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13

郝柏村的言論自由

郝柏村在台大的演講遭到學生鬧場,這群學生認為郝柏村和講題「民主的守護者」不配。歷時七分鐘(或十五分鐘)的抗議結束後,郝柏村說:

「各位來賓,這是很好的民主教育...(學生)想說別人被鎮壓時,他們(學生)也不該鎮壓別人發表意見的自由。所以,民主實在須要從年輕時代把我們民主的風度學起」

郝柏村錯了。身為重量級政治人物兼特邀講者,抗議的學生沒有鎮壓他表達意見的自由,只是干擾他表達意見的特權。有則新聞指出現場聽眾錄影機裡學生抗議的片段疑似遭工作人員逕自刪除,這要是真的,反而是鎮壓的更佳範例。(後來發現是搞錯了

「政大恐同演講裡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權利、收聽的義務」裡,我討論言論自由的兩個面相,指出言論自由僅保護說話者表達的權利,沒有保證聽眾收聽的義務,因此教授不該在課堂上任意放入有科學爭議的內容,除非他能確保公正自由的討論空間。

郝柏村的演講讓我們知道,言論自由除了上述面相,還有更深的區分值得放在心上。考慮到身分和地位帶來的發言權力不對等,跟郝柏村比起來,泛泛學生的言論自由反而更值得保護。我認為網路名人有責任開放部落格留言,也是基於一樣的想法。

當然,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你隨便就打斷演講七分鐘,不管台上是誰。畢竟台下的人還是要聽演講的。我同意對於想要抗議的人來說,靜默布條或遵守會議規則的發問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我也認為,這些方案和七分鐘口號之間,存在的只是禮貌差異,不是道德差異。

6.21.2013

核能爭論的批判觀察

*本文原發表於潮人物2013六月號

身為哲學系學生,我對能源政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答案是沒有。不過我們長久以來研讀哲學家們枯燥龐雜的爭論,深深體會怎樣的討論容易有建設性,怎樣的討論可能淪為跳針打嘴砲,浪費大家的時間。以下羅列幾項這次核能討論中常見,但實則有礙溝通效率的說法,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1.你說核廢料很安全,不然核廢料放你家啊!

這種嗆聲字面看起來是在說:如果你擁核,而國家聽取了你的意見,那麼,你就必須為你提供的方案背書,在必要的時候付出犧牲。然而,如果我們最後走向有核的未來,當初倡議擁核的人是否就比較有責任犧牲自己的方便來處理核廢料?當然不,除非你也同意當初倡議反核的人比較沒資格使用核能生產的電,至少這樣比較公平一些。

不過,同情地理解,當反核方質問擁核方願不願意把核廢料帶回家,這質問背後有另外一層意思:你憑什麼相信核廢料這麼安全?證據在哪裡?從這個問法出發,才會進入比較有建設性的討論。

2.車諾比的畸形兒

討論輻射病變的反核文宣,偶爾會附上那幾張經典的車諾比畸形兒童照,或是日本在福島事件後出現的畸形動植物相片。這些圖片成為熱門選擇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認知系統喜歡例子和故事,這就是為什麼具體的個案總是比統計數字吸引人。

然而,剛好就是基於這一點,你必須對它們格外留意。這些圖片在文案的搭配下,很容易就讓你有核災非常危險、無法控制的印象,而你根本來不及思考那些你應該想的事情,例如:那些連體哈密瓜、奔跑的蘿蔔、大便形狀翅膀的蟬,是來自福島,還是三百公里外的東京?就算那些畸形兒真的來自車諾比災區,他們在當地兒童中所占比例是否超出正常值?

3.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常見的另一種反核說法,是「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例如「我們無法百分百保證核電安全,那就不該蓋!」、「科學家沒辦法百分百保證核廢料處理場附近民眾的健康,那就不該製造核廢料!」等等。

支撐這種說法的立場有很多種,不過它們都有顯著缺點。例如,若你真的主張「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那麼你也不該開車出門或者吃茶葉蛋。

可能有人會這樣釐清:我要冒的風險我可以自己負責,但是集體決定的政策關係到全民,所以不能冒險。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以冒險而政府不行,所以你可以一面堅持核四必須絕對安全,一面冒著無法排除的交通意外風險開車出門。然而,即便是這樣,這種建議也不會比較好,因為光是考量防震係數,這麼高的安全要求就會把大部分的公共建設案卡死。

另一個釐清的方法,是強調核電廠跟其它公共建設不一樣:想想看,核電廠一出問題,就要疏散幾十公里,然而,圖書館就算蓋壞了,是能引起多大規模的災難?這種說法可以讓「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的堅持不致於威脅到圖書館這類公共建設,但依然可能導致能源政策無解的局面。例如說,如果我們基於能源穩定性等考量選擇火力作為核能的替代方案,我們依然面臨一樣的問題: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可能大範圍地危及生態、安全和健康。全球暖化和空氣污染的危害是緩慢且不知不覺的,但所有認真思考風險的人都沒有理由把它們排除在考量之外,特別是當核廢料輻射對健康的威脅正是當前重要反核理由的時候。

4.擁核者主張核電廠比火電廠環保,笑死人了,他們才不在乎環保!

