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2012

#24 藏在制服胸罩裡的教育箝制


靜修女中規定女生只能穿白色或膚色內衣,並在朝會抽查。對於學生的抗議,學務主任蕭守貞回應說,此規定是基於美觀,社會人士要內衣外穿都不要緊,但學生穿白制服配黑色內衣,走在街上很難看,檢查是為學生好

本文包含嚴重缺陷
讀者指出,這篇文章有許多重要論點建立在我的無知和成見上。經討論,我同意他們的說法,並感謝他們在第61617則留言補充的意見和資訊。
教育人士的自大和控制慾,是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氾濫的問題。我不清楚現在的狀況如何,但在我念國高中時,教職員大來自師範體系,那是整個高等教育最守舊的一區,在規約訓練上有特長,但論及批判和思考能力,甚至比不上普通大學訓練出來的學生(可悲的是,我們的年輕人要到進了大學之後才會發現這件事)。然而,這些人到了國小國中高中,就變成天主,只要不激怒家長,他們可以任憑自己的喜好控制學生。我過去遇過專任老師在教室地板上貼膠帶,規定每張桌子的每隻腳都要對齊膠帶的角角,並隨時準備好為此開罵。我和我的教師朋友談起這件事,他聳聳肩說這還算是稀鬆平常的。然而,這種根本強迫症的人,卻在教育體系裡過得安然舒適,只因為那些生活品質因此下降的孩子都還沒長到有抵抗能力的年紀。

在過去,國高中教職員建立了海量瑣碎規定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和對教育的貧乏想像,諸如上下課敬禮、制服髮禁鞋禁、行走時不能進食、午休時間一定得睡覺等等。當然,他們也製造許多冠冕堂皇但禁不起推敲的理由,說明為何高中生需要這些規約束縛(好啦,我承認蕭守貞的理由不但薄弱並且也算不上體面,但那不是我的錯)。我相信大部分教育人士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這樣做,而是真心相信這是對學生好。然而,我也相信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分不清自己什麼時候是真的為學生著想,什麼時候只是純粹想壓制自己看不爽的那些事。

國高中的生活規約非常嚴格龐雜,和多數大學明顯不同。大學和高中之間的這種劇烈對比讓我曾經不只一次想著,天哪,不管每個人在18歲到底發生了什麼轉變,這個轉變一定非常重大而神奇,讓他從處處需要受到管制不然就會遺憾終生的野小孩,變成不用人盯的自主個體。

幸好,我們有另一套不用面對這個詭異問題的假說:高中和大學的規矩天差地遠,這個現象背後的主因,並不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的重要差異,而是高中老師和大學教授之間的重要差異。簡單地說,這是因為師範體系沒能統治大學。大學教職員多數來自普通大學和研究所,他們的出身相對自由,不受道統束縛,也不覺得自己隨時都有理由管理學生。而大學們在這些人訂定的寬鬆規約下運轉至今,也證明了學生就算不受國高中那類強力箝制,也不會比較容易出什麼大問題。中等教育的管理者強調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不同,來捍衛自己執行瑣碎規定的正當性,我認為事實正好相反:高中有如此狗屁倒灶的校規和不成文規矩,很可能並不是因為高中生和大學生有什麼差異,而是因為掌握高中和掌握大學的,是不同的兩群人。

除了普通高中和一般大學的對比,這個假說也受到另外兩個現象支持:
  1. 就算位階相同,師範大學依然有比一般大學更嚴格的規約。
  2. 當高中校內非師範出身教職員的比例增加,高中各種規約也漸漸放寬,例如現在多數高中已經沒有髮禁。
當然,我並不打算宣稱說,管理者的差異是規約不同的唯一因素。一個學校是基於什麼原因擁有目前如此校規,這是一個經驗命題,而我也承認它的完整答案一定非常複雜多元,不但牽涉教職員的素質和價值觀,也很可能和學生自主程度、家長觸角的力道、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等有關。

