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套餐」是一套準備好的演講教材,只要你點餐,隨時可以上場
「批判思考」是一套關於理解、分析和評價論述的技術。在多元民主社會,我們不可避免的任務,是跟和自己持有完全不同價值觀的人一起生活和決策,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處理來自各種立場的論述。「批判思考:對歧視言論戰術包」以一段真實發生過的辯論為例,說明我們該怎麼面對和分析那些帶有歧視結論的論述。
「講座套餐」是一套準備好的演講教材,只要你點餐,隨時可以上場
「批判思考」是一套關於理解、分析和評價論述的技術。在多元民主社會,我們不可避免的任務,是跟和自己持有完全不同價值觀的人一起生活和決策,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處理來自各種立場的論述。「批判思考:對歧視言論戰術包」以一段真實發生過的辯論為例,說明我們該怎麼面對和分析那些帶有歧視結論的論述。
我們到底該怎麼詮釋文學作品?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考慮作者的創作意圖,但作者說了就算嗎?有些人認為「作者已死」,要嘛讓作品自己說話,要嘛讀者有完全的詮釋權,但這樣的理論真的合理嗎?
林斯諺是推理小說家,他目前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讀哲學博士,在這場講座裡,他將簡介英美分析哲學家處理這個議題的幾個重要進路。林斯諺講完後,哲學雞蛋糕老闆朱家安會帶大家玩一個互動的哲學遊戲。
「講座套餐」是一套準備好的演講教材,只要你點餐,隨時可以上場
自2014年起,我成為臺灣少數可以依靠哲學普及工作生活的人之一。「哲學普及的眉角」是我的求生經驗整理,包括我嘗試網路寫作、出版、實體活動、編輯等工作的心得,提供給對於普及工作有興趣的哲學、人文系所、相關團體參考。
商周的新書《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是一本蒐集非常多哲學思想實驗的書。我替它寫了推薦序,並決定辦一場講座來導讀它。
這次活動承蒙商周出版提供《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20本,想要的朋友請參考報名選項。
「講座套餐」是一套準備好的演講教材,只要你點餐,隨時可以上場
自2012年到現在,我累積了150場以上的哲學普及演講經驗。「哲學在幹嘛」由我最順手的教材組成,能有效促進理解和思考。這份教材的內容是一系列具體案例,它們討論的主題不同,但可以用來演示同一種具備哲學特色的思考方式:思想實驗。哲學家使用思想實驗,也就是精心設計的虛構情境,來分析概念、評估論證、測驗人重視的價值觀。藉由「哲學在幹嘛」,我可以帶著學員體驗這段過程。
這則影片用死刑當作例子,簡單介紹我們在討論時可以注意的兩個眉角,不過據說有些人死刑衝腦以致於看不出來是哪兩個。
如果大家看完節目覺得議題上的飽足感不夠,可以看看這些文章哦:
最後,據說9/20之前要有十萬個 youtube 點擊,不然就要停播了,天哪。
公告:颱風來襲,基於安全考量本活動停辦。我們將逐一聯絡參加人員並全額退費。
這場活動裡,富有同情心的海苔熊要跟大家分享,在看待社會事件的受害者時,心理機制可能如何影響我們;而朱家安老闆則會帶大家玩久違的哲學小逃殺!
