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09

實然和應然

實然和應然是語句(sentence)、命題(proposition)和判斷(judgement)可以有的區分。粗略地說,實然是關於事實,應然是關於應該。實然語句試圖宣稱事實上狀況是如何,例如「你牙縫有菜渣」,應然語句則試圖宣稱狀況應該要是如何,例如「你應該用一下牙線」。

實然命題是對事實的宣稱,因此它們可以用來描述客觀世界(「地球有46億歲」)以及主張邏輯真理(「1+1=2」)。一般而言哲學家相信大部分有意義的實然命題有客觀的真假值(truth value)。在比較廣的意義下,應然命題包含對於價值的陳述(「這幅畫好美」)、道德判斷(「你不應該自己玩玩就算了」、「始亂終棄是錯的」)以及理性判斷(「我該買那支看起來比較會漲的」)。實然命題擁有客觀的真假值,這是沒問題的,因為我們可以藉由觀察世界(如果它是綜合命題),或者觀察它們的內部邏輯結構(如果它是分析命題)來知道它們是真是假。然而,應然語句呢?

應然命題有沒有客觀真假值,以及,如果有的話,這些真假值應該如何被發現,一直是哲學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哲學家通常把道德命題視為研究這類問題的典範對象,因此,在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中最容易見到哲學家為了應然命題有沒有客觀真假值針鋒相對地辯論。

大衛.休姆(David Hume)是提出論證質疑應然命題具有真假值的第一人,作為經驗論者,他要求所有的知識必須奠基在經驗上(是嗎?我忘了他是怎麼看待分析命題的了),然而,經驗沒辦法告訴我們應然命題是否為真︰我可以觀察到人殺人,或者人沒殺人,可是我觀察不到「殺人是錯的」,或者「人不應該殺人」。Hume這類不相信應然命題具有客觀真值的哲學家,被稱為道德上的反實在論者(anti-realist about morality)。

反過來說,道德上的實在論者(realist about morality)就是那些相信應然命題具有客觀真假值的人了,包括遠古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近代的康德,當代的Thomas Scanlon、Derek Parfit等。

23 則留言:

  1. 問一個詞彙使用上的問題:

      『「應然語句」在人文討論上應該被要求論證嗎?』

    我對「論證」這個詞的感覺是在處理實然語句而已。

    回覆刪除
  2. 灰塵︰

    當然,人文版的討論對象多半都是應然問題(應不應該廢除死刑?聯考和學測哪個好?台大享有這麼多資源是否合理?)。

    不過那類討論的證成,如果不是訴諸雙方在道德上或價值上的共識,就是把論證弄成這樣「因為你也比較希望x,而y是達成x的最好方法,所以你會同意我們應該y」。也就是說,想辦法把道德上或者價值上的應該轉換成理性上的應該。

    回覆刪除
  3. 認為應然命題有真假值的觀點,未必要走道德實在論--我將這個觀點理解為「道德存在於應然的天國,就像海裡的魚,它就在那兒,只要找對了方法就能釣上來」--還有其他的路子。

    當代的法理學從詮釋學(分析哲學的arch enemy!XD)的角度做了很多的討論,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的作法可以說是,透過對道德直覺的批判,檢驗應然命題的真假。

    回覆刪除
  4. 那就是實在論啊...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ral_realism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ral-realism/

    回覆刪除
  5. Moral realists are those who think that, in these respects, things should be taken at face value – moral claims do purport to report "facts".

    我說的那個,沒有把應然命題當成事實喔。

    回覆刪除
  6. KiantiX︰

    有真假值,卻不描述事實,不是很怪嗎?難道他們主張道德語句像邏輯語句一樣,是being true on themself?

    柏拉圖宣稱道德命題是描述道德的理型的性質,康德主張道德命題是根據直覺為真,如果你的「事實」指的是這個世界裡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那麼他們也都不是道德實在論者了。

    回覆刪除
  7. 應然命題或道德直覺,不見得指涉moral reality (which is locked in the conceptual warehouse awaiting our discovery--God knows what that means)或經驗層次的事實。

    而且,「有真假值,卻不描述事實,不是很怪嗎?」的問句要成立,前提是「描述事實(不管「事實」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的命題才有真假值可言」,但這個前提是否成立,是有待討論的。

    回覆刪除
  8. 嘿,KiantiX︰

    如果你沒辦法說明「道德存在於應然的天國,就像海裡的魚,它就在那兒,只要找對了方法就能釣上來」是什麼意思,我就傾向於用moral reality來理解它。畢竟連理型論都是實在論了,我看不出為什麼支持那種存在於應然的天國又有辦法被感知(或者直覺察覺,or whatever)到的東西不算是在支持一種實在。

    我想,命題的真假值要嘛來自於邏輯(如果它是恆真句或矛盾句),要嘛來自於與事實的關係(如果它不是恆真句或矛盾句)。除非你認為你的主張蘊含道德命題都恆真或恆假,否則我看不出有第三種可能。

    回覆刪除
  9. 那我想請問,你認為道德建構論也算是道德實在論嗎?

    回覆刪除
  10.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1. KiantiX︰

    你是說康德那類的constructivism嗎?

    回覆刪除
  12. phiphicake:
    我最近正在研究實然與應然.
    Richard Taylor 認為實然可推出應然,但是我無法明白他的論證.你可以解釋一下嗎?

    回覆刪除
  13. Risha︰

    我沒看過他的論證,或許你可以提供一下?