然而,這並不影響我想推動的主張:若我們發現,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差異作為國高中管制的理由,並沒有我們原來想像的那麼適切,並且又發現,教職員的素質和價值觀在決定學校管制規約上的影響力其實超乎我們原來的想像,那麼,我們就應該用更加懷疑的眼光,來檢視那些義正詞嚴地主張學生應當如何如何受到約束的高中教職員。

4.27.2012

平衡報導啊哈哈

「自願尋求改變的人」(以下簡稱「阿尋」)投書立報,以走出埃及的治療成功案例自稱,批評立報的新聞「性別假平等 恐同團體政大開講」,並呼籲︰「請平衡報導,這篇報導是利用媒體公器公審弱勢團體」。

當然,馬上有人回應,指出受到宗教支持的走出埃及不管在財力人力還是傳播力上都不是弱勢,同時又不包容異己言論,才是最無資格裝可憐的單位。我基本上同意這個回應,並且我要補充,不管走出埃及是否弱勢,阿尋用以指責立報的平衡報導論點,都不成立。

所有的平衡報導訴求,最終都建立在對道德和事實的追求上,例如文中主張原報導偏頗之所以糟糕,是罔顧了「同性戀中想要改變的那一群」的權益,又例如,在車禍過程尚未完整重建時,我們認為媒體應該同時徵詢雙方說法。因此,重要的不是平衡,而是道德和事實。有時候為了拯救弱勢、發揚真相,報導需要平等對待兩造意見。而有時候,基於一模一樣的理由,媒體不需要,甚至不應該這樣做。

同性戀天生說是科學共識,我主張大學通識課不應該把和當代科學牴觸的科學見解講得好像真的一樣。若有人不滿,他除了向我抗議、向同情同志的立報抗議,更應該向心理學權威期刊抗議,抗議他們怎麼可以只登支持同性戀天生說的研究,不把反面研究也登一登來平衡報導。

我認同阿尋所說,不想當同性戀的同性戀的權益需要受到保障,但走出埃及和政大教授這場一口氣違反了道德、言論自由和教育自律的演講,並不是保障這些人的權益的唯一手段。(我在「政大恐同演講裡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權利、收聽的義務」說明了我的論點)

此外,若要討論平衡資訊,阿尋似乎也應該同時質疑︰走出埃及的講座在力推同性戀是不正常的後天疾病時,怎麼不提一下自己的醫學見解並非共識,以及自己的美國總會已經隨著總舵主幾年前的公開道歉認錯而解散這些事?如果要討論報導平衡,得分最低的應該是這些保守團體,在他們提供的講座裡,隱瞞事實和報導失衡並不是偶爾發生的過錯,而是刻意為之的傳統。阿尋只抱怨立報報導不平衡,卻不把走出埃及講座長久以來的不平衡提出來平衡一下,顯然並非真的把報導平衡當一回事。(請注意,這只是純粹的人格貶抑,若你僅因為阿尋說一套做一套就認為他的論點沒有道理,你可能就犯了以人廢言的錯誤

最後,考慮到走出埃及低落的學術口碑,我建議阿尋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是「成功痊癒」的前同志,還是曾經迷失的異性戀,或者是心裡其實依然偷藏壓抑同志愛的雙性戀?

4.25.2012

政大恐同演講裡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權利、收聽的義務


前一陣子政大教授陳敦源邀請基督教輔導同性戀團體成員厲珍妮進行課堂演講,遭到校內學生與性別社團抗議。學生表示此恐同演講違反性平法,並指出厲珍妮鼓吹之「同性戀是後天的、可治療的疾病」說法不但缺乏根據,也牴觸當代醫學共識。(在事發前一天,我從臉書得到大家要去現場抗議的消息。我自去年中正大學財法系發生那件事,就非常肚爛保守團體和大學教授這種骯髒勾當,想著這次一定要出一份力,於是隔天早上迅速做了字報上傳,讓那些要去現場的朋友列印使用,除了上面那張圖,你也可以在這裡看到其它可愛的檔案

