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08

中正哲學轉學考攻略

有一些人最近開始跟我要轉學考的撇步,雖然我只考過一次轉學考而且沒上,但我還是厚著臉皮寫給你們。(這篇文章後半段提到了一些念哲學書的方法,在我把那些關於要怎樣讀哲學、想哲學的文章寫出來之前,不打算轉學的人也可以先湊和著看看)
轉學考很簡單,只要完成下列步驟,暑假之後你就會發現你跟我在同一個到處都是鳳梨的地方上課,而且那時候超熱,除非你來自更南方,否則大概很快就會開始後悔。

  1. 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想轉學
    雖然系上學生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我的文章促進了其他人的不幸,我也不會很開心。在決定轉學以前,請先努力做完周全的考慮。
    我本來計畫寫一些關於念哲學的分析,不過目前只有這一篇︰幹嘛念中正哲學,其餘待續。

  2. 注意你的成績和其它資格
    我記得大一成績太爛不能報考轉學考,不過我不記得這是轉出校/系的規定還是轉入校/系的規定。

  3. 報名
    買簡章(2008/4/8)、報名匯錢(6/4~6/9)。

  4. 找考古題、列書單
    根據我能找到最新的考古題(2005年),你總共要考四科︰英文、國文、哲學概論、邏輯(我不知道後來有沒有修改,如果這資料過期了,請提醒我)。英文和國文我幫不上忙,自己想辦法念。下面分別說明哲學概論和邏輯的應付方式︰

    哲學概論
    根據系網站上找到的轉學考書單,哲學概論的考題可能落在這幾本書裡︰
    • What Does It All Mean?/Thomas Nagel (Oxford,1987)
    • 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Simon Blackbur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John Hosper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
    然而如果你有辦法在考試之前讀熟一本哲學原文書,大概也不會需要看攻略了,所以我假設你需要一些中文替代品。Nagel的書有中文本(哲學入門九堂課,究竟),然而這本書內容不太多,為了應付稍深入的題目,你可能會需要一些補充資料,以下依照我建議的閱讀順序排列︰
    1. 一把鑰匙,走進哲學/朱立安.巴吉尼
      這是很好的哲學概論,夠簡單清楚,內容上也比哲學入門九堂課齊全。
    2. 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王文方
      用來補齊前一本缺乏的那些形上學討論。
    3. 哲學家的工具箱/朱立安.巴吉尼
      基本概念的介紹,也可以在讀其它書的時候參照著使用。
    如果今年的出題方向和深度跟02、03和05年比起來變動不大,那麼上面這些書大約已經包含足以應付90%哲學概論題目的基本知識了,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下面這些是可以嘗試的選擇,你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或者也可以從這個部落格的哲學標籤裡找看起來有意思的文章來讀)︰
    • 倫理學/林火旺,五南
    • 哲學入門—想想哲學/彭孟堯,洪葉
    • 形上學/王文方,五南
    • (未完待續)

    邏輯
    要考好邏輯,你必須確定自己對十八條規則和CP、IP、UI、UG、EI、EG、QN這些規則在證明上的使用駕輕就熟,這表示你得提早體驗哲學生在符號中掙扎的生命。但幸運的是,因為邏輯教科書通常都會講得比這些多一點,所以通常不需要整本唸完。例如說,如果你找到的是劉福增的邏輯新論,大概只需要唸完關係述詞邏輯,然後在第二十一章前停下來看娘家。
    邏輯書都很厚,不過你會發現,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用文字說明符號的運作方式以及例子的縮排上,所以事實上內容沒那麼多。更重要的是,通常不是每個字都需要讀︰如果夠聰明,你可以只讀符號定義和例子,然後做習題。習題一定要做,除非你相信那個單元裡還沒做的二十幾則習題裡有90%你都會做——通常如果你在裡面隨便抽五題來做,發現都解得很順利,你就可以合理地擁有這樣的信心。然而,如果時間有餘,我會建議多做一些習題培養手感,畢竟規則都會了,臨時因為腦筋轉不過來而失分不是很吐血嗎?(我推甄的時候就是這樣,幹)
    下面是可以考慮的書,讀一本就好,中文的也無所謂,但是你要記得那些專有名詞的英文(哪些專有名詞?詳見考古題)︰
    • Logic and Philosophy: A Modern Introduction/Paul Tidman, Howard Kahane 8th edition or 9th edition
    • 邏輯與哲學/譯:莊文瑞,雙葉
    • 符號邏輯/林正弘,正中書局
    • 符號邏輯/彭孟堯,心理出版社
    • 邏輯新論/譯︰劉福增,心理出版社(p.1~368)

  5. 好好地讀書
    分析哲學介紹性書籍中每個單元的架構大概都是這樣︰
    1. 介紹哲學問題
    2. 介紹被提出來解決這個哲學問題的理論(以及支持這個理論的理由、論證)
    3. 介紹上面這個理論的問題(以及被用來凸顯這些問題的理由和論證)
    4. 介紹第二個提出來解決哲學問題的理論(以及支持這個理論的理由、論證)
    所以基本上只要搞懂一個單元討論的哲學問題、介紹的理論和論證,大概就算是搞懂這個單元了。然而,搞懂並不算是讀完。老王曾經說過,通常他用來思考書中的問題、主張和論證的時間會比唸那本書的時間還多。我現在起碼已經唸了三年哲學,完全同意這種態度。對書裡的東西做反思(這個理論真的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個理論有沒有荒謬的蘊含?這個論證真的能擊倒這個理論嗎?這個論證有沒有奇怪的前提?它健全嗎?它有沒有丐題?是不是循環論證?我怎麼都看這個主張不順眼,我能不能提出好理由讓別人相信這個主張不值得相信?)不但會讓你更容易記住它們,也是必要的哲學訓練。
    對書裡的某個討論有基本的了解和反思之後,把你的獨到想法寫下來(其實不是獨到想法也無所謂,不過我覺得寫自己想出來的東西比較有意思)。如果哲學哲學雞蛋糕裡剛好有相關的文章,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補充在下面,如果沒有,我也鼓勵你在自己的blog發表它們,然後到留言板跟我說一聲。

  6. 對一起考試的人好一點
    中正哲學系轉學考通常會不足額錄取(甚至出現過沒有正取的紀錄),所以你的敵人不是待會要一起進考場的正妹,而是平均60分的最低錄取門檻(安萍說,2009年的門檻是55.4分)。如果你對未來可能成為同學的人熱情體貼一點,就不會像我這樣要跨年了還在教不認識的人考轉學考。

  7. 好好地寫考卷
    我大一時的哲概題目卷,以及過去的轉學考題上,總會出現這段話︰
    『注意︰請不要以為老師或助教知道你心裡想說什麼,也不要預設老師會同情地理解你不合中文文法的句子,更不要預設閱卷老師是個專家,具備許多背景知識(因此你不用說他們應該也知道),若對題目有問題或疑慮,為了避免答非所問,請先說明你對題目的了解之後再作答。答題時,請盡量以自己的話來寫,講究自己論述的條理性、精確性,以及說服力。』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態度,也顯示出老師對於答案卷上的東西的期待︰你要很清楚地讓我們知道你到底想說什麼,這樣我們才知道你懂不懂、懂多少。分析哲學家不喜歡廢話,所以你不需要填充字數,只需要以別人容易看懂的方式,清楚地寫下自己知道的那些東西以及見解。
    如果你對自己的知識沒有信心,應該回頭讀上面提過的書;如果你對自己的文筆和表達能力沒有信心,應該多寫多討論。在不違反站方規則的情況下,ptt西哲版、哲學哲學雞蛋糕、豬格拉底廣場以及其它的哲學部落格(請參考左邊的「街頭巷尾」)都是可以練習哲學寫作的地方,你可以藉由和別人的討論和互動,慢慢練習如何把一個主張表達得更好更清楚。你不需要覺得大學生在高中生論壇發言很彆扭(尤其是還得分享自己的哲學見解),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筆很流暢易懂的話,這樣的能力就是我從大一時管深藍哲學版慢慢磨出來的。你也不需要覺得ptt西哲版很可怕,當每個人都不留情面的時候,你會特別容易知道自己哪裡有待改進。

  8. 相關連結
    2009中正哲學轉學考榜首的心得(安萍) 2011台大哲學轉學考榜首的心得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協助喜歡分析哲學的同學在進入中正哲學系的路上少一點徬徨和坎坷,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回應發問。
計畫考轉學考的同學,可以在下面回應立個誓(記得說明你是哪個暑假要考),這樣有助於促進你用功的意志。
轉載這篇文章請務必附上連結,因為我可能會更新。

Farrell辯護Double Effect Doctrine

前一陣子來系上拜訪的學者,Ohio State University的Daniel M. Farrell教授,在演講中討論了一個為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辯護的方法。

根據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行為的意圖(intentions)是道德衡量的參考因素之一︰如果一個行為是為了要造成某殘忍後果而施行的,行為者就必須為那個後果負起道德責任;然而,如果一個行為造成的殘忍後果只是某些更大的好處的必要之惡,行為者造成惡果這件事就有可能比較容易地被體諒。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預設了我們可以在行為的後果之間做出區分︰在那些被行為者所意圖而產生的結果和那些雖然沒有被行為者意圖但在行為的出現後隨之產生的結果之間,我們可以找到一條明顯界線。要替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辯護,我們至少得做兩件事︰

  1. 證明這樣的界線存在。
  2. 證明這條界線所作出的區分在道德上是有意義的。

 

Farrell利用「指向未來的意圖」來證明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所蘊含的界線真的存在。Farrell說,當我們決定從事一個行為,我們會有一個「指向未來的意圖」(future-directed intentions,我猜,就是那些「我將要去做…」的意圖)。根據Michael Bratman所下的功能論解釋(functionalist account),一個人擁有某個指向未來的意圖去做a,代表這個人擁有一組特別的心理狀態(mental state),而這組心理狀態具有下面這些特徵︰

  1. 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這組心理狀態持續存在,它們遲早會引發a。
  2. 這組心理狀態會使行為者避免重複地思考到底要不要做a,以及避免擁有去做其它實行上和a牴觸的行為的意圖。
  3. 這組心理狀態會使行為者持續地搜尋那些如果他想要達成a就得去做的雜七雜八事情,並且產生意圖去做那些他搜尋到的事情。

Farrell說,(3)使得一個行為中被意圖的結果和沒被意圖的結果之間的界線變得很清楚︰如果s做a是為了達成e,而且s知道a會產生e*這個副結果,那麼,當s獲知其實做a不會達成e,他會改變計畫或者乾脆放棄做a,然而「做a不會達成e*」對s來說則是對行為無影響的消息。套用之前的例子,當Terror Bomeber知道幼稚園早已遷到AD3區,他就不會繼續執行轟炸AD17區的工作,然而,當Stragetic Bomber知道幼童們已經避難,他反而會鬆一口氣。

 

為了說明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所蘊含的界線的確做出了道德上有意義的區分,Farrell引用新康德主義的倫理學原則︰把別人(的生命)當成目的,而非工具。我不是Kantian,所以對這個辯護並不特別有感覺。

 

...

我的想法︰

  1. 我覺得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很合理的原則,搞不懂為什麼會有人反對,因此也搞不懂為什麼要特別替它辯護。
  2. 法洛教授說Kantian是對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最好的辯護,但是康德是義務論者,義務論原則應該沒辦法支持一個考慮意圖的原則。後來跑去問kiki,他說那是新康德主義底下的修正。
  3. 當我第一次碰到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第一個念頭不是新康德主義而是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當我們用好的意圖和壞的意圖來區別行為,不就是在用出自於好的人格和出自於壞的人格來區別行為嗎?(這個關聯讓我想到了一個解決德性倫理學primary concept問題的proposal,下次再談)

葡萄糖、意志力量與最佳約會策略

你知道我很喜歡Scott Adams,那個畫呆伯特的人。剛剛我又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討論葡萄糖含量、意志力量與最佳約會策略。

我想,除了嚇死人的創意和聰明之外,Adams最令人尊敬的一點就是他不會因為一個有趣的點子有明顯的漏洞就遲疑不把它publish。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有瑕疵的論點從自己嘴裡跑出來,尤其是自己已經知道那瑕疵的時候,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被別人覺得笨。然而,當一個點子真的很有意思,就算行不通不拿來笑一笑也太可惜了吧的時候,若要兼顧面子,我們可能會在公開之後又附註「雖然事實上這是不可行的因為blahblah…」(我就會這樣做)。但是,這樣做就整個遜掉了啊!

Adams就是有本事能一本正經地講完那些有趣又愚蠢的點子,好像他真的相信那個會work一樣,而看得很開心的讀者不會覺得他很笨怎麼連這個都沒想到,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很聰明。

12.30.2008

中學生小論文比賽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一下小論文比賽的網站。這個據說得獎率超過50%的比賽由教育部主辦,每年起碼有兩屆,是高中生增厚備審資料的最佳途徑。

我的天,這些高中生真的在幹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欸。因為得獎作品實在太多了,我只稍微瀏覽最近幾屆的第一名(我靠,每一屆都有幾百個第一名),下面是我的成果︰

淺談心理學
陳同學、陳同學,台中二中

幹,誰說精神分析已經入土了?如果這篇文章代表的是一般高中生的認識,那麼心理學對他們來說除了精神分析之外根本沒有其他東西!

 

夢‧瘋狂‧譫妄  - -  我夢,故我在
江同學、謝同學,曉明女中

既然你們都在結論裡寫了『目前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為什麼還要花一半的篇幅介紹各種解夢方法勒…

 

進化論證據確鑿,無庸置疑?
陳同學,大里高中

這篇討論演化論(讓我們原諒他那正好顯示出自己對演化論的無知的語病)的論文考慮了一些生物學爭議和科學家的說法,最後下結論︰演化論毫無證據。

然而,這篇研究最精彩的地方並不在於它的結論或其它內容,而是引註資料。

 

秘密──吸引力法則的魅力
高同學、陳同學,三重高中

『我們都在同一個「無限的力量」下運作,也被同樣的法則導引著。宇宙的性質是如此地精準,因此我們才能毫無困難的建造太空船,把人類送上了月球,對登陸時間的掌控,能精確到以秒為單位的程度』

『過去擁有這祕密的領導者,為了保持自身的權力不與人分享,於是就讓他人對這祕密保持無知的狀態。人們去工作、做事、然後回家;他們沒有權力,只能繼續做這些繁重的工作。因為這祕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

嘖嘖,除了高中生的想法真的很有意思之外,我也對評審的腦子很感興趣。

 

我知道有人會抱怨說我都不分享一些有營養的東西,好啦我就來分享一些有營養的東西︰

桌墊下的‧秘密
陳同學、羅同學、詹同學,國立斗六高中

『…擁有桌墊者眾多,本次研究以作者所屬班級 113 的同學、老師、家人等共四十五位受訪者去做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桌墊下的秘密與所有人之間的關係。 』

沒錯,她們研究大家如何使用桌墊下面的空間。

 

罰球線投籃最佳出手角度及力道之研究
王同學、邱同學、滕同學,木柵高工

『(受測人員為本次參與論文的同學,投籃前先作熱身才開始投籃測試)』

雖然我不覺得用DV錄影加上連續圖檔分析能捕捉到影響速度真正重要的那些細微差異,但是他們的認真和可愛真的讓我好感動啊…

 

宜蘭縣聯外客運公司服務品質的滿意度調查報告
簡同學,蘇澳海事

是的,在我們只會打打嘴炮抱怨每次回家都要忍受某家客運很爛的服務態度的時候,真正的男子漢已經把研究做出來了!

 

其實我翻閱得獎作品的動機主要是想看看有沒有哲學相關研究,以及寫這些東西的女高中生。不過翻完這些眼睛已經快廢了,如果你找到你覺得我會感興趣的東西,請告訴我。

我覺得真正有實力和guts的高中生應該寫一篇小論文,討論小論文比賽應該如何調整敘獎原則,以阻擋偽科學和那些完全沒道理的東西。

誰要來當我同學?

知道我為什麼要念中正哲學之後,有人想來當我同學嗎?本系開始招生啦!

