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10

防治性病作為禁止性交易的理由

有些人相信我們應該為了降低性病造成的傷害而禁止性交易。面對這種說法,我能補充些什麼呢?

首先,這樣的說法當然預設了,在性交易被禁止的情況下,比起開放性交易,性病造成的傷害會比較少(或許是因為比較少的感染機會)。因此,我們至少可以有兩個問題可以問︰
  1. 在性交易被禁止的情況下,比起開放性交易,性病造成的傷害會比較少嗎?
  2. 就算我們肯定開放性交易會讓性病造成的傷害變多,這能成為限制人的自由的好理由嗎?
讓我一個一個討論︰
  1. 許多人相信性交易開放之後性病的傳播就會加快,因為更多的人跟更多不同的人做愛。我相信性交易開放之後就會有更多的人跟更多不同的人做愛,可是這就代表(跟不開放比起來)性病的傳播會比較快嗎?

    當然這是個經驗問題,不是坐在沙發上空想就會知道的。不過,至少我可以提供一個,在還沒有其它資訊的情況下,就可以質疑上面這種說法的理由︰開放性交易並不代表毫無管制讓大家隨便來,而禁止性交易並不代表從此就不會有性交易。

    地下買賣永遠都存在,我有很多高中同學都知道礁溪哪條巷子可以開查某。在買賣地下化的情況下,資訊不透明,管制也困難,這代表嫖客不知道到底哪家店比較乾淨,老鴇沒理由提供妓女*1健康檢查,妓女也沒辦法保證每一場性愛都伴隨安全措施。如果性交易開放,政府可以建立營業執照制度,要求娼妓定期檢查身體,確認沒有染病才能更新執照。因此,娼妓為了保住工作(當然,就算沒有執照她一樣可以非法賣春,不過那樣做的成本比較高),會注意安全措施。而嫖客也會偏好向有執照的人買春,因為這樣在健康上比較有保障(除非他已經知道自己有愛滋病),這也會加重妓女保住自己的執照的意願。大體上,這樣的制度會使得(在性病方面)比較不安全的非法性交易減少,同時製造更多比較安全的合法性交易,這會使得性病傳播變快嗎?不知道。

    我不敢說在這種(以及其它你想得到的更完善的)制度下,性開放就不會加快性病的傳播,不過至少這代表,在沒有數據資料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確定哪種情況更能保障國民的健康。如果你沒有相關資料,你就沒有好理由相信開放性交易會加速性病傳播。

  2. 現在讓我們假設,不管什麼樣的性交易開放制度都無法阻止性病加速傳播(即,在所有性開放制度下,性病傳播的速度都比現況快,並且帶來比現況下更多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是就有理由禁止性交易?

    我想,正面的結論至少不是直截了當的,因為你可以想到一些格式上類似但是結果相反的說法,例如︰
    任何開放高空彈跳運動的制度,都會比禁止高空彈跳的制度帶來更多因為高空彈跳而造成的傷害,所以我們應該禁止高空彈跳。
    而顯然至少這一個不是好說法︰

    1. 除了跳下去的那個傢伙以外,高空彈跳不會傷害任何其它人。如果跳的人願意冒險,你憑什麼干涉人家?

    2. 高空彈跳可能讓人受傷甚至死亡,然而高空彈跳也會帶來樂趣(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去玩),你怎麼能確定高空彈跳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影響?

    或許有人會說,在第一點上高空彈跳和性交易不能類比,因為高空彈跳很少殃及無辜,但是當一個男人因為賣春染上性病,他很可能回頭就傳染給自己的妻子,因此,就如同你不應該在人很多的地方玩高空彈跳,你也不應該允許會讓無辜的人(根本就沒買過春的人)染病的性交易政策。我不確定這種說法對不對,因為就算我們知道有很多男人喝了酒之後就打老婆,我們也不因此禁止國民喝酒。然而,就算這種說法是合理的,也不見得能導出禁止性交易這個結論︰就如同我們不會因為上述顧慮就禁止高空彈跳,而只是改在對其他人安全的地方玩,我們或許也不需要因此就禁止性交易,而可能只是搭配一些配套措施,例如禁止已婚人士在伴侶不知情的情況下買春(這並不是說如果你有老婆就不能嫖妓,只是如果你嫖妓,你老婆就會接到通知),並且在完事一段時間之後提供性病篩檢。

Note
  1. 我知道有人會抱怨說賣春的並非都是女人,買春的也並非都是男人。不過,我從不根據女性主義者的要求改變自己的遣詞。

2.27.2010

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陳瑞麟


陳老師整理了好幾年的資料,終於在這個月出版了這本科學哲學的入門概論。它的前六個章節涵蓋邏輯實證論以降,至後孔恩時期(拉卡托斯、費爾阿本、勞丹、蘭吉諾)幾乎所有重要的科學哲學理論、論證和辯論;七到九章討論科學哲學三個比較重要的子議題︰實在論/反實在論爭辯、應用至社會科學的科學哲學,以及科學理論的模型論;最後一章則簡介台灣的科學哲學研究發展。我想,它大概是介紹科學哲學最完整的中文書了。

點開左邊的「科學哲學」分類,你會看到一些相關的文章,例如韓培爾對科學解釋的解釋波普的否證論等等。那些文章介紹的理論都有被涵蓋在陳老師的書裡,要是你覺得那些文章滿有趣的,這本書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相關連結︰
  1. 群學出版社的書籍簡介以及目錄
  2. 第一章前兩節試讀
順便一提︰群學幫老師做的封面真是好看,要是我以後出哲學書,也要找群學幫我做。

中文世界中我看過幹譙分析哲學寫得最好的文章

我要推薦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pyridine寫的,主張分析哲學不如分析哲學家自稱的那麼有用,能夠釐清概念,同時宣稱心靈哲學是偽科學,而科學哲學則對科學家沒有任何幫助。

為什麼要推薦這篇罵哲學的文章?除了因為網路上其它幹譙哲學的發言通常只是腦殘嘴砲,也因為這篇文章真誠地提出了一些犀利而且不容易回答的質疑。

寫哲學哲學雞蛋糕這麼久,我一直堅持哲學家應該在學術上誠實,辦不到的事情不能唬爛,跟自己無關的功績也不能延攬,更不能賣弄高深、欺世盜名。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部落格簡介的第二段就註明:
分析哲學作為一門研究領域,大概從未直接生產過什麼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學術成果。分析哲學不能(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算命書一般)幫助你洞察人心,也沒辦法(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哲理書一般)掌握宇宙天地的真理,或(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勵志書一般)激勵你走向成功。除非你和分析哲學家有一樣的怪癖,喜歡分析概念尋找定義,否則,分析哲學能提供給你的,大概頂多只有智識的挑戰,和變聰明訓練
因此,當別人指控你的研究不如你想的有價值(你宣稱你的研究可以做到某件它實際上做不到的事),合理的反應不是抱怨對方沒慧根,而是試著理解和分析對方的論點和理由,搞清楚誰對誰錯。

我賭爛李家同和龍應台那種推薦癖,所以我很少主張什麼東西是你一定要讀或者一定要經歷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你是個誠實的哲學人,你應該看看pyridine的質疑,試著弄清楚他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錯,並且依據其結果調整自己對於哲學的期待。同時,對於哲學系學生,這也是很好的訓練,可有助於讓你知道自己到底對自己在幹的事情有多少了解。妖西Wenson都寫了專文回應pyridine,我自己後來也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你看完pyridine的說法之後,也可以讀一讀我們的。

心靈哲學 – 偽科學
pyridine
“科學哲學對於科學的益處, 正如同鳥類學對鳥的益處” – 物理學家 Richard Feymann

“哲學像是城市, 科學像是鄉村. 後者提供前者食物, 換來的卻是垃圾”
哲學家 Massimo Piglucci 有關科學界限的文章真是把我惹毛了. 這裡一併把我對科學哲學不滿的地方寫出來. 我對所謂的心靈哲學尤其不滿. 先申明要是你的興趣是道德倫理或是美學這類的主題, 那我沒有什麼意見. 我的意見只限於跟科學有關的哲學.

I.

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一門學問叫做 Philosophy of Mind? 哲學有很多 “Philosophy of XXX”. 這些 XXX 外人看得是莫名其妙. 有時 XXX 是一整門學問, 如數學哲學, 科學哲學, 歷史哲學. 但是為什麼沒有工程哲學, 醫學哲學, 或是電腦科學哲學? 有時 XXX 是一門比較專門的學問, 如物理哲學. 但為什麼沒有化學哲學, 地質哲學, 氣象哲學, 海洋哲學? 所謂的 mind, 是人體的一個生理學機能, 但哲學家對別的生理學機能沒有興趣. 例如說沒有呼吸哲學, 消化哲學, 泌尿哲學. 有時 XXX 廣泛到難以理解怎麼可能可以當成一個主題研究, 如傳播哲學 (philosopgy of communication) 與時間哲學. 我最近還看到什麼 philosophy of action 的. 匪夷所思.

把這些 philosophy of XXX 跟傳統哲學的主題 (倫理, 知識論等等) 加起來, 你會發現哲學的主題是沒有系統, 沒有原則的. 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這些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可以有什麼共同的方法學與原則. 沒有其他的學問是如此運作的. 以生物為例, 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生物的主題, 只要是活的東西, 就是生物的主題, 就有人研究. 生物學不會選擇性的挑一兩件事來討論. 非系統化的學問令人懷疑, 因為它容易偏頗. 要是生物學家只研究多細胞生物, 或是只研究路上動物, 那不但不完整, 而且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再以心靈哲學為例, 哲學家因為不在乎心靈以外的生理學機能, 誤以為 “心靈” 有特殊的性質, 需要特殊的理論. 其實呼吸, 消化, 免疫等等學問都跟心靈一樣複雜, 一樣神祕, 有許多基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把心靈跟其他的生理學問題分開, 是見樹不見林. 哲學家擔心別的學問會有 bias 的問題. 但哲學才是偏頗的學問. 哲學家亂槍打鳥的游擊戰作風, 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

II.

我接下來要說明的事, 是哲學對科學沒有貢獻. 以心靈哲學為例, 我要說的是心靈哲學是一門偽科學. 你也許會抗議說哲學不是科學, 因此不能用科學的標準評判. 問題是有些心靈哲學家不請自來, 自稱為認知科學家. 既然這些人使用科學家的頭銜, 那就得照科學的規矩玩遊戲. 不把自己視為認知科學的哲學, 稍後再討論.

哲學家是很差的科學家, 這可以從他們的科學成就來評斷. 我們可以客觀的評估哲學有沒有產生有用的知識: 只要查一查科學家引用哲學論文的頻率就可以確定. 我從來沒讀過, 我也沒碰到過在乎哲學的科學家. 我可以輕易舉出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對認知科學做的直接貢獻, 哲學是我唯一沒聽說過有什麼結果的學問.