    回覆刪除
  14. (一)人是有意志和欲望的存在者:「人是理性存在者」的說法,並沒有描述人性的全部,對於人性更重要的事實是:人具有意志和欲望。

    (二)欲望是善惡的先決條件
     一個思考實驗:想像這個世界的存在者具有理性和智性,也具有知覺能力,但是它們是一群沒有欲望、需要、目的的機器人,這樣的世界可能產生善或惡嗎?

    (三)善和惡的出現
     (1)另一個思考實驗:假想一個世界只存在一個像我們一樣,具有感覺,也具有欲望和目的的存在者,這個世界就具有善惡的面向。滿足這個存在者需求的東西就是善的,挫折其需求和欲望的東西就是惡的,而且他就是善惡的惟一標準。
     (2)這個世界還沒有所謂「對」或「錯」。

    (四)對錯的出現
     (1)超過一個以上具有欲望、需要和目的的存在者,才會產生道德上對或錯的問題。
     (2)兩個以上具有欲望的存在,就會產生利益一致或衝突的情形,所以必須有一套規則處理衝突及合作的問題。
     (3)遵守規則就是道德上對的行為,而違反規則就是錯的。

    回覆刪除
  15. 這個論證似乎和實然應然沒有直接關係......

    回覆刪除
  16. Risha︰

    我想這應該推論不出道德在論者所謂的應然命題。

    它頂多只說明了我們為什麼事實上會遵守一些規則,並沒有論證我們應該遵守這些規則。

    回覆刪除
  17. 你好,phiphicake。

    我想問一下,怎樣才算是陳述 (實然陳述和應然陳述有什麼相同性質) ?

    謝謝。

    回覆刪除
  18. 好久不見,bachxu:

    如果你說的是我在文章中提到過的那個「陳述」,我用它來指外表看起來像是在表達事實的句子(不論是用講的還是用寫的、用打的)。在這種用法下,用來表達感情、詢問問題或下命令、請求的句子就不是我說的陳述。

    在這種用法下,實然陳述和應然陳述的共同點,除了它們都是句子、都是用字詞構成之外,就是它們乍看之下都是在表達事實。

    當然,就算這些句子外表看起來像是在表達事實,實際上大家並不見得會同意它們都是在表達事實,例如有些哲學家認為應然陳述不表達事實,而是在表達情感、立場或請求。

    而就算有人同意它們都是在表達事實,他也不見得會同意這些句子表達的事實都成立,例如「長頸鹿是體外受精」這句實然命題是在表達事實,但是它表達的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它不是真的,它表達的事實也不成立。

    (你可能會抱怨,既然如此我們或許打從一開始就不該說那些句子是在表達事實,比較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那些句子是在「企圖表達」事實。我同意,不過我前面為了減少複雜度,把那個詞省略,只要你懂我的意思就好)

    回覆刪除
  19. 謝謝答覆,Kris。

    我又想問一下,應然陳述似乎不是在企圖表達事實,為什麼 "應然陳述" 能當作陳述?還是應然陳述要以道德實在論 (即是主張有客觀的道德標準) 的角度理解?

    謝謝。

    回覆刪除
  20. bachxu:

    到底應然陳述是不是在企圖表達事實,這是哲學上有爭議的。我相信大多數的道德實在論者會認為「應然陳述」是一個合理的稱呼,而一些龜毛的反實在論者則可能不會喜歡這種用法。但當我們在討論應然的句子和實然的句子的時候,「陳述」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僅此而已。我不是很確定,因為記憶力差,不過我自己應該不常用「應然陳述」這個說法,我會用的是「應然語句」、「應然宣稱」、「應然判斷」、「應然命題」這些詞。

    說實在的,「應然命題」這個詞也有點誤導,因為命題根據定義必須有真假值。龜毛的人應該也是一樣可以抱怨說,「應然命題」這個用法本身就預設了道德實在論。我自己是沒有這麼要求,不過小心一點也是好的。或許我以後會盡量只用「應然語句」和「應然判斷」這兩種詞。

    回覆刪除
  21. 請問一下 實然 和 應然 的差異在哪??


    謝謝喔!

    回覆刪除
  22. 主張道德有客觀的真假值可以僅僅只是道德認知論(主張道德語句有真假值)和道德客觀論(主張道德語句的真假值有客觀的判準)的綜合,而不需要是道德實在論。

    你或許會質疑,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同時主張道德認知論和道德客觀論,卻不主張道德實在論(有道德事實)?如果沒有道德「事實」的話,道德語句要如何能夠有客觀的真假可言?

    理由是這樣的:若要宣稱「XX語句有客觀真假值蘊涵這世界上有XX事實」,這個說法預設了真理的符應論,也就是,判斷一個語句真假的標準就是判斷這個語句是否符應於事實。

    但符應論並不是唯一合理的真理理論,而且符應論在相當多的情況底下很明顯是錯的。例如,很多科學理論的語句就不可能符應於任何可觀察的事實,它們最多只能夠被可觀察的事實來驗證(confirm)。這時候,這些語句的真假值就不依賴於它們「符應於某個事實」,而是依賴在它們「與某一種語句(符應於事實的語句)融貫(或被該組語句支持)」。因此,在這種例子裡,科學理論的語句有客觀的真假值,但不需要預設有相應的事實存在,也就是,不需要主張科學實在論。

    那麼,主張道德語句有客觀的真假值,只要不同時主張道德語句的真假必須是符應論的真假概念,就可以不同時主張道德實在論。

    回覆刪除
  23. 應然跟實然分開來要怎麼解釋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