋常的跡象,甚至暗示污名。在這種方案底下,考慮到代價,粉絲頁不能隨便封鎖人。而若對方真的令人難以忍受,你也不用太擔心封鎖他的後果,因為好奇的讀者可以親自檢驗他的日常臉書行為,還你一個公道。

當然,你可以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粉絲頁都會封鎖一大堆廣告免洗帳號,讓黑單人數變得很大,沖淡真正有意義的數字比。這個情況的原因,就是註冊網路帳號太容易。我不確定該怎麼做,不過我認為應該要有個機制杜絕免洗帳號,讓人對自己的網路行為負責。這不需要實名制,但至少需要做到讓每個自然人只能在同一個平台申請三個或更少的帳號。

我相信,從上述基本精神出發,我們可以有比我目前想到的這些要好許多的計畫。原則上,要維護討論秩序,我建議用風評管理取代技術封鎖:網路管理者的權限應該更小,而使用者對於自己帳號的風評應該更在意,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在公共討論大篇幅移轉到網路上之後,繼續維護其品質。

2 則留言:

  1. 杜絕洗帳號或許可以考慮讓帳號跟指文綁定?不過這又牽涉到基因科技和隱私的倫理問題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