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013

從預防醫學到種族肅清

胡晴舫的文章「好萊塢的換乳宣言」以安潔莉娜裘莉的換乳手術為例,「預測」這些醫學技術發展會導致種族滅絕等級的道德悲劇:

『...她事實上正在改寫疾病的定義。她卅七歲,身上還未測出一個癌細胞,她的疾病,只是母親遺傳給她的「缺陷基因」。

「缺陷基因」此詞出來,便是一條康莊大道通往種族滅絕。美國黑人過去遭到歧視便有偽基因理論當藉口,說他們含有低等基因,更接近猩猩,因此不必把他們當人。至於二戰時希特勒如何對付猶太人,刊登裘莉文章的紐約時報只顧著衝流量,恐怕一時忘了歷史的教訓。

但,可悲的是,基因醫學、預防醫學怕是越來越難抵禦。因為,學術上,人類終究好奇生命的藍圖,想要探索人體奧祕;而商業上,隨著人類社會高齡化,追求健康長壽,預防醫學勢必蔚為潮流。若是如此,將無可避免帶來階級分裂尖銳化,越來越多有錢人像裘莉,不只想防老,而是進一步、意圖用錢預買更多壽命。』

胡晴舫在這些段落的推論,其實很好理解:科學進步到什麼地步,有錢人可以購買「裝備」的範圍,就跟著延展到什麼地步,接下來,就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不過,在如此直白的闡述下,論證的缺陷也變得很明顯:「科技進展」本身不會造成那些悲劇,「科技發展加上不正義的權利分配」才會。

然而,若你考察國立大學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房市投資的獲益人結構,會發現富人的勢力早就藉由教育普及和不公平的市場規則過分擴張,如果你想討論那些造成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因素,光是你在鄉下的國中同學都去哪裡念大學、台北有多少策略性綠地和蓋了卻沒人住得起的房子都談不完了,根本輪不到科幻故事和醫學美容。

當然你還是可以硬問:「若台灣的權利分配政策維持不變,科技的進展會不會讓窮人的處境更加艱難?」我相信不管是誰都無法否認這個順水推舟的結果。但是,為了這種事情而去責怪科技發展,就像為了無秩序十字路口產生的悲劇而去責怪車子的發明一樣沒意義,因為更有效用的做法顯而易見:紅綠燈。科學和車子一樣只是工具,權利分配越正義,所有人就越能雨露均沾科學的果實,我們就是基於這種想法建立,例如說,健康保險。*1

面對未來,我們可以把時間拿來討論全民要如何公平地分享新穎科技帶來的好處,也可以把時間拿來抱怨那些科技到時候一定會被有錢人獨佔擴大貧富差距。諷刺的是,當一個社會中越多人選擇後者,他們就越有可能躲不掉他們口中那個可怕的未來。

關於公正分配的政治哲學討論,需要嚴謹的論述和枯燥的邏輯,也不可能允許你在文章裡從預防醫學超展開到種族肅清。但是任何有操守的知識份子都應該避免自己被那些誇張華麗的詞彙吸引,讓論述走往誤導大眾的方向。

Note

  1. 或許有人會建議,若無法維持正義的分配,那麼阻止科技進展,可能也是避免情勢惡化的方法。然而這個做法並不實際。在當前結構中,科技進展的動力也是市場利益。如果我們可以用道德或政治力阻止科技進展,沒道理不用這力量爭取更正義的分配方案。via here

哲學系的Q&A

最近有高中生做哲學方向的學涯報告,跑來訪問我,我把回答整理如下。

Q1.請問哲學系大概在學些什麼呢?

以我念的中正哲學系為例。中正哲學專攻英美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基礎課程包括:哲學概論、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和哲學史。這些課程內容上都著重在理解哲學問題,以及哲學家對問題的答案,和他們的互相批評。

Q2.請問哲學應用得到的範圍到底有多廣呢?