*本文原發表於鄭南榕基金會《自由之路》第40期
幾世紀以來,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國興起、散佈、演變以及戰鬥。比起大部分的其他倫理學流派,自由主義者更加重視人的自主性和基本自由,不但認為掌控自己的人生該如何過,應該是人的基本權利,甚至認為這種權利的實現,是對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秉持這樣的傾向,自由主義者抗拒所有來自特定價值觀的箝制,並反對宗教干政以及不合理的家父長主義。
對我來說,支持此番立場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有兩個,其一是,面對社會和價值觀的複雜,我們難以在各種價值觀的美好人生願景之間比出高下,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強迫人皈依某種價值觀,並致力於成就其認可的美德」的行為,不但既自大又霸道,也不必要。
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是有名的素食主義者,他致力於維護動物權,並且在其他面向上也主張比一般人嚴格的道德標準。例如他認為,考慮到現實世界上的苦難和貧窮,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應該持續捐款幫助窮人和飢餓的人,直到「若再捐下去,自己付出的犧牲就會跟收到捐助的人獲得的幫助一樣大」為止。(其實這些並不是最驚悚的,辛格曾經收到死亡威脅,並且因為爭議言論被2015年德國科隆哲學節取消演講,詳見這篇文章)
對於一般人來說,慈善是「超義務」的行為:當你做了,值得讚美和表揚,但即使你沒有做,也不算什麼道德錯誤。然而辛格認為這些慈善行為,應該成為道德義務的一部份:身處富裕國家的人,若拒絕付出幫助解決貧窮和飢餓問題,在道德上就有瑕疵。
GUEST POST:
這篇精采的書評出自中研院法律所王鵬翔老師之手,以下以粗體標示的「」代表書中章節名稱。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覺得王鵬翔老師讀哲學哲學雞蛋糕讀得比我還熟,感謝你啊,王老師!
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中,有這樣一句話(151):
「大熊:念哲學真的超沒前景的啊,如果當初考得上法律系,我打死也不會填哲學!」
我想回應大熊的是:
第一、「如果你當初考上法律系,最後你還是會碰到哲學問題。」(關於這個條件句的哲學問題,請見「自我矛盾的預言」和「宿命論 vs.決定論」)。
*本文原發表於人本教育札記 311
哲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最著名的論證之一,是「實然導不出應然」:僅僅從純然「事實上是如何如何」的陳述,無法推導出「我們應當如何如何」。這個論證為哲學上「道德客觀性」的議題,開啟了一條新的討論路線。雖然休姆強調單憑事實無法決定道德,但他依然同意:對事實的掌握有助於我們做出恰當的道德判斷:過去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對於我們當下應如何評估自己和其他人的責任,至關重要。因此,現代各國關於轉型正義的討論,都始於還原歷史。而大家也都不約而同地發現,這項工作的最大阻礙,恰好就是大家認識自身歷史的起點:中學的歷史課本。
*這篇導讀應大塊文化的邀稿而寫,最初發表於博客來。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本有趣的書。海德特在書裡綜合過去30年來的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說明這些研究在哲學上的意義,並試圖論證他的非理性論立場。
自古以來,道德哲學家的任務之一是找尋道德真理,他們專注於思考:到底怎樣的行為,或者怎樣的人,才符合道德?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大量直覺。道德哲學家建造虛構的故事,詢問人們「你覺得這個故事裡的人做的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你是主角,你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道德哲學家認為,經過恰當的設計,這些故事可以「汲取」人們的「道德直覺」,而哲學家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直覺作為線索,去推測人們的道德決定背後的那些原則。例如說,你可以想像,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殺掉一個無辜的人,拿他的器官去拯救其他五個病危的人,那或許代表在道德上,「人對於自己器官的權利」有時候可以凌駕效益。