對於學生的抗議,陳敦源老師指出,醫學非自己專業,但基於尊重多元言論,往後仍會繼續邀請厲珍妮演講。政大主秘徐聯恩也表示,校園容許多元表達,因此校方會尊重教師授課權,而學生團體也應尊重對於不同性別主張言論的自由。

我認為陳敦源和徐聯恩的回應沒道理。走出埃及在政大的演講,不但不受言論自由支持,並且還和言論自由的重要初衷相牴觸。

言論自由蘊含表達的自由,不蘊含收聽的義務,它保障每個人可以自由說話,但不保障你講的話別人一定會聽到。這背後的理由很簡單,如果言論自由同時也保障說出來的話一定得被說話者想要的對象聽到,這就等於保障了傳教士和推銷員把你煩死的權利。政府有義務不干涉人民表達意見的權利,但沒有義務,也不應該隨意增加某些言論被收聽的機會,因為這樣做總是蘊含著收聽者的自由受到限制。

走出埃及在政大演講的場合不是陳敦源所有的私人空間,也並非他自掏腰包租用,而是國立大學的上課教室,而台下聽眾則是不出席就有分數危機的學生。因此,當陳敦源和徐聯恩主張此演講有言論自由,他們並不是在主張走出埃及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而是主張政府應該幫助走出埃及言論被更多人收聽。換句話說,他們主張的並非言論自由,而是政府沒有義務,也不應該提供的「收聽的義務」。

如同John Stuart Mill所說,言論自由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協助我們發現真理︰當管制取消,百家爭鳴,符合事實的說法就比較有機會出現。然而,要實現此展望,光靠言論自由是沒有用的,還得搭配理性討論和探究,篩選出有道理的說法。陳敦源以多元言論為由安排厲珍妮演講,卻配合走出埃及的一貫作風不給學生提問和討論,這是自我矛盾,也使得言論自由價值難以彰顯。

再來,站在累積真理的觀點,教育就算無法提供最有證據支持的理論,至少也不應該把和當代科學共識牴觸的說法當成像真的一樣講給學生聽。陳敦源坦承他缺乏醫學專業,因而無法判斷厲珍妮推廣的醫學觀點是否受到證據支持。拜託,若大學教授都不需保證自己的課程內容至少有基本的可信度,我們要怎麼維持教育品質?

我在言論上的立場非常極端,我認為歧視言論(同志都是弱智)和仇恨言論(這些教徒幹嘛不死光算了?)都有言論自由。若你因為在街頭大聲講這些話而被起訴,我會站在你這邊。因此,我可以同意,在自己家裡或者公園面對可以自由決定駐留與否的聽眾時,陳敦源和厲珍妮的這些發言,都應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然而,一旦進入大學課堂,著眼於公共資源、學術權威的合理使用和教育品質的維持,他們就得保證:授課內容不但公正,也受到足夠理據支持。

因此,即使我們完全尊重恐同言論自由,陳敦源和厲珍妮的這場演說依然必須被反對,因為它不但是公共資源和權力的濫用、教育品質的低落,也根本就和言論自由的重要價值牴觸。

4.23.2012

書林講座簡報和照片



上面是講座部份簡報,很可惜keynote漂亮的動畫效果沒辦法以圖片呈現。當天相片在這兒

4.22.2012

書林講座售後服務



我希望有來聽演講的各位能在這篇文章下面給我一些心得或意見。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意見都可以,例如你可以指出哪個段落聽不太懂、哪個地方我自以為好笑但其實很冷、手不要一直亂輝等等。你的意見,會幫助我在將來講得更清楚更有趣,把哲學思維介紹給更多人。很榮幸受到書林書店邀約,在今天下午演講「怎麼想,差很多!哲學家都怎麼想事情?來聽聽不一樣的哲學思考術!」。在講座中,我解釋哲學家是如何藉由「下定義」、「找定義」和「建構定義」這些思考術,並佐以論證和思想實驗兩種哲學工具,來釐清、探索、重構概念內容。並且,也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將這些方法和工具應用在生活和公共討論上。最上面是講座部份簡報,很可惜keynote漂亮的動畫效果沒辦法以圖片呈現。當天相片在這兒