你可能會反駁:
  1. 那是因為科學家對人文學有成見, 不願意聽哲學家的東西. 這是沒有根據的. 心理學是一門軟性, 比較接近人文學的學問. 但心理學家很順利的成為認知科學的基礎之一. 沒有心理學, 大部份的認知科學都無法運作. 神經科學會議裡心理學家的出席的機率非常高, 心理學的論文被整個認知科學引用. 我自己就大量引用心理學的文獻. 不會有認知科學家不懂一點心理學, 但不懂哲學的認知科學家是常態.
  2. 那是因為科學家沒有從小受哲學訓練, 不願意花時間學高深的學問. 這也是錯的. 首先, 很多心理學家, 或是神經科學家是從人文學那邊轉來的. 沒受過理工訓練的認知科學家大有人在. 認知科學是真的跨越理工與人文的學問. 我在念認知科學的時候, 理工出身的研究生跟人文出身的研究生大約是一半一半. 再來, 我認識的生物學家常常為了需要, 儘管沒有基礎訓練, 還是花時間學非常困難的數學 (微分幾何, 微分方程, 實變數分析等等). 我也認識心理學家為了使用 MRI, 學習很基本的量子力學. 哲學無論無何沒有難到這程度.
科學是非常競爭的行業.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你能比別人懂多一點點數學, 一點點物理, 一點點心理學, 甚至是一點點醫學, 藥物學, 化學, 分子生物, 電機工程, 軟體工程, 語言學, 人類學, 都會有特別的優勢. 因此科學家為了工作的需要, 隨時都準備好要學這些學問. 但我可以告訴你, 要是有一門學問可以安全的忽視, 一是哲學, 二是科學史. 你只要看看科學家的書櫃就可以知道是怎麼回事. 一個好的科學家的藏書通常五花八門, 但有哲學書籍的機會非常低.

心靈哲學自稱是認知科學的部份, 但它不像別的學問一樣跟所有相關的學問整合, 跟其他的科學家使用同樣的語言. 哲學要成為科學的一部份, 就得照著科學的遊戲規則來玩. 那就是說:
  1. 理論必須要能證偽. 許多心靈哲學的理論都達不到這個要求.
  2. 證據 (evidence) 是最重要的. 論證 (argument) 一文不值. 聰明的人太多了, 再聰明的理論, 再滴水不漏的論證, 都有錯的時候. 自然現象常常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力與思惟能力. 沒有經驗性證據的理論完全不值錢. 我腦子裡就有幾十個. 其實所有的人腦子裡都有幾十個論證. 他們的價值是零.
  3. 理論要做預測.
  4. 推論必須量化.
  5. 理論必須以已知的機制 (mechanism) 為基礎, 不能抽象籠統.
  6. 要是沒有證據, 不能隨便發明新詞. 心靈哲學充滿了奇怪的辭彙 (qualia, 各種 dualism, 各種殭屍, 還有什麼叫做 ontological category 的), 這些辭彙沒有任何科學家在用. 要是你不能說服別的科學家你發明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有問題, 哲學家不能一古腦的發明更多的辭彙.
  7. 要是別的科學家不在乎你講的話, 你的話就是錯的. Dualism 是錯的. 這是淺顯易見的事. 哲學家只要一天不放棄 dualism, 就是一門偽科學.
當然問題是要是哲學家做到這幾件事, 他基本上就是科學家, 而沒有哲學的意味了. 也就是說心靈哲學是多餘的.

不過幾乎所有的科學都有理論家. 神經科學也有理論神經科學, 他們是不做實驗, 只動腦筋的人. 也許哲學家跟他們比較像? 錯. 理論家的價值在於:
  1. 綜合許多不同的研究, 詮釋難以理解的資料.
  2. 根據理論, 做出預測.
哲學家做不到這兩件事. 因此不能跟理論物理學或是理論神經科學相比. 有關 6 跟 7 我得補充一下. 要是哲學家的理論不受到科學家的接受, 那當然有可能是科學家的錯. 這時哲學家就必須扮演好理論學家的角色, 做到以上兩點, 說服其他的人. 心靈哲學家自外於科學的群體, 莽撞的關起門來發明了ㄧ大堆莫名其妙的理論, 完全不顧科學家的意見. 這是很奇怪的行為.

III.

以下探討不以產生科學為己任的科學哲學家. 常見的說法是科學需要外人的監督. 這個外人就是哲學. 這有兩個問題: 1. 誰來護衛護身天使? (who guards the gaurdian angel?). 2. 哲學家有什麼專長可以監督科學? 有關第二個問題, 常見的回答是哲學家擅長 “釐清概念”. 言下之意就是科學家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自己想不清楚自己的問題, 需要外人幫忙. 這也是難以理解的. 首先請回答, 有哪一個近代科學, 其中的概念是靠哲學家釐清的? 要是哲學家從來就沒有成功的釐清過科學的概念,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哲學家特別擅長釐清概念? 假想這個情況: 哲學家也許認為程式設計師不懂暫存器 (register) 真正的意義, 在思考暫存器的時候使用錯誤的比喻, 需要哲學家釐清這個概念. 這是很荒謬的. 只要程式設計師寫的軟體能執行, 他就是懂程式設計. 沒有第二個人有資格宣稱他更懂程式設計的真諦. 科學也是一樣, 科學是非常昂貴而且費時的, 一個錯誤的代價相當高, 花了大量時間但沒有結果的機率也是非常的高, 要是科學家自己不懂科學的概念, 怎麼可能正確的做實驗? 我強調科學家常常犯錯, 而犯錯的代價非常高, 要是哲學能夠幫助科學, 科學家會不顧一切的找他們幫忙. 事實是很少科學家認真的找哲學家合作,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幫忙. 生物學家常常到處尋找合作的對象, 我自己常常寫信尋求各種專家的意見, 而他們的意見多多少少都有幫助. 哲學家提不出什麼幫助, 而且有經驗的科學家都知道, 哲學家壞事的機會很大, 因為他們根本不講理 (我知道有哲學家自己吃肉, 但毫不保留的杯葛所有的動物實驗, 完全不聽道理的), 堅持在小地方做文章, 不顧大局.

哲學家之所以會以為自己特別擅長分析概念, 那多半是低估了別人分析的能力. 每次哲學家所謂釐清的概念, 都是非常 trivial 的. 以哲學家 Patricia Churchland 寫的神經科學教科書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為例, 每次她要大費篇幅的解釋概念, 我心中想的都是: 為什麼她要浪費時間講這麼淺顯的東西? 有誰的腦經不清楚到要需要釐清這些概念的? 哲學家把 讀者當白癡的做法令人難以下嚥.

還有一個哲學家並不擅分析概念的證明: 要是本來不清楚的概念得到了釐清, 那這個問題應該要有重要突破才對. 但 1. 這根現實不合. 2. 科學常常產生許多難以理解的資料. 以神經科學為例, 許多高階認知的研究得到複雜難以理解的資料, 而且互相抵觸. 有許多議題, 是處在混亂的情況. 每過一陣子就會有人以 review 的形式, 綜合各家說法, 想辦法找出新的方向. 這些 review 非常受到科學家重視. 發表 review 的期刊影響力常常高於發表新研究的期刊. 這些 review 從來就不是哲學家寫的. 不信的話你可以去查查. 要是哲學家擅長釐清概念,為什麼他們交不出成績單來? 為什麼真正有用的釐清概念的人都是科學家?

你也許會反駁有些哲學家也有提出實驗設計, 幫助科學尋找題材的. 但是:
  1. 比例有多少? 有比其他的行業多嗎? 電腦科學家直接幫助神經科學設計實驗的例子多的很.
  2. 這時這個哲學家就變成科學家了. 也就是說他在設計實驗, 或是進行實驗時, 使用的是常識, 而不是哲學的專長. 以我自己求學的經驗為例, 幾乎我修過所有的認知科學的課, 不管是多專業, 都有哲學系的學生來修. 他們講哲學的時候常常是沒有人聽的懂, 但他們只要開口討論科學議題, 思考的方法跟科學家一模一樣, 完全沒有特殊的地方. 也就是說哲學的訓練並沒有給他們特殊的能力. 請注意, 要是數學系的學生來修課, 他們講的話通常有獨到的見解, 值得一聽, 那是因為他們的訓練的確是有別人沒有的長處 (如解方程式的能力以及量化的找出矛盾的能力).
為什麼哲學家對自己思考的能力膨脹到跟現實脫節的地步? 因為:
  1. 真正的科學突破不是來自基礎概念, 而是來自細節. 許許多多的突破是因為科技的進步. 因為電腦技術而達成的基礎科學突破, 比比皆是. 因為釐清基本概念而得到的突破, 一個都想不出來.
  2. 科學家看似不重視論證, 那不是因為論證是哲學的專長, 而是因為科學的論證多半已量化, 真正重要的推理是寫在公式裡, 不是寫成 P and !P. 科學的重點不是 “這一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 而是 “理論值跟測量值差多少? 有沒有大到要推翻模型的時候?” 這是比邏輯推理還要強大的多的工具, 但哲學家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優勢.
  3. 哲學家因為沒有專門的知識, 沒有能力判斷實驗資料的可性度, 因此根本沒有能力進行批判思考. 再以神經科學為例, 要解釋科學資料, 需要對所有的細節都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行. 看似不重要的細節, 如麻醉劑的選擇, 手術技巧, 統計方法等等, 都會直接影響資料的解讀. 這些知識要是沒有真的在實驗室呆過幾年, 是不可能掌握的, 不管你讀多少書, 跟多少人討論都沒有用.
你可以反駁說現代哲學系學生有實驗室經驗的也不少, 應該不成問題. 我承認這是對的, 但科學不是可以玩票的, 我只要跟我的經驗稍微遠一點點的研究, 就不敢隨便下斷言, 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很容易造成誤解. 哲學家希望靠著 “big picture” 就能思考科學, 那是癡人說夢, 完全不可能的.

最後我還是要提哲學的任意性. 要是我說如果哲學家幫研究癌症的科學家釐清概念, 也許癌症就有機會有大突破了, 你一定會覺得我在開玩笑. 你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我說哲學家幫助研究氣象的人釐清概念, 也許氣象預報就會更準確了. 這都是不可能的. 那我們為什麼以為哲學可以釐清科學的概念呢? 不管再聰明的神經科學家, 都會知道最懂癌症的人, 就是研究癌症的人, 他們一定是做了一切的努力, 思考過所有的可能性. 不是神經科學家可以幫忙的. 為什麼哲學家以為他們可以治療癌症呢? 當然他們不認為哲學能幫助癌症研究. 那他們為什麼以為哲學能幫助認知科學呢?

IV.

我承認哲學家之間有許多聰明的人, 聰明的哲學家的確有可能克服許多困難, 達到專業神經科學家的水準. Pat Churchland 便是ㄧ例. 問題是: 1. 這是特例. Churchland 真的去念了一個神經科學的博士. 這種哲學家有多少? 2. 哲學奇怪的地方就是要是有哲學家自己作實驗, 那他的研究立刻就會成為科學的一部份, 而且立刻就會離開哲學的領域. 要是一個神經科學家做了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這是很常見的事), 這個研究通常同時是神經科學, 同時是心理學. 但哲學跟科學是不相容的. 沒有東西同時是哲學同時又是科學.

為什麼呢? 別的學問都是以問題為基礎. 生物學家的責任是解決一切跟生物有關的問題, 不管是用什麼方法, 只要能夠回答問題, 都要學, 都要用. 哲學是沒有固定目標的學問. 哲學的定義, 就是不做事, 只想. 因此只要作實驗, 就不是哲學, 而是科學. 這也說明了哲學是自殘的學問.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實驗能夠回答有關心靈的重要問題, 但這些自稱想要了解心靈的人, 很任性的決定了只要要動一支手指, 他們都不願意做. 他們堅持不參與跟自己的問題有直接相關的活動. 這是難以理解的. 而且也證明了心靈哲學家是在打游擊, 不是真的想要研究心靈, 否則他們會用所有的方法.

也許你會辯解說實驗哲學就是強調做的哲學. 但 1: 實驗哲學不是主流, 2: 作實驗的哲學家跟作實驗的科學家有什麼不同? 作實驗的哲學家就是科學家. 他沒有獨立的 identity, 也沒有獨特的方法學, 也沒有獨到的見解.

V.

