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14

「語言癌」講座,開放報名!

語言癌講座一次敲定!兩個七年級中段班沒有血緣關係的作家共同反斥語言威權!

除了分享來自下列文章和報導的論點,我們也會隨這幾天新聞報導的進度追加論點和回應,屆時一併向大家報告。

12.09.2014

辦給大人的哲學營!2015寒假簡單哲學營(已額滿)

簡單哲學營是簡單哲學實驗室籌劃的哲學營隊,我們強調簡單易懂的表達和邏輯思維,希望能將學院裡的哲學平實有趣地介紹給大家。
在每場課程之後,備有師生比高達1:8的小組討論,讓駐場講師回答你關於課程的疑惑,持續腦力激盪!!

當然,高人氣思辨遊戲「哲學大逃殺」也將原汁原味呈現,讓你體會哲學的歡愉和刺激!!

如果你對我們過去的紀錄有興趣,可以參考歷屆課程活動相片

對了,本屆僅限成年人參加!

12.02.2014

都快沒時間玩刺客教條了

但還是很認真讀書寫文章和辦活動。

11.27.2014

婚姻平權地圖

我支持同性婚姻,這篇文章整理了我背後的理由。

11.16.2014

12/7 雞蛋糕哲學講座:語言X心靈

(圖文無関)這次我們帶來難得一見跟倫理道德沒有什麼關係的哲學討論!在完備的大學哲學系,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都是基本科目,但是對於沒有念哲學系的幸運兒一般人來說,除了在科幻、動漫作品裡偶爾聞到這兩個學科的味道之外,並沒有太多機會眼見它們的赤裸面目,以及操作相關的哲學論證。在這場講座裡,我們要帶來當代關於語言和心靈,基本但有趣的哲學問題!

11.10.2014

近況:政治哲學講座、贖罪券、飲水機

[11/17] 雞蛋糕哲學講座:政治

這個講座討論兩個政治概念:「平等」和「投票」,講者分別是黃頌竹和洪偉,我擔任主持。歡迎大家來參加!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14/11/blog-post.html

11.06.2014

雞蛋糕哲學講座:「政治」開放報名!

政治哲學強勢回歸!這次我們隨便選了(?)兩個常見的概念來找大家玩:「平等」和「投票」。「平等」應該怎麼談?用「平等」打筆戰的時候有哪些常見的格式錯誤?若我們同意人人平等,那麼,用「投票」解決問題似乎是ok的手段,但若是這樣,又怎麼會有「多數暴力」的疑慮?在這場講座裡,黃頌竹和洪偉會提出他們的說明,並迎接大家的挑戰!

11.03.2014

台灣性別多元的進展和現況(鳳凰URadio講稿)

今天中午我接受鳳凰URadio的電訪,跟香港的朋友報告台灣關於性別多元的社會現況。我參考對方提供的問綱事先準備了一份講稿,但基於現場情況,許多內容沒有講到。主持人開場時有介紹哲學哲學雞蛋糕(感謝!),我想可能有一些人事後會google,所以把講綱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10.20.2014

[講座] 戰文言文,開放報名!(已額滿)

我們真的要來開文言文教育講座了,這次我找來朱宥勳一起講,我們會說明自己對文言文教育的看法,也希望藉由活動討論,讓自己的思緒更清楚。

我們知道這個爭議議題一定需要很多時間討論,所以這次講座特別加碼超長兩小時討論!歡迎大家帶著自己的意見來跟我們分享!

10.16.2014

護家盟震驚全台:反同的七個超爛理由

本文發表於udn鳴人堂,請點擊這裡進入。造成不便,非常抱歉。

烙哲學:歡迎加入哲學普及寫手俱樂部

我跟洪偉在沃草的支援下弄了一個哲學普及寫作的社群,讓哲學人可以很容易互相合作生產出普及文章。這個社群即日起對外開放,歡迎任何有志於哲學普及寫作的人加入。

烙哲學專區

烙哲學是「沃草公民學院」的第一個子計畫,公民學院計畫的宗旨是藉由人文普及,來提升人們進行公共討論和政治參與的能力。我和洪偉都是哲學人,所以選擇哲學成為我們第一個主動經營的寫作領域。基於這樣的願景,沃草提供烙哲學一個好用的討論區,讓哲學人可以很方便交換寫作意見、互相批評和協助修正草稿,快速產出更完整、更少錯誤的哲學普及文章。

寫哲學普及文章,對我來說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我在好幾年前,就曾經寫文章鼓吹哲學人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很高興沃草願意支持這樣的計畫。我自己就是烙哲學的重度使用者,烙哲學成立的兩個月以來,我已經在大家的協助下寫完了七篇文章,各自發表在udn、readmoo和人本教育札記。

烙哲學的寫作互助

我們發現,哲學普及寫作並不是容易的事,也非常需要經驗的分享以及交流。我們因此將烙哲學定位成一個「哲學普及寫手的互助社群」。我們鼓勵大家在社群中提出各個專案和文章的點子,來讓這社群有更多可能性,並解決一些現有的問題。

我和洪偉就在烙哲學社群裡面,發起了「烙哲學 X udn鳴人堂」的專案,內容大概是:在 udn 設置一個專欄,每個月會從公民學院交誼廳的「烙哲學草稿」推薦文章到這個專欄,並將 udn 提供的稿費交予文章作者。(考慮到有些寫手寫文章是為了投稿,如果你沒有註冊公民學院交誼廳的帳號,是看不到「烙哲學草稿」分類的)關於投稿細節,請見這篇文章

