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2013

道德的面容:可愛動物福利理論和平民相對主義

這是我前天在輔大演講的簡報摘要。那場演講以之前「虐貓虐人」、「吃牛吃人」的動物權爭論為例,說明我對目前網路討論的看法,指出問題之一在於有道德熱情的人對於信念的一致並不在意,對於自己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也沒有公平的判準。換言之他們不會平等對待自己人和「敵人」的發言,這讓檯面上展現出來的兩造立場越來越極端,溝通越來越不可能。

哲學上的道德相對主義是關於道德客觀性的理論,相對主義者雖然主張沒有客觀道德真理,但他們了解在民主社會中不可能不溝通,所以反而努力尋找在缺乏客觀判準的情況下建立道德協商的可能辦法。然而,網路討論中出現的那些看似道德相對主義的發言,卻常常只是用來迴避批評。簡單說有些人在己方立場人多勢眾的時候是道德絕對主義者,但真的遇到棘手的詰問,又不能沒禮貌打發的時候,就變成道德相對主義者,這些「主義」都跟哲學無關,只是有礙溝通的話術。

回到演講清單

3.08.2013

重要的不是福島有沒有人死掉

唐湘龍說:福島勇士(待在現場救援的50個個東電員工)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因輻射死亡。劉黎兒說:東電有人被曝死亡、有人因輻射心肌梗塞、有小孩因此得癌。我想說:唐用詞不周全,劉有誤導嫌疑,而對閱聽人來說,最佳策略是暫時不要管福島有沒有人死掉。

唐湘龍不謹慎,劉黎兒錯更大

唐的說法是沒有任何福島勇士因為輻射感染死亡,若我們反對這個說法,不但要提出有人被曝並且死亡的證據,也要提出證據說明被曝是死因之一。就我查到的中文新聞,各媒體報導的內容是:

  1. 東電傳出一工人死亡。
  2. 但東電拒絕公布死因,理由是診斷書還沒出來。
  3. 東電宣稱該工人被曝量是25mSv(而東電核電廠的被曝管制量是50mSv/年)。

從這些資料,當然推論不出該工人是因為輻射死亡。事實上,我也沒有找到任何媒體自己宣稱該工人是死於輻射感染,當然有一些報導提到這件事,但都是引述劉黎兒的話。

然而,劉黎兒說那工人「被曝死亡」並非憑空鬼扯。她的說法是:「(在東電核廠,)只要(死掉的工人被曝)超過5毫西弗就被認定為職災,亦即被曝死亡」。但是,東電核廠把職災死亡的標準訂在5mSv,不代表所有超過5mSv的過世員工死因都跟被曝有關。劉黎兒在這裡的舉證是不足的。

當然,劉黎兒也提到其它在福島死掉的人,例如5個心肌梗塞案例。但這個說法跟上面那個一樣,除了劉黎兒本人,我沒有找到任何中文報導暗示這五個病例跟輻射有關。同時,我學長也冒大不諱指出,不管待不待在輻射現場,對於救災工人來說,心肌梗塞都是常見死因。*1

當然,你可以說就算目前我們找不到福島有人因為輻射死亡的例子,也不代表事實上就沒有。我同意。因此,對於唐湘龍和劉黎兒,我建議:唐講話應該更謹慎,例如註明目前沒有證據指出福島有人因輻射死亡;劉應該避免用詞語混淆、草率因果推廣等不實在的方法誇大災情。

死人不是重點

對於整個福島死亡案例混戰,我認為,在更好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先不要管福島到底有沒有人因輻射死亡。

理由很簡單,為什麼我們在乎福島有沒有人因輻射死亡?因為我們想知道災害引起的輻射外洩到底會有多糟糕。然而:

  1. 災後輻射會讓人怎樣,這件事情當然很重要,但要知道這件事,我們不見得要知道福島有沒有人因輻射死亡,我們只需要知道:

    a. 怎樣程度的災害(例如燃料棒熔毀多少、保護牆損壞多少)會引起多少輻射外洩。

    b. 多少被曝量會將各種死亡機會(心肌梗塞、甲狀腺癌...)提昇多少。

    (a)可以交給工程師和輻射專家估算,實務上也可以參考日本的紀錄(如果你擔心那些估算會忽略複雜的現實因素)。(b)則是一般性的科學問題,可以參考其它關於輻射與健康的研究報告。要取得這些一般性的科學結論,需要大量數據統計。就算劉黎兒關於福島死人的說法都正確,那也只是眾多數據之一,要放進更大的母體比較才有意義。

  2. 我不確定研究現況如何。不過我想,緊急且混亂的真實災難現場,不會是取得被曝和健康因果關係知識的好地方,因為太多無法排除的因素,昌董提到的就是好例子:想像一下救災者的勞動環境、壓力和生活條件,我們怎麼知道參與搶救的工人中的5例心肌梗塞死亡是源於被曝,而不是其它惡劣的工作條件?

