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014

[講座] 戰文言文,開放報名!(已額滿)

我們真的要來開文言文教育講座了,這次我找來朱宥勳一起講,我們會說明自己對文言文教育的看法,也希望藉由活動討論,讓自己的思緒更清楚。

我們知道這個爭議議題一定需要很多時間討論,所以這次講座特別加碼超長兩小時討論!歡迎大家帶著自己的意見來跟我們分享!

10.16.2014

護家盟震驚全台:反同的七個超爛理由

本文發表於udn鳴人堂,請點擊這裡進入。造成不便,非常抱歉。

烙哲學:歡迎加入哲學普及寫手俱樂部

我跟洪偉在沃草的支援下弄了一個哲學普及寫作的社群,讓哲學人可以很容易互相合作生產出普及文章。這個社群即日起對外開放,歡迎任何有志於哲學普及寫作的人加入。

烙哲學專區

烙哲學是「沃草公民學院」的第一個子計畫,公民學院計畫的宗旨是藉由人文普及,來提升人們進行公共討論和政治參與的能力。我和洪偉都是哲學人,所以選擇哲學成為我們第一個主動經營的寫作領域。基於這樣的願景,沃草提供烙哲學一個好用的討論區,讓哲學人可以很方便交換寫作意見、互相批評和協助修正草稿,快速產出更完整、更少錯誤的哲學普及文章。

寫哲學普及文章,對我來說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我在好幾年前,就曾經寫文章鼓吹哲學人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很高興沃草願意支持這樣的計畫。我自己就是烙哲學的重度使用者,烙哲學成立的兩個月以來,我已經在大家的協助下寫完了七篇文章,各自發表在udn、readmoo和人本教育札記。

烙哲學的寫作互助

我們發現,哲學普及寫作並不是容易的事,也非常需要經驗的分享以及交流。我們因此將烙哲學定位成一個「哲學普及寫手的互助社群」。我們鼓勵大家在社群中提出各個專案和文章的點子,來讓這社群有更多可能性,並解決一些現有的問題。

我和洪偉就在烙哲學社群裡面,發起了「烙哲學 X udn鳴人堂」的專案,內容大概是:在 udn 設置一個專欄,每個月會從公民學院交誼廳的「烙哲學草稿」推薦文章到這個專欄,並將 udn 提供的稿費交予文章作者。(考慮到有些寫手寫文章是為了投稿,如果你沒有註冊公民學院交誼廳的帳號,是看不到「烙哲學草稿」分類的)關於投稿細節,請見這篇文章

烙哲學的實體聚會

同時為了鼓勵實體討論哲學、催生文章與專案,我們每兩個月會舉辦一次較大型的聚會,並讓大家自由報名演講,分享自己的經驗。

在上一次的活動「第二次烙哲學聚會「心物二元論」」,我們聚集了 20 位左右的成員一起討論哲學寫作。除了我自己帶來自己的哲普寫作經驗的演講外,王子面也在社群中分享了他做「哲思台灣」的經驗。

我們期待透過社群的努力,讓哲學人在公民學院交誼廳共享資源、彼此交流,進而改善哲普寫作志業當前的艱難處境。

常見問題

我沒唸過哲學,也可以加入嗎?

可以,因為哲普文章就是要寫給你這樣的人看的。在烙哲學專區裡,我們需要你以讀者的角色為哲學草稿提供意見,而你也可以使用公民學院的其他討論分類(如「台灣議題」)討論你感興趣的主題。

烙哲學成員有義務嗎?

沒有。除了自我介紹之外,我們不會因為你在公民學院註冊,就要求你去做什麼事情。你可以主動寫文章,也可以偶爾上來看看、給別人一些意見,或者也可以出寫作點子讓大家認領。當然,身為網路使用者,我們依然希望你能遵守討論規範,協助我們維持好的討論氣氛。

烙哲學是否只歡迎分析哲學人?

不,我們歡迎所有願意把哲學寫成平易近人文章的寫手。

目前中文網路世界的哲普內容以分析哲學居多,我認為這不表示分析哲學人特別樂於和社會交流,而是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基於表達風格,比較不容易寫成平易近人的文章。

烙哲學的宗旨是推廣哲學,而不是分析哲學,所以我們也歡迎有中國哲學或歐陸哲學背景的寫手加入。我相信這能為烙哲學帶來更多元的想法,而我們也可以互相幫助,製造出有趣易懂的哲學文章。

文章著作權是誰的?