這個反應偶爾會出現在擁核者提出關於全球暖化或空氣污染的論點之後。此說法讓發言者感到安全,因為它把擁核派塑造成壞人。然而,這正是此反應的危險之處:核電廠跟它的替代方案比起來,哪個對環境的影響較糟糕?要回答這個問題,你該考慮的是那些相關的事實,不是跟你辯論的人的心態。

當然,虛偽的討論者總是不令人放心。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支持的政策不惜假扮成環保人士,那他提出來的那些關於環保的論點,又能有多可信?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順,但有幾個眉角值得思考。首先,提供關於環保的論點,不代表對方就是想要以環保關懷者的姿態參與討論。他確實可能一點也不在乎環保,只是想提醒那些真的基於環保考量反核的人,或許還有一些事實是他們會想要考慮的。再來,所有目的,不分好壞,都可能導致隱瞞和欺騙。真心誠意的環保人士,也可能為了自己的誠摯訴求而選擇性揭露或放大部分事實。

5.核廢料很安全啊,蘭嶼人有什麼好不滿的?

核廢料議題的嚴重性浮上檯面之後,擁核者不時會受到逼問,這種逼問有一定程度的篩選作用:如果你認為台灣的核廢料無法被恰當處置,你大概很難心安理得擁核。因此,願意公開擁核的人多半對核廢料有說法。例如他們可能主張,目前放在蘭嶼的乾式核廢料沒有大家認為的那樣危險,也沒有致癌的證據。然而,這種自信有時候會讓擁核者說過頭,噴出「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蘭嶼人有什麼好抗議的」這種話。

大家都會同意,若要為蘭嶼核廢料儲存場提供正當性,政府必須一定程度確保廢料安全。然而,這並不代表假若我們都同意核廢料很安全,蘭嶼人就沒有權利繼續主張遷出。在民主社會裡,政府的行事必須透明,隨時提供人們清楚正確的資訊以供決策,任何誤解都可能破壞公共決定的程序正義,例如說:在當初協商時,放任蘭嶼人民以為那塊地是要蓋魚罐頭工廠。

6.浪費電的人沒有資格談廢核

這種話不僅來自擁核方,也來自某些自我審查意志強的反核方。有些報告指出在台灣廢核會導致能源危機。如果你相信這些報告,那麼至少在幾年內非核家園和充裕能源就不可兼得。

然而,這是否代表身體力行節約能源是站上反核立場的基本資格?當然不。這種資格宣告,忽視了反核陣營內部的多元可能:刻苦的未來並不是認同核能發電效率的反核人士的唯一選擇,他們可能主張另一種能源分配方案,或同時倡議產業轉型以減少耗能。

7.沒有配套的反核只是嘴砲

這種說法不只出現於核能爭議中,在任何政策方案的討論裡都可以看到:反對某政策的陣營,被逼迫詳細說明「如果不這樣做,那到底要怎麼解決問題」。

然而,這種攻擊並不公平。首先,當人民無法說明完整配套方案,只代表他沒有受到政府支援供給研究團隊,不代表他的觀點沒有價值,或者他指出的政策缺陷不值得參考。再來,考慮到一般人和政府之間的這種資源不平等,如果我們真心把民主當成團隊合作,而不是互相卸責的機制,那麼我們理當分配比較高的舉證和提出計畫的責任給政府。

理想上,根本不應該等人民舉出來,政府就應該先考慮過初步能想到的各種方案,並向人民說明,為什麼政府選的那個對大家最好。我們之所以繳稅,為的就是這些服務。當然,異議也需要初步基礎,我們不能利用自己的劣勢佔便宜,裝傻要政府滿足目前不可能達到的方案(例如穩定、充裕且又乾淨的太陽能發電)。然而,如果官方方案的支持者完全不考慮上述那些資訊和計畫資源的不平等,並堅持要求反對者提供夠好的配套,那麼,這就只是另一種反動的修辭而已。

8.反核發言常被踢爆,似乎暗示反核是錯誤選擇?

在核能爭議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從反核立場出發的各種宣傳,然而我們也會不時聽聞有些宣傳內容被踢爆,或者跟科學常識牴觸。例如先前傳出國外太陽能道路發電量遠勝核四*1、核電廠「弄得不好會核爆」,台灣人根本就是「睡在幾十萬顆核彈上」等等。*2

有一些人認為,這些宣傳之荒謬,似乎成為反反核的好理由:如果反核真的是有道理的立場,這些人何苦用這麼違背事實的內容倡議?在這種考量下,偽科學式宣傳的存在,似乎暗示反核方除了這些流言之外,提不出更好的說法。

這種考量忽略了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可以明確注意到那些聳動荒謬的反核宣傳,是因為反核運動成功吸引了一般民眾(換句話說,核能科學的門外漢)熱切參與。在我們的社會裡,最扯的資訊流傳得最快,而反核者就跟其它任何群體一樣,沒有(著眼於言論自由,也不該有)自我審查機制,不會禁止相同立場的人發表蘊含錯誤的宣傳。反過來觀察,持擁核立場的人數不多,有熱切發言動機的更少。因此,與其說反核方犯的錯誤多於擁核方,不如說擁核方很少做宣傳,所以也沒有什麼機會犯錯,而這當然不代表他們的論點就比較有道理。*3

