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09

黑白瑪莉

黑白瑪莉論證(Mary’s room)又被稱為知識論證(the knowledge argument),被Frank Jackson用來對抗物理論

物理論主張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物理的。於是乎,不存在靈魂、上帝、天使這些東西,若有,也會是可以被自然定律解釋的自然性的存在。

Jackson認為,如果我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物理的,那我們理當也應該支持說,如果我們掌握了所有關於物理的知識,我們就掌握了所有關於世界的知識,也就是全部的知識。因此,Jackson相信,支持物理論的人很難不同時支持這樣的宣稱︰
K︰所有的知識都是物理知識
而黑白瑪莉,就是Jackson為了推翻K而設計的思想實驗︰
蒼井空瑪莉是個透過基因工程設計的天才兒童,從小就被安置在一個只有黑色和白色的房間裡,透過黑白的螢幕和書籍學習關於認知的知識。雖然瑪莉身處的環境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沒有其它色彩,不過她仗著過人天份和大量精細地閱讀,已經掌握了關於物理的所有知識,而這當然包含那些關於色彩知覺的知識︰她知道什麼波長的光是如何鑽過水晶體,刺激哪些接收器,轉化成怎樣的神經衝動,最後被那一塊大腦皮質納入處理並轉化成視覺經驗。當然,她也知道一般人會把什麼波長的光叫成什麼顏色,雖然她從未真的看過那些顏色。
有一天,瑪莉從小房間被放出來了,她看到藍天黃花綠葉。
問題︰瑪莉是否因為這樣的經驗而掌握到任何之前不擁有的知識?
直覺上我們都會給這個問題肯定的答案︰在被放出來之前,瑪莉不知道紅色長什麼樣子,現在她知道了。

然而,Jackson說,這就不就正好說明了K的錯誤嗎?根據假定,瑪莉已經有了所有關於色彩知覺的物理知識,但是她竟然還可以得到新的關於色彩知覺(或者,關於關於色彩的感質)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在告訴我們,有一些關於色彩知覺的知識不是物理的?

如果Jackson的思路是對的,我們似乎可以說,K不為真,因此蘊含K的物理論也不為真。不過事情應該沒有這麼簡單,針對這個議題,哲學家做了很多我已經忘光光了的討論。鐵雄上個月在廢墟幫我拍照的時候也給了一個有意思的comment,過兩天放上來

2.27.2009

基於很多人好奇

賣雞蛋糕的大叔到底長什麼樣子(其實沒人好奇,但請不要拆我台),寒假回宜蘭時鐵雄特地幫我照了「人家看了之後依然願意加你MSN」的相片

我應該念分析哲學嗎?

最近我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遇到了志向與現實條件的衝突。D的家人不能諒解他一再重考轉學考,A和W的老爸怎麼都想不通為什麼小孩好好的要去念分析哲學,E則因為到處聽人家說念哲學會找不到工作而感到為難。

我猜自己屬於好運的那群,除了分析哲學和創作之外我對其它工作沒什麼興趣,在選擇上一點也不困難,而我的家人,雖然他們不見得知道我現在在研究些什麼,但青睞我念哲學勝過念設計。

然而,對於那些不好運的人來說,他們至少可能遇到三個問題,以下我將試圖回答它們︰
  1. 我適合念分析哲學嗎?我能夠駕輕就熟,還是到最後生不如死?

  2. 念分析哲學對我有什麼好處?它能夠培養哪些有助於我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3. 就算我有能力念哲學,也應該念分析哲學,我要怎麼讓家人朋友理解?

我適合念分析哲學嗎?
一個人適不適合做某件事,總是取決於他對那件事情的興趣和能力。然而,你該怎麼知道自己對分析哲學有沒有興趣,以及自己有沒有能力搞定至少大學四年或研究所兩三年的課程?我相信方法至少有兩個︰
  1. 找幾本分析哲學書(考慮難度,我推薦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人心難測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倫理學一把鑰匙,走進哲學)來讀。想像自己大學四年就是在讀這種東西,你會不會覺得無聊或吃力?如果你覺得有趣且簡單,那麼除了英文之外,你在分析哲學課程裡大概不會遇到什麼障礙。如果你覺得有趣但困難,休息一下,再讀一次,試試自己能不能理解作者的想法,或者換本書讀讀看。這些都是入門書,如果你每一本都唸得非常辛苦,那麼你只有很少的機會能夠應付分析哲學系課程自如,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2. 第二個方法,哲學哲學雞蛋糕這裡就有一拖拉酷分析哲學可以念。雖然難度參差不齊,而且文筆沒有專家們清楚,不過我想還是可以勉強作為判準︰如果你可以看懂「哲學」標籤裡的大部分文章,那麼排除英文障礙,應付大學四年課業大概游刃有餘。如果你能夠看懂三分之一,認真唸書還是能夠順利畢業。如果只看得懂其中幾篇,我建議你找前面提過的哲學書,或者啊啊哲學哲學思方這些哲學部落格來確認一下,是我的寫法不合你胃口,還是分析哲學不合你胃口。

念哲學對我有什麼好處?
唸了分析哲學能幹嘛?除了覺得很有意思之外,我在大一大二時還真的不知道那能幹嘛(老爸,你實在太挺我了)。一直到大三開始選修外系課程時,才漸漸發現分析哲學真的對於理解和思考能力非常有幫助。我可以很容易地看懂教科書裡的理論和爭論,勝過那些本科生。妖西對這種現象給了很貼切的比喻︰念分析哲學就像練內功心法,它沒有招式,但是可以讓那些有招式的功夫威力大增。對於這件事情,我身邊有非常多的例證(我自己也是,你該看看我大一時po在深藍的文章有多蠢),不過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在做直銷,我最好還是提供一些對於分析哲學讓人變聰明比較直接的證據,例如更高的GRE分數


然而,我們應該僅僅為了變得聰明敏銳而念分析哲學嗎?對於那些立志進入哲學學術界的人來說,這一點也不是問題。不過,如果你不打算靠哲學吃飯,花四年修哲學課,值得嗎?我一點也不諱言這值得,而且哲學訓練也需要大量時間投入才容易看見效果。然而,只練了內功心法的人加入內功研究會或者靠教授心法過活還可以,想要稱霸武林是很困難的。一個人不太可能僅靠過人聰明和分析能力就找到工作,如果你不打算靠哲學吃飯,最好透過輔系或雙主修學個一招半式,以免將來走跳江湖困難。(kiki非常強調這一點)

除了現實面的能力培養,我想分析哲學能夠為幸福生活帶來的另一項幫助就是作為一種興趣充實你的心靈,不過這完全倚賴於興趣,對於不喜歡哲學的人來說,種花蒔草帶來的滿足感或許還比較大些。

我能跟爸媽說什麼?
當你確認了自己有念分析哲學的實力,也認同它值得花費大學四年,在你和你的哲學之路中間,就只剩下你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隔壁王媽和她剛考上醫學系的女兒,你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網友以及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老師和奶媽。你要怎麼說服這些人,特別是那些為了你的學費而苦惱的人,念哲學的未來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慘?

老實說我還真的不知道你該怎麼辦,我沒遇過這類問題。下面簡單列出我想得到可能可行的辦法,並開放大家貢獻點子︰
  1. 告訴他們念哲學會讓人變聰明,讓他們看看上面提過的那個關於GRE的資料

  2. 承諾自己會弄個雙主修

  3. 考別的系,雙主修哲學

  4. 讓他們看看哲學哲學雞蛋糕(僅適用於那些不排斥髒話、女優以及不敬語氣的父母)

  5. 培養一個更扯的嗜好,例如收集馬尾,並每天強調自己為了貫徹那個嗜好不打算考大學了。在父母瀕臨崩潰的時候,故意不經意地透漏對於分析哲學的興趣,例如把王文方的書忘在客廳桌上,翻開裡面都是筆記和劃線(注意︰字體請勿潦草得像個對生命絕望的人,也不要畫上宗教符號或死亡訊息,否則你這輩子別想再碰哲學了)。

  6. ...

