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08

外延和內涵(extension、intension)

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是分析哲學裡最重要的區分之一,弄不懂它們,就沒有機會弄懂任何邏輯語意系統、大部分的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議題以及其它相關的哲學主張。

外延和內涵是詞語和概念會擁有的東西,外延是具體的,內涵是抽象的。直覺上,外延是一個詞語適用的對象所成的集合,內涵則是一個詞語的意義。

內涵是一個詞語的意義,如此模糊的描述不會讓任何哲學家滿意,於是長久以來不停地有哲學家試圖提出刻劃,例如一個詞語的內涵就是懂得這個詞語的人掌握的那些東西、一個詞語的內涵就是看懂它的人看到它的時候會想到的那些東西等等。然而這些刻劃依然不大精確,只告訴我們一個詞的內涵可能跟某些說話者或聽者的心靈狀態有關而已。

在哲學上,外延具有比較明確的定義︰外延是一個詞語適用的對象所成的集合。
一個名詞的外延就是這個名詞指涉的東西所成的集合︰「馬囧」的外延只有一個成員(member),就是2008年選上總統的那個人;「大象」的外延就是古往今來所有的象組成的集合。一個一位述詞的外延就是所有符合這個述詞的敘述的東西所成的集合︰「黃色的」的外延就是所有黃色的東西所成的集合;「又是圓的又是方的」的外延是空集合,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既圓又方。一個二位述詞的外延是所有符合這樣的關係的有序對(order pair)所成的集合,值得注意的是,有序對是有順序性的︰「...是...的爸爸」的外延會包含<野原廣志、野原新之助>這個有序對,但是不會包括<野原新之助、野原廣志>這個有序對,因為野原新之助不是野原廣志的爸爸。有一些述詞不只是二元述詞,例如「...在...和...的中間」是一個三元述詞,這種詞的外延就會是所有使得a在b和c中間的a、b、c所成的三位序(triple)<a、b、c>所成的集合,可以想像,這樣的集合會包含<宜蘭、台北、花蓮>、<宜蘭、花蓮、台北>、<新光三越、台北車站、新公園>...原則上,一個n位述詞的外延裡會包含所有滿足這個述詞的n位序(n-tuple)。


原則上大部分哲學家相信語詞的內涵決定外延,即,當兩個詞的內涵一樣,它們的外延一定會一樣。然而,兩個詞的內涵不同並不表示它們不會有一樣的外延。「馬囧」和「馬英九」的內涵不一樣,他們代表的意思不相同,其中一個比較kuso,另一個比較陽氣剛剛,但是它們具有一樣的外延︰唯一成員為2008當選總統的人的那個集合。「正常狀況下會有心臟的東西」和「正常狀況下會有腎臟的東西」在真實世界裡也有一樣的外延,但是它們的意義不同,一個關於心臟,一個關於腎臟。


外延—內涵的區分在邏輯上的優勢顯著。一旦我們掌握了外延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在製造邏輯語言的時候使用一個詞的外延來定義這個詞,由這樣的方法做出來的外延邏輯語言,使得語意(semantics,一般使用model)的建構成為可能,因此也能夠討論完備性和健全性。

而在語言哲學上,外延和內涵明確區分了一個詞的指涉和意含,這使得哲學家可以使用更多種進路來對意義這個難解的概念作分析。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舊網誌

18 則留言:

  1. 能不能這樣說

    內涵即是一種我們對於詞彙的指涉的事物的概念的集合

    我覺得這句話能夠很成功的蘊涵了這些

    >>內涵是一個詞語的意義,如此模糊的描述不會讓任何哲學家滿意,於是長久以來>不停地有哲學家試圖提出刻劃,例如一個詞語的內涵就是懂得這個詞語的人掌握>的那些東西、一個詞語的內涵就是看懂它的人看到它的時候會想到的那些東西等等。

    回覆刪除
  2. victor2923:

    你覺得那個說法有比較清楚嗎?

    回覆刪除
  3. Kris:

    我不知道

    我的想法是
    為什麼哲學家得用這麼模糊而且指涉對象相當廣泛的說法來刻劃概念
    而不是直接給一個定義?