課程

本系課程以分析哲學為主,詳見96年研究所課程(含大綱)96年大學部課程(含大綱)97年下學期研究所課程97年下學期大學部課程

專任師資

  • 石元康 教授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博士
    倫理學、社會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現代性問題
  • 謝世民 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法律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倫理學
  • 陳瑞麟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
    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科技與社會
  • 許 漢 副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
    政治哲學、倫理學
  • 吳秀瑾 副教授 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
    當代歐陸思想、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
  • 鄭凱元 副教授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維根斯坦哲學
  • 王一奇 副教授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包含形式語意學及自然語言語意學)、知識論、哲學邏輯
  • 蔡行健 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邏輯、後設邏輯、邏輯哲學、集合論
  • 侯維之 助理教授 澳洲雪梨大學哲學博士
    語言哲學、Deflationism、蒯因哲學
  • 張忠宏 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
    道家、後設倫理學
  • 金凱文 助理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哲學博士
    心靈哲學

碩士班招生(詳盡事宜以招生簡章為主)

報名日期:98年2月12日至2月17日

報考資格:

  • 一般生:國內外大學校院應屆畢業或已畢業得有學士學位者,或具有同等學力報考資格者。
  • 在職生:各級中小學教師或從事與本系性質相關工作之服務年資累計滿二年以上之現職人員。

考試內容:

  1. 初試:初階邏輯 20%、英文 30%
  2. 複試:口試 50%

博士班招生(詳盡事宜以招生簡章為主)

報名日期:98年4月30日至5月5日

報考資格:國內外大學校院應屆畢業、已畢業得有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歷報考資格者。

考試內容:以本校招生簡章為主

詳細訊息

中正大學哲學系

62102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大學路168號

電話:(05) 2720411轉21401

系網站招生資訊碩士簡章發售碩士簡章pdf(不含報名表)

12.29.2008

幹嘛念中正哲學

最近有一些人開始問我中正哲學轉學考要怎麼準備,我想,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談談一個人活得好好的幹嘛來念中正哲學。(這只是我雞婆的習慣。想要知道怎麼準備考試的人別擔心,我過兩天還是會把攻略烤出來的)Update︰烤出來了

我幹嘛念中正哲學?幹嘛不念台大,還是政大,或者清華的人文社會班?實務上的理由很簡單,考不上。(雖然當時我曾經因為學測不小心考到57而以為自己將成為宜中歷史裡第一個上台大或政大的後段班學生然後在下屆學弟妹新生訓練的時候被邀請上台發表一篇充斥髒話的經驗分享,但最後還是以連第一階段都沒過的結尾收場。雖然我曾經苦讀很久之後出現在台大哲學系轉學考場裡,還把富奸的最高成就靈異E接觸帶在身上求考運,但最後還是以眼看著同班同學考上的結尾收場)

然而,雖然這是我在民雄這個白天很熱早晚很冷的鬼地方待上4年的原因,卻不是我在碩甄時只報了中正一家,以及推薦你們在中正哲學念學士班的理由。


為什麼要念中正哲學?因為中正哲學和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是國內唯二專攻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的系所,而我相信,1.在現在的哲學市場裡,分析哲學是最能夠協助初學者養成清晰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的產品,簡單說,它讓你變得更聰明,而且2.陽明心哲所沒開大學部。

分析哲學的傳統是精準、直接與簡單。在思考上,我們講求概念的清楚與邏輯的有效;在理解上,我們相信哲學家的想法和論證比他的生平背景還重要;在表達上,我們完全不鼓勵拐彎抹角的修辭和隱喻。我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行文風格和,例如說,這個這個以及其它那些其實你搞不太清楚它到底是哲學還是文學的東西之間的差別,體會到這種區分。(而且我希望這種區別正好是你們喜歡這裡的原因之一)

這種風格很辛苦,我們必須小心地使用每一個概念和定義,維持語句之間的蘊含關係不含糊。這種風格一點也不浪漫,不能用那些隱喻帥氣地讓人會心一笑,在我們平凡的字詞堆砌並穿插那些殺風景的x是p iff x是q之下,沒有人會起碼覺得你乍看之下很有深度。這種風格在情場不會順遂,因為它使你不僅是個宅男,還是個講話很無聊的宅男。


然而,這樣的風格對於有心建立清晰思維的學生來說,很友善。精準的邏輯和概念訓練有助於清楚的思考;簡單不拖泥帶水的風格讓學生不需要浪費時間在「要了解一個人的想法,你得先了解他的成長過程」這類奇怪傳統上;平實的表達使我們沒辦法在任何地方用含糊的修辭混過去,逼迫我們赤裸裸地面對並檢視自己論證裡的漏洞。這樣的訓練只有分析哲學能提供,在傳統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底下是看不到的。

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裡一定有值得理解的想法,然而,在晦澀的表達風格下,它們對學生來說,大概就如同Daniel Dennett在評論那些誤觸歐陸傳統陷阱科學家時所說的︰「是潭太深太黑的水,他們根本游不過去*1」(如果「遊得過去」指的是起碼可以看懂它們在講些什麼,那麼,顯然連他們連自己的期刊編輯都淹死了

如果你特別喜歡我的表達風格,那麼你大概也會特別喜歡分析哲學。如果你覺得尼采、梅洛龐蒂、老莊的文本也有其吸引力,安全起見,我依然建議你在分析哲學傳統下培養基本的思維能力。

...

註釋

  1. 「…but they aspired to be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which led them into some deeper, darker waters than they knew how to swin in.」Dennett在《The Third Culture》的Introduction裡寫的,在原文版的p.23。《The Third Culture》是John Brockman主編的科普散文集,邀請當代二十幾位生物學家、認知與語言學家撰寫文章介紹他們最重要的想法以及對於檯面上最新爭論的回應。天下有幫這本書出中文版,就叫做《第三種文化》,我非常推薦。

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招生說明會

這種鬼時間是要我怎麼去勒...
98學年度招生說明會

日期:12/30 (二) 下午2:00-4:00
地點:台灣大學哲學系一樓會議室

另外附上考試資訊
報名日期:2009年1月7-14日
筆試日期:2009年3月7日下午1:30-5:20
考試科目:1. 邏輯 2. 心靈哲學
(初試合格名單於3月19日公布)
口試日期:2009年3月28日-4月1日
放榜日期:2009年4月10日
招生簡章系所網站所學會blog

反串的飛七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by Tecumseh FitchMP3

Brothers and sisters, let us sing!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I know creation’s true.
I believe that God above created me and you.
So praise his name for what He’s done And give credit where it’s d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I did not crawl up from a swamp or swing down from a tree.
My ancestor is Adam and not a chimpanzee.(音效:黑猩猩的叫聲)
God created everything in six days, it was tr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From Revelations back to Genesis, God gave it to us straight.
Bible’s not a story we just interpret-ate.
Well they say that man evolved in Africa and migrated a little away.
Walked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into the USA.
How all the Serengeti I have never had a glance.
My people all are from Texas and did not resemble chimps.

So that’s why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I know creation’s true.
I believe that God above created me and you.
So praise his name for what he’s done, and give credit where it’s due.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I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and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That’s right. I hope that you don’t too.

Amen!

Praise the Lord!

Halleluja!

兄弟和姊妹,讓我們唱

我不相信演化
我知道萬物是神創
我相信那是上帝他創造了你和我

所以我讚美他的名
榮耀他的行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我沒爬過沼澤也沒盪過樹藤

我的祖先是亞當不是隻黑猩猩

上帝只花六天造了世界,這是真的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不管啟示錄還是創世紀,都來自於上帝

聖經不是捏造的故事
他們說人出生在非洲然後搬家一小段

度過白令海峽進到USA

但我根本沒看過塞倫蓋提大草原

我的朋友來自德州而且不像黑猩猩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相信演化
我知道萬物是神創
我相信那是上帝他創造了你和我

所以我讚美他的名
榮耀他的行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我不相信演化,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沒錯,希望你和我一樣

阿門

榮耀上帝

哈雷路亞

via 彈塗魚之舞

12.26.2008

神經科學與倫理系列活動

ELSI主辦的一系列演講和研討會,資料轉載自國科會︰

(一) 專題演講:
講題:物質世界能有意義嗎?
The Really Hard Problem: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時間: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晚上7:00至9:00
地點:元大講堂(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六樓)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台灣ELSI研究中心


(二) 專題演講:
講題:道德的模組:從孟子到達爾文
What does modularity of morals have to do with ethics?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時間: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下午2:30至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台灣ELSI研究中心


(三) 學生與大師面對面:
參與學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Professor Patricia Churchland, Professor Neil Levy
時間:2009年1月5日下午3:00 至5: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議室(政大校門右側)
主辦單位:台灣ELSI研究中心


(四) 學術工作坊
講題:Neuroscience and Ethic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rain
講者:Professor Owen Flanagan, Professor Patricia Churchland, Professor Neil Levy
主持人:曾志朗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暨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時間:2009年1月6日下午2:30至6:00
地點:國家科學委員會一樓簡報室(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06號)
主辦單位:台灣ELSI研究中心
報名網址:http://elsi.nccu.edu.tw/2009/register/index.php

 

來訪學者簡介︰

  • Owen Flanagan
    杜克大學哲學與神經生物學講座教授(James B. Duke Chair,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Duke University, Joint appointm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Neurobiology and Psychology; Author of The Really Hard Problem: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 MIT Press, 2007)。
  • Patricia Churchland
    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委員、加州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Member of US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 UC Presidential Chair in Philosophy;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Fellow Genius Award)。
  • Neil Levy
    牛津大學神經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Director, Oxford Centre for Neuroethic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Centre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Public Ethic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Journal of Neuroethics, Main Editor; Author of Neuroethics: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25.2008

甘蔗蟾蜍!

記得之前提到過的可愛的甘蔗蟾蜍嗎?我剛剛發現了真實世界中的巨大版本︰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規範倫理學的任務是找出一些道德判準,讓我們可以依據它們來對行為在道德上的好壞做出符合一般道德直覺的判斷。傳統的規範理論通常將善惡的判準放在行為的外在條件上,例如一些傳統的義務論(deontology)主張行為的好壞取決於行為本身具有的性質,而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則認為行為的後果才是評價行為的正確判準。然而,這些理論在一些地方會一起吃癟,例如這裡︰

Terror Bomber受命在AD17區投下炸彈,目的是為了摧毀納粹軍工廠旁邊的幼稚園以及裡面的五十幾個小孩,讓敵軍知道我方贏得戰爭的決心。

Strategic Bomber受命在AD17區投下炸彈,目的是為了摧毀納粹軍工廠,這是阻止德軍在下個月將裝配完成的高破壞性新型飛彈投入戰場的唯一辦法。然而,Strategic Bomber在出任務前無意間得知這次的轟炸將不可避免地波及AD17區裡的幼稚園及五十餘位孩童,而任務的機密性也否決了任何事先通訊讓孩子們避難的可能性。然而,雖然Strategic Bomber覺得這工作真的是喪盡天良,但是想到德軍的新型武器將造成的數百倍傷亡,他還是咬著牙完成任務。

雖然Terror Bomber和Strategic Bomber的行為和結果都一模一樣,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比起前者,後者的行為比較不邪惡。換一個比較哲學的說法,Strategic Bomber的行為比Terror Bomber的行為容易受到道德上的證成(morally justify)。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一個直接的回答是,雖然Terror Bomber和Strategic Bomber幹了一樣的事情並導致了一樣的殘忍後果,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是基於不同的意圖(intention)︰Terror Bomber想要殺小孩,而Strategic Bomber只是想要炸掉工廠裡裝到一半的飛彈。

哲學上,我們有一個原則用來捕捉這樣的直覺︰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中文可能會翻成「雙重效果論」、「倫理雙果原則」、「雙果律」。不同的哲學家對於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可能會有不完全一樣的描述,但是基本的想法都相同︰行為的意圖會影響行為的道德評價。

(我猜,之所以把它叫做「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想要強調,當我們在做道德評價時,要把行為的後果(effect)分成兩種︰行為者有意圖達成的以及行為者沒有意圖要去達成的。)

顯而易見,如果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是真的,傳統義務論、結果論以及其它大大小小在做道德判斷時沒考慮意圖的理論都會是錯的。

12.24.2008

上帝入侵數學

唔,之前常見的廣告是宗教可以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然而,現在有人開始主張宗教可以解釋數學啦。

Carter的思路︰

『A belief is a religious belief, says Clouser, provided that (1) It is a belief in something(s) or other as divine, or (2) It is a belief concerning how humans come to stand in relation to the divine. The divine, according to Clouser, is whatever is "just there." He contends that self-existence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divinity, so that the control of theories by a belief about what is self-existent is the same as control by a divinity belief and thus amounts to religious control of all theories.』

根據Clouser,如果一個信念的內容是相信某個東西具有神性(divine),這個信念就是宗教的;如果一個信念是關於某個自存的(self-existence不依賴其它東西而存在)的東西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在相信某個東西具有神性。

接下來他指出化約解釋的限制︰

『Whether we refer to it as being self-existent, uncaused, radically independent, etc., it is the point beyond which nothing else can be reduced. Unless we posit an infinite regress of dependent existences, we must ultimately arrive at an entity that fits the criteria for the divine.』

當我們做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我們通常是用比較基本的現象來解釋比較不基本的現象,或者用作為原因的事件來解釋作為結果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把不基本的現象化約到基本的現象把結果化約到「原因+自然定律」。顯而易見,除非我們願意在某個地方停下來︰「好,就是這樣了,這現象(這件事情)是自存的,它是最基本的且沒有原因」否則我們就得繼續死命地生產解釋,永遠領不到便當。

既然所有的化約解釋都必須在某個自存的東西前面停下來,而這個自存的東西,根據Clouser,就是具有神性的東西,那麼具有神性的東西就是所有依循化約主義來做科學的人的殊途同歸之處。

因此,不管用什麼東西來解釋1+1的意思,只要我們的解釋最終上溯到一個自存的存在(例如柏拉圖主義的數學實體)或者自存的定律,我們就免不了承認某個東西具有神性,我們就具有宗教信念。反過來說,如果不具有任何宗教信念,我們就沒辦法做出對於數學(或者其他任何科學)的最終解釋。換句話說,宗教信念是所有化約論科學和哲學的衣食父母。

Carter的論證讓我想到前一陣子Allen的主張

根據不完備性定理,有一些真理沒辦法被證明,我們只能承認它們存在,而它們就是上帝(或者上帝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只能承認上帝存在。

兩個論證有同樣怪異的地方︰我們承認某些真理無法依靠邏輯系統證明,就如同我們相信我們所青睞的化約解釋一定得在某個地方打住,然而,就如同我們一點也不覺得這些沒法被證明的真理跟上帝有什麼關係,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為了讓解釋停下來而預設的那些自存的東西就是上帝或他的一部分。

12.23.2008

AiG建議神創論者不應使用的論述

來自novus log,下面摘錄一小段,剩下的請自助

『Answers in Genesis網站列出了幾條「神創論者不應使用的主張」 …
AiG是年輕地球創造論的組織,簡單的說就是那群排上斥天文、下斥地理,獨排眾議堅信地球只有六千至一萬年的人。不過算AiG還有點自知之明,至少知道有些很久以前就被踢爆的東西不該再用…』

本年度的聖誕禮物們

今年的主題是︰大腦,以及魚和熊和貓的恩怨情仇。

scatandmicrowavebrain 

知道那隻貓是誰嗎?牠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貓之一哦。旁邊本來想畫電視腦,可是畫出來比較像微波腦。

bearandcat

吃了貓的熊。

pbird

小孫的企鵝。

bear

正要去吃貓的熊。

bearandfish

帶熊回家的魚。

cat

吃了魚的貓。

12.22.2008

跨年人客滿意度調查

我做了問卷調查啦,看到的請填一下。

(不用真的等到跨年啦,阿條你怎麼這麼可愛)

update20090109︰問卷已經成功地投胎轉世,謝謝花時間填寫的各位。

12.21.2008

聖誕老人打電話來了

i am santa nick

好可愛的服務,輸入你的email和他的電話,聖誕老人會幫害羞的你打電話問他喜歡什麼禮物。

12.20.2008

科學的限制

edge of science2

cartoon via JesusandMo

 

科學的限制的確在於不能亂掰,然而就算如此,在任何極端的戲謔的意義上,我也不覺得宗教解釋比起科學解釋多佔了一丁點便宜。

我主張︰

如果科學方法沒辦法解決某個問題,那麼要嘛這個問題不存在,要嘛這個問題也沒辦法被宗教解決。

在下面列出在這個議題裡可能成為戰場的問題,也歡迎補充︰

上帝啊為什麼F=ma?

