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11

難讀的經典、好懂的二手文獻

清大教授彭明輝的這篇文章討論經典和二手文獻,認為二手文獻的易讀性來自作者取易捨難的結果,因此比起原典較沒有價值:
「...妳如果試著去讀  Immanuel Kant 或 John Stewart Mill 的原著(或全譯本),一定會發現讀不懂;如果妳硬著頭皮把原著(或全譯本)熟讀兩三次,我相信你一定有機會發現 Immanuel Kant 或 John Stewart Mill 的思想遠比 Michael Sandel 的介紹更精彩、深刻而富啟發性。

不僅哲學如此,社會學、人類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經典都有這樣的特性:原著(或全譯本)遠比二手傳播更精彩,更難讀懂;但是即使只讀懂原著(或全譯本)的十分之一,往往收穫還是遠遠超過讀懂一整本的二手傳播。我自己的讀書經驗告訴我:二手傳播之所以易懂,是因為他們把原著難懂的部分都截去(隱藏起來),只講易懂的;但是原著之所以精彩,卻正好就是因為難懂的部分。

道理其實很簡單:人文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原作者都是不世出的人才,跟他們才華一般高的大概都自己去寫經典著作了;而二手書的作者往往才華就是不及這些經典的作者,他們沒有能力把一件很難說得清楚的事給說得比原著更清楚,而只能把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事給刪除,留下易懂的給讀者。」
我的意見跟彭明輝不一樣。我同意二手文獻(特別是導論性的書或文章)大多必須對原典內容有所取捨,因而難以完全呈現其細節和周圍的補充。但就當今的分析哲學界裡的導論書籍而言,我不認為這種取捨的標準是如同彭明輝所說,捨棄作者看不懂的部份,挑簡單的部份講。

事實上,導論書作者不可能略過重要的部份光挑簡單的講,因為這樣書就賣不出去,而且除了會在review、blog被罵到臭頭之外,搞不好出版社編輯那一關都過不了。在西方,學術界的出版龐大且嚴謹,劍橋、牛津、Blackwell的人可不會讓莫名其妙的書混水摸魚過去。當然,要是你放著這些有基本品質保證的書不念,堅持要找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出版社的導論書,一定可以找到寫得非常爛並且錯誤百出的書,但這並不表示導論書通常都這麼爛。我讀過的導論書,幾乎都正正經經地說明理論之中那些重要的部份,好的導論書沒辦法讓你成為它介紹的理論的專家,但它可以讓你了解理論中的重要原則和主要的論證或反論。而這些知識能讓你在進一步研讀原典以及學術檯面上的討論(也就是那些論文)時更快進入狀況。

彭明輝認為,導論作者之所以把困難的部份略過,是因為他們比較沒有才,沒辦法像原典作者那樣把困難的東西寫得足夠清楚。這一點我完全不同意。首先,有才華想出厲害的理論的人,不見得有能力和意願把這個理論寫得夠清楚。再來,我們知道經典擂台的競爭很激烈,真正厲害的人才有機會出頭,然而,你以為寫導論書就會比較輕鬆嗎?就像哲學系往往請最歷練的老師去教哲學概論,能把困難的理論寫得讓大一學生看得懂,也不是隨便誰都能做到的。當代學術界高度分工,分析哲學也不例外。有才幹幫Blackwell之流寫導論書的教授,通常都教了好幾年相關課程,他們對於哪些部份該說明、該怎麼說明才能讓學生懂,搞不好比原作者還要清楚。

再來,導論書作者也不乏真正上場論戰的重量級學者,如寫「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Free Will」的Robert Kane。這些人能在導論書的戰場上脫穎而出,表示他們不但有能力,也願意花時間把別人的東西寫得好懂。對於那些專寫經典的「不世出的人才」你反而不能抱有這種期待:「我這種大牌,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心思說明給你聽?賞一點提示你就該偷笑了,剩下的回家自己想!」當然,在現代這種人越來越少,畢竟若你打從一開始就養成那種壞習慣,哪家期刊願意收你的文章?另外,史丹佛大學召集當代學者撰寫的史丹佛哲學百科(SEP)在彭明輝眼裡是標準的二手文獻。然而,它同時也是現代分析哲學研究與教學重要的工具,教授往往推薦剛開始研讀某個哲學領域的學生先念幾篇相關的SEP條目,許多國外哲學系所甚至直接在首頁推薦SEP的連結,他們並不擔心自己的學生被「不完整的資訊」誤導。

彭明輝在文中把經典的譯本和經典並列,作為比二手文獻好得多的選擇。這個說法和我的閱讀經驗相反,也可能和彭明輝之前使用的推論衝突:如果美英的二手作者沒能力把英文的經典用英文說明得和經典一樣清楚,難道台灣或中國的譯者就這麼有才,能譯出和原文一樣清楚的中文書?在台灣的哲學界,念經典的翻譯書幾乎是浪費時間,這類書大多都有錯譯、文句不通順導致理解困難、誤解等問題,唸了之後對你起碼沒壞處的,是少之又少。當哲學系開課,除非內容真的他媽有夠簡單或者有其它補充讀物,否則很少使用翻譯書。多數情況下教師寧可讓學生念二手導論,就跟國外哲學系一樣。

當然,若硬要講,你或許可以說彭明輝比較的不是經典譯本和英文二手文獻,而是經典譯本和英文二手文獻的譯本。照理來講,若翻譯會出錯,那麼二手文獻的譯本應該也好不到哪去吧?不見得。如同前面所說,市面上重要的二手文獻大多出自現代哲學寫作專家之手,它們比經典好讀,所以也會比經典容易被翻得正確、流暢。

彭明輝主張經典的全文翻譯比二手文獻更值得讀,同時又認為二手文獻之所以好讀,是因為二手作者把有價值又困難的部份拿掉了。這種態度讓我想到一種常見的迷思:真正值得念的哲學是難讀的哲學,要是一個哲學理論太快被看懂,表示它不夠深奧。許多當初對哲學感到好奇的人,在唸了分析哲學之後覺得很失望,認為它既空洞又膚淺,這類反應通常就是因為他們抱有這種迷思,認為好懂就不是哲學。然而事實是:難讀有很多因素,在經典(或譯本)的閱讀上,最常見的因素就是年代久遠導致的表達和風格差異,以及譯者的失誤。拗口的原文和奇怪的翻譯看起來或許高深莫測,但這不代表它們蘊藏的理論真的比較有內涵。

分析哲學作為一種學術風格,致力於把東西寫得好懂。若你覺得分析哲學家的文章讀起來比來自其它哲學體系的文獻輕鬆,你該因此對他們抱持敬意,而不是開始覺得這些東西不值得念。反過來說,如果你把難讀當成有水準的指標,這除了讓你感覺良好(「噢耶,我正在看超深奧的東西!」)之外,並不會得到更多收穫,反而可能鬧笑話

(update:我在這篇「彭明輝分析哲學大亂鬥」裡整理了來自其他人的,對彭明輝這篇文章的其它回應。)

12.25.2011

中正哲學所招生海報

圖案在iPad的Adobe Ideas上畫好輸出成pdf,用Illustrator打開之後所有圖層都還可以分開來編輯,真是太棒了!這是我第一次用Illustrator做東西(過去的大圖,不管是哲學T的DM還是有建設性地回應網路留言,都是用Keynote弄的),覺得滿好用。

這張海報的製作時間約六個半小時,圖很快就畫好了,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排版。對於要如何把各種資訊排得一目瞭然又好看,我想了很久,最後還是參考了中山哲學所的招生海報。中山的海報總是做得很漂亮,貼在佈告欄上常常勝過設計系或美術系的海報。(總是有藝術類的系所寄海報來要我們張貼,他們的海報通常做得比其它人文社會系所漂亮,所以我不在意,但這每每讓我有種天哪他們要抱持這類對哲學系的無知和幻想到什麼時候的感覺)

12.04.2011

常見問題

Q. 這個部落格是幹嘛的?還有,你是誰啊?
A. 我是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學生,在這個部落格推廣分析哲學和批判思考。你可以在關於我看到進一步訊息。

Q. 分析哲學?
A.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是近兩百年在英美興起的哲學流派。分析哲學強調邏輯和清晰的表達,希望能用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理解的方法解決哲學問題,並把這些解決方法用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進一步說明請看這篇文章

Q. 我想找些哲學書來看,你可以介紹一下嗎?
A. 請看我推薦的哲學書

Q. 我們社團或營隊可以找你來講一堂課嗎?
A. 當然,這篇文章說明了我可以幫忙的領域和過去的演講紀錄,你可以參考。

Q. 我正在考慮念哲學系...
A. 未來哲學生指南整理了我對可能成為哲學生的人的建議,包括如何判定自己適不適合念哲學、怎麼跟師長溝通、哲學系入學考試攻略等等。

Q. 我可以寄email給你嗎?
A. 歡迎

Q. 這裡的文章插圖都是你畫的嗎?
A. 不一定,不過如果圖看起來粗粗糙糙,大概就是我畫的,你可以在刷子插圖圖畫找到我畫的其它圖。

Q. 你講的東西有夠沒道理!
A. 你可以留言說服我。

Q. 你的部落格對我幫助很大,我想捐一百萬給你!
A. 這個部落格目前沒有捐款機制,若你想要表達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個部落格(或者裡面某篇你喜歡的文章)推到你自己的部落格,或者臉書、推特、噗浪、G+...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綠黨林震洋的鬍渣兔

 上個月綠黨僱用我替他們的立委候選人林震洋畫形象插圖。他們的要求很有趣,要畫一隻有鬍渣的小白兔。有鬍渣我可以理解(瞄向林震洋),但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可以是小白兔(再瞄向林震洋)!!!但不管怎樣出錢的是老大所以我就照畫。

我不知道林震洋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小白兔,所以就畫了一堆給他們選。最後他們表示喜歡左下角那隻,但希望眼睛和眉毛分開點。

下面這張是我的朋友拾元隨手塗的鴉,覺得很好看所以一起放上來:

雖然我後來不小心畫出了我很喜歡的型,但被打槍,他們真的比較喜歡剛剛左下角那隻。

所以,這就是最後畫出來的樣子:

環保是綠黨的基本訴求之一。林震洋這次參選也提出了呼應的理念,例如都市農業生態國。生態國是林震洋為「以生態為發展主體的國家」這個概念取的名字,他為這個玩意特別造了一個字,就是「國」拿掉「或」裝上「生」,也是你在兔子手上的筆電和更前面T恤上看到的符號。





12.01.2011

光溜溜的道德衝動

Billylo在網誌文章裡放上一家人在汽車旅館投宿的相片,相片多以兒女為主題,且有裸露鏡頭。(沒露點,但就算露點了我也不興奮...)這篇文章剛登出時被痞客幫放到首頁,獲得了不少目光,也引起反對公開這些相片的人砲轟。最後蘋果日報、兒童局、立委、社會局都出面關切,文章被痞客幫鎖了起來。