    唯一的想法是這個東西的定義如同外延一樣是一個集合
    因為組成過於複雜
    沒辦法三言兩語帶過
    我所做的是把那些話所描述的東西圈成一個集合而已

    不知道這樣做有沒有成功的讓內涵更加清楚了?

    回覆刪除
  4. vic:

    內涵即是一種我們對於詞彙的指涉的事物的概念的集合

    ======

    但是每個人對於同一個指涉物所擁有的概念並不一定是一致的.儘管外延有形狀大小和型態上的差異,但外延的個體之間始終享有一些物理或者化學上相同點.比如水,無論海水還是河水,除了前者有鹽後者無鹽以外,也無論是冰塊還是液太水,水都是「氫+氧」.但要在概念中找統一的成分,這不太容易,例如聽到「台灣」這個詞,有人想到的可以是「台灣地圖」,有人想到的可能是「總統府」,也有人想到的可能是「青天白日」,然而它們之間在屬性上完全沒相同點,甚至連範疇都是不一樣的.

    一些強硬的外延主義者所幸直接聲稱外延決定內涵,比如我們前年的語意學導師...

    回覆刪除
  5. 我表達的不夠清楚

    我的想法是 當我們宣稱一個人是馬囧時
    他必須具備很多條件 譬如說 人類 黃種人 西裝穿很久都沒換的
    如果這些條件任何一個都沒被滿足 則他不是馬囧
    意思是說 我們對於某些事務會有一些想法 這些想法或許是構成他的條件

    在這邊 我把這些條件的集合稱之為內涵

    回覆刪除
  6. vic:

    我按照我對你上述的論點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理解,如果錯誤的話,還請解釋一下),我說一下我的看法.你的意思應該是說,如果寫一個式子去象徵馬囧的語義結構:

    馬囧=人類+黃種人+西裝穿很久都沒換的

    我們假設這些是「馬囧」這個詞的意義結構中的必要部分,缺一個就不是「馬囧」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鐅去「西裝穿很久都沒換的」這個成分,「人類+黃種人」這兩個成分所能組成的詞不是「馬囧」而是GGC或者李登輝)

    但問題在於,如果你說「我們對於X的一些想法 這些想法或許是構成X(的語義)的條件」,每個人對於X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當ABCD四個人談及「馬囧」的時候

    A的想法: 馬囧=人類+黃種人+西裝穿很久都沒換的
    B的想法: 馬囧=有人+總統府里的某位+香港出生
    C的想法: 馬囧=不是陳水扁+不是李登輝的某個人
    D的想法: 馬囧=中華民國總統+my angle+鍋民黨

    換句話說,用一個詞的時候,無論主動使用(說出),還是被動使用(聽見/解讀),每個人的心靈狀態都不一樣,這使得每個人再使用一個詞的時候,他們所想到的概念(想法)也有可能不一樣.把內涵看作為心靈狀態/概念的集合,這無異於在說,我們跟其他人交流的時候,會或多或少存在由於心靈狀態的差異而造成的「誤讀」,也就是他想說的跟我獲得的資訊並不一致(假想A按照他的想法跟B說「馬囧」這個詞).

    回覆刪除
  7. 沒寫完就po...=~=

    語義作為人類傳達訊息的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暫且稱之為「標準」,我想不到甚麼辭去形容),它決定且衡量了我們說的一句話是否符合我們說這句話的動機(總不可能在說hello的時候說f**k off......orz).內涵作為語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之定義為「(人們的)想法的集合」,這忽略了語義獨立於人的意識以外的客觀的一面.

    回覆刪除
  8. 但不同事物的意義
    對於不同人來說本來就不會一樣啊

    不論是在對於詞彙的了解、判斷、解構上 都會隨著不同人而有些不同
    但我認為
    內涵和外延一樣 在一定的程度上
    他們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像所有人的馬囧組成都必須有人類、黃種人等等

    而作為一個詞語的意義

    我想只有這種一但失去了就絕對不可能成為其外延的東西為內涵

    回覆刪除
  9. vic:

    抱歉,在学校只有简体中文的输入,造成阅读不便还请见谅

    ======================

    一些词汇的内涵确实包含了主观的成分在内,但是内涵作为一个大的广义的概念,它的核心特征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外延的决定。