書林之所以邀請我,是因為講座的策劃者看到哲學哲學雞蛋糕這個部落格。而事實上,貫穿講座的10個例子,也幾乎都來自哲學哲學雞蛋糕。當然,例子終究只是為了輔助我在講座中建立「下定義」、「找定義」和「建構定義」這三階段架構,並介紹論證和思想實驗。所以我在講座中沒辦法把每個例子相關的哲學討論都說明完整。以下提供一些補充資料連結,讓有興趣的人看看更詳細的討論。
會後有一些人問我推薦什麼樣的哲學入門書,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問題,請參考「我推薦的哲學書」

我非常感謝今天來聽演講的大家。我和夥伴辦理哲學推廣活動已經四年,但這是我第一次受到外界單位的講座邀約。我盡力準備,也希望你們都得到收穫。

最後,我希望有來聽演講的各位能在這篇文章下面給我一些心得或意見。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意見都可以,例如你可以指出哪個段落聽不太懂、哪個地方我自以為好笑但其實很冷、手不要一直亂揮等等。你的意見,會幫助我在將來講得更清楚更有趣,把哲學思維介紹給更多人。

如果你不好意思留言,也可以偷偷把你的意見email給我。

4.14.2012

今年高中生面試特餐



系上這次申請入學面試有個特殊企劃,安排幾個系上學生掛著工作吊牌,在休息區和來考試的高中生聊天諮詢,並提供兩場說明會,介紹分析哲學和中正哲學系的特色。

聊天諮詢時,我們的任務是回答考生和家長關於哲學、哲學系、中正大學生活的問題。有些人會拿著簽到櫃台發的「口試參考題目」問我們該怎麼回比較好,這對面試其實沒什麼幫助,因為系主任許漢拍胸補保證「問題盡量回答無所謂,我們面試的時候都聽得出來是不是真材實料」。我想老師的信心是有道理的,因為面試的加分點不在答案,而在那些用來支持和說明答案的補充論點。就算考生在面試時把剛剛學長傳授的標準答案(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拿出來用,面對教授的後續追問,也一定會露出馬腳。

陪著同學來面試的這些家長,大概是這幾天國內對哲學最好奇的一群人。他們雖然對小孩的決定抱有一定的尊重和支持,但依然擔憂子女接下來可能會在這個鬼地方念到什麼樣的東西。有一些家長非常坦白:「我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都沒有上過哲學課啊,我們真的很擔心這樣到底是要怎麼準備欸!」

我很能理解這種擔心,因為它就是我學期初向系上建議安排這類接待和簡介活動的原因。系上教授在面試桌上挑選我們想要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不見得知道我們是不是他們想要的系所。這種資訊不對等的狀況完全不公平。我們系有本錢承受收錯學生的後果(平均成績下降、轉系轉學率上升)。但對學生來說,進入不適合自己的系所,就是一年兩年青春的賭注。再者,這些高中生大老遠跑來一個充滿哲學人的地方,要是他們沒有對哲學多增加一點了解就回家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希望能提供同學足以做出恰當選擇的充分資訊,我們不但發與面試學生我們推薦的中文哲學資料,也舉辦說明會。

文章開頭的幻燈片,就是我在說明會裡用的簡報,我介紹:
  • 分析哲學的風格。
  • 在眾多科系中,分析哲學是培養概念理解、邏輯推理和清晰表達能力的最佳途徑。(參考「哲學讓你更聰明」12
  • 中正哲學系是國內最具學術活力的哲學系。(參考20102011的台哲會統計)
  • 中正哲學系配備堪稱金手指的雙主修優惠,這讓我們的雙主修學生可以比其它科系的雙修生少奮鬥50學分。(詳見幻燈片)
說明會後家長反應良好,GRE和雙主修的利多顯然誘人。也有家長表示,聽完之後終於感覺對哲學系在幹嘛有點了解。

順便一提,這次接待對雙方都有很好的公關效果。對於那些緊張的考生,我想一整天都超開心的小se和亮亮多多少少有助於緩解大家的緊繃神經。後來甚至有考生家長跟小se說,看到你們這裡學生都這麼融洽,我就放心了!而小se、小眉和亮亮也在吃午餐時表示,這些同學看起來人都好好噢,好想讓他們全部都錄取~

對了,雖然我沒注意到,不過聽說有個同學穿著哲學T來面試,哈哈真是太給面子了!