在考慮這些想法後,市面上錯誤反核訊息的數量就無法作為反反核的理由。然而,這個情況依然值得參與議題的我們引為借鏡:現在反核聲浪是很大沒錯,但反核方最有道理的說法,反而因此被埋沒在許多聳動但有瑕疵的宣傳後面。如此一來即便佔據多數,卻可能依然無法深化公共討論。

note

  1. 後來被人指出是計算單位搞錯。
  2. 核電廠的燃料棒中的鈾235濃度跟核子彈至少相差30倍,就算失控也不可能核爆。
  3. 真要講的話,政府和原能會、台電確實製作了許多廣告和文宣,但官方長久以來在誠信方面的不良形象和低能的傳播技巧,也讓那些訊息難以受到重視。

6.19.2013

考上哲學系了嗎?開學前可以做的7件事

一些人在問,以下以中正大學哲學系為例給建議。

1.嘗試溝通

加入哲學系表示你必須得學會真的表達想法。不是作文課綿綿抒情的那種表達,也不是高中老師帶課堂討論時「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道理」的那種表達,而是有對有錯、有清楚有模糊,並且這些都會被你的老師和助教指出來的那種表達。

許多哲學系新鮮人感到挫折,因為他們在課堂上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意見,或者他們寫的申論題別人看不懂。著眼於高中課程品質,沒有人會在你大一時基於這些事情責怪你,但這些能力都是可以訓練的,如果你到了大四還表現成那樣,那就是自己的問題。

要訓練理解和表達能力,在我的經驗當中最好的方法是上網打筆戰。不是互相問候媽媽的那種,而是在Paul Graham的金字塔可以爬到最上面三層的那種。以這種檔次的筆戰為目標,你會慢慢學到如何對別人說的話進行同情理解,並且用更完整的句型和案例來說明自己的想法,以達成最有效率的溝通。

你可以在自己的臉書和人討論,也可以到各種關於公共議題的頁面、各個哲學部落格,或者沃草烙哲學

此外,我也推薦你參加簡單哲學實驗室的活動。在互動比例高的哲學講座裡,你可以練習如何在哲學討論裡應用那些溝通技巧。

2.學習語言

中正哲學系走英美分析哲學路線,所以我們的教科書大多是英文的。如果你的英文不好,大一會很辛苦(但也會進步很多,像我當初那樣)。要以此為目標準備英文,你不用背誦太多冷僻古怪的字眼,但需要培養論說文常見句型的語感,並且認識常見的片語。

我的建議是找一本你覺得有趣,且在語言上不會太困難的英文書,哲學或科學都行,用能猜就猜的方法讀它。若真的猜不到那意思,查英英字典。你不需要特別背誦你查詢的單字,但可以把它的意思寫在空白處方便日後翻看。

3.準備出路

哲學系是個幾乎沒有市場區位的科系,你在市面上找不到什麼特別為哲學畢業生準備的職位。跟其它學科比起來,哲學的優勢在於它能更有效培養一些泛用型的能力,例如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要讓這些泛用型的能力發揮作用,在現況下你還是最好要有個能附送市場區位的專業,例如資工、會計、英文、心理…。

中正哲學系在這方面的優勢,就是它給予雙主修學生超扯的金手指優惠。我建議大家好好利用。你可以在入學前就開始接觸你可能有興趣的第二主修科系,讀一讀它們的書,吸收一些相關資訊。

4.讀哲學書

當然,身為未來的哲學生,如果你不先念一點哲學書好像也說不過去。不過讀哲學書的時候請注意,思考跟閱讀一樣重要,若你念了一個小時的書,接下來至少應該花一個小時思索你剛剛讀到的東西。(這章主要討論哪些問題?作者提到哪些解決方案?它們有道理嗎?)

有些人提到是否需要先念大一哲概、哲學史或邏輯課本。我不建議那樣做,因為那會妨礙你到時候正確估算自己跟同學的程度差距。不過,我當然推薦你閱讀哲學部落格,並參與討論。

5.公共參與

你再也不需要因為自己是高中生而做那些浪費時間的事情了。從現在開始,你應該花更多時間盡你身為公民應盡的義務:參與公共。你應該開始了解台灣人是如何統治台灣,如何分配權力和稅金,如何限制彼此的自由,並思考這些做法是否公平。

你可以在PNN立報找到很多值得關心的案例和說法。當然,你也要避免自己被文章作者牽鼻子走。

6.批判思考

因此,你應該盡早開始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這跟「嘗試溝通」那一節提到的東西很相關,但是不一樣。粗略來說,批判思考的能力包含了「保持懷疑」、「察覺謬誤」和「分析論述」等項目,它和你的溝通技能通常是同時發動,並且可以一齊訓練。但批判思考也值得你特別花時間練習,例如讀冀劍制的書。你可以試著在嘗試溝通時運用你在書裡看到的技巧。

7.寫部落格

當哲學部落客有很多好處,並且,以上幾乎所有項目都可以找到方法和你的部落格結合。

6.15.2013

壞掉的資訊能力測驗

近年來,各大學為了增加學生綜合能力指標,鼓勵學生參與電腦資訊類測驗。有一些學校進一步把這樣的資訊能力測驗設為畢業門檻,若未通過則無法畢業。

我在國立中正大學拿到學士和碩士,現在念該校哲學博士班,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以中正大學為例,說明將資訊能力測驗當成畢業門檻之前,校方應特別審慎考慮之處。然而,我相信壞掉的資訊能力測驗是許多大學廣泛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協助釐清相關討論。以下我依序說明:

  1. 把特定廠牌的軟體測驗當成畢業門檻,會侵犯平等對待學生的原則以及學生的自主性。
  2. 並且,也違反公立學校應該盡力在各種營利廠商之間保持中立的原則。
  3. 現有的資訊能力測驗促進不健康的數位環境和使用者態度。
  4. 就算是對微軟的使用者來說,現有的資訊能力測驗也沒有測驗效力,只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

update 6/16:有些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出於自由軟體的立場在反對微軟。我必須澄清:我的立場比你們質疑的更低級。我不是自由軟體的使用者(噢,除非你是指盜版軟體),我用的產品來自世界上第二邪惡的操作系統供應商:蘋果。我不喜歡微軟,因為它的介面設計很醜,但我相信你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論點沒有任何一項建立在「微軟的介面設計很醜」上面。換句話說,在這篇文章裡,我可是非常小心,不讓喜好影響評論。

資測妨害平等原則和學生自主

中正大學的學生必須考過資訊能力測驗才能拿到學士文憑,測驗內容包括Windows系統和Office系列的基本操作。*1

然而,首先,學校真的知道有多少人需要用到辦公軟體嗎?那些不需要用到辦公軟體的人,為什麼要為了其它需要的人犧牲自己的時間?

再來,就算有夠多人需要具備辦公軟體和OS技能,他們也不見得需要用微軟產品。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要是公司的主管真的很懂電腦,他一定會僱用那些會用Open Office或是Google Document的員工,我不知道事實上是不是這樣,不過,誰會沒事想花一大筆錢跟微軟買軟體?

事實上是:有些學生不使用微軟的那些產品,因為他們可以用iWork或Libreoffice做出一樣的文件,或者用Google Docs應付大多數的工作需求。這些學生的選擇可能基於各種考量:經濟、品味、支持自由軟體的道德原則。但重要的是,不管學生出於什麼理由用其它軟體取代微軟產品,這些選擇都應該被學校尊重。

然而,中正大學不但沒有尊重這些學生不用微軟產品的選擇,反而變相懲罰他們:他們必須額外付出精力和時間研讀關於微軟產品的題庫並進行術科練習,才能畢業。這非常荒謬,因為事實上他們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可以用其它軟體取代微軟產品來執行同樣任務。

不用微軟軟體的學生在中正大學的資訊能力測驗規定下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並且,基於接下來會提到的,資測沒有實質測驗效果,他們的犧牲並沒有帶來任何了不起的公共利益,也沒有提昇學生資訊能力。

資測違反中立原則

除了為難那些不愛好微軟的學生之外,獨鍾微軟的資訊能力測驗也加重市場壟斷。當然,資訊能力測驗提升資訊操作能力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但它讓微軟業務可以這樣說:「我們的操作系統受到高等教育肯定,超過一半國立大學要求學生必須通過針對我們品牌的軟體操作測驗,才能畢業。」

身為公務機關,國立大學應該盡可能在各種營利廠商之間保持中立。若學校要求資訊能力測驗,它應該同時提供各種品牌版本的測驗。

微軟實際上的市佔率很高,但這無法用來支持學校選擇微軟作為畢業測驗門檻的理由,因為:

  1. iWork、Libreoffice和Google Docs都可以吃Office的格式。
  2. 提供其它選擇並不困難,考慮到目前資測題目的水準,我相信每一種品牌的辦公軟體都有粉絲團體願意為了宣傳自己喜歡的軟體而免費提供具備更好測驗效力的題目。

當然,說學校應該「盡可能」在各種營利廠商之間保持中立,並不代表他們必須全面更換所有辦公室裡現有的作業系統,因為那樣做的成本非常高。但你猜有什麼選項既便宜又可以讓學校更符合中立原則?提供多元的資訊能力測驗!

資測促進不健康的數位環境和態度

首先,資訊能力測驗隱含一種觀念:不會使用軟體是使用者的錯。要是你覺得某個軟體不好用,你也只能想辦法讓自己適應它,而不是去責怪設計它的人(就算當初買軟體的你好歹也算是它的客人),或者改用其它比較好用的軟體(就算它們不用錢)。學校指定某廠牌軟體的操作能力當成畢業門檻,是在協助軟體公司把設計成本轉嫁給使用者。

再來,資訊能力測驗這整個考試方向本身是過時的。從終端機到OS再到iOS、從本機端到雲端,軟體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使用概念改變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一切都讓「先把自己將來會用到的軟體學起來等」顯得越來越愚蠢。學校應該做的事情,不是逼迫學生學好某個軟體的某個更新版本,而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藉由網路搜尋和自學解決大部分操作問題。

資測徒具形式,沒有實質測驗效果

中正大學的資訊能力測驗沒有測驗效力,它從事先公布的題庫當中抽選題目,但是任何看過這些題目的人都不會相信它們有什麼檢定效果。它們之中大多數具有下面這些缺點:

(1)就算你真的會用那些軟體或系統,也無法做對題目。

(Vista第49題)如附圖所示,為 Windows Vista Business 中的「裝置管理員」擷圖,請問圖中的項目是依照何種檢視方法排序?

a.裝置(依資類型)、b.裝置(依連線型)、c.資源(依資類型)、d.安裝(依連線型)

就算你昨天才很順手在裝置管理員選了方便自己檢視的排列方式,你也不見得會在做題目時知道要怎麼選。

(2)題目針對一般使用者不會遇到的問題。

(Vista第2題)Windows Vista 各版本中下列何項無法在零售商購買?

a.Home Premium、b.Enterprise、c.Business、d.Ultimate

老天,身為前使用者,我甚至不知道Vista還有這麼多版本!