網路上的相關言論多為譴責之音,例如:
阿容:「我真想問他,知不知道多少戀童癖正看著他小孩的照片打手槍!」
我很難想像,在大家都沒有超能力的這個社會,看著某人的相片打手槍這件事情本身能如何對相片裡的人(或任何其他人)造成傷害。然而,若這件事情不會造成傷害,還有什麼道德理由能讓我們反對它?當然,這件事情可能傷害了包含批評者在內無數知情的害羞人士的心靈,但這就是言論自由和資訊世界偶爾會帶給你的驚喜。若你不喜歡這樣的驚喜,除非你是Billy的固定讀者,否則你該責怪的對象也是把這篇文章傳給你的人(你的臉書噗浪推特好友、蘋果日報、痞客幫),而不是作者。在這個多元世界,你得面對事實:地球某個角落,總是會有人做著雖然道德上沒有問題,但卻會讓你覺得非常噁心的事情(肛交、吃大便、為了自己的喜好攻奸別人)。你可以避開關於這些事情的資訊,你可以譴責把這些消息硬塞給你的人,但你不能以道德理由阻止別人做這些讓你覺得噁心的事情,或威脅要報官。

當然,有人可能會反駁說,他們並不單單是因為Billy張貼了小孩的裸露照片這件事情本身而譴責他,他們的批評,是考慮該文章刊出後的可能後果: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羅男先放女兒裸上身吹頭髮照,再放保險套,容易讓人聯想到性,可能挑動有戀童症的性犯罪者,有道德上瑕疵,「他不怕自己的孩子受害,不過要替人家純真的孩子想一想,以免別人家的孩子遭殃。」
我覺得這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然,這個主觀感受並不是我最好的反駁。

楊醫師的說法不是譴責Billy的好理由,因為若它是好理由,這個社會將付出重大代價。楊醫師認為,若你公開的資訊能挑動某些人的性衝動,你就有道德上的瑕疵。然而事實是:人擁有的性癖好能奇怪到什麼地步總是超乎你的想像,因此,若我們真的決定為了這個理由控制資訊傳遞,台灣政府的網路控制手段將變得比中國的城牆還嚴密。不要說一般論壇的訊息和圖片,就連施明德也沒機會貼他那張疊疊樂

一種為楊醫師辯護的策略,是主張關於兒童的資訊是管制的重點,其它則比較無所謂。理由很簡單:未成年人(兒童就更不用說了)比較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所以挑起那些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性犯罪者的慾望,會比挑起一般性犯罪者的慾望更危險。

我不同意這個反駁。首先,哪一種資訊公開會造成比較糟糕的結果,這很大一部份倚賴兩種犯罪量的比例。社會中的戀童癖應該不多(這也是為什麼這種性癖好受到歧視),因此以兒童為對象的性侵案,在整體性侵案的數量中所佔比例應該也不高:雖然兒童比較好下手,但大部分的色狼就是對小朋友沒興趣。若全台灣每年有500成年女性遭性侵,有50兒童遭性侵,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比起限制關於兒童的色情資訊,我們或許更應該限制關於女性的色情資訊,因為若限制資訊有一定程度減少犯罪的效果,那麼在女性受性侵的例子裡,減少的犯罪應該更多。若這樣的說法成立,而且若你認為基於上述避免犯罪的理由我們應該限制Billy的文章發表權,你似乎就必須同時主張我們也必須阻止那些以女性為內容的挑逗資訊(以及和其它犯罪數量多於兒童性侵案的性侵種類相關的挑逗資訊)。若你是這種人,先搬到中國適應一下吧,你推薦的資訊控管系統比他們擁有的更可怕。

有些人可能會主張我們不該阻斷一般的挑逗資訊,因為這樣一來無處發洩的可怕男人們就會開始動鄰居少婦的歪腦筋。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似乎也不該阻斷關於兒童的挑逗資訊:這樣一來無處發洩的可怕戀童癖們就會開始動鄰居小妹妹的歪腦筋。這個意見恰好點出了前面那些批評者的失誤,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資訊的流通到底會帶來什麼後果,只憑自己的第一情感印象就開始罵人。

事實上,上述那些「為了避免犯罪,我們應該阻止那些會引起犯意的行動」的意見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它們忽略了犯罪背後的責任分配問題。把名車停在家門口會提高我成為竊賊甚至綁匪目標的機會,然而,這是否使得我在那樣的不幸發生時,必須擔負部份責任?為了避免綁架或偷竊,我們是否應該限制有錢人以各種方式顯示他們的財富?同樣的道理,為了避免性侵害,我們是否應該限制女性(抱歉,但妳們既性感又無力,這是生物學上的事實)的穿著、外出時間和返家路徑?這種「受害者也對犯罪有責任」的說法,不但蘊含所有潛在受害者(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必須捨棄某些重要的基本自由,也容易使得公共議題得討論失焦,讓被害人不公正地成為譴責對象。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些論點本來就都失焦,因為這個事件真正的問題在於曝光的兒童到底願不願意曝光,他們對於曝光的可能後果到底理不理解。我同意模特兒的意願決定了攝影作品發表的合法性,因此我也同意,若Billy的子女當初始終不願意拍照,或者不願意讓某些照片曝光,那麼Billy就不應該照相,或者把那些相片公開。然而,我們擁有足夠的資訊判斷這些事嗎?你可以從圖中讀出「感覺彷彿爸爸在拍照的過程中有加入對小孩要表演出某種表情的要求,不然那些照片裡小孩的表情實在頗兒童不宜」我也可以從圖中讀出「感覺小朋友都很開心,他們應該覺得很好玩吧」,然而,一旦掌握了這些「感覺」,我們就有萬全準備可以開始道德攻奸了嗎?

當然不是。若我擁有的唯一批評Billy的說法是建立在他違反子女的自主權上,我就得搞清楚他到底有沒有違反子女的自主權,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合理地譴責他。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事?

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是看了照片,覺得噁心不舒服,然後上網罵人,並且把自己譴責的含有兒童裸照的網頁連結貼在臉書、噗浪、推特...

如果我不願意這些淫穢的照片曝光,為什麼我要轉貼?我不知道。
我相信這些照片一定是來自惡爸爸對小孩的強迫或哄騙,但我憑甚麼這樣說?我不知道。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如此矛盾又缺乏理由的行為,在我看來可能的答案只有兩種:
  1. 我們就是他媽的腦殘。
  2. 我們誤以為自己(看到照片之後所產生的)的噁心感以及厭惡感是道德和公平正義的可靠指標。
噁心和厭惡本身不是道德界線的好判準,這是老美在黑奴解放時學到的:黑人看起來黑黑髒髒的噁心又引人討厭,這不代表他們擁有比較低的道德地位。然而,人類的演化歷程使得我們特別容易被這些情感衝動挑撥,這就是為什麼你寧願花時間譴責一個你也不確定他到底有沒有犯錯的老爸,也沒想到要關心一下在未來可能轟掉百萬人的核電廠

當性侵案的消息傳出,我們罵加害人是精蟲衝腦。若這些色狼的腦子裡是滿滿的精蟲,那麼患有道德衝動的人腦子裡該是滿滿的不舒服和噁心感。他們和色狼的不同,大概就是色狼在高潮過後還有時間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犯了什麼樣的道德錯誤,而道德衝動症患者則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腦裡的噁心感代表道德真理。

我並不主張Billy無辜,畢竟說不定他真的是大壞蛋,逼迫或哄騙自己的兒女脫衣服擺這樣擺那樣照相。然而,在進行調查搞清楚事實以前,不管那些相片讓你多噁心、多不舒服,你都沒有權利妄下斷言。十幾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依照噁心、厭惡等衝動行事,這是不得已的:他們腦袋不好使,所以讓本能主導還比較有機會獲得生存優勢。然而,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的現代人,若還讓這些原始情感掌握自己的道德判斷,就辜負了我們擁有的,比山頂洞人複雜不知幾百倍的思維系統。

親愛的,當你看到天理難容讓你氣到全身發抖的新鮮事,離開鍵盤和電話多想五分鐘,或許你就可以阻止自己跟其他道德衝動患者一起破壞這個社會的多元和自由。

11.27.2011

如果無神論者和教徒一樣乖,那麼無神論者比較乖

Hank Pellissier主張無神論者比有信仰的人更慈善。我不確定他有沒有提供足夠理據,因為在文章裡我只看到美國個人慈善捐款前三名都是無神論者的列表,而且索羅斯好像已經被踢到第四名了,而我不知道取代他的現任第三名信不信神。

把人依照宗教信念分類,然後比較哪一組比較慈善,這一直都是複雜麻煩的事情,在無數細節之外,還有不管怎樣都一定會被挑毛病的統計方法和因果推論。然而,Pellissier的標題「沒天堂可上,無神論者依然最大方!(Atheists are the most generous—even without heavenly reward!)」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就算我們有可靠的證據顯示有信仰的人比起無神論者在慈善事業上付出更多努力(或者達成更多效果),這也不見得代表有信仰的人比較慈善、慷慨、道德。原因很簡單:有信仰的人比無神論者更相信做善事在死後會有回報,所以他們本來就有比較多動機做善事。

當然,這並不代表宗教無法促使人們做出道德上對的事,或者宗教無助於讓社會變得安定。然而,在天堂的誘惑下做出道德上對的事情,不代表你是有道德的人,這背後的道理就跟在賞金的誘惑下制服殺人犯不代表你有正義感一樣簡單。

大部分信仰者比無神論者有更多誘因去做好事,這個事實應該在比較信仰者和無神論者的道德成績時被考慮,並依此在道德評價上給予信仰者較嚴苛的要求。若可靠證據指出信仰者和無神論者就利他行為而言不相上下,這並不代表他們在道德上一樣好。事實上,著眼於這種證據,我們應該相信無神論者在道德上比信仰者優越,因為他們即使缺乏死後秘寶的誘惑,還是在道德行為上跟對方一樣努力。

11.26.2011

哲學的圖像

這是英國設計師Genis Carreras和他做的海報,這些海報的設計理念,就如同Carreras網站上的介紹詞,是要「透過基本的形狀來說明複雜的哲學理論(explaining complex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rough basic shapes)」。

這些圖很有趣,不過我不認為它們有Carreas宣稱的那種功能。我主張:對於Carreas做的所有海報(除了決定論那張,下面會說明),在海報上的文字之外,圖形沒有提供任何多出來的說明力。

首先挑個小毛病。Carreras說他藉以說明哲學理論的工具是形狀(shapes),這顯然是錯的。因為有一些海報中的圖案不只是單純的形狀,而是有既定意義的符號。例如: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符號本身也是一種形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說這兩張圖是用「形狀」來說明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沒有什麼不恰當的。然而,假設這兩張圖有說明那兩個理論的效果,它們之所以會有那樣的效果,並不是因為它們具備某個形狀,而是它們作為這個社會通用的某個符號所具備的意義。要是我們可以把所有符號都當成形狀,那麼任何一篇哲學論文都會瞬間變成跟這些海報一樣神奇的藝術品,因為文字(一種最能說明複雜理論的符號)也是形狀。

我同意這些圖案有可能可以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和它們配對的哲學理論,但我不認為它們本身對於理解理論有幫助。對於那些同時是符號的圖案,它們本身能表達的意義很難比海報標題更多,因為沒有任何獨立的符號在表達複雜的意義這件事上比得起能被文法串在一起的符號︰語言。簡單而明顯的符號或許可以比語言更能引起人的興趣或注意,但它們通常沒有辦法表達那些需要有文法才能表達出來的東西。而那些並非同時是符號的圖形,它們連在社會脈絡下既定的簡單意義都沒有,除了猜測和想像(以及,當然,寫在海報上邊那個小小的哲學理論的定義)之外,你沒有任何其它基礎可以生出對於它們的詮釋。然而,基於這些基本圖形缺乏既定的意義,詮釋可以有百百種,例如我就看不出來為什麼這個圖形是用來表達化約論而不是相對主義:

或許作者畫一堆圓圈是想表達「把多化約為一」的想法(我不確定,那行小字真的是太小了)。但它也可以同等有道理地被理解成是在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你的想法只對你來說是真實的(所以顏色特別白)」。若你主張這張圖對於說明什麼是化約論有幫助,那麼你要嘛就得解釋為什麼它對於解釋相對主義沒有幫助,要嘛就得解釋為什麼它有這種神奇魔力,可以同時用來說明兩個截然不同的理論。

再者,在化約論的脈絡下,我不認為你能從那張圖領略出比「把多化約為一」(其中的關鍵字「化約」還是海報標題提醒你你才知道)更多的相關資訊。然而,「把多化約為一」是對於化約論的超爛說明,Joe有一篇專文討論化約,讀過之後你就知道要透過簡單的圖形說明複雜的哲學理論是一個多扯的企圖。

如果世界上有什麼知道一半比完全不知道更糟糕的東西,哲學應該是其中之一。哲學理論永遠是關於細節:若你想知道化約論是什麼,你就必須知道化約論主張的是哪些東西可以被化約成哪些東西,以及化約到底是什麼。在知道這些事情之前,「多可以被化約為一」只是一句空話,而若你因為這句空話旁邊讓你剎有頓悟的圖案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化約論的意義,這是很危險的。

當然,我並不主張所有圖示都無助於理解。地圖、生物解剖圖,以及我曾經畫過的概念圖,都是圖案有助於理解的好例子。然而,這些例子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圖案跟圖案要表達的意義之間有既定的關係。在地圖和解剖圖上,東西的相對位置和它們的實際存在大致相同;在概念圖上,每個方塊裝著一個命題,而方塊之間不同顏色的箭頭則表示命題之間的特定關係(互斥、支持,或者同為一個理論的部份)。

另外一個圖案對理解有一丁點幫助的例子,是藉由圖案指點例子,例如Carreras的決定論:

這張圖是他的這套作品中最具體的:球推倒一列柱子。這同時也是決定論中的因果關係的實例,但既然「causally determined」字樣已經出現在海報上,我不認為這個插圖有什麼多餘的作用。而Carreras的其它作品,在說明力這方面就更糟了。要知道那些缺乏既定意義的圖案到底代表什麼,你得先看看海報標題和文字說明,然後運用想像力。當然,最後你會發現雖然自己擬出了幾個方案可以用來說明為何某個圖案可以用來表達作為海報名稱的那個哲學理論,這並沒有增加你對於那個哲學理論的了解(若你感覺有,你就得小心了)。

把哲學理論圖象化,這是很酷的藝術計畫,若在Carreras做出來之前有人跟我提起這個點子,我也會想自己做一組。然而,若任何人認為這些作品有助於我們對於哲學理論的了解,那麼他就錯了,而且這種錯誤帶來的自滿,很可能接下來就讓你和真正理解哲學理論的機會擦身而過。Carreras的系列作品可以讓有心人分析得很爽,但他的介紹詞太誇大了。

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有些做藝術的人喜歡在自我說明時朝學術和知識的方向美化自己的創作(例如說自己的作品是在「探討」人和社會的關係),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實例。

公告

大家的回應被blogger丟到垃圾區讓我很不滿,所以我決定更換留言系統。

DISQUS這個系統哲學雞蛋糕以前曾經用過,後來因為一些我不太記得的原因(速度?)被拿掉,我希望現在的DISQUS比以前更好。目前我碰到的麻煩是匯入工具一直出現錯誤,所以我沒有辦法把上次拿掉DISQUS算起一直到現在的blogger留言匯入QISQUS,這也是為什麼你現在沒有辦法看到過去幾個月的留言。請放心,這些留言還存在blogger的伺服器裡沒有不見,我已經寫信回報錯誤問題,希望很快就能讓最近的討論再度出現。

看起來DISQUS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能,有空的人可以幫我測試看看。

11.13.2011

推論練習|上帝的話 by Colin & Terry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上面這張圖的文字來自一個署名「Colin」的傢伙在CNN的這個討論串的留言。爾後被Terry Montague後置成上面這個模樣。

Colin的留言很有趣,他模仿上帝的口吻,嘲弄了基督徒一番。例如他抱怨說,若自己有一絲絲理智,就不會故意躲起來並且只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線索,然後又處罰那些在此情況下合理地相信上帝不存在的人。你可以點圖放大,或者在這裡看原文,也可以繼續往下讀,看我提供的詞不達意中文編譯。

對於我這樣的無神論者來說,Colin的詼諧文讀起來可以說是大快人心。然而,若你對於檢視自己的信念有所堅持,最好也不要放過這個反省的機會:這篇搞笑文看起來很爽沒錯,但是其中到底有哪些合理的論點?當然,若Colin發文的目的就只是嘲諷與詼諧,他不需要真的寫一些有道理的東西,但試著分析和檢視己方陣營的論點,能讓你用更客觀的態度面對這類筆戰黑洞。

...

各位親愛的教徒,這兒是上帝:

首先,我不存在。相信有那種活了137億年、創造整個宇宙和數十億個星系、隨時監視地球上70億人的所作所想的東西,這個點子實在太蠢了。長點腦子吧。

再來,就算我存在,我也會留給你們一本比被你們稱作「聖經」的那本鐵器時代中東傳下來的書更融貫、更經典、其真假更能被獨立檢驗的書。在你們依著聖經的指示東征、燒女巫、阻止同性戀結婚的時候,我敢賭你們他媽沒一個人知道那本書的作者是誰、從哪來的、有多少可信度。

第三,如果我要讓我的「兒子」(雖然我實在不知道這他媽是啥意思,畢竟我是神,而且從來沒交配過)降臨人世,我會叫他跟世界各地的人都打過招呼,包括中國、日本、歐洲、俄國、非洲、澳洲、摩納根...而不是只見見幾個猶太人。

第四,若我存在的話,我才不會花時間躲著,把洩漏我蹤跡的證據都藏起來,然後處罰那些在這種情況下足夠聰明推測出我根本不存在的人。要是我那樣做,不是太傲嬌了嗎:當初是我自己要躲起來的欸!

第五,我才不在乎你跟誰打炮或怎麼打這種芝麻綠豆的瑣事。我可是創造宇宙的神欸!你們這些小屁孩以為自己是誰啊?

第六,若我在這世上,我早就開始教訓你們這些心胸狹窄的基督徒和基本教義份子了。你們道現在都還相信創世紀裡面那蛇會說話的鬼扯,真是把我給氣死。我該把你們全都斃了,然後丟到地獄去燒一個下午。(「永遠」待在地獄裡這件事對我來說有點野蠻...)

第七,很多人相信你們之間的某個種族會獲得永生並「和我在一起」,這純粹是鬼扯。面對現實啦!你們都會死!看開點,至少你們還活過,而我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第八,我沒辦法讀你的心聲或聽你禱告。你們有七十億人欸,就算每天只有其中一成禱告,那也是七億個禱告,我必須每秒聽8000個禱告、24小時不休息,才能把所有禱告聽完。在這同時,我每天還必須決定10萬個從你們之間掛掉的人要去天堂還是地獄...。媽的,在你禱告之前停一下,想想這整件事情有多扯。

第九,你當初會不會考慮信我,純粹決定於你在哪出生。如果你出生在印度,你就很可能會信印度的神;如果你出生在西藏,你就會變成佛教徒。每個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神,而這些神也都不負眾望地支持自己那個文化的內涵、願想與偏見。你憑甚麼認為這些神全都存在?若你認為這些神並不是統統都存在,你憑甚麼認為我存在?

讓我們面對現實:我不存在。若你活在大家都認為世界又平、又年輕、又簡單的那個時代,那麼相信我存在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然而時代變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宇宙是又大、又老、又複雜。

忘了我,然後向前看吧。

上帝

11.06.2011

演講與開課

我的專長是哲學推廣、批判思考和簡報設計,樂意接受相關的演講、課程邀約,也能協助設計推廣型的哲學活動和課程。不論你舉辦營隊少一個講師,或者你來自教育單位或社團幹部,想要給同學們來點思維訓練,都歡迎來信:

賣蘋果電腦變壓器

上上星期我的變壓器接觸不良,拿去NOVA德誼檢查,服務人員說不確定能不能免費更換,要幫我送審核。然而,變壓器送審的那幾天我還是得用筆電,所以就在樓下買了一個新的。後來接到審核通過的通知,公司換了一個給我,所以我要把買來擋那幾天的變壓器賣掉,詳細資訊如下:
  • 品名:Apple 85W MagSafe 電源轉接器(官網連結
  • 適用:根據官網,這款變壓器與15吋和17吋Macbook Pro相容,但德誼櫃員表示13吋小白也可以用。我自己用的是小白(2010),插上去之後沒出什麼問題。不過它跟小白的65W變壓器比起來比較大也比較重就是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要轉賣這一個,而不是公司換給我的那一個。
  • 購買日期:2011.10.23
  • 我使用的時間:2011.10.23~11.2,共10天。
  • 品相:跟新的差不多,畢竟只用10天能髒到哪去。而且在要賣的這組當中,我拿出來用的只有變壓器本體,延長線和插頭都是用我自己舊的。變壓器本體的塑膠套已經拆掉了,其它包裝(紙盒、說明書...)都還在。發票也還在。
  • 價格:2300(原價2690)。
  • 交錢交貨:
    A. 匯款郵寄:確認匯款後寄出,看掛號和宅急便哪個便宜,台灣本島運費我出。
    B. 面交:民雄鄉或中正大學隨時皆可,台北(捷運可到處)、宜蘭則要配合我北上的時間。
有興趣的人請email給我。為了感謝協助我脫手的人,我會送你一本雜糧筆記本(圖案任選)

推論練習|Apple,世人忽略的一面

我喜歡這個短片,也同意真相應該被公開。不過我懷疑這個短片的某部份犯了偷換概念或打稻草人的謬誤(雖然應該不影響作者的初衷),大家可以找找看。另外我想徵求一下旁白文字稿,因為我Google不到。若你找到了,請直接貼在留言處。

另外一則跟這個post無關的短片:有人為即將上映的丁丁歷險記電影自己製作了預告動畫,我很喜歡

10.31.2011

Mighty Wallet:吵鬧猴大遊行!

