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023

課程|電玩哲學PLUS:能動性、真實規則與虛構世界


因應8/25《機戰傭兵VI》上市,電玩哲學課再啟囉!這次是加強版PLUS!

這次我們要花兩個月讀完Nguyen的《Games: Agency as Art》和Juul的《Half-real》,好吧我是說我會讀完,然後跟大家報告。

課程內容大致上逐章節進行,我會把書裡最重要的分析和論證整理給大家,並且說明我的看法。學生不用讀書,也不用準備先備知識,但要玩過電玩,才能了解書中談論的概念和遊玩經驗。

十月底最後一場,到時候大家《機戰傭兵VI》應該也玩得差不多了,我們會挪一些時間聊聊這款遊戲。

課程報名與詳情,請洽與點堂網站:https://yudian.kaik.io/categories/wed20230506

課本


這門課讀兩本書:

C. Thi Nguyen《Games: Agency as Art》

在這本書裡,哲學家Nguyen從關於遊戲的古典分析出發,論證電玩是一種紀錄「能動性」的藝術:藉由接受遊戲規則,玩家裝備上特定主體的能力,並追求此一主體的目標,來進行「審美的挑戰遊玩」(aesthetic striving play)。當我們玩電玩,我們暫時脫離自己,進入另一主體。由此,多元的電玩遊戲有機會形成某種「能動性圖書館」,讓人了解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模式。

Jesper Juul《Half-real: Video Games between Real Rules and Fictional Worlds》

在這本書裡,電玩學者Juul提出一個能覆蓋各種電玩的模型來回答「什麼是電玩?」的問題,並且將電玩分析成真實規則和虛構世界的組合。這個理論帶來豐富的工具,讓我們能說明電玩的結構,並且理解各種關於電玩設計和電玩體驗的問題。

*如果你願意陪我讀這兩本那當然是很好,相信你也可以學到更多東西。但你不需要讀書也可以參加這個課程哦!我會負責替大家好好讀書XD

時間表


九月|《Games: Agency as Art》
  • 真實規則、虛構世界、能動性: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
  • 遊戲與能動性:在什麼意義上,遊戲是一種「能動性的藝術」?
  • 能動性與藝術:能動性做為藝術,和其他藝術有什麼重要差別。
  • 電玩的眼界:上述差別,能讓玩家多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 十月|《Half-real: Video Games between Real Rules and Fictional Worlds》
  • 古典遊戲模型:如何從龐雜的電玩類型中抓出電玩的本質?
  • 真實規則:什麼是規則?規則如何讓電玩成為電玩?
  • 虛構世界:關卡與生命值、時間與回合制,如何理解電玩中的虛構世界?
  • 真實、虛構、機戰傭兵:真實規則和虛構世界的組合帶來哪些有趣問題?還有,《機戰傭兵VI》到底有多好玩?

  • 這門課可以讓你:

  • 了解《Games: Agency as Art》和《Half-real》當中的主要分析和有趣之處。
  • 掌握一個用能動性來說明電玩為何是藝術的理論,以及一個用規則和世界來分析電玩的模型,兩個都很實用。
  • 認識一群對電玩的哲學問題感興趣的同學,並且跟他們一起討論《機戰傭兵VI》。

  • 這門課不能讓你:

  • 從此打電動不卡關。
  • QA


    Q|這次課程跟之前的《電玩哲學》課有什麼不同?

    之前的課程裡,我們約花了1/5篇幅介紹Juul對於真實規則和虛構世界的分析,花了15分鐘簡單介紹Nguyen對電玩的看法。這次我們會把所有的時間花在這兩個人的兩本書上面。

    Q|那個Jesper Juul是哲學家嗎?

    Juul是丹麥設計學院副教授,不是專業哲學家,但他的《Half-real》很有哲學趣味,比許多哲學書好看,如果你有在打電動的話。 Q|兩本書都買得到,請問我幹嘛不自己讀就好?

    可以自己讀啊,沒問題。來參加讀書會聽朱家安報告就是圖個方便,然後有其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一起討論,比較熱鬧。看你喜歡哪種。

    總之,課程報名與詳情,請洽與點堂網站:https://yudian.kaik.io/categories/wed20230506

    4.23.2023

    課程|電玩哲學

    《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即將在今年五月12號上市,我超期待!

    為了好好玩這遊戲,我把五月的工作排開,並且在與點堂重開《電玩哲學》課程,課程網頁請點我

    這次我選了 Edward Ross 的超讚電玩史《電玩遊戲進化史》(Gamish: A Graphic History of Gaming)當課本,並佐以電玩學者 Jesper Juul 和哲學家 C. Thi Nguyen 等人的看法,從哲學和設計切入,討論電玩裡的種種有趣議題,包括:

  • 初階概念分析:遊戲的定義是什麼?
  • 電玩的形上學:電玩究竟是什麼?做為軟體,遊戲軟體跟文書軟體有什麼不同?做為遊戲,電玩跟鬼抓人有什麼不同?
  • 自由意志:在刻意設計的電玩裡,自由遊玩如何可能?有何價值?
  • 電玩的倫理學:打個電玩也需要政治正確嗎?
  • 電玩的概念:後設、出戲、抵抗想像、開放世界,這些概念如何協助我們理解和體驗遊玩?
  • 當然,我也會安排其中一堂課,來討論《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的體驗和創新。

    這些課程安排在五和六月的週三晚上七到九點。目前課程已經開放報名,報名網頁請見這裡。下面是常見QA。

    Q|這是線上課程嗎?
    線上線下同步,可以實體參與也可以線上參與。照過去經驗,現場會有3-6位同學,線上會有十幾個。我會鼓勵現場的同學用手機同步使用線上會議室,所以主要的討論會發生在線上會議室的文字聊天室。

    Q|如果週三晚上沒空怎麼辦?
    我的課堂會有很多討論,如果不能即時參與會很可惜。但若你還是想參加,與點堂會幫所有同學準備課程錄影,可以事後觀看。文字聊天室的紀錄也會留存給同學閱讀。

    Q|我需要讀過課本《電玩遊戲進化史》嗎?
    不用。不過這本真的很讚,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隨課購買並到與點堂領取。詳見課程報名網頁。

    Q|需要什麼哲學基礎?
    這門課不預設學員有哲學知識背景,我會準備好充分的說明。

    Q|需要什麼電玩基礎?
    你不用玩過很多電玩,我也沒有玩過很多。不過你至少需要玩過一些,才能聽懂課程討論在講什麼。而且我也希望你有自己喜歡的電玩或電玩類型,如此一來你會更容易進入討論並找到自己專注的議題。
    我自己是魂系玩家,並且會在五月花很多時間玩《王國之淚》。所以若你也在這方面有經驗和喜好,應該會更有共鳴。

    Q|講師看起來相當左,這是怎樣?
    跟ACG社群的平均立場相比我相當左。我相信大部分作品有歧視特定族群或物化女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作品和ACG社群有害。我認為批評作品「過度政治正確」是缺乏藝術鑑賞能力的表現,並且相信國內社群對政治正確的仇恨讓他們更容易受到媒體操弄,也讓有深度的藝術討論更不容易進行。我會在「電玩的倫理學」那堂課說明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