(1)先談學術上的應用。對文科來說,在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科學史領域,都常有人引用和討論哲學家的研究。對理科來說,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和人的心靈相關的領域,和心靈哲學的尖端研究有互動;使用許多複雜概念的生物學,偶爾也會參考科學哲學家提供的概念分析。 (2)再來,社會上的應用。哲學對於道德相關概念的分析可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討論社會議題,並且避免犯錯。例如「公然猥褻」「言論自由」,這些概念的內容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因此可能在討論中被誤用,造成錯誤的指控。哲學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些悲劇。 (3)哲學也可以應用在個人思考和表達能力的養成上,請見Q3。

Q3.請問思考哲學問題的人有什麼優勢?

有證據顯示思考哲學問題能讓人變聰明。GRE是美國的一項智力測驗,同時也是大多數研究所入學必考的考試(就像台灣考大學要考學測一樣)。說GRE是智力測驗,而不是記憶性的考試,是因為它著重在測驗人的對詞彙概念的掌握、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清晰寫作的能力。美國十幾年來累積的GRE統計顯示,以哲學研究所為目標的那群人的分數,平均而言是最高的。他們在寫作和詞彙概念上的表現,遠超過文學系、歷史系等一般而言讓人有「對單字很行」、「很會寫作文」印象的人。扮演美國研究所入學考試的角色,GRE反映了美國學識研究單位重視的能力:分析、推理和表達。喜歡哲學的人GRE也考得好,目前而言最佳的解釋就是,他們的這三項能力因為對哲學問題的思考而提昇了。關於哲學和GRE的關係,詳見這篇文章

Q4.請問除了最終訴諸神祕主義外,哲學會有無解的情況嗎?

哲學通常不鼓勵訴諸神祕主義,因為那是向未解的問題或現象投降。如果你的論文被批評為訴諸神祕主義,那表示對方覺得你對問題的解釋很爛,或根本沒有解釋到。哲學若讓人有無解的印象,應該是來自哲學問題通常歷史悠久,有許多問題從古希臘就被提出來,至今仍無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說這種哲學問題無解,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你沒辦法區分一個問題是「尚未有答案」還是「永遠都不會有答案」。再者,沒有完整的答案被提出來,不代表沒有進展,因為推翻先前的理論也可算是進展,詳見這篇文章

Q5.請簡談您個人在學術研究上的興趣及歷程

我碩士做自由意志(free will),博士還沒確定要做什麼,可能會做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

Q6.請您對未來哲學系學生或想讀哲學的學生提供一些建議(介紹相關書籍等)或補充

請見這篇文章

5.17.2013

排擠菲勞的7個謬誤

漁船慘劇引發台灣人眾怒(不論是對菲律賓還是台灣政府),部分台灣人把這份怒氣出在菲律賓藉勞工和那些依然願意雇用他們的台灣人身上,主張停止引進或遣返,甚至號召拒賣、辱罵、追打。

我相信這些針對菲勞的手段都不正當,並且也得不到呼籲者宣稱的那些效果(當然,除了發洩怒氣平衡身心之外)。關於停止引進和遣返的不明智之處,已經有許多有道理的文章。然而,網路上一些支持拒賣、辱罵、追打菲勞的說法仍未得到恰當回應,以下我試著處理它們。

請注意,以下討論的論點彼此之間不見得有繼承關係,也不見得被同一群人擁護。

1.「你說那些被打的菲勞沒錯,然而,被殺的漁民又有錯嗎?」

(1)的目的是為排擠菲勞的行動提供正當性,說明那樣做沒錯。然而,我們必須注意一件事:若被殺的漁民沒有錯,這代表的正好就是殺人者有道德瑕疵。同樣的道理,主張粗暴對待菲勞的人,在說完這句話之後,依然必須證明菲勞有錯,才有機會根據此原則正當化暴行。

或許有人會說,以上並不是對(1)的最佳理解。他們可能會說,(1)比較有道理的意思應該是:因為被害的漁民沒錯,所以菲律賓政府有錯,那麼連帶地,選出如此政府的菲勞也有錯。這種想法的問題請見下一段。

2.「菲律賓政府不是菲律賓人選出來的嗎?菲勞也是菲律賓人,當然也要扛責任」

這個說法看起來滿有道理的,在民主政體裡,如果最終人民無法為政府的決策負責,那是誰該為它們負責?然而,這類推論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我們討論的民主政體體質非常好,人民很瞭解政府做了些什麼事,並且人民的意見也可以充分反映在政府的舉措上。要用(2)來支持欺壓菲勞,我們至少必須證明,菲律賓的政治情況滿足上述條件。

最後,我有點好奇,支持(2)的人,是否也願意在今年年初,對臥軌的關廠工人以同樣的原則表示同情?