哲學家也可以說哲學並不需要有進展. 因此以上講的都不是哲學的錯. 請注意, 哲學是納稅人養的. 你要如何說服納稅人你的研究不需要有進展? 接下來, 這是一種 ad hoc 的 special pleading. 也就是給哲學特別的豁免權. 很重要的是哲學並不是在原則上不能有進展, 要是有人花很多時間想一件事, 他的確可能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他也有可能想出新東西來. 要是所有的哲學家都想不出個結果來, 你就得思考是不是哲學的工具是錯的, 因該把專門的問題交給專門的人. 宇宙論曾經是哲學的一部份, 今日沒有哲學家敢動宇宙論, 因為那已經成了非常專業的學問. 認知科學也是如此.

心靈哲學一般而言算是分析哲學的一支. 很不幸的分析哲學 P and !P 的思考風格是科學之敵. 這也是心靈哲學沒有進展的理由之一. 我們對心靈了解太少, 要回答一個有關心靈的陳述是真還是偽, 是沒有意義的. 我門還沒有達到能想出有意義的 P 的時候. 認知科學唯一的出路, 是建造模型, 並且評估模型的正確性. 哲學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VI.

心靈哲學宣稱心靈哲學思考的是非常高階的問題, 遲早有一天科學家得面對這些問題, 因此哲學家先幫科學家鋪路. 這值得懷疑, 因為心靈哲學的理論, 問題在於太膚淺太籠統而不是太高深, 我們已經知道這麼簡單的理論不太可能處理心靈的問題.

再來就是所謂的先思考難的問題, 其實是一個藉口. 所有的科學家腦中都有一兩個天馬行空的好點子, 想要探討意識或是個人意志.但在我們沒有足夠的科技處理那些問題的時候, 大部份的時間市花在花理一些很技術, 很細微的問題. 就算哲學家主要對高階層的心靈有興趣, 難道他們不會偶爾處理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嗎? 要是哲學家連容易的問題都沒有進展, 我們怎麼知道他們真正在思考難的問題?

還有就是科學家並不是只對低階的問題有興趣, 用不著哲學家來操心. 我有興趣的主題包跨意識, 也包跨 qualia, 也包跨個人意志與創造力, 美感, 道德感…等等. 這些都有科學家在研究, 他們也不需要哲學.

有些心靈哲學家說心靈現象在原則上超越了科學的範疇, 因此哲學才是正牌的認知科學. 這些說法都是跟科學的事實相抵觸, 而且墮入神秘主義的陷阱. 尤其要注意的是這些說法很容易被宗教人士拿來當反理性的武器, 或是反演化論的武器, 不能不小心. 其實這類的 “哲學” 跟宗教神學用的思路比較接近. 如宗教的 god of the gap, 到了哲學家手裡變成 the mind of the gap, 或是 the qualia of the gap, 也就是他們有興趣的問題, 都正好在科學還不能研究的範疇裡. 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科學不能了解心靈, 類似宗教人愛說的宗教是 another way of knowing. 這些都是反智反理性的, 是科學之敵.

2.26.2010

來投負一票

我猜大家都同意,我們的議員和立法委員的表現常常很愚蠢。這或許一部分來自於媒體選擇性披露造成的偏見,但也不能否認媒體的這種獵奇偏好也使得政治人物容易染上耍寶爭鋒頭的傾向:對他們來說,做一些低能高調的事情遠比老實推動政策容易帶來知名度,而在目前的局勢下知名度通常只會帶來好處,除非你搞外遇。

這當然不是好現象,如果政治人物都忙著進行「看看誰最紅」的軍備競賽,誰來為老百姓做事?可惜的是,目前的台灣似乎沒有阻止這種情況的有效方法。

我提供一個點子:選舉時,選民要有投「負一票」的權利:讓你選擇的那傢伙的票數減一。這會使得那些爭取知名度或欺負弱勢的政客有所忌憚,因為他們再也不知道某個舉動帶來的會是哪種票。而且,這種投票選項或許比傳統投票更有反應民意的效果,因為,拜媒體之賜,就算你不知道哪個傢伙值得支持,你也一定知道哪些傢伙不值得支持。

防誘騙,非反同志

新聞真是讓人不舒服。
提案的議員李慶元昨天表示,有多位家長向他陳情,希望高中職以下學生適性發展,不受外界干擾,等到大專性向定性後,學生當然可自由發揮。
如果李慶元是認真的,他也應該贊成政府出手阻止任何向學生暗示異性戀的東西,包括健康教育裡面打炮的那一篇。
李慶元說,有些同志團體進入校園吸納很多學生,但其目的都要大家訂雜誌、書刊,去某些特定餐廳用餐,甚至從事某些行為,「以同志名義,隱藏商業目的」,這是非常不道德的。
哪個白痴商人會假借同志這麼妖魔的名字來做生意啊?如果你生活在中世紀,會假借異教徒名義擺攤賣小熊餅乾嗎?

這個事件背後的原理大概是這樣:保守又神經質的父母剛好握有投票權(而他們對政治冷漠的小孩又常常剛好沒有),於是對議員來說,該朝著誰綵衣娛親非常明顯。


Note:
  1. 延伸閱讀:李慶元沒有歧視同志?鬼才相信!

2.25.2010

討厭死刑的灰塵

推薦一篇反對死刑的文章,灰塵寫的,裡面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除了下面這個之外,我認同他的大部分論點︰
『我一貫都是反死刑的,因為我認為「誰都不應該殺人」,這是基於對生命的愛護,我跟人道團體的原始動機一樣,而不是考量死刑作為一個社會治安機制有沒有用、合不合理。當然,若你是在做緊急避難(害怕自己死亡或重傷),當下不得已,我認同你可以殺人。 』
另外,在灰塵討論這篇文章的裡,你可以看到應報論者跳針的嘴臉。

既然性交易是正當的,你怎麼不去做?

之前寫了很多字說明為什麼
  • 如果性工作是正當的,不該被禁止的,那麼,你自己為什麼不去做?
  • 如果性工作是正當的,不該被禁止的,那麼,當你的配偶或子女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你應該要很高興啊!
這類說法一點道理也沒有。

我剛剛想到一個很令人開心的回應方式,當你在第一現場遇到招搖上述論調的人,馬上可以拿來用:
「我支持言論自由,我相信就算有人在網路上耍腦殘,政府也不應該禁止。可是看到你真的這樣做,我可是一點也不高興。」

阿信、伊斯蘭長袍,以及價值觀修正的理由

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法國考慮立法禁止女性在公共場合穿戴伊斯蘭長袍。有人認為這是對於虔誠回教女性的自由侵害,然而另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規定其實保護了那群比較自由派的回教女性,因為她們可以以此為藉口不穿長袍,避開來自傳統人士的責備或處罰。

對於這樣的現象,可能會有一些評論,例如:
  • 因為傳統價值觀而規定女性穿長袍,否則就要依「宗法」處罰,這是違反道德的,對於自由的侵犯。
  • 那些生長在回教家庭,卻不喜歡穿長袍的女性,有權反抗(或者不配合)。
  • 但是法國政府也做得太過頭,人家喜歡穿什麼干你屁事?
我對於這些說法沒有什麼意見。然而,對我來說,這個議題裡存在一個更有趣的問題:
大熊是個傳統的伊斯蘭女性(!),從小父母就教導她各式各樣的伊斯蘭傳統與戒律,這些規則複雜且嚴格,讓大熊有過一段痛苦卻無法反抗的童年。現在大熊已經很習慣依照伊斯蘭的方法過活,她每天外出時都穿長袍,並且在長袍被惡作劇的小鬼扯下,露出臉龐時真心地感到羞恥。儘管如果大熊當初不是生長在伊斯蘭家庭,她應該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和習慣,然而,現在大熊習慣而且喜歡伊斯蘭的生活方式。
我同意大熊,就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有權利依自己的價值觀改變生活方式。然而,考慮到她的價值觀(寧願穿長袍出門,否則覺得羞恥)是在童年時被嚴苛的傳統半強迫地植入的:
  1. 如果可以的話,她是不是應該改變這樣的價值觀?
  2. 或者至少,她有沒有理由改變這樣的價值觀?
    (注意:某人有理由做某件事不代表他就應該去做,因為他可能有更好的理由不去做,例如這件事情的成本太高)
我可以把這個問題整理成更一般(general)的形式:
如果一個人的某個價值觀X是被一個非自願的過程植入的,這本身是否就足以構成這個人把X拿掉的理由?
這個問題不但在哲學上迷人,在實務上也重要,因為它的答案關係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可以(甚至應該)為了某人本身的好處(而非僅僅基於品德衝動)而改變他的價值觀,即使他並不願意。台灣的社會工作者有時會遇到一些因為受到長期不公平對待而漸漸習以為常的人,例如小媳婦或是被欺負的孩童,對於某些在我們看來是被佔便宜的事情,他們認為無所謂,甚至相信那是自己應該受到的對待。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進入第三世界關懷那些在我們看來是受到不人道的對待卻毫不自知的人。對我們來說,他們是受到長期「洗腦」而被灌輸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如果行有餘力,我們應該幫助他們修正這些價值觀,當然,他們本身可能並不願意,但是這是因為他們被洗腦了。然而,這是對的嗎?

我相信那些不公平的對待是非自願的,也因此它們是錯的,應該被阻止(相關的問題:不公平和非自願是否有相互蘊含?如果沒有,它們是否足以各自單獨成為道德譴責的理由?)。我也相信某些經由那些非自願過程產生的後果應該被補償,例如財富、社會地位的差距。然而,死忠回教婦女真心地認為自己出門應該把頭臉包起來,否則會很丟人;阿信相信自己應該為婆婆做一切事情,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如果這些價值觀(或是價值觀的部份)都是因為某些非自願過程而產生的,當事人是否就因此有理由修正它們?努力勸說回教婦女解放的世界志工,是在做一件道德上對的事情嗎?


Note:
  1. 延伸閱讀:性保守的災難

2.22.2010

中正哲研所這學期開的課

哲學基本問題討論(四)
Basic Issues in Philosophy (IV)
藍亭 (這是碩士班的必修課程,由講師帶領大家進行討論)

自由與責任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王一奇 授課大綱

形上學與心靈哲學專題:自我與人格同一
Seminar in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ind: Self and Personal Identity
鄭凱元(授課大綱好像還沒上線,找到的人麻煩回報一下)

心靈哲學專題︰自我意識
Seminar in Philosophy of Mind: Self Consciousness
藍亭 授課大綱

知識論專題:知態可能性
Seminar in Epistemology: Epistemic Possibility
侯維之 授課大綱

生物學哲學專題:遺傳與基因
Seminar in Philosophy of Biology: Heredity and Gene
陳瑞麟 授課大綱

邏輯專題:集合論
Seminar in Logic: Set Theory
蔡行健 授課大綱

後設倫理學專題討論
Seminar in Meta-ethics
許漢 授課大綱
你可以在中正大學的教務系統找到其它相關資訊,以及大學部課程

怎麼知道鳳仙花會不會痛?