  3. 災後輻射外洩的糟糕後果不只是被曝染病或被曝死亡。十幾萬人撤離造成的精神壓力、生活動盪、家庭破碎…這些傷害不見得小於幾個人的死亡。在資源有限的當今,核事故造成的環境破壞也不可忽視。

比起抽象原則更在意具體案例,這是多數人的認知習慣,但有時候把注意力從有吸引力的具體故事和照片撤離,會讓我們更有機會認識真相。

note

  1. 是的,我知道劉黎兒也有提到災區兒童的甲狀腺癌,她說:抽驗180小孩當中三人確診,另七人可能有,而正常日本小孩得甲狀腺癌的記錄平均是100萬~200萬人裡有一人。如果這是對的,代表輻射起碼讓這些小孩發病的機會提高了兩萬五千倍。我略懂日文的朋友翻了資料,這些數字(在劉的文章中,罕見地)和我們目前找到的日本新聞看起來差不多。(如果你硬要挑毛病的話,我們並沒有找到「小孩甲狀腺癌發病,100萬~200萬中有一人」這個說法,日本媒體大多是說「100萬人中有一人」和「100萬人中有一至兩人」,如果這些媒體才是對的,那麼輻射提昇的發病機會就會從兩萬五千倍減少到一萬七千倍或一萬一千倍,但依然高得驚人。)

    此外,今天日本傳來最新消息:他們在其它縣市進行了甲狀腺癌比較檢測,發現福島小孩的發病比例沒有比較高。當然,這是後到的資訊,跟劉黎兒或唐湘龍是否有做好舉證無關。

3.05.2013

3.04.2013

核四討論雜評:「戰爆」與TED

有人問我對於核四有什麼看法。在這種需要數據和專業的議題上我不太行,不過倒是對目前的討論有點意見,以下說明我對最近被轉貼的「戰爆」討論串和TED核能辯論的看法。

關於「戰爆」系列討論

這系列討論簡單說就是清大謝明豪發文太嗆被大家罵。

首先,對謝明豪貼的嘴砲金字塔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詳解

我自己覺得這種念核工學生出來寫文章的事應該是越多越好,市面上缺少來自政府和直接利益群體之外的擁核資訊,並且他們也應該及早學著跟民眾溝通。此外,我認為大家對謝明豪的批評太苛刻,至少他的論點有憑有據,都是可以就事實攻防的。而且,考慮到他並非不在乎核災,而是十分信任核安措施,罵他「過度信任政府的天真小屁孩」會比「以後會成為草菅人命的專家」更恰當。當然,像傅祐男那樣拿出核四不夠安全的證據質問他,會是更有建設性的做法。

另一篇對謝明豪的熱門回應,是蔡亦竹的打臉文。除了髒話,蔡亦竹的主要論點是:要是發生意外,就算只是小事故,不要說放射是否真的有害,光是風評被害就可以讓台灣的經濟垮掉。我覺得這個說法滿合理的,但沒有回應到謝明豪的論點。

前面提過,謝明豪不覺得會有核安問題,要讓秉持如此立場的人合理考慮核洩之後的處境,只能像傅祐男那樣拿核四的安全證據出來比較。跳過這個步驟的蔡亦竹,在論點上的回應是落空的。蔡亦竹說他當過辯論評審,我高中時也參加過辯論比賽,印象中,有交鋒但舉證不足的論點拿到的分數不會多,而落空的回應,則不會拿分。

先前,Wenson提到就目前核四辯論,反核派當中的理盲遠比對手陣營多。我本來沒有什麼感覺,一直到看到臉書上謝明豪文章被分享時的評論是一面倒的反對,蔡亦竹的則是一面倒的支持。

當然,以好的評語轉貼不代表支持他的論點,有可能只是情感上同意他的辱罵。但至少這表示在核電這樣需要資訊交換的議題上,這類轉貼數和評語跟論點的攻防和釐清無關。如果大家看似公共討論的互動多停留在對情感發言的情感同意和情感反對,而不花力氣檢討論點,許多時間是被浪費的。