3.「對他們的人民施壓他們才會去跟自己的政府抗爭啊」

我想這個策略不太明智。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台灣拒賣便當給菲勞的消息傳到菲律賓之後,他們是譴責自己的政府,還是譴責台灣

4.「便當謠言為台灣帶來不應得的污名」

在好幾則類似「老闆不願意賣便當給菲勞,還好我挺身而出…」的消息在網路上出現後,有一些人如此宣稱。他們抵制協助散佈的人,並主張說,讓沒有證據的小道消息污衊台灣的名聲,是錯誤的。

我同意這些便當故事確實缺乏舉證,但要說這些故事的傳播委屈了台灣,還有一段距離。原因很簡單,便當故事呈現的資訊,跟目前台灣欺壓菲人的消息當中最可靠的那些比起來,並沒有多出些什麼。我們已經從新聞上看到,在彰化有市場攤販聯合拒賣菲人,也不時傳出有在街頭叫囂、謾罵菲人的消息。考慮到這些可靠的訊息,若有一個故事指出某人親眼看到菲人被拒賣便當、被謾罵,聽到這個故事的人因此對台灣產生的負面印象,也只是剛剛好吻合事實而已,並沒有加油添醋。

或許有人會說,那個故事確實有加料,例如主角威能、老闆悔改等等。然而,這些情節並不會為台灣帶來罵名,因此不能用來支持(4)。

5.「便當謠言是造假,所以台灣人還是心地良善的民族」

很少有人直白地說出(5),但是類似的想法從某些人面對便當謠言的態度可以看得出來。他們花很多力氣譴責便當消息讓台灣蒙羞,但是對於拒賣菲人的菜市場則毫無意見,但是後面這件事情,顯然是希望維持台灣的善良正直的人,更需要關切的。

6.「也常有菲勞虐待老人、偷東西的例子,所以他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現代國家禁止私刑,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專業來釐清應該究責的對象和懲罰的強度。如果我們可以因為有一些菲勞表現惡劣,就處罰自己在街上遇到的菲勞,那麼,對台灣漁民的殺戮,或許也可以被台灣長期以來提供給菲勞的惡劣工作環境給正當化。

7.「等你的家人被射死你再來講這些吧!」

關於發言權,請見這裡。此外,若我們真的必須如此在意發言權,那麼,針對此事件唯一有資格說話的人的想法,似乎正好和那些主張粗暴對待菲人的人相反

以上謬誤範例,感謝我的朋友們提供。希望這篇整理對相關的討論有些幫助。

5.16.2013

要命的傳統

除了順勢治療師之外,有一些傳統價值的支持者,也反對安潔莉娜裘莉的乳房移除手術。在這份報導裡,受訪者就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乳房也不例外,若你真的得了癌症為了保命必須捨去,那也就算了,但是,若只是害怕將來得病而預先切除,那實在不值得學習。

我不確定這份報導有沒有斷章取義,也不確定記者是否有告知受訪者,安潔莉娜裘莉是基於相信該手術可以把她的乳癌機會從87%降到5%,才移除乳房。*1

然而,若不考慮受訪者可能被記者誤導,那麼,她的言論展現的立場,實在不算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最有道理的版本。理由很簡單:當父母寧願女兒增加八成患乳癌的機會,也要阻止她把乳房組織換成人工填充物時,就算遵循父母的意見,也只能算是愚孝。

