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對於核四有什麼看法。在這種需要數據和專業的議題上我不太行,不過倒是對目前的討論有點意見,以下說明我對最近被轉貼的「戰爆」討論串和TED核能辯論的看法。
關於「戰爆」系列討論
這系列討論簡單說就是清大謝明豪發文太嗆被大家罵。
首先,對謝明豪貼的嘴砲金字塔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詳解。
我自己覺得這種念核工學生出來寫文章的事應該是越多越好,市面上缺少來自政府和直接利益群體之外的擁核資訊,並且他們也應該及早學著跟民眾溝通。此外,我認為大家對謝明豪的批評太苛刻,至少他的論點有憑有據,都是可以就事實攻防的。而且,考慮到他並非不在乎核災,而是十分信任核安措施,罵他「過度信任政府的天真小屁孩」會比「以後會成為草菅人命的專家」更恰當。當然,像傅祐男那樣拿出核四不夠安全的證據質問他,會是更有建設性的做法。
另一篇對謝明豪的熱門回應,是蔡亦竹的打臉文。除了髒話,蔡亦竹的主要論點是:要是發生意外,就算只是小事故,不要說放射是否真的有害,光是風評被害就可以讓台灣的經濟垮掉。我覺得這個說法滿合理的,但沒有回應到謝明豪的論點。
前面提過,謝明豪不覺得會有核安問題,要讓秉持如此立場的人合理考慮核洩之後的處境,只能像傅祐男那樣拿核四的安全證據出來比較。跳過這個步驟的蔡亦竹,在論點上的回應是落空的。蔡亦竹說他當過辯論評審,我高中時也參加過辯論比賽,印象中,有交鋒但舉證不足的論點拿到的分數不會多,而落空的回應,則不會拿分。
先前,Wenson提到就目前核四辯論,反核派當中的理盲遠比對手陣營多。我本來沒有什麼感覺,一直到看到臉書上謝明豪文章被分享時的評論是一面倒的反對,蔡亦竹的則是一面倒的支持。
當然,以好的評語轉貼不代表支持他的論點,有可能只是情感上同意他的辱罵。但至少這表示在核電這樣需要資訊交換的議題上,這類轉貼數和評語跟論點的攻防和釐清無關。如果大家看似公共討論的互動多停留在對情感發言的情感同意和情感反對,而不花力氣檢討論點,許多時間是被浪費的。
這並不是說蔡亦竹的文章核四的討論沒有幫助。這樣講好了:如果蔡亦竹的說法是「嘿,我想到一個關於風評被害的論點,可以加強市面上反核的立場」那他的文章不但不會有上述問題,還可能會是大家都應該參考的補充資料。但他說的是「嘿,考慮到風評被害的問題,謝明豪在文章裡提出來的某些論點會失敗」,而至少到我寫這篇文章為止,多數人也是以這樣的理解在支持和轉貼打臉文。此狀況顯示出的,就是大家情感上在乎你的對手是否被罵,已經蓋過你的對手提出什麼想法,這些想法是否受到恰當回應。你可以繼續以情感認同與否參與核能議題,並相信蔡亦竹打了謝明豪的臉;也可以把蔡亦竹的文章當成純粹的補充資料,並且開始觀察場上有哪些想法,而哪些想法加起來可以用來回應謝明豪。我們的公共討論將來會變得如何,就在你一念之間。*1
著眼於公共討論該有的樣子,我也同意偉恩的意見。
關於TED核能辯論
這場辯論這幾天不斷被轉貼,它著重在核能和其它替代能源在成本和效率上的比較,幾乎沒有討論核安,跟台灣的討論脈絡不大一樣。我對能源懂得不比你多,辯論內容對我來說是能源知識補充。我對它們沒有什麼意見,除了下面兩個不涉及專業知識的論點:
(1)擁核講者Stewart Brand用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說法開頭:對於氣候可能造成的危險,最了解氣候的人是最擔心的,但對於核能可能造成的危險,最了解核能的人則最不擔心。
你或許有理由不把氣候專家和核能專家的這個比較列入自己對於核安的考量上,因為當大眾認為氣候越危險,氣候專家就賺越多,而當大眾認為核能越危險,核能專家就賺越少。這並不是說這些專家都是昧著良心講話,我只是覺得,人很難避免自己的偏見,而在講究合作的學術界,更難避免學術社群因為共同利益而不自覺地產生的偏見。
(2)反核的觀眾提到一個論點:替代能源不足和不穩定,是擁核理由之一,然而我們有理由預測科技會成指數成長,所以擁核派不該因為「目前最新」的替代能源技術不夠有效,就判斷替代能源不可行。
這個反駁方式其實擁核派也可以用:若你相信科技會成指數成長,你也一樣不能因為「目前最新」的核能技術不夠穩定、成本太高,就判斷核能不可行。當然,在經過恰當比較之後,你還是可以說「目前最新」的核能技術比「目前最新」的某種替代能源好或爛,不過這種推論不能從這個技術個例推廣到整個發展方向的選擇上。
note
- 此段是3/4追加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