即使你使用沃草提供的烙哲學討論區完成文章,文章的著作權依然屬於你,你可以自由決定要發表在什麼地方。但若你的完稿有賴於社群成員的意見和協助,我們也歡迎你在恰當的地方註明。關於這一點,比較詳細的說明請恰這篇文章

參加烙哲學有什麼好處?

  • 除了已上線的udn烙哲學專欄,我們會繼續尋找其他回饋寫手的管道。
  • 此外,我們會不定期舉辦烙哲學聚會,讓大家聊天打屁。
  • 烙哲學是自由的社群,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起計畫。若你有任何點子,都歡迎在烙哲學揪團執行。

我對這一切都有興趣!我該做什麼!

10.14.2014

近況:輔大哲學性教育講座、「親眼洗刷冤屈」的權利

10/23 輔大哲學性教育講座

在這個講座,我會介紹過去我在哲學普及演講裡最常使用的幾種老梗。10月23日(四),晚上7點半,輔大灼炤樓,免費進場。
http://goo.gl/95yNpj

[文章] 誰讓你以為反同婚人士是來溝通的?@udn

跟支持同性婚姻的陣營比起來,反同婚陣營的特色之一是拒絕溝通。這篇文章列出了我掌握的那些例證,並且譴責他們。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06278

[文章] 死刑誤判的理路@廢死聯盟

我們應該廢除死刑,因為我們無法避免誤判,而人有「活著看到自己洗刷冤屈」的權利。
http://www.taedp.org.tw/story/2741

張智皓為這篇文章寫了小心的評論,請見《「避免冤死」能用來反對死刑嗎?》

[專欄] 鳴人堂X沃草烙哲學@udn

這個專欄是我在沃草經營的計畫之一。烙哲學由一群哲學生組成,藉由沃草提供的線上討論區,他們互相協助完成哲學普及文章,並且在udn有每週一篇的連載。
http://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601

10.03.2014

馮光遠的「失言」和主持人的義務

馮光遠在9/10晚上受邀參加「PTT鄉民有約」,在主持人的提問下,回答PTT網友票選出來的問題。被問到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時,馮光遠除了介紹他支持的相關政策,也順便重提了馬英九和金溥聰的「特殊性關係」,並呼籲馬英九趕快「出櫃」。

馮光遠拿同志當梗諷刺馬英九的習慣,看在關心性別議題的人眼裡,反應各有不同。有些人覺得無所謂,但也有人認為把同志關係拿來諷刺不正常的政治關係,是對同志的貶低。

因此不意外地,活動過後,有一些人批評馮光遠在「PTT鄉民有約」關於特殊性關係的發言。也有人指出,給予馮光遠這樣的舞台,又縱容他發表歧視言論的活動主持人(或主辦單位),也需要為此結果負責。

我在這裡暫時不討論馮光遠的「特殊性關係」言論是否有道德瑕疵。但我認為,即便這段言論是歧視、仇恨的,提供發表舞台的主持人和主辦單位也沒有義務阻止馮光遠發言。要說明這樣的結論,我必須從主持人的義務討論起。

一般主持人的任務:挖掘來賓最好的一面

今年三月,我受邀參加udn聯合大講堂,同場講者是嚴長壽和平路。演講結束,和平路對談時,面對台下三四百位聽眾,我非常緊張。所幸,該場座談的主持人是王文華。

王文華的理解力和臨場反應都非常好,在我講完顛三倒四的回答後,有辦法不著痕跡地替我重述組織過的發言重點。在我辭不達意的時候,也會藉巧妙的主持技巧,引導我說出原來沒講好的想法。

有禮貌的你,或許會認為王文華是協助我「充分發揮實力」。然而,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王文華讓我表現得比我真正的樣子更好。畢竟,就算聽眾接收到的那些想法真的都出於我的腦袋,若不是主持人的引導,我是無法那般順暢表達的。

在udn聯合大講堂,王文華促使我表現得比我真正的樣子還要好,這是因為,身為盡責的主持人,他了解並實踐了主持人和講者共同的任務:讓聽眾有最好的收穫。在這種情況下,王文華引導我用有條理的方式表達完整想法,讓聽眾能順暢理解。

在一般討論會裡,主持人的任務是協助來賓做出最佳表達,讓聽眾有最大的收穫。然而,若來賓是現在的馮光遠,我並不認為相同的責任適用於「PTT鄉民有約」的主持人。

與候選人對談的任務:展露對方的真實

從活動時間點和鄉民提問的問題清單,可以理解這場「PTT鄉民有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人們更加了解作為候選人的馮光遠,以便在將來做出更正確的政治抉擇。

考量到這一點,主持人當然有義務要讓受訪者正確了解鄉民提問清單裡的問題內容,但除此之外,並不應該干預、引導對方的回答,或者試圖去隱藏受訪者「令人髮指」或「政治不正確」的一面。

首先,這樣一來等同於為候選人隱藏缺陷。想想看:若柯文哲在受訪的時候展現出「即將大量噴發女性刻板言論」的跡象,或者連勝文展現出「即將大量噴發歧視非權貴言論」的跡象,而主持人及時阻止,或者巧妙轉移了話題,你難道不會認為這是在偏袒身為重要政治職位候選人的受訪者嗎?