最後叮嚀︰不管你打算怎麼說服爸媽或家中長輩,都別做得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辛苦拉拔你長大,並衷心希望你擁有幸福未來的他們,值得受到充滿敬意、親切和誠心的對待。

PS︰如果真的卯起來要念分析哲學,你可能會需要《中正哲學推甄/申請攻略》或者《中正哲學轉學考攻略》

別問我們有沒有個同性戀總統


Love is in the "hair",原由 LNpom 上載。

這實在是太扯了,雖然我很晚才知道這件事情,不過這實在是太扯了。

還有人在討論馬英九應不應該測謊。媽的測什麼謊,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討論到要不要測謊。簡單一句,總統是不是同性戀,關你屁事啊!

2.26.2009

寧願懶惰,不要笨

我最近意識到一件令我困惑的現象︰大多數人,尤其是像我這樣好面子的年輕人,在被詢問為什麼搞砸事情的時候,通常端出來的理由會是「我沒認真做」、「我十分鐘前才隨便讀讀的」,而非「我笨」、「我能力不足」。

甚至,就算一個人真的是在努力過後因為能力不足而沒辦好事情,他也寧願在表面上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不用心,而非承認自己沒本事搞好。

做事情的能力通常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笨手笨腳的人很難過兩天就變得伶俐。然而,一個人做事情的意願則不同,尤其是在那些僅因為意志的薄弱而躊躇的時候,只要真的下定決心,通常結果就會逆轉。因此,直覺上,比起一個因為能力差而辦不好事的人,一個因為不認真而搞砸工作的人更應該成為譴責的對象,不是嗎?人應該為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部份負責,而非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部份。那麼,為什麼一個好面子的人會寧願告訴別人自己是因為沒有好好做所以做不好,而非能力不足而做不好?為什麼我們視愚笨和能力低落為恥辱,卻很能接受自己被別人看作懶惰且自私的人?

2.25.2009

捍衛柏拉圖式愛情

有人說靈魂的愛情最值得追求。

作為一個價值上的反實在論者,我一直無法了解為什麼我們都應該僅因為別人的心靈而愛他,而非因為他的肉體、技能或財富。

我唯一想得到為柏拉圖式愛情辯護的點就是,這種愛情最保險。肉體、技能和財富都可能失去,當你的愛人為此離開你時,你會難過得半死。然而,當你的心靈損毀的時候,你大概也不會在乎愛人去哪了。

2.24.2009

2009哲學研究所品嘗報告

新的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出爐了。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由Brian Leiter主持,大概是目前美、英、澳、紐哲學研究所品質的最具規模評鑑,也是學生申請研究所的重要參考。整份報告奠基於英語世界450位哲學家針對自己專長領域填寫的網路問卷,問卷內容著重各系所師資品質的評鑑。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不但提供哲學系所的總排名,也有各系所在每個哲學領域的詳細成績,以及每個哲學領域分別的系所排名

2.23.2009

把錢花在設計上

上週我和新同學小學老師一起參加教學助理研習。那是一個四小時的課程,沒到就不能領助教薪水。

裡面大略的課程重點如下︰

  • 什麼是教學助理?
  • 被教授性騷擾時該如何?
  • 性騷擾學生時該如何?
  • 怎麼操作教學課程平台?

(是的,我知道他們還找了個研究生來講實驗課的帶領與安全,但是我幹嘛要知道實驗課的帶領與安全啊?是擔心我蒼井空一起被困在中文房間嗎!?)

教學課程平台是一個長得很醜的線上系統,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帳號,可以在上面查到課程表、授課訊息和講義、成績,也可以使用討論區。教學助理必須能夠操作教學平台,不然就沒辦法幫老闆上傳課程資料以及發布假公告騙學妹來研究室。

雖然老師們很熱心認真,但這個課程還是讓我不大痛快︰我們不像某些老一輩的人,對軟體使用有先天障礙,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要有能力自己搞定這類單純系統的操作。而就算系統因為設計不良而有礙上手,應該被實施的也是對於介面的修正,而非浪費每一個學生的時間做那些如果設計良好的話根本不會需要的講解︰「你一開始可能找不到那個每次都會用到的工具列,因為它一定要開到全螢幕才會跑出來...」靠,如果Google企劃主管在新功能發表會的時候說這種話,一定會被炒。

以前在Scott Adams的書裡看到過一個工程師獎懲辦法︰工程師(也就是那些製造bug的人)只要抓到一個bug,就可以領兩塊美金。結果這個計畫在有個傢伙第一週就領了幾千塊之後緊急停止。

我建議一個系統管理員獎懲辦法,保證比上面的有用,而且零成本︰管理員有義務參加針對自己所維護的系統的操作進行的所有說明會和研習。

2.22.2009

哲學讓你更聰明

曾考慮留美的人一定知道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它是美國研究所入學必經的考試,目前的測試內容包涵三種考試︰字彙測驗、數理測驗和分析寫作。對於那些不是把英文當成母語的學生來說,GRE是英文測驗,不過,在美國其實GRE是被用來測驗本土學生的智力(判斷詞彙所代表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數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這跟哲學有什麼關係?看看下面這張表︰

Verbal Test
Quantitave Test
Analytical Writing
1. Philosophy 590 1. Physics and Astronomy 735 1. Philosophy 5.0
2. Humanities and Arts (other) 567 2. Mathmatical sciences 732 2. Religion and Theory 4.8
3. English Langusge and Literature 561 3. Chemical 726 3. Humanities and Arts (other) 4.8
4. History 542 4. Matrials 726 4.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8
5. Religion and Theory 542 5.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725 5. Political Science 4.7
6. Library and Archival Sciences 537 6. Mechanical 724 6. History 4.7
7. Arts – Histiry, Theory and Criticism 537 7. Banking and Finance Business 715 7. Anthropology and Archaelogy 4.6
8. Anthropology 534 8. Engineering (other) 714 8. Arts – History, Theory, and Criticism 4.6
9.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532 9. Econimics 708 9.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4.6
10. Physics and Astronomy 531 10. Industrial 705 10. Sociology 4.5
11. Political Science 525 11. Civil 698 11. Physics and Astronimy 4.5
12. Economics 504 12.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696 12. Higher Education 4.5
13. Mathematical Sciences 501 13. Chemistry 678 13. Secondary Education 4.5
14. Engineering (other) 495 14. Philosophy 635 14. Library and Archival Sciences 4.5
15. Earth, Atmospheric and Marine Sciences 495 15. Earth, Atmospheric, and Marine Sciences 634 15. Economics 4.5
16. Materials 493 16. Biological Sciences 629 16. Communications 4.4
17. Chemical 490 17. Humanities and Arts (other) 599 17. Earth, Atmospheric, and Marine Sciences 4.4
18. Biological Sciences 489 18. Nutural Science (other) 596 18. Mathematical Sciences 4.4
19. Arts – Performance and Studio 489 19. Accunting 594 19. Engineering (other) 4.4
20. Sociology 489 20. Business (other) 588 20. Psychology 4.4

這份清單摘自GRE的主辦單位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發布的一份統計文件(p.17~19),蒐集2003年七月至2006年六月報考GRE的學生分數以及他們有意申請的研究所領域。

從表格裡我們可以觀察到︰
  • 在近50種學科領域當中,有意申請哲學研究所的學生,在字彙測驗上的平均分數是最高的(590)。他們不但擊敗了那些以念文學研究所為志向的學生(平均561),而且和其它人文(Humanities and Arts,包含文學、歷史等等)領域科系間的分數差距懸殊,更不用說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商業領域了。
  • 有意申請哲學研究所的學生,在數理測驗中也表現非常優異。他們的平均分數(635)打垮了人文領域、教育領域以及其它(Other Fields,例如建築系、圖書館系、社工系)領域的所有科系。而在那些比較重視數理訓練的領域,例如生命科學和商管領域,也只有生物和財經兩個系學生的平均分數比他們高。
  • 在分析寫作部份,有意申請哲學研究所的學生平均上拿到了最高的分數,而且和第二名差距頗大。他們勝過所有熱門的科系,例如心理、物理、數學、商管,也打敗了那些直覺上應該以批判與分析寫作見長的科系,例如文學、歷史、社會。
ETS網站已經撤掉了更早以前的統計,不過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印地安那大學保留的資料,內容和上面那一份一樣,不過統計間距是2001年七月到2004年六月,基本上兩份資料排名變化不大,說明哲學生的優異表現並非短期現象。(對於舊數據的分析,詳見

(update:2006~09的資料見

為什麼喜歡哲學的學生能在字彙測驗上有壓倒性的優勢?難道閱讀哲學書對於字彙量的養成有什麼特別助益嗎?還是其實讀了最多書的人不是文學系學生,而是念哲學的人?(身為文學系隔壁的哲學系學生,我敢打包票後面那一點絕對不會是真的,就算不考慮語言問題,在哲學裡一個只佔兩頁篇幅的模態論證也能讓你花一星期(甚至更久,媽的)消化,怎麼可能像文學系一樣,一個學期幹完比拳頭還厚的文選?)為什麼哲學系學生的數理能力比文學系、歷史系甚至企管系、藥學系都好?為什麼在文章的分析和批判以及語文表達方面,哲學系能贏過那些講究批判思考的老牌人文科系?