(3)題目針對沒有人需要知道的事。

(Vista第21題)在 Windows Vista Business 中,在下列何項資料夾的檢視模式下,無法拖曳圖示移動位置?

a.並排、.b詳細資料、c.小圖示、d.清單

答案是你到時候拖曳看看就知道了,只有白痴才會特地把這種資訊背下來。(更多怪異資測題目整理,請見許益新的文章

看完中正大學的資測題庫,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學校沒有任何學生會為了考資測而真的去練習使用軟體、熟悉作業系統。對畢業在即的學生來說,保證通過資測的方法,是背熟650題學科題庫和做熟術科題庫,不是成為會用那些軟體的人。

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題目出得不好的問題,只要把題目出好不就好了?但我必須指出,會讓這麼荒謬的題庫變成畢業門檻,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校方苟且態度的問題。學校想要展現出學生能力指標的表象,但又缺乏實質培訓計畫和預算,所以就有了這種背誦保證型的測驗。對外學校可以說,看,我們的畢業生個個都有基本電腦資訊能力,而對內也不會有太多學生因此無法畢業,因為有題庫。然而,這種「體貼」的結果,就是學生必須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替學校的面子買單。

為什麼中正大學會有這種跟能力無關的「檢定」?我曾經聽過有人說,學校把資測當做畢業門檻,是為了接教學卓越計畫,現在我完全相信這個說法。

要讓資測從徒然浪費時間的畢業儀式,轉型成有實質意義的能力檢定,學校至少必須像英文測驗那樣,拿具備公信力的第三方證照(托福、多益)當做畢業門檻。當然,在現況下如果學校要求學生一定要考到一個軟體證照才能畢業,下一屆的畢業率至少會掉30%,但這就是學校硬要面子卻又沒配套的結果。

現階段的資測沒有效力,它考的不是資訊能力,而是學生是否願意暫時擱置其它比研讀題庫更有意義的事情(換句話說,大部分事情)。在學校證明資訊能力測驗真的有助於提昇資訊能力之前,它必須停止這種自我欺騙的畢業門檻。

結論

在勉為其難的情況下,把資測當成畢業門檻的學校應該:

  1. 提供多元品牌的資訊能力測驗供學生選擇,以避免妨害平等原則、學生自主和中立原則,並且
  2. 證明這些測驗真的有效度。

在更好的情況下,學校應該:

  1. 用「網路搜尋與自學能力」取代「資訊能力」。

或者

  1. 把資訊能力測驗從畢業門檻裡拿掉。

NOTE:

  1. 本年度起,中正大學學生可選考「電腦軟體能力」測驗,來取代Windows和Office系列測驗。然而「電腦軟體能力」測驗內容包括Linux系統管理和程式設計,顯然不是針對一般電腦使用者,因此無法解決我提到的那些不平等境況。

6.13.2013

又一個改考卷的季節

1.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學生好像有某種分類障礙。以下為了避免當事人看到傷心,我把例子通通換掉。若題目叫他們「舉例一個文化大學博士」,他們會回答:「博士是一種學位,始於16世紀的西方,當時…而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是...」。

這段話可能符合史實,但不會是對的答案,除非題目是叫你解釋博士的沿革。但事實上題目是叫你舉例,所以對的答案應該是例如:「蔡衍明」

這種學生與其說沒聽懂課,不如說是沒看懂題目。但問題是,給例子和給解釋這兩種任務,難道大學生分不出來嗎?

2.
他們也會搞錯給例子和給定義。叫你「定義『交通工具』」的時候,你不能寫「腳踏車」。我的天,這是有多難?

3.
雖然我平常只負責改作業,沒有跟課(參與課堂)。但是看到寫得好的卷子,當然是會很高興。換言之,若看到寫得爛的也不會開心。在寫得爛的考卷裡面,那些明明不會還亂掰的卷子最令我困擾,因為他明知道自己這題一定答不對,還硬要我浪費時間檢視。(如果他當初是認為自己亂掰搞不好就過關了,則是對我的藐視)

這讓我想到,pyridine以前曾經寫過:

我的指導教授為了防止學生亂掰, 發明了一種考試制度, 那就是簡答題每題有三分的基本分, 不知道答案的學生只要留白, 就可以得三分. 不過不知道答案亂掰的學生, 就一分都得不到. 結果有些學生的分數比交白卷還低!

心有戚戚焉。

4.
我也想到我2011年的畫,歷歷在目。

愛情策略爭論的批判觀察

上週商周登了一篇文章,說條件中上的「80分女孩」反而更可能找不到結婚對象(最難嫁掉的女生類型:長相不差、條件不錯、人好相處)。泛科學的海苔熊很快為文平反(80分女孩沒人愛?)。接著,「80分女孩」的作者Joe部落格回應,抱怨海苔熊斷章取義(從泛科學80分女孩的平反文,談「權威」創造的截思偏誤)。

論點整理

這場論戰涉及的論點很多,我把其中一場交鋒整理成下面這樣:

[Joe1]
80分女孩條件當然是不錯,不過她們採取錯誤策略,忽略了男人希望結婚對象能給自己安全感。所以現在80分女孩已經成為新的敗犬危機族群。

[海苔熊]
你不能說80分女孩普遍採取錯誤策略,因為

  1. 不存在一組「穩定的特質」可以描述80分女孩。
  2. 就算有,也跟有沒有人要無關。
而根據科學研究:
  1. 好相處的女孩不會沒人要。
  2. 要找到幸福,你必須知道自己和對方想要什麼。