我第一次看到Mighty Wallet,就覺得它超酷:輕便、簡單、多樣,完全符合我的喜好。然而幾年前買的TOUGH皮夾還用得好好的,也就沒有換。不過,當我後知後覺這種紙皮夾出了純白版,發現這樣下去不行,一定要買一個來玩。我查了網拍、誠品實體店面和博客來,發現價格差不多,於是開始找博客來的折價券。然而,後來我在BBS上發現了更好的選擇:代買折價50元。

入手後,我開始查詢適合的墨水。雖然Mighty Wallet廣告上強調它「has a writable surface you can draw on with pens and permanent markers」,但Tyvek聚乙烯的材質總讓我有點擔心。最後我在這篇文章得到證實:真的是用普通的油性筆就可以了。

確定了畫材,就著手設計圖案。最初,我想要把我最喜歡的作品都放上去,讓皮夾變得超熱鬧。於是有了這樣的稿子:
這張圖裡,你可以找到吵鬧猴、方塊水母一棵樹死掉的上帝哲學漫畫裡的彩虹包子頭。那隻鬍渣兔是我受雇替人設計的代言動物中沒有被採用的稿子之一。此外,你也可以發現不是我的作品但也跑來插上帝花的Big DaddyLittle Sisters

這張稿子在當時尚未完成,左邊的空白還需要排版或加東西。然而,它在完成之前就被我放棄了,因為在相同大小材質的紙上(Mighty Wallet附的包裝紙)用奇異筆試畫後,我發現自己沒辦法把這麼複雜的圖在這麼小的紙上表現得夠好。最後各種圖案被一一刪去,留下我覺得最有特色的吵鬧猴。吵鬧猴是我過去賣手繪T恤時設計的,名字來自大二時辦的宜蘭人文營中晚會搞笑劇的一個橋段

我在廢紙上試做了各種排版,選了最喜歡的,就把吵鬧猴畫上去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紙皮夾附的相同材質包裝上試畫的時候,發現這種Tyvek紙雖然號稱防水撕不破,但當你用橡皮擦擦掉畫在上面的鉛筆痕跡,紙就會起毛,變得粗粗的。所幸後來發現素描用的黏土擦可以輕鬆地把鉛筆痕跡黏掉,不破壞表面纖維。

最後,用雄獅油性奇異筆畫出來的是這個樣子:

背景白白的一直讓我不喜歡,可是又想不到可以畫什麼上去。我本來想用綠色奇異筆畫上像是吵鬧猴的毛那樣的東西當作草地,但是試畫後發現效果不好。(我超摳,帶了筆記本到書店試筆,先確定能畫出我想要的樣子和顏色才買)

最後我把白白吵鬧猴皮夾拿給小丸徵詢意見。

「畫香蕉啊。」

「香蕉喔...」

所以就畫了香蕉了(當然,也是先到書店拿黃色的奇異筆試了一段時間...):

打開的樣子,「吵鬧猴大遊行」:

內側也畫了吵鬧猴和香蕉:

我覺得效果還不錯,至少滿好笑的。至於耐久度如何,過一陣子再來跟各位報告。

10.30.2011

為什麼形上學這麼怪異?

哲學是個怪異的學科,而形上學,則是這個怪異學科特別怪異的一個分支。在形上學中,哲學家們討論各種奇奇怪怪的預設物:存在的時間和位置可以完全重疊,卻又彼此不同的兩種東西無數個邏輯上可能的世界四維世界中的不規則蠕蟲等等。這些怪異的東西,是不念哲學的人怎麼想都想不到的,然而,卻有這麼多哲學家認為,若他們的理論不容納這些東西,就有許多概念現象無法被說明。長久以來,哲學家似乎視怪異為理所當然,然而,若你好奇為什麼形上學這麼怪異,Eric Schwitzgebel給你三個可能的原因

1. 檯面上的形上學理論都很怪異,因為怪異在分析哲學界是一種流行,就像模糊晦澀在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界是一種流行一樣,一篇研究若不滿足流行元素,就不容易上期刊。

2. 形上學理論怪異,是因為形上學超級難。形上學涉及的概念都超級錯綜複雜,所以就算存在某些很簡單不奇怪也不違背常識的理論,能夠說明這些概念的各種應用和它們的邏輯關聯,這個理論也很不容易被找到。沒錯,我們的形上學家花了這麼多時間,還是只能發展出各種奇怪理論,但考慮到形上學有多麼困難,他們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

3. 形上學理論怪異,是因為形上學研究的那些日常概念都不是完美乾淨的概念:它們要嘛有模糊的邊界,要嘛有歧義,在最糟(不幸的是,同時也很常見)的情況下,還會彼此矛盾,甚至自己跟自己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要發展出具備內在一致性(哲學黑話,意思是「至少不自相矛盾」)的形上學理論,形上學家勢必要犧牲掉某些概念中的某些符合常識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跟概念中另外一些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內容衝突)。而當形上學理論犧牲了某些符合常識的概念內容,這個理論在常識看來就會很怪異。

這三個形上學之所以怪異的可能原因並不一定得是取此捨彼的關係,它們有可能同時成立,就算在讓形上學變得怪異的力道上有所不同。對哲學家來說,我相信,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1)成為事實,因為這代表著我們的研究方法其實並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客觀,而是受到美感和格調影響(而且是某種非常「怪異」的美感和格調)。然而,著眼於(1)實際上作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皮繃緊,隨時檢查自己對於理論的評價是否受到品味的干擾。

至於後面兩種形上學如此怪異的可能原因,Schwitzgebel懷疑(2)只是出自己夢想的期許(wishful thinking),而他自己比較同意(3)。我同意Schwitzgebel,我們目前手上沒有什麼證據支持(2),不過,我並不認為(3)完整地說明了形上學的怪異(我相信Schwitzgebel也不這樣認為)。

若(3)是形上學如此怪異的原因,那麼,我們就無法說明為什麼倫理學比較不怪異。畢竟,倫理學也是為了內在一致性放棄一堆常識的學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效益主義,它建議我們殺掉無辜的人,用他的器官救活5個人。這個版本的效益主義違背直覺和常識,這沒什麼好說的,但我們並不覺得它特別怪異,至少不是在說形上學怪異的那種意義上。因此,要讓一個理論變得怪異,單純地違背常識並不是充分的條件。

所以,形上學到底為什麼會特別怪異?我不知道確切的答案,但我猜測可能跟形上學的研究對象有關(廢話!)。進一步地說,形上學關注的大多是具體物體的性質,例如同一性、可能的發展性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要建立概念的使用規則,我們常常被迫要將這些具體的物體以及它們的各種可能面向在概念上拆解組合(例如說,為了討論同一性,將一個東西在時間上依照特定的因果鍊串成一個四維物體,最後就成了四維蠕蟲),而這些拆解組合的結果就是一些很怪異的東西。

我不確定我的說明有幾分道理,不過我相信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引起許多人(尤其是哲學系學生)的興趣,大家可以一起想想。

10.29.2011

雜糧筆記本:方塊水母 $80

方塊水母是哲學T的吉祥物,你永遠搞不清楚牠有幾隻腳!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

10.27.2011

對金鐘獎評審的感謝


金鐘過後有些人不滿意。入圍者抱怨自己的努力沒有受到欣賞,網友挑釁評審出面解釋,而資深編劇陳家昱則在部落格提出辯護,順便為大家上課:「入圍但沒得獎的人有什麼好怨好罵的呢?…應該要感謝評審給你們這個榮譽,要給其他連入圍都沒進入的傑出參賽者樹立一個優良典範!」陳家昱的這段話在我看來略嫌理虧,因為得獎並非評審的恩寵,沒什麼好感恩的,而評審也不擁有豁免於質疑的權利。

一個人值得我們表達真正的感謝,僅當他為我們做的事情超乎他背負的義務:例如助教使用他的私人時間和你討論功課,而他之所以這樣做,並非是基於老闆的要求。沒錯,當助教在上課時把改好的作業發還給你,你很有可能也會說聲謝謝,但你這樣做只是為了表示禮貌,並不是真的基於他給了你什麼恩惠(當然,若你的高分是因為他特別放水,那就另當別論)。如果你把這種出於禮貌的道謝當成真正的感謝,那麼你的感謝就太廉價,沒有辦法用來表達別人救你一命時你應該要表達的那種感激之情。

金鐘獎得獎人(甚至入圍人)是否應該對評審表達感謝?若金鐘獎的名氣、權威和獎金都是評審一手建立,那麼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就算你的演技之深刻百年難得,別人也沒有義務辛苦建立一個有知名度的獎項,並且把它頒給你。然而,若金鐘獎的評審只是受聘提供專業,那麼,得獎人和評審是兩不相欠,就如同打勝的球隊和球賽裁判是兩不相欠。(想看看,若在這種情況下球員和裁判並非兩不相欠,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除非評審是整個獎項和名聲的無償提供者(或之一),否則他不但不能把授獎給某人視為自己對他施予的恩惠,而且正好相反:別人聘你來當評審,是買你的專業能力,在此情況下,做出足夠公正的判決是你的義務,不是你可以用來賺取真摯感謝的人情。當然,若得獎者領獎時真的連句謝謝都沒講,你有權利抱怨他沒禮貌,但是,這就是你要的嗎?最便宜的一句謝謝?

10.23.2011

謝大寧老師在四書論壇裡回應我

前兩天在推論練習貼過謝大寧老師寫給教育部的說帖「普通高級中學中華文化教材理念與特色」摘錄。昨天,在台灣哲學學會年度研討會的四書論壇上,我向謝大寧老師表達了我的意見,我當時大致是這樣講的:
謝大寧老師給教育部的說帖當中,第二部份關於經典教育為何必要的論述裡,有許多說法令我感到困惑:
a. 在每個文化體裡,能夠提供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的,就是經典了。
b. 經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
c. 如果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就必須和經典產生某種連結。
d. 如果中華文化要在這個時代中有創新,這必須建立在成功的經典教育上。
謝大寧老師剛剛發言時,抱怨媒體上發言的官員常常把四書的效果說得過份誇大,例如說讀了四書就不會有霸凌等等。但是,就這份說帖的內容,我感覺,謝大寧老師對於經典教育的說法,在誇張程度上不會亞於任何在媒體上為四書教育發言的官員。在電視上,教育部的官員告訴我們,四書教育可以防止霸凌,讓小孩子都變得孝順父母。而在這份說帖裡,謝大寧教授則主張:若不讀經典,我們不但會失去基本的價值理念、秩序和世界觀,我們從事的其它任何學科都會變得沒有基礎,我們的生命不再有意義,而中華文化的創新,也毫無指望。然而,謝大寧老師在提出這些說法的時候,並沒有提供需要的經驗證據。

我想,若我們希望自己對於教育的投資真的得到期望的效果,我們必須在繪製美好藍圖的同時,為自己的說法負起基本的舉證責任。
在回應時段,謝大寧老師很簡短地回答我的問題,在我的理解下,他的意思大致上是:
朱同學說我的主張跟官員一樣誇張,但我不是那樣講的。(例如說:)我主張經典教育可以帶來生命意義,但我沒有說,若沒有經典教育,人的生命就沒有意義。
用邏輯術語來說,謝老師認為我犯了否定前件的謬誤:說接觸經典可以帶來生命意義,當然不蘊含說,若沒有接觸經典,就無法得到生命意義。

我不滿意謝老師的回應,因為,在這個回應中,謝老師的說法跟他在說帖裡的說法天差地遠。說帖裡被我提到的段落如下:
『而每個文化體能提供最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就是「經典」。』p.3
『「經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p.3
『...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就必須讓我們的生命與經典取得某種聯結...』p.3
『所以如果中華文化想要在這時代中有所創新,也必須奠基在成功的經典教育之上。』p.4
你可以看出來,我的提問幾乎都直接引述謝大寧老師在說帖裡的句子,而老師在回應時做的澄清,反而跟他白紙黑字的文章不相符。

