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19

1/18 糕講堂|孝順的哲學

亞洲的家庭觀念比歐美濃厚,在台灣,從幫忙做家事、照顧父母,到選擇父母期待的學業、事業和伴侶,我們很容易同意小孩對父母負有各種責任。

然而,這些責任有恰當的基礎嗎?若僅僅依靠「他是你父母」這個事實,能推論出多少責任和義務?瑞士哲學家布萊許(Barbara Bleisch)在《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這本書裡,致力於思考這些傷感情的問題。

當然,布萊許並不企圖主張說,人應該跟自己的父母形同陌路。正好相反,她認為我們必須仔細思考家庭、親子關係,才能做出對自己和家人來說更公平的選擇。

舉個最簡明的例子。如果我們認為,僅僅依靠「他是你父母」這個事實,就能推論出人應該照顧和孝敬父母,那我們就得承認,人也有責任照顧和孝敬「將強褓中的自己棄之不顧的父母」。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這個結論有點極端,那我們就必須思考,如果我們對父母負有特定責任,而且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你父母」,這會是因為哪些理由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孝順就孝順,幹嘛想那麼多!然而,如果你做了許多孝順的事情,卻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這樣做,那你真的算是孝順嗎?

在這個恐怕不適合跟父母一起參加的講座裡,我們會討論布萊許在《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裡提出的一些問題和論點,試著從哲學角度理清相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