植物有沒有心靈?至少有一個原因使得這個問題值得問:如果植物有心靈,那麼,以避免殘害生命為由吃素的人可能就會受到這樣的質疑:植物也有心靈,為什麼你們吃植物?(謝謝coondia問了這個有趣的問題)

在動物權的爭論中,我的立場比較極端:我並不認為為了好玩而濫殺動物是道德上錯的。但是在這裡我可以為那些為了避免殘害生命而吃素的人說一些話,因為我也相信事實上存在有一些理由讓我們相信動物有心靈,而這些理由並不同時支持植物的心靈的存在。

一個支持動物心靈的說法是,你可以從動物的複雜行為看得出來:牠們會動、吃東西、逃跑,這就是有心靈的表現。然而,你的對手可能會說,就算全身癱瘓的人沒有那些能力,你也不會認為他沒有心靈。

在這裡,顯然你需要一個前提:心靈是演化來的物種基本配備,因此,只要你有心靈,跟你屬於同一物種的其他個體通常也會有心靈。因此,因為我們知道正常人有心靈,所以我們知道全身癱瘓的人也有心靈。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得承認鳳仙花有心靈,因為任何一株鳳仙花都沒有會活蹦亂跳的表兄弟。

事實上,如果你承認心靈是演化的產物,你會擁有一個更強大的論證:沒有用又複雜的東西不會演化出來,心靈很複雜,而且對植物(以及植物的任何祖先都)沒有用,因此植物沒有心靈。

對於心靈,科學家有很多說法,不過一個共識是,任何在物理上make sense的心靈*1,都具有處理資訊和決策行為的能力:心靈整理感官接收的訊息,做出判斷,然後通知你的身體應該怎麼做。如果這些功能所帶來的優勢是心靈之所以演化出來的主要原因,那麼顯然植物不會演化出心靈,因為植物缺乏行為能力,一個被困在鳳仙花枝幹裡的心靈,沒辦法幫助牠躲避敵人或是計算成熟時間。心靈作為複雜的器官,需要藉由展現功能創造競爭優勢來受到天擇青睞,然而,缺乏感知和行動能力的個體,以及其擁有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太簡單的個體(例如細菌)都無法展現心靈帶來的優勢,因此心靈不會在它們的演化旅途中出現。

同樣的推理也可以用在痛覺上。痛覺會演化出來,是因為它幫助我們躲避危險。如果這就是痛覺演化出來的全部原因,那麼鳳仙花這類即使會痛也無法躲避危險的物種就不會演化出痛覺。

我知道有一些植物會展現看起來像是在躲避危險的行為,例如含羞草。但是這類用水壓的簡單原理(是嗎?我不太確定)就可以解釋的現象,並不需要預設痛覺和心靈。


Note:
  1. 什麼是在物理上不make sense的心靈?二元論的那種心靈就是。

2.21.2010

捷運、開水、菸、小朋友

『據「大眾捷運法」第50條規定,捷運車站內禁止飲食、嚼食口香糖或檳榔等,違者可處1500元至7500元罰鍰。有民眾就對此表示,指自己小孩曾經口渴想喝水,但礙於「捷運內禁止飲食」的規定只好作罷,結果卻導致小孩口渴吵鬧不休,反而造成其他乘客困擾,認為台鐵與高鐵都可以喝水,希望捷運也可以開放禁止飲水的規定。

國民黨立委趙麗雲也認為,北高捷運「禁止飲食」的規定,對許多年長者與身體健康有特殊需求的民眾而言太過嚴苛,加上部分民眾搭乘捷運的時間,最多可長達1個多小時,要民眾在這段時間內滴水不沾實在不合常理,建議捷運局增訂飲用白開水不在禁止飲食的限制範圍。 』

2010/02/20 NOW NEWS 生活中心
我的想法:
  1. 臺鐵就是因為開放飲食才那麼髒的啊。目前高鐵比較乾淨,可能有幾個原因:

    1. 還沒變髒
    2. 人口吞吐量少
    3. 乘客社經地位比較高

  2. 我相信全面禁止飲食是有理由的,例如取締方便:如果開放飲用白開水,站務人員就得想辦法在一堆喝東西的人裡找出喝飲料的人,這樣會降低監察效率,增加不守規矩的人矇混過關的機會以及因此而生的髒亂。當然這並不是說一旦開放飲用白開水,就一定會有可被觀察到的髒亂增加,這取決於實際上開放飲用白開水造成的取締困難程度,以及清潔員的威能。或許政府可以試辦幾個月,再由可靠的數據(例如髒亂程度、清潔員的加班時數)評估這樣做划不划得來(即,大家願不願意用這樣的髒亂程度和多支付給站務人員、清潔員的薪水換取在捷運上喝水的自由)。

  3. 姑且不論他們的意見是不是考量周全的,我們的立法委員有心關懷坐捷運的民眾是否受到不人道待遇,這當然是很好。不過,這樣的關懷似乎還輪不到像是在可恨動物區吸菸區裡沒尊嚴地排排坐的人們,以及能不能喝水還得看老師臉色的義務教育學生,這類受到不但不人道,而且針對性地不平等的待遇的人。


順便一提:
『...立委趙麗雲提案,增訂「飲用白開水不在禁止飲食範圍。」但另一位呼應這項主張的立委鄭汝芬卻認為,應增訂「飲用水不在禁止飲食的範圍內」。

「白開水」好還是「飲用水」好?趙麗雲說,飲用水的範圍太廣,只要是能喝的,包括茶、糖水、飲料等,都是「飲用水」,她只想替「白開水」解禁,不支持幫其他能喝的水開大門。

鄭汝芬則認為,「飲用水」就是大家所謂的白開水,沒有人會把白開水以外的水,當成飲用水,所以,在大家的印象,飲用水就等於白開水,因此,修法文字上,不用特別強調是白開水。』

2010-02-20 中國時報 曾薏蘋
這些立委比哲學家還囉唆。法條當然是要用最無爭議和歧義的字眼拼湊啊,什麼叫「修法文字上不用特別強調是白開水」?法律書裡冷僻該死的詞一大堆,人人都懂的「白開水」有什麼好挑剔的?花錢養你不是要你為了讓自己順眼去改法條欸。

2.20.2010

假平權,真洗腦

在復興國中散步,女廁門口佈告欄貼著一張海報,斗大的標題印著「兩性平權ABC」,下面的說明大概是這樣:
A. 拒絕婚前性行為
B. 單一性伴侶
C. 戴保險套
我靠,這應該是「性保守ABC」才對吧。

今天我最大

我23歲了,快祝我生日快樂!

2.19.2010

康德的性生活

以下轉貼自Pyridine
法國哲學家/作家的新書引用哲學家 Jean-Baptiste Botul 的作品 La Vie sexuelle d’Emmanuel Kant (康德的性生活) 批評康德. 問題是 Jean-Baptiste Botul 其實是幽默作家 Frédéric Pagès 虛構出來的人物. 詳情見此.

你上天堂了,你的寵物怎麼辦?

以下轉貼自ptt無神論版,原作者為Yenchin:
http://io9.com/5473891/
http://eternal-earthbound-pets.com/Home_Page.html

如果有基督教朋友擔心(樂見?)自己「被提」了, 寵物被困在地球上無人照顧, 這個 "Eternal Earthbound Pets" (永世困地寵物) 團體很樂意提供照顧服務

在預付 110$ 美金 (3000+ 台幣) 後, 如果客戶十年內發生「被提」, 這個團體會馬上令困在地球的寵物「得救」, 如果客戶有超過一隻的話每隻會加收 15$ (450+ 台幣)
當然如果客戶的家人還在地球上的話也可以由他們繼續照顧寵物

有些好心的信徒可能會問, 「萬一負責照顧的人被提怎麼辦?」

這不用擔心, 這公司的員工均白紙黑字為無神論者, 因此:
馬可福音 3:29 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
所以保證員工們會在地上受苦並照顧寵物 XD

2.18.2010

遇見一個哲學詞之後我該怎麼辦?

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哲學詞彙,卻不知道它的意思,或者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哲學理論或概念,想要深入了解的時候,該怎麼辦?下面介紹一些辦法:

中文資訊

除非你說的是中國哲學,否則我一點也不推薦你參考中文的哲學資料,因為研究哲學的華人太少,資料不齊全,而且品質參差不齊,不管是網路上的還是印成書的、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的,都不見得有保障。如果你願意讀英文,請直接跳到第二部份,不過,如果你堅持,下面是我對於一些中文資料來源的評論:

如果你對於該怎麼找資料幫助自己了解眼前的哲學詞兒沒什麼頭緒,那麼你大概也很難判斷一本中文的哲學書是否可靠。你可以參考我的哲學書單,另外,劍橋哲學辭典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它對於某些詞彙的說明連我也看不懂。

維基百科
作為哲學資訊來源,中文的維基百科不太理想,因為中文哲學人口太少,而且大家都忙著找工作,沒人有時間搞維基,這導致維基百科的哲學相關條目不完整,說明力低落而且可能有錯誤。要是我以後當上教授,我會叫我的學生去編哲學條目。

批踢踢西洋哲學版(w-philosophy)
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能是比中文維基更好的哲學資訊來源,只是你要po文發問。當然回答的人可能碰巧是個草包,不過如果他講錯了,有很大的機會會被鞭。

中文分析哲學搜尋引擎
這是我編輯的搜尋引擎,資料庫中收納的每個網站都是受到我肯定的哲學訊息來源,如果你信任我給的找資料建議,沒有理由不用這個引擎搜尋看看。

英文資訊

英文的網路世界中哲學的資料非常豐富,要是你願意讀英文,大部分的入門問題應該都可以搞定。當然,要用英文查資料必須要有英文關鍵字,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查的東西的英文名字,可以先用中文維基找到那個條目,然後轉到Wiki去。
Wiki
你可以在英文維基找到大部分哲學詞彙的解釋和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的優點是非常提綱挈領,你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部份的解說。然而它的缺點是說明太簡陋,沒辦法獨當一面,不過這可以由下面的其它來源補足。

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這兩個哲學百科都由專業哲學教授撰寫,內容豐富而且完整,讀起來類似有內建搜尋引擎的哲學教科書。然而它們的缺點是內容比較龐雜。通常我的作法是先用Wiki了解一個哲學詞大概在說什麼,再藉由史丹佛哲學辭典深入了解。史丹佛哲學辭典目前仍在繼續增加條目和更新舊文章,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最新的文章們。

2.15.2010

仰山學堂04,妖西和藍亭的迴響

活動結束之後,我特別邀請講師妖西和藍亭在情人節寫些東西給大家,他們很豪爽地答應了。

這是妖西的:
長久以來,西方哲學在台灣一直是一門弱勢、冷門的學科。和西方國家不同(比方說美國,哲學教育在中學時期便已經開始),台灣絕大多數的大學都沒有設立哲學系。許多大學生在此環境下,因此缺少訓練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有感於此,本人自英國留學回台後,受朱家安邀請,有幸擔任仰山學堂02、03、04的講師,協助仰山學堂進行推廣哲學的工作。

擔任三次講師,有一些心得感想。首先是場地設備。仰山基金會協助提供的場地新穎寬敞,光線充足。此外,電子投影設備完善,讓講師在教材呈現上有多元的發揮空間。周圍環境清幽寧靜,讓課程可以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順利進行,亦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員可在課堂間散步休息。整體而言,場地相當舒適,十分適合作為營隊講習之用。

再者。由於哲學訓練重視互動、對談,讓參與者從這樣的過程中學會好的思考方式與問題解決能力,所以我的課一向會安排約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討論時間。就我擔任仰山學堂三次講師的經驗來說,學員在課堂中意見發表皆相當踴躍,意見也多扣緊主題未發散,與我的互動良好。另一方面,由於擔心嚴肅的哲學討論對於非哲學專業的學員來說可能稍嫌枯燥,故我在講課內容的安排上盡量以通俗哲學,或與日常生活較為相關的哲學討論為主。根據學員的課堂或課後的回應,學員的確有從課堂中引發對哲學的興趣並獲得有用的知識。這讓我感到相當欣慰、相當有成就感。

我個人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台灣教育過程中缺少能夠訓練人們獨立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哲學討論課程。時常聽到人們談「提升競爭力」的議題,但鮮少有人注意到,競爭力不會僅在專技、專業訓練中便得到提升。競爭力背後所需的創造力或軟實力,其實仰賴的是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唯有透過對既定的成規或既成的事實持反省的態度進行建設性的批判,新事物的發現或創造才有可能;而唯有發現或創造其它人所不能的事物,競爭力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因此,我非常感謝朱家安願意投入推廣哲學的工作,也深切期待他在接下來的每一個寒暑假繼續舉辦仰山學堂。在這樣一個急功好利的社會,願意投入這樣工作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個人也十分樂意抽空盡量參與,並給予可能的協助。我相信,一步一腳印,隨著仰山學堂持續的舉辦,哲學種子將會不斷地一直散播出去。

Yoshi, 2010.2.14

這是藍亭的:
To my friends from 仰山學堂 in 宜蘭:

I was honored to be invited and delighted to participate in your classes.