我不想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下太明確的判斷,因為會影響考試成績趨勢的因素實在太多。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對於哲學思考(而且是英美分析哲學式的思考,別忘了,這些學生想申請的是美國的哲學研究所)的興趣有助於培養某種能力,而這種能力能讓我們清晰地辨別字彙及概念的意義、靈活地進行數理運算和思考,以及對於主張理論做出細膩的分析和犀利嚴謹的評論。
或許這樣的能力和哲學思考的懷疑態度有關係,又或許這樣的能力和概念分析的訓練有關係,不過,這些在這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其實一直都有好理由,向那些將哲學視為無意義文字遊戲和空談的人進行有力道的反駁︰哲學能讓人變聰明,而且這件事幾乎已經被印證(除非有人能提出更可信的說明,來解釋上面那些數據)。哲學思考並不是無用的奢侈活動,而是能讓你優先受到好大學教授青睞的有利條件。而我們都知道,除了專業素養之外,沒有教授不希望他的學生是理解力佳、反應靈敏、分析性強、推論嚴謹的。
除了GRE,哲學生在LSAT的表現也非常好,詳見

我喜歡的廣告

我喜歡看廣告,希望它們持續增加,也歡迎各位推薦好廣告。

  • 中華電信最大溝通網︰訂婚篇
    分鏡和有趣的故事把理念傳達得很好,傲嬌女主角也討喜。

  • 中華電信最大溝通網︰冰淇淋篇
    分鏡和有趣的故事把理念傳達得很好,傲嬌董事長也討喜。

  • 第一銀行︰就在你左右
    很溫馨,而且是日常地會發生在隔壁巷子的那種溫馨。男主角的性格,透過時而出現的羞赧、雨中打招呼的熱情和禮讓計程車座位的體貼,在短時間內就被塑造得很具體。

  • 來一客杯麵︰等待篇
    可愛又幽默,我特別喜歡女孩搧指甲油的那幕,把等待幸福的心情表現得很好。(可是好閃啊,幹)

  • 健酪︰太平山篇
    我喜歡太平山,哈哈哈。

  • 公益︰對不起我沒說對不起謝謝你說謝謝
    抒情程度尚可,我想重要的是分鏡和節奏把有創意的想法實現得很好。

  • ninos con cancer
    把小女孩的可愛拍得很美。

  • I Love the Whole World
    輕鬆愉快。

  • 音樂與我同在︰拖吊篇
    很有趣的廣告,我尤其喜歡那個司機的「OK!」和最後一段的愛拼才會贏。

  • 台新銀行︰用愛當能源
    讓人覺得舒服。

2.20.2009

經典的條件

http://lib.ck.tp.edu.tw/monthly_theme/0705/classical_conditioning.gif

前幾天我們提到「為何當代的經典常是過去被瞧不起的通俗大眾文學?」的兩個解釋︰

A.
當代的經典常是過去被瞧不起的通俗大眾文學,因為每個社會裡擁有可決定哪些是經典哪些不是的學術和傳播地位的中堅份子,和30年前擁護通俗文學的年輕人,大致上是同一批人。

B.
總是有70%是30年前的流行作品,表示更早以前的作品總是會被後來的新東西取代,這很正常,表示文學有在進步。然而,一部流行作品總是要等上30年才有機會變成經典,這也正常,一蹴可及的東西就不叫經典了,30年的考驗,一點也不過份。

有趣的是,A似乎很容易就可以藉由進一步的推論讓B在解釋力上佔不到便宜︰

文學沒有進步。文學這種純品味判斷的東西怎麼可能在客觀意義上進步勒?你們說,以前的人文章寫得沒有比現在好,那不是文學在進步,只是你們的品味和以前的人不一樣。你們看到經典變遷就以為那是文學進步,其實那只是擁護某種品味的一群人在權威的位子上被擁護另外一種品味的一群人給取代而已。30年的考驗也不是對於作品的考驗,而是對於想要爭取權威和傳播權力的人的考驗。你們看到經典變遷總是和流行文化有30年延遲,就以為作品要通過30年的考驗,其實通過考驗的不是作品,而是擁護作品的人,他們坐上文壇、當上教授之後,那些作品才跟著沾光。

我猜有些文化或社會研究者在這裡就卡住了,或者陷入無可救藥的相對主義,覺得主張無所謂對錯,只是論述不同,然後寫出沒有建設性的paper。這就是為什麼分析哲學家,或是分析哲學式的思考是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方法上未成熟的領域而言)︰

A和B看起來是不同的宣稱。然而,它們真的是不同的宣稱嗎?有沒有可能文學的進步真的只是奠基在品味變遷上?如果是這樣的話,B說的東西是不是就跟A一樣了?B要預設哪些關於文學的事情,才能保證自己宣稱的東西和A不一樣?

而這些工作做完之後,更重要的︰

如果A和B真的是在宣稱不同的事情,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知道A和B哪個比較符合事實?

再一個bonus question︰

上面的圖片(via here)跟這篇文章有什麼鬼關係?

2.19.2009

口袋裡的小惡魔

我最近發現了之前IE和PC MAN打不開雞蛋糕的原因︰一些文章裡有下面這行東西︰

<script src="http://s.bit.ly/bitlypreview.js"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大光說這是來自於Firefox的某外掛,反正最後我能做的就是一篇一篇文章找,把它們刪光光。

如果它們是之前問題的全部原因的話,現在IE應該已經不再討厭哲學哲學雞蛋糕了。

然而,我報名的教育部落格大賽將在三月底開始評選,如果因為IE打不開而沒拿到一萬塊就太機了。所以,那些有IE或PC MAN的人,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們多使用它們瀏覽(尤其是在看舊文章的時候),當發現打不開的文章或任何頁面,請回報在這裡,我會想辦法搞定。

幹,三百篇

300hit

但是沒時間寫慶祝文,所以將就幹一下。

另外,哲學雞蛋糕也一百零一粒了!

philosphy101hit

[利維坦01.] 應然命題的證成

正當性,或者說,證成(justification),是法政哲學討論的主題之一︰什麼樣的法律是具有正當性的,我們應當遵循的?什麼樣的政府是被證成的,我們應該接受其統治的?

然而,不管是「我們應當遵循法律P」還是「我們應該接受政府Q的統治」,都是應然命題(ought sentence),乍看之下,它們不表達客觀事實,而是在主張我們該做些什麼。

接觸過Hume的人就會知道,應然命題的證成在哲學上是困難的事情︰我們可以觀察到松島楓已經載完,當我觀察到松島楓已經載完這件事,我就有理由相信「松島楓載完了」這個實然命題為真。然而,我們似乎觀察不到,比方說,「我應該下載松島楓」或者「我不應該下載松島楓」這類事情。直覺上,命題的為真是因為它恰當地描述了世界。當我們總是無法確定一個命題描述的狀態有沒有真的在這個世界出現,當一個命題的為真無法由事實推導出來,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命題是可信的?或者,用哲學家的說法,我們如何能證成這個命題?https://www.abugames.com/images/products/4thedition/leviathan.jpg

法政哲學家的應對方法很有趣,例如說,霍布斯的推論是這樣︰人在自然狀態中因為各求自存而很難不發生財產爭鬥而最後導致多敗俱傷,要解決爭鬥的方法幾乎就只有把宣告財產擁有者的權利賦予一個單位來做仲裁,而能把這倩事情幹得最好的單位就是集權政府,所以自然狀態中的人最後會願意接受集權政府的統治,而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理性的動物才有所謂該不該做什麼,然而,自從人腦大到裝得下理性以來,我們就幾乎從來沒進入過自然狀態。就算是北京人,至少也會有遵守某些行為規範的小聚落(我猜)。因此,自然狀態幾乎只是一個假想的,從沒出現過的反事實狀態。但是,既然我們連從事實沒辦法推導出應然命題,憑甚麼有人能覺得它們可以從非事實被推導出來?