烙哲學的實體聚會

同時為了鼓勵實體討論哲學、催生文章與專案,我們每兩個月會舉辦一次較大型的聚會,並讓大家自由報名演講,分享自己的經驗。

在上一次的活動「第二次烙哲學聚會「心物二元論」」,我們聚集了 20 位左右的成員一起討論哲學寫作。除了我自己帶來自己的哲普寫作經驗的演講外,王子面也在社群中分享了他做「哲思台灣」的經驗。

我們期待透過社群的努力,讓哲學人在公民學院交誼廳共享資源、彼此交流,進而改善哲普寫作志業當前的艱難處境。

常見問題

我沒唸過哲學,也可以加入嗎?

可以,因為哲普文章就是要寫給你這樣的人看的。在烙哲學專區裡,我們需要你以讀者的角色為哲學草稿提供意見,而你也可以使用公民學院的其他討論分類(如「台灣議題」)討論你感興趣的主題。

烙哲學成員有義務嗎?

沒有。除了自我介紹之外,我們不會因為你在公民學院註冊,就要求你去做什麼事情。你可以主動寫文章,也可以偶爾上來看看、給別人一些意見,或者也可以出寫作點子讓大家認領。當然,身為網路使用者,我們依然希望你能遵守討論規範,協助我們維持好的討論氣氛。

烙哲學是否只歡迎分析哲學人?

不,我們歡迎所有願意把哲學寫成平易近人文章的寫手。

目前中文網路世界的哲普內容以分析哲學居多,我認為這不表示分析哲學人特別樂於和社會交流,而是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基於表達風格,比較不容易寫成平易近人的文章。

烙哲學的宗旨是推廣哲學,而不是分析哲學,所以我們也歡迎有中國哲學或歐陸哲學背景的寫手加入。我相信這能為烙哲學帶來更多元的想法,而我們也可以互相幫助,製造出有趣易懂的哲學文章。

文章著作權是誰的?

即使你使用沃草提供的烙哲學討論區完成文章,文章的著作權依然屬於你,你可以自由決定要發表在什麼地方。但若你的完稿有賴於社群成員的意見和協助,我們也歡迎你在恰當的地方註明。關於這一點,比較詳細的說明請恰這篇文章

參加烙哲學有什麼好處?

  • 除了已上線的udn烙哲學專欄,我們會繼續尋找其他回饋寫手的管道。
  • 此外,我們會不定期舉辦烙哲學聚會,讓大家聊天打屁。
  • 烙哲學是自由的社群,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起計畫。若你有任何點子,都歡迎在烙哲學揪團執行。

我對這一切都有興趣!我該做什麼!

10.14.2014

近況:輔大哲學性教育講座、「親眼洗刷冤屈」的權利

10/23 輔大哲學性教育講座

在這個講座,我會介紹過去我在哲學普及演講裡最常使用的幾種老梗。10月23日(四),晚上7點半,輔大灼炤樓,免費進場。
http://goo.gl/95yNpj

[文章] 誰讓你以為反同婚人士是來溝通的?@udn

跟支持同性婚姻的陣營比起來,反同婚陣營的特色之一是拒絕溝通。這篇文章列出了我掌握的那些例證,並且譴責他們。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06278

[文章] 死刑誤判的理路@廢死聯盟

我們應該廢除死刑,因為我們無法避免誤判,而人有「活著看到自己洗刷冤屈」的權利。
http://www.taedp.org.tw/story/2741

張智皓為這篇文章寫了小心的評論,請見《「避免冤死」能用來反對死刑嗎?》

[專欄] 鳴人堂X沃草烙哲學@udn

這個專欄是我在沃草經營的計畫之一。烙哲學由一群哲學生組成,藉由沃草提供的線上討論區,他們互相協助完成哲學普及文章,並且在udn有每週一篇的連載。
http://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601

10.03.2014

馮光遠的「失言」和主持人的義務

馮光遠在9/10晚上受邀參加「PTT鄉民有約」,在主持人的提問下,回答PTT網友票選出來的問題。被問到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時,馮光遠除了介紹他支持的相關政策,也順便重提了馬英九和金溥聰的「特殊性關係」,並呼籲馬英九趕快「出櫃」。

馮光遠拿同志當梗諷刺馬英九的習慣,看在關心性別議題的人眼裡,反應各有不同。有些人覺得無所謂,但也有人認為把同志關係拿來諷刺不正常的政治關係,是對同志的貶低。

因此不意外地,活動過後,有一些人批評馮光遠在「PTT鄉民有約」關於特殊性關係的發言。也有人指出,給予馮光遠這樣的舞台,又縱容他發表歧視言論的活動主持人(或主辦單位),也需要為此結果負責。

我在這裡暫時不討論馮光遠的「特殊性關係」言論是否有道德瑕疵。但我認為,即便這段言論是歧視、仇恨的,提供發表舞台的主持人和主辦單位也沒有義務阻止馮光遠發言。要說明這樣的結論,我必須從主持人的義務討論起。