If I were possessed of wisdom and virtue, I would have tried to convey both to you on that day. But I have neither. At most, at best, I can only indicate some places where you are not likely to find either, and some places where you might find one of the two.

The shelves in bright, fancy, urban bookstores are filled with books that concern such topics as astr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type and personality, alleged proof that earth has been visited by aliens, simplistic ways of curing serious diseases, and so forth. I recommend that you not waste even one second of your time on these things.

The shelves of many old, dusty bookstores have an assortment of books, some written by Plato, some by Descartes, some by Russell, and some by philosophers of more recent vintage, like Patricia Churchland, Daniel Dennett, Andy Clark, Robert Nozick, and so forth. These I recommend. Not because these authors are infallible. Instead, I recommend them because they are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ttempt to address important issues in a way that is serious, careful, well-informed, and closely argued. I believe these can be guides to wisdom.

But always remember, none of these texts should be treated as examples of doctrine. For those of us who try to do analytic philosophy, indeed for anyone who does serious scholarship or scienc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doctrine. We always begin by assuming something, but this is merely because no serious thought can even get started if we try to consider too many things at once. The assumptions we make might well be wrong, indeed that is usually what turns out to be the case when revolutions in science or other ways of thinking occur. But good thinking needs a starting point—in place, in time, and in belief.

In advising that you try to become thinkers, I am not recommending that you distance yourselves from the world. Quite the contrary, for I want people to b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world around them. If thinking people are not engaged, those who don’t think, very much or very clearly, will be. And then the world becomes worse than it already is.

I’m not here suggesting that we need a world filled with Ph.D.’s. My experience has been that Ph.D.’s can be as blind, as doctrinaire, and as cruel as anyone else. And my father, who had very limited education, was one of the two wisest, most caring of men that I’ve ever known.

A starting point for all who care about thinking is the need to frequently remind ourselves that we might be wrong in our beliefs. This might lead you to wonder whether I should be more open-minded as regards astrology, and other such belief systems. The answer is no. We have excellent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strology is nonsense. Is it conceivable that we are wrong? Yes, but very unlikely. And we live in a probabilistic world. To be very unlikely means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unless someone comes up with a new and startling discovery. And in the case of astrology and the other examples mentioned above no new or startling discovery has been made.

Beyond the starting point though, much hard work is requi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king clearly and thinking unclearly are sharp. I recommend Plato and the others because one can learn how to think clearly by reading and reflecting on what they write.

As to virtue? I want thinkers to be engaged in this world, but I want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right way. What is the right way? As with so many things, it is far easier to say what it isn’t than to say what it is.

What it is not, is to use one’s knowledge to exploit others.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smart people who have used their intellect to create wealth, power, and influence for themselves, at the cost of exploiting our planet and other people. These people then proceed to hire public relations experts who create an image of goodness t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the media.

I hope that as good thinkers you will all b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content from the packaging.

The world is also filled with many good-hearted people, who do not exploit others, but who als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larger concerns of society. They look for a small corner of this planet wherein they can achieve a certain degree of material comfort and restrict their concerns to the welfare of their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 Since I have done noth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it is probably inappropriate of me to ask others to exert themselve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family and friends. But, fairly or unfairly, that is what I do.

When I was a teenager I started trying to read serious books, and trying to care about serious issues.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during 1967-1968, when I was 14 and 15, I followed closely the career of Bobby Kennedy. He was the brother of a former president, and himself a candidate for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Regrettably he was shot and killed in June of 1968.

He was the only person outside of my family or friends who I admired. Perhaps it was because I was young, and easily influenced by superficial factors, in the same way that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devote too much attention to actors, singers, or dancers. Maybe he was just a political version of a pop idol.

But maybe not.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se things clearly, for I was too young at the time, and too many years have passed. What I recall most is the refrain with which he ended most of his speeches. Speaking metaphorically, he liked to say that “the hottest places in hell are reserved for those people who in times of moral crisis do nothing.”

I interpret this as meaning that virtue requires more of us than that we just avoid causing harm to others. Virtue requires that we apply what knowledge or wisdom we have acquired, that we apply whatever skills we have cultivated as thinkers, to making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Or, at least we make the effort, even if the chances of success are small.

On th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I wish for you to become thinkers who care, care about other people, care about the world. I hope that in living such a life, you will achieve a sense of fulfillment. I don’t know what exactly to tell you to do. I don’t know how you should live your life. I can only exhort you to cultivate wisdom, so that when choosing you will choose well. And I believe that if you choose well, you will be the kind of people who can recognize a moral crisis, and who will do whatever they can to resolve it, not just for yourselves individually, but for all of us who share this world with you.

Tim, 2010.2.14

2.14.2010

雞蛋糕哲學接龍

這個遊戲發想於一些論壇出現過的問答接龍,原則上在那些問答接龍中參加的人只能選擇1.回答上一個人問的問題,然後丟一個新問題,或者2.回家吃自己。不過為了鼓勵討論,以及順便讓大家熟悉新的留言系統,我加了一些選項。

遊戲規則:
  1. 如果你想要丟新問題,你必須在最下面本來就有的那個編輯框裡重複上一個提供問題的人提供的問題,回答它,並且打下你的新問題。這樣一來,你的留言就會獨立出現在整個留言的最尾端,不會縮在別人下面。(我預設上一個提供問題的人出現在整串留言的最上面,不過,你可以用文章左下角的「sort by...」調整排序設定)

  2. 如果你目前對於丟新問題沒興趣,但是想要回答問題,或者想要回應別人,按下你的回應對象下面的「reply」,會出現一個編輯框,請在那個編輯框裡面留言。這樣一來,你的留言就會縮排出現在你的回應對象的下面。

  3. 選擇(1)的人請依照這樣的格式留言:
    上一個問題:...

    我的回答:...

    我的問題:...
    選擇(2)的人,格式不限。

  4. 關於問題的內容:你自由心證覺得可以跟哲學扯上關係的問題都行。另外,我希望提供問題的人能至少選一個別人對於自己的問題的回應,說明自己是否滿意那個回應,以及其原因。

2.13.2010

仰山學堂04課程簡報與講義下載

坐在沙發上能走多遠?分析哲學的日常運用 白鹿
.ppt (從.key轉檔過去,有一些格式改變了,不過懶得改回來)

哲學,以及神經科學 藍亭
.ppt

會議五四三:公共溝通的哲學解剖 妖西
.pdf

哲學大逃殺 妖西、白鹿
逃殺紀錄
活動及課程說明請洽這裡

大家的仰山學堂04心得

拾元:第四回仰山學堂的浮想連翻
安萍:仰山學堂第四堂:日常哲學
灰塵:「七加減二」,以及「會議記錄」
黑黑:象牙塔之外︰日常哲學之心得
灰塵:當轉型正義遇上裝置藝術
本文隨時更新,還沒寫心得的,不要欠過年哦!

關於仰山學堂04的其它文章,請見這裡

2.10.2010

我妹的寒假作業

  • 數學:複習習題一本。

  • 國文(一):選擇下面一本讀物,並按規定繳交「書目簡介」、「佳句摘錄」、「我的觀點」以及「討論議題」:
    文化苦旅
    地上歲月(陳列)
    吃朋友(簡媜)
    大江大海1949
    雅社小品
    天地有大美
    豐子愷文選
    甜美的剎那(柯裕棻)
    梵谷傳(余光中)
    邊城
    千江有水千江月
    傾城之戀
    城南舊事
    棋王樹王孩子王(鍾阿城)
    追風箏的孩子
    新詩三百首(張默)
    小詩星河(陳幸蕙)
    從徐志摩到余光中(羅青)
  • 國文(二):完成「紅樓閱讀學習單」(一些關於劇情的問題)。

  • 英文(一):讀完指定的短篇小說,並英語發音演出其中精彩情節,錄下來。

  • 英文(二):讀完二月份空中英語教室。

2.09.2010

自由意志地圖

這篇文章是目前分析哲學界關於自由意志討論的概要,也是這個部落格關於自由意志的文章的目錄,方便大家尋找文章,以及了解每篇文章介紹的論點在整個自由意志爭論中扮演的角色。這篇文章會隨時更新補充。

...

自由意志(free will)會成為問題,是基於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間看起來似乎存在的矛盾:如果我在每個時刻會做些什麼早就被決定了,我又怎麼算是擁有自由意志?這個矛盾的直覺被不相容論的結果論證表現得很清楚。

自由意志的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自由意志牽涉人到底能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是因為,直覺上,一個沒有自由意志的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

哲學上關於自由意志的立場至少可以粗略區分成三種:
  • 相容論(compatibilism):自由意志、道德責任都和決定論相容,人有自由意志。
    相容論者為了解釋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間看似存在的矛盾,通常會宣稱一般人對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的理解不太正確。例如,他們可能會以假設分析取代其它預設替代可能性原則的理論,作為自由意志或道德責任的定義。著眼於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關聯之緊密,一個反駁替代可能性原則作為道德責任預設前提的思想實驗洛克案例曾是相容論者常用的武器,後來則被哲學家Harry Frankfurt修改得更為精緻。

  • 嚴格不相容論(hard incompatibilism):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不相容,道德責任和決定論也不相容,人沒有自由意志。

  • 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跟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義同名):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不相容,道德責任和決定論也不相容,人有自由意志。
    (score有一篇專文介紹自由主義(自由意志論),還不錯。)

2.08.2010

「進步退步光線~」

今天的哆啦A夢裡有一個道具,形狀像槍,會射出可以讓東西進步或退步的光線。你可以用它隨意把收音機變成五零年代,或者一百年之後的款式。

這光線槍也可以用在生物身上,把生物變回它演化上的祖先的樣子,或者再演化幾千年後的樣子。根據哆啦A夢,事實上這種光線槍在未來就是用來考古,讓科學家知道某些生物以前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種道具,應該比時光包巾要更軟科幻,因為至少我想得到時光包巾的運作規則:讓被包住的東西時光倒流。如果連時光機都發明出來,要讓一個空間時光倒流應該不困難。

然而,進化退化光線槍就複雜多了。你當然可以想像這把槍連著一個大資料庫,資料庫裡擁有關於所有從古到今以及未來所有東西的結構的詳細資訊,當你按下扳機,光線槍會將偵測到的目標資訊傳回資料庫做比對,然後根據你調整的時間,傳回正確的結構資訊,改變目標的結構。不過,這應該不會是卡通中的設定,因為這預設了科學家本來就知道自古到今所有東西的資訊,跟哆啦A夢講的話(那種光線槍對考古有幫助)不符。

所以,這種光線槍的運作原理中,似乎就預設了比時光包巾更奇怪的東西。它不能只是把照到的東西的時光倒流,因為這樣只會讓收音機慢慢變新,然後變回原料,以及讓生物越來越年輕,最後變回一堆四散的物料和原子。要把老鼠變成哺乳類的祖先,光線槍必須知道哺乳類的祖先長什麼樣子,而這個資訊,根據哆啦A夢,就連開發光線槍的科學家自己(以及那個時代的所有科學家)都未必知道。

進步退步光線槍是怎麼知道那些必要的資訊?如果不是從其它地方(例如連線的大資料庫)取得,就只能藉由分析被它照到的東西的結構。這聽起來有點扯,因為這等於是在說,光線槍只要能知道現在的收音機的結構,就能推得以前的收音機的結構。事實上這不單單只是有點扯,而是邏輯上不可能,因為邏輯上結構相同的收音機可能依循不一樣的「演化」軌跡被發明出來,你不可能光看一個收音機的結構,就確定他的祖先是哪一個。如果被照到的不是收音機,而是老鼠,就更有趣了:進步退步光線槍不但預設只要知道老鼠的生物結構就能知道牠的組先的生物結構,而且還預設,只要知道老鼠的生物結構,就能知道牠在演化上的後裔的生物結構。可是我們都知道,演化上,一個先祖可以有好幾種後裔啊。

洪蘭: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

『「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但知識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中央大學教授洪蘭引義大利詩人但丁名言,說明落實品德的重要性,為品德教育作註腳。』
立報 鄭沛揚 2010.2.3
我承認知識教育無法取代品德教育(雖然現在的品德教育和知識教育一樣爛),但是,道德到底是能怎樣彌補知識的不足?我前幾天了這個問題,但是沒看到什麼滿意又正經的答案。

說道德能彌補知識的不足,應該是在說,人有了(或培養出)道德之後,就能夠做一些本來要有充足知識才能做的事情,或者成為本來要有充足知識才能成為的人(或者至少,擁有某些這類人才會擁有的特質)。可是我實在想不出什麼例子。

還是說,這句話被洪蘭說出來,其實是self-defeating XD

仰山學堂04完食!