若你(不幸)身為政治人物的主持人,你的任務應該是協助觀眾了解眼前這個人真實的一面,這樣做的第二個理由在於,展現自身價值觀讓公民選擇的候選人,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代表哪種價值觀,而這之中當然包含了那些在某些人眼裡政治不正確的價值觀。

觀察馮光遠的發言歷史,可以了解他並不認為拿「特殊性關係」開玩笑有什麼問題,這種反應態度,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價值觀。我們當然有權批評或譴責這種價值觀,但考慮到民主政治的透明化,我們不該剝奪他展現「身為台北市長候選人,我就是擁護這種價值觀」這件事情的機會,就如同我們從不剝奪連勝文展現「我就是權貴」的機會一樣。

政治的透明需要大家一起承擔

在一場座談中,主持人應該盡哪些義務,遵守哪些規範,是端賴活動的目的。在民主社會裡,我認為那些提供政治候選者露面舞台的活動,都有協助公民了解候選者真實面貌的責任。我相信這個結論應該是受到大眾認同的,想想看,當主辦單位協助身為來賓或講者的政治人物隱藏不討喜的價值觀,我們是否依舊認為這活動值得肯定?

那歧視言論呢?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主辦單位基於維護政治透明,而不應該阻止政治人物和政治候選人展露歧視,那麼,到底還有誰能回應這些歧視言論、阻止這些言論對特定族群造成進一步的刻板印象和傷害?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大家。當我們幹譙發表(我們所認為的)不當言論的政治人物,我們也是在展現自己的道德立場,讓對方了解自己如此作為並不受到歡迎,也讓旁觀人得到平衡的訊息。在理想狀況下,我也會認為主辦單位有責任提供空間讓來自批評者的內容曝光,避免當時那群特定的聽眾所接受的意見,遭到講者壟斷。

*本文感謝沃草烙哲學社群於寫作期間的幫助。

10.01.2014

好懂的哲學史:哲學的40堂公開課

*本文最初發表在Readmoo。此外,10/11我在台北有個講座,談的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兩個月前,大學室友張裕斌丟來訊息,推薦他在英國看到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希望我協助聯繫有興趣的台灣出版社。我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書的評價很好,而且作者Nigel Warburton是Philosophy Bites的主持人之一。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傳送門:
Readmoo博客來Taaze

Philosophy Bites

Philosophy Bites是英文世界有名的哲學podcast,邀請哲學家談論他們最近思考的問題,許多你念哲學研究所時會讀到他們論文的學者,都曾是座上嘉賓,例如:Simon BlackburnStephen DarwallPeter SingerBrian LeiterFrank JacksonDaniel Dennett。此外,哲學普及推動者Alain de Botton和我最喜歡的哲普書作者Julian Baggini也都曾經受訪。

這些訪問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們的精簡。Philosophy Bites用一集15-20分鐘的長度呈現哲學家的想法,很適合通勤、運動時聆聽。這麼有限的時間,對於節目規劃和來賓來說都是考驗。這個pocast每一集只有一位主持人,由David Edmonds和Nigel Warburton輪流擔任。你可以發現,不論是Edmonds還是Warburton,問問題和引述都簡短精準,能夠提供來賓足夠的時間和恰當的轉折,提供聽眾好的「閱讀」體驗。

我回信給張裕斌說,這本書應該值得推薦,我找時間來聯絡。然後我就忘了這件事(對不起啊裕斌)。

一個月後,漫遊者文化聯絡我,說他們要出一本哲學普及書。沒錯,剛好就是《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的中文版,《哲學的40堂公開課》

雖然在內容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哲學的40堂公開課》的文句極其白話,字裡行間往往讓我有「這個句子就是Warburton在Philosophy Bites裡面會脫口而出的嘛!」的感覺。