有人說,科學用物理定律來解釋自然,但科學沒辦法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物理定律存在,而上帝是物理定律的來源,所以宗教至少解釋了一件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

這樣的想法是建立在簡單的概念錯誤上。

科學要求的解釋是科學解釋,科學解釋的要求很高,需要有經驗證據佐證的前置條件和定律。「上帝決定了物理定律」根本不可能符合這樣的門檻,它頂多只能算是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不會是科學解釋。

然而,要對於物理定律的存在做出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根本不需要用到宗教,任何人(包括科學家)隨時隨地的遐想都可以辦到。

因此,對於物理定律的存在,科學解釋沒有人給得出來,而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則大家都能做,宗教在這裡並沒有勝出。



updated 090104︰
我知道我的用詞「隨便解釋、自我安慰解釋、沒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解釋」會讓一些人不開心以及讓另一些人相信他們找到了論證漏洞。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允許你們把它解讀成「非科學解釋」,這樣就一點也不冒犯,而且by definition是valid的。

上帝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說,宗教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以宗教至少解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主張,要嘛「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要嘛宗教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並不特別勝出。

 

當我們說「x的存在的意義是y」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一個常見的理解是把意義理解成意義*︰

當x的存在的意義*是y,x是為了達成y而被造出來、被拿來使用或者被實踐的

當x是工具的時候,這種理解很符合直覺︰訂書機的意義*就是訂文件、登山時攀折的樹枝的意義*是打草驚蛇、教育的意義*是讓下一代更聰明有能力。明顯地,意義*存在的必要條件是,x必須被某個有所意圖的創造者造出來、拿來用或者實踐。如果x從頭到尾都不和任何心靈打交道,x沒有意義*。

因此,意義*不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恰當理解。我們期望了解生命的意義,是因為我們期望這樣的了解能讓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有理由做些什麼。然而

  1. 或許我們根本不是被有所意圖的創造者給造出來的,而且
  2. 就算我們是被有所意圖的創造者造出來的,我們是基於什麼意圖而被造出來的,跟我們該做些什麼、有理由做些什麼也毫無關係。當一個正妹在無意間知道自己是人口販子利用基因工程專門為了按摩產業而做出來的,她應該接受自己的生命意義就是讓別人忘卻肉體的疲累嗎?我猜比較正確的想法應該是「對老闆來說,我的存在的意義是做按摩師替他賺錢,然而誰鳥他啊,對我來說,我存在的意義才不是那樣,我根本就不應該也沒有理由整天幫別人按摩」

不過,假想另外一個例子︰

雖然對於自己的身世和老闆的醜惡非常了解,但是少女真的非常熱愛馬殺雞,人客舒服的神情總能帶給她非常巨大的滿足。因此,她以馬遍天下人為職志,完全不在乎老闆每次都要抽七成。

在這個例子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說,(更重要的是,對她自己而言)少女的生命意義的確是藉由按摩為別人帶來幸福。

所以,對於人來說,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內容跟自己被誰如何創造出來無關,而是被自己的價值觀決定。在哲學上,可以有另外一條路來證成這一點︰

  1. 如果我的生命的意義是y,我有理由達成y。(根據常識)
  2. 除非做一件事情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否則我沒有理由做這件事(根據Bernard Williams
  3. 如果我有理由做某件事,這件事的被達成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根據2)
  4. 如果我的生命意義是y,達成y對於滿足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有幫助。(根據1和3)
  5. 當y的被達成對於我的價值觀、情緒狀態、個人尊嚴或欲望等內在狀態的被滿足毫無幫助,y不是我的生命的意義。(根據4)

生命的意義相對於個人的價值觀的結果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所以不會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全人類共有的生命意義。因此,在我們絞盡腦汁想出兩種「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可能詮釋後,第一種詮釋

全人類共有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犯了預設錯誤,而第二種詮釋

我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的答案則依賴你自己的價值觀和其它內在狀態,換句話說,在這裡宗教幫不上忙。

12.18.2008

變臉

美國完成了第一件全臉移植,把屍體的臉移到毀容婦女臉上。

Bioethics.net討論了一丁點關於臉部移植的倫理議題,包括手術的死亡風險和臉部代表的人格問題。

我還看不出為什麼(我的新酷音輸入法堅持要我輸入ㄇㄜ才給我「麼」…可是它的注音不是ㄇㄛ嗎?)手術的死亡風險會是個重要的議題,所有治療都有風險,這看起來像是個人衡量問題不是嗎?

不過我覺得後一個問題滿有意思的︰

『…We identify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by our faces. We fall in love with faces. We know much about mood, emotions, and state of mind by simply looking at faces. Some may have no issue giving their liver, corneas, bones, heart or lungs to help others, but the face is simply a different matter.

Should we allow each person to set their limits on what can be taken from their body after death? Facial transplants are the cutting edge of a wave of new forms of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hand and limb transplants, ovarian transplants, uterine transplants and testicular transplants.』

既然有人在鼓吹大家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同意卡,我猜現在的倫理風氣應該會同意,在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之前,道德上我們不應該隨便拿他的身體部份來用,就算他自己再也用不到了。不過,當事態緊急,我們依然允許自己做出一些道德上不大好的事情來救人。然而,在原來的議題上重要的是,比起腎、肝、心臟、手,我們是否有較強的理由來支持說,臉孔這個器官的移植更需要獲得捐贈人的首肯?

我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現實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因為不同於心臟或肝腎,臉孔移植通常不是為了救命,而且著眼於整形手術的發達,可取代性比較高。

另外,比起其它器官,臉孔在黑市販賣這個點子恐怖多了,應該可以寫出不錯的重口味故事。

12.17.2008

我不是哲學怪胎,我為什麼要學哲學?

我不是哲學怪胎,我不關心「殺人是錯的」到底是在表達情緒還是陳述事實,我不打算一輩子和論證及思想實驗相處(更不用談公理和證明了,我靠),我一點也不希望自己是因為提出了某個「知識的傳統解釋」的反例而聲名大噪,那麼,我為什麼要學哲學?

因為哲學可以教給你︰

  1. How to read critically (i.e., a book, magazine article, newspaper, P&L statement, web traffic report, etc.).
  2. How to write well. (this could be an email, letter, report, blog, or living will).
  3. How to debate and speak in front of large audiences.
  4. How to create impromptu arguments and analysis (this may be the number one business skill of all time and I'd hire someone with this skill set versus a Harvard graduate any day).
  5. How to figure out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ethics) and identify with different sorts of people and cultures (this is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workforce, think how different your job is from what you see on Mad Men each week).
  6. How to apply logic to any problem.
  7. How to think strategically or see the "big picture."
  8. How to think about a problem by deconstructing the big picture and looking at the details.

    via Scordo

12.14.2008

色彩判斷者.藍

在他用來against Brink's amoralist argument的例子裡,Michael Smith主張,就算一個盲眼的人可以利用特殊儀器藉由觸覺來分辨自己面前的東西的顏色,他也不會是顏色概念的有能力的使用者,因為他沒有真正的關於色彩的視覺經驗,當他說「x是藍色的」的時候,他的意思是x具有某種特定觸感,而非一般人用「x是藍色的」來表達的,x會帶來某種特定的視覺經驗。*1

我發明了另外一個相似的思想實驗︰色彩判斷者.藍

色彩判斷者.藍(Blue, the color judger)是個很特別的色盲,他只看得到藍色。所有一般人看得到的東西,在Blue眼裡都是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藍色,白色對他來說是很淺很淺的藍色,而當他在夜晚閉上眼,「看」到的則會是很深很深的藍色而非黑色一片。

我們怎麼能確定Blue是把東西看成藍色,而不是其它顏色?因為Blue曾經參加過實驗,結果顯示,不管Blue看到什麼東西,他的腦狀態都不會和那些跟他看到一樣的東西的人一樣,而是和那些看到Blue面前的東西的藍色複製品的人一樣。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讓我們把假設做得更徹底︰當科學家能夠正確地轉移一個人視覺經驗的感質到另一個人腦裡,當我們轉移Blue的任何視覺經驗到任何人腦子裡,接收感質的人都會反應說「所有東西都變成藍的了」,換句話說,看到某個東西的Blue,跟看到同一個東西的藍色複製品的正常人,不僅僅在腦狀態上相同,他們的視覺感也完全一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問類似這樣的問題︰

對於那些我們常用的顏色概念,Blue是否算是認識它們?

大概不會有爭議的是,Blue不算是認識「紅色」、「黑色」、「黃色」等概念,因為他根本沒有經驗過那些顏色,也沒辦法對於哪些東西擁有那些顏色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Blue算不算是認識「藍色」這個概念?我猜在這裡會有兩種分歧的直覺︰

  1. Blue認識藍色,因為他看過啊,他知道「看到一個東西是藍色的」是怎樣的一回事。當一個人不管你碰他哪裡都喊痛(而這些抱怨的可信度受到腦部掃描結果的支持),我們並不會覺得他不知道什麼是痛—他只是一個對痛非常敏感的人而已。
  2. Blue不認識藍色,因為根據他的判斷,所有東西都是藍色,而這不是事實。如果一個人主張所有的動物都是牛,我們根本就不會認為他真的知道牛是什麼,不是嗎?

這兩種直覺之中有哪一邊比較有道理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如果兩邊不分勝負,那麼這種持平的直覺在我們對顏色的了解上有什麼樣的蘊含?

我想到的是,這兩種直覺似乎分別支持關於顏色的兩種形上學立場︰objectivism和subjectivism(Jubien, 1997),如果你是系上大二的學弟妹,可以回去翻翻課本,或許有些幫助。

 

Reference

  1. Smith, Michael. 1995. The Moral Problem.
  2. Jubien, Michael. 1997.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pp.94-98.

12.13.2008

Chalmers:意識尚未推翻演化論

David Chalmers(一個我很喜歡的澳洲長髮哲學家大叔,有些人可能記得,他曾用two dimensional semantics殭屍論證辯護)對前幾天NewScientist的comment︰就算意識狀態無法被物理論化約,它也不算是演化論的罩門。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意識狀態是演化論的罩門?我猜應該是這樣︰

  1. 意識是精細巧妙的東西,它何以存在需要解釋。(前提)
  2. 意識不是物理實體。(根據可能為真的心物二元論
  3. 如果x不是物理實體,x的存在沒辦法藉由演化解釋。(前提)
  4. 意識的存在沒辦法藉由演化解釋。(根據2和3)

Chalmers說這些人的錯誤很明顯,3不為真︰

『Even if materialism is rejected, there is still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such a dependence, via laws of nature that connect physical processes and consciousness.  But if so, there is no problem at all with the idea that evolution can select certain physical states, which yield certain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via Chalmers’ blog

就算物質主義(物理論)不為真,我們依然有好理由相信腦狀態的變化和意識狀態的變化之間有某種定律式的連結(不然為什麼我們能用意志的力量指揮身體?不然為什麼被巴頭會痛?),而只要這樣的連結存在,天擇就能夠藉由篩選物理結構來形塑後代的心靈。

 

初步上,我想,Chalmers只是把問題往後推。

根據Chalmers,因為意識(的變化)和物理(的變化)之間有定律式的連結,只要一個東西是二元的(同時具有物理部份和意識部份),而且他的子孫也都是二元的,他的子孫的意識狀態就可以藉由天擇解釋。然而,這樣的解釋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意識狀態打從一開始會出現。意識狀態是可以不出現的,支持殭屍論證並相信意識不隨附於物理的Chalmers不可能否認這一點。因此,就算Chalmers的論證有道理,演化論依然有沒做完的功課。

12.12.2008

「非物質神經科學」

NewScientist上的一篇文章,討論人類意識的存在作為智慧設計的證據,其中一段談到Discovery Institute支持的「non-material neuroscience」計畫。這項計畫預設兩個立場︰1.心物二元論,以及2.人的意識(心靈)來自於上帝,所以不需要解釋。

Non-material neuroscience的科學家們做了很多的實驗企圖佐證二元論,有趣的是,他們認為下面這個實驗是有效的︰

『Then he had (the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patients use "mindful attention" to actively change their thought processes, and this showed up in the brain scans: patients could alter their patterns of neural firing at will.

From such experiments, Schwartz and others argue that since the mind can change the brain, the mind must b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brain, something non-material.』

這實驗完全沒道理。心靈狀態的變化和腦狀態的變化伴隨出現,只代表它們的變化有相關性,沒辦法用來支持二元論,因為就算物理論為真,我們也有可能觀察到這樣的相關性。

12.07.2008

同性戀的先天可能

homesexual 本週破報的專欄文章︰

『隨著同性戀日益成為社會,乃至政治現象,從來就不乏對同性戀進行生理學考察,也不乏要找出天生使然、天性使然的分子生物學結論,其實都是在做偽科學的努力,很簡單嘛!如果同性戀傾向深藏於遺傳基因,那早早就絕後、絕種了,倘有之,只是隨機突變、存在,決不會如今日所見,繩繩相繼,代有傳人,以致越來越繁盛。

這麼簡單的邏輯卻難以進入愚癡人的腦袋…』

如果同性戀性狀是隱性的,就有可能混入表現出異性戀性狀的基因組遺傳下來。更何況,在不解風情的社會與家族壓力之下,同性戀者不見得不會與異性交配。

「如果一個看似有礙生殖的性質是來自於基因,這個性質何以可能通過天擇?」這種問題總是複雜得讓我們不可能三言兩語就把足以證明自己的對手是做偽科學的愚癡人的論證建立起來。在這議題上,真正單純的只有一個部份,就是那些以為這個議題很單純的傢伙的腦袋。

 

...

 

原文,剛剛才注意到,原來早就被鞭了。

另外,在原文的第三段,作者說明了他要批評的文章的三個錯誤,其中第一個錯誤我實在看不懂,第二個錯誤裡的「胎兒在子宮發育的諸多因素既非天生也非後天」也讓我很困惑,有人看懂趙萬來在說什麼嗎?

哲學家對科學的關懷.工作坊

這個名字真肉麻。另外,雖然有一些我感興趣的演講,不過每場只有半小時實在是讓人還沒去就開始覺得後悔了...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東吳大學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 《林正弘教授學述》
    陳瑞麟(東吳大學暨中正大學合聘教授)
  • 《意識研究與客觀科學》
    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
  • 《邏輯實證論的發展與轉折在台灣》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Hilary Putnam論「桶中腦」》
    Thomas Benda(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文方(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 《從環境倫理看台灣漁業的轉型》
    徐佐銘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
  • 《論Arthur Fine的自然存有學態度》
    王榮麟(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From Causal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A Case Study of Economic Modeling》
    陳思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不可說的在言噤聲:藍騰的反色情論證》
    鄭光明(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
  • 《Zagzebski對德性可靠主義的批判》
    沈享民(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知道如何是知道如此的一種嗎?》
    蔡政宏(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塔斯基與不完備性定理》
    林景銘 (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真假榖倉-------- 知覺知識與證據》
    傅皓政(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詳細資訊報名

12.06.2008

教科書、哲普書

E最近跟我提起他的志向之一︰寫一本內容豐富的分析哲學知識論教科書,適合當作大學部知識論必修的那種。他說,目前的繁體中文圈裡,哲學概論、形上學、和倫理學都有即使不是非常完美至少也差強人意的分析哲學教科書可以用,唯獨知識論還空著。

可以的話我也想寫書,當我夠厲害的時候。不過我不會想寫教科書。

我想,基於明顯的理由,對於國內這些有志於培養一流哲學研究者的系所而言,原文書是必要之惡,所以它們基本上不應該用中文課本。因此,需要中文教科書的人不如想像中多,大概就是哲學通識課學生和對哲學有一點興趣但英文不行的高中生或非哲學生,而對於他們來說,一本教科書和一本好的哲普書,之間的差異其實不會大到哪去。

所以,我猜,現在的市場需要的是好的哲普書,內容清楚有深度(且美編不像三民書局那樣糟糕)的哲普書。

12.01.2008

老師的豪賭

Stephen Finlay主張「what we ought to do」和「what to do」有不一樣的意思*1,Kiki覺得這完全沒道理︰『你們誰能把這個縮減子句在這個脈絡下還原成沒有「ought」的句子,我頭就給你摸兩下!』

 

*1︰Finlay, Stephen. 《Ought and Ends》 p.33.

