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你Google這兩個英文名字,大概會一無所獲,因為它們是捏造的。
連帶地,那兩篇文章裡所有的理論和主張也都是胡謅的、雖然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上完全沒有根據的虎爛。
我想藉由這兩篇文章做一些觀察,希望能對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於理論的根據判斷力這麼差這件事可能的答案多一點了解。
為什麼這兩個理論一看就該知道是沒道理的?
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對於理論的好壞沒有判斷力︰端來兩個互斥的數學宣稱,我沒有辦法判斷哪一個是錯的,因為我看不懂它們;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兩個互斥的量子理論,就算我看懂它們,也沒辦法判斷哪一個是錯的,因為我沒有掌握相關的實驗證據。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責難一個人無法判斷理論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在很多情況之下,我們有機會不依賴相關的資訊就能判斷一個理論是好是壞,Asablue和Gonnenoi大概就是最好的例子。(下面兩段是對於之前文章的summary,有閒的人先看看原文也不虧)
根據Asablue,我們在面對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東西時所感到的恐懼(以下簡稱「刻板恐懼」)其實是現代人基於對於工業的、科學的硬質社會的厭惡(以下簡稱「硬質厭惡」)所作的反動。然而,Asablue注意到並不是任何硬質厭惡都會造成刻板恐懼,對於那些違背前面的主張的例子,他解釋說那是因為他們的厭惡情緒在潛意識裡被壓抑了。而對於另外一些違背他的理論的例子—那些擁有刻板恐懼但是沒有硬質厭惡的人—,他解釋說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別人的硬質厭惡的威脅,害怕自己所習慣的硬質社會遭到毀滅的這種情緒經過潛意識的轉化形成刻板恐懼。
總的來講,Asablue認為刻板恐懼的來源是硬質厭惡,然而,Gonnenoi的主張卻完全相反。根據Gonnenoi,硬質厭惡並不會造成刻板恐懼,只會造成對於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怪物的無動於衷(以下簡稱「無動於衷」)。而對於那些確實存在著的具備硬質厭惡卻沒有無動於衷甚至反而產生刻板恐懼的例子,Gonnenoi解釋說這是因為要嘛這些人的厭惡只是假厭惡,要嘛這些人的反動情緒沒有在潛意識裡浮現。
把兩個理論攤開來看,我們會發現一些tricky的地方。Asablue︰Tricky的地方就在於,這兩個理論在基本想法上完全互斥,但是卻都能夠解釋對方能解釋的所有現象。而且,雖然它們對於同一個現象給出不同的解釋,但是這些解釋的相異點完全發生於潛意識層次,換言之,我們沒有辦法以觀察得知哪一邊的解釋是對的。這兩個理論只有其中一個可能為真(當然可能都為假),因為一個人的刻板恐懼不可能完全既由這個人的硬質厭惡所造成,又受到來自於硬質厭惡的反動情緒所抵禦(我後來想想,人這麼複雜的動物,搞不好這種情況真的是有可能的,不過即使這種情況出現,也只代表他們兩個都錯了)。面對一對只有其中一個有可能為真的理論,要看看它們哪一個比較有道理,當然是先檢查他們哪一個的反例比較多,但是一看之下我們發現這兩個理論都沒有反例︰它們在各種情況之下都各有一套說法可以自圓其說(Karl Popper在這裡就會打住,然後不爽地說「你的理論根本不具有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啊,醬還談個屁!」接著翻桌而去)。於是我們只好檢查他們在各種情況下所作的解釋,然後我們發現,這些解釋(例如「硬質厭惡在潛意識裡的反動造成刻板恐懼」或者「硬質厭惡的情緒在潛意識裡沒有浮現,因此沒有造成刻板恐懼」)本身為不為真根本無法檢驗,因為沒有人知道潛意識裡發生了什麼事。於是,雖然我們知道這兩個理論只有一個可能為真,但是我們沒辦法知道該青睞哪一個。
- 硬質厭惡會造成刻板恐懼。
- 如果一個人既有硬質厭惡又有刻板恐懼,這個人的刻板恐懼是源於硬質厭惡在潛意識裡的反動。
- 如果一個人有硬質厭惡卻沒有刻板恐懼,是因為這個人的硬質厭惡在潛意識裡的反動被壓抑了。
- 如果一個人沒有硬質厭惡卻有刻板恐懼,是因為別人持有的硬質厭惡對這個人造成潛意識層次的威脅,進而轉換成刻板恐懼。
Gonnenoi︰
- 硬質厭惡不會造成刻板恐懼,而是造成無動於衷。
- 如果一個人既有硬質厭惡又有刻板恐懼,而非無動於衷,這是因為要嘛這個人的厭惡只是假厭惡,要嘛這個人的反動沒有在潛意識裡浮現。
- 如果一個人有硬質厭惡而沒有刻板恐懼,代表我說對了。
- 如果一個人沒有硬質厭惡而有刻板恐懼,也很正常,因為後者不是前者造成的。
兩個互斥的理論實際上一樣有道理,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為這代表了這兩個理論一樣沒道理︰我們不持有任何理據青睞其中任何一個。更糟糕的事情是,依照Asablue和Gonnenoi那種從潛意識裡挖出所有的解釋的作法,只要有充分的時間,我們事實上可以創造出無數個彼此互斥而跟他們的理論一樣完全沒有反例的理論。在這樣的情況下,結論很簡單︰或許我們可以經由量化統計知道硬質厭惡和刻板恐懼之間有沒有相關性(correlation),但是關於這樣的具備相關性或者不具備相關性的現象,對於任何基於潛意識的解釋,我們都沒有理由接受它,因為我們無法判斷,比起其它千千萬萬個與它互斥的(至少,潛在的)理論,它有沒有比較好。
