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潛水艇推薦的肯.羅賓森關於教育制度扼殺創意的演講。我想到一些問題。
這個演講滿有啟發性,也真的很幽默,不無聊。可是,我為什麼要花二十分鐘去聽我只要花三分鐘就讀得完的內容?同樣的文字,用讀的絕對比用聽的快,這就是為什麼你的英文老師會跟你說,讀英文的時候不要念出來,也不要在心裡默念,這樣會拖慢速度。對資訊接收者來說,演說和廣播都是很沒效率的途徑︰它們很慢。這不但代表你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接收同樣質量的訊息,也意味著,如果這批訊息根本就是垃圾,你也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發現。(當然,這不是在說上面那段演講,我很喜歡那段演講,也鼓勵大家打開來看(除非有人把逐字稿或整理過的內容打出來),不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看了題目之後覺得應該很有意義,進場十幾二十分鐘之後後悔了要走又不敢走的雞掰經驗。對於一本書或一篇網路上的文章,你可以先略翻一下,再判斷它值不值得花時間,可是對於演講,你就沒辦法這樣做)
類似的問題,站在資訊生產者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問︰演講作為一種資訊傳播方式,比網路上的文章浪費大家更多時間,成本又高得不成比例,為什麼你還要辦演講,或者給演講,而不是寫篇文章放在部落格上?
當然,我們可以想像演講的一些好處,例如演講時你可以感受到講者的幽默和翩翩風度,這很大一部份是白紙黑字無法展現的。然而,對於理性且有學習的熱情的人而言,這些東西都跟那些真正重要的資訊的傳播沒有關係︰只要你相信一篇文章可以帶給你學習和啟發,你不會在乎那篇文章的筆法平淡無奇,而且根本沒有暗藏什麼好笑的梗。如果講者的幽默和個人魅力是現在有這麼多演講的原因(我猜也不是,因為很多演講都無聊斃了),那這只代表大家並不只是因為想學東西去聽演講,而是把聽演講當成某種寓教於樂的東西。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不過我在這裡想討論的是那種僅僅為了學習和成長而聽演講的人。
演講可能的第二個好處是,你通常有機會跟講者互動,你可以問問題,或者給他意見,而這應該比讀完部落格文章之後寫email寄給他方便(是嗎?)。然而,對於動輒幾十數百人的演講來說,這種互動也不怎麼容易。
所以,我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當人們要推行某些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演講,這種既花錢又不方便的途徑。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當人要學一些東西,或者接觸新的觀念和態度(而不是為自己找樂子)的時候,他們不去找資料,而是選擇演講,這種既冒險又花時間的途徑。
就像上一篇哲學家肖像集說的 可以親眼看見那些書本上提到的人 其實滿有趣的
回覆刪除此外 一本書給你你不一定會看 給演講至少在座的(如果沒有睡著)都會多少聽到一點
再一點 如果你是電視新聞記者 當政府推行某樣東西 如果只有書面 你拿什麼報導? 很有可能就不會報導了 但是演講有畫面 如果講者很有名 那就更有話題性 所以說演講應該是個不錯的引人注意的方式
那麼,
回覆刪除很明顯傳播資訊並非人們辦演講的唯一目的.
看完影片之後,我覺得你這麼說就像是那些把身體當頭腦運輸器的大學教授。
回覆刪除我這麼說當然毫無貶意,只是你可能忘了有些人必須要與人接觸才有辦法思考。
當然這是我的猜測。
大部份人喜歡被動接收資訊(看電視,聽演講),不願意主動求取資訊(閱讀)
回覆刪除我想演講還是有其好處的,畢竟每個人對資訊的接受度,由不同的途徑接收有不同的效果。聽覺跟視覺本身就是不同的感官型式,對有些接收人來說從聽覺獲得資訊比由文字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閱讀相對於聽演講更須主動性,且更須要運用把概念化的[符號]轉譯為[符碼]的能力,相對聽演講對他們來說就省事的多。脫口秀主持人口才機智但未必善於書寫,寫作能力高超的作家也未必擅於口語表達,有些人透過對話問答來思辯問題,有些人則在自己腦中即可發展理論。
回覆刪除或許同一文本透過不同媒介的書寫型式,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善於自己的解讀途徑吧。
這跟電視購物台或是廣告完全是同一回事
回覆刪除演講的本質就是在傳教
Some facial queues can't be expressed in writing. Slides too.