這種前提是假想狀態,應然命題卻在結論忽然跑出來的推論方式,在法政、社會甚至經濟領域極為常見︰羅爾斯會告訴你說,因為處於原初立場(original position)的人會選擇正義二原則作為社會資源分配的依歸,所以我們應該選擇正義二原則作為社會資源的分配的依歸。而經濟學家會告訴你說,因為某個model裡的人會這樣幹,所以我們也應該這樣幹。顯然,不管是原初立場還是那個量化model,都不是我們真正身處的狀態。於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假想狀態裡的人做的選擇能作為我們應該如何選擇的指導?他們會如何做,跟我們應該如何做,這之間有什麼重要關係,使得前者可以蘊含後者?

我的回答是,這些假想例子推導出的並非是純粹的應然命題,而是工具性(instrumental)的應然命題。它們並非只告訴我們應該做P,它們說的是︰

  1. 你想要Q
  2. 做P是達成Q的最佳途徑
  3. 如果你了解那些相關的事實,而且你是理性的,你會做P
  4. 你應該做P

例如,在這裡霍布斯說的就是,你想要有安定的生活,而根據我的推論,只有極權政府能給你安定的生活,所以你應該接受集權政府統治。(羅爾斯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例子,而且或許和我的這個解釋不相容,因為不見得每個人都希望社會正義,尤其對於既得利益者而言)

這樣的說法能被Hume和Bernard Williams之類的理由內在論者接受,因為在這裡我們應該做什麼取決於我們想要達成什麼。


[利維坦系列文章目錄]

蛋糕紛爭

有兩個小孩的家庭常常遇到這種困擾,小孩為了爭奪大塊蛋糕而吵架。有人想到一個方法,就是讓一個孩子切,另一個孩子先選。這樣負責切蛋糕的小孩會努力地切成一樣大,不管對方選那一塊,兩個人都沒話說。

這方法好像只是把問題往後推。因為如果我是會為了蛋糕大小而鬧脾氣的小孩,我也一定不願意負責切蛋糕。

2.18.2009

門外漢的哲學Q&A計畫

長久以來我不停地在想辦法讓沒接觸過哲學的人能在拜訪這個站之後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狀況。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寫《分析哲學在幹嘛?》之類的文章。

我最近想到一個計畫,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弄一份對門外漢來說很方便的分析哲學Q&A,解決那些常見的且能夠解決的困惑,或者至少對於如何解決它們給出一定程度的指引。

做Q&A的第一步就是列問題清單。每個人都曾經是哲學門外漢,請大家幫我忙,貢獻一些問題吧!

目前想到的問題︰

  1. 分析哲學家在幹嘛?
  2. 分析哲學能用來幹嘛?
  3. 學分析哲學有什麼好處?
  4. 哪些哲學系提供分析哲學課程?
  5. 這些課程和非分析哲學課程有什麼不同?
  6. ...

2.17.2009

經典變遷的中堅份子說和社會科學的困境

和朋友聊起文學界經典型塑的過程,提到當代的經典常是過去被瞧不起的通俗大眾文學。
我為這個現象想到了一個解釋︰
A.
當代的經典常是過去被瞧不起的通俗大眾文學,因為每個社會裡擁有可決定哪些是經典哪些不是的學術和傳播地位的中堅份子,和30年前擁護通俗文學的年輕人,大致上是同一批人。
這個解釋隱含了我對於經典權威的不信任︰一個東西是經典,主要並非因為它有某些客觀上的重要優勢(例如有助於社會和諧、蘊含真理等等),而只是因為它被有權力的人喜愛。這個解釋也和我以前想過的品味相對論以及使用Memetics推論的結果*1相容,甚至可以有神經科學上的理由︰人在過了三四十歲以後,神經可塑性降低,品味不容易改變。
要驗證這個假說,起碼我們得找到每個年代的經典清單和20~30年前年輕人的流行清單的交集的統計顯著性。
然而麻煩的是,就算我們真的發現,對於每個年代來說,這個年代的經典中總是會有70%是30年前的流行作品,也不見得就能佐證中堅份子假說,因為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其它可能的說明,例如︰
B.
總是有70%是30年前的流行作品,表示更早以前的作品總是會被後來的新東西取代,這很正常,表示文學有在進步。

一部流行作品總是要等上30年才有機會變成經典,也很正常,因為經典的檢視並非一蹴可及,通過30年的考驗成為經典,這一點也不過份。
這讓我想到S原最近想做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村上春樹的作品能夠達到雅俗共賞?」聽起來很複雜的問題,事實上在腦力激盪一下之後,乍看之下說得通的答案就一個個冒出來,例如︰

  1. 村上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時尚符碼(例如品味衣著,詳述高級義大利麵的烹調過程等等),給那些羨慕貴族生活的人聞香的機會。


  2. 村上作品的主要譯者中文不好,常使用奇怪的句末歎詞,結果反而意外造成清新文風。


  3. 村上剛發跡時幸運地在同一年獲得日本青年作家的兩個大賞,又在隔天雞尾酒會結識以行銷力出名的X出版社總編,總編挾其上漲名氣趁勝追擊,一舉將村上送到暢銷書排行榜頂端。(這我隨便掰的)


  4. ...

然而,這些答案之中有多少是真的描述了村上作品雅俗共賞的主要原因?甚至,這之中有多少起碼是對的(即雖然不是主要原因,但至少有一丁點正面影響)?研究者該如何判斷?
對照之前聊過的紐約犯罪率問題強暴分泌物問題,不只是文學家,我們在較剛硬的社會學和更嚴謹的生物學裡都遇到了一樣的困境︰當情境無法複製或重現,假說就難以驗證。
怎麼辦?做質性研究的人們應該已經試圖做出一些掙扎,然而我猜那大概不會非常有用。關於質性研究我有一些初步的意見,改天再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你也會有興趣看這一篇
...
  1. Memetics是Susan Blackmore在《The Meme Machine》裡提出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奠基於道金斯的瀰傳播觀念。這本書是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書之一,我很想找時間好好介紹,不過現在只能先簡單說明︰Blackmore對於「為什麼比起P,大家更會認同Q?」這類的問題有獨到的解決方法︰「想像有一百個腦子,把想法P和想法Q(或許還加上其它的角逐者)丟進去,哪一個會蔓延得比較快?」就這裡的例子而言,支持哪些作品作為經典的想法最容易散佈開來?那些被握有傳播權威和力量的人所喜愛的作品。

2.16.2009

恨鐵不成婆,媳婦熬成繡花針

SNC124731

碩班學生證入手。依據我從來沒立過的誓言,我要回顧當今處境,並眺望遠景︰

嗯...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變成快樂的小天使,那麼我已經包好尿布等攢完銀子弄把豎琴翅膀長出來之後跟上帝撒嬌凹光環。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尾牙摸到鴻海股500張,那麼我正在菜市場挑掃把,經過一番練習之後將報名鴻海清潔工證照考試。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彈吉他跟陳昇一樣強,那我剛剪好指甲,正拼命磨桌子長繭待會按弦比較不會痛。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打贏黑暗武道會,那我今早才被車撞掛,小閻王瞇瞇眼說嗯哼你可以直接去天堂哦(蓋)。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和培里總督一樣留名青史,那麼我現在正在吃把土

 

如果我成為專業哲學家的未來就像這篇文章第一段那個斜體字,那麼我就,

我就回宜蘭買個小推車,去跟中山國小旁邊的雞蛋糕阿伯搶生意...

 

以下開放照樣造梗。

為什麼我們沒有更快樂?

一個常見的提問是,照理來說,工具、技術和科學是為了讓人更有效率地完成那些為了生活非得做不可的事情,減少勞動、增加空閒。牛拉籬使得我們可以更快產出更多稻穀,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玩樂、閒聊、做音樂、想哲學。然而,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庸庸碌碌,總是沒有時間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種提問有時候是一連串對於資本主義和科學異化人性的嚴厲指控的開頭。然而我現在比較感興趣的是,如果科學真的讓我們省下了時間多出了資源,那麼那些省下來的時間和資源到哪去了?我們為什麼沒有因此得到更多閒暇?