    或者这么说,有的语义学家会认为,“语意”跟“语用”相互关联,但存在差异。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分析,词义的构成,可以人为地分成两个层面,“语义层面”跟“语用层面”,语义层面的意义成分(semantic features)创造了一个规则(rule),这个规则允许某个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下(context)接受附加的features,而这些附加的成分(features)则是语用成分(pragmatic features),因为他们受到环境变化的限制的影响。

    由于语言使用者是被视为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context分四类:物理环境、说话者的知识、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距离以及语言本身的语法)。

    因此,你所说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词有不同的理解(意义)”或许可以被视为那些附加的语用成分,也就是pragmatic features。然而以我对格主的原文的理解,我想格主文中所说的词汇的“内涵”,更大程度上涉及的是那些semantic features,因为这些语义成分更为固定,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而被改变或删减。

    换句话说,看回之前你对定义“内涵”的尝试所作的那个定义,问题就在于那个定义过多地“内涵”的定义锁定在语用层面,而没有涵盖到语义层面。然而“语用”却是因人而异,所以依赖“语用”的交流,很容易出现没有交集的情况出现。

    回覆刪除
  10. 修正:之前说“格主文中所说的词汇的“内涵”,更大程度上涉及的是那些semantic features”,我修正为“格主所说的内涵指的是语义成分跟语用成分组合在一起之后的最终形态”。也就是semantic features跟pragmatic features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词义。

    回覆刪除
  11. PS:解释的过于零碎,很抱歉="=

    回覆刪除
  12. 我的想法是

    如果大家對於同一詞彙的語意有不同理解

    很可能一個詞彙他沒有固定的內涵
    或是它的內涵沒有很清楚的被大家所發覺或劃定了

    想法:被稱為a的所有客觀必要條件的集合即為內涵(其實這是我想要表達的)

    我覺得這個想法可以處理掉GGC說的問題

    回覆刪除
  13. victor2923在5樓的說法跟羅素的確定描述詞理論很接近。可以看看:
    http://as.nyu.edu/docs/IO/1176/Russell.pdf

    回覆刪除
  14. >>>使得語意(sementics,一般使用model)的建構成為可能,因此也能夠討論完備性和健全性。
    路過抓個小錯字,是semantics。

    回覆刪除
  15. 从对话中更深刻理解了这内涵以及外延之间的的内涵以及外延..

    回覆刪除
  16. 外延: 如果能夠用窮舉法確認每個member都滿足內涵所敘述的本質特性,無一漏失,也沒有不符合的。假如有遺漏一個實例,那就是舉證不完整;如果真的找到一個不相符的,那這個概念就與她的內涵不符(不相等)。所以,這著重在整個集合的"相等"。這是"相等"很嚴格的,有一個不對就不對了,少一個沒檢查的也算未完成。也就是說,一定要"外延"到全集合為止。所以集合論用"每個x",正是很直觀的表現"外延"的意義。而如果真的達成,我們確實可以說概念的外延就是這個集合整體,這樣我大家就有共識了,我們用這個觀念不會產生歧義或謬誤。集合論的"外延公設"幾乎就與我們對他的認識是一致的(窮舉集合元素至極致)。

    "內涵": 但真實的定義敘述、形式證明,甚至頭腦思考不可能真的用窮舉法。那樣也不符合我們思考的模式。當我們對外國人解釋"中國人"或"台灣人",我們會一條一條加入區分的敘述。當加到夠了,那個外國人抓到概念了,那就是內涵。也就是內涵要有完整性,這樣我們才能確認講同一個集合。但要數學上要確認是同一集合,統一的方法,就得採"外延"的手法。

    一旦,以上都完成了,"中國人"的"概念"就與他的內涵(ex.一種黃色人類,...)相符了,也與他實際的集合體(ex.國父,胡適,國軍,..., 也就是外延的整個空間)也相符了。

    回覆刪除
  17. 所以,"內涵"與"外延"是在處理"相等", A=B。我們已經知道,嚴謹的定義"相等"是很難的。"白馬(W)"不是"馬(H)", W != H, 但"白馬是馬", W < H (屬於); 所以要解釋這個"是",就得用到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即使這樣,也才只能處理"相等"的概念(名實相符)。但這已經最基本了,最根源了。必須要從這裡出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