[Joe2]
(1)和(4)和我的論點不衝突,而且我也沒說過(3)。海苔熊用關於樣貌和性格的研究支持(2),但是根據我的文章,80分女孩之所以面臨危機,是因為她們選擇錯誤的策略(忽視男人對於安全感的需求),不是因為她們的相貌或性格,因此海苔熊是在打稻草人。

把結論放在前面,簡單說,我的意見是:

  1. 如果海苔熊曲解了Joe的說法,那也不是海苔熊的責任。
  2. Joe的某些說法一開始就缺乏舉證,其實當海苔熊指出這點,就已經完成了批評,根本不需要引用科學證據。
以下分別說明這兩點。

1.曲解的責任

Joe抱怨海苔熊把「長相不差、好相處的女孩沒人要」這種說法硬塞給他。然而,Joe在商周的文章標題是「最難嫁掉的女生類型:長相不差、條件不錯、人好相處」。這標題八成是編輯改的,但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天下沒有白嫖的妓女,要用誇大的標題招攬人氣,就得挺起臉接受批評。再說,自己的文章被媒體扭曲招致批評,作者的反應竟然是去罵批評者,而不是責怪媒體或發公告修正?拜託。

2.舉證的責任

對於海苔熊提出的所有科學研究報告,Joe幾乎都表示同意。這很正常,如果你跟我說科學家證實了「可愛的女生比較受人歡迎」,我也不會懷疑。然而經驗科學的價值並不只是在於證明常識是對的,而是進一步精煉,提供更明確的的細節,例如「可愛只在剛接觸時有吸引效果」。當然,任何聰明的愛情顧問的說法都不會跟這些精煉的結果相悖,因為他們一定會告訴你,愛情是許許多多特質和互動的結果,沒有簡易的答案。

Joe和海苔熊之間的衝突之一,源自Joe的主張:

安全感危機假說:80分女孩普遍採取錯誤策略,忽略男人所需的安全感。而這使得她們面臨敗犬危機。

海苔熊在文章開頭否認這個說法,然而在他的文章裡,你找不到用來反駁這一點的科學報告。但這不會是缺點,因為在Joe對自己的說法進行初步舉證之前,舉證責任不會落到海苔熊身上。

當海苔熊看到Joe提出安全感危機假說的時候,應該也覺得有點疑惑:這明顯沒有證據支持,但是好像也無法反駁。然而,這就是Joe的策略。這樣講好了,如果你問他說,90分的女孩和60分的女孩是否也可能忽視男人對安全感的需求,他大概也不會否認。事實上,我們大可以說每個女孩都有可能忽視男生對安全感的需求,然而,為什麼要在書裡特別強調是80分女孩正因此面臨婚姻危機?最直接了當的可能答案有兩個:

  1. 80分女孩真的是婚姻危機的高危險群。
  2. 80分女孩最有可能買那本書。

當然,比起提供科學證據支持安全感危機假說,Joe應該更樂意退一步告訴你說那篇文章只是一則善意的提醒、每個女孩都有權利自己決定要不要將它納入考量。例如說他就提醒我們,海苔熊的文章可能「甚至更阻斷了女生聽聽不同觀點的機會」。

不過,問題是:

  1. 這種說法可以為所有沒有根據的建議辯護。
  2. 沒有根據的建議不見得無害,它可能為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擔憂,並且,在這個例子裡,
  3. 它本身就是製造80分女孩危機的來源,Joe的行文暗示了:這類婚姻危機的癥結在女性身上,她們無法提供男性需要的安全感。這一點我還可以繼續往下寫一萬字,不過我決定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女性主義者。
就上述我討論到的交鋒,我並不覺得海苔熊的文章如Joe所說降低了泛科學作為科學平台的水準。當然,為了公平,我也必須指出:雖然Joe的文章裡最新奇的論點缺乏證據支持,但是他也沒有因此拉低坊間愛情顧問叢書的水準。

潮人物:核能爭論的批判觀察

*全文已上線,請見這裡

我在這個月的潮人物有篇文章,從批判思考角度介紹核能討論裡的常見錯誤:

『身為哲學系學生,我對能源政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答案是沒有。不過我們長久以來研讀哲學家們枯燥龐雜的爭論,深深體會怎樣的討論容易有建設性,怎樣的討論可能淪為跳針打嘴砲,浪費大家的時間。以下羅列幾項這次核能討論中常見,但實則有礙溝通效率的說法,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我挑出的錯誤包括:

[反核方]

你說核廢料很安全,不然核廢料放你家啊!
用車諾比的畸形兒照片反核。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
擁核者主張核電廠比火電廠環保,笑死人了,他們才不在乎環保!


[擁核方]

核廢料很安全啊,蘭嶼人有什麼好不滿的?
浪費電的人沒有資格談廢核
沒有配套的反核只是嘴砲
反核發言常被踢爆,似乎暗示反核是錯誤選擇?