謝謝大家來參加「仰山學堂04。象牙塔之外:日常哲學」。有一些台北來的同學沒在宜蘭過夜,寧願第一天晚上趕回台北,第二天早上又趕過來,這樣的舟車勞頓真的令我很過意不去。也謝謝藍亭和妖西,你們的熱忱和無私的付出讓這個活動更有價值。

我希望參加的同學們寫些心得。除了為決定暑假我們還有沒有經費舉辦仰山學堂的成果報告盡一份心力之外,心得的主要目的就是分享你對活動的感覺和意見,所以心得不需要八股,也不需要客氣。我們歡迎任何形式和內容的心得,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也想知道:

  • 活動中討論或介紹過哪些你覺得有意思的問題、論證和論點?又,你對他們的想法是什麼?
  • 你覺得這次活動有為你帶來任何意義上的幫助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 如果沒有的話,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改進?
  • 你最喜歡(不喜歡)那一堂課?為什麼?

寫完心得的好人可以把心得以回應方式貼在下面、貼在自己的部落格或其它網路平台,然後把連結貼過來,或者你也可以寄給我。為了鼓勵大家寫心得,有交心得的人下次仰山學堂優先錄取,雖然仰山學堂從來沒有額滿過。

我會把大家寫的心得整理在上面。

以下開放貼心得、批評這次仰山學堂的行程和課程設計,以及怨嘆他媽的竟然沒來參加。

仰山學堂04,流水帳

仰山學堂04。象牙塔之外:日常哲學順利結束。

2/4, 15:43
到仰山空間測試機器、聯絡大家、印講義。投影機和喇叭都很好。

2/6, 6:03
起床,看到文的問題,不想拖到活動結束,就先寫篇文章回應。

2/6, 9:56
小丸打電話來說她要上車了,而且沒人找她一起坐車。這個時候大熊他們正在買早餐。

2/6, 11:15
到縣政府接小丸和郡儀,到火車站接藍亭。

2/6, 12:18
學員陸續到達,吃便當中。憋尿達人迷路,走得要死要活。

2/6, 13:34
邊吃螺絲邊介紹活動和講師。

2/6, 15:42,「分析哲學的日常運用」剛結束
這次時間控制得還不錯,而且投影片好帥。不過覺得自己廢話好多,很多句子一直重複講,也還無法激起討論。

2/6, 16:04,藍亭開始講「哲學,以及神經科學」
藍亭還是一樣地友善和從容,我一直很想學習那種演說風格。藍亭的中文表達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我估計錯誤,英文的ppt對一些同學來說似乎無法發揮ppt該有的功能,讓整個talk的架構變得不好掌握,我們應該至少在一些關鍵字旁加上中文的。這堂課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比較混亂,但我想至少一些想法是清楚的,比如那些神經科學研究影響哲學理論的例子,例如精神分裂患者的有可能藉由內省(introspection)得知不是自己的經驗(神經科學研究結果),因此並非所有內省來的關於經驗的知識都是關於自己的經驗的知識(哲學理論被推翻)。

2/6, 18:06,第一天活動結束
這次活動不提供住宿,有一些學員計畫晚上回台北明天再過來,我覺得真是對不起他們,下次會讓大家在仰山空間過夜的。

2/7, 11:18
接穿得很好看的黑黑,張羅下午的小點心。

2/7, 14:34,「會議五四三,公共溝通的哲學解剖」
妖西正要講權力關係,忽然離題幹譙景美人權園區事件。總地來說,我覺得妖西的課是個很好的示範,關於哲學家可以怎麼對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提供分析。

2/7, 15:46
休息時間,請大家吃真正的雞蛋糕。

2/7, 17:25,「哲學大逃殺!」
林庭安剛被抽到,正在回答問題。「哲學大逃殺!」超好玩,大家表現得都很棒,第二天沒來的是笨蛋!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討論紀錄。

2/7, 18:18,活動結束
謝謝大家辛苦地跑來玩,謝謝藍亭和妖西的協助,謝謝第一天的義工王玫淇和櫃台小姐瑄瑄,也謝謝龐皓幫忙接送學員和講師。

仰山學堂04「哲學大逃殺!」紀錄

「哲學大逃殺!」本來是為了填補仰山學堂04找不到講師的最後兩個小時發想的討論遊戲,沒想到效果還不錯,讓一些人難得地開了口,而且大部分的人為了避免出囧都被迫動腦。我相信在這場活動中,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親自體會到哲學家分析和回答問題的方法。只可惜時間太短,下次我們要玩久一點!
  1. 每人拿到兩張「哲學大逃殺!」限定空白小紙條,並且在每張小紙條上面寫下一個哲學(?)問題。(打問號,因為有時候連我也不太確定什麼問題算是哲學問題,所以在說明規則時我請大家「摸著自己的良心」寫些自己覺得和哲學至少有點關係的問題。不過後來發現似乎是我多慮了,大家問的問題其實都很不錯,其中有許多都值得寫成雞蛋糕)
  2. 工作人員回收小紙條。
  3. 每人從工作人員手上抽兩張小紙條。
  4. 休息十分鐘。
  5. 抽籤,被抽到的人要展示自己抽到的兩張小紙條,並選擇其中一張回答,另外一張就交給很衰小的妖西和白鹿回答。白鹿會開著筆電和投影機,即時紀錄大家的問題和論點。白鹿和妖西會隨時引導討論。
  6. 重複(5)直到晚餐便當送來。
下面是首屆「哲學大逃殺!」的紀錄。我的紀錄可能並不完全符合說話者的意見,因為我通常會刪減,用我慣用的話來表達,並且加入一些我認為有助於其他人理解的多餘說明。如果你覺得我沒有把某句話表達得很正確,或者漏掉了什麼,請告訴我,也歡迎大家在下面繼續討論未結束的話題。

另外,我握有主席的權力,可以趁著妖西和大家還沒想到反例反駁我,宣佈結束話題抽新的傢伙,所以許多討論都是我做結。而且我對自己的想法最了解,所以在做紀錄時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見整理得最明確,這可能讓看了下面的紀錄的人以為在參與那場討論的人當中我表現得特別好,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我想這可以算是妖西課程內容討論到的「會議中的權力關係」的一個血淋淋例子,嘛哈)。


胖子
Q.有沒有可能(logically possible)現實只是個夢境而已?
妖西:科科,有。
白鹿:如果問題中的「可能」指的是邏輯上可能(logically possible),那麼妖西的答案應該就是標準答案,因為「現實只是個夢境」沒有自我矛盾,這時我們就該問問寫問題的人,那個「可能」到底是什麼意思。
柏含(發問人):我是指邏輯上的可能沒錯。
妖西:補充一下。不過或許現實和夢境的確是矛盾的概念,例如你把「現實」定義為「非夢境」的話。
白鹿:啊啊,不過這樣知識的門檻可能就飆高了,因為你得確定某件事不是發生在夢境裡,才能確定它是現實的。
Q.婚姻制度中,是否只有二人婚制合乎道德?
胖子:道德由文化決定,你問問那個社群中的人怎麼想就知道了。
力群(發問人):我說的「道德」不是指道德相對論的那種「道德」,而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那種。
胖子:那我覺得我就無法理解那種「道德」是什麼東西了。
妖西:有一些行為的道德性質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例如欺騙。
妖西:不過我不覺得只有二人異性婚制符合道德。
白鹿:妖西的例子不算是道德相對論的反例。道德相對論只宣稱不同的社群可以有不一樣的道德系統,沒有宣稱這些系統不能事實上剛好對於某些特定的行為有相同的評價。
黑黑
Q.我們有時候會批評某些多數決結果是多數暴力,然而我們並不覺得所有的多數決結果都是多數暴力,那麼,到底怎樣的多數決才算是多數暴力?
黑黑:如果參與會議的人事先都看過這場會議要多數決的那些東西,並且同意這些東西都可以在這場會議被多數決,那麼,這場會議中的那些多數決就不算是多數暴力。
白鹿:黑黑提出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定義,她只提供了多數暴力的必要條件:在多數決之前,有即將參與多數決的人不同意某個即將被多數決的題目可以在那場會議中被多數決。然而這並不代表這個回答毫無進展,因為如果它是對的,它起碼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不是多數決。
庭安:可是,在實務上我們要如何確定一場會議中的每個人都同意某個題目在那裡可以被多數決?
黑黑:我們可以用切結書,或者類似的東西。
庭安:但是目前事實上在大多數的會議中我們沒有那樣做,那這是不是代表說,在那些會議中,少數人都可以憑此抗議?
妖西:我想提供一個反例,在一些時候,就算全部的人都同意某個議題可以被多數決,我們還是覺得那是多數暴力。例如古時候奴隸同意大家可以多數決決定自己該怎麼被對待。
白鹿:回應妖西的反例,1.我想黑黑可以把條件改成,不但要同意,而且是深思熟慮之後同意、不是被迫同意、不是因為無知而受騙同意...等等。這樣改,應該可以避開奴隸的反例。2.或者黑黑可以退一步,宣稱「多數暴力」是相對於社群,那些奴隸和主人做的多數決對他們而言不是多數暴力,但是對我們而言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背景,這使得我們會同意進行的多數決類型可能跟他們不一樣。
力群:我想提供另一個反例:實際上人們時常在多數決之前抗議我們不應該進行多數決,例如有人在某場總統選舉開始以前抗議不應該舉行總統選舉,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就認為那場總統選舉算是多數暴力。
蟲:不會啊。黑黑不需要說,只要有人事先不同意,那場多數決就是多數暴力,因為黑黑說的是多數暴力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白鹿:我想蟲是對的。之前跟黑黑討論的時候我也有跟學弟一樣的想法。現在我懂了。