一般主持人的任務:挖掘來賓最好的一面

今年三月,我受邀參加udn聯合大講堂,同場講者是嚴長壽和平路。演講結束,和平路對談時,面對台下三四百位聽眾,我非常緊張。所幸,該場座談的主持人是王文華。

王文華的理解力和臨場反應都非常好,在我講完顛三倒四的回答後,有辦法不著痕跡地替我重述組織過的發言重點。在我辭不達意的時候,也會藉巧妙的主持技巧,引導我說出原來沒講好的想法。

有禮貌的你,或許會認為王文華是協助我「充分發揮實力」。然而,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王文華讓我表現得比我真正的樣子更好。畢竟,就算聽眾接收到的那些想法真的都出於我的腦袋,若不是主持人的引導,我是無法那般順暢表達的。

在udn聯合大講堂,王文華促使我表現得比我真正的樣子還要好,這是因為,身為盡責的主持人,他了解並實踐了主持人和講者共同的任務:讓聽眾有最好的收穫。在這種情況下,王文華引導我用有條理的方式表達完整想法,讓聽眾能順暢理解。

在一般討論會裡,主持人的任務是協助來賓做出最佳表達,讓聽眾有最大的收穫。然而,若來賓是現在的馮光遠,我並不認為相同的責任適用於「PTT鄉民有約」的主持人。

與候選人對談的任務:展露對方的真實

從活動時間點和鄉民提問的問題清單,可以理解這場「PTT鄉民有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人們更加了解作為候選人的馮光遠,以便在將來做出更正確的政治抉擇。

考量到這一點,主持人當然有義務要讓受訪者正確了解鄉民提問清單裡的問題內容,但除此之外,並不應該干預、引導對方的回答,或者試圖去隱藏受訪者「令人髮指」或「政治不正確」的一面。

首先,這樣一來等同於為候選人隱藏缺陷。想想看:若柯文哲在受訪的時候展現出「即將大量噴發女性刻板言論」的跡象,或者連勝文展現出「即將大量噴發歧視非權貴言論」的跡象,而主持人及時阻止,或者巧妙轉移了話題,你難道不會認為這是在偏袒身為重要政治職位候選人的受訪者嗎?

若你(不幸)身為政治人物的主持人,你的任務應該是協助觀眾了解眼前這個人真實的一面,這樣做的第二個理由在於,展現自身價值觀讓公民選擇的候選人,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代表哪種價值觀,而這之中當然包含了那些在某些人眼裡政治不正確的價值觀。

觀察馮光遠的發言歷史,可以了解他並不認為拿「特殊性關係」開玩笑有什麼問題,這種反應態度,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價值觀。我們當然有權批評或譴責這種價值觀,但考慮到民主政治的透明化,我們不該剝奪他展現「身為台北市長候選人,我就是擁護這種價值觀」這件事情的機會,就如同我們從不剝奪連勝文展現「我就是權貴」的機會一樣。

政治的透明需要大家一起承擔

在一場座談中,主持人應該盡哪些義務,遵守哪些規範,是端賴活動的目的。在民主社會裡,我認為那些提供政治候選者露面舞台的活動,都有協助公民了解候選者真實面貌的責任。我相信這個結論應該是受到大眾認同的,想想看,當主辦單位協助身為來賓或講者的政治人物隱藏不討喜的價值觀,我們是否依舊認為這活動值得肯定?

那歧視言論呢?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主辦單位基於維護政治透明,而不應該阻止政治人物和政治候選人展露歧視,那麼,到底還有誰能回應這些歧視言論、阻止這些言論對特定族群造成進一步的刻板印象和傷害?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大家。當我們幹譙發表(我們所認為的)不當言論的政治人物,我們也是在展現自己的道德立場,讓對方了解自己如此作為並不受到歡迎,也讓旁觀人得到平衡的訊息。在理想狀況下,我也會認為主辦單位有責任提供空間讓來自批評者的內容曝光,避免當時那群特定的聽眾所接受的意見,遭到講者壟斷。

*本文感謝沃草烙哲學社群於寫作期間的幫助。

10.01.2014

好懂的哲學史:哲學的40堂公開課

*本文最初發表在Readmoo。此外,10/11我在台北有個講座,談的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兩個月前,大學室友張裕斌丟來訊息,推薦他在英國看到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希望我協助聯繫有興趣的台灣出版社。我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書的評價很好,而且作者Nigel Warburton是Philosophy Bites的主持人之一。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傳送門:
Readmoo博客來Taaze

Philosophy Bites

Philosophy Bites是英文世界有名的哲學podcast,邀請哲學家談論他們最近思考的問題,許多你念哲學研究所時會讀到他們論文的學者,都曾是座上嘉賓,例如:Simon BlackburnStephen DarwallPeter SingerBrian LeiterFrank JacksonDaniel Dennett。此外,哲學普及推動者Alain de Botton和我最喜歡的哲普書作者Julian Baggini也都曾經受訪。

這些訪問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們的精簡。Philosophy Bites用一集15-20分鐘的長度呈現哲學家的想法,很適合通勤、運動時聆聽。這麼有限的時間,對於節目規劃和來賓來說都是考驗。這個pocast每一集只有一位主持人,由David Edmonds和Nigel Warburton輪流擔任。你可以發現,不論是Edmonds還是Warburton,問問題和引述都簡短精準,能夠提供來賓足夠的時間和恰當的轉折,提供聽眾好的「閱讀」體驗。