媽,我在這~~

上個月在學校賣雜糧筆記本的採訪報導上線了,我和黃頌竹一起打開看,從主播講第一句話笑到最後,現在放上來,讓大家也笑一笑

4.11.2012

下週日台北雞蛋糕演講

下週日(4/22)下午兩點,我將在台北書林書店演講「怎麼想,差很多!哲學家都怎麼想事情?來聽聽不一樣的哲學思考術!」。

電話報名,免費入場,歡迎大家來找我玩。

宣傳網頁
電話:02-23658617

如果科技是一個物種

「如果,科技是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它會想要什麼」是泛科學和貓頭鷹出版社合作的活動,藉由新的Ask PanSci平台進行徵答比賽,獎品是即將出版的新書《科技想要什麼》:
Kevin Kelly 卻在新書《科技想要什麼》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科技實際上是有「生命力」的,也和生命體有著相似的「演化」過程;另一方面,它們是生命的延伸,並不獨立於生命之外。

那麼現在,就發揮你的想像力,連結腦中或網路的知識庫,加諸日常實踐與生活觀察,一起來思考下列這個問題吧:如果,科技是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它會想要什麼?
我看了一下目前的答案,大多(或許是因為太認真看待Kelly的比喻)把科技整個擬人化和科幻化。我不喜歡這類說法,所以也寫了我自己的

讀者投票是徵答比賽的判準之一,而我希望除了表達論點之外,也有機會拿到書,因此把心力分了一點給修辭。然而,寫完之後,發現除了落落長之外,似乎也有模糊甚至歧義的問題。最後我決定把文章丟上來讓大家玩,也歡迎你在今天午夜之前,把自己的意見丟到Ask PanSci一起參加徵答。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我相信凱莉談的那種身為物種的科技,並不是科技產品個體,而是科技產品倚賴的技術、創見和原理。科技產品的個體不會抵抗生存威脅:如果你不想要,你隨時可以丟掉你的手機,它不會反抗,也不會從垃圾場跑回來找你。然而,就算你這樣做,你也很難維持沒有手機的狀態太久,遲早你會再弄來一隻手機,它的螢幕更大、續航力更久、功能更多樣,換句話說,更科技。

科技爭取生存,這當然只是一個譬喻。而我相信凱莉也不是在呼籲我們要小心,藉由網路集體運算產生意識的全球電腦主機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人類也能過活,於是掀起革命。凱莉自己也說了,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並不獨立存在。

想想看,以通訊為例,科技是如何持續生存並且壯大?簡單明瞭的第一層答案是,藉由滿足人的需求。

為什麼你十二年前要丟掉bb扣並買進第一隻手機?原因很簡單:如果能直接拿起來接聽,誰會想要看了螢幕上的號碼然後滿地找公共電話?手機的普及,看起來像是建立在bb扣的落敗之上,有點像從白堊紀到新生代,草地上和森林裡毛茸茸的溫血動物取代了大大小小的蜥蜴。

然而,以整體科技層次觀之,bb扣真的消失了嗎?科技是累積的,我相信當初支持bb扣技術的各種技術、創見和原理,至今仍然活在其它大大小小家電通訊用品中。再者,作為一種科技產品,bb扣其實也尚未滅絕,活躍在醫院等對遠距溝通有著特殊需求的地方的bb扣們,就跟你家的壁虎同款,身為前統治階級後代,雖然霸權不再,但依然找到自己的生態區位。

從高處俯瞰,bb扣的失勢在任何意義上都不代表科技的退步。事實上,這樁bb扣大規模滅絕悲劇的始作俑者,就是進步得讓bb扣跟不上的科技本身。作為一個整體,科技拋下了正在城市某些角落哇哇叫的bb扣往前走,把創新資源投注在更有機會滿足人類需求的3C產業上。