11.28.2008

藝文研究與殺手物理學

我的朋友s正在準備他的研究計畫,分析某部電影和它的原著小說之間的關係,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影片中的物件、分鏡、走位的用意(例如說,某個鏡頭為什麼要設計成如何如何、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捕捉原作的哪個地方的什麼精神?),他必須訪問導演。

一部作品是因為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夠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情緒(或者其它心靈狀態的轉變),當然是重要的問題。然而我不清楚的是,為什麼藝文研究者在研究這類問題的時候做的事情是訪問作者,而不是做心理學或者其它認知科學實驗?

當我們想要知道一把刀以某種角度、方向和速率進入人體的時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以及更重要的︰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們會從人體生理學、解剖學和物理學找答案,而不是採訪流氓或殺手,不是嗎?

11.26.2008

小說點子︰光子資訊處理

理論基礎

視網膜的成像仰賴光線,光線的傳遞需要的時間與距離成正比,是故,當我們用望遠鏡觀察遙遠的星球,看到的是這個星球過去的樣子。

反過來說,當我們從遙遠的地方架起望遠鏡往地球看,也可以看到地球過去的樣子。然而,任何以觀察過去的地球為目標而帶著器材遠離地球的人,都必須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前進,才能在架起望遠鏡之後,觀察到比自己出發時更古早的地球的樣貌。

不過,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這樣的觀察技術只對地球上沒有被其它星球、雲層、甚至樹叢、廁所屋頂遮蔽的範圍有效。

然而,如果決定論為真,對於任何曾出現過的影像,當我們找到那些形成當初影像的光子們並紀錄他們現在的狀態,只要手上握有充足的資訊,我們能夠溯測計算出那些光子在形成該影像的那一瞬間的位置和速度,藉此重建影像。

可能的刻劃

(在類似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觀裡)因此,光子資訊處理技術成為歷史、考古研究以及還原犯罪現場深度仰賴的蒐證方法。2062年Prophy成功開發隨身光子辨認儀後,以個人或隊伍為單位使用光辨儀進行田野調查的尋光師(phoseekers)成為熱門行業,而閱讀光辨儀每秒輸出20次的掃描結果所需的動態視力,也使得義眼和電子腦化手術的需求劇增。

破綻

  1. 決定論的為真不保證溯測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雖然決定論蘊含世界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t1)的狀態決定了世界現在(t2)的狀態,卻不蘊含我們可以由世界在t2的狀態反推回去,因為會造成世界在t2成為某個特定狀態的原因可能有兩種或更多。
  2. 即使這樣的蘊含是成立的,要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也不需要藉由光子來做溯測,直接從世界在t2的狀態反推就行了。

惡夢

我夢到林平分甄試邏輯考一百。

更扯的是,柯惠晴也考一百。

11.22.2008

昨日甄試花絮

9:00,邏輯

嗯哼,只剩兩題共40分,(轉頭,驚)時間到了...


...

10:10,面試。

S教授︰請坐(指)
H教授︰哈哈,這一個我們都認識,(轉頭)你就先唱首歌吧!


...

12:14,跟老師抱怨邏輯題目太多。

C教授︰不會啊,我有斟酌難度到跟以前差不多...去年你學長考一百分欸。


...

22:18,消夜。

考試時榨乾腦袋都做不出來的反例,在四罐台啤後想到了...
∃x(Px→∀yQy)/∴∃xPx→∀yQy

counter example︰
D={a, b}
I(P)={a}
I(Q)=Φ
...

Well...希望大家都考上啊,歡樂好同學。

11.20.2008

故事的世界觀與懷疑論

不管是口述、小說或者電影、動漫畫中的故事,都可以拆解成一連串對於事情狀態的描述。一般來說,我們會期望一則好的故事對於自己所包含的那些描述(特別是對劇情來說重要的那些)何以能夠在故事中為真做出說明。對於一則描述何以在故事中為真的解釋,有時直接來自於其它描述的為真加上一些常識,例如

(在《七隻小羊與大野狼》中,)為什麼大野狼最後死了?

因為牠滿肚子石頭,走路東倒西歪,最後掉到井裡。

然而,在一些比較龐大複雜的故事(特別是科幻故事)中,並非每則敘述的為真都可以直接從另一些敘述得到說明,例如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NERV地下為什麼會有個噁心巨大人形在那裡?它和造成第二次衝擊的光之巨人是同一隻嗎?

這個時候,對於有興趣回答問題的人來說,有一個可能的方法︰根據劇情裡的種種線索重建這個故事的世界觀,然後根據這個世界觀來回答問題。

一個故事的世界觀可能包含種種對於故事來說重要的背景資訊,例如故事中有哪些物理定律成立、有哪些異於真實世界的存在、在主要劇情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當我們在重建一個故事的世界觀,我們做的事情和科學家以及哲學家有一點類似︰我們試圖整理出一個理論,使得這個理論可以盡可能完美地解釋眼前的data。

在故事的分析上,什麼樣的理論不會是一個好理論?一個明顯且強大的直覺是,除非我們握有某些相關的線索(例如故事中常常不論上下文地穿插一些某個陌生男孩躺在床上的樣子,眼神呆滯,床頭有名牌「狗蛋」),否則

沒有光之巨人,沒有NERV,沒有第二次衝擊,一切都是植物人碇真嗣的想像(而且他其實也不叫碇真嗣,他的原名是「狗蛋」)。

絕對不會是被青睞的理論。

我們甚至不會認為它是一個夠格的懷疑論立場︰怎麼可能沒有光之巨人,沒有NERV,沒有第二次衝擊,一切都是植物人碇真嗣的想像?我可以承認桶中腦懷疑論對於我們關於真實世界存在的知識的證成是一個威脅,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植物人的懷疑論對一般御宅族所提供的那些福音戰士的世界觀來說構成任何挑戰。

顯然,我們堅信一個故事不會虎爛到其實都是主角的想像。然而,這樣的信心能不能推廣到我們對於真實世界(以及其它大大小小懷疑論威脅的對象)的認識?我們能不能說,因為我們能夠肯定地說,福音戰士的世界觀並非某個男生在病床上想像一些噁心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能夠肯定地說,真實世界的樣子並非任何懷疑論的思想實驗所描述的那樣?

我猜不行。

當我們在推估一個故事的世界觀的時候,有一些預設是可以被合理地使用的,例如說,我們相信作者在構思故事時所使用的世界觀不會太扯,我們相信一個正常的有才華和野心的作者不會在好不容易想出了如此複雜的劇情之後用植物人的想像這種弱智方式來結尾。這樣的預設有道理,因為當我們推估世界觀,我們在進行的其實是對於作者創作時的想法的推估︰他為什麼要設定x?會不會和y有關?而一個作者通常不會希望因為寫出太爛的故事而被大家唾棄,或者被認為因為才華不足而沒辦法自圓其說,所以他對於自己的故事會給出合理的交代。

顯然,在懷疑論所奮戰著的那些問題背後,並不存在有一個有意圖要寫出有趣合理的好故事的作者(即使有,根據現況,我們大概也沒辦法從自稱最了解它的那群人得到什麼關於它的make sense的資訊)。因此,我們沒有那樣的預設可以用來排除懷疑論。

11.17.2008

菸害筆記本

昨天在往台北的客運上看到一部滿特別的廣告,菸害筆記本

廣告目的是宣導菸害防治法新制,劇情大致上是某高中生的媽媽因二手菸死於肺癌,他在事後撿到了菸害筆記本,功能是撿到筆記本的人從此可以在違反菸害防治法的人的頭上看見名字,把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那個人就會受到菸害以及防治法的制裁,立即胸悶+口袋裡大鈔消失。

我不喜歡這種建築在模仿之上又沒有特別創意的廣告。而且,用筆記本制裁罪犯的精神在這個故事裡完全被發揮得牛頭不對馬嘴︰除了主角,誰都不知道那些被制裁的人為什麼會忽然胸悶和損失金錢,這樣的懲罰根本沒有用。「為了讓世界更美好,縱然孤獨,也要堅持」,為什麼讓在公共場所抽煙的人胸悶掉錢會讓世界更好啊?這根本沒掌握到原作的懲罰嚇阻機制啊。

廣告裡的主角名叫夜神佑,我不喜歡這種在模仿中故意取類似名字的作法,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對這種事反感,有人跟我一樣嗎?

11.15.2008

讓您的寶貝早點見到上帝

abortion-sends-babies-to-god-faster

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有趣圖︰墮胎,讓您的寶貝早點見到上帝。

11.14.2008

人權的必要條件

Practical Ethics討論演化停止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

There does not seem to be any link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being the same biological species. People who think human rights are the results of a social contract clearly do not need to assume any species similarity. Natural law concepts of human rights also have little need for species: If we discovered that the inhabitants of Elbonia could not interbreed with other humans, it would not change our opinion about their moral status - they would be autonomous moral agents, ends in themselves, with the same needs and desires as the rest of us. If aliens or intelligent monkeys appeared there would be no problem in accommodating them into a framework of sentient rights. Only if the newcomers we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or example completely lacking individuality, might we need to question the applicabilit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we are quite ready to give human rights to humans with vastly different minds, be they geniuses, autists or sociopaths).

大意︰

根據我們對於人權的自然律的概念(natural law concepts of human rights),人權並不預設種族上的相似性,一個東西要具有人權,並非一定得是「人」。例如,如果我們發現某地區的古老民族的物種歧異已經大到無法跟一般人交配並產下具有生育力的後代,我們依然不會因此就不認為他們應該享有人權。

我大致上同意作者的看法,然而,在這裡我們可以問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種族的相似性不是人權的前提,決定哪些東西可以享有人權的判準到底是什麼?

我建議,x要享有人權,他必須有下列性質︰

  1. x了解人權的對等性,且有能力維持這種對等性。
  2. x有意願維持人權的對等性。

在這裡,a了解人權有對等性的意思是說,如果a認為自己在y上的權利是受到人權保護的,那麼他也會認為其他人在y上的權利受到人權保護;如果他認為自己在y上的權利受到人權保護而不該被侵犯,他也會基於一樣的理由認為其他人在y上的權利不該被侵犯。要為這兩個必要條件辯護,我們可以訴諸思想實驗︰

e1.
一組外星人在地球登陸,他們具有高度智慧,了解且有意願遵守人權的對等性,並且能夠與人溝通。

e2.
一組外星人在地球登陸,他們完全沒有持有智慧的跡象,行為跟一般肉食野獸沒什麼兩樣,也無法溝通。

e3.
一組外星人在地球登陸,他們具有高度智慧,能夠與人溝通,但是他們不管是在認知上還是實踐上,都不認為地球人享有自己享有的那些基本權利。

毫無疑問我們會認為e1裡的外星人享有與地球人類似(即使並非完全相同)的人權,並認為e2裡的外星人不擁有人權,他們至多只能享有類似老虎享有的那些權利。至於e3,我猜,雖然大家在他們具不具有人權這件事上會有一些爭議,但是沒有人會贊同說,在應付他們的侵略時,他們具有任何值得我們維護的權利。(所以,在這裡條件2可說是反應了「完全不具人權的東西」和「就算具有人權,這樣的權利也在被維護上沒有正當性」的區分,顯而易見,後者在這裡的地位和實際生活中的一般罪犯類似)

我猜,除了1和2之外,x享有人權的必要條件還包括這個︰

  1. x在人權到底保護了哪些具體的權利這件事的認知上和其它人的意見不具有決裂性的差異。

原因很簡單,一個不擁有值得我們維護的權利的罪犯的構成要素不見得是沒有意願維持人權的對等性,而有可能是這個樣子︰

了解人權的對等性,願意維持人權的對等性,但不認為人權包含生命權。

11.13.2008

反逆的魯魯修與對話的不知所云性

這兩天看完了反逆的魯魯修,一部有著死亡筆記本黑暗程度的機器人大戰動畫,講主角改變世界的故事,很好看。

在這種集權、反抗、革命的嚴肅劇情裡,重要的角色通常會在一些嚴肅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為什麼這種手段是可以被允許的等等)上有自己的立場,並且利用對話之類的場合發佈。這些角色通常有著歷練的過去,要嘛是家道衰落飽經風霜的前貴族,要嘛是從被欺壓的環境力爭上游的志氣老百姓。然而,印象中在這類動畫裡,一個角色用來支持自己立場的發言通常都很低能幼稚(就算措辭很漂亮),跟他在劇情中表現的才智與背景完全不相符︰

莉莉娜︰「使用隨意操縱人心、踐踏人心的geass*1是一種卑鄙」

魯魯修︰「那達摩克里斯*2又怎麼說?強制使人服從,這難道不是個卑劣的系統嗎?」

莉莉娜︰「達摩克里斯會成為仇恨的象徵,仇恨使人團結,向著大家所企盼的明天」

(反逆的魯魯修第二季最後一集)

更別提那些動不動就用(「什麼是X?」)「是心!」這種完全不知所云的對話來帶過的片段了。

為什麼這些本來應該很有深度的對話在實際表現上卻完全相反?我猜︰

  1. 動畫需要性格明顯的角色,而角色的性格有時候藉由偏激幼稚的價值觀來凸顯。
  2. 這種對話比較燃,比較能讓人感動。
  3. 動畫哪有時間讓角色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又不是開研討會。
  4. 清楚地鋪出來的大道理太無聊了,觀眾會轉台。

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能看看哪部動畫裡所有的對話都很認真且不蠢。


...


註解

  1. geass︰魯魯修的特殊能力,可以對別人下達絕對服從命令
  2. 達摩克里斯︰魯魯修的敵人的空中要塞

11.11.2008

範疇錯誤與事態的符應

前幾天談過我對於無意義語句的說明
如果一個句子是範疇錯誤的,它是無意義的。
最近跟學弟妹討論到真理論,發現我的主張可以和某類真理的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互相搭配。這類符應論主張
語句p為真,若且唯若p符應於(correspond with)某個確實有出現(obtain)的事態(state of affairs,事物的狀態)。
其中互相搭配的橋樑在於一個我覺得挺符合直覺的主張︰
一個範疇錯誤的句子不符應於任何事態。
事態是事物可能的狀態,然而,並不是任何狀態都是事物可能的狀態,例如「綠色睡著了」就不是,因為綠色這類事物不可能展現出睡眠這類行為(換成之前的談法,就是屬於行為這類範疇的性質不適用於屬於顏色這個範疇的東西,因此「綠色睡著了」犯下了範疇錯誤)。然而,一個必然假的句子會符應於事態,只是該事態不可能出現,例如「有一隻長頸鹿,牠比自己高」、「有個單身漢不是男人」這類事態就絕對不會出現。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藉由事態的符應來區分有意義但必然假的句子以及無意義的句子︰
有意義但必然假的句子符應於不可能出現的事態。
無意義的句子不符應於事態。
加上之前談到的,源自範疇錯誤的區分,似乎可以構成更具有說明力的定義︰
有意義但必然假的句子符應於不可能出現的事態。
無意義的句子(因為出現了範疇錯誤,所以)不符應於事態。

11.10.2008

神奇寶貝訓練師的野外生活

基於明顯的原因,這幾天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高中時和河馬先生的對話。

河馬︰欸,小智和皮卡丘他們平常不是為了修行而常常露宿森林好幾天嗎?

我︰對啊。

河馬︰那他們在野外都吃些什麼啊?

我︰他們可能抓一些小動物然後烤來吃吧。

河馬︰可是,那些小動物都是神奇寶貝欸…

11.09.2008

目的論者和目的論神奇寶貝訓練師

當兩個人的哲學立場不同,他們會問的問題會不一樣。

當兩個人的世界觀不同,他們問同一個哲學問題的方法也不會一樣。

目的論者︰
為什麼生物要有生殖能力?為什麼就是不會忽然憑空或者藉由一些非生殖的化學現象出現一群具有生物特徵的東西?

目的論神奇寶貝訓練師︰
為什麼生物要有生殖能力?為什麼就是不會忽然憑空或者藉由一些非生殖的化學現象出現一群具有生物特徵的東西,而且牠們可以被收納在巴掌大的球裡,按下按鈕就跑出來,還能在我們的指揮下進行戰鬥?