我回信給張裕斌說,這本書應該值得推薦,我找時間來聯絡。然後我就忘了這件事(對不起啊裕斌)。

一個月後,漫遊者文化聯絡我,說他們要出一本哲學普及書。沒錯,剛好就是《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的中文版,《哲學的40堂公開課》

雖然在內容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哲學的40堂公開課》的文句極其白話,字裡行間往往讓我有「這個句子就是Warburton在Philosophy Bites裡面會脫口而出的嘛!」的感覺。

獨立單元組成的哲學史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分成40個單元,每個單元討論一到二位哲學家的想法。這種「分成幾十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長度差不多」的寫法,是這幾年哲普書常用的策略,馬丁‧柯亨《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朱立安.巴吉尼《自願被吃的豬》和我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這種寫法對讀者來說親近,因為讀完每個單元的負擔很小,對作者來說也方便寫作。不過,就哲學討論而言,要寫出輕薄短小的文章有時反而成為挑戰,因為複雜的想法需要篇幅才得以交代,我在寫《哲學哲學雞蛋糕》的時候就碰到好幾次字數難以控制的問題。

這種挑戰,對於哲學史取向的哲普書來說就更明顯。要寫哲學史,難免需要交代哲學家的生平軼事,然而,當一定的篇幅被這些敘述瓜分,要把哲學家的洞見刻畫得清楚又有深度,就變得困難。

Warburton把這個份量調整的工作處理得很不錯,他對哲學家生平和個性的鋪陳簡短卻嚴選,能讓我們在進入抽象的哲學討論之前,先感受到這些古老思想者的「人味」。例如,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無法想像主張「人若不互相簽訂社會規則的契約,把自己的權力轉讓出去,我們就得活在互相殘殺的自然狀態中」的霍布斯是個臉色紅潤的健身狂,而提出超級自私的「巴斯卡賭注論證」的巴斯卡,其實是個虔誠又悲觀的人。

系統性的交火

不同於其他單元式的哲學史書籍,這本書不見得一個單元只介紹一個哲學家。你可以看到Warburton把安瑟倫和阿奎那、皮爾斯和詹姆斯、傅特和湯姆森兩兩擺在一起介紹。這個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為要了解一個理論,有時候讀讀它的後續延伸,或者它最具火力的批評,還滿有幫助的。

在概論類型的哲學書裡面,因為作者把各時代的理論有系統地整理在一起,你可以很容易看出這件事,例如:如果不跟融貫論(coherentism)一起介紹,一般人可能比較不容易以哲學的角度去理解真理的符應論(the correspondent theory of truth)。基於同樣的效果,當Warburton在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後面排上里德提供的反例,我相信這也能讓讀者更了解,哲學上的人格同一性問題到底是在談些什麼。

論證和論證!

除了那些思想比較抽象隱晦的學者,《哲學的40堂公開課》在介紹哲學家的想法時,總是盡可能以論證的形式呈現:Warburton不只交代哲學家的立場,還會將他提出來支持自己立場的主要說法重組成清楚、更容易判斷其道理的論點,並且(如同前面所述)介紹主要的批評意見。

這種以論證為呈現方式的做法,有很重的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味道,這可能令其他哲學系統的追隨者不太滿意,特別是當Warburton把這種技術用到他們的學派先祖身上的時候。然而,我認為分析哲學這種清晰的呈現方式,能有效減低入門讀者閱讀哲學的痛苦和挫折。我的看法可能不準,因為我自己就是做分析哲學出身的,但我幾年來從事哲學普及工作,接觸過一些剛剛進入哲學的人,他們也有類似的感覺。

從古典到現代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的收錄範圍跨越的時間軸非常巨大,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談到彼得辛格。蘇格拉底已經死掉兩千四百年了,而辛格還活著,剛剛才獲瑞士智庫司利布杜威勒研究所(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評比為2013年全球(或者說英文世界 :p)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第三名,你可以在NPOst看到他最近的演講報導

有人可能會覺得,即使是這樣,這本書也只不過是比《蘇菲的世界》多介紹12個哲學家而已,更何況,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這12個因為太近代了所以沒被收錄在《蘇菲的世界》裡的哲學家,也總是有其他資料可以讀。然而我想強調,這種「由同一位作者同時處理很古代的哲學家和現代的哲學家」的作品,有其獨特的意義。每一個哲普作者選材時都會有自己的風格,當同一個作者用他一致的觀點和方法來介紹兩位差異很大的哲學家時,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更容易了解這兩位哲學家到底是如何不同。同樣的道理,透過同一位作者的轉述,我們也更容易看出,從古希臘、中世紀到現代的哲學風格轉變。

結論

《哲學的40堂公開課》非常白話,就算你對哲學沒有什麼概念,應該也可以讀得懂。作為普及的哲學史,這本書在哲學史特有的思想背景敘述之外,也加入些許哲學概論的系統式安排,並凸顯哲學思想的論證面向,加上大尺度的年代跨越,讓讀者可以藉單一作者的筆法,來比較現代和古代的哲學風格。

我唯一不滿的地方,是中文版的書名趕搭公開課的熱潮,而非忠於原著。不過就內容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這幾年來最喜歡的一本哲學史普及書。

9.29.2014

[雞蛋糕講座:經驗] 開放報名!(額滿囉)