我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或許呈給教育部委員的文字之誇大,本來就是政治遊戲的不成文規則(但倘若如此,謝大寧老師就不應該把這份誇大版本的說法提供給四書論壇作為參考資料),或許「如果...就必須...」以及其它謝老師使用的詞彙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和在國學研究領域裡不一樣。但無論如何,謝老師的回應讓我覺得不開心。因為,會議現場的老師和同學們,若是沒有讀過參考資料的,在聽了這個回應之後,一定都覺得是我誤解了謝老師的說法,或者犯了否定前件這個低級錯誤。如果謝大寧老師記得自己在資料裡寫了些什麼,並且知道「如果...就必須...」的標準意思,或許我當時就可以少丟一點臉。

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敬佩謝大寧老師,在明知道與會學者多為不支持讀經必選的自由派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出席說明支持讀經立場的氣度。

10.21.2011

推論練習|謝大寧論讀經教育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謝大寧主張:四書、聖經這類經典,是任何文化體的基礎、任何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的基石。根據謝大寧,在教育中,經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之於個人,若你不讓自己和經典產生某種連結,你的生命無法有意義;之於社會,若沒有成功的經典教育,中華文化的創新毫無指望。

這篇文章節錄於佛光中文系教授謝大寧提供給台哲會四書論壇的書面資料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修訂理念╱謝大寧

(一)「經典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對任何一個文化體而言,其文化表現總依憑著幾個基本的成素,而語言絕對是一個必然的條件。一個文化體的語言組成是由幾個層次的內涵所構成,其中,工具性的內涵是最低的層次,他是指我們平常說話的語言,換言之,他是基本的溝通工具,但在這一層次上,語言的文化標記是不明顯的,且他具有不同語言之間最容易翻譯的特性,進一步來說,他也不一定需要正規教育教導,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便已熟 悉這個層次的語言。

但語言並不僅限在工具性的內涵,當我們要表達有關情感、意志及想望等內涵,甚至是知識「意義層次」的想法時,我們所需要的語言就必須有所提升,如語言的精緻化。這一層面就需要透過教育體制的教化,以啟動個體自我學習的機制以達到此目標,如教導幾首感人的詩 等等。這個層次的語言深受文化的影響,就像說我們很難用一首英詩來表達我們的某些精緻的感情一般。

除了個人的感情、意志的層次之外,還有一些更根本的東西,那就是所有語言表達所必須奠基的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如果語言 缺乏這個部分,那麼這個文化必然是極度鬆散的。而每個文化體能提 供最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就是「經典」。換言之,經典其實 是語言最根本的部分,因為經典正是文化刻在我們語言中最重要的印記。而經典的學習,通常需藉由正規教育學習之,如西方基督教會的主日學等。因此,經典必然該是語言教育的基本教材,而經典教育也 自然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

(二)「經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
經典是任何一個文化體的基礎,換句話說,經典是任何基本價值理念、秩序與世界觀基石的所在。在西方,沒有人會把聖經視為是哪個特定的學科,因為聖經規範西方人有關造物者與被造物的世界觀點, 之後,才有如牛頓的物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正如過往把經典教育視為是語文教育的一環,並將其和所有學科相對來看,就相關的研究顯示,經典不可以被視為是任何一個特定的學科,因此,更不可以將 經典教育與其他學科平列,而應將經典是為所有學科的基礎,所以實施經典教育有其必要性。

(三)「經典」理念皆融入生活實踐中
前面我們說經典不歸屬於任何特定的學科,這裡我們必須進一步指出,經典甚至不可以視為是某種知識,因為任何知識之所以有意義, 乃在於它能夠在經典所形構的世界觀中,成為意義結構中的一分子。所以是經典在指導著每個知識,而不是以任何知識來化約經典。這是我們必須清楚指出的。這裡我們也必須指出,學習經典並不保證能使每個人都循規蹈矩,因為經典並不能具有如此魔力。經典的學習只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就必須讓我們的生命與經典取得某種聯結,如是而已。

因此,如果我們的生活世界要真是一個有意義的世界,那就不能不讓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能夠關聯著經典。有許多信仰基督教或是佛教的人士,他們在每天早上,都會誦讀一段經典,並將每天預備進行 的工作,和這段經典作成某種聯結,這其實就清楚顯示了經典的真正意義所在。所以說,經典乃是放在生活實踐中才成其為經典的。而這 點也是我們此次修訂此一課綱最重視的精神所在。

(四)「經典」是文化創新的源頭:
經典事實上還有一個特色。由於它是文化體基本的世界觀之所由以形成的基礎,所以學術上常稱之為它是「無時間性」的,也就是說,經典的文本固然是古老的,但是它的作用卻永遠與目前同在。因為它是形構我們認識世界之意義的基礎,所以無論何時,它都是我們思考的基底。在任何新時代裡,其文化要有所創新,也依然要在經典的指引之下。所以我們會看 到,世界上許多文化體在它最具創新活力的時刻,卻常宣稱它是「復古」的,其道理就在此。所以如果中華文化想要在這時代中有所創新,也必須奠基在成功的經典教育之上。

基於如上幾個理念,我們認為有必要將經典教育從語文知識類中的國文 這一學科中獨立出來,同時,也不應將經典教育當成為另一種知識教育, 甚至讓它成為一個「考科」;而是希望透過一種引導,使經典能夠逐漸內化到學習者的生活之中,成為其生命意義的基本來源,以及新文化創造的 源頭。換言之,台灣若真想作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經典教育就絕對 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是提供其基礎的一環。

10.19.2011

讀經,獨立思考

這篇文章幾週前被自由時報打槍,我乾脆把那些絕對不會被登出來的段落都加上去,放在這裡。它作為投稿文,(至少原來的那些段落)在用詞和論證上都調整精簡過,你可以把它當成推論練習玩,不過雖然有些地方省略了必要的推論,但整篇大致上還是能反映我對讀經教育的大概想法。

馬英九辦公室的讀經競選廣告,是本週最熱的教育議題。讀經在文化和政治上有什麼效果,我們想不想要這樣的效果,這都是可以討論的。然而,讀經在本質上作為一種施加在下一代身上的教化,我們首當注意的,應該是它在道德教養上的效果。著眼於這一點,「讀經的小孩不會變壞」等來自支持者的誇大口號,早在各論壇網路上流傳。而反對者則提醒大家:就算惡如秦檜,也是讀過四書五經的。具備基本邏輯素養的人,可以很容易看出這種「也有壞人讀過經」論調的謬誤:說讀經具有道德教養的效果,並不保證讀經就會變好人,這就如同說某醫生醫術高超,也不保證他什麼病都能治好。

然而,也有許多反對讀經的論點,是其支持者難以回應的。例如曾有反對者指出,經書包含了一些不合現代道德價值的內容,此外,也有人主張:讀經班把經文奉為圭臬研讀,可能會在無形中建立孩子依賴權威、不知思考的習慣。北市議員梁文傑就認為,經書裡的許多文句,已經違反當今重視的普遍價值,例如反民主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法治的「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反科學的「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學稼以教民乎?」以及反性別平權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或許讀經支持者可以簡單地回應:那麼,我們只要把那些不合時宜的內容拿掉,其餘的依然可以教啊。然而,這個方案依然無助於規避指責讀經班樹立權威、違反獨立思考精神的指控。

從馬英九競選辦公室的廣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們對於讀經教育有價值處的想像:
讀經班志工老師:
「那媽媽說的你到底懂不懂,知不知道?
那他就回她一句話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讀經班志工老師:
「(模仿孩子說話)『喔,媽媽大學是不是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他就把那篇這樣子背給我聽,我那時候當下就觸動到了,這就是讀經的潛移默化...」
我覺得這種崇拜真是有夠智障。只要小朋友重述死掉幾百年的人說過的話語,他們就爽到臉上開花,根本不管小朋友懂不懂,或者小朋友是否為了掉書袋而答非所問、雞同鴨講。要是這次政府推廣的是哲學,並且拍了這樣的廣告,身為哲學人,我一定覺得丟臉死了:
雞蛋糕老闆:
「我就問孩子說,你說把拔藏在櫃子裡的光碟被馬麻發現了,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他就回我說『真,就是把是的說成是,不是的說成不是;假,就是把是的說成不是,不是的說成是』*1
然後我就把他吊起來打打到他好好給我講話為止。
我相信那些真的懂四書並且尊重熱愛它們的人,在看到馬辦的廣告後,也會有類似的反應。從這些廣告片段反映出的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馬辦心目中的讀經課程有礙獨立思考:當你只在乎孩子背誦,甚至不管他是否理解,那麼,理解之後才有機會進行的檢驗和批判,就更無著落了。

許多經書內容有違當代的重要精神,當前推動的讀經教育則有礙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的共同源頭,來自推動者對於讀經教育的錯誤態度。是的,我們確實能從經文中挑出有違道德的文句並且將它們從教材裡拿掉。然而,我們能夠這麼做,恰好就代表著:就算某段經文有價值,這也並非是因為它出於聖賢之手,而是因為它和我們認同的民主、道德等精神有所契合。有鑑於此,我們自然不該把經文當成真理來教育,因為它們事實上不是真理:它們只是一群死掉很久的人寫的文章,而其中有些內容符合當代的普世價值,如此而已。若我們要有讀經教育,這樣的讀經教育不應該是把經文當成權威反覆背誦的教育,而應該是把經文當成討論題目,引導孩子進行理解和批判的教育。小朋友需要知道:這些東西也是人寫的,它們不見得完全正確,甚至有其中一些錯得離譜。但重要的是,一旦他們在討論之中漸漸掌握它們為什麼正確、為什麼錯誤,他們也就漸漸掌握了這個社會所認同的價值。


NOTE
  1. 亞里斯多德用來描述他的真理觀的名句。

10.12.2011

小木偶悖論?

我們知道,若小木偶說謊,身上某個就算變長了也沒什麼用的部位就會變長。然而,關於這件事情,有一個可能有趣的問題可以問:
若小木偶說:(P)「我的鼻子要變長了!」那麼,他的鼻子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簡單的想法是這樣的:
    簡單想法
  1. P要嘛是在說謊,要嘛不是。
  2. 如果P是在說謊,那麼小木偶的鼻子接下來就會變長,然而,一旦小木偶的鼻子開始變長,P就變成真話,而這和原來的假設矛盾。
  3. 如果P不是在說謊,那麼小木偶的鼻子接下來不會有動靜,然而,既然小木偶的鼻子沒有變長,P就變成假話,而這也和原來的假設矛盾。
  4. 不管假設P是不是謊話。都會導出矛盾,所以這個情境蘊藏一個悖論。
根據「簡單想法」,當小木偶說了P,悖論就會產生:不管我們假設P是謊話或實話,都會導致矛盾。然而,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嗎?


簡單想法是對的嗎?


