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1

哲學的圖像

這是英國設計師Genis Carreras和他做的海報,這些海報的設計理念,就如同Carreras網站上的介紹詞,是要「透過基本的形狀來說明複雜的哲學理論(explaining complex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rough basic shapes)」。

這些圖很有趣,不過我不認為它們有Carreas宣稱的那種功能。我主張:對於Carreas做的所有海報(除了決定論那張,下面會說明),在海報上的文字之外,圖形沒有提供任何多出來的說明力。

首先挑個小毛病。Carreras說他藉以說明哲學理論的工具是形狀(shapes),這顯然是錯的。因為有一些海報中的圖案不只是單純的形狀,而是有既定意義的符號。例如: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符號本身也是一種形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說這兩張圖是用「形狀」來說明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沒有什麼不恰當的。然而,假設這兩張圖有說明那兩個理論的效果,它們之所以會有那樣的效果,並不是因為它們具備某個形狀,而是它們作為這個社會通用的某個符號所具備的意義。要是我們可以把所有符號都當成形狀,那麼任何一篇哲學論文都會瞬間變成跟這些海報一樣神奇的藝術品,因為文字(一種最能說明複雜理論的符號)也是形狀。

我同意這些圖案有可能可以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和它們配對的哲學理論,但我不認為它們本身對於理解理論有幫助。對於那些同時是符號的圖案,它們本身能表達的意義很難比海報標題更多,因為沒有任何獨立的符號在表達複雜的意義這件事上比得起能被文法串在一起的符號︰語言。簡單而明顯的符號或許可以比語言更能引起人的興趣或注意,但它們通常沒有辦法表達那些需要有文法才能表達出來的東西。而那些並非同時是符號的圖形,它們連在社會脈絡下既定的簡單意義都沒有,除了猜測和想像(