我猜測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口。科學和技術使得資源增加、生產資源所需的時間減少,這種變動只有比人口膨脹的速度快得時候才有意義,然而,一旦科學和技術增加,人口也增加,因此,事實上工業文明的進步並不為人製造更多時間,而是在一定時間之內製造更多需要消耗資源的人。

工業和人口的關係並非出生率增加那麼簡單,事實上我相信和一千年前相比,六零年代的生育率低得多,然而,當10世紀的農村夫婦生的小孩多半在18歲以前就因為低落的醫療技術夭折的時候,就算具有先天不良,一個六零年代的嬰兒還是有機會長大。醫療技術在這裡有兩層意義︰它使得活著分享資源的人增加,而且其研發和執行本身就是資源的消耗。在農村時代,不小心溺水的人很快就變成田裡的堆肥,然而在現代,我們會花費或許超過農夫耕作一年所得的資源量對於停止呼吸的人進行電擊,而如果他變成植物人,在床上躺個30年,維持其生命所需的花費可能也超過10世紀佃農一家人工作一輩子的所得。

(人口增加的另外一個影響是,維持群體生活所需的資源量並不是和群體人數成比例增加。當越來越多人聚在一起,就需要額外的資源處理那些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時候不會出現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越來越複雜的政府,有越來越多的資源耗費在公文、人事、開幕花圈、出差時的噴射機燃料這些額外負擔上。)

我並不主張都是那些原來該死卻沒死(或不該出生卻出生了)的人害得大家現在得渡無薪假。一個重要的點是,人跟以前比起來有沒有比較快樂,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和直覺。科學和技術被用來滿足人類的需求,然而,當需求的滿足成為理所當然,我們便不會覺得自己因此變得快樂。我們會抱怨自己沒有比古時候的農人快樂,並且質疑十世紀以來累積的科學和技術帶來的多餘資源到底被用到哪去了,不過,當我們知道這些東西多少是被用於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服務,例如讓你那有糖尿病的奶奶可以活到80歲,或許就比較容易有點釋懷。

2.15.2009

台灣燈會在宜蘭

經過小囡的推薦(「運動公園有超多超北爛的花燈!」),我、S原、N姐、哭馬和小鯰決定去逛燈會。不過那也是好幾天前的事了,老家的電腦實在太爛,沒辦法處理相片圖檔,所以拖到現在才上傳。

noface

說起我對台灣燈會初步的負面印象,就是來自於公園旁的維京牛柱。簡單地說,牠們是直徑約兩公尺的花牆圓柱,其中一面貼上橢圓形的笑牛臉,兩邊架上雙手,頭上戴個長角的北歐海盜帽。晚上藏在牛臉後面的燈會亮,佐以詭異的造型,就像掉到宜蘭河再爬起來的無臉男。運動公園就在省道旁邊,燈會籌備期間我每次去羅東辦事都要經過兩座這麼醜的牛,心情自然非常差,如果不是小囡仗義直言,我可能就錯過這次其實滿精彩的燈會了。(上圖取自這裡

根據官方網站,燈會好像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展場,不過當時一群人隨便亂逛,只能隨便做一下不負責任的亂分享︰

SNC12273 

宜蘭監獄受刑人做的龍。

SNC12275

嘉義監獄做的牛,讓我想到空談師裡面那隻古丹。

SNC12277

而且頭會動。

SNC12280

還是用擋車汽缸做的,超帥!

SNC12285

表情很微妙的貓。

SNC12288

禁煙仔。

   SNC12296

這隻貓眼睛會閃,超詭異!

SNC12297

表情很欠揍的功夫熊貓。

SNC12299

花紋挺漂亮的,

 SNC12303

特別是旁邊站著派大星的時候。

 SNC12305

牛吉拉,背景音樂參考這裡

 SNC12309

哭馬︰(指)「欸,背大便的蛞蝓!」

SNC12313

他叫王小牛。

 SNC12317

很像犬夜叉的邪見。

 SNC12319

唯一乳量正確的牛花燈。

SNC12321

哭馬︰「牠在吐什麼?」

結果是在吐牛舌餅...

 SNC12323

天空之城!

 SNC12324

頭也會動!

 SNC12331

海綿寶寶,在離派大星很遠的地方。

SNC12334

佳美拉。

SNC12345

又一隻海綿寶寶。

 SNC12377

燈節期間每天晚上的煙火,九點半開始,放15分鐘。據說因為是便宜貨所以很大聲,另一個特色是全程伴有主持人的惱人廢話旁白︰「嗯,我們今天很高興,大家來到,呃,我們,宜蘭運動公園,來參加我們的,這個,2009台灣燈會在宜蘭,一同欣賞我們的,呃,璀璨的花燈,我們可以看到,呃,我們的這個主燈,在煙火的照耀下,真的是,嗯,非常璀璨,還有我們的煙火,也是,非常的璀璨,祝大家經過這個,呃,煙火的洗禮,可以一同迎向這個,璀璨的2009...」

更多花燈照在我的Flickr,我也推薦這個人這個人的燈會相本,以及其它剛剛找到的網誌文章︰

2.14.2009

辱罵所蘊含的歧視

前一陣子的仰山學堂聊到妖西的筆戰,關於野草莓開唱的表兒樂團罵馬英九娘砲,被人砲轟歧視同性戀的事件。

據妖西所說,他不覺得表兒的舉動無傷大雅,只是習慣性看不爽對方辯友的爛推論。然而,我倒覺得表兒的辱罵用詞不見得蘊含歧視。這不是在說每個使用「娘炮」的辱罵都不蘊含對於娘砲的歧視,我的立場是,一個人可以罵別人娘炮而不同時表達對於娘砲的歧視,而且這樣的情形事實上很常見。

為什麼有人覺得用「娘炮」來罵人是歧視娘炮?一個可能的推論是,當我們這樣罵人的時候,我們是在宣稱,對方和娘炮有共同的缺點(例如︰明明是男人,舉手投足卻像女人),因此,這樣的辱罵蘊含了說話者相信娘炮有缺點,而且這缺點足以讓持有者成為辱罵的對象。

然而,罵馬英九娘炮的人真的認為馬英九和娘炮有一樣的缺點嗎?姑且不論舉手投足像女人算不算是缺點,罵馬英九娘炮的人,是看不慣馬英九舉手投足像女人,還是看不慣馬英九,比方說,在政策上不夠強硬、畏懼權勢或民粹?語言的引申彈性很大,一個原來被拿來說X的詞,後來基於原意被引申去講Y,並不代表X和Y真的有什麼關係,原來指「舉手投足像女人」的詞被拿來指「在政策上不夠強硬、畏懼權勢和民粹」,並不代表所有舉手投足像女人的人都在政策上不夠強硬且畏懼權勢和民粹,也不蘊含所有在政策上不夠強硬且畏懼權勢和民粹的人在舉手投足上都像女人。如果當我們罵馬英九娘炮的時候,我們批評的是他面對政治問題的態度而非行為舉止,這些辱罵就不見得蘊含說話者對於娘炮有意見。

事實上,就算我們真的是因為馬英九和娘炮有一樣的缺點而罵馬英九娘炮,我們也不見得就歧視娘炮。昨天N姐跟小囡抱怨台灣燈會用的廉價煙火好吵,小囡脫口而出說幹呂國華是低能兒喔運動公園旁邊的牛柱也醜的要命真不知道他腦子哪去了。小囡根本沒有歧視低能兒的意思,事實上他自己就是附近喜憨之家的長期義工。

小囡的確相信呂國華和低能兒有一樣的缺點︰不會辦事(事實上低能兒可能還好一點,因為喜憨之家逛燈節的時候小朋友都跟他抱怨那牛臉長得好噁心)。不過,這並不代表當小囡罵呂國華低能兒的時候,他也在任何即使是比較隱晦的意義下表達了對於低能兒的鄙視(我猜這應該是歧視的最低必要條件)。為什麼?因為小囡覺得喜憨之家的小朋友們不會辦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有他們的腦結構,我也一樣會在那些地方遇上麻煩,這根本不值得鄙視,反過來說你應該好好鼓勵他們。真正值得鄙視的,是那些腦袋明明正常卻做出只有低能兒才會做的事情的人,比如說,在小囡的例子裡,呂國華。