潮人物沒有上膠套的,大家可以到書店翻翻看。

6.07.2013

真愛立約初步檢討;性病、真愛、社會壓力

台中一群女高中生(!)知道我對真愛立約很不滿,體貼安排一場演講讓我抒發怨氣。

題目很聳動,但其實報告內容不是在宣傳性解放,只是把守貞團體的論點整理一遍,然後帶批判思考。

我自己會接觸守貞議題,是源自網路上流傳的一張圖。

乍看之下你可能覺得它是3M的廣告。

但其實不是。

真愛立約為什麼反對婚前性行為?我搜集到主要的論點有三種:

  • 真愛值得等待:處子之身是很寶貴的,只能獻給你願意與其終身廝守的人。
  • 性病:婚前性行為會增加性病風險。
  • 社會壓力:婚前性行為可能讓當事人受到來自某些人的鄙視、排擠

不管你是個怎樣的人,大概都會有動機想要排除性病風險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社會壓力。然而,要接受真愛值得等待,你對於性的看法必須要跟真愛立約很類似。這是為什麼我把它們分成「幾乎不倚賴價值觀」和「倚賴價值觀」兩類。

性病是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好理由嗎?

有一些人覺得守貞防性病很蠢,因為婚後也可能亂吃,而且你也很難確保結婚對象的乾淨。如果你真的很在意性病,這些狀況當然都需要考慮,不過我認為這些都只是程度差別,它們會干擾守貞的成效,但不論如何,社會中守貞的人越多,性病就越不容易散佈。

但是,這也不代表守貞就是好選擇。守貞是一個防治性病的方案,你要知道某個方案好不好,應該要拿它跟其它方案比較。而守貞之外的防病方案,其實也很明顯,就是安全性行為。

守貞人士會說,婚前禁欲的效果當然比安全性行為好,因為保險套有破裂風險,而只要你守貞,就不會經性行為被傳染性病。嗯,如果決定守貞的人都會貫徹到底的話,這確實是對的。但是考慮到貫徹的難度,或許我們應該把對守貞效果的想像再往下調整。想想看:使用安全性行為防病的人,頂多只需要每次忍耐去便利商店買保險套的幾分鐘,但是守貞的人則必須忍住不做愛直到結婚。不管是守貞還是安全性行為,都要求當事人克制自我,意志力越強,效果越好。而實際上推行哪種手段總體來說比較有效,還是必須觀察數據,不是我在這裡想就可以決定的。

再來,考慮副作用。守貞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不能做愛。此外,選擇守貞來預防性病也可能歧視了那些在當前法律底下沒有婚姻權的戀人,以及不想把婚姻納入人生計畫的人(我後來發現這個論點是錯的,詳見*1)。另一個比較迂迴但我相信也影響重大的副作用,是守貞和某些性教育在推行上有衝突。這些衝突分成兩類,第一,那些因為宗教因素和保守價值觀而推動守貞的人,很難贊成多元且完整的性教材,因為他們太害羞,無法接受子女帶著畫有陰道圖解的課本回家問他們問題,並且,他們可能也不希望小孩從課本那裏知道性傾向其實有很多種,而且它們大多是正常且健康的。第二,防治性病、未成年懷孕也是性教育的一環,目前實務上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免費發放保險套給學生。但是,想想看,如果學校決定推行守貞,他們還會願意這樣做嗎?當然,這個論點僅限於那些以宗教和保守價值觀為主要動機的守貞運動,但是那也差不多就是所有的守貞運動了。

關於性病,還有一件事情值得考慮。在我的印象裡,幾乎所有關於性病防治的宣傳和教材都會提到禁欲和安全性行為這兩個選項,但是它們之中,只有有宗教背景的那些,才會主張禁欲是防治性病最好的手段。這個對比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保守人士是否對禁欲作為防治性病的手段給了超過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的評價。

真愛是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好理由嗎?

真愛立約也主張我們為了等待真愛而守貞。你可以為這種說法找到很友善的版本,例如:「做愛是兩個人最親密的關係,因此應當保留給最親密的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愛立約談的真愛,並不是兩個人真的很愛很信任很共患難就有機會進入的關係,他們還得結婚才行。所以「真愛值得等待」這個口號,其實有所偷渡,實際上它說的應該是「婚後才算真愛,真愛才能做愛」。

(當然,如果你有認識堅持守貞的家族,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父母也可能跟台灣其他比較傳統的父母一樣,喜歡替自己小孩選擇結婚對象。沒有任何父母有資格替小孩決定哪個對象是真愛,因此對這種父母來說,「真愛值得等待」就更諷刺了,因為他們的態度其實是「管你真不真愛,婚後才能做愛」)

把婚姻、真愛和性愛綁在一起,會有什麼疑慮?我們先考慮比較簡單的例子:把真愛和性愛綁在一起會怎樣。

性愛只能留給真愛,這個想法的預設,就是貞操是寶貴的。這樣子講,聽起來對當事人很尊敬:你有一個很重要、獨一無二的寶藏。但是如果你轉念一想,就會發現當事人其實沒有因為自己擁有這個寶藏而得到任何好處,反而被加諸很多負擔

除了不能婚前做愛之外,萬一這個寶藏被搶了,當事人還必須負起沮喪、失去人生目標的責任。我從V太太的文章看到絲瑪特的故事,這個14歲女孩被綁架性侵然後監禁,九個月之後才被警察找到。記者問她為什麼不試圖逃跑,她說:「(被強暴之後,)我想說,我的天,我現在就是一坨被嚼過的口香糖。你會願意嚼別人嚼過的口香糖嗎?不可能,你只會把它丟掉。現在我的生命已經沒有價值了,就算我呼救、逃跑,又有什麼意義?」

考慮到把守貞當成人生觀的這些副作用,以及其它許多實際存在並且不要求守貞的愛情觀,你可以說,雖然真愛聯盟和真愛立約都顯著想要搶奪「真愛」的定義權,但他們提供的方案顯然不是最有吸引力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比較複雜但更完整的圖像:把婚姻、真愛和性愛綁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老皮可能會建議你,不要把任何人生當中重要的事情和婚姻綁在一起

再來,不是所有戀人在現行法律底下都可以結婚,也不是所有人都打算結婚。婚姻不是簡單簽個字而已,可能還涉及非常多法律權利義務和兩個家庭的關係,如果「重視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必須把這樣一個龐雜的東西當成做愛的前提,那麼這種對於生命價值的尊重,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淪為對許多不方便這樣做的人的歧視。

社會壓力是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好理由嗎?