有人把哲學家這種「透過虛構故事來探索人心中的原則」的做法,類比於科學家「透過實際操作來探索自然律則」的活動,並稱它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我最近讀完大塊文化的新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非常喜歡。我幫大塊寫了導讀,並從書裡挑了一些內容,打算在這次的活動裡介紹給大家。
這次活動承蒙大塊文化提供《好人總是自以為是》20本,想要的朋友請參考報名選項。
王丹的文章〈道德魔人錯在哪裡?〉反對那種對自己寬容,但同時又以自己的道德觀嚴厲要求別人的道德魔人。他在文章裡舉了這幾年因為麥可桑德爾而變得很熱門的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來支持主要的論點,然而我認為,在這篇文章裡,王丹舉出來反對道德魔人的推論並不恰當,並且他描述電車問題的方式也可能造成大眾對哲學的誤解。
昨天 TutorABC 發假新聞說只要有員工把公司的 QR code 刺在身上,他們就終身雇用,並且享有每年3-5%調薪,趣味新聞受到多家媒體報導,有記者打電話查證, TutorABC 還派員工受訪。結果今天記者再度確認時, TutorABC 說那是假的,祝記者愚人節快樂。一些媒體表示不好笑,要求公司道歉,但公關副總趙心屏拒絕,表示這種愚人節玩笑在國外常有,不認為有道歉必要。
我認為 TutorABC 這次的反應,不但有道德問題,開玩笑的品味也有問題。
除了「昨天不是愚人節之外」,還有很多論點可以回應趙心屏的辯詞,其中滿簡單的一種是文化差異。在一些國家,很流行由公司行號開「官方」愚人節玩笑,但台灣可能還不是那種國家,所以台灣的閱聽眾和媒體對於這種事情沒有心理準備。在這種情況下, TutorABC 的玩笑至少有下列三個問題:
對於台灣盛行的品德教育,長久以來一直給我一種怪異的感覺。當然,台灣的品德教育有很多可以讓人抱怨的地方,例如貼得到處都是的煩人標語,但我總覺得,除了喜歡用愚蠢的呈現方式之外,這個教育應該還有更深層的問題。
一直到上週看到遠見雜誌上面的一個金字塔圖解,我才驚覺自己一直找尋的問題位置。這個圖解叫做「不同年齡層,要培養的10個好品格」,圖中的金字塔分成小學、中學和大學,它們被分配到的品格分別是:
大學:思辨、公民素養
中學:公平、堅毅、自律、責任、正義、勇敢、自制
小學:禮貌、誠實、感恩、尊重
姑且不論為什麼「思辨」也算是品格這種小問題,我覺得這份圖解(以及背後展現的教育觀)的問題,在於預設了我們可以先教小孩道德價值,再教他們思辨。
顏聖紘是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老師,過去曾經和我們合作舉辦講座,有部落格「大大養成所」和「奇獸飼育學」。今天早上傳出他的臉書帳號被臉書關掉了。坦白說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在現在失去臉書,幾乎等於和大半朋友切斷聯繫(你最近在臉書上聯絡的那些人,你有他們的手機或email嗎?),也無法參與許多重要的公共討論。然而,臉書一向不吝於為了自己的規則(例如實名制)將帳戶停權。
今年三到六月,沃草公民學院和殷海光基金會一起辦讀書會,我是負責規劃的人之一。這次讀書會我們選了羅爾斯的《正義論》、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和殷海光的《思想與方法》。三門讀書會都辦在3~6月的週五晚上,分別由謝世民、張旺山和陳瑞麟老師帶讀,保證金在全程參與後會退回,算一算一個課程只要教材費100元,我已經四年沒經手這麼超值的活動了。大家可以點進活動網頁看看,選上自己喜歡的那本書,然後跟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僅以此圖向花惹法理學致敬。
美冴交代小新下午要照顧小葵,結果不意外小新還是跑出去玩,並且幸運搶在美冴前一步回家。美冴開門一看到小新,家庭主婦的第六感馬上逼逼叫:
美冴:「小新...你該不會跑出去跟正男鬼混了吧...」
小新:「沒有啊~」
美冴:「好乖,冰箱有布丁喔~」
小新沒說謊,因為他是跑出去跟阿呆鬼混。
以上這段是人類用「嚴格來講不算說謊」的話語誤導其他人類的例子。作為社會性動物,考慮到必須長久相處的我們都不是騙人大師,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一整輩子只需要講實話就可以應付過去,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若是真的必須隱瞞些什麼,那麼「誤導」(misleading)似乎是比「說謊」(lying)稍微好一點點的選擇。想一下,假若小新是這樣回答,你是否會覺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