在PTT邏輯版上,有一些人反駁「簡單想法」,他們認為小木偶的這個情境不會導致悖論。例如,有人認為(3)是錯的,因為,雖然我們可以根據原始故事,知道所有謊話都會導致小木偶的鼻子變長,然而,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有一些實話也會導致小木偶的鼻子變長。再者,就算所有實話都不會導致小木偶的鼻子變長,我們也無從確定他的鼻子會不會剛好在他說了某句話之後恰好自然長長,或者被某人接長。總之,這類意見主張,(3)是錯的,就算小木偶沒說謊,也不保證他的鼻子不會變長。

這類意見其實很容易避開,只要對原來的小木偶情境做一些補充或修改就行了。例如,讓我們假設,在故事中,小木偶受到的詛咒內容是:
  • 當小木偶說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
  • 在其它情況下,小木偶的鼻子都不會變長。
如果你不喜歡上面這個改法,我們甚至也可以不需要更故事設定,只需要修改我們對於情境的描寫:在小木偶說P的那段時間裡,恰好除了當初的詛咒之外,沒有其它任何會影響鼻子長度的因素存在。

我認為,提出前面那類反駁意見的人的問題是,他們對於該如何進行恰當理解和補充來讓眼前的問題變得有趣這件事情沒興趣。當然,對於某些活動沒有興趣這件事本身並不算是什麼需要改進的錯誤,不過,當你的談話對象試圖把一個他認為有趣的問題介紹給你,而且你希望彼此溝通順暢,甚至期待自己的意見對他有些幫助,你就應該同情地理解他想討論的問題。不過,若你對議題不感興趣,而對方也不是正妹,那麼,當然,就算了。

另外有一些人認為,不僅「簡單想法」是對的,而且這個鼻子的故事其實根本就是羅素悖論的一個案例,就跟在紙上寫「這張紙上寫的都是假的」一樣。這個說法有幾個錯誤。首先是用詞錯誤,這個紙上寫句子產生的悖論不是羅素悖論,它最多也只能是說謊者悖論。(若紙上同時也寫了「1+1=2」,那麼它連說謊者悖論也稱不上)

再來,就算紙上寫句子的情境能產生說謊者悖論(如此一來,這個情境就會是這樣:在「這張紙上寫的都是假的」之外,紙上沒有寫任何其它真句子),也不代表小木偶的情境一樣可以。小木偶說話的狀況跟說謊者悖論,至少有兩個重要差別
  1. 小木偶說的話不見得自我指涉。
  2. 根據設定,小木偶的鼻子是否變長,是基於他說的是謊話還是實話,而不是基於他說出來的話為不為真。
以下我分別說明這兩點。


自我指涉


自我指涉是說謊者悖論成立的基本條件,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句子說自己不為真:若它為真,它講的就是事實,但它講的事情是它自己不為真,所以它又變成不為真了...以此無限循環下去。前面寫在紙上的句子就有自我指涉,因為它談論的是寫在紙上的句子,包括它自己。當小木偶說「我的鼻子要變長了」,這句話並不指涉這句話本身。是的,這句話指涉小木偶的鼻子,所以你可以說小木偶說了一句話來談論他自己,但小木偶不是一句話,所以一句話指涉小木偶,跟一句話自我指涉,是不一樣的。考慮這個情境:
小木偶(得意吹牛):我有30公分長!
小木偶(忽然想起):(Q)糟糕我的鼻子要變長了囧
在這個情境中沒有悖論,小木偶說的第二句話宣稱自己的鼻子即將因為剛剛說的第一句話而變長,這是不折不扣的實話,對鼻子來說不會有判定問題。(若你用Q取代P改寫前面的「簡單想法」,你會發現(2)和(3)都變成錯的,以至於無法繼續推論下去)當然,小木偶的鼻子可能會因為他一下說謊一下誠實而又伸又縮,但只要小木偶沒因此發現自己其實是被設計成情趣用品,就沒有關係。

要讓小木偶說的話(至少間接地)自我指涉,我們需要更清楚的描述,例如這樣:
小木偶:我的鼻子即將因為我現在講的這句話變長了!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悖論也不見得會出現,詳見下文。


真話、假話、實話、謊話


雖然我們習慣上常把「說謊」和「說假話」、「說實話」和「說真話」交替使用,但是這不代表說謊就是「說出一句為假的句子」,或者說實話就是「說出一句為真的句子」。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像這樣的案例:一個人撒謊,但說出來的句子卻恰好是真的,或者:一個人誠實以告,但說出來的話事實上不為真。

「簡單想法」之所以看似能導出悖論,是因為它試圖建立「若P是謊話,那麼鼻子就變長,然而,鼻子一旦變長,P又成真了,因此不再是假話」這樣的無限循環。然而,一旦我們知道謊話可以為真,實話可以為假之後,這樣的無限循環就跑不起來。根據故事設定,決定鼻子如何變化的,是小木偶說謊與否,而不是那些句子實際上為真與否。(若是後者,小木偶就會成為無價之寶,因為他可以用來判斷任何句子的真假)因此,即使小木偶真的說了一句關於他的鼻子動態的話,雖然他的鼻子動態確實會影響這句話的真假值,但是卻不會影響他說這句話時是否是在說謊。因此,無法如同「簡單想法」描述的那樣,導致悖論。


所以,鼻子到底會怎樣?


然而,當小木偶說了這句話:(R)「我的鼻子即將因為我現在講的這句話變長了!」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不論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這句話作為實話或謊話的身份都不會因此改變,但是,我們或許還是好奇: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小木偶的鼻子會變長,還是保持原狀?

我的意見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倚賴某些這個問題本身沒提供的資訊。要判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你必須知道小木偶說R的時候是不是在說謊,但是,若不提供其它資訊,你沒辦法知道這件事。

反過來說,若給定一些特定的故事背景,讓我們可以輕易判斷小木偶是否說了謊,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好回答。例如:若小木偶基於一些理由深信:不管他接下來說什麼話,鼻子都會變長,在這種情況下,當他說了R,他就是在說實話,鼻子不會有動靜。當然,因為小木偶的鼻子沒有動靜,我們我們知道R在這種情況下為假,但是這跟小木偶是否說謊無關。另外一種情況,若小木偶基於一些理由深信:不管他接下來說什麼話,鼻子都不會變長,若此,當他說了R,他就是在撒謊,鼻子就會變長。當然,因為小木偶的鼻子變長,所以R在這種情況下會為真,但是這也跟小木偶是否說謊沒有關係。然而,若沒有提供像上面那樣額外的補充,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背景知識不足,無法判斷。

2011台哲會

台哲會(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是一年一度台灣哲學界的大團拜,也是台灣本土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研討會,各哲學系秀出研究成果的地方。去年這時候我提到中正哲學系表現不錯,今年,我們更亮眼:

這次台哲會辦在北醫大,10/22、23。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完整的議程。此外,我將在這次台哲會發表改寫自碩士論文最後一章的文章:「論操弄論證:以Mele的受精卵論證為例」,你可以在這裡下載全文

最後,若有要參加台哲會的人想買雜糧筆記本,我們可以在台哲會報到時面交,面交價格每本便宜十塊錢,不過你得在10/20以前email跟我確定款式和數量。

9.30.2011

人生的意義誰知道?雞蛋糕老闆的回應

在這篇文章裡,清大教授彭明輝批評了分析哲學對於人生意義的討論,我認為他的批評有失公允,對於分析哲學研究的描述也有誤導之嫌。

參考Metz在Ethic發表的"Recent Work on the Meaning of Life"一文,彭明輝指出:
美國哲學界近年來也興起關於人生意義(meaning of life)的論證,想要用分析哲學的方法找出可以經得起客觀檢證的人生意義。這些活動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人生的意義有客觀的判斷標準,如果我們自己不知道活著為的是什麼,只要問到那個已經知道答案的人,就可以從此有所皈依。
彭明輝認為這顯示了分析哲學的失敗之處:
『分析哲學的研究結果是生產出來的問題遠比可以被「客觀接受」的答案多,卻還是沒看到有人提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真的有適用於每一個人的「客觀的」「人生的意義」嗎?
以下,我對彭明輝的批評做出回應和釐清。我相信下面的內容不僅對澄清討論有幫助,也能讓大家更了解分析哲學在幹嘛。

客觀的人生意義

我不相信彭明輝有好好讀過他列的那篇參考文獻。Metz的文章用了一整節介紹人生意義的主觀論(subjectivism)的日前發展,這一節的第一句就是:『主觀論主張,到底是什麼東西使得一個人的生命有意義,取決於那個人本身(A subjective theory maintains that what makes a life meaningful depends on the subject)』。彭明輝認為分析哲學的生命意義研究的問題在於預先假設了生命意義有客觀判準而不加以討論,這明顯是錯的,因為主觀論就反對生命意義有客觀判準。如果彭明輝有把自己列的參考文獻起碼讀到第三章,他就會發現這件事。

甚至,那些認為生命意義有客觀判準的哲學理論(如神意論、客觀論),也不會天真地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被預先假設、不需要討論的主張。分析哲學的特色,就是你可以放心拿來預先假設的主張跟班上的正妹一樣少。不管你想宣稱些什麼,往往都只能從那些被廣為接受的邏輯原則,或者多數人都有的某些概念內容當中尋找支持。若偷放過不了關的預設,評論者第一個就會指責你丐題。分析哲學家對於論證前提的嚴格要求遠超乎彭明輝的想像,在形上學中,外在世界的懷疑論者連你媽的存在都不願意讓你預設,更何況是那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生命意義。

再者,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議題,不管在分析哲學的哪個領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形上學家爭論是否有客觀存在的外在世界;知識論學者質疑知識的標準是客觀的,還是相對於一個人(或群體)掌握的其它信念;道德哲學家討論獨立於人的價值觀的道德真理如何可能;在心靈哲學和科學哲學裡,我們更探究心靈和意識能否被化約成客觀的科學現象,以及科學理論預設的那些無法被直接觀察的實體(例如夸克)到底是客觀存在,或者只是方便科學家計算的工具性預設。這個慣例,在生命意義領域也不例外:主客觀之分,就跟自然主義和非自然主義之分一樣,是主要戰場。在這種情況下,說生命意義的客觀判準是生命意義的分析哲學討論的共同假設,就像說上帝的存在是演化和神創爭論中的共同假設一樣。彭明輝對這點無知,表示他不熟分析哲學,在這種情況下,唸了一篇期刊論文就跑來批評,似乎不是好點子。

(update:後來證明這不是他最後一次因為無知做出誇張的評論。兩個月後彭明輝抱怨道德哲學家普遍忽視「個人行為」和「公共政策」之間的重要區分,卻沒想到這個區分正好常常是道德和政治哲學論戰的重點

最後,就算是那些認為生命意義有客觀判準的哲學理論,也不見得會天真地認為,既然那判準是客觀的,那麼『如果我們自己不知道活著為的是什麼,只要問到那個已經知道答案的人,就可以從此有所皈依』。哲學家的討論,是將各種議題區分得很清楚:
  • 形上學議題:到底有沒有客觀的生命意義?
  • 知識論議題:如果有,我們如何知道這個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
  • 心理學議題:就算我們知道這個生命意義的內容,我們到底要怎樣(經過什麼樣的人生經驗,例如說)才會誠心誠意地接受它作為自己的生命意義,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這三個議題討論的東西不一樣:首先,形上學議題和知識論議題之間的差別在於,就算存在有客觀的生命意義,我們也不見得有辦法知道。這就是那些找超乎人類認知神聖存在來為生命意義背書的理論的缺點之一:好吧,我承認我的生命意義來自上帝的意念,可是我們這些蠢人類到底要怎樣才可能知道上帝在想什麼?再來,知識論議題和心理學議題之間也有差別:就算我知道客觀而言人類的生命有某個意義和目的(例如:榮耀上帝),我也不見得會直接接受它作為我往後行動的依據。

