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篇三年前的文章,原來發表在
雞蛋糕舊站。重貼這篇文章,是因為它跟我最近對政府
補助文化的討論有關,並且,我最近經常在書裡讀到和文章裡的「品味的相對論」類似的想法(例如群學出的《消費社會學》),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這篇文章作為對於那些自命清高有深度的文化擁護者的自傲以及理所當然使用公帑培植自己喜歡的文化的批評預設了一些文中沒有交代的前提,但若你是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讀者,會發現這些必須的論點一兩年來正被我漸漸補充。
當初這篇文章在深藍人文版有一些
討論,可以去看看。那時候我和洛書還都很清純可愛。
內文
最近
賈斯丁提到一個偶爾會在我腦中出現的點︰
品味其實本身沒有高低之分,真正的差別在於有特定愛好的這些人他們的社會地位高低。
「品味其實本身沒有高低之分」是一個價值上的相對論立場,以下我把它叫做「品味相對論」。幾乎所有的相對論立場都會遭遇的一個質疑就是,如果那樣的區別事實上不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那樣的評價或是判斷。
而賈斯丁用「真正的差別在於有特定愛好的這些人他們的社會地位高低」來企圖說明我們平常對於品味所下的高雅或粗俗之類的評論的來由。當我們說喝葡萄酒是高雅的;喝啤酒是粗俗的,那是因為喝葡萄酒的人大多有錢、生活品質好,而我們羨慕有錢、生活品質好的人。對於這個想法,我把它叫做「品味選擇的地位論」。
我認為品味相對論是有道理的,因為沒有人提出過有道理的品味絕對論。
而對於品味選擇的地位論,我也相信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社會現象來佐證它,比方說當一個社會的國民所得提高,大家都有錢買某種名牌之後,過去是高雅生活的代名詞的那種名牌在人們心裡的形象反而下跌之類的情形。
不過要注意的是,人們選擇喜好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這個品味選擇的地位論企圖就很大的樣本做出部份且粗略的描述,卻不一定可以完整說明一個人持有某種品味的所有原因。一個人選擇持有某種品味,可能不僅僅因為持有某種品味的人的地位通常比較高。不過,根據我對社會的觀察,這樣的情形應該是有的,至少有一些人的品味選擇是來自於他們對於某些人的地位的羨慕。
以上對兩個理論做了一些釐清,不過事實上,我對於為品味相對論和品味選擇的地位論找證據以及弄清楚一個人的喜好選擇方法都不太有興趣,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兩個理論的一些延伸。
...
如果品味相對論是對的,那麼當兩個人的品味衝突時,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
而如果品味選擇的地位論是對的,我們甚至可以質疑其中一個人是因為羨慕心態而故作清高。
當然,在理性的討論裡,這樣的動機質疑沒有什麼用,畢竟人家喜歡什麼干我們屁事,不過這件事將使得一些本來就很荒謬的事情變得更荒謬。
賈斯丁認為,「現代社會民主自由的思想鼓勵大家追求個人風格,加上很多以往被認為沒有品味的人成為高階政治人物(!?),人們已經開始懂得接受並欣賞不同次文化間的差異,品味的高低漸漸不再被絕對地定義」。對於人們在自己品味的選擇上有多少自由多少被迫,我的想法倒是沒有那麼樂觀。
因為市場和名聲都是有限的,而大家都喜歡錢討厭被看不起,在同一領域裡持有不一樣品味的人本來就會互相競爭、擴張版圖。而當公家資源和與這些品味鬥爭扯上關係時,問題就大了。
...
一個人要選擇哪一種品味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沒事也不需要學一些人整天哭夭說我們的價值觀都被社會控制,不過當我們必須利用公家資源來投資某一個領域裡的事物時,我們就面臨一個重大問題︰這些資源要投注在這個領域的哪一種品味裡?比方說如果文化局要辦畫展,要辦古典主義展,還是街頭塗鴉藝術展?比方說如果文建會要補助舞蹈藝術,要撥多少給雲門,撥多少給大大小小的街舞團體?公家資源是大家的,在這裡我們可不能哭哭夭就算了。
如果品味絕對論是真的,我們至少有機會選出一個最正確的品味,然後把所有雞蛋放進去(雖然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是最正確的本身也是個麻煩問題)。
可是今天品味絕對論沒什麼希望,所以各門派只好使出各種明槍暗箭、奇技淫巧來爭取公家資源這塊大餅。不過事實上就我目前的觀察,天下武鬥會是不存在的,在所有衝突的場合,我們只能看到非主流被主流壓著打。
這種情形在文學界非常明顯,文學家們總是抱怨自己得不到主流大眾的關注,可是在學校和各種文學獎的場合裡,那些不怎麼文學的文體才是不被關注的。而學校、 文學獎握有決定哪些東西高雅有深度;哪些東西粗俗不長進的權利。換句話說,文學才是大主流,他們掌握這個領域幾乎所有的公家資源,而且從國小到高中,每一個國文老師都是樁腳。
這是一大群文學作家、教授、老師們利用自己對學術和評論資源的壟斷所作出來的對於非我族類 的排擠。更荒謬的是,如果地位論是真的,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在這些文學作家、教授、老師裡,至少有一部分並不打從心裡喜歡文學,他們只是被「高雅有深度」的光環所吸引。
這樣的壟斷不單單對非文學的文字寫作者和粉絲不公平,也間接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比方說學校教育,思考能力。
...
教育系統對於文學歇斯底里的推崇不但決定了學生的國文課本裡會出現哪些文章,也決定了學生的作文課裡會出現哪些題目,以及教師的作文批改方針。當學生的工作變成針對不明確的題目*1寫出一些有關連性又漂亮的文章時,學生學到的自然就是,偷句
酥餅的話︰「用看似振振有詞的語彙或是動人的詩句組合出沒有意義的一般論」。
在學生少有機會閱讀和寫作論說文、思考論證和支持論證的理由的情況之下,自然長大之後理解力、思考力和表達力都會沒那麼好。而這三種能力早在幾千年前雅典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很重要了。
雖然有一些人因為天賦或者興趣,這些能力培養得比後天不良的一般人好很多,不過我實在不想說這是文學家和政府提供給我的一項利多。
*1︰比方說「門」或者「走過」。靠,那甚至不算是一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