在攻殼機動隊SAC「暴走的證明」裡,天生有健康缺陷的加護武,基於宗教因素必須保持肉體完整,因此無法接受唯一能拯救他的改造手術,最後28歲逝於病榻。*2可能促成類似悲劇的因素,不僅僅發生在科幻動畫裡。實際上存在的許多傳統,都對人類肉身的完整性有莫名崇拜,例如台灣傳統信仰認為死要有全屍、耶和華見證人教義禁止輸血等等。

禁止輸血的代價,對當事人來說非常明確。死後留全屍的習俗,讓器官捐贈變成禁忌,為社群中的其他人帶來不幸。當然,就算是真的擁抱這些價值觀的人,也不見得就會徹底實行它們,但就算是這樣,它們也會讓那些本來就要進行艱難選擇的人面臨不必要的壓力。

傳統價值綿延久遠,但是在多元社會裡,它們的影響有時並非無傷大雅。這些影響,可能來自傳統價值本身,也可能來自人對傳統價值的濫用或誤用。但不管如何,我主張,要是傳統價值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牴觸了人應得的福祉或權利,那麼,傳統價值(或者人對傳統價值的某些詮釋)就應該被修改或拋棄。這種修正型的態度會激怒一些人,但對社會有正面幫助,它在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不但把政治權力從皇帝手裡拿走,也讓中國的女人從纏腳布中解放。

note:

  1. 我們當然可以爭論此預測是否有恰當科學根據,但這跟當事人基於對此預測的信任而做出的選擇是否違背傳統價值,是兩回事。
  2. 這一集非常好看。

5.15.2013

安潔莉娜裘莉的心靈烙印

在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的新聞之後,香港順勢療法支持者黃偉德為文主張,她是受到西方醫學誤導,才做出這種狠心且無用的選擇。

隔天魚之樂回應,指出黃偉德的文章同時犯了「語癌」(模糊不清的語句)和「謬論」(舉證不足)這兩種錯。我相信魚之樂的批評是公允的,但我也相信黃偉德一定有辦法回應魚之樂關於舉證不足的批評。

理由很簡單,黃偉德的說法,是用抽象、隱喻、專有詞彙裝潢,而實質上很難有「可否証性」的論述。

例如說,黃偉德主張『從家庭系統去推測「患癌機會」的命中率,會比癌症基因檢測的高』。魚之樂正確地指出這個宣稱需要資料支持。然而,要拼湊出符合這說法的統計,其實非常容易,因為,從黃偉德使用的那些模糊描述,你沒辦法確定哪些家庭系統在順勢醫學的定義中算是容易致癌的家庭系統,當他們碰到違背自己理論的統計資料,很方便就能找到口舌,去排除那些對理論不友善的例子。

我認為抽象的表達習慣和可否証性的缺乏是相關的。簡單說,論述當中修辭越來越多,講述的東西越來越模糊,你就越來越難判斷,哪些現象算是符合哪些段落的描述。最後的結果,就是越來越難用能客觀觀察的現象來檢驗理論。這種理論特色,對講究證據的自然科學傳統來說是壞事,但是在某些領域裡似乎無傷大雅。

5.14.2013

國民健康局,或國民道德衛生局?

「國民健康局 青少年網站 幸福E學園」底下的拒絕婚前性行為專頁連結備份)讓我有點錯愕。

我可以接受健康局作為健康的權威,教導青少年注意性病、墮胎,和未婚生子造成的精神壓力。但是,國民健康局憑什麼定義真愛、值得追求的愛?憑什麼從對於愛情的既定觀點去主張「最好不要有婚前性行為」?