Q.有任何的speech act是不道德的的嗎?如果有,為什麼?(這個問題是我提供的,speech act就是指用語言來做事情,例如「謝謝」(表達謝意)、「車站在哪啊?」(詢問)、「跪下!」(命令)、「幹你娘!」(汙辱、激怒)、「小姐給虧嗎~」(騷擾)...等等。我有一個直覺,覺得具體的行為(例如揍人)可以是不道德的,但是speech act不會是不道德的,不過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想)
妖西:如果我們道德上允許言詞性騷擾,女人在道德上可以用的speech act就比男人少,因為男人有很多方法可以騷擾女人,可是反過來不是這樣。這樣不公平。
白鹿:開放購買遊艇讓有錢人比較爽,因為窮人沒錢買遊艇,但我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我們可能同意買遊艇的有錢人必須補助窮人(奢侈稅),但是可能是依據無關的理由。另外一個類比上的問題是,窮人會有慾望買遊艇,可是女人本來就比較不會有慾望利用speech act進行性騷擾(這就是為什麼女人可以用來做性騷擾的speech act比男人少)。
妖西:說不定有些人就是因為窮所以沒有擁有遊艇的慾望。補助之後就會有慾望了。
白鹿:在這個類比下,補助在遊艇的例子裡有兩個影響,一個是它是道德要求的結果,一個是它是如果實施的話可能就會讓窮人有慾望買遊艇的變因,但是我不太確定這兩點要怎麼類比到性騷擾的例子裡。
郡儀:
Q.公共決策權力的分配如何才算合理?(例如焚化爐,博弈公投)
妖西: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哪群人(比較)有權決策。妖西:概念上我們或許可以使用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來判斷,不過這個方案實務上難以實踐。白鹿:理想上,如果某個縣市的人都同意其他縣市的人可以以某個金額跟他們交換前者的某些生活品質(新鮮程度n%的空氣),我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反過來說,如果無法達成共識(每個縣市的居民提出來的「如果焚化爐要蓋在這,你們就要付給我」的金額都高得讓其他縣市的居民不願意付,就表示其實大家並不是那麼需要焚化爐)。所以或許這個問題可以藉由某種市場機制解決。
妖西:這個方案也預設太多前提,例如資訊透明和公共理性,在實務上應該也難以實踐。

Q.有沒有可能目前我們奉行的所有科學理論都是錯的?
白鹿:寫這問題的人,出來說說你談的「可能」是什麼。
柏含(發問人):是那種經驗上的、設想上的可能,「天氣預報可能是錯的」的那種「可能」。
郡儀:那你說的「科學」包含數學嗎?
柏含:包含啊。可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對於數學的認知是錯的,所以數學理論也是錯的。
白鹿:嗯,我想我們現在也沒辦法解決這類懷疑論的問題。如果沒人有意見我們就換人。
庭安:
Q.農夫需要哲學嗎?
庭安:要。因為哲學就是看待事情的價值觀。
白鹿:如果問題裡的「哲學」是你講的那樣,那你的答案應該就是對的,因為我們大概不會想宣稱農夫不需要看待事情的價值觀。然而,如果問題裡的「哲學」不是那個意思,正確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樣,欸回答問題的人來說一下你是在講什麼!
哲賓(發問人):我想問的是農夫需不需要念哲學家的東西,例如笛卡兒或康德。我想知道哲學訓練有什麼好處。
庭安:那我就覺得不需要。
白鹿:基本上我也覺得不需要。不過如果農夫身處在,例如說,官商勾結的辛苦情境中,那他可能就需要一些哲學訓練來養成思辨能力,在公共決策中捍衛自己的權益。
妖西:農夫當然需要哲學。因為思維訓練就是哲學訓練,每個人都需要思維訓練。
白鹿:可是這樣「哲學訓練」的定義就太廣了,不公平。我們可以藉由思考經濟學或是社會學的東西來訓練思維,可是它們應該都不算是哲學訓練。(話雖如此,我依然相信哲學訓練是最有效的訓練之一)

Q.曾經有過有人想跟動畫角色結婚的新聞。這種二、三次元聯姻的當事人是神經病嗎?公眾是否應該承認此婚姻效力?
妖西:1.是神經病啊,可是又怎樣?2.應該啊。舉例:如果我們承認未來高等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有人格,我們就應該承認人和機器人結婚的法律效力。而如果把機器人的身體拿掉,只剩下裝在電腦主機,藉由螢幕和鍵盤跟你溝通的人工智慧,這就跟二次元角色沒兩樣了,如果人可以跟前者結婚,沒道理不能跟後者結婚。而且讓人跟二次元角色結婚又不會有什麼社會負擔(例如遺產問題)。
白鹿:科科,可能有很多人想跟同一個二次元角色結婚,這樣會搶破頭。而且我們可能很難判斷某個二次元角色願不願意跟某個宅男結婚。
拾元:
Q.替動物爭權的想法中是否有哲學議題,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拾元:我想到的哲學議題是:動物有心靈嗎?如果沒有,要動物權幹嘛?如果有,就應該倡導動物權,可是人沒辦法跟動物溝通,動物有沒有心靈只有動物自己知道。而且根據林肯(白人)解放黑奴成效不佳的例子,同一個種族最好自己救自己,所以動物應該自己替自己爭取權利,而不是人替動物爭權利。另外,我相信提倡動物權的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拾元:關於激進的動物保護人士反對捕狗。保護野狗在都市跑來跑去的權利就可能是犧牲人們擁有好的生活品質及安全的權利。動保運動者在哪些權利要保護哪些權利不用保護的選擇上,是偏頗的。
妖西:或許我們可以藉由「痛的原則」來區分:如果某種動物會痛,牠就有動物權。而我們可以藉由科學,對某些動物有沒有痛覺得到一定程度可靠的答案,我相信一些動物是有動物權的。
白鹿:所以拾元顯然比較沒心肝。
(我忘了是誰,記得的請告訴我):不對呀,拾元沒有說我們不用保護動物,他只說如果動物沒有心靈,我們就不用保護動物。
白鹿:噢,對。如果有心靈和能感受痛互為充要條件,那麼拾元和妖西兩個對於哪些動物有動物權的意見應該一致。不過我的立場比你們都極端:不管我們對動物做什麼事,都不會是不道德的,因為道德是互相的,沒有能力遵守道德規範的東西(例如狗),就不受到道德規範保障。我知道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植物人也沒有能力遵守道德規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會把我的主張改得詳細一點:「如果一個個體所屬的物種(中的正常個體)不具有遵守道德規範的能力,這個個體就不受到道德規範保障」。一個可以支持這種立場的理由是,假設我們接受羅爾斯的想法作為道德理論的證成,原初立場裡的討論者不會有「動物應該受到道德規範保障」這類的權力,因為這些討論者都是理性自私的人類,不是動物。動物沒有理性,不可能進入原初立場。
妖西:我在想有沒有那種動物遵守道德規範的例子,例如,寵物跟主人之間就可能有互相的道德實踐,或許勉強可以算是道德實踐。
白鹿:可是寵物只跟自己的主人有道德關係,跟其他人都沒有道德關係,即使這樣的例子成功,我至少也可以說,對於任何動物,只有牠的主人對牠有道德義務,其他人則沒有。
力群:剛剛說到以痛苦作為道德權利的判準,那是不是可以說,如果我們基因設計出一隻不會痛的豬,就可以宰來吃無所謂。
白鹿:哈哈,我們也可以設計成一隻被刀割就會很爽的豬,甘願被吃的豬,每一刀都是高潮。

2.06.2010

我關於應報理論的一些想法

應報理論主張刑罰是出於對被害人的補償,在那些夠嚴重的案件中,政府可以單單為了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而非為了其他人,例如說,將來可能的被害者)的福祉而殺死犯人。

網路上大部分支持死刑的呼聲來自應報理論,你到處都可以找到例如「犯人的人權!?去你媽的王清峰!那被害人家屬的人權又在哪!?」這種說法。我想,哲學哲學雞蛋糕大概是你可以找到唯一曾花超過兩千個字反駁廢除死刑論點而同時又不支持應報理論的部落格了。

我不支持應報理論,因為我想不到什麼可以支持它的好理由,雖然我也想不到沒有什麼好理由反對它。下面說明我的一些初步的想法:
  1. 一種支持應報理論的說法是,我們要為了安撫被害人及被害人的家屬的情緒而處罰犯人。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而且應該)為了安撫一群人的情緒而處罰另一群人,我們似乎也可以(而且應該)在處罰了犯人之後,反過來為了安撫犯人和犯人家屬憤恨不平的情緒而處罰被害人、被害人家屬,甚至檢察官和法官。另,如果在這裡我們僅僅是為了安撫被害人家屬而進行處罰,那麼處罰與否以及刑罰大小似乎就應該照著他們的心境而變化,而如果被害人家屬覺得無所謂,我們甚至可以不需要處罰犯人,我覺得這怪怪的。

  2. 反對上一段的人可能會說,根據應報理論,安撫人的情緒並不是動用公權力進行處罰的充分條件,因為應報理論的主要精神是正義的重新分配,我們處罰犯人,並不單單是為了讓另一群人好過,而是為了讓被犯人傷害的正義重新分配到犯案之前的樣子。具現化地說,阿條在路上砍了大熊一刀,阿條就欠了大熊一單位的「正義」,而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應該藉由處罰阿條來回復(另外一種說法是,阿條傷害了這個社群的「正義」,而這種傷害要靠處罰阿條來彌補)。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也不應該為了犯人和犯人家屬憤恨不平的情緒反過來處罰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因為後者並沒有欠前者任何正義。

    我同意在這種對於應報理論的解釋下不會有上一段那種結果,但是我直覺上不覺得這種為了重新分配正義而進行處罰的說法有道理。為什麼正義可以這樣分配來分配去,或者是那種可以被傷害了之後又靠處罰來補救的?我猜我的顧慮應該是源於這些比喻式的說法都不太清楚,我們不能依靠比喻來證成道德理論,要是你真的要用上面那些說法來支持處罰,你必須負起責任解釋,正義是在什麼意義下可以被分配和被傷害,而「把正義分配回來」或者「彌補受到傷害的正義」又是什麼意思。

  3. 最後一點,我承認幾乎所有人都有報復心,而且這種情緒有時候會很強烈,甚至讓人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我相信這種心理機制(對於傷害自己的人或東西進行報復的傾向)之所以演化出來(或者在人際互動中形成,如果你不認為它完全是「演化」出來的的話),是因為它們能為個體帶來比較不容易受侵犯的優勢(如果你知道另一個人很記仇,你就會小心別得罪他),換句話說,是因為它們帶來的嚇阻力。

    演化沒有預知能力,它必須等到問題發生,才有機會藉由天擇解決問題。當環境變遷劇烈,之前演化出來的性狀也可能因為不夠精巧反而成為拖油瓶,因此需要使用後天手段矯正,例如身體的痛覺演化出來的目的是讓個體避開危險,但是它並沒有聰明到能夠區分對身體有害的刀割和對身體有益的刀割,所以,當醫生動手術時,必須施打麻醉把它關掉。同樣地,作為一種性狀,報復心在石器時代可能滿有效,但是在複雜的現代社會就不見得了,它會降低當事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能促成冤冤相報的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它的功能(嚇阻侵犯性的行為)可以被某種副作用比較少的東西(例如法律系統)取代,它就應該被淘汰,或者至少不再插手那些後者可以有效管理的範圍。簡單地說:復仇心是為了維持嚇阻力而演化出來的,而且復仇心為持有它的人帶來痛苦,所以,如果某種法律和懲罰能維持嚇阻力,我們就不應該僅僅為了滿足復仇心而修正這些法律和懲罰的內容。

    事實上,我相信第二點裡面提到的那種訴諸正義重分配的理論,就是為了修正報復心帶來的缺點(冤冤相報)而出現的,但是它走得不夠遠,以至於必須用奇怪的譬喻為自己辯護。如果我們承認報復心的存在是為了維持嚇阻力,並且承認這樣的功能可以被法律取代,我們就可以有一個奠基在嚇阻力之上的完整理論來為懲罰提供證成基礎,而且這個理論不需要訴諸奇怪的譬喻來替自己辯護。