同樣的道理,用「娘炮」來罵人並不見得代表說話者認為娘炮可恥,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娘炮不可恥,可恥的是那些明明不是娘炮,做事情卻跟娘炮一樣的人。

2.13.2009

BBS的應對進退

有人問為什麼我在批踢踢(西哲版、無神論版)講話總是那麼嗆,還喜歡躲在推文裡做沒建設性的辱罵。

對於這個問題,除了我就是喜歡在那裡不負責任地亂玩之外,當然有更完整的答案。

我不喜歡BBS介面,也不覺得它的傳播力比得上網頁,所以不打算把批踢踢當成一個累積寫作成果的地方,所以除了一時興起之外,不會認真在上面寫什麼文章。

然而,西哲版和無神論版作為國內西方哲學和宗教討論具代表性的窗口,如果充斥沒道理的論調,會影響門外漢對哲學和無神論主張的印象。所以作為這兩個領域的熱衷份子,我似乎還是應該想辦法在理性上做出一些貢獻。

幸運的是,這兩個版聰明厲害的人都不少,在他們的熱情監督下,通常糟糕的post都沒辦法全身而退。

然而,網路上執著於軟掰硬凹的人實在太多,就算把反例和邏輯錯誤活生生地攤給他看,他也未必願意坦白認錯。

所以,除了拿理據打長文辛苦和人硬槓的理性捍衛者之外,也需要我這種在場外叫囂的小混混製造民氣和壓力,讓那些企圖做無謂掙扎的笨蛋在四面楚歌下知難而退。

2.11.2009

一個譴責同性戀的蠢論證

朋友談起他最近遇到的反同性戀論調,類似的宣告很多,笨論點也很多,下面就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與其說是一個蠢論證,不如說是一串蠢論證,因為它的每一個步驟都可能被拿來單獨使用,而且都是錯的︰

  1. 同性戀是天生的,自然情況下,同性戀無助於生產

  2. 放著不管,同性戀基因會使人類走向滅亡

  3. 因此,就算沒辦法先天地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我們也應該在後天上抵制同性戀行為

就算我們假設同性戀全然由基因決定(事實上我覺得這是一個複雜議題),前提一嚴格來說也是錯的,因為只要同性戀性狀不是顯性(dominant )的,它就只能伴隨異性戀性狀在一定的機率下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子嗣的同性戀個體在人類一般的社群中傾向於幫忙照顧親戚小孩,提高他們的存活率。如果一宗族中總是有15%的個體是同性戀,搭配特定的環境(天敵環伺、正反資源也養不活那麼多小孩...),這個宗族成功存活到生育年齡的下一代的數量就會比100%異性戀的族群高。

而如果同性戀性狀是顯性的(即,只要雙親之一有同性戀基因,孩子就全都是同性戀),前提二會是錯的,因為這樣一來同性戀基因在讓全人類都變成同性戀而滅亡之前就會先自己消失了(就如同趙萬來所說,所以在某個單純推論的層次上他還是對的,只不過遺傳學知識不足),除非這些同性戀使用其它方法繁衍下一代,例如試管嬰兒。然而,如果人類能用受到性需求支配的交媾之外的方法繁衍,那麼一個人的性向是否能讓他達成對生育有幫助的交配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最後,關於前提三。如果我們以會導致人類滅亡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為由抵制同性戀,那麼我們同時也應該譴責那些不生小孩的異性戀,而且或許應該罵得更兇,因為他們比起同性戀,有更適當的條件進行生育。然而,要不要生小孩是個人自由,就算全人類因為核爆死光只剩下你和隔壁王先生王太太,你會因為他們不想生小孩而譴責他們嗎?

2.10.2009

淫水作為一種保護措施

前幾天在法西斯版很紅的報導,討論科學家對於女人性衝動的研究。

報導裡提到有些女人在遭到強暴時會有性反應(陰道滑潤)。研究者給出的解釋是,女人在受迫性交時如果不分泌潤滑液,性器官受傷、不孕甚至死亡的機率會增加(尤其是醫療不發達,天擇汰選效果顯著的以前),因此,在那些狀況中分泌潤滑液的機制做為一種保護作用而受到天擇青睞。

PZ Myers對於這個解釋的批評︰這個解釋是個標準的「just so story」,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上裡面除了適應論(adaptationism,所有性狀都有個演化出來的原因,而這原因會是這性狀帶來的優勢)的臆測之外,並不蘊含任何證據或對照組(例如另一群和人類很像但是雌性被強暴時不會分泌潤滑液的動物)。我們根本不知道一個雌性個體是不是真的會因為那些原因而有比較小的機會留下後代。

我對於這個爭論沒有comment,不過它讓我覺得,由於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沒辦法做實驗,演化解釋真的是不太容易被建立的解釋。

這並不是說演化論本身不容易被證成,而是說,針對特定性狀的解釋

性狀X是因為為個體(或者群體、基因)在Y面相上帶來優勢而演化出來的

或者

性狀X並非是基於任何優勢而被演化,它只是性狀Y的副產品

難以被證明為真為假。

我不知道生物學家有沒有明確的方法判斷這些問題,不過,在我看來,一旦一個性狀被演化出來的原因的解釋不能藉由推論和實驗來證成,而是要倚賴過去的紀錄(例如說,我們要確定長頸鹿的脖子是因為吃樹葉的優勢而被保留,我們得找到古時候另外一群短頸鹿餓死的紀錄,或者其它例證),對於性狀的演化說明的證成就和對於歷史說明(例如「文人清談是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以及文化解釋(「村上春樹在小說中大量使用的時尚符碼是其作品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的證成有點像,就算依然沒有後兩者那麼複雜。

2.09.2009

難你老母

剛剛看到的電視新聞,記者拿著國小生的寒假作業上街詢問路人︰「你知道『敬字亭』是什麼嗎?」、「『出將入相』原來是寫在哪裡的?」。不知道答案的路人紛紛搖頭,並且在聽到這是國小作業時配合地做出驚訝狀。鏡頭一轉到國小生的客廳︰「學童拿到作業之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向爸媽求救」(父親看著作業猛搖頭︰「『敬字亭』?看都沒看過」)「爸媽也不知道答案,只好上網搜尋」。最後報導的結論是,作業要出,可是也要兼顧學生程度。

我的天啊怎麼會有這麼低能的報導?這種純粹知識性、只要看到答案絲毫不需背景知識就能理解的回家作業開出來就是要給小孩練習找資料啊,Google一打就有了,難什麼鬼?難你老母!

老王賣雞蛋糕

仰山學堂.第貳堂課結束了,所以我現在可以毫不心虛地說,那是一場我可以毫不心虛地推薦的活動。

妖西講話非常機掰,但是思緒清晰迅速,即使不是在他負責的課程中,也帶來很多有意思的意見和討論。小幽真是盡感心(我支持宜蘭腔),看到活動主題是「分析哲學與公共參與」,雖然只拜託他準備公共參與課程,還是弄了一個「公共參與的概念分析」出來,在下午三點絞乾淨大家的腦汁(對於這個分析我有一個proposal,改天整理上來)。我自己,雖然只是預防大家在下午睡著的措施,不過Thomas Nagel對性變態的分析真的挺有道理,對於哲學如何在其他研究領域提供貢獻,也給出了很好的例子。

仰山學堂原來的設計,就是以大專生報告和帶領討論為主的對談會,其特色之一是我們鼓勵每堂客的講師留下來參加其他人帶領的課程,並參與討論。因為大家都是平輩,更能夠毫無避諱地暢所欲言和辯論。這種設計的理由在這次活動中展現得頗為徹底,在講師的帶領和全員的參與下,就算因為害羞而不敢說話,也在許多來自不同立場的觀點和交鋒衝擊下,不得不試圖進行思考和判斷。

沒參加這次仰山學堂的傢伙,我們過幾天應該會把課程影片弄上來。

想要親身體驗參與討論的傢伙,暑假還有機會。

本文開放給參加「仰山學堂.第貳堂課︰哲學、性變態、公共參與、樂生」的夥伴回應心得,以及錯失機會的人哭夭。

2.05.2009

塗鴉、犯罪和破窗

朱學恆的新文章,談到八零至九零年代紐約市長和地鐵局長推動塗鴉清除政策後犯罪率下降的例子,並主張說,基於破窗效應,一個充滿塗鴉的環境容易引發犯罪。搭配近一波經濟蕭條,朱學恆提出警告︰

「以前我們看到的可能還是那些慣竊、慣犯在從事犯罪行為,但現在在2009年3月(如果再加上失業救濟,或許可以多延幾個月)以後,我們即將看到的會是那些迫於生計,因為沒有飯吃而被迫要違法的失業人們。

如果你要證據的話......