我從那個專頁摘錄一些文字,它們荒謬和霸道的程度不亞於以宗教作為後盾的真愛立約。

『其實,「性」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親密的身體接觸,雖然是愛情世界裡情不自禁的行為,但是若沒有心靈相契及信賴作為前提,以後的每次約會老是以「嘿咻」為重點,無可避免的,發生過一次關係,將來第二次、第三次……就太容易了,你們之間最重要的心靈溝通反而會被忽略掉。性絕對不等於愛,愛一個人不一定就要和他有性行為,反過來說,有了性行為,不一定就保證有愛。』

這段文字主張,重性輕愛的交往關係不值得追求。但是為什麼?人難道就不能選擇有激情但無需感情牽絆的開放式關係嗎?可能有人顧慮,即便如此,我們似乎也不應該放任未成年的少年少女如此濫交。未成年性行為是否該被阻止確實可以討論,但是請注意,健康局在這裡反對的不是未成年性行為,而是婚前性行為。

健康局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們擔心人們因為把互動重點放在性交而失去愛情品質。但是,這種事情在婚後就比較不會發生嗎?健康局知道有多少比例的夫妻因為床笫不合而離婚嗎?就算著眼於愛情品質,為什麼對婚前婚後的性行為會有這種差別態度?考慮到這些實際的因素,除了健康局只是假裝關心青少年,把愛情品質當成口舌來哄騙他們之外,我看不出其它合理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健康局在上面那段引文裡告訴我們性和愛是兩件事情:「愛一個人不一定就要和他有性行為,反過來說,有了性行為,不一定就保證有愛」,但是在下面這段文字裡,他們的立場又相反了:

『真愛,值得我們等待。如果是真愛,為什麼不能等到婚後?如果不能等到婚後,就要好好想一想:你們之間是真愛嗎?還是貪圖男歡女愛?如果還沒有發展出這樣的愛之前,就先有性關係的話,這種性就只剩下純粹取悅感官的活動,根本就沒有愛的內涵。婚前的性行為,可能為兩人的世界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與罪惡感,還有可能造成女方懷孕,或感染愛滋病等性傳染病,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在單純愛的世界裡,加入複雜的肉體關係以後,愛就不再單純了,心動,不一定要行動,因為真愛值得等待。』

如果性和愛是不同的兩件事,為什麼只有真愛才值得你和他發生性行為?你當然可以選擇比較嚴格的愛情觀,堅持把貞操留給真愛,並且鄙視、辱罵那些任情濫交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政府替你的這種立場發聲,因為政府必須在各種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價值觀之間保持中立。

健康局非常務實地提到了婚前性行為可能會帶來的不必要的壓力和罪惡感。但是,如同我在這個部落格說過好多次的,這些壓力和罪惡感的社會來源,正好就是那些認為性要保留給真愛,否則就是「便宜貨、不潔身自愛」的保守人士啊。我們已經有真愛立約對青少年進行外部性恐嚇了,實在不需要健康局來參一腳。

總結,國民健康局的這個網頁違反政府應該在各種正當的人生觀當中保持中立的原則,並且歧視單身主義者和同性戀:他們如果要依循健康局的建議,就必須違背自己的天性或人生規劃。

給國民健康局:你們應該公開道歉,承認你們濫用職權、跨過界、散佈歧視言論,甚至有違反政教分離原則之嫌。或者,承認你們的網站被入侵了。

給讀者:如果你同意這篇文章的說法,這裡可以找到國民健康局的電話

烏克麗麗的寓意

就折琴教女這件事,跟一般父母比較,我並不覺得喬爸表現得特別糟。這一家人和其他家庭最不一樣的地方,應該是女孩的生活在粉絲頁上頻繁暴露這事。

香港的哲學部落客Chate前一陣子也剛好討論到父母把小孩照片上傳分享的事情。他不是為了譴責這些舉動寫文章,而是在檢討網路上那些批評這類行為的說法。Chate認為,當我們指責上傳小孩照片的父母是「消費」小孩,或者把小孩「商品化」的時候,必須更小心。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不認為這些分享生活喜悅的事情完全不會有問題:

『...如果某個普通人分享自己子女的生活照,是為了分享生活中的喜悅,而不是為了出名或賺錢,那麼這種行為並沒有把子女的價值貶低或當成工具,因此這不是一種倫理上有問題的消費。