沙拉.啪林

Time真狠,剛剛看了一篇和Sarah Palin有關的報導,開頭就長這樣︰

Of all the torn scraps of conventional wisdom being swept up and thrown away after the election, here's one that may be the most discredited of all: Americans don't vote based on the vice-presidential nominee.

許多傳統智慧在選後被置之如棄履,其中被丟得最遠的大概就是︰副總統候選人對投票沒有影響。

11.08.2008

邏輯規則與藝術討論

「如果排中律是正確的邏輯規律,為什麼『這幅畫很美』可以在藝術討論的場合中合理地既為真又為假?」

「因為邏輯只能被用來討論有明確意義的命題」

這樣的回答不算錯誤,然而,它可能會讓一些對邏輯規則的意義和「討論」這件事本身沒有做過夠深的思考和理解的人形成這樣的誤會︰

重視邏輯的人主張感受性的問題(那些關於人們對藝術品的感受和評價的問題)沒有辦法被討論,是因為感受性的語句的真假值無法被邏輯理性判斷。然而,為什麼我們能知道宇宙的另一邊有個黑洞,卻對掛在眼前的簡單事實無法判斷?這似乎隱含我們需要一套非邏輯的方法來討論感受性問題?


...


邏輯不能告訴我們哪些句子是真的(除非這些句子是必然真理,例如「如果張三是單身漢,那麼張三是單身漢」),邏輯只能告訴我們,在用字的意義清楚的情況下,哪些句子可以從哪些句子推導出來(「所有的狗都有鬍子」「有一些狗有鬍子」),哪些句子和哪些句子不可能同時為真(「2008年全世界最高的人是小夫」「2008年全世界最高的人是小夫的同學胖虎」),哪些句子和哪些句子不可能同時為假(「多拉a夢有尾巴」「多拉a夢沒有尾巴或者大雄沒有尾巴」),哪些句子和哪些句子的真假值一定相同(「大雄是單身漢」「大雄是男的,而且沒老婆」),哪些句子和哪些句子的真假值一定不同(「靜香嫁了大雄」「靜香沒嫁大雄」)。

邏輯可以告訴我們「桌上有紅蘋果」蘊含「至少有一個紅蘋果」、「桌上有紅蘋果」和「桌上沒有紅蘋果」的真假值一定不同、「桌上有紅蘋果」和「桌上有顆紅色的蘋果」的真假值一定相同,但是邏輯不能告訴我們桌上到底有沒有紅蘋果。要知道桌上有紅蘋果、窗外在下雨、有個黑洞在哪裡哪裡的,除了邏輯,還得依靠感官和科學方法。

因此,即使我們不能在客觀意義下宣稱「這幅畫很美」,使我們不能在客觀意義下宣稱「這幅畫很美」的也不是邏輯,而是我們找不到那些使得「這幅畫很美」在客觀意義下為真的條件(「張三是單身漢」在客觀意義下為真的條件就是張三是男人而且沒老婆),或者找不到那些能夠可靠地觀察到這些條件的方法。

反過來說,如果我是那種相信美是客觀存在的性質的人,例如柏拉圖主義者,我就可以主張「『拾穗』是美的」這句話的確有客觀的真假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至少我相信)「『拾穗』是美的」便能夠表達命題,也能使用邏輯來進行演算,並且會符合邏輯定律規範。

但是,即使我們假定「『拾穗』是美的」這句話的確有客觀的真假值,這樣的假定對於愛畫人士之間的討論有沒有幫助,就不一定了。因為,即使它的確有客觀真假值,根據現況,這樣的客觀真假值依然難以被感官或者科學驗證,因為大家對於一幅畫美不美所作的判斷不一定一樣(相較之下,只要語意清楚,每個視覺正常的人對桌上有沒有蘋果的判斷都會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知道假定那樣的客觀性存在對討論有什麼幫助,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不是事實(我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會對每個人的美感直覺可不可靠這件事做出判斷,例如認為說,比起我本人,蔣勳的直覺可能比較正確之類的,不過這類的事情在不假定美感判斷的客觀性的情況下一樣會發生,即使大家都相信「『拾穗』是美的」這句話沒有客觀的真假值,他們也很有可能喜歡蔣勳的品味勝過我)。假定桌上有沒有蘋果這件事具有客觀性對於討論有幫助,因為桌上有沒有蘋果隨時可以驗證,如果有人做的判斷和事實不同,我們可以說他錯了。因此,假定桌上有沒有蘋果這件事具有客觀性對於討論有幫助,因為它可以避免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假定桌上有沒有蘋果這件事具有客觀性,我們根本無法在這個議題上做出有意義的討論。但是同樣的優勢和必要性在美感討論裡存不存在,我持負面立場。

再說,比起「客觀的美感事實不存在」這個假說,我認為要青睞「客觀的美感事實存在」是需要好理由的。畢竟,說不定美感判斷本來就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喜歡、討厭、讚賞、鄙棄等等),而非表達客觀事實。為什麼我們能夠判斷宇宙的另一端有黑洞,但是卻會對眼前存在的簡單事實無法判斷?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眼前本來就不存在簡單事實,或者雖然它存在,但是沒有人能知道自己對它做出的判斷正不正確。

(這裡可以補充一下,就算美感判斷只是用來表達說話者的情緒和態度,這樣的判斷其實也可以被描述客觀事實的語句所捕捉,例如當kris說了「『拾穗』好美」,雖然他說的話只是在表達他的情緒和態度所以沒有客觀真假值,但是「kris覺得『拾穗』很美」是會有客觀真假值的)

基本上我認為感受性的問題沒有辦法被討論跟邏輯無關,也跟那些表達感受性的句子有沒有客觀真假值沒有直接關係。我覺得感受性的問題難以討論,是因為每個人的美感經驗無法跟別人分享。我看到一幅畫覺得它的某些地方很美,但是我沒辦法把這樣的感覺讓別人知道,最多我只能樂觀地盡力地使用譬喻隱喻之類的方式,看看對方能不能接收到。事實上,要相信這樣的溝通能夠像聽懂「看,桌上有蘋果」一樣地成功,是需要一些神秘主義基礎的。不過,雖然沒有辦法直接跟對方分享我的美感經驗,但是我還是可以用一些方法和對方討論畫,例如我可以說「我喜歡這邊這邊的線條」(就算我可能無法說明我是「如何」喜歡)或者「我覺得這個地方的比例搭配得很好」(就算我可能無法說明這搭配是「如何」地好)甚至「我想如果這裡的色調再柔和一些會更棒」(就算我可能無法明確地說明這裡的「柔和」的意思),我想這也是觀賞畫的人在美感上常做的討論內容。

11.07.2008

甘蔗蟾蜍

昨天老師為了說明外來種的入侵,舉了澳洲的甘蔗蟾蜍作為例子。

以下向大家介紹甘蔗蟾蜍︰

canetadpole

甘蔗蝌蚪,草蝌蚪神奇寶貝,草系+水系。雖然身上的那截甘蔗因為沒有葉子所以根本不會行光合作用,但依然會下意識地在陽光能穿透的淺水區活動,也因此討厭混濁的水質。在遇到強敵時會利用甘蔗使出鎚擊,但用完之後會頭暈暈。LV.16進化甘蔗蟾蜍。

體力︰||||||30
速度︰||||||||40
攻擊︰||||20
防禦︰||||20
特攻︰|||||25
特防︰|||||25

推薦技能

屬性

威力

命中

PP

效果

瞪瞪小眼睛

普通

---

100

30

降低對方攻擊力

水槍

40

100

25

搖搖小尾巴

普通

---

100

30

增加速度

甘蔗鎚擊

普通

80

75

15

下回合無法攻擊

canetoad

甘蔗蟾蜍,草蟾蜍神奇寶貝,草系。下巴和身體之間的甘蔗(脖子!?)的長度會隨著蝌蚪時期攝取的養分多寡而改變,太短的會被族群中的其牠個體嘲笑。然而,不管那段甘蔗再怎麼長都依然不會長出葉子,所以無法行光合作用,但牠們依然會下意識地出沒在有和煦陽光的地區。雖然無法藉由陽光合成葡萄糖,但是甘蔗可以就地長出根來吸取泥土中的養分,然而,因為在把根統統拔出來之前是動不了的,所以在戰鬥中拿這招來補血等同於自爆。LV.32進化蟾蜍.甘蔗丸。

體力︰||||||||||50
速度︰||||||||40
攻擊︰||||||||40
防禦︰|||||||||45
特攻︰||||||30
特防︰|||||||35

推薦技能

屬性

威力

命中

PP

效果

衝撞

普通

30

100

35

比你高

普通

---

100

30

增加命中率

甘蔗鎚擊

普通

80

75

15

下回合無法攻擊

生根

---

100

20

戰鬥中︰每回合補充25%體力,大幅降低速度。
非戰鬥中︰補充一半體力。

cannythetoad

蟾蜍.甘蔗丸,草蟾蜍神奇寶貝,草系。頭上頂著粗大甘蔗的粗大癩蛤蟆,雖然甘蔗上終於長了細小的葉子,但是對於光合作用根本沒有用,不過牠還是非常喜歡曬太陽。頭上的甘蔗可以搾出汁來供大家食用,但是每次這樣做都會很痛。肚子上的奇怪漢字其實是大絕招發射口,訓練師下指令時喊的不是「甘蔗丸—使出甘蔗光束!」而是「甘蔗丸—甘了牠!」。

體力︰||||||||||||||||||||||||||||||150
速度︰||||||||40
攻擊︰||||||||||||||70
防禦︰||||||||||||||||80
特攻︰||||||||||||60
特防︰||||||||||||||70

推薦技能

屬性

威力

命中

PP

效果

打嗝

普通

---

70

15

使對手因為太噁心而陷入混亂。

生根

---

100

20

戰鬥中︰每回合補充25%體力,大幅降低速度。
非戰鬥中︰補充一半體力。

甘蔗汁

---

100

20

將本身體力的25%轉嫁給同伴

甘蔗光束

100

80

10

11.06.2008

11.05.2008

呆伯特的自由意志

在Dilbert.com看到了一則和自由意志有關的漫畫︰

Dilbert.com

(點擊看大圖,下面那張也一樣).(中文版按我

這則漫畫提及決定論只是用來諷刺上班族生活,十年前另一篇漫畫裡的對話更有意思︰

Dilbert.com

Scott Adams真的是個聰明又有趣的人,至少比很多做哲學的人來得聰明和有趣。

11.04.2008

必然假與無意義

「有個單身漢不是男人」和「綠色狂亂地睡著了」(literally speaking)的差別在哪裡?
簡單,你說,前面那個必然不為真,後面那個沒有真值。
為什麼前面那個不為真,後面那個沒有真值?
因為前面那個有意義,但是不可能符合事實,而後面那個沒有意義(meaningless),因此無所謂符不符合事實。
為什麼前面那個有意義,後面那個沒有意義?我們有沒有什麼明確的判準可以用來辨別一個句子有沒有意義?
我提供一個可能的回答︰如果一個句子是範疇錯誤的,這個句子就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回答不是完整的回答,因為它只提供了讓一個句子沒有意義的充分條件,不過沒魚蝦也好,先看看這個提案能走多遠。
所有能夠被討論真值的句子,都可以被分析成主述詞語句(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或者主述詞語句的構成(composition)。例如「花是紅的」可以被分析成「花(主詞)是紅的(述詞)」,而「小丸和大熊都沒來上課」可以被分析成『「小丸(主詞)沒來上課(述詞)」而且「大熊(主詞)沒來上課(述詞)」』。通常我們會說,如果一個主述詞語句的述詞所指涉的性質的確出現在主詞所指涉的事物上面,這個句子就為真,反之則為假。
在這裡,讓我試圖為「範疇錯誤」下一個定義︰
範疇錯誤的句子,就是那些其述詞所指涉的性質所屬的某個範疇完全不適用於主詞所指涉的事物所屬的某個範疇的句子。

(範疇B完全不適用於範疇A,若且唯若,任何屬於範疇B的性質b和任何屬於範疇A的事物a所組成的主述句「ab」都不為真)
不管是事物還是性質,我們都可以談它所屬的範疇,而且一個東西可能會同時屬於好幾個範疇。例如「花」這個東西屬於「植物」、「具體的事物」等等,而「小丸」這個東西則屬於「人」,「是紅的」屬於「顏色」。「綠色」屬於「顏色」,「狂亂地睡著」屬於「生物行為」,任何屬於動物行為這個範疇的性質都不可能適用於任何屬於顏色這個範疇的東西,因此,「綠色狂亂地睡著了」沒有意義。「單身漢」屬於「人」,而「不是男人」屬於「性別」,性別適用於人,所以「有個單身漢不是男人」有意義。
這個提案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即怎樣的東西才算是某個事物或性質所屬的範疇。顯然,如果「單身漢」也屬於「男人」這個範疇,而「不是男人」也屬於「女人專用形容」這個範疇,那麼,根據我的定義,「有個單身漢不是男人」就不是個有意義的句子。

11.03.2008

雞蛋糕200HIT!!!

200hit

根據現在的右邊的計數器,這是本攤位開賣以來的第兩百篇文章,所以我要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宣佈一些嚴肅的事情︰

  1. 今天在上統計學的時候跑進來兩隻豆娘,基於某種理由我第一次看還以為是一隻大的豆娘。如果我們學校找我去幫校園百萬大富翁出題,我一定會出︰「什麼東西曾在數學館階梯教室進行離地交配?」

  2. 我今天嘗試「先把能抹在身上的都抹在身上再一次洗掉」的洗澡策略,結果才抹到肚子頭上的泡沫就跑進眼睛。

  3. 今天上台報告的學弟一直提到「他看見我的肉體」、「他談論的只是我的肉體」,害我很害羞。

  4. 學校規定通過資訊能力測驗才能畢業,我上個月花了兩百塊預約結果忘了去考,幹伶娘。

  5. 天體戰士是我今年看到最棒的動畫,感謝大熊推薦。

  6. 好不容易累積了200顆,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就回個文讓我知道你在逛這裡吧,如果你是我的誰的話也註明一下(ex︰「哈囉小安,我是以前隔壁隔壁的小紅,還記得你每次跟我玩框仔標都輸光光嗎,對了我現在在做時裝模特兒已經有5000人後援會,但是我的內心還是很空虛常常會偷偷希望跟兒時玩伴來個不期而遇之類的,對了我週末要到中正大學外拍欸,雖然我知道你很忙一定不會遇見的,呵呵」),這樣我才知道你是我的誰。

11.02.2008

兩個支持文言文的爛理由

P1.因為白話文源自於文言文,所以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
(在這裡「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的意思是說,以文言文取代某部份白話文教育後,會比原來的方案更有效率)

P2.減少國高中文言文必修會犧牲學生的受教權,所以減少國高中文言文必修是不被允許的。

為什麼這兩個理由都不是好理由?因為它們在論述上分享了同一個缺點︰如果沒有其它的補充和論證,這兩個理由在最壞的情況下會蘊含沒人想接受的主張,在最好的情況下則是begging the question(偷偷預設要證明的結論而沒有加以推論),而一旦那些適切的補充或論證被放了上來,這兩個理由就會變成模糊焦點的廢話。

下面我用完全一樣的格式談這兩個理由,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


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只是因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的前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會是甲骨文,或者北京原人的壁刻和比手畫腳。

是故,x是y的前身並不蘊含學習x有助於y的能力養成,只有當作為y前身的x蘊含了那些在養成y的能力上非常重要而且僅僅藉著學習y比較不容易學到的東西時,「因為y源自於x,所以學習x有助於y的能力養成」才受到證成。

因此,除非我們預設了

P1*.作為白話文前身的文言文蘊含了那些,在養成白話語文能力上非常重要,而且僅僅藉著學習白話文比較不容易學到的東西。

否則,文言文是白話文的前身這件事並不足以證成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不過,如果論者在主張P1的時候預設了P1*而沒有加以舉證或推論,P1就只是一個begging the question的論證。

然而,如果P1*真的被証成了,我們大可以直接給出這樣的推論︰

P1*,所以學習文言文有助於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

如此一來,P1就會是個多餘且模糊焦點的宣稱,因為,它比P1*多傳達的那些東西,在文言文和白話語文能力的討論裡,一點也不重要。x是y的前身不蘊含學習x在y上有幫助;x不是y的前身也不蘊含學習x在y上沒有幫助,討論的重點是學x在y上有沒有幫助,而非x是不是y的前身。


為什麼不應該減少國高中文言文必修?只是為了維護同學的受教權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所有減少某種課程的教育改革都將是不被允許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刪減課程,也不能取代課程,只能增加課程。

是故,x會犧牲學生的受教權並不蘊含x是不被允許的,只有當x會降低教育品質(或者其它對於教育而言重要的性質,依據討論脈絡)的時候,「x會犧牲學生的受教權,所以x是不被允許的」才受到證成。

因此,除非我們預設了

P2*.減少國高中文言文必修會降低教育品質。

否則,減少文言文在國高中的必修侵害了受教權這件事並不足以證成它的不被允許。不過,如果論者在主張P2的時候預設了P2*而沒有加以舉證或推論,P2就只是一個begging the question的論證。

然而,如果如果P2*真的被証成了,我們大可以直接給出這樣的推論︰

P2*,所以減少國高中文言文必修是不被允許的。

如此一來,P2就會是個多餘且模糊焦點的宣稱,因為,它比P2*多傳達的那些東西,在文言文刪減案是否可行的討論裡,一點也不重要。幾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會侵犯到受教權,因此,討論的重點是教育品質,而非受教權。


...