然而,被動地生產能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也不是科技的最後一著。它們還有更具威脅性的招式:主動替人類製造慾望。要確認這陰謀正在進行中,其實一點也不困難,你只要想想你擁有多少自己本來不需要的軟硬體就行了。回想自己為何會購入或下載這些玩意,你就踏上了探索科技如何自我推薦的旅途。你桌上的酷炫手機來自性感的電視廣告,而裡面各式各樣APP則來自網路介紹。當然,這些廣告和介紹的背後都是真人,不是冰冷的matrix,但科技如何協助科技佔據人類生活的時間和空間,於此可見一斑。

作為一種科技(!),網路的功能不單單是讓新出現的科技挑動你的心,事實上它也在這些科計的誕生上推了一把。簡單地說,網路的自由和資訊性讓點子和點子有更多機會碰撞,也讓人更容易取得實現這些點子所需的知識。從bb扣到手機到網路,科技個體戶的領土有得有失,但作為一個整體,科技的規模是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佔據的時空越來越寬廣。然而,這些變遷最終都倚賴人的需求和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通訊科技顯而易見成為科技自助成長和自我推薦最好的例子:它決定了人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而這些資訊決定了人接下來想要些什麼。

如果科技是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它會想要資訊自由以及慾望無窮的人群。

不過,事實上只要有資訊自由和人群就夠了,慾望,科技會幫你生。

4.09.2012

公益缺席,文林苑核心問題

前天黃頌竹貼來「產權 文林苑核心課題」這篇文章,我看了之後跟他一樣不滿,當天各自寫回應丟給中時。結果中時或許是知道我比較缺錢,把黃頌竹打槍,登了我的

見報的文章經過編輯刪修,所以下面附上稿件原文。我也建議大家對照黃頌竹的文章「公共利益?文林苑真正的核心課題」閱讀,他的基本想法跟我一樣,不過論述方式不同。

對了,我對中時編輯的修改沒有什麼意見,比較可惜的應該是原來有押韻的標題被改掉了。

...
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老師在「產權 文林苑核心課題」一文中指出,在文林苑都更案中,王家主張的是「絕對財產權」的保障:個人對私有的財產「可以否決外界一切干預」。華老師認為這個訴求不合理,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保護私有房地產權利到排除在公益需要下的徵收」。

我相信,就算是最積極抗爭的王家人和社運份子,大概也不會否認華老師的論點:有時候,我們有理由為了公益放棄部份財產權,例如當房子老舊若不改建就會造成危險時,或者建物剛好佔據理想公共建設所需樞紐位置時。在這些情況下,土地改建或者可以帶來巨大公益,或者可以避免巨大的公共損失,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要求地主,在合理的補償下放棄部份財產。

然而,就算我們同意上述,也不代表我們就該認同華老師對於文林苑反暴力都更運動的批評。其原因很簡單:文林苑都更案裡沒有公益可言。

根據營建署的資料,在文林院都更計畫結束之後,開放空間不會增加,也沒有留設公共設施或者開闢公共設施。當然,可供居住的空間增加了,並且,根據建商的說法,變得更漂亮。然而,這些漂亮寬敞的居住空間是以原地主和建商私人財產的形式出現,之於其他人,它們就跟其它所有私人住宅一樣,得要用錢買,並且不會低於市價。

在這場都市更新當中,若考慮誰獲得了些什麼他們真的想要的利益,建商以及其它心甘情願接受都更的地主,是最大的贏家。然而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公共價值被創造。如果這些私人建物可以算是公益,那麼政府幹嘛不基於公益來改建我家?我也想賺容積率、住漂亮的大房子啊。