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像我一樣經常在台北街頭走來走去。

簡單的來說,你會發現,從去年開始,不知道何時,整個羅斯福路從和平東路到新生南路這一段,所有的空牆跟圍籬,幾乎都已經被塗鴉給佔據了...」

我剛好曾經在《蘋果橘子經濟學》裡讀到紐約清除塗鴉後犯罪率下降的故事,與朱學恆和破窗理論者不同地,作者李維特認為,該波犯罪率下降的原因並非環境清潔政策,而是七零年代的墮胎合法化。李維特的推論是,因為墮胎意願可能顯示了家庭經濟能力的低落、父母的不負責等兒童成長的負面因素,曾經被父母考慮過墮胎的孩子,長大後成為犯罪者的機率比其他小孩高。當老百姓可以自由墮胎,表示十幾年後的犯罪者減少。

朱學恆文章的留言者中也有人舉出李維特的意見,不過朱學恆不覺得那可信,且強調文章中也提到另一個破窗理論的例證︰

「主持這項研究的荷蘭葛羅林金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社會心理學家凱瑟(Kees Keizer)說:「我們預料會有這種影響,但沒料到影響這麼大。如果塗鴉及髒亂會引發兩倍的人犯下竊盜,就令人很震驚。」

研究人員在不同城市鄰近社區展開一系列小型犯罪實驗,測試人們是否會因看到別人違反社會善序良俗的行為也起而傚尤。他們發現,附近牆壁出現塗鴉或地方髒亂,約有25%的人會到郵筒偷竊五歐元紙鈔信封,相對牆壁或環境乾淨,此種行為比率為13%。」

其中實驗的具體例子大概長這樣︰

「Keizer在一個住家的信箱中擺了一個寫上了完整地址的信封,刻意讓裡面的五歐元露了出來。並且用路人無法察覺的方式監視這個信箱。

在沒有塗鴉或是垃圾的狀況下,13%的路人會偷走這五歐元。如果這個郵箱上和旁邊被噴上了塗鴉,偷走五歐元的比例提高到27%,如果旁邊都是垃圾,偷走五歐元的比例則是26%。」

因此,朱學恆認為塗鴉的確會導致治安惡化。

我查了一下,發現曾經有統計學家反對李維特的說法,基本上他們認為李維特進行計算的時候忽略了兩個因素,而一旦加上它們,原來結果中的墮胎影響就消失了︰

「The Boston Fed's Mr. Foote says he spotted a missing formula in the programming of Mr. Levitt's original research. He argues the programming oversight made it difficult to pick up other factors that might have influenced crime rat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like the crack wave that waxed and waned during that period. He also argues that in producing the research, Mr. Levitt should have counted arrests on a per-capita basis. Instead, he counted overall arrests. After he adjusted for both factors, Mr. Foote says, the abortion effect disappeared.」
我看不懂那兩個因素是什麼,所以不知道他們的反駁有沒有道理,然而,一個大都市的犯罪率升降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來就是很難以推測的(這裡有李維特和其他人在那個議題上的後續討論的整理)。比起從「實施清潔政策,然後犯罪率下降」和「墮胎合法化,犯罪率下降」這種可見和不可見的因素多到數不清的大環境觀察紀錄中試圖佐證或反佐證破窗效應,我覺得還是從簡單好操弄的個案做起比較容易。

目前手邊最簡單好操弄的就是朱學恆提到的那組科學實驗。然而,我不覺得它證明的是塗鴉會增加犯罪機會。

當我們在那些實驗中觀察到塗了鴉之後行人的犯罪率增加,我們能怎麼說?我們可能會這樣說︰

1.塗鴉顯示出的反社會傾向使得看到它的行人更容易做出反抗體制的事。

因此,我們會進一步說,這個實驗中使行人犯罪的因素之一是牆上的塗鴉,所以,一個地方有塗鴉,比起一個地方沒塗鴉時,犯罪率會比較高。然而,(1)並非唯一可能的解釋,看看下面這個︰

2.塗鴉讓這個地方看起來更髒亂、廢棄、渺無人煙,這讓行人覺得即使做壞事也不容易被發現,或者即使被發現,目擊者也不會在乎。

在(2)之下,我們無法做出如同(1)一般的結論,因為根據(2),使人犯罪的因素是散發出髒亂、廢棄、渺無人煙感的環境,然而,髒亂、廢棄、渺無人煙感是塗鴉和周遭環境綜合起來的整體感覺,不見得所有塗鴉都會使任何環境看起來更髒亂、廢棄、渺無人煙。事實上,塗了鴉卻一點也不讓人覺得髒亂、廢棄和渺無人煙的例子多的是,如我喜歡的Banksy因此,如果我們接受(2)而非(1),我們就得不出「一個地方有塗鴉,比起一個地方沒塗鴉,更會讓人想犯罪」的結論,我們頂多只能說,如果塗鴉讓這個地方看起來更髒亂、廢棄、渺無人煙,那麼這個塗鴉的存在會使得這個地方的犯罪率增加。

然而,我們應該接受(1)還是(2),或者都接受?不知道,這個實驗提供的資訊不足,無法判斷。(可不可能有第三種因素和解釋,例如說,實驗中的行人犯罪率增加不是因為塗鴉反映的反體制傾向,也非髒亂顯示的「在這裡做壞事很安全」,而是塗鴉和環境整體表現出來的另外一種感覺經由另外一種心理機制使人更容易犯罪?我相信有,而且或許還會有第四種、第五種和更多。這顯示出,當我們對於人的心理機制所知甚少,就連最簡單可操弄的實驗,我們都沒辦法確定它到底證明出了什麼

然而,直覺上我相信(2)會是可靠的解釋之一,因此我覺得「整個羅斯福路從和平東路到新生南路這一段,所有的空牆跟圍籬,幾乎都已經被塗鴉給佔據了」的確有可能是犯罪率即將上升的警訊,因為雖然Banksy的塗鴉不會使環境看起來髒亂,可是台灣常見的醜陋斑駁的一大團一大團不知道在幹嘛的塗鴉,就另當別論了。

2.04.2009

情慾高漲的貓站著消化魚

昨天才把週末活動的DM拿去文化中心,櫃台的大叔很豪爽地借了佈告欄,還把好像是某音樂會的傳單挪開(「嗯哼,我們這裡的活動優先。」),讓我放了一疊在桌上。

DM掃描圖檔可以在這裡下載。

2.03.2009

姓啥名誰,家住哪裡

到上星期更新的「關於我」自介一下吧,讓我和其他人認識你。

自殺帶來的自由︰凍起來扔到冥王星

上一篇文章談到關於自殺與自由關係的M理論。根據M理論,自殺的權利並不使人獲得多一些自由,一個原來(可能由於宗法、風俗或者社會規範)並沒有自殺的權利的人,並不會因為被賦予自殺的權利而擁有多一些自由,而就算我們再次剝奪他自殺的權利,他的自由也不會因此減少。

M理論在社會規範上的蘊含顯而易見︰如果不許人自殺不算是剝奪自由的話,關於自殺的自由派觀點就少了最有力的論證,政府大可以根據多數人信奉的宗教立法禁止自殺,因為就算這樣做,也不侵犯任何人的自由。

我相信M理論不對,禁止一個人自殺確實剝奪了這個人的某些自由,而且,擁有該自由與否,在某些情況下,對於他來說影響重大。

讓我們考慮幾個例子︰

Case1

小丸在一次部落戰爭裡中了蠱,每天都要受到萬蟲啃噬內臟,任何麻醉藥品都無法減輕的痛苦。族裡最年長的祭司指出,這種蠱是水窪薩滿祖傳的奇毒,除了每一代最優秀的巫師之外,其他人都被禁止傳授與學習。不幸地,經過這次大戰,知道怎麼施蠱解毒的巫師已經死光光,沒人有辦法救小丸。小丸每天因為蠱毒發作而發出的慘叫,都讓母親心如刀割,然而,基於古老的宗族傳統,小丸被禁止自殺︰放棄寶貴的性命,是褻瀆神的行為。

隔壁阿條給丸媽出了個主意︰把小丸快速冷凍起來,這樣一來她就不會再受苦。這是個好建議,因為人凍起來不會掛,冰封王座的阿索斯就曾經把自己凍了兩百年,一直到他子孫中的某個愛吃鬼找宵夜翻到冰箱深處,才把他給弄出來叫醒。而只要人沒死,就不算褻瀆神明。如果丸媽擔心女兒在未來可能因為停電等事故意外甦醒,也可以在冰起來之後丟到冥王星軌道去繞太陽轉,那裡溫度夠低,而且永遠沒人打擾。


Case2

當丸媽很高興地跑去找有點冰系魔法的法師時,半路遇到祭司︰不行!自願被凍起來也是褻瀆神,阿索斯那廢渣是王國的恥辱,你們不准學!