在這三個議題當中,前面兩個是標準的哲學議題,最後面那個則不甚清楚,因此分析哲學家對它的討論也比較少。這種差別待遇並不武斷,而是學科分工的展現:人要經過什麼樣的經歷才會對什麼東西有熱情或認同,這是經驗問題,無法單單藉由概念分析解決。這就如同探究客觀道德原則的後設倫理學家很少討論「假使這樣的客觀道德原則存在,我們要怎樣(經過如何的道德教育,比方說)才會誠心誠意地接受它、依據它來行動?」一樣,這是經驗性的心理學問題,不是空想就能有答案的。一般而言,分析哲學家在研究時盡力審慎,若一個主張需要經驗證據才能支持,他們就會乖乖地向科學家諮詢,不會亂講。彭明輝說哲學家認為只要向知道人生意義的人諮詢,自己就可以得到皈依,這是不對的。

順帶一提:彭明輝在文章最後幾段提到,有時候,我們需要經過一些特定的歷練,才能體會並認同某些東西是自己的生命意義,這是『抽象的概念思辨所不可能達成的』。這似乎是在指概念思辨無助於讓我們的生命有所皈依。參考前面兩段的說明,你可以看出來,彭明輝的這則抱怨來自他對於哲學議題和非哲學議題的混淆。就如同道德哲學家的工作是搞清楚哪些道德原則為真,不是想辦法打動你讓你誠心接受這些原則,研究生命意義的分析哲學家的工作也只是搞清楚生命意義是什麼,不是打動你讓你認同某件事情是自己的生命意義。然而,這並不代表哲學家對於協助我們安身立命沒有幫助,想想看,若你連哪些事情(生活方式、成就...)足以作為生命意義都不知道,就算你有能力打動別人,你到底要打動別人去做什麼事情?

我不確定彭明輝怎麼想,不過他這次的表現顯然跟平常談學術良心和研究方法時不相襯。擁有如此網路影響力的人,在發言時理當更加小心,避免一不注意,就濫用了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分析哲學在台灣是很小眾的學術,在職的研究生和教授可能不超過七十人,大眾傳播能力更是有限。若網友看了彭明輝的文章,就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些做分析哲學的簡直就是蠢蛋,連可能沒有客觀的人生意義這點也沒想過,這對於認真做研究的我們來說,不是很不公平嗎?

生產的問題比答案多

彭明輝認為分析哲學研究生產的問題比可以被客觀接受的答案更多。雖然他厚道沒有明說,但我相信若是有心人,下一句就是指責分析哲學作為一門學科進步的效率之差。

我同意彭明輝的說法,但我不認為這代表分析哲學缺乏進步效率。分析哲學有兩個特色會導致問題在研究中大量產生,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就學術而言,問題的產生常常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首先,分析哲學的第一個促進問題產生的特色,是它的主要任務:使用明確的語言來刻劃各種概念的定義。在這個情況下,問題的產生代表的往往是我們對作為研究對象的概念更加了解。

為概念找定義很困難,因為它要求我們從該概念的各種使用上尋找線索,而這些使用通常不但雜亂無章,還會互相衝突。以生命意義為例,有許多人認為,沉浸於ACG足不出戶、甚至跟二次元角色談戀愛的阿宅生命,比維持真實人際關係的生命沒有意義,不管阿宅(在深思熟慮之後)對自己的生命有多麼滿意,這些人也不會改變意見。這似乎暗示了,生命意義是客觀的,不依賴於當事人的想法和慾望。然而,我們又會說: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應該由他自己決定,不干別人的事。這兩種想法之間似乎有衝突,然而,這樣的衝突是真的存在,或者只是源自於概念上的混淆(例如,我們可能把道德判斷誤認為是關於生命意義的判斷),則倚賴進一步的釐清。

不管如何,我們期待生命意義理論,在最好的情況下,能說明這些衝突其實不存在(畢竟我們不希望自己使用的概念蘊含矛盾),在次好的情況下,則能指引我們一條可藉由對概念進行恰當修改來避開矛盾的路。但不管如何,這些矛盾和衝突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因為分析哲學家犯了錯,而是因為這些概念的日常使用實在太過於豐富,這就像通常程式越複雜bug也會越多一樣。我們平常之所以沒有察覺這些矛盾,是因為我們只求堪用、不求甚解,從未試圖對自己使用的概念給出明確定義,當分析哲學家使用比較明確不模糊的語言討論這些概念,矛盾和問題就一個個顯露。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出現往往代表的是研究的進步:我們對於某個概念的刻劃和了解,已經精確到讓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某些使用蘊含矛盾,或者和其它概念衝突,總之,該概念的內容,並沒有我們當初想的那麼簡單。反過來說,當一個人對於某個複雜概念的說明看似一點問題也沒有,往往只代表他的用詞太含糊,所以不容易被抓到不一致

再來,分析哲學的第二個促進問題產生的特色,是哲學家對於知識確定性的嚴格要求。一個誇張但易懂的例子可以是這樣:
你:桌上有個蘋果。
分析哲學家:是嗎?你怎麼知道桌上真的有蘋果?你怎麼知道那不是邪惡科學家控制你的神經傳訊,在你腦中產生的逼真幻覺
彭明輝:你看看你看看,你們分析哲學家就只會製造問題。
原理很簡單:對於知識基礎要求得越嚴格,你就會希望自己擁有越多理據去支持那些乍看之下毫無問題的說法,然後,你就會問出更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產生不代表你有毛病,只代表你很嚴格,或者你對懷疑者的吹毛求疵抱有同情。前面提過,分析哲學允許堪用的推論前提少得可憐,你可以把他們看作擁抱極簡主義美學的理論家,試圖只使用最少、最安全的基礎,推論出整個理論。但分析哲學家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爽,而是承襲笛卡兒、休姆以降的謹慎個性,令他們希望從最穩當的基礎建立知識。

在理解分析哲學的這兩個特色後,對照彭明輝對於他自己的人生意義理論的討論,你就知道為什麼分析哲學家會問這麼多問題,而彭明輝卻一點問題也沒有。我就這兩個特色各舉一個例子,剩下的就當作推論練習吧。

1. 定義的明確性
『「妳甘願為這樣的事受苦嗎?」這個問題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客觀答案,每一個人會基於他的生命歷程和體悟,而給出屬於他自己的答案。』彭明輝的這段話似乎暗示:一個人基於自己的生命歷程和體悟對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做出的判斷,別人無從置喙。然而,他又在文中談論德雷沙修女行善的「價值」,以及人們如何自情感「發現」這樣的價值,這似乎又暗示:有一些東西(例如道德事實)可以構成生命意義的客觀基礎,了解這些東西和生命意義的關係的人,可以在生命意義這件事上,對自己以外的人提出建議,並且,這些建議可以是客觀上正確的。

簡單地說,若這篇文章在研討會發表,評論者很可能會懷疑彭明輝企圖在主觀論裡偷渡客觀論:在這種情況下,儘管看似通吃了兩者的優點,但理論本身會蘊含矛盾。然而,我更相信這個假想的評論人在發言之前會感到很為難,因為彭明輝使用的用詞和表達方式都不夠明確,讓人很難判斷他的理論內容,更不用說檢驗到底有沒有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彭明輝的理論就算乍看之下沒有問題,也只是因為他的表達太模糊,有太多歧義和詮釋空間。若他願意用明確的話語重述自己的理論,我相信他會發現,這個理論的毛病,不會比他在Metz那篇文章裡讀到的任何一個理論少。(我強烈懷疑最後這句話會是vacuously true*1...)

2. 對知識的嚴格要求
彭明輝只用了四行字,就反駁了Negal提到的論證並且建立自己的理論:
『但是,這樣的論證不但不能釐清問題,還反而在扭曲它。因為,當我們問「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時,只不過是單純地在問:怎樣的事情才值得我們為它受苦,如此而已。這根本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至於200年後人類是否會滅亡,根本就與我們的問題扯不上關係!』
很多人有強烈直覺認為人生意義必須來自於某種永恆存在的東西(根據Metz的文章,這樣的想法是許多人生意義理論的基礎,例如神意論、靈魂論和存在主義),但彭明輝認為這些直覺都很明顯跟人生意義無關,不需花時間反駁,而他自己的理論(有意義的事,就是值得我們為它受苦的事)則很明顯是正確的,不需花時間辯護。彭明輝的立場這麼獨斷,(對於自己擁護的想法的)知識門檻這麼低,當然會覺得哲學家都好奇怪,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去討論那些「標準答案」非常明顯的問題。



NOTE

  1. 這是專家笑點。想像這樣的例子:

    小丸:「哇,阿條你比隔壁班所有男生都粗壯耶!」
    阿條:「真的嗎XD」
    小丸:「沒有啦,隔壁是女生班。」

    在這種情況下,「阿條比隔壁班所有男生都粗壯」這句話就會是vacuously true(空洞地為真)。同樣的道理,若彭明輝根本沒花力氣讀懂Metz的文章,因此沒有從那篇論文讀到任何理論,那麼「和任何一個彭明輝從Metz的那篇文章裡讀到的人生意義理論相比,彭明輝的理論的問題都不會比它少」也會是vacuously true。

  2. 感謝Joe、John、Chen和Au Faith在這篇文章的草稿階段提供的建議。

9.29.2011

我的碩士論文



本文摘要:按我下載朱家安的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其實八月就已經寫完,不過一直沒有放上來。原因到底是什麼我也不太確定,或許是某種介於懶散和「哎唷是不是該先寫篇導讀啊可是剛寫完一整本的現在實在不想再碰自由意志..」之間的東西。

這篇文章名為「操弄論證及其回應:一個相容論者的新方案」討論我們如何可能在決定論為真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論文中,我介紹了目前主要的相容理論(compatibilism,認為決定論和道德責任不衝突的理論)、它們在文獻上被指出的爭議之處,以及相容論的敵人所使用過最具有特色的論證:操弄論證。我說明操弄論證如何讓相容論者陷入困境,並且在最後提出我為相容論者設計的解決方案。然而,就算你對我的理論沒有興趣,看完前三章,至少也可以掌握那些重要的相容論以及相關的討論。

碩士論文畢竟是要用來換文憑的學術作品,雖然我已經寫到連指導教授都告誡太過白話,不過恐怕還是沒有辦法像部落格文章那樣地對讀者友善。不過,或許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次閱讀學術作品的經驗,體會一下我們這些人平常窩在研究室的感覺。(若你是圈內人,那麼就認了吧,反正你平常念的也是這樣的東西)

國家圖書館的碩博論文網有這篇文章的載點,然而從那邊下載似乎需要申請帳號(真不知道是為什麼...),而我也不知道那裡紀錄的下載次數將來可以去哪裡換獎品,所以我把檔案丟到google文件,不需要帳號也可以從這裡下載。(google文件預覽pdf的字體不太好看,我建議你點進去之後按「檔案→下載原始檔案」把它抓下來)

9.27.2011

推論練習|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洪蘭的這篇文章主張有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覺得「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同時,也沒有人生典範。洪蘭認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需要改變教育現狀來應對。我想到幾個問題:

a. 洪蘭想支持的結論明確來講是什麼?她使用什麼論證支持這項(或這些)結論?
b. 洪蘭提到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人生典範」、「習得的無助」這些概念之間事實上有什麼關聯?(例如:它們是否互相等同、支持?)
c. 在洪蘭的論證中,這些概念被用來幹嘛?洪蘭有沒有為了論證偷換概念?
d. 洪蘭的論證裡有沒有其它問題?