2.02.2010

我關於死刑討論的感想

這個部落格裡有很多關於死刑的文章。死刑,以及宗教、性別和文言文,大概是我目前最關心的社會議題。然而,跟其它幾個不同的是,對於死刑,我沒有很明確的基本立場。我相信神不存在、反對文言文教育*1、支持性交易開放,但是我不確定自己對於死刑的立場是什麼,也從未在哪篇文章裡宣稱自己支持廢除或維持死刑(不過我有時會因為措辭不當而讓人誤解,如果你發現了,請在下面回報讓我會去改)。

然而,你會發現「死刑」分類裡的文章大多是用來反駁反對死刑的說法,這或許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因為廢除死刑聯盟辦的活動讓我很生氣,一個是網路上能找到支持死刑的說法大多來自單純的報復理論,我不認同報復理論,但是也還沒想到什麼能擊敗它的好方法。

不過也因此,以前(我相信以後也會)有一些人看了我的幾篇攻擊某些廢除死刑論點的文章,就以為我有責任為死刑的所有缺點辯護,並以此詰問。這還滿令人困擾的。我可以告訴你我相信哪幾個反對死刑的論點是錯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我支持死刑。

死刑就跟其它重要的公共議題一樣,是濫情沒道理的言論匯集之處,對人道團體而言,關於死刑的討論反映了社會的人權進展,對我來說,它反映的是社會的智性健康。我猜,或許鼓動我思考和撰寫死刑的,並不是我真的在意這個社會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司法制度,而是我就是看那些蠢話不爽。如果死刑對你們來說是重要的議題,你們就應該更謹慎。

王清峰說台灣將漸漸廢除死刑,並且宣稱,有可靠的研究指出死刑沒有高過無期徒刑的嚇阻力。我希望她指的那些研究,並不只是和其它國家相比,已廢除死刑的國家犯罪率都偏低,或者許多國家在廢除死刑之後,犯罪率沒有升高這類研究。*2



Note:
  1. 詳細地說,我主張義務教育裡不應該有,或者只能有比現在少很多的文言文。學生當然可以在高中學文言文,但是要經過他們同意,不能強迫,也不能以大學聯考分數要脅。我目前還沒整理出文言文地圖,所以那些相關的論點散見於「文言文」分類中。
  2. sdf6572001提醒我,王清峰說的可能是「沒有證據能夠顯示死刑對重大犯罪的發生有嚇阻力」,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是我記錯了。
  3. 我在死刑地圖整理了這個部落格關於死刑的文章連結以及它們的大概內容。

豁出去的亡命之徒

在死刑與否的論戰中,一旦你同意國家並非在概念上不可殺人,那麼,結果論的考量就不可或缺:要不要死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死刑制度會帶來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在這個進階戰場上,有種說法認為死刑反而可能助長傷害:犯了確定死罪*1的犯人會覺得與其被抓回去處死,不如以死相搏,反正結果只可能更好,不會更壞。因此,死刑反而助長了逃亡者不擇手段傷害別人的機率。

我有兩個互相獨立的回應:
  1. 這種說法等於是在說,因為死刑太嚴重了,所以殺人犯寧願多殺幾個人,也不要被抓回去處死。然而,這不正好是在說死刑的威嚇力真的是很高嗎?他們宣稱死刑很可怕,所以會讓逃亡者豁出去多殺人,卻不提及死刑很可怕,所以能阻止那些還沒被判死刑的人犯罪,這不是很奇怪嗎?

    或許事實上就是這樣:嚇阻力高的刑罰能嚇阻比較多還沒確定自己會被判刑的人,但是如果罪犯已經確定自己會被判刑,嚇阻力比較高的刑罰就只會提供比較強的逃亡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嚇阻力是雙面刃:嚇阻力高的刑罰會讓逃亡者豁出去,而嚇阻力低的刑罰則比較沒辦法嚇阻那些還沒確定自己會被判最高刑(最嚴重的刑罰上限)的人,只要一個法制系統有最高刑,就會有這樣的兩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哪一種嚇阻力選擇在實際上能避免較多較嚴重的犯罪,依然不是像第一段那樣說說就算數的。

    我的反對者可能會說,許多人是在情緒失控下殺人,因此他們根本就沒可能被死刑嚇阻,因此死刑的嚇阻力在這裡只有缺點,沒有優點。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在情緒失控下殺人的人應該不會是確定死罪。

  2. 反對死刑的人心裡想的替代方案,通常是無期徒刑,或者沒有假釋的無期徒刑。然而,在這些替代方案底下,一樣會有逃亡者不擇手段反抗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不是一個國家有死刑,而是一個國家的刑罰有上限。考慮目前世界上出現過的懲罰方式,除了能讓人生不如死的極刑之外,恐怕沒有任何方法可望解決這個問題。



Note:
  1. 我不確定現在台灣的死刑在理論上有沒有確定死罪這種東西(我確定在實際上沒有,因為,托王清鋒的福,在實際上根本沒有人會被處死),不過我就先退一步,假設有好了。

  2. 我在死刑地圖整理了這個部落格關於死刑的文章連結以及它們的大概內容。

2.01.2010

雞蛋糕死刑地圖

這篇文章是這個部落格討論死刑的目錄,我找出那些關於死刑的文章,並且依照論證的架構整理它們,希望能在釐清議題,破解沒道理的論點上,有一些幫助。(以下的文章散見於「死刑」分類中)

這篇文章會隨時更新。

我的立場

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支持死刑,但我相信市面上許多人面對死刑討論的態度和論點是錯的。(詳見此)

我支持的維持死刑論點

  1. 市面上大多數反對死刑的人道論證都站不住腳。

    1. 在弄清楚死刑有多少嚇阻力之前,市面上大多數反對死刑的人道論證以及誤判論證都站不住腳。(詳見此)
    2. 市面上大多數用來證明死刑缺乏嚇阻力的證據都不夠充分,例如:
      1. 和其他國家相比,已廢除死刑的國家犯罪率都偏低。(詳見此)
      2. 許多國家在廢除死刑之後犯罪率沒有上升。(詳見此)
      3. 許多反對死刑者在判斷哪些證據足以證明死刑沒有嚇阻力時,犯了一個基本錯誤。(詳見此)
      4. 我們有理由相信死刑有大於無期徒刑的嚇阻力。(詳見此)

    3. 證成死刑正當性所需的嚇阻力事實上比大多數人想像的低,因此,在與人道論證對抗時,關於死刑的嚇阻力,舉證責任不在支持死刑的人身上。(詳見此)

我支持的廢除死刑論點

  1. 台灣的政府太腐敗,這樣的政府應該是要越小越好,而不是越大越好。

反對死刑的人道團體犯的錯

  1. 他們的人道是短視近利的,只看得見即將被處死的犯人很可憐,卻無視在未來因為沒有死刑而被殺害的百姓何辜。(詳見此)
  2. 他們的行動提高了死刑的成本(詳見此),而且降低了死刑的嚇阻力(詳見此)。換句話說,他們讓政府花更多的錢,保護更少的百姓。
  3. 他們進行無腦反智的宣傳,毫無理性討論的誠意,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神。(詳見此)

其它我討論過的論點

  1. 有人說,犯下死罪的人會不計手段逃亡,對社會安全造成更大威脅。我相信這個缺點不是死刑獨有的。(詳見此)
  2. 國家規定我不能殺人,為什麼國家自己可以殺人?(詳見此)

被忽略的嚇阻力

有一類反對死刑的論證主張說,政府處死百姓會帶來某些重大傷害,為了避免這些傷害,我們應該廢除死刑。這類論證大概是死刑討論中最常見的,網路上的反死刑發言,尤其是標榜人道或誤判的那些,大多屬於這種︰
  1. 人的生命權不可剝奪,死刑剝奪人的生命權,死刑應該廢除。
  2. 死刑無法避免誤判,誤判處死帶來重大傷害和不義,死刑應該廢除。
  3. 如果我們殺了殺人犯,那麼我們就跟殺人犯沒有兩樣了,死刑應該廢除。
  4. 殺人不人道。死刑應該廢除。
  5. 政府沒有權力殺人(政府不是上帝),死刑應該廢除。
雖然很少被提起,不過一個事實是,在掌握死刑對殺人案的嚇阻力之前,上面這些論點很難站得住腳。

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選擇維持死刑的社會必須背負起死刑帶來的傷害,那麼,一個選擇廢除死刑的社會也必須背負起廢除死刑帶來的傷害。以(1)為例,如果選擇維持死刑的社會剝奪了死囚的生命權,那麼選擇廢除死刑的社會也剝奪了那些本來因為兇手被死刑嚇阻而不會遇害的受害者的生命權,當然,這對政客和秉持品德衝動行事的人道團體來說無關痛癢,因為大家都知道維持死刑的政府每年處死幾個死刑犯,然而,廢除死刑的政府每年「處死」的無辜百姓人數,卻很難被算出來。然而,在確定後者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說,死刑的嚇阻力有多大)之前,前者沒辦法成為反對死刑的理由,除非你認為政府殺人很糟,罪犯殺人就比較無所謂(當然,這並不代表你會縱容罪犯殺人,頂多只是如果你非得在「政府殺死n個被判死刑的人」和「罪犯殺死n+1個人」之間擇一,你會選後者,不過這也夠怪的了)。

類似的推論應該也可以用在(2)~(6)上︰
  1. 如果維持死刑的社會會因為誤判帶來重大傷害,那麼廢除死刑的社會也會因為比較多人被罪犯殺死而遭受傷害。在確定後面這種情況裡的傷害有多大之前,前者沒有辦法成為反對死刑的理由,除非你認為罪犯殺人比政府殺人還ok。

  2. 如果維持死刑的社會會因為殺死殺人犯而在道德上蒙羞(雖然我真摯地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廢除死刑的社會也會因為選擇了會讓比較多人被罪犯殺死的法律制度而在道德上蒙羞。在確定後者帶來多少難堪之前,前者沒有辦法成為反對死刑的理由,除非你認為選擇嚇阻力低的法律讓罪犯去殺人,比政府自己殺人更能被接受。

  3. 剩下的照樣造句。
當然,有可能事實上死刑根本沒有,或只有很小的犯罪嚇阻力,所以(1)~(6)都站得住腳。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確認死刑到底有多少(或者起碼,大概有多少)嚇阻力,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它們來反對死刑。不過支持廢除死刑的人並不會主動告知你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小心。(事實上,我懷疑目前根本沒有死刑缺乏嚇阻力的證據。我曾經論證,不論是已廢除死刑的國家犯罪率都偏低,或者是某個國家廢除死刑之後犯罪率沒有升高,都無法作為死刑缺乏嚇阻力的證據)

另一個可能的反駁是,死刑嚇阻力的舉證責任應該在支持死刑的一方身上。關於這種說法,我在這篇文章裡做了一些說明和回應。


Note:
  1. 在上面我為了討論方便,把(1)~(6)分開來各自跟嚇阻力做比較,但實際上它們的影響力是應該被累計的。例如,即使我可能覺得每年處死3個殺人犯來避免2個無辜百姓被害很值得,但如果那3個殺人犯中就有2個是被誤判的,我可能就會改變立場。

  2. 本文裡的主要論點我以前曾經零碎地提過,在這裡這裡。不過我覺得前者不太明顯,後者太囉唆且容易引起誤解,所以就重寫了一篇。

  3. 我在死刑地圖整理了這個部落格關於死刑的文章連結以及它們的大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