這並不是說蔡亦竹的文章核四的討論沒有幫助。這樣講好了:如果蔡亦竹的說法是「嘿,我想到一個關於風評被害的論點,可以加強市面上反核的立場」那他的文章不但不會有上述問題,還可能會是大家都應該參考的補充資料。但他說的是「嘿,考慮到風評被害的問題,謝明豪在文章裡提出來的某些論點會失敗」,而至少到我寫這篇文章為止,多數人也是以這樣的理解在支持和轉貼打臉文。此狀況顯示出的,就是大家情感上在乎你的對手是否被罵,已經蓋過你的對手提出什麼想法,這些想法是否受到恰當回應。你可以繼續以情感認同與否參與核能議題,並相信蔡亦竹打了謝明豪的臉;也可以把蔡亦竹的文章當成純粹的補充資料,並且開始觀察場上有哪些想法,而哪些想法加起來可以用來回應謝明豪。我們的公共討論將來會變得如何,就在你一念之間。*1

著眼於公共討論該有的樣子,我也同意偉恩的意見

關於TED核能辯論

這場辯論這幾天不斷被轉貼,它著重在核能和其它替代能源在成本和效率上的比較,幾乎沒有討論核安,跟台灣的討論脈絡不大一樣。我對能源懂得不比你多,辯論內容對我來說是能源知識補充。我對它們沒有什麼意見,除了下面兩個不涉及專業知識的論點:

(1)擁核講者Stewart Brand用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說法開頭:對於氣候可能造成的危險,最了解氣候的人是最擔心的,但對於核能可能造成的危險,最了解核能的人則最不擔心。

你或許有理由不把氣候專家和核能專家的這個比較列入自己對於核安的考量上,因為當大眾認為氣候越危險,氣候專家就賺越多,而當大眾認為核能越危險,核能專家就賺越少。這並不是說這些專家都是昧著良心講話,我只是覺得,人很難避免自己的偏見,而在講究合作的學術界,更難避免學術社群因為共同利益而不自覺地產生的偏見。

(2)反核的觀眾提到一個論點:替代能源不足和不穩定,是擁核理由之一,然而我們有理由預測科技會成指數成長,所以擁核派不該因為「目前最新」的替代能源技術不夠有效,就判斷替代能源不可行。

這個反駁方式其實擁核派也可以用:若你相信科技會成指數成長,你也一樣不能因為「目前最新」的核能技術不夠穩定、成本太高,就判斷核能不可行。當然,在經過恰當比較之後,你還是可以說「目前最新」的核能技術比「目前最新」的某種替代能源好或爛,不過這種推論不能從這個技術個例推廣到整個發展方向的選擇上。

note

  1. 此段是3/4追加的補充。

3.01.2013

未來不設限:用火龍和惡魔的故事破解文科騙術

對於那些不培養特定職場技能的科系(當然,包括哲學系)來說,被詢問出路常是尷尬的事。在這種場合,偶爾會聽到科系代表說出「我們系畢業之後什麼都可以做,對未來不設限」這類話。我很討厭這種台詞。

三個寶箱的冒險故事

有夠衰,雙重危機同時發生:兇猛的火龍在南方肆虐,北方關著惡魔的地窖出現了裂痕,急需修補。 這時,三個勇者挺身而出。王國非常感激,準備了三個寶箱分送勇者。其中兩個寶箱放著可以協助勇者面對凶險的利器,剩下那個什麼也沒放。(「但我們還是準備三個,比較公平」,皇家發言人如此表示)。

在國王的大廳,第一個勇者上前開了第一個寶箱,取出舉世無雙的寶劍。他說:「有了這柄寶劍,我將南下解決火龍」。

第二個勇者上前開了第二個寶箱,取出超級黏的瞬間膠水。他說:「有了這個膠水,我將北上封印惡魔」。

第三個勇者上前開了第三個寶箱,裡面什麼都沒有。他說:「我什麼都沒拿到,兩邊都可以去,未來不設限!yeah~」

到底什麼是「未來不設限」?

要知道什麼是「對未來不設限」,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對未來設限」。當不培養特定就業專長的科系主張自己「對未來不設限」,它們的意思必須是其它會培養就業專長的科系對未來比較設限,否則就是在鬼扯。

然而,那些就業取向的科系,對未來設了什麼限?我可以同意資工畢業生比較適合搞程式,因為他們搞程式很厲害。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做其它事情平均而言會比那些不培養特定專長的科系畢業生差。

要是一個資工畢業生決定去賣水果(而且不是利用自己的專長架網站賣的那種,是很傳統擺個攤子不借助什麼科技方法的那種),那我們可能會覺得他這樣有點可惜,因為念大學好不容易學起來的那些技術沒有被好好利用。然而,如果這是一種「設限」,這種設限也只是對沉沒成本的惋惜。

在這種意義下,就像是第三個勇者說自己「南北都能去」一樣,意思其實是:

反正我對任何工作都不特別擅長,所以去哪都沒差。

這當然不是非常好聽,所以大家比較愛用:

我對未來不設限。

然而,面對資訊不對等的高中生,這依然是不誠實的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