我相信這種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不僅支持文言文的人會犯,反對文言文的人和在其它許多與文言文無關的爭論裡抱持立場的發言者也都會犯。

這幾天我寫了很多關於文言文爭論的文章,除了表達和宣傳我自己的立場之外,也想趁著市面上有這麼多活生生的實例,介紹一些分析論點和論證的方法,希望能夠多少影響一些人,不要被漂亮但完全沒有道理的說辭放生在混濁且熱的柏油路上。

11.01.2008

複製機論證

duplication argument Peter van Inwagen在他的《Dualism and personal identity》一文中提到了複製機論證(the duplication argument)這個為物理論辯護、反駁二元論的論證。

複製機論證是一個思想實驗︰

想像有一台複製機,只要你在它面前放下東西,按下按鈕,它就會在隔壁房間複製出這個東西的副本,而且副本和原物會是物理上完全相同的(除了它們佔據的位置之外︰一個在複製機前面,另一個在隔壁)。

在複製機前放下一罐養樂多,按下按鈕,聽到噗滋一聲後你就可以在隔壁房間找到一罐一模一樣的養樂多,不但味道和口感一模一樣,連沈澱物的形狀、塑膠罐外面的刮痕都相同。

一顆彈珠朝複製機滾去,當它滾到複製機面前時你按下按鈕,框噹一聲後你可以在隔壁房間發現一顆彈珠,不但色澤和大小和原來的彈珠相同,連滾動的速率和方向都一樣(當然如果你太晚才趕到隔壁,那顆副本的速度可能已經因為撞牆或摩擦地板而改變了)。

然而,如果當你按下按鈕的時候,複製機前面放著的是個活生生的人呢?這時出現在隔壁房間的會是什麼樣的東西?

穆斯林或是柏拉圖(以及其它相信生命的本質不存在於物質中的人)︰沒有生命的肉體,或許肌肉和血液還是溫熱的,但沒有生命,且會漸漸壞死腐敗。

笛卡兒和某些二元論者︰一具有生命但沒有心靈的身體,匍匐在地板上,維持基本生命所需的器官和反應都正常運作,也能夠消化你餵給他的食物並排泄,但是沒有智力、無法思考。

愛德華.艾立克︰人體鍊成是被禁止的啊!!!

Inwagen認為上面這些猜想都不對,根據現代生物學對於人類的理解,如果人類的物理結構被複製,心理結構和那些依賴心理結構的情緒、能力和記憶也應當被複製。如果我能夠思考,我的副本也應當能夠思考、如果我記得昨天我幹了些什麼事,我的副本也應當記得那些事情(雖然我們會說他的記憶是錯誤的)。因此,比較合理的猜測應該是物理論者的猜測︰隔壁房間會出現一個與正本完全相同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不但擁有一樣的外表、一樣的身體機能(代謝率、肌耐力、體脂率...),也(至少在剛複製出來的那一瞬間)擁有一樣的心理狀態、記憶、情緒、思考能力。


...


我有兩個comments︰

  1. Inwagen在這裡是totally begging the question︰ 如果我們不預設物理論,如何能得出前一段的「物理論者的猜測」及其證成?

  2. 這個論證正好說明了以思想實驗來進行概念分析的適用限制。思想實驗可以用來挖掘我們已經掌握的那些概念的確切內容以及邏輯關係,但是無助於產生嚴格意義下的新知識。如果一件事情的真假本來就沒被我們的概念內容所掌握,這件事情的真假就沒辦法經由思想實驗來發現或證成。我們可以經由思想實驗來判斷道德理論的適切,是因為我們本來就知道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哪些行為在道德上是對的,然而,當沒有人知道複製一個人的物理結構會有什麼結果的時候,我們就是真的不知道複製一個人的物理結構會有什麼結果,不能靠直覺亂猜。在我的概念分析系列文章計畫裡,這個問題也會將被討論到。

10.30.2008

徹底的死亡如何可能?

The Prosblogion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論證。

下面這些前提是大部分人都同意的︰

  1. 必然地,如果對x來說在情境C之下做A是道德上嚴重錯誤的,那麼因為x在C之下做A而懲罰他,是道德上適當的。
  2. 必然地,如果p是道德上適當的,那麼p是可能的。
  3. 必然地,只有活著的人能夠因為道德上的嚴重錯誤而被處罰。

然而,考慮這一個也是大家都會同意的前提︰

  1. 給定一個由人所構成的集合S以及一個屬於S的人,s。必然地,如果s在知道有一些屬於S的人是無辜的的情況下依然徹底地殺了所有屬於S的人(包括他自己),那麼,S幹了一件道德上嚴重錯誤的事情。

    (在這裡,「x徹底地殺了y」表示x使y徹底地死亡,而「x徹底地死亡」表示x死了,而且不可能再活過來)

我們會發現,1-3加上4蘊含了下面這個命題︰

s不可能在知道有一些屬於S的人是無辜的的情況下徹底地殺了所有屬於S的人。

因為,假設s的行為在世界w裡發生了,那麼,在w裡,懲罰s就會是道德上恰當的(根據1)。因此,懲罰s是可能的(根據2)。然而,根據4,s不可能因為殺了屬於S的人而被懲罰。因此,w並不是一個可能的世界

這個論證的作者認為問題出在不可能有人徹底地死亡。我本來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人提出這麼詭異的論證,只為了推出這麼詭異的結論。後來看到標題「Morality and immortality」才曉得作者是想要為永生的可能性辯護,哈哈。


...


我有兩個初步的想法︰

  1. 這裡的「可能」指的是什麼?我猜大概不會是邏輯上的可能,因為這樣一來,這個論證就只證成了死而復活在邏輯上的可能性,然而,大概沒有人會否認復活在邏輯上是可能的。所以,作者想要宣稱的是哪種可能性呢?物理上的可能性嗎?

    不管如何,可以想見的是,可能性越強,結論也會越強,但越難被證成。有空的時候我會嘗試將不同的可能性填入,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2. 就算作者證明了死而復活的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很強的可能性,類似「明天下雨是可能的」這種),死而復活和永生(immortality,或者說,不會死的)似乎也有差距。

邏輯上可能/物理上可能

當哲學家說某件事(某個命題)在x上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說,這件事情的發生(這個命題的為真)與x蘊含的那些規則不牴觸(矛盾)。

因此,(以命題為例)當我們說命題p在邏輯上是可能的(logically possible),我們就是在說,給定所有的邏輯規則,無法從p導出矛盾,例如︰

所有的單身漢都是男人。

小丸買了鮮奶。

林肯被甘迺迪暗殺而亡。

小丸因為蘇光光而輕解羅衫。

下面這些命題則是邏輯上不可能的︰

老虎吃了貓而且老虎沒吃貓。

小丸不是小丸。

有些白馬不是馬。

一般人相信,如果一個命題是邏輯上不可能的,那麼這個命題必然為假,因此,邏輯上不可能的命題也被稱為「恆假句」。

邏輯上的可能性在哲學工作裡經常被使用,例如,石頭論證企圖證明的就是全能是邏輯上不可能的性質,而模態論證試圖證明的則是,因為殭屍世界是邏輯上可能的,因此物理論不會為真。哲學家們也會用可能世界來刻劃邏輯上的可能性,一個命題是邏輯上可能的,就代表至少有一個可能世界使這個命題為真。

當我們說命題p在物理上是可能的(physically possible),我們就是在說,給定所有的物理原則,無法從p導出矛盾,例如︰

統一布丁吃了不會死。

我每天來回兩岸,只消花30分鐘。

小丸是改造人,依靠巨翅和重達70磅的胸肌,他能飛。

下面這些命題則是物理上不可能的︰

在同溫下,這塊鐵的質量比棉花小。

小丸在正常大氣壓之下把純水加熱到攝氏200度。

只輸出動能,不輸入能量的永動機存在。

由於物理原則預設了邏輯規則,所以如果一個命題是物理上可能的,這個命題也會是邏輯上可能的,也就是說,物理上的可能性蘊含邏輯上的可能性。然而,因為邏輯上的可能性不蘊含物理上的可能性,例如,雖然永動機的存在是邏輯上可能的,卻不是物理上可能的,所以這兩種可能性不等價。因此,它們在討論中應該被適當區分。

...


Note︰

邏輯上的可能性和物理上的可能性都不是已經被完全定義清楚的概念,其中摻雜非常多複雜的哲學問題,例如說,邏輯上的可能性的基礎在哪裡?當我們考慮一件事情在物理上是否可能,哪些原則是我們應該考慮的?生物學原則算嗎?

10.29.2008

「義正言詞」作為文言文教育的理由

serious justice 有人認為,現在的成年人和學生連「義正辭嚴」都會寫錯,顯示文言文教育還是必要的。

要反駁這樣的主張,似乎前幾天的論證可以稍微修一修直接拿來用︰

對於任何一個詞,我們都可以問︰「這個詞在白話中文的讀寫上夠必要嗎?」

如果這個詞在白話中文的讀寫上不夠必要(早已無人使用,或者非常晦澀),我們就沒必要為了它讀古文(甚至,或者花費資源做任何事情,除非我們自己願意、喜歡)。

如果這個詞在白話中文的讀寫上夠必要,這個詞理當在白話文中常出現,至少不會晦澀到一個人唸了15年的白話文才看過這麼一兩次。如果這個詞在白話文中常出現,那麼我們只需要學白話文就可以學到這個詞了,不需要讀古文。

然而,我覺得這樣的論證在這個問題上不夠周延,因為它偷偷預設了「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學習白話文學到x,我們就沒有理由為了學x去念文言文」這樣的前提。然而,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就是說,在某些必要詞彙或者某些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上,文言文會是比白話文更有效率的學習途徑?

至少我想到了一種︰文言文作為許多成語的典故、語法和字義的來源,是學習成語的濃縮營養劑,花費相同的時間和精力,念文言文的人會比念白話文的人更懂得閱讀和運用成語,因此,學習成語是實施文言文必修的好理由。

我覺得這個說法看起來挺有道理的,然而,在回答下列問題之前,這樣的立場還不算是被證成︰

  1. 成語有多重要?那些比較冷僻的成語除了美感和表現說話者的知識和權威之外,有沒有真正對大家實用的地方,值得我們特別挪用一部分教育資源來學它們?(成語可以利用比較少的字數表達比較多的內容這件事算不算益處是有討論空間的,因為字數上的效率和學習上的效率不能兼顧,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有很多「可以表達複雜主張的四字詞」的語言,我們就必須花費相對多的時間學那些四字詞。一般人所需的平衡點在哪,還挺難說的)
  2. 給定閱讀文言文以及學習閱讀文言文所需的時間和精力,藉由閱讀文言文來學習成語,真的會比閱讀白話文,或者閱讀有適當講解的成語教材或成語典,來得有效率嗎?
  3. 在語文教育中,成語是現代人相較之下夠急迫需要加強的地方嗎?特別是當很多人連基本白話文法都會寫錯的時候。

這三個問題中,只要有一個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沒有理由因為有人寫錯成語而支持文言文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個人給予第一個或者第三個問題反面的答案,也不代表他認為成語完全不需要學,有可能(通常)他想說的只是,給定現在的教育狀況,學習白話文以及其它語文知識時可以學到和看懂的那些成語,夠用了。

10.28.2008

我又北上了

airou (雖然曾經講過再也不要去台北)

這幾天留言很多,但不太有時間回覆,因為人不在。不過多虧blogger的預定發文系統,文言文周不至於中斷。

去台北不是因為台哲會,而是參加一個現任哲學生與過去哲學生的座談。教育部希望匯集一些來自學生的,對於哲學教育與哲學推廣的意見。

隨著討論的進行,許多阻礙與難處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樣的結構︰

  1. S是一個好點子。
  2. S不能被執行,因為缺乏P。
  3. 缺乏P,因為掌握決策權力的人對於哲學以及哲學訓練的功能不了解和不重視。

這裡的S可以是專題討論課程、跨領域師資、高中生哲學營隊。而P則是專題討論課程預設的小班制、聘請培育跨領域師資以及辦理高中生哲學營隊花費的資金。

我假設民主在這裡能發揮一點功用,因而,我期待,當大眾對哲學的了解改變,有直接權力決定哪個計畫可以拿到錢的那些人的考量也會隨之改變。

這就是—除了我對無理主張的厭惡之外—為什麼我還在繼續寫這個鬼玩意。

(對啦!我見到妖西了科科。這大概是這次北上最大的收穫吧!)


...


次大的收穫,則是在地下街買了以前一直跟自己吵著要的山口式可動黑蓋特,其實我比較想要紅的,但實體店都找不到,而我不想網購這種塗裝品質參差的東西。

帶回家的另外一個小東西是Airou玩偶,廚師貓。(我比較想要鎧甲貓,三思後已經到露天下標)

RE︰燕默先烹2

以後回應文的標題都會有「回應」或是「RE︰」,對於當時爭論沒興趣的人可以直接跳過。

燕默先烹反對我在這篇文章裡的說法︰

『當反文言文論者逐漸了解自己在語文學養上的不足時,當他們同時也發現自己的論述邏輯有缺陷時,最終都要退守到”科學驗證”這個最後堡壘。這ㄧ點我可以理解,在”科學方法萬歲” 風行草偃的現代社會,所謂科學驗證,彷彿具有驚人的療效,使得受理性教育訓練出來的我們,急病亂投醫,有什麼病痛就吞ㄧ顆。然而,在許多領域,科學能提供的僅是安眠藥ㄧ般的功能,只能讓妳養體力,而不能根治欠學的病。

是的,欠學,我就收起笑容來,心平氣和又溫柔地這麼對你說了。

請也給我ㄧ個科學數據,告訴我花六年時間學物理,能讓學子們至少拒絕幾%違反物理常識的迷信。』

燕默說,如果一個人相信所有教學的合理性都必須依賴那樣的實證,那麼,如果這個人也同時主張國高中應該教授物理,那麼,他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負起「給我ㄧ個科學數據,告訴我花六年時間學物理,能讓學子們至少拒絕幾%違反物理常識的迷信(或者有幾%機會啟迪對物理的興趣、學到幾%能像馬蓋先那樣救命的知識等等)」的責任。對於這個宣稱我是遲疑的,不過為了討論方便我先假設這是對的,緣由下一段再解釋。

我的確主張國高中應該教授物理,然而,我並不主張所有教學的合理性都必須依賴那樣的實證。而且,我相信這個立場在被燕默反駁的那篇文章裡就談過了︰

『我們不會反對練習打羽毛球有助於磨練羽球技巧,然而,當x不是打羽毛球的時候,除非我們看到任何科學上的佐證,否則不應該因為有人宣稱「基於某原因,學習x有助於羽球技能的進步」而把一部分練習羽毛球的時間拿去學x。』

練習打羽毛球能讓羽球技能進步、學習物理知識能避免自己誤信簡單的謊言,這些因果關係可以很輕易地被推論出來(前面那個是瑣碎的。後面那個,例如說,如果我的信念系統裡有很多可靠的物理知識,那麼,在接收到物理上錯誤的訊息的時候,就會有比較大的機會產生信念之間的衝突,讓我警覺和重新評估)。然而,要主張說一個語言的語文能力,可以藉由對於另外一個語言的學習來達成,而且這種學習的效果會比直接學習原來的語言還好,就必須藉由實證負起舉證責任了。


...