然而,思兼提醒了我一件事,就是「平面化」的憂慮。所謂「平面化」的意思是,如果某個家長很喜歡在Facebook分享他的子女美好的一面,他原本做這行為的動機真的是為了分享自己生活的喜悅。但當這種行為得到公眾肯定與讚美時,那位家長可能為了往後也得到同樣的讚美,而把他的子女刻意塑造成某種討人喜歡的形象(例如公眾愛看他的女兒邊吃雪糕邊笑的樣子,他就要求他的女兒吃雪糕時一定要笑,好讓他拍照)。這樣的話,家長就不知不覺地不尊重女兒的自主性,把子女當成一種滿足大眾欲望的工具。』via here

Chate的疑慮非常具體:成為大家欣賞對象的兒童,是否會被轉嫁各種多餘的要求?從這個出發點,我們可以進一步問:身為公眾角色,在這些難以避免的目光下,小孩對於自己的成長道路該怎麼走,到底有多少程度還能夠自主決定?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當兒童的處境被攤在陽光下,或許會因為時時受到陌生人檢視和群討,反而更有保障。當然,有人會說父母身為粉絲頁管理員,不會真的把一點一滴都上傳讓大家看到。但是這個意見依然提醒我們重要的一件事:在我們爭論折琴會不會造成心靈傷害、公眾化是否影響小孩的自主性的時候,國內還有許多無庸置疑受到家長虐待的小孩,他們是沒有粉絲專頁的。

5.11.2013

有些時間該用來罵黑支,有些不該

彰基毆醫事件後,社會上譴責黑支的聲浪高漲,有人開了臉書活動呼籲拒看黑支參與的電視節目,並搜集到一萬多人響應。然而,如此譴責犯事的個案,對於保護急診醫護的安全真的有幫助嗎?

責備黑支的人,或許會希望這樣的聲音傳得越廣越好,讓大家知道並不是你親人在急診很緊急,你就可以打醫生。我當然同意後者是對的,但是,如果急診室的暴力多出於緊急情況下的一時衝動,那這些譴責除了發洩憤恨之外,實質作用恐怕有限。

考慮到黑支事後的臉書po文依然藉道歉之名大言不慚、皮哭肉不哭,知情的人難免認為他就是欠教訓。黑支臉書牆上展現的不認錯,以及擁護者對他的過度偏袒,確實都需要被糾正。然而,這次黑支的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並不是因為打醫生是錯的,而是因為他是公眾人物,而且態度可議。如果我們每次都等著能夠挑起民眾義憤的個案出現,接著又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可以毀了「那個惡人」的人生,促成這些悲劇發生的真正可修正的原因,就依然還是躲在幕後,例如在這個例子裡:不周全或沒有被徹底執行的急診室規章、焦急家屬的安撫措施、對應激動份子的安全方案等等。

更甚,當我們缺乏與仇恨值相應的冷靜,道德情感往往最後會驅動我們去做一些對守護摯愛沒有幫助的事情,例如癱瘓菲律賓政府網站、打菲勞、鼓吹報復式反廢死。

我沒有什麼醫療現場的經驗,但我推測台灣民眾若對醫護不諒解,除了現場狀況的緊急程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社會過度高估醫護的處境。我們只知道他們賺很多錢,但對制度下他們吸收的龐大壓力、高額工時和死亡率一無所知。

著眼於這些想法,關心醫護安全的人,趁這個機會,可以試圖讓大家了解他們的實際處境,也可以討論和倡議具體的急診安全措施。不管如何,若要讓醫病都健康平安,除了把矛頭指向這次剛好被爆出來的當事人之外,還有很多更有效果的事情可以做。

5.10.2013

古文的優良性質作為文言文教育的理由

有些人比較古文和現代文章的平均水準,發現前者比後者好(精鍊、優美...等等)。於是他們主張說,雖然我們平常使用的是白話文,但是,熟悉文言文的遣詞語法,將有助於讓我們把想法表達得更好或更有效率。因此,他們建議,就算不考慮文化傳承等理由,單單就語言教育培養溝通能力的目的,我們就應該讓文言文進入義務教育。

這個論證有一點問題。古時候有機會寫文章的都是萬中挑一的讀書人,而我們平常有機會看到的古文也都是經歷史篩選萬中挑一的作品。這些寫手和作品呈現的優美語言,自然不是你臉書好友的動態能比的。

前一陣子曾經流行過另外一個說法,也有類似上面的問題: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的平均素質根本比不上20年前,因此我們的教育(成長環境...等等)一定出了問題。

或許什麼問題也沒有,唯一的差別就是,20年前並非人人都可以念大學。

身為一個長期維護下流言論權利的部落客...