然而,Asablue和Gonnenoi的假理論放了快兩個星期都還沒被熱心民眾踢爆,我想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 根本沒人認真讀它。
- 在大家心裡我形象良好,不像是會惡搞、會瞎鬧、會亂寫文章捉弄人的人。
- 那篇文章裡氾濫著很帥的術語們(我自己特別喜歡那個「pseudo-abomination」),又引用一堆著作、評論,權威性非常逼真。
- 現代文人吃飽撐著,沒事就喜歡批判社會、婊科學。在這樣的情境裡,不管一個主張有沒有道理,只要暗示一下冰冷的科學和無情的社會結構對人的壓迫和欺凌,就能讓左派份子興奮得像聞到血的鯊魚。而在砲火飛去的那一邊,弱勢又口齒無力的科學家們就算覺得被冤枉,也不敢回罵。
- Asablue和Gonnenoi的分析符合我們在概念類比上的直覺。「硬質社會」這個概念和「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東西」這個概念有共通點;「厭惡」和「恐懼」也很類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缺乏科學思考能力的人來說,直覺上,「對於硬質社會的厭惡」和「對於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東西的恐懼」之間有因果關係也是想當然爾的事情,一點也不違和。然而,這種直覺完全不可靠,因為兩組概念之間能不能類比跟它們所指涉的事態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是幾乎沒有因果關係的。概念之間能不能做類比,端賴於在人的理解中這兩組概念相不相似。因果關係不存在於概念之間,而是存在於概念所指涉的事態的物理結構之間。一對事態的物理結構之間的關係,能靠理解指涉這對事態的那些概念之間的相似性來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否則科學家坐在沙發上想想哪些概念跟哪些概念能類比就可以知道理論正不正確,不需要這麼心酸地做實驗。
下面提供幾個對於辨認理論的好壞可能有點幫助的方法︰
- 看到掛有「後現代」、「精神分析」之類名號的理論或學者,就直接忽略它們的內容或發言。然而,這個方法是個不完整的方法,因為並非所有胡說八道的理論都會掛著那些招牌。
- 問問自己,如果這個理論是某個人胡謅的,自己還會不會相信。這個方法有助於消除權威的影響。問問自己,如果這個理論使用的概念統統被換成意思一樣但是比較蠢的詞,自己還會不會覺得它很有吸引力。這個方法有助於排除品味的影響。
- 想想看,這個理論的為真是不是依賴於世界的狀態,說一個理論的為真和為假依賴於世界的狀況,就是在說如果世界變得不一樣,這個理論的真假值會改變。理論的工作是藉由描述世界來解釋現象和回答問題。如果一個理論描述了世界,那麼這個理論的為真會依賴於世界的狀態,因為如果世界在某些特定面向上和現在不一樣,這個理論就不會是對世界的正確描述。例如,如果其實基因不存在,物種的演化並不是藉由遺傳和變異,而是依賴上帝每隔幾百萬年彈彈手指施展神力,那麼演化論就不會是真的。所以,如果一個理論的為真不依賴於世界的狀態—不管世界變得怎樣,我們都找不到因此比較支持它或可用來推翻它的證據,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描述,無法被用來解釋現象和回答問題。最好的例子或許是黑格爾的主張「宇宙是絕對精神」,沒有人知道絕對精神是什麼東西,沒有人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個主張會為真,在什麼情況下這個主張會為假,這樣的主張沒有認知意義。
- 想想看,這個理論在現況下有沒有可能有證據佐證。依據現在的技術,精神分析界的理論和宣稱是幾乎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對心理學家來說,要知道嬰兒到了幾歲才能分辨媽媽的臉,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們到底要設計什麼樣的實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某種特定恐懼反應是源於幼時被欺凌的記憶還是對於社會的反感?如果這種實驗做不出來,為什麼有人能言之鑿鑿地談論潛意識、壓抑、源自性衝動的攻擊傾向?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證明至今大部份精神分析學者使用潛意識做出的對於人類心理狀態的解釋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概念類比(「硬質社會」和「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東西」、「厭惡」和「恐懼」)上、完全沒有實驗根據的主張。
- 想想看,自己能不能想到任何這個理論的競爭理論X(X是Y的競爭理論,若且唯若X和Y對於它們企圖回答的是同一個問題,而且它們不能同時為真),使得X比起Y來可信度差不多。Asabluism和Gonnenoism就是兩個彼此競爭而可信度一樣高的理論,它們一個主張我們對硬式社會的厭惡會造成我們對具有固定行為的東西的恐懼,另一個主張我們對硬式社會的厭惡不會造成我們對具有固定行為的東西的恐懼,而是無動於衷。只要一個理論和它的競爭理論的可信度一樣,不管是一樣高或者一樣低,都蘊含一個理性的人在面對進一步的相關理據之前不應該貿然相信其中一個。事實上,如果一個理論是沒有根據的理論,我們通常會找到一狗票跟它有一樣可信度的競爭理論,例如神創論和「義大利麵妖怪創世論」、「關東煮精靈創世論」;Asabluism和Gonnenoism的理論。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舊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