練習開始:

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聯合報 2009.12.05

天下雜誌最近公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在五千多份的問卷中回收了近八成,所以這個抽樣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問:「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這一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另一邊去,逃脫電擊。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忍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美國政府認為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最近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當國家投資這麼多錢到高教上,而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時,我們需要徹底檢討高等教育的課程了:為什麼我們的訓練趕不上時代的需要?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覺得自己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意義?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是個倒金字塔,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一棵沒有根的樹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這兩份調查讓我們看到教育必須務實、腳踏實地從小做起,不是用錢去砸「百大」,生命教育不應該再在教室中上課,而是讓孩子大量閱讀偉人傳記,建立他心中的人生楷模,再帶他們去生活中實做,了解人生的意義。

9.15.2011

蛋糕蛋糕哲學T.販售中!



——感謝小文、小威和小丸提供相片,它們都可以點開放大哦——

常見問題
  1. 要怎麼買?
    A:以「我要買哲學T!」為標題Email給我尺寸和數量,我會回信告訴你收款帳號,並在確認收款後三天內把衣服掛號寄出。
  2. 有優惠嗎?
    A:有哦,買九件送一件。
  3. 材質和厚度?
    A:精梳棉、320g、20支
  4. 布料和圖案的顏色,有其它搭配嗎?
    A:目前只有白底黑圖款,主要因素是成本考量。
  5. 你有做其它圖案的T恤嗎?
    A:其它款式正在設計中哦。
  6. 那個圖案的梗到底是什麼啦!
    A:把水母的下半截腳都遮住,然後再數數看有幾支。
  7. 可以面交嗎?
    A:可以啊,面交限嘉義中正大學。
  8. 我想問的問題你沒寫到。
    A:email給我吧:

9.14.2011

怎樣才算是打稻草人

「打稻草人」這詞在網路筆戰時常出現。通常,當我們認為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是出於誤解,我們就可能會說他「在打稻草人」,或者「犯了稻草人謬誤」。

有些人認為,只要你攻擊的對象不是對手心裡想的主張,你就是在打稻草人。然而,若這是打稻草人的合理標準,打稻草人本身就不再是一種責難,因為,就算你攻擊的對象不是對手的主張,其原因也不見得是你犯了錯,反而可能是對手表達能力不好,甚至故意誤導。當「打稻草人」被定義成「攻擊自己的對手不主張的論點」,它在攻擊者身上加諸太多負擔,因此無法成為品評雙方辯論表現的合理標準。

不過,要是就算你攻擊的對象和對手心裡想的主張不一樣,你也不見得是在打稻草人,那麼,到底要怎樣我們才能責怪別人,說他是在打稻草人?我提供一個可能的標準:
(假設:B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X而做出論述P,然後,A針對P做出反駁Q。)
A的反駁Q是在打稻草人,若且唯若:就算A的反駁成功(即:假設A的推論都有效,且前提皆為真),也無法攻擊到X,而且,P把X表達得足夠清楚。
在這個標準下,當一個人打稻草人,就代表他的討論表現真的不夠好,因為別人已經把自己要表達的東西講得夠清楚,但他依然做出了和別人的論點沒有關係的反駁。(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標準下,當A打稻草人,A不見得就誤解了B的論述,還有其它可能性,例如A知道B在說什麼,但在反駁時故意曲解,或者A知道B在說什麼,也沒有故意曲解,但在建構反駁時誤以為自己的結論和B要講的東西有關)

當然,就算這個標準是對的,也不代表我們隨時都能無爭議地在討論中指出誰打了稻草人,因為,這個標準使用了一個很可能有爭議的概念:「表達得足夠清楚」。在一場討論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同意某個人的某段論述把某個論點表達得足夠清楚?這不但關係到那段論述講了些什麼、如何講,也關係到那個論點的內容,甚至發言人在該討論脈絡下可以合理假設的聽眾群。在很多情況下,要明確地釐清這些因素,是很困難的。然而,這並不代表你通常無法合理地在討論中指責你的對手打稻草人,不過,在你那樣做之前,應該回過頭來想想:對方看似打稻草人的行動,是否其實情有可原?

9.06.2011

推論練習|我討厭中英夾雜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我討厭中英夾雜」是KDE用來反對特定中英夾雜表達的文章,除了他的部落格之外,這篇文章也發表在ptt2的8A版。這篇文章分成三個部份:首先,KDE舉了一些他所說的中英夾雜的例子,介紹三個他認為的現代人中英夾雜的原因,並且一一反駁,論證這些理由其實都無法支持中英夾雜;再來,他提出避免中英夾雜的理由,最後(後記),他說明他的基本主張限定的對象,以及他說的「中英夾雜」的範圍。

KDE這篇文章的結構滿清楚的,我的思考方向是:

a. KDE的主要論證是什麼?他的文章的第一個部份,在這個論證中是用來幹嘛的?
b. KDE的論證有沒有問題?
c. 在同情的解讀和恰當的補充後,KDE的論點能證成多強的結論?例如說,他能否證成「我們有義務不中英夾雜」?或者說,他頂多只能證成「KDE討厭中英夾雜」?
d. (承c)根據他的行文,KDE在文章中支持並企圖推廣的是哪種結論?

KDE面對網友的批評表現出良好氣度,並且文章下面有開放回應。因此,我想應該不需要把他的文章轉貼過來。若你想要做推論練習,我歡迎你在這裡討論,若你希望讓KDE以及那邊的版友知道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去他的部落格或ptt2的8A留言。

關於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是這個部落格的特別企劃單元,我希望它成為一個培養分析理解、批判思考和清楚表達能力的地方。「推論練習」轉貼或連結具備一定推論架構的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為目標,仔細閱讀之後,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留言討論。


怎麼玩推論練習?

關於理解文章
  • 文章裡的主要主張是什麼?作者提出什麼理由支持他的主張?
  • 你同意他的主張嗎?
  • 你認為他舉出來的理由足以支持他的主張嗎?
  • 在他的文章中,是否犯了任何推論錯誤?即使如此,在進行反駁之前,你能幫助他把論述建立得更好嗎?
關於留言回應
  • 勇敢發表自己的看法,被婊就被婊。如果你不發文說明自己的看法,也不願意挑別人的錯誤,那麼你自己不會進步,也無法協助別人進步。
  • 在提出自己對於某個論點(不管是來自於文章,還是來自於別人的留言)的意見前,如果你先把自己對於這個論點的理解交代一下,通常會有助於別人搞懂你的意見,以及發現你犯的錯(如果有的話),不管如何,這都能增加討論效率,以及你進步的速度。
  • 可以的話,隨時關注自己是否把意見表達得夠清楚,必要時可以舉例說明,如果你寫的東西別人很難搞懂,要嘛不會有人理你,要嘛別人對你的回應常常會是出於誤解,不管如何,結果都不會讓你太開心。
  • 注意文法和錯別字,使用通用的語言能增加溝通效率。
關於別人的留言
  • 你有理由注意別人對於同一篇文章的留言,因為他可能提供了你沒有想到的論點,或者你認為錯誤的論點,不管如何,當你理解並回應,你都是在試圖釐清議題,並且協助彼此進步。
上面的一些提示來自「有建設性地回應網路留言」。此外,你可以在「論理方法」分類中找到更多或許有助於分析文章和判斷謬誤的工具。


推論練習的來由和願景

我是Kris,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推論練習」是我在網路上建立批判思考平台的一個嘗試。我會不定期提供網路上有爭議的文章或連結,略做說明後開放自由討論。你可以在每篇文章下面任意留言,基於我相信的言論自由精神,除了廣告和洗版之外,我不會刪文。然而,我希望你會發現,理性清楚的發言,在這裡遠比情緒謾罵有影響力。

這個計畫的願景有兩個:成為批判思考和寫作能力的練習場,以及反制網路上的不理性力量。

過去,不論是在營隊課程或這個部落格,偶爾會有人問我要怎麼學批判思考。在我的經驗裡,學批判思考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實戰:真正地去閱讀論述,想想它有沒有道理,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對反駁。我在高中大學時常在深藍人文版參與討論,我認為那段經歷對於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然而,要讓實戰有訓練效率,恰當的題材和理性的討論氣氛都是重要的。如果當時佔據人文版的不是一群願意把話說清楚,並且在意彼此是否在推論上犯錯的人,或者如果我們討論是自己也無法掌握的高深玄學,那麼那些討論大概不會有什麼訓練效果。基於這樣的經驗,我決定建立這個單元,蒐集具有一定複雜程度和爭議性卻又不至於艱澀難懂的文章,以及對於理性批判(而不是情緒謾罵)有興趣的參與者,讓大家互相切磋,一起進步。

此外,網路上有一些部落客會刪掉自己不喜歡的留言,建立一言堂。就公開的部落格而言,我覺得這不太好,因為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瀏覽文章,但他們只看得到篩選後的想法,無法接觸那些對於文章內容的嚴厲批評。我希望「推論練習」能藉由哲學哲學雞蛋糕的人氣成為對於這種部落客的理性反制。我也不確定這是否可能,不過當這個部落格擁有一定的pagerank,就會在大家以那些有爭議的文章標題進行搜尋時,名列搜尋結果的前幾名,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那些文章的自由、理性的批評就可望被更多人看到,而其作者(如果他在意自己的文章能說服多少人)也可能被迫正視異議。

我相信理性地發言和討論的氣氛能讓我們的民主社會變得更公正和自由,作為軟弱無能的哲學生,我依然希望能藉由這個部落格在這件事上盡一份力。如果你願意跟我們一起玩,可以參考上面的「怎麼玩推論練習」,然後實地開始玩,若你有問題或建議,或者純粹想要聊天,可以到留言版

9.02.2011

雜糧筆記本:飛天義大利麵怪獸 $80



飛天義大利麵怪獸(Flying Spaghetti Monster)是一個惡搞的宗教信仰的對象,用來諷刺神創論。飛天義大利麵怪獸教派主張世間萬物都是飛天義大利麵怪獸創造的,並且挑戰各方提出證據來推翻這樣的說法。

我認為飛天義大力麵怪獸是反對宗教最力的論證,因為對於任何宗教而言,任何支持他們的信仰的「證據」都可以同時被用來支持飛天義大利麵怪獸,換句話說,若你認為自己有理由相信某個宗教,你也會有同樣強的理由相信飛天義大利麵怪獸教。這個歸謬法不但很強壯,而且還很風趣。

封底的「R'amen」是飛天義大利麵怪獸教的祈禱語,據說是出自「阿們」和「拉麵」。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

雜糧筆記本:上帝已死 $80



圖案為它自己說話。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

雜糧筆記本:一棵樹 $50



這是我畫的第一款筆記本,親朋好友的聖誕禮物。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

雜糧筆記本:國王不再 $80


「Ooops!」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

雜糧筆記本:不存在的三角形 $90



就像方塊水母一樣,畫得出來但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是哲學哲學雞蛋製作的環保筆記本,有手繪的封面和回收紙的內頁。規格、購買和優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