我感謝中正大學牧夫們社提供我以身作則的機會。活動詳情請見此。

5.07.2013

仁慈的死刑案例

PNN的「當死刑也窮盡之時:丹麥死刑廢除故事」描述一連串關於死刑的特殊狀況,包括:

『尼爾森絲毫無法忍受監獄的生活。當時的監獄採取累進處遇制,表現良好的受刑人可以逐漸享有閱讀、和親友連絡的權利。然而監獄內的生活完全沒有辦法讓尼爾森對未來產生盼望。一心求死但沒有勇氣自殺的尼爾森,為了逃離監獄生活,他使用的方法是讓國家幫他自殺。尼爾森三度企圖謀殺獄警,第一次被特赦為終身監禁,並且被單獨監禁。同樣受不了單獨監禁的他一再犯案。最後一次,雖然僅造成獄警受傷,尼爾森仍被判處死刑。』

作者方潔非常謹慎,在考慮上述案例和其它歷史之後,她的結論是:

『丹麥廢除死刑的契機是遇到一連串不恐懼死刑的犯罪人。這樣的情形,除了個案特殊性外,也有歷史和宗教的背景,和許多廢除死刑國家的狀況大不相同,也不符合台灣等仍維持死刑的國家中,對死刑存廢的爭議重點。而丹麥會廢除死刑,上述的歷史事實也不一定為決定性因素,仍有人道等考量,不過這的確是丹麥法律史的一部分。

但是,或許這樣的故事仍然能夠提供給我們對於刑罰嚇阻力一些反思:關於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社會大眾似乎一直深信不疑,死刑看似理所當然的是解決最嚴重犯罪的有效方法。也許我們忽略了,死刑並非萬能。』

然而,我認為尼爾森的案例不只能用來反省人們對於嚇阻力是否過度自信,還可以用來檢視我們面對死刑議題的最真實立場。

和一般我們認知的死刑\自由刑比較,尼爾森的案例有個特殊之處。根據作者的描述,對尼爾森而言,坐牢比處決更痛苦。這個特殊的狀況讓它可以用來區分陣營當中的細微不同,例如:

  1. 支持死刑者當中,報應論陣營的口號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是裡面還可以再細分:你是希望殺人者死,還是希望殺人者得到和他的罪行相當的痛苦?這兩種人,可能會對於尼爾森該死還是該被終身監禁,有不一樣的判斷。
  2. 廢死陣營的理由也很多元,其中比較強調人權、再教育或者誤判可能性這三種理由的人,也可能各自對尼爾森該死還是該被終身監禁,有不一樣的判斷。

當然,考慮整個刑罰應該如何改造,跟考慮個案是不一樣的,例如,一個人權兼誤判的廢除死刑論者可能認為,雖然對尼爾森來說處決是比較仁慈的,但是考慮到國家維持死刑必須花費的誤判成本,我們仍應廢除死刑。而一個人也可以同時採納好幾種結果不見得相同的理由。但是我認為尼爾森這個特殊個案依然值得關切死刑議題的人好好想想。哪些理由讓你認為尼爾森應該被處死,或者認為無期徒刑對他而言更加恰當?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你也會更了解自己的立場,以及此議題中各種理由的相互糾結。

5.02.2013

真愛立約有多錯?外部性恐嚇和定義權爭奪

在經濟學上,負面的外部性粗略來講指的是把成本轉嫁給別人而沒有付出相應的好處。例如若工廠老闆雖然有付錢買土地、機器和工時,卻沒有付錢買排放廢氣的權利,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工廠為附近會被廢氣影響的社群帶來外部性。換個方式,你可以說老闆占附近居民的便宜:他降低別人的生活品質和健康,來提高自己的收入。