我最近讀完漫遊者文化的新書《哲學的40堂公開課》,非常喜歡,在Readmoo可以看到我寫的書評。也剛好很久沒辦哲學講座了,所以我就從書裡挑選了一些內容,打算在這次的活動裡介紹給大家。

「經驗」(experience)對哲學家來說不是提升等級用的,而是有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許多解決方案的可能基礎。形上學家探究經驗能彰顯世界的真實到什麼地步;倫理學家則好奇經驗是否能構成價值判斷成立的理由。在這場講座裡,我將從《哲學的40堂公開課》的脈絡出發,介紹康德、巴克萊、艾耶爾、邊沁等哲學家,是如何使用「經驗」這個哲學界的經年老梗。哲學史不是我的專業,我也無法傳達這些哲學家的完整深刻的思想,不過我希望藉由「經驗」這個軸線,來跟大家討論一些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這次活動承蒙漫遊者文化提供《哲學的40堂公開課》15本,想要的朋友請參考報名選項。

活動資訊

時間:10/11 18:30~21:00(六點半進場,七點開始)
地點:公共冊所(北市泰順街24號B1)
內容:演講
報名費:200元(進場聽演講)、400元(進場聽演講,並得到一本《哲學的40堂公開課》(15個名額,已額滿))
報名網址:請按我
辦理:本活動由哲學哲學雞蛋糕和漫遊者文化合辦

9.26.2014

為什麼要念古文?暗藏玄機的兩種說法

這篇udn的文章裡,我討論兩種支持文言文教育的說法:

  1. 雖然我們現在不是直接用文言文交談,但文言文是現代白話文的「語言根源」,白話文裡的字詞、語法和俚語(成語),都有文言文的許多「殘餘」,所以讀文言文,當然對白話的語言能力有幫助。
  2. 國高中教材裡的古文,都經過歷史的考驗,蘊藏寶貴的智慧,所以值得讀。
這篇文章搭配前陣子的長文《高中國文必修應砍半》,算是我對文言文教育的大致看法。

9.25.2014

近況報告:台中、雲科、10/11台北講座

好久沒發「日常」這個種類的文章了(菸)

我本週六(9/27)下午會在台中誠品園道店參與作家玩具刀的新書發表會,討論他的詩集(!)《玻璃》(我覺得陳夏民純粹是為了這個書名才找我去)。

同一天晚上,我會在台中只是想挖耳屎團隊的講座擔任講者,介紹哲學思想實驗。

如果你是雲林人,不需要特別跑去台中聽,因為10/3晚上,我會在哲學星期五@雲科講一樣的題目。

如果你在北部,覺得台中和雲林都太遠了,不需要覺得很幹,因為我在雲林哲五那天,台北也有個講座「科哲露西」,由我的朋友廖英凱和洪偉主講,討論電影《露西》裡面的科學和哲學。我沒看過露西,不知道它好不好看,或有沒有在討論哲學,不過我對於市面上某些主張《露西》裡有哲學的影評不滿意:

衝著兩位講者,假若10/3哲五@雲科取消了活動,我一定會去參加科哲露西。

最後,下一場雞蛋糕哲學講座會辦在10/11的台北,活動訊息會在下週二釋出。

活動整理

9/27 玻璃新書發表會@台中、只是想挖耳屎講座@台中
10/3 哲學星期五@雲科科哲露西@台北
10/11 雞蛋糕哲學講座@台北(coming soon)

9.19.2014

張芸京轉性愛男人有什麼問題?

我今年四月開始,在udn寫時事評論專欄。上個月udn評論改版,變得好看許多。

過去我只在社群媒體轉貼我的專欄文章,不過最近有讀者建議我也可以在部落格發訊息,讓訂閱讀者知道有新文章可以看。所以,這就是了:

  • 張芸京轉性愛男人有什麼問題
  • 我在udn的全部文章
  • 這篇文章談張芸京,但其實是在討論名人和粉絲之間的責任關係,以及大眾媒體報導的寫法。我過去有篇文章討論名人怎樣才算是「背叛」粉絲,可以一併參考:《王建民對不起球迷嗎?》

    8.25.2014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本文編修後刊登於立報(2014/8/11)*

    今年四月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出爐後,搶救國文聯盟提出抗議,反對國文必修學分從24下降到20。國家教育研究院隨後指出:減少的四個學分其實只是從必修變成選修,國文總學分數沒有變動。

    我肯定國教院減少國文必修的改革方向,並支持繼續將國文必修學分減少到12以下。我認為搶救國文聯盟的教育願景,是建立在對於國文必修及其功能的錯誤理解上。

    必修不代表權利,而是代表義務

    不管我們討論的是國文,還是其他科目,每當有必修課遭到刪減,都會有人出來抗議。這些抗議中有類說法,是指出:當我們刪掉某些必修課,我們就剝奪了學生的受教權。這種說法很常見,但它也常常是錯的。

    在高中脈絡裡,「剝奪受教權」的意思是指「學生有權利獲得資源進行某些學習,但學校不予提供,或乾脆禁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學校把美術音樂課拿去考主要科目。你可以看出,在這種意義下,把某個必修學分改成選修,並不至於剝奪受教權,因為學生若認為有需要,還是可以去修。換句話說,學生修習課程的權利,並不會因為該課程從必修變成選修而消失。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就可以問這個問題:既然必修變選修並不影響學生的權利,那麼,那些抗議必修變選修的人,是在不滿什麼呢?其實這也很好想,通常他們不滿的是:學生從「一定要修」變成「可以自己選」。到了這一步,你可以看出:「受教權」只是話術。因為他們並不是在主張學生有「權利」修某些課程,而是在主張說,學生「必須」修這些課。

    高中生「必須」修國文嗎?