於是,在case1裡小丸開心地被冰起來丟到冥王星軌道,而case2裡的小丸很哀戚地繼續被蠱毒折磨。

現在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小丸在case1裡,是否比在case2裡擁有更多自由?直覺上當然是,而且這樣的自由對小丸來說意義重大—它讓小丸可以免於受苦。*1而且,這樣的直覺也會被相信M理論的人所支持︰被凍起來的小丸沒有死,她還繼續存在,也可以繼續進入可能世界。因此,當小丸擁有被凍起來的權利,比起沒有這種權利時,她可以進入的可能世界的確增加了(多出了「小丸被冰起來跟冥王星一起繞太陽」這一個),因而,所擁有的自由也增加了。

現在,讓我們看看第三個例子︰

Case3
小丸中了蠱...(中間省略)...所幸部族沒禁止自殺,所以小丸就趕快砍掉重練了。
在case3裡,小丸藉由自殺達到了一些目的,在case1裡,小丸也藉由冰凍達成了一些目的,在這裡我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case3裡的小丸藉由自殺所達成的那些目的,跟case2裡的小丸藉由冰凍所達成的那些目的,對於小丸而言,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認真看待case1裡的假設︰被冰凍起來的小丸會永遠沉睡,那麼,我相信自殺和冰凍協助小丸達成的那些目的之間沒有什麼差別︰藉由冰凍小丸失去意識、擺脫苦痛,自殺也是。

既然對於小丸來說,藉由冰凍所能達到的目的和自殺一樣,我們可以說,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允許小丸自殺但不允許她被凍起來丟到外太空,跟允許小丸被凍起來丟到外太空但不允許她自殺,對於小丸來說,在能夠失去意識、擺脫苦痛這件事上,其自由的程度和範圍也沒有什麼差別。

到了這裡,一個推論顯而易見︰因為小丸在case1裡享有的自由比在case2裡享有的自由多,而在case3裡享有的自由跟在case1裡沒有顯著差別,所以,小丸在case3裡享有的自由比在case2裡多。然而,case2和case3唯一的差別就是︰在後者裡小丸能自殺。因此,多出來的那些自由一定源於被允許自殺。因此,在其它條件相等下,被允許自殺的人比不被允許自殺的人多了一些自由。而且,根據小丸的例子和其它你隨便想也能想到的情況,這些多出來的自由有時候意義重大。

所以,M理論是錯的,它的錯誤在於使用了不正確的模型來定義自由。(接下來我要說明它的模型哪裡不正確,這會比較複雜一點)


根據M理論,一個人因為被允許做P而得到了多出來的自由,僅當可以做P使得這個人能夠進入的可能世界增加。換句話說,如果X做P的權利為他帶來了一些自由,那麼,如果X做了P,接下來的世界w會符合這一串描述︰

X在w裡擁有Q性質

(在這裡,Q指的是P對X造成的結果,例如,如果P是吃大餐,Q就是有飽足感)

一個人有可能因為做了P而不再存在,自殺就是例子之一。如果一個人因為做了P而不再存在,我們在接下來的世界裡就不會找到這個人以及他身上的Q性質,M理論就是憑這一點主張自殺不會帶來自由。

然而,當我們談論人的自由,我們談論的是這個人能不能隨心所欲地去達成那些他想達成的事情,一個人想達成的事情不見得和他自己的存活相容,就算我們不談因為想死而自殺的人,自殺炸彈客、血諫也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在討論一個人有哪些想要完成的目標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預設這個人會在功成時依然健在。

我覺得,比起M理論,一個比較好的模型應該長這個樣子︰

做P的權利為X帶來了一些自由,若且唯若,如果X做了P,那麼接下來的世界會有Q性質。

(在這裡,Q是P帶來的影響,例如,如果P是自殺炸彈攻擊,那麼Q就是總統府的殘骸)

這個模型看起來根本就是故意賣弄哲學技巧,因為它表達的東西很簡單︰對於所有行為P,只要P會對世界造成一些影響,做P的權利就會為人帶來多一些自由。讓我們忽略「把一個距離其他原子都很遠以至於無法互相影響的原子往左移一點點,再移回原位」這種罕見且無意義的行為,在我們討論自由時會討論到的行為裡,你大概很難找到任何一個是做了之後不會對世界帶來任何影響的。因此,在這個議題上,我的模型就是在說,所有權利的賦予都會帶來多一些自由。

然而,比起M理論的模型,我的模型可以很適切地說明為什麼炸彈客會因為被下了「就是無法引爆炸彈」的魔咒*2、想自殺的人會因為被禁止自殺而喪失至少一部分的自由。


...

  1. 我預設了一些跟死亡有關的事實,例如人死了之後就不會再有知覺。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同這樣的直覺。更重要的是,就算我們對於人死了以後會怎樣有所爭議,例如有人可能相信人死了以後靈魂還是可以飄來飄去,這還是對於我在這篇文章中想支持的主要立場之一(M理論是沒根據的)沒有影響,因為當我們不確定人死了會怎樣,我們便不能確定人死了之後是否就真的「停止進入可能世界」,而這是M理論的必要前提。

  2. 我本來想用「被敵國發現並囚禁」,但是後來一想囚禁本來就會導致自由的失去,例如不能租漫畫看,而這種自由的失去是M理論可以解釋的。

2.01.2009

自殺帶來的自由︰M理論

我最近在想自殺帶來的自由。當然,這不是在講自殺能不能讓人心靈海闊天空的那種勵志書才會談的自由,我想談的是,比起不被允許自殺的人,被賦予自殺權利的人,除了可以「拿根繩子掛著,凳子一翻」之外,是否真的還多擁有其它自由。

常識上,能自殺的人比起不能自殺的人,當然是多了很多自由。例如說,不面對債務的自由、不體驗兩黨惡鬥的自由、不繼續過著獨守空宅的生活的自由...。當人家不准你自殺,你還會聲淚俱下地哭罵為什麼要這樣折磨你。

然而,在某種觀點(姑且稱之為「M理論」好了)下,一個人不會因為被賦予自殺的權利就多了某些重要的自由。在M理論下,自由的意思是一個人可以選擇他所處的未來,就算這樣的選擇是有限的,例如我雖然不能選擇在下一秒是不是可以撿到錢,但只要我的電腦功能完整,我可以選擇在下一秒要打哪個字。基本上,這樣的想法可以被理解成,我可以自由選擇在下一秒我要進入哪一個可能世界(或者要讓哪一個可能世界於我而言成真)。根據M理論,「X因為被賦予做P的權利而得到了(比起以前,多出來的)自由」,若且唯若︰

X可以做P時,比起X不能做P時,可以進入的可能世界絕對地增加了

(某類東西「絕對地增加」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有的該類東西比以前更多,而且以前有的該類東西現在也都有)

M理論的推論如下︰而當一個人死去,他就不存在了。雖然我們可以說打字的權利使我擁有在下一秒進入「打出『小丸』的可能世界」或者「打出『阿條』的可能世界」的自由,我們卻不能說,自殺的權利使我擁有在下一秒進入某個可能世界的自由,因為如果我死了,那個世界裡面不會有我,只會有我的屍體。死亡並不使人進入任何可能世界,而是使人停止進入任何可能世界。因此,一個人可以進入的可能世界並不會因為他可以自殺而增加。所以,就算一個人擁有自殺的權利,他的自由也沒有因此增加。

我相信這樣的想法不正確,而且這樣的錯誤源自於它用來刻劃自由的模型。有興趣的人可以想一想,下次我再把我的論證放上來。

update︰放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