這種負面的外部性,也許可以類比到人生價值的討論裡。*1

理想上,每個人有權利選自己想過的生活,別人選擇怎樣的生活,和我無關,反之亦然。例如說,我每天花很多時間思考哲學,我的這個生活選擇,不會為你帶來損失。而哲學思考為我帶來的樂趣,也不會因為你選擇過工程師、聲樂家或小說家的人生,而稍有減損。我們可以說,這些價值觀都沒有明顯的(負面)外部性。

然而,並不是所有生命價值的選擇都如此無害。在這個世界上,某些特定的生命價值觀,例如納粹,是會鼓勵信奉者去摧毀別人的人生。這類生命價值觀的外部性是如此巨大,以致於某些國家立法避免人民被它們影響。

相較於幾乎沒有外部性的無害生命價值觀,以及具備巨大外部性的危險生命價值觀,有一些生命價值觀處於中間。這類生命價值觀不會偏激到建議人們殺人,但依然具備令人困擾的外部性,因為它們在生命的某個面相上主張價值的絕對主義,認為除了它的信仰者之外,其它所有人在這個生命面相上的生活方式都是錯誤的。比較下面這幾組訪問,你可以看出差異和光譜:

Q: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值得當做人生志業?
A:研究沒用但有趣的哲學問題。
Q:如果有人常常讀文學經典,你是否認為那是生命的缺憾?
A:還好吧?

Q: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值得當做人生志業?
B:研究經典,推廣教育,讓高牆倒下。
Q:如果有人常常看漫畫,你是否認為那是生命的缺憾?
B:當然。

Q: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值得當做人生志業?
C:愛你的鄰居,榮耀上帝。
Q:如果有人跟和自己同性別的人做愛,你是否認為那是生命的缺憾?
C:那種生活方式完全錯誤,對自己和對別人都不尊重。

最後面這類生命價值觀的外部性沒有像納粹那樣生死攸關,但至少也達到騷擾的程度,因為他們為了伸張自己,不吝以各種方法打壓其它價值觀的尊嚴。你可以看得出來,這種傾向是基於它們在價值觀上的絕對主義,認為美好人生有固定規則。相對於嬉皮主張「只要不干擾別人,我高興就好」,這種人的態度是「生命當然不是你高興就好,而為了讓你知道這件事,我並不介意干擾你」。這類價值觀底下的干擾作為,可以有兩類特色:

1.外部性恐嚇

試圖說服別人皈依時,他們有時候會用「這都是為了你自己好」這種話,意思是:選擇他們那種生命價值觀,比起保持你自己原有的,能讓你活出更好的生命。這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真的,因為他們的騷擾確實可能降低你原來應得的生活品質。


2.定義權爭奪

從名字你就看得出來,真愛聯盟和真愛立約這類組織非常在意人們對於生命當中那些重要事物的理解是否跟他們一樣。就像他們強調符合自己規約的愛情才是真愛,他們在家庭義走活動排擠同志家庭權利的倡議者,儼然認為一夫一妻是家庭的基本資格。相對來看,選擇組成同志家庭的人,通常並不主張只有同志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



不管是外部性恐嚇,還是定義權爭奪,都來自該價值觀的自大本質:只有我們是真的、最好的,其它都是假的,都走錯了路。這種價值觀和納粹其實只有程度上的差異。給定台灣社會對人身安全的重視程度,他們很少有機會選擇物理攻擊作為傷害手段,然而,他們透過言論、教育和其它非物理的微妙管道而行的歧視和攻擊,則更難被看見,因此更應該被關切。尤其是,選擇這類價值觀的人應該要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你們相信自己是在為別人指點更好的生活,事實正好相反,你們的行動降低了社會上其他人生活的美好程度。你們是其他人的負擔,如果你們不學會容忍,這樣的外部性就會一直都在。

note

  1. 我相信正面的外部性也可以沿用到生命價值的討論裡,不過那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