    通常,我們很難證明別人有學某些東西的義務,當我們講的「別人」是公認學習壓力很大的高中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更明顯了。然而,我們確實有理由「規定」高中生要學好本國語言,因為語言是溝通能力的基礎,而有兩個堅韌的理由支持將溝通能力列入必修:

    1. 溝通能力是泛用財:不管學生想要念什麼系,想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好的溝通能力都可以派上用場,讓他更容易達成目標。
    2. 溝通能力是民主的基礎:在民主社會,人有政治參與和監督政府的義務,而具備好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是盡這些義務的先行條件。
    這兩個理由,後者說明:去修習以溝通能力為核心的國文課程,是學生的義務;前者則說明: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規定高中生修習以溝通能力為核心的國文課程,是真的是「為了他們好」。

    然而,這並不代表高中生「必須」修目前台灣為他們規劃的國文必修課程,因為在現況下,我們的國文必修課程,並不是以溝通能力為核心的國文課程,而是偷渡了許多國學和中國文學內容,而對於這些內容,我們恐怕找不到能充分說明「高中生必須修習」的理由。

    國學和中國文學有什麼問題?

    翻開國文課本和測驗卷,你可以看出,現在的高中國文課,是花費過半的篇幅和時間,在那些和現代人溝通不太有關係的內容上,例如:

    • 國學知識:宋代經學集大成於誰?
    • 中文語言學知識:六書的那個規則會造成一字多義?
    • 中文冷知識:「披頭跣足」的「跣」如何發音?
    • 中國文學賞析:蘇東坡以怎樣的寫作風格著名?
    雖然我相信我們有好理由把溝通能力設為必修,但相同的理由無法支持我們把國文課包含的國學和中國文學內容也設為必修,因為:
    1. 藉由這些練習養成的國學和文學能力,並不是泛用財:只有少數學生把國學或文學當成人生的志業或美好人生的一部份。
    2. 雖然我們都是中文使用者,但這不代表我們有義務要學好國學或文學能力,而太過冷僻、古典的國學或文學知識,對現代溝通的幫助也非常有限
    身為曾經受過幾乎相同國文教育的人,我判斷,若把這些內容從必修去除,至少可以減去一半國文必修學分,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國文必修不應該是現在的24學分,而應該是12學分。

    有沒有人提出其他理由來支持國學和文學進入必修呢?當然有,不過我對這些理由有些疑慮。

    支持國學和文學進入必修的理由

    增加語文能力

    有些學者主張,國學和文學訓練可以增加語文能力,甚至可能是語文能力的核心。然而,他們口中的「語文能力」常常其實是「用有國學、文學底蘊的語言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是生活之必須,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並沒有吸引力。這也是為什麼當學者在「搶救國文」的記者會上面痛陳現在的學生連哪個哪個成語都會講錯的時候,我感受到的說服力非常有限。

    人從高中畢業之後,面臨關於溝通能力的第一道實戰檢驗,應該是上大學交報告的時候。我當了五年課堂助教,看過許多寫得不好的報告,我並不覺得這些學生的表達障礙是來自於國學和文學的涵養不足:根本就還沒到那個檔次!他們的語文問題是更初階的,例如「得」、「的」、「地」不分、文法錯誤、句子沒寫完等等。

    我確實相信文學能力有助於豐富人的表達,然而,如果高中國文連上面這些如此初階的問題都無法搞定,我不知道我們還有什麼資格主張要給學生更艱深(也更難運用)的國學或文學內容。有些大學生搞不清楚「報告」、「評論」和「心得」的差別,也讓我懷疑,目前高中教育中重抒情輕評論的作文出題方向,似乎不是理想的做法。

    學者重視自己的專業,並且關切教育,這值得尊敬。然而,若學者把自己對於「知書達禮的知識份子的談吐」的想像套用到高中生身上,結果就是高中生花了很多時間記憶那些他們畢業後就會忘記的國文知識,然後在基本的溝通能力養成之前,就被丟到大學去。

    增加道德修養

    有些學者認為,國學和文學教育是道德修養的重要來源。道德是維持社會穩定的要件,因此我當然同意人有接受道德教育的義務。然而國文和文學是否真的有道德教養效果?

    在哲學界有個爭議,討論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課程是否有助於讓人更道德。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件事情,加州大學的幾個哲學家自2008年起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暗自調查道德哲學家和其他哲學學者在行為上的差別,例如參加研討會時會不會在座位上留下垃圾自己走人、會不會回覆學生寄來的email等等。最後他們發佈資料,主張從統計上看不出來道德哲學家真的有比其他哲學領域的學者更道德。*1,2

    這樣的研究當然不是滴水不漏,例如我們可以質疑這些道德意義很微小的行為是否有代表性、採樣數量是否足夠等等。然而重點在於:如果我們想了解某種訓練是否有助於道德修養,我們必須找到經驗證據。例如,套用類似的想法,我們或許可以調查:國文老師是否比教其他科目的老師展現出更多道德行為。