前面說到,我對於燕默的某個宣稱是遲疑的,不過因為那不是討論重點,所以放在這裡補充。

在這個交鋒上,有兩個容易混淆的問題︰

Q1︰一個學科到底在某些面向上對學生有沒有任何益處?

Q2︰一個學科在某個面向上,依學習時間,在某些面向上,它能對學生產生的益處有多少?

顯然,第一個問題是用以決定我們要不要把某個學科排進教育政策,而第二個問題是用以決定,如果要排的話,要給它多少時間。換言之,如果之於某個學科,在我們討論的那些面向上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在這些面向上,我們對這個學科根本不需要問第二個問題,直接排除就好。

當我詢問有沒有科學根據證明說,如果我們撥出一些學習白話文的時間來學習文言文,能讓我們的白話文讀寫說得更好,我問的是第一個問題︰

Q1*︰在原來文章所關切的那個面向上,在學習上以文言文取代一部分的白話文會不會有任何幫助?

而非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從來都不是原文討論的點,如果文言文對於白話文沒有上述的幫助,在語文能力這個面向上,文言文會直接被排除。所以,想討論第二個問題,得先把有科學實證背書的,Q1*的正面答案拿來。

因此,就算我在上一段的想法是錯的,物理教學的成效需要實證來佐證,我也不需要回答前面燕默質詢的,到底有幾%的問題,只要證明幫助存在就夠了。


...


如果說「語文學養上的不足」指的是不覺得文言文有價值,那麼這個評價我欣然接受。然而,「論述邏輯有缺陷」對混哲學的來說可是殺頭流血的大事欸。誰能指點一下他說的那些邏輯缺陷在哪?

10.26.2008

文言文和白話語文能力

昨天和前天談過,我不認為文言文的文法和遣詞的學習對白話的閱讀跟寫作是必要的,也不認為文言文作為有助於白話文發展的語言儲藏值得大家花掉國高中六年的時間學它。然而,學習閱讀古文有沒有可能因為某些其它並不那麼直接的原因而對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幫助?

大概有可能吧,隨便想想都可以找到好幾個看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

  1. 文言文比較難讀,有助於訓練分析和理解能力。
  2. 文言文的歧義性高,讀文言文可以練習最佳解釋推論(哪種解讀法最能fit in脈絡)。
  3. 文言文精簡,讀文言文有助於培養行文精簡的習慣。
  4. 文言文...(懶得想了,反正只是舉例)
  5. ...

然而,任何以上述理由(以及可能存在於清單中的其它理由)支持文言文作為佔有一定百分比率的國高中必修的人,都必須回答下面這個問題︰

這個理由本身是真的嗎?做些什麼事情能夠達成多大的學習效果,應該是個很嚴肅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不能隨便講,更不能讓熱愛古文的學究們憑直覺決定。我們不會反對練習打羽毛球有助於磨練羽球技巧,然而,當x不是打羽毛球的時候,除非我們看到任何科學上的佐證,否則不應該因為有人宣稱「基於某原因,學習x有助於羽球技能的進步」而把一部分練習羽毛球的時間拿去學x。

僅當有人經過可靠的科學方法顯示出,在國高中時期使用佔有一定文言文比率的國文教材,比起使用另外一個文言文比率較低的教材,更有助於學生的白話語文能力養成,我們才能安心地相信說,白話語文能力的養成的確是使用前者作為國高中國文課內容的好理由。否則,任何漂亮的前景和許諾都比不上倒掉洗澡水的嬰兒之性感。

10.25.2008

只為造新詞?

有些人說,我們應該支持文言文作為國高中國文課必修,因為︰雖然我們並不在現在的白話文裡使用那些只在古文中出現的文法和遣詞,然而,文言文作為豐富的語言儲藏,應該被保存,因為我們不能保證以後不會需要用到它們。支持這個論點的人可能會舉出一些例子,例如說,我們常用的「膚淺」和「實用」都是文言文︰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

【商君書˙農戰:「煩言飾辭,而無實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張公好虛談而無實用,傾險小人也。」】

(via︰燕默先烹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而且我們不會知道現在沒有用的文化以後會不會忽然被需要,「發明農藥時,還以為傳統耕作不再有價值,但等到環保與健康意識抬頭時,我們還是回頭尋找最古老技術的優異之處」。換句話說,如果大家不念文言文,我們現在就沒有這麼準確、優美和簡潔的「膚淺」和「實用」可以用了。

這個論點的最大問題,就是把自己的興趣過度推廣︰文言文有可能忽然被拿來當作新詞廣泛使用,並不代表所有的新詞都來自於文言文,更不蘊含大家都有興趣花六年時間念文言文,然後看看自己是不是哪天能帶頭發明新用法。(這裡蘊含了一個更離奇的點︰在許多高中畢業生連白話文基本文法都搞不定的時候,居然有人主張他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念文言文,只為了那些可能被創造出來的新用法)

文言文可能能提供新用法,fine,但是很多其它東西都可以提供新用法,為什麼文言文這麼獨特,值得大家花六年念它?又,語言作為一種可以經由共識被建立和修改的符號系統,為什麼我們會需要擔心哪一天找不到適當的詞和文法用來表達重要的意見或概念?主張保留文言文以備不時之需的人,實在是太杞人憂天、太小看人類的創造力,或者,太歧視其他人的品味了。

雖然我一點也不覺得古文的內容、用詞和文法特別重要,不過我在這裡也不想秉持那種主張文言文完全不值得保存的立場。然而,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要保存文言文,那些有興趣的人的腦袋足矣,再不濟,也還有圖書館和網路。現在的農人有傳統農耕技術可以用,是因為那些技術被某些人(或者書籍、網路)保存,而不是因為當初大家決定說,雖然農藥發明了,但為了維護文化,每個年輕人依然必須接受傳統農耕訓練。

文言文交給專家和粉絲就好,讓高中生好好念白話,以後能說出、寫出好白話,這樣比較實際。


...


擁護文言文的人可能會退一步說,好吧,雖然保留文言文以備語言發展不時之需這件事作為每個人都花六年時間念古文的理由實在是太薄弱,但是學習閱讀古文也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對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幫助。這個點或許值得討論,不過,明天再說。

說完了,詳見

10.24.2008

文言文法和遣詞在白話文讀寫中的必要性作為文言文教育的理由

有些人認為,國高中生應該必修文言文,因為,要能將白話文表達得準確、優美和簡潔,某些屬於文言文的文法和遣詞是必須被使用的。

這個論點有很明顯的錯誤︰如果某組文法或遣詞對於白話文在表達上的的準確、優美和簡潔是必要的,那麼這組文法或遣詞一定會在那些準確、優美和簡潔的白話文裡出現,甚至被通用在白話的正式文件和書籍報紙雜誌上(如果它們真的夠必要的話)。而如果這組文法和遣詞已經在白話文裡廣泛出現了(不廣泛,表示它不夠必要),我們不需要念文言文也能學到它們。我想,這個論點如果不是只是單純地犯下思慮不周的錯誤,至少也沒給出足夠的補充和說明。

擁護文言文的人可能會退一步說,好吧,雖然現在的白話文所需的文法和遣詞都可以藉由閱讀和撰寫白話文而習得,但是,那些在現況下不被使用的文言文的文法和遣詞,也可能有益於未來的白話文發展,所以,我們依然有必要讓國高中生學習那些東西。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有道理的點,不過,明天再處理。


...


Update︰處理完了,詳見

回應燕默先烹

燕默先烹回應了我的文言文適合發展哲學嗎一文。然而,我覺得他似乎沒有提出任何有道理的主張,以下依照燕默區分的五個論點快速地說明一下。(對於這個爭論沒興趣的人就不用往下讀了)


1.

不妨,我們先簡單敘述白馬非馬在講什麼。簡單說(簡單說就好了),白馬當然不是馬,因為白歸白,馬歸馬,白馬歸白馬,而馬~還是歸馬,所以”白馬”非”馬”。

你注意到了嗎?”歸”這個字,多麼好用。』

所有意義模糊的字都很好用。
舉例來說,如果「啾」能代表「所有...都」、「歧義的」、「字」、「很好用」這些意思,我用「啾,啾啾啾」就能把上面這句話說完了。


2.

回應我以先秦文人因為文言文歧義而無法解決白馬非馬來論證文言文在發展哲學上不如白話文的論點,燕默認為︰

前秦的文言文歸前秦,漢魏的文言文歸漢魏,兩晉南北朝的文言文歸兩晉南北朝。所以文言文非文言文。將文言文當成同樣ㄧ種邏輯元素,當然可以在許多領域裡證明文言文敘述比現代白話文要不足。就如同我在【文言文與游錫堃是國寶…..冏】強調的,語文是不斷演化的,因實際需求而衍生新字新義,或舊字新義,在各種文化裡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假設五四白話文運動不存在,為了因應全新的西方文化,現代文言文肯定與前清的文言文大有不同。所以也根本不存在”白話文在發展哲學上肯定優於文言文”這個命題。』

這段話可能蘊含兩個論點︰

  1. 因為每個朝代的文言文都不一樣,所以即使白馬非馬能在這個議題中使上力,它頂多也只能證明先秦的文言文的缺點,而這個缺點不能推廣到其它朝代。
  2. 就算民國之前所有朝代的文言文事實上在推廣哲學上都不如白話文,我們還是不能宣稱「文言文在發展哲學上不如白話文」,因為如果五四運動不存在,為了因應與西方文化的接觸,能夠處理哲學的文言文會被發展出來,所以文言文是有可能在發展哲學上不弱於白話文的。

我對1的回應︰

如果我們承認,至少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因為文言文的緣故而無法解決白馬非馬論,那麼除非後來的人因為文言文的演進而發展出了解決辦法,否則我們依然可以懷疑這樣的落後和文言文有關係。也就是說,因為白馬非馬所顯示出的那些缺點,是所有無法解決該詭論的朝代的人所使用的語言的共同缺點。(坦白說,就算用的語言實在是爛透,我也很難想像有人會為那種簡單的詭論感到困惑,所以,如果有人知道這個詭論事實上早已在某個朝代—甚至先秦—被解決了,請務必讓我知道)

我對2的回應︰

對啦,如果當初佛光大學有設醫學系,佛光大學就有醫學系了,所以我們不能說佛光大學沒有醫學系。

我們教給國高中生的文言文到底是「五四運動確實有發生」的世界的這套文言文,還是「如果五四運動沒發生的話」會被造出來的那套文言文啊?以「如果五四運動確實有發生,那麼我們會擁有適合發展哲學的文言文」為理由而相信現在國高中生學的那套東西適合發展哲學的人,可以去報考佛光大學醫學系試試。


3.

燕默對於烏龜悖論的分析︰

那麼,烏龜悖論我也簡單說ㄧ下(簡單說就行了): 因為”阿基里斯比較快”這個前提是”虛前提”,所以才形成悖論。1. 如果阿基米得兩個腳踝都廢掉了,而烏龜是大海龜,跑道設在沙灘上。2. 或他們在水裡比賽。3. 或他們在太空賽跑。以上三個前提說清楚,就不會違反常識了。在我的理解,這是”實相”與”虛相”的延伸命題。誰說你見到的命題是”全真”(實相)呢?在烏龜悖論裡,你見到的是虛相(阿基里斯比較快),所以在常識(實相)的推論裡鬼打牆了』

這段話的錯誤很明顯,我想,會拜訪這裡的人應該都看得出來...

然後,這個論點的其它部份(佛家,blahblah)我看不懂。


4.

...所以用西哲發展某種哲思較早,而論證中國人(包含其他所有種族)比較蠢,站不住腳,會有人提出我都覺得驚訝。』

我也很驚訝你能在我的文章裡看到連我自己都沒發現的論點。

說中國人笨,是因為中國人連白馬非馬詭論都沒辦法解決,跟時間先後無關。(我想重複一下我的困惑和徵求︰就算用的語言實在是爛透,我也很難想像有人會受困於那種簡單的詭論,所以,如果有人知道這個詭論事實上早已在某個朝代—甚至先秦—被解決了,請務必讓我知道)


5.

討論哲學,邏輯與文字本身的敘述力,是很好的。可惜的是,反對中國古典者的修辭,總是不忘參雜”價值”與”國族”這些模糊焦點的雜質,使得ㄧ切反對論述都質變成腥臭。』

Well...


...


Update︰

燕默在原文下方對這篇文章做了回應,並且指出我對他的第二個論點的理解不是正確的,因此,我想,我在2裡的兩個分析可能都不是對的。

10.23.2008

統計學作業後記

sta homework 統計真的是一件又無聊又麻煩的事情。

我給這一題的答案之一︰將選區以人數排序,最多人的編碼為000,最少人的編碼為439。當兩個選區人數一樣多,有比較多檳榔攤的那個選區排在前面,如果檳榔攤都一樣多,再比該選區本月份受理偷竊案的數量、該選區所有里長的身高總和以及該選區年度冥紙消耗量(公斤)。


...


順便向關心我的朋友們報告一下近況︰

最近的食物︰排骨飯、林鳳營低脂鮮奶、光泉低脂/全脂鮮奶、花生醬、旺旺大仙貝酥、孔雀餅乾、宜蘭肉干、茶葉蛋、吐司、滷味、佐久間糖、梨、烤雞腿蛋包飯、柚子、愛之味鮪魚片、Abs、Abs香草、麒麟一番、kiki研究室出現的白酒和紅酒、萊姆汁、香蕉。

最近的娛樂︰光速蒙面俠(漫畫)、燕尾蝶、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衝破寧靜號、瓦力、六人行、維基大典、超時空要塞macross、銀魂(動畫)、爵士春秋、守護者列傳、Hellboy II。

最近想買的東西︰生活工場的鐵湯匙、Timberland、100塊的棉質海灘褲(磨破第四件了)、相機的防手抖小腳架、鬼洗、雨傘刀、山口式可動黑蓋特。

最近被指責︰說話太機車、搞錯文言文的任務、沒有學術關懷、不懂佛洛伊德。


...


Q︰我靠,你是不是這一整個星期都要談文言文啊?

A︰對,我這一整個星期都要談文言文。不喜歡的人先聽陳昇和伍佰來打發時間。

文言文適合發展哲學嗎

有人說,不精確的文言文不適合用來發展科學,但對比較抽象的文學藝術和哲學有幫助,例如說,用文言文表達的時候,白馬非馬活生生就像個你想破腦袋也無法解決的悖論,然而,一旦用比較精確的白話文或英文甚至集合論語言表達,論證的不有效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我覺得這很明顯不是「因為文字的不精確以致於哲學容易發展」,而是「因為文字的不精確導致人們可以被單純又無聊的把戲愚弄很久」。公孫龍在西元前兩百年寫了一個犯了簡單邏輯錯誤的論證,中國人想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不是問題難,而是人蠢啊。

pyridine說他好羨慕希臘人,有那麼有意思的祖先。我本來不覺得這個點令人在意,不過後來我發現,比起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希臘人真的是滿有一套的。光談詭論,公孫龍出生前一百年,Zeno就想到了烏龜悖論這個必須精細區分推論步驟的無限和時間的無限,或者放棄直觀上很可靠的的某些時空假設,才能解決的問題。而比Zeno早一百年的Epimenides則寫下了至今尚未有公認解決辦法的說謊者悖論

悖論的價值之一,在於它代表了邏輯或概念系統的不一致,而在處理這些不一致的過程中,我們會發展出許多有用的邏輯和概念分析的方法,並且對於自己的思考架構更了解。烏龜悖論促使希臘人組織出某些數學概念,說謊者悖論逼迫邏輯學家發展各種奇奇怪怪的系統,甚至讓塔斯基造出模型論,從此使得我們有辦法談論述詞邏輯系統的健全性和完備性。而白馬非馬論只顯示了古時候的中國人有多笨(或者,或許,文言文使得古時候的中國人變得有多笨?),連這麼露骨的歧義錯誤都沒辦法發現,更不用說進一步討論真正困難、複雜、有價值的邏輯或概念問題。


...


