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 2019.3.2
今天有人提醒我,這篇文章對歐陸哲學不公平。我重看了文章,同意他的看法,並覺得羞恥。
我在大學時代寫這篇文章,當時對歐陸哲學不了解,並抱有偏見。寫文章時我自以為介紹得還算公平,但其實並沒有,這些無知和偏見讓我的行文把歐陸哲學描述得很差勁,並且誤導。
現在的我依然對歐陸哲學不了解,不過我比以前更容易察覺自己什麼時候對自己不懂的東西說了太多話。
當然,我依然相信哲學這樣的學術必須讓人懂才能顯出價值,但這幾年我也看到像紀金慶這樣做歐陸哲學的人,很努力在向社會介紹。
我想到自己大學時寫的文章,或許已經影響了一些讀者,讓他們對歐陸哲學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讓紀金慶這樣的人的努力變得更不容易有結果,我覺得我相當差勁。
我決定先不刪除文章,並加上這個更新來糾正。
———
有人問我,為什麼他在這裡總是遍尋不著德希達、傅科這類大家耳熟能詳的哲學家。簡單地回答︰因為這是一個分析哲學部落格,不是一個歐陸哲學部落格。
現代的西方哲學世界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派別︰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和歐陸哲學(continental philosophy)。它們之間的不同並不是像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或者不同的生物學理論那樣,是各自支持不同的原則(laws)、對於同一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並且互相競爭。它們之間的不同是更徹底的︰它們不但會對相同的哲學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它們碰巧討論到同一個哲學問題的話,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而且它們各自對於什麼樣的理論有道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哲學問題,甚至什麼哲學問題值得回答,都抱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依據分類簡單介紹一下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不同。你會發現我花費在兩造的篇幅根本不成比例,因為1.我對於歐陸哲學一點也不了解,而且2.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你知道分析哲學(相對於歐陸哲學)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不是完成品,隨時有可能被修改或補充,因此你最好以連結代替轉貼。也歡迎大家提供補充或建議。
人物
大部份的哲學史讀本會告訴你,分析哲學始於佛列格(Gottlob Frege)和羅素(Bertrand Russell)以及他們率先強調的語言分析研究方法。自20世紀開始,英、美、澳洲的哲學家大多屬於分析哲學,例如︰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卡那普(Rudolf Carnap)、波普(Karl Popper)、羅爾斯(John Rawls)、丹尼特(Daniel Dennett)、戴維森(Donald Davidson)、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諾齊克(Robert Nozick)、約翰.瑟爾(John Searle)、塔斯基(Alfred Tarski)、萊爾(Gilbert Ryle)、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等等。
而歐洲大陸的哲學家及其流派則大多屬於歐陸哲學,例如(我對歐陸哲學一點也不了解,我相信我知道的歐陸哲學家你們也都知道,而且在台灣他們大多比分析哲學家還要有名,所以就不附上英譯了)︰
尼采、德希達、拉岡、傅科、紀傑克、海德格、黑格爾、沙特、祈克果、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存在主義、現象學、詮釋學等等。
研究方法以及對問題的理解
分析哲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個學科生產知識的方法)就是
概念分析。概念分析旨在分析日常使用的概念(例如
平等、
知識、
自由意志)的內容,並且,就像把文法規則重新寫出來一樣,建構它的定義,讓我們了解自己原來是依據什麼樣的規則在使用這些概念,然後,解決那些原來因為概念處於模糊地帶而無法解決的問題。有一些分析哲學家,例如維根斯坦,甚至認為哲學問題純粹是語言問題︰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虐待狗算不算是不道德?因為我們不清楚「道德」這個概念的內容,以及適用範圍,所以不知道狗在不在道德規則保護的範圍之內。一旦我們搞清楚「道德」的內容(當我們說某個行為是道德的,我們是在講什麼?),「虐待狗算不算是不道德?」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對這類哲學家而言,哲學家的工作與其說是在回答哲學問題,不如說是在消滅哲學問題︰藉由釐清問句中使用的概念的內容,讓這些問題變得不再是問題。
要對日常語言的概念給出正確的定義,分析哲學家必須提供論證,證明大家對於某個概念的用法真的是如同他的理論(或原則)描述的那樣。分析哲學家可能藉由直接的邏輯推論,或者藉由
思想實驗,或者兩者的混合來達成這樣的工作,但不論如何,他們都期望自己的推論過程符合邏輯,或者可靠的推論原則,這跟部份歐陸哲學家不信任邏輯和理性,認為它們只是宰制的工具的態度大相逕庭。
分析哲學家的工作偶爾會被歐陸哲學家認為是瑣碎、不重要、鑽牛角尖的。我不確定自己了解歐陸哲學家真正的想法,不過我猜他們對哲學的期望是更加貼近人、生活和社會的,而要作到這些事,對於概念的清晰理解或許不是必要的,因為就如同小孩子不需要文法書也能學會母語,我們當然也不需要分析哲學家提供定義,也能將那些概念運用自如。歐陸哲學家或許認為,真正的哲學問題不在於概念是否能有明確的定義,而是使用概念的那些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哪些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如此熱衷於將劇場、文學等藝術活動作為哲學觀照的題材。
表達風格
分析哲學家行文力求清晰明確,如果有人自製了新的詞彙,通常也會伴隨清楚的定義。在必要的說明之外,分析哲學家通常不會使用晦澀的句子、文法或修辭,他們非常執著於避免讀者誤解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你可以在這個部落格體會到這些特色。
相對地,歐陸哲學家毫不避諱艱澀難懂的詞彙、語句以及隱喻。他們也不像分析哲學家一般對於自己的作品被誤解有恐懼症,他們之中的有些人甚至認為,哲學作品的生命並不在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在於讀者的再詮釋,因而刻意將作品表現得模稜兩可。而這也是歐陸哲學經常被人詬病之處︰他們對於模糊難解的語句的接受度之高,難免有
故意讓自己顯得高深莫測之嫌,同時也讓學術交流成為一件神秘的事情︰當有道理的理論和純粹的胡扯看起來都一樣模糊難懂,你該怎麼分辨和評價這些學術產品?事實上,也曾有人
惡作劇地使用歐陸哲學術語胡湊亂拼一篇論文,結果真的通過了後現代主義期刊審核關卡,成功被刊出。
分析哲學的科學性格
請參考Wenson的
《分析的、太分析的(二) — 分析哲學的科學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