    傳承中華文化

    有些人認為台灣的高中生有責任傳承中華文化。如果是這真的,那麼高中生就有義務要學國學。然而,這些人很少提到到底為什麼我們有責任傳承中華文化。而你仔細想想,也會發現這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1. 如果一個人剛好出生在中國、圖博、新疆或台灣,就有義務要傳承中華文化,而如果他剛好出生在日本,就有義務要傳承日本文化,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如果他拒絕為了傳承這些文化做任何努力,他到底犯了什麼錯?
    2. 或許有人會主張說,當我們生活在某個環境,我們就無法避免地會傳承那個環境的文化。我覺得如果這是真的,這不是很好嗎?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學國學,也自然就會傳承中華文化了。
    3. 有些人會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跟來自其他文化的人相處時,要以什麼面貌示人?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新聞:在一次國際聚會中,來自台灣的大學生穿戴原住民服飾表演舞蹈,然而,他們並不是原住民,而且衣服也穿錯了。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示是:讓人自己真心選擇自己要代表什麼文化,可能會比較好。
    事實上,高中生們被要求要傳承的「中華文化」,就算是在中國這一塊地方上,兩千年來也只有一小撮人傳承,他們或許生在富貴之家,或至少行有餘力得以唸書。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整套篩選過的中華「菁英限定」文化,到了西元兩千年之後,會忽然變成我們所有人的義務。我認為:如果你認為某種文化很重要,你應該自己想辦法保留它,而不是叫全國高中生付出課業壓力的代價來幫你。

    在多元社會裡,為了公平起見,公權力更是應該盡量在各種文化中保持中立,除非某個文化是基於一些不公平的理由(例如被漢人文化殖民)而面對生死難關。

    一種美好人生

    有些人認為,具備足夠的國學和中國文學素養,讓人有機會進入一種很可貴的美好人生:對生命有深刻的體悟,也能欣賞中文經典和思想的巧妙。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我也同意,除了這種美好人生之外,至少還有另外一百種美好人生,而這些美好人生的支持者,都有辦法規劃一套12學分的必修課程給高中生上。當我們僅僅基於某種價值觀,就讓某些課程成為高中必修,這樣的選擇偏頗且霸道,且對於其他種類美好人生的追求者不公平。

    對我自己來說,能理解複雜的哲學理論、欣賞哲學家之間精巧的論辯,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知道目前的高中教育對於養成相關的能力沒有什麼幫助,但我也不會僅僅因為自己覺得這種「哲學愛好」的人生很美好,就主張高中應該要有12個學分的哲學必修。我認為教育應該在各種美好人生當中保持中立,盡量提供「泛用財」,讓學生在未來有最大的機會自己選擇要進入哪一種人生。

    當然,我可以同意高中應該提供資源,讓學生「淺嘗」各種常見的人生嗜好,但這件事情只要藉由選修課就可以做到了。記得前面的討論嗎?給學生選擇的「權利」去上某種課,跟規定學生「必須」上某種課,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可能有些人認為,不管你選擇哪一種美好人生,只要缺乏國學或中國文學底蘊,就是生命的遺憾。我認為這種說法就跟「如不守貞,人生就沒有價值」一樣蠻橫。

    結論

    我反對現在市面上維持或增加國文學分的聲浪,因為我認為現在領導國文教育的人,對於國文教育有錯誤的看法。他們把國文當成是培養特定價值觀、文化認同和美感的途徑,然而,當他們秉持這樣的見解來堅持國文必修,就是在強迫高中生為了自己不見得有所肯認的價值觀花費時間和精力,並且也對於其他和國文比較無關的價值觀不公平。

    在現在的台灣,課業壓力已經成為心理疾病和社會問題。因此,我主張必修學分應該盡量只用於培養泛用型的才能,而我們也應該阻止有人利用必修學分,來推廣自己認可的美好人生,就算這些人真心認為自己是出自善意。

    NOTES

    1. Schwitzgebel, Eric. Rust, Joshua. Huang, Linus. Moore, Alan. Coates, Justin. (2011) ‘Ethicists’ Courtesy at Philosophy Conference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5: 3, 331 - 340.
    2. Joshua Rust & Eric Schwitzgebel (2013). Ethicists' and Nonethicists' Responsiveness to Student E‐Mails: Relationships Among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Self‐Described Behavior, and Empirically Observed Behavior. Metaphilosophy 44 (3):350-371.
    3. 這篇文章感謝梅子、賴天恆和朱宥勳給予的寶貴建議。

    8.21.2014

    關於我

    攝影╱黃子恆

    你好,我是朱家安,1987年生的宜蘭人,中正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目前我在沃草「公民學院」擔任編輯工作,也是Pansci泛科學udn鳴人堂readmoo的專欄作家。

    「哲學」這個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一些神秘難解、用字莫名的高深言論,或者生活智慧和算命這些事實上和學術哲學毫無關係的東西。作為一個哲學人,我沒辦法阻止宗教人士、算命師和勵志作家用「哲學」來稱呼他們的工作成果,但我希望藉由這裡讓大家瞭解其實很平易近人的哲學。我的專業是英美分析哲學,英美分析哲學的特色在於清楚明確的討論方式。我相信這種清晰的思維方式能協助我們解析論述和議題,察覺錯謬和悖論,在複雜的情境中做出正確的抉擇。