回覆刪除讀哲學自己看哲學書便可以了﹐為什麼又要去上堂交學費讀哲學﹖
回覆刪除看書和演講的最大別便是速度。對﹗快不一定是好﹐有時候慢比快好。
聽演講只有說話的速度﹐腦袋還有空餘的轉數去思考檢視演講的內容﹐讀書則沒有這個好處了﹐有多餘的轉數只會用來增快吸收的速度。
嗯..我同意在一些情況下用看和聽的比用讀的容易理解和吸收,或激發思考,也同意對一些人來說被動的吸收方式比較舒服。城市拾荒者提到有人擅長寫東西有人擅長口語表達,也滿有道理的。
回覆刪除nameofroses 提到的話題性,讓我想到經濟學家對於名人代言廣告的分析︰名人不是產品的專家,代言廣告卻有說服力,為什麼?因為花大錢邀請名人來代言,表示公司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這不見得是正確的分析,但是對於那些想推行想法的人來說,砸錢辦活動的確是比發公告容易吸引注意的方法。
無果把這種想法繼續推下去,選擇演講這種傳播形式的主要目的似乎真的就跟做廣告差不多了。
hevangel︰
我不覺得大部分的人唸書都會因為慢不下來而無法思考和檢視書中的內容,那應該是某種強迫症或壓力過大吧。
對我來說閱讀是最容易控制速度的吸收方式,遇到難解或有趣的地方,我隨時都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遇到無聊或不相關的地方,我可以直接跳頁。
Yel︰
你想說的是facial cues嗎?
不曉得有沒有人做過研究,如果站在倡導、宣傳的目的上,當面演說是否會比紙本宣傳更有力量去煽動、說服群眾。這有點像是上面提到的「傳教」和「打廣告」。
回覆刪除我相信那些擅長利用語言/非語言技巧去煽動群眾的倡導者們,會喜歡演講甚過於文字。在一個動輒上百人參加的演講場子裡,聆聽者們可能在演講結束後就忘了絕大多數的內容,卻很容易記住一些幽默的、煽動性的關鍵字句,或是留存了一個大概的印象。
以上的狀況,聆聽者們不完全能夠針對內容提出批判,甚至無法接收到全部的訊息。但群眾卻很容易被演講者控制對內容的接受程度。我猜想歐巴馬以及一些社會運動者應該都滿熱衷此道。
也許可以設計一個實驗:同樣的演講內容,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演講技巧來述說,會不會達到不同的宣傳效果?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部份人懶得讀!
回覆刪除小影
听演讲虽然慢,但能够体验到某种震撼效果...(前提是,遇到很棒的主讲者)
回覆刪除在听演讲时,我们可以学到一定的东西,而且我们可以偷偷分析主讲者在演讲中用了什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演说技巧,学起来,也许就是这场演讲的附加价值...
演讲,其实算是Mutualism...
主讲者在演说时间接把自己当成品牌推销出去...
而听众也能从演说内容中有所收获,并能从演说者的演说中学到说话的艺术,还有演说技巧...
同意晨星
回覆刪除直銷都這樣搞
演講是給講者保護其思想產品的機會.
回覆刪除誤解他們的往往不是研討會的參與者.
講者到學校去捍衛作品收益最大啦 XD
我可以想到演講和閱讀在傳播上的差異性主要有兩點:
回覆刪除1.影響的閱聽人族群並不相同
2.造成的結果不同
我想,很明顯的是:演講這種方式比起閱讀在感官上更可以刺激閱
聽人(當然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好的演講者)。其次,演講通常是為
了「倡導」某些還不為人知的新觀念所存在的傳播方式。閱聽人在
閱讀這種傳播模式中需要主動思考,而演講則是讓閱聽人在被動的
狀態下得到理解某事的機會。而確實,演講比起閱讀更能夠造成閱
聽人深刻的印象;然而以讓閱聽人持續思考的觀點來說的話,閱讀
比較合適。至於閱聽人熟悉文字與否,前面則有網友提過了,這點
差異就暫且略過不提。
總結上述而言,演講和閱讀是兩種有著不同效果的傳播方式。當你
需要傳播某一個觀念或是概念時,你當然可以因為你的對象而選擇
較為有效的傳播方式。但是,永遠不要忘記:閱聽人絕對不是同質
的某一群「大眾」而已。他們同時也是一群各自有著不同的生命經
驗的個體,而要說服(或者說推廣想法給)他們,則需要有不同的
傳播策略。
在下覺得...