Update︰

對於燕默先烹對這篇文章的回應,我回應在回應燕默先烹

08.10.29︰

ehx在另一篇文章的回應區提到,其實白馬非馬詭論早在墨子時代就已經被人想出辦法解決了。如果他們的解決辦法是有效的,那麼我的「因為中國人無法解決白馬非馬論,所以文言文不適合發展哲學」這個論證就不會對。

10.22.2008

文言文的經濟性

主張我們應該學習文言文的人說,文言文多麼經濟,白話文要用四五百字才能表達的事情,我們一百個字就說完了。

這個說法完全沒有道理。第一個理由非常明顯︰給定國文教學時數,即使把文言文比率拉高到100%,學生也學不到把文言文像白話文一般地閱讀和書寫的能力,因此這個論點無法用來支持國高中的文言文教育。

第二個理由︰就算我們只要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就能藉文言文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我們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寫完那篇文言文嗎?還是我們會花費比撰寫字數比它多五倍的白話文更長的時間在字句上斟酌,受困於自己不熟悉的文法和用語?又,我們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時間就能讀完那篇文言文嗎?還是我們必須花費比閱讀字數比它多五倍的白話文更長的時間在字句上推敲,比較各種因為文言文特有的歧義而出現的解釋到底是哪個比較可能?

(我知道這些困境都可能經由恰當的文言文訓練來化解,只不過,秉持這種立場來為文言文教學辯護的人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閱讀撰寫白話文的速度還不夠快嗎?就算我們能找夠多夠格的師資,有什麼理由值得我們在文言文上花掉比現況下的國文教育更多的時間(多好幾倍,我敢說)只為了寫得快一點和讀得快一點?)

如果負載同樣資訊量的文言文在撰寫和閱讀上都沒有比白話文便利,那麼單純因為字數少而產生的經濟性就一點意義也沒有。現在我們有很好的紙本和數位儲藏技術,足以容納比白話文章廢話很多倍的文本,除非出於自願,沒理由委屈自己用一個字數上經濟而使用上沒效率的語言。

文言文和演化論

既然文言文和演化論是這幾天的主題,我就來貼一個和文言文和演化論都有關的笑話︰

天演

(感謝蟲男學長奔放提供,via 維基大典


...


Updated︰

這篇文章發佈之後,我的朋友們不約而同地指責我說(真的,他們連用詞都差不多,嚇死我了),不應該以這樣的態度揶揄努力引進西學的嚴復先生。

所以,我想我得說明一下︰我在貼這張圖的時候,完全沒想到要吐槽嚴復,只是單純地覺得,天啊,這些編網路百科的人在幹嘛啊?一群人到底要多自大或者多愚蠢,才會放著網路上書架上到處找得到的科普資訊不看,而在撰寫「天演(演化)」條目的時候竟然參考的是幾十年前嚴復寫的東西?

10.21.2008

何不造新詞?

主張我們應該學習文言文的人說,有時候我們會遇見白話文難以準確、優美、簡潔地表達的概念,這時候,如果我們具備文言文的基礎(文法、措辭),在表達上就比較可能突破難關。

我想到一組有趣的反駁︰

為什麼當既有的白話詞彙和慣用語法在某個概念的表達上遇到麻煩的時候,我們一定得從古人說過的話、寫過的字裡去找出路?為什麼我們不能就地造一個新用法來表達它勒?

對方可能會這樣回應是︰嗯,符號要怎麼用你當然可以隨便定義,但是語言是互動的,而就算你的新定義可以恰當地fit in 既有的語言系統而不造成歧義、混淆等麻煩,那些你賴以互動的別人也不一定甩你的新定義。反過來說,如果你的新定義其實是新瓶裝舊酒,有古文和典故背書,就會比較容易被接受。

這個回應恰好反映了一種對語言的創造和表達造成阻礙的意識形態︰
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如果你的詞兒不是從書袋裡揀來的,我就會比較不想接受啦!
擁護文言文的人常以支持語言的活化和發展為口號,然而,在某些case裡,對於文言文的熱情往往會使人幹出一些完全背道而馳的事情。

10.20.2008

生物學哲學與經濟學哲學國際會議暨工作坊

pbpe 11月21日到23日,在中正大學。

屆時將有三位國外學者C. Kenneth Waters、Mary S. Morgan、Alexander Rosenberg受邀參與工作坊。

詳情見這裡,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10.19.2008

演化停止

前一陣子的新聞︰遺傳學家Steve Jones宣稱人類的演化已經停止,未來的人類和現代人在基因上不會有多少差別。

有不少相關部落格發文反駁Jones,例如Practical EthicsPharyngulaGene Expression。拖了這麼久才討論這個主題,就是因為我想整理他們的summary放上來,雖然這個決心後來只證明了我的懶惰。

我想,就Jones發表在times上的主張,其他人的反駁大致上都是有效的。不過這樣一來Jones就顯得很蠢,因為根據這些文章,他的錯誤幾乎都是奠基在對於某些事實的忽視以及邏輯謬誤上。我不知道Jones對這些攻擊有沒有回應,或許對這些攻擊的反駁他都考慮到了,只是沒有發表。

我自己的看法是,事實上就算Jones提不出理據,大概也沒有多少具有基本演化知識的人會認真地期待人類可以藉由自然演化enter the next stage。一方面,累積變異到在實際上有顯著性,需要多長的時間啊,我猜我自己和亞里斯多德的基因差異,大概也不會比我和現在的希臘總統Karolos Papoulias之間的差異多多少。另一方面,跟科技和文化在人類身上動的手腳比起來,基因提供的差異根本不算什麼,如果說西元3000年的人(如果有的話)和現代人有什麼顯著的差別,這些差別也會奠基於他們的信念系統、價值觀和技能,而非基因組。我們跟亞里斯多德在基因上相差無幾,但是我們能瞬間將訊息傳達到地球另一端,還知道如何優雅地解決芝諾悖論。換言之,形塑未來人類面貌的主要力量將不會是gene,而是meme。

10.18.2008

時間的循環

time cycle 科學領域的通識課程討論到時間。有一些人對時間是怎麼一回事很好奇,他們想要回答的問題從最模糊的「時間是什麼?」到其實也沒比較清楚的「時間有起點嗎?」、「時間會結束嗎?」都有。由於時間的起點(或者「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沒有時間,碰,有時間了!」)實在是太難以想像,有些人主張說時間是無限的,或者循環的,像繞圈圈那樣。

有趣的是,主張時間是循環的的那些人通常也會主張說歷史是循環的。他們之中有些人相信歷史是逐字逐句地循環,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再發生一次,而前因後果依然完全相同。另外一些人則相信歷史的粗略規律是循環的,即雖然細節可能不同,但是每次循環的結構都會類似,例如「發展、茁壯、爭鬥、滅亡、發展、茁壯、...」。

我覺得這真的是非常模糊又奇怪的主張和討論。就後者而言,歷史的粗略規律和時間的循環有什麼關係?就前者而言,為什麼時間非得帶著那些特定的事情一起走不可?為什麼時間不能像上帝房間的那個九億年一漏的沙漏,過九億年之後上帝把它反轉而世界絲毫不受影響?

有人說,因為時間只能使用物質的變化來測量,所以時間的流動(if any)只能用事情的接續發生來定義,因此一旦時間循環,那些發生過的事情也會重來。我認為這正好說明了這個討論的無聊︰根本沒有人知道時間到底是什麼,更罔論時間的「循環」,所以只好敷衍說,如果時間循環了,那麼,所有發生過的事情統統都會再發生。

10.16.2008

一篇關於性別政治正確笑話的性別政治不正確文章

我最近聽到一則笑話︰

少婦把老公的遊艇開到湖中央,撐起洋傘,悠閒地看書喝果汁。

湖濱警察來了︰「小姐,這裡禁止垂釣,你被罰款三千元」

少婦︰「什麼跟什麼,我又沒有垂釣」

警察︰「你有作案工具」(手指著船艙裡的釣魚裝備)

少婦︰「那我要告你強暴」

警察︰「什麼?」

少婦︰「因為你有作案工具」

身為具有問題意識和文化敏銳度的性別研究者,我立刻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扭曲的性別刻板印象。這樣的笑話還能夠繼續流傳,代表在現代社會中,性別尊嚴依然是遭到踐踏的。

身為具有行動力和道德勇氣的性別運動者,我建議,該笑話應該被這個版本取代︰

少婦把老公的遊艇開到湖中央,撐起洋傘,悠閒地看書喝果汁。

湖濱警察來了︰「小姐,這裡禁止垂釣,你被罰款三千元」

少婦︰「什麼跟什麼,我又沒有垂釣」

警察︰「你有作案工具」(手指著船艙裡的釣魚裝備)

少婦︰「那我要告你強暴」

警察︰「什麼?」

少婦︰「因為你有作案工具」

警察︰「......」

警察︰「那我也要告你強暴」

10.15.2008

演化作為對於歷史的描述vs.演化作為生物學律則

SNC117542 有人主張說,因為,不像「一大氣壓之下純水會在攝氏100度沸騰」這類的假說,演化論沒辦法藉由設定前件觀察後件有沒有出現的方式來驗證,在實際的世界也觀察不到其運作,所以在科學上,我們沒有理由青睞「物種的多樣性是演化而來的」勝過神創論。

我相信這個想法是沒道理的。它混淆了作為對歷史過程的描述的演化和作為生物學律則的演化這兩種不同的宣稱。

演化作為對於歷史的描述,它主張

P1.
目前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是藉由遺傳變異和天擇成型的。

演化作為生物學律則,它(可能)主張

P2.
如果一群具有x性質(遺傳變異、個體差異、...)的東西存在在資源有限的環境,這些東西的子嗣會演化。

或者甚至更強的

P3.
生物會演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P1和P2(以及P3)之間,並沒有蘊含關係。P1的為真並不保證P2或P3為真,因為即使地球上的生物展現了演化,也不蘊含說,所有擁有這些性質的生物(甚至所有的生物,in the case of P3)都會這樣。而P3或P2的為真也都不保證P1的為真,因為就算所有的生物都會演化,地球生物的多樣性也不見得都是來自於演化,而P3蘊含P2。)

生物學家(以及那些相信演化論的人)對於P1的證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來自於最佳解釋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如果在諸多考慮之下,x的發生是y的發生的最佳解釋,那麼x就是y的原因)而這種推論並不預設P2或P3的被證成(雖然在P2或P3被證成的情況之下,P1的解釋力量或許會增加),因此,演化論作為生物學律則,和演化作為對於地球歷史的描述之間,並沒有可供反駁者利用的「如果這個沒證成,另外一個也沒證成」的關係。

10.14.2008

LaTeX與文章的構思

幾天前跟kiki聊天,他相當推薦latex這款我僅在pyridine上見過的文書處理軟體。

kiki說,latex除了有做出來的版面很漂亮以及因為可以使用.txt編輯所以沒有不同作業系統之間轉檔的麻煩的優點,更重要的是,latex不是所見即所得介面,在大量的原始碼間,之前寫過的段落內容變得難以回顧,這使得使用者被強迫將文章的架構做出來印在腦子裡之後才開始撰寫,而非一邊寫一邊想一邊回頭看。

我自己剛好就是那種安逸於所見即所得介面,習慣一邊寫一邊想一邊回頭看的人,因此,這種作法的壞處我當然很了解︰寫文章容易離題、架構不清楚、寫完之後又修修補補的機率變高,更重要的是,沒有機會訓練自己進行不倚賴書寫工具的構思,以及一邊構思一邊把架構記起來,爾後(至少在一小段時間之內,例如說,研討會結束之前)要用的時候隨時可以對任何部份進行直接讀取,而不需翻閱筆記或草稿。

這樣的好處恐怕是latex以及其它讓初學者覺得很害怕的軟體的設計者始料未及的,然而,我想,就算自己因為使用門檻比較高而不使用latex,也該找機會進行那些在word以及windows live writer之下沒辦法做的訓練。


...


一組不相干的問題︰

  1. 有人看得出被標在隨想日常之下的那兩堆文章有什麼差別嗎?

  2. 其實,就算它們沒有差別,我還是會區分它們。為什麼?

10.13.2008

小倩的一天之統計學

statistics today

不知道老師知不知道自己講的東西跟馬克思有點像...

然後,嗯,我不希望這張圖出現在任何本校學生匯集的網路平台上。

下面這張也一樣。

10.11.2008

對啦對啦我從台北回來了

Motor  這篇算是遲了快一星期的北上流水帳︰

  • 行程一覽︰坐日統北上→大熊家過夜→甄試說明會場佈→台大地中海午餐→甄試說明會→小鯰老姜晚餐→大熊家過夜→等大熊起床等到晚餐時間,和小鯰買麵包和魚丸湯吃→小鯰家過夜→信義區逛街→小鯰家看電視休息→搭車回嘉義。
  • 去程日統車上難得地放了好看的電影,《豪門保母日記》和《彩虹老人院》。
  • 台大小巨蛋地中海餐廳的雞肉好硬又好乾。
  • 我本來打算要用相機好好紀錄這次行程順便磨練攝影技巧,不過下了車就忘得一乾二淨,除了大熊小鯰的歡樂聊天照之外,只剩下上面那張(別傻了,我當然不是騎那玩意去台北的)。
  • 謝謝大熊小鯰伏特加和巧克力蛋糕的款待。
  • 每次去台北都覺得好累喔,我再也不去台北了。

10.09.2008

否決理論的資格

不需要每個人都親自吃一口蜘蛛,才知道蜘蛛不好吃。那麼,為什麼要每個人都學一遍紫微斗數、修一門精神分析、剁一截手指頭,才能合理地宣稱說自己知道紫微斗數和精神分析沒有根據而且剁手指頭很痛?

一個比較不智障的做法應該是,如果Q可以從P推論出來,而且如果我知道P有好理由支持,那麼我就能知道Q有好理由支持。如果我知道小丸是單身漢,我不需要脫小丸的褲子也能知道他是男人。

如果一個理論賴以為生的前提蘊含夠糟的結果,例如說,蘊含了不為真的語句,或者使得這個理論的所有輔助假設統統都ad hoc,那麼這個理論大概很難有道理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有夠好的理由在被那些糟糕的結果影響重大的面向上否決理論*1,並且不去理會「你認為我是錯的/不適格的/無用處的,那是因為你對我的了解太貧乏了」這類的喊冤。


...

Note︰

  1. 例如說,如果該前提蘊含錯誤的語句,那麼該理論為假;如果該前提使得理論能夠使用的輔助假設全部都ad hoc,那麼該理論無法被實驗證成。

10.08.2008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朱里安.巴吉尼、傑瑞米.史坦葛倫/麥田/2007

這本書是很有意思的哲學體檢,作者們設計了一連串的題目,測驗讀者的信念一致性、邏輯敏銳度、關於道德義務的立場、身心問題的形上學立場等狀態。題目都不晦澀,你不需要為了看懂它們而去修哲學概論。這些問題是兩位作者在哲學家雜誌上的作品,並且曾經接受www.philosophersnet.com會員的公開測試,基本上有一定的嚴謹度,而那些所有的問卷都會遇到的詮釋上的麻煩大概也都能經由題目後面的大篇幅討論獲得補救。

哲學在推廣上遇到的麻煩之一就是「我幹嘛念哲學?」。人活得好好的幹嘛要念哲學?幹嘛不把時間省下來看搞笑漫畫日和或者婊佛洛伊德?大部分的哲學書會在序裡或是第一章不可避免地遇上這個問題,並且尷尬地用一些莊嚴但難懂的字帶過去。然而,同樣的問題在這本書上以不同的方式被解決得非常漂亮。作者壓根不提我們幹嘛念哲學、想哲學,反正,等你做完第一大題之後,立刻就知道哲學活動有多重要︰哲學思考釐清信念的矛盾、讓一個人能擁有起碼不跟自己衝突的立場。搞笑漫畫日和沒辦法告訴你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立場一致*1,而如果你的主張自相矛盾,在搞垮佛洛伊德之前就會先自爆了。


...

推薦給

  1. 渴望第一次親密接觸,又擔心艱澀難懂的論述會讓自己受傷的哲學門外漢
  2. 念到爛了想換點新姿勢的哲學研究生


...

Note︰

  1. 唔,搞笑漫畫日和依然教給了我們一些有用的東西,例如不要因為證據顯示明天是世界末日就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