    在部落格之外,我和幾位哲學所同學共同創立簡單哲學實驗室,致力於網路上和生活中的哲學推廣。2009年至今,簡單哲學實驗室已經舉辦超過40場哲學營隊和講座,參與者達600人次。

    在2013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它的名字和這個部落格一樣,叫做「哲學哲學雞蛋糕」。我希望它能協助哲學無痛進入讀者的生活,就像我長久以來在部落格和講座現場做的那樣。

    2014年起我加入沃草,主持「公民學院」計畫,繼續在人文普及上努力。

    演講與工作邀約

    我的專長是哲學推廣、批判思考和簡報設計,樂意接受相關的演講、課程邀約,也能協助設計推廣型的哲學活動和課程。不論你舉辦營隊少一個講師,或者你來自教育單位或社團幹部,想要給同學們來點思維訓練,都歡迎來信:

    職稱

  • 哲學雞蛋糕老闆
  • 沃草烙哲學主編
  •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 PanSci泛科學專欄作家
  • 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 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 Anchr簡報與視覺設計師
  • 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 經歷

  • 2016 出版《護家盟不萌?》
  • 2014 聯合大講堂講者
  • 2013 出版《哲學哲學雞蛋糕》
  • 2013 TEDxTainan講者
  • 2013 TEDx溫羅汀講者
  • 2012~13 羅東高中哲學研究社社團老師
  • 2012 彰化高中福田邏輯思考社社團老師
  • 2011 中正哲學所碩士
  • 2009 中正哲學學士
  • 2007 創立哲學哲學雞蛋糕網站
  • 2006~08 深藍學生論壇哲學版創版板主
  • 2006 仰山童學會創會會長
  • 2005 從宜蘭高中畢業,進入中正大學哲學系就讀
  • 1987 出生
  • 媒體報導

    博客來Okapi 2016:「如果對於所有事件,每個局外人都願意關心,這個社會就會公平很多。」

    《青春共和國》雜誌 2016:「這群十五歲的年輕人,在朱家安的引導下,從自己過去的經驗、感受與觀察,針對連成人世界都還莫衷一是的同性議題,侃侃而談,並有條有理的進行分析。」

    聯合報 2014:「「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哲學家,卻常因恐懼,錯失與站在對立面的人討論的機會。」朱家安認為,在媒體高度發展、「人人都是評論家」的年代,我們反而更需要「哲學思考」進行更細緻的民主思辨,在公民社會中重新擁抱哲學。」

    博客來Okapi 2013:「哲學思辨,不是拿來做為爭論的武器,是可以讓社會溝通更容易運行與推進的工具,更是每個人都需具備的日常能力。」

    新新聞 2013:「走進哲學的思考領域很難嗎?社會議題、時事與生活經驗都可以進行哲學思辨!「哲學哲學雞蛋糕」累積178萬點閱量,透過串連、舉辦講座,不只要讓哲學變簡單,也培養公共議題的討論品質…」

    中正E報 2010:「這不是一般的雞蛋糕,這是「哲學哲學雞蛋糕」,老闆是中正大學哲研二朱家安,企圖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推廣哲學平易近人的一面。」

    5.20.2014

    我的兩個媽:多元家庭一樣健全


    許多人看過一個男生在愛荷華議院的發言,說他是兩個媽媽養大的,並宣稱這證明同性戀也一樣能養出健全的小孩。

    這個男生叫查克,基本書坊這個月出了本他寫的書,就叫「我的兩個媽」。我還沒看完,不過我確定裡面有些東西值得關心同志的人閱讀。

    首先,查克在書裡詳述第一手的同志家庭細節,包含樂趣和難處。這對處於尚未通過同性婚姻的社會的我們來說,很有助於想像此政策能達成的後果和可能造成的問題。

    此外,查克的報告能讓我們進一步回應台灣保守派常見的「家庭價值論點」

    現在就有一個同志家庭在我們面前,如果不看「兩個媽媽」這一點,不管是這個家庭本身還是個別成員在社會上的表現(就算是依照台灣的保守觀點來看)都還滿不錯的。現在,如果這個家庭的存在破壞了什麼家庭價值,那我們應該做的,似乎是重新省視這個「家庭價值」的內涵,搞清楚它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竟然容不下這個善良、寬容、活躍且快樂的家庭。

    最後,我相信,這本書也能用來測試你是否真能為了別人的快樂而開心。我完全可以想像,有一些人聲稱關心同志,但翻這本書沒翻幾頁就會大皺眉頭,只因為他讀到作者述及自己和兩個媽一起(快樂地)做了某件傳統家庭常做的事情。

    在這個多元但彼此陌生的社會,「關心」和「價值觀殖民」常常只有一線之隔。因此,在「為了他們好」而付諸行動影響別人的生活之前,我們必須先設身處地了解和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在多元性別這個領域,我相信,「我的兩個媽」可以協助大部分人邁開第一步。

    4.02.2014

    你今天刪好友了嗎?我們如何面對網路暴躁症?

    在行政院暴力驅離後,臉書上興起了刪除好友潮。有人把這件事情歸咎於學運,我則認為這彰顯了更普遍的網路溝通問題。

    哲學家艾倫迪波頓最近創立了哲學家郵報,以哲學角度看時事。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個新聞網站每篇文章下面都不開放留言。波頓受訪時解釋說,他認為現在的多數網路留言並不反映發言人的真實狀態:

    it does not give you the truth about a person. It gives you what they were like in a particular 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