回覆刪除演講不過是demand及supply交集的結果.
講者要找些事情做及傳教,
聽者需要聽有感染力的人說話, 以滿足人本能中「被領導」的心理需要,
這兩種需要集合在一起時, 就創造出「演講」這怪胎...
我覺得是聽覺與視覺能力的差別。
回覆刪除就像有些人天生比較喜歡聽故事勝於讀故事。
偏向聽覺能力者,習慣去聽演講者的內容去評判該不該聽下去,因為對他們來說「聽」本身就是比較吸引他們的,像讚美的話用聽的比用寫得來的真實多了(用寫的要去想像素昧平生的人的語氣跟真實通常有一段距離EX.即時通與平常對話)。
反之,偏向視覺能力的人,他們習慣自己的速度、步調、語氣等,就像你一樣XD。
yeah...ker ker
回覆刪除1.演講和閱讀並不是相對的兩種傳播知識的管道,而是在各式各樣傳播知識管道當中的其中兩種而已。若把你的意思理解為「聽」與「讀」兩種獲得知識的方式的話,又似乎太過簡化,因為現場聽演講、聽廣播、聽電視演講、聽youtube,這些不同的管道都會造成不一樣的效果和經驗。所以,同時接觸演講和閱讀,並不衝突。
回覆刪除2.承上,如果我們把演講和閱讀理解為只是各式各樣傳播知識管道的其中兩種的話,那麼
當閱聽人想要獲得某個知識的時候,就會根據各種管道帶來的效果和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以及方便接觸的管道。或者顛倒過來,閱聽人在某個機緣下碰巧遇見了某個知識管道,發現那剛好是自己有興趣的知識,或是自己對那個知識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前者的例子就是,我對哲學有興趣,於是我刻意去搜尋哲學相關書籍和演講。後者的例子就是,我剛好看到誠品講堂有個跟哲學相關的演講,議題吸引我,於是我報名去聽講。
3.又,對於想進入某個知識領域但又還未進入的人,他們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即使他們想選擇閱讀,卻必須面對書店和網路上如此浩繁龐大的書籍和文章,他們連判斷孰優孰劣和挑選適合自己的工具的基本概念都沒有。他們可能覺得聽一場相關的入門演講,以及跟那方面的名人專家親自接觸請教,會比自己盲目學習來得更好。舉例來說,當我想接觸紅酒的領域時,我可能會先問身旁的朋友有沒有人懂紅酒,然後去參加一堂紅酒相關的演講,如果覺得演講人說得不錯的話,或許就把他寫的或推薦的書買回家,當作閱讀上的出發點。
4.又,基於人的性格,被動性的演講會比需要強迫自己主動的閱讀來得更有利傳達某些基本知識。所以當學校要宣導某些重要觀念時,比起每人發一張宣傳單,他們更傾向把所有學生聚集在禮堂聽演講。
5.又,其實口說和書寫使用的語言是不太一樣的,口說時我們必須把艱深的概念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講出來。如果每個電視台主播講出來的話都跟報紙上一模一樣的話,我們很可能聽到一半就神遊去了。這也是為何學生都要親自去上課,而不是每人發一本課本回家自己讀就好。
我覺得演講時有時東西真的很不一樣,課堂上有黑板,講解者會用動態的方式把概念層次分明的講解出來.
回覆刪除個人認為在講一個概念時,用一個完整的樹狀圖直接講解,
跟講一個畫出一個,一步一步跟著演講畫出來的樹狀圖的效果就不一樣,層次較為立體.
我曾經看過有人在書上用數字代號標記的方式表達動態,但看的感覺就是太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