獨立單元組成的哲學史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分成40個單元,每個單元討論一到二位哲學家的想法。這種「分成幾十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長度差不多」的寫法,是這幾年哲普書常用的策略,馬丁‧柯亨《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朱立安.巴吉尼《自願被吃的豬》和我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這種寫法對讀者來說親近,因為讀完每個單元的負擔很小,對作者來說也方便寫作。不過,就哲學討論而言,要寫出輕薄短小的文章有時反而成為挑戰,因為複雜的想法需要篇幅才得以交代,我在寫《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時候就碰到好幾次字數難以控制的問題。

這種挑戰,對於哲學史取向的哲普書來說就更明顯。要寫哲學史,難免需要交代哲學家的生平軼事,然而,當一定的篇幅被這些敘述瓜分,要把哲學家的洞見刻畫得清楚又有深度,就變得困難。

Warburton把這個份量調整的工作處理得很不錯,他對哲學家生平和個性的鋪陳簡短卻嚴選,能讓我們在進入抽象的哲學討論之前,先感受到這些古老思想者的「人味」。例如,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無法想像主張「人若不互相簽訂社會規則的契約,把自己的權力轉讓出去,我們就得活在互相殘殺的自然狀態中」的霍布斯是個臉色紅潤的健身狂,而提出超級自私的「巴斯卡賭注論證」的巴斯卡,其實是個虔誠又悲觀的人。

系統性的交火

不同於其他單元式的哲學史書籍,這本書不見得一個單元只介紹一個哲學家。你可以看到Warburton把安瑟倫和阿奎那、皮爾斯和詹姆斯、傅特和湯姆森兩兩擺在一起介紹。這個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為要了解一個理論,有時候讀讀它的後續延伸,或者它最具火力的批評,還滿有幫助的。

在概論類型的哲學書裡面,因為作者把各時代的理論有系統地整理在一起,你可以很容易看出這件事,例如:如果不跟融貫論(coherentism)一起介紹,一般人可能比較不容易以哲學的角度去理解真理的符應論(the correspondent theory of truth)。基於同樣的效果,當Warburton在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後面排上里德提供的反例,我相信這也能讓讀者更了解,哲學上的人格同一性問題到底是在談些什麼。

論證和論證!

除了那些思想比較抽象隱晦的學者,《哲學的40堂公開課》在介紹哲學家的想法時,總是盡可能以論證的形式呈現:Warburton不只交代哲學家的立場,還會將他提出來支持自己立場的主要說法重組成清楚、更容易判斷其道理的論點,並且(如同前面所述)介紹主要的批評意見。

這種以論證為呈現方式的做法,有很重的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味道,這可能令其他哲學系統的追隨者不太滿意,特別是當Warburton把這種技術用到他們的學派先祖身上的時候。然而,我認為分析哲學這種清晰的呈現方式,能有效減低入門讀者閱讀哲學的痛苦和挫折。我的看法可能不準,因為我自己就是做分析哲學出身的,但我幾年來從事哲學普及工作,接觸過一些剛剛進入哲學的人,他們也有類似的感覺。

從古典到現代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的收錄範圍跨越的時間軸非常巨大,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談到彼得辛格。蘇格拉底已經死掉兩千四百年了,而辛格還活著,剛剛才獲瑞士智庫司利布杜威勒研究所(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評比為2013年全球(或者說英文世界 :p)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第三名,你可以在NPOst看到他最近的演講報導

有人可能會覺得,即使是這樣,這本書也只不過是比《蘇菲的世界》多介紹12個哲學家而已,更何況,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這12個因為太近代了所以沒被收錄在《蘇菲的世界》裡的哲學家,也總是有其他資料可以讀。然而我想強調,這種「由同一位作者同時處理很古代的哲學家和現代的哲學家」的作品,有其獨特的意義。每一個哲普作者選材時都會有自己的風格,當同一個作者用他一致的觀點和方法來介紹兩位差異很大的哲學家時,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更容易了解這兩位哲學家到底是如何不同。同樣的道理,透過同一位作者的轉述,我們也更容易看出,從古希臘、中世紀到現代的哲學風格轉變。

結論

《哲學的40堂公開課》非常白話,就算你對哲學沒有什麼概念,應該也可以讀得懂。作為普及的哲學史,這本書在哲學史特有的思想背景敘述之外,也加入些許哲學概論的系統式安排,並凸顯哲學思想的論證面向,加上大尺度的年代跨越,讓讀者可以藉單一作者的筆法,來比較現代和古代的哲學風格。

我唯一不滿的地方,是中文版的書名趕搭公開課的熱潮,而非忠於原著。不過就內容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這幾年來最喜歡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