文林苑都更之所以不合理,其背後原因並非是王家私有財產不可侵犯,而是公益在這場都更中缺席。

4.07.2012

武陵高中哲學社團徵人

桃園武陵高中的同學正在策劃成立哲學社團,在4/30以前,需要校內25名願意加入的學生連署,才能向學校申請。

若順利成立,這個社團會和羅東高中哲學社一樣,受到我和簡單哲學實驗室的全力支持。但對於冷門哲學而言,25人的門檻畢竟不是很好達成。請對哲學有興趣的武陵高中同學聯絡校內召集人:
徐同學
rostar0626[at]yahoo.com.tw 

4.04.2012

佔用公地的公共討論

紫荊生態藝術村是中正關心生態、弱勢與地方文化的獨立社團。這個學期學校把郵局旁邊一間店面借給他們用,村長黃梓皓把店裡佈置得很有味道,販賣附近的農產品和雜糧筆記本,門前擺置鄉村主題的裝置藝術。店面位在學校活動中心斜角巷,於是叫做「斜角巷3095」。

梓皓非常鼓勵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發聲。在士林王家被拆的前一晚,外文系小龐訂了三千張台北好好拆貼紙,圍著斜角巷3095的小圓桌,大家討論該如何在一臉事不關己的南部號召聲援、連署,或者至少提供資訊讓同學們了解目前都更條例的嚴重性。

在聯絡中正牧夫們社、哲學與公共事務研究室、簡單哲學實驗室,一起準備接下來的反暴力都更宣傳和擺攤事宜時,小龐已經印好了海報貼在3095門口,梓皓也很配合地讓走廊上的桌子椅子瓶子罐子重新站出東倒西歪的姿態,撒上之前打破的甕片,一副「怎麼會被拆成醬」的樣子。

過了兩天,海報被路人寫字,抱怨門口的東西佔用公地,妨礙通行。

梓皓很有度量,隔天在旁邊貼便條紙回應,感謝留言者願意進行溝通,並說明這些擺設都經學校許可。他甚至提供了筆和一疊自黏便條紙,歡迎接下來路過的人繼續留言討論。

我沒這麼有禮貌。我認為最初那則留言,不論是內容還是留言的行為本身,都沒道理。

首先,並不是放在道路上就是佔用公地,否則歷史週、心理週、企業徵才都不能擺攤,活動中心的宣傳立架、全家外面的公益發票箱都要撤掉。再來,根據我的文章「道德注意力偏差與言論自由」,我們應該給予那些基於道德立場的發聲更多容忍。事實上,在學校規定的合理使用範圍內,梓皓留下來的行走空間還是很充裕,我相信留言的人只是純粹看了不爽。

最後,留言者用來抱怨3095佔用公地的方法,是在別人的財產上寫字,這實在太不體貼了。人家把機車停在人行道,並不代表你就可以把它踹倒。

4.03.2012

一開口就降低人類智慧總和

這篇文章裡,楊照推崇美國某些政治人物的機智話語:
1890年代擔任美國眾議院院長的李德(Thomas Reed)有一次在議會中被一位眾議員的發言惹惱了,大家都看得出來他漲紅著臉開口講話,然而從他口中講出的話,卻還是維持了平常的音量與速度,他說:「這位同仁真是令人佩服,只要他說話,就一定造成人類智慧總和下降的效果。」
同時,也對於這套優良文化的消逝感到不捨:
悲慘的是,這套傳統價值,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尤其是受到廣播、電視談話節目氾濫影響,被快速消蝕了。2006年,當時的美國副總統錢尼,在國會裡遭到一位帶有敵意的參議員挑釁批評,他脫口而出的回話,竟然是不適合譯成中文的粗口:「Go fuck yourself!」
並認為台灣的景況更糟:
在台灣,我們還來不及建立起政治上「智慧語言」的傳統,來不及累積有智慧的政治語錄,同樣的廣播、電視談話節目潮流,便已排山倒海掩襲而來了。有情緒而無辭藻,多的是反覆念經般的批判或解釋,卻極少有新鮮值得咀嚼的特殊句子。...不止是談林書豪和談美牛是同一群人在談,更慘更悲哀的,談林書豪和談美牛,用的竟然也是同一套語言,同樣的語氣、同樣的句法,只是一邊是誇大的稱讚,一邊是誇大的危機恐嚇罷了。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政治領域裡聽到讓人類智慧總和增加而非減少的雋語呢?
我不認同楊照的要求。基本上他並不是在提醒政客講話要有道理,而是要漂亮、幽默,最好還包含有趣反諷。這些技巧是諧星必備,但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則可有可無。