在宗教哲學裡,有一個老問題問說,如果上帝真的是全知全善全能,那他怎麼會放任世界上那麼多邪惡苦難存在。例如,為什麼南亞海嘯會出現,並且讓那麼多人傷亡、無家可歸?如果上帝全知,他可以預見海嘯,如果上帝全善,他會決定要避免海嘯造成的無謂傷亡,而如果上帝同時又全能,那他就辦得到。如果上帝真是全知全善全能,南亞海嘯災情怎麼還是那麼慘?

為上帝辯護的一貫策略,主張這些苦難都有目的。例如或許南亞地區的人犯了什麼錯讓上帝必須懲罰他們,或者上帝故意引發事端激起人類的團結和互相關懷。當然這種說法還是留下很多討論空間,例如既然上帝全能,為什麼他不選擇在不引發苦難的情況下達成這些目的。不過另一種方便的無神論回應,是繼續丟案例,直到真正無謂的苦難出現,常用的例子是「在沒有人知道的地點因閃電引發森林大火,讓小鹿斑比和牠的可愛動物好夥伴一一痛苦死去」:既然沒有人知道,表示這火災沒有為人類帶來任何警惕、啟示、激勵,在這種情況下,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放任這些動物受苦?

以上是邪惡苦難論證的標準討論方式。然而,我發現這個問題也可以拿來放在婚前守貞的討論上。想想看:如果南亞海嘯的發生,是上帝用來教給人類一些教訓,那麼,愛滋病毒的存在又是為了什麼?

可能的解釋其實也很容易想到:為了懲罰不守貞的人。說愛滋病是上帝的計畫,你可能覺得我是在開玩笑。我確實是在開玩笑,因為上帝不存在。不過那些真的相信上帝存在的人,確實有理由好好想想這些疾病為什麼會發生。而我也相信,他們之中真的有人會誠心認為愛滋病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上帝要懲罰淫亂。

身為無神論者,上帝是否用性病來對付喜歡做愛的人,我不得而知(或者應該說這問題有錯誤預設),不過我確實相信,守貞人士是一面向青少年教誨說淫亂的生活會讓你們承受很大社會壓力,一面親手製造那些社會壓力


以上我檢討了真愛立約主要的三種倡議理由。我是自由主義者,關於性愛,我主張,在謹守對伴侶的承諾、知情合意的前提下,婚前性行為、多重性伴侶、同性愛、多P和各式各樣玩法都沒有道德問題。對於我的論點,你不該照單全收。你應該要注意到,有一些地方依舊需要經驗證據支持,例如性病防治方案的選擇。你也必須知道這些論點可能有疏漏、不周全的考慮,以及來自我明確立場的偏見。這些論點都需要進一步討論,包括下面三個重要的問題:

若你想要了解我對於相關議題的其它補充,可以參考「反守貞地圖」。暑假哲學營詳情請見此

NOTE

  1. 為了避免性病而守貞,應該還不至於造成歧視,因為那不代表其它性愛觀比較低級,也不會影響別人的權益。

6.04.2013

反守貞地圖

我支持性交易自由,我相信婚前守貞的觀念和宣傳正在造成災難。這些結論不是憑空想像,這篇文章列出可供參考的相關論點。

概論

整個想法的大致摘要,圖文並茂,非常推薦:

對自己的壓迫

在台灣,反對性交易並支持守貞的想法當中最激烈的那些,來自保守的性價值觀,然而,皈依這種價值觀的女性受到的束縛多於這種價值觀帶給她們的好處: 她們也因為這種價值觀而更容易受傷害,例如被強暴之後的創傷: 這種糟糕後果不是我幻想的,在美國有實例:

對別人的壓迫

這些保守的價值觀不僅讓當事人難受,也慫恿他們壓迫其他人。(1)即使不認為貞潔需要維護的人,也必須受到來自守貞眼光的社會壓力;(2)保守價值觀的提倡者把貞操和真愛、婚姻綁在一起,這是對多元性傾向的歧視。 性保守人士主張,就算不論守貞本身是否有價值,著眼於社會觀感,我們也有理由拒絕淫亂。問題是,這些社會觀感,就是性保守人士製造的,他們擺出一副「我都是為你好」的嘴臉,但完全就是球員兼裁判:

瑣碎論點

關於性病: 反對性交易的人常說性交易通常是女性不得已的選擇,如果她們的處境不是那麼糟糕,她們不會考慮從娼。是的你沒看錯,這些人保護從娼婦女的方法,是把她們最好的營生選項拿掉。 另一種反對性交易自由的話術,是質問對方「你那麼支持性交易,如果你女兒去做妓女,你應該會很高興吧?」 守貞觀念無孔不入,不可不防:

母體觀點:2013暑假簡單哲學營

開放報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