楊照認為那些「雋語」包含著可以提昇人類智慧的東西,這是天大的誤會。就算是Thomas Reed的雋語(「只要他說話,就一定造成人類智慧總和下降的效果」),也只能爬到嘴炮金字塔的第二層。如果這種沒建設性的人身攻擊只要講得漂亮幽默一點就可以被原諒甚至崇拜,社會的公共討論該如何繼續下去?

楊照把這些智慧話語的沒落歸咎於電視、廣播低俗節目的普及。我懷疑他真的有證據支持這個因果關係,因為其它可能的解釋很好想像。例如,為什麼一定是人被廣播和電視教壞,而不是廣播和電視正確地掌握了人真正擁有的胃口?教育普及、國民所得提高之後,媒體的閱聽人從貴族往下擴散,收視率的以量取勝讓中產階級客廳成為媒體競爭的戰場。一般人普遍缺乏楊照的那種品味和幽默,他應該很能理解才對,怎麼會把這件事情倒過來怪到電視和廣播頭上?(有些人抱怨大學生素質下降,這背後有類似的原理:能夠成為大學生的門檻降低,所以許多在過去考不上大學的人都進了大學。以入學門檻關注的那些「素質」來看,這些人一定會拉低大學生平均值,但是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好擔心,因為沒有任何人的素質真的變低了)

這個理論同時可以說明為何政治人物不再吐出楊照喜歡的雋語:公民意識抬頭,現在的政治人物除了貴族和知識份子之外,還有很多聽不懂反諷的一般老百姓要取悅。政客噴不出雋語,這一點也不讓人惋惜,政府不是脫口秀舞台,官員要滿足的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不是對於風趣言談的期待。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認為言談品味是一種罪惡。我欣賞漂亮的反諷,也認為那能顯現機智和反應。只不過,我也同時相信,就台灣現在的境況而言,對政府談品味上的要求,實在太奢侈,而認為辭藻選擇和反諷品味能顯示智慧和深度,則是沒有根據的幻想。

過去的一段討論,關於動漫的人文意義

灰塵貼了一段我們四年前在裏想箱論壇筆戰的紀錄,讓人好懷念:
考古極誤動匙——《在「裏想箱」設立動漫版的可能性與意義》
裏想箱是灰塵用自己的便當錢創立的人文討論平台,灰塵一直對改善意見溝通、促進民主討論很感興趣,裏想箱可以說是他的嘗試之一,包含人文、文學、歷史等討論版,我自己也曾在哲學版站崗。

雖然裏想箱現在呈倒閉狀態,但灰塵保留了部份的線上備份。他貼的這段討論紀錄,就始於拾元為剛創立的動漫版寫的一篇序文。在拾元的文章裡,他試圖為動漫平反,說明動漫的人文意義和能夠引發的人文討論,都不輸給文化地位較高的純文學。

拾元文章貼出之後,引起百餘篇回應。在人氣不高的裏想箱,這當然不是幾百人響應回應,而是蓼蓼數人往返討論(在後半段,我自己也下了海)。然而,就是因為這樣,才顯出這串討論的價值:你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用不同方式嘗試說明自己的論點,並回應質疑、回應對於質疑的回應、回應對於質疑的回應的質疑。整串討論的論點細緻,交鋒清楚。若我對於推廣哲學在改善公共討論上有什麼期許,那大概就是希望哲學思維的普及能讓這類討論越來越多吧。

若你喜歡分析哲學式的討論,或者對於動漫的人文意義感興趣、有既定立場,那麼這則討論串應該會讓你讀得很過癮,或者越讀越不爽,最後忍不住留言開幹,但不管如何,都是好結果。此外,若你點進去看,也可以發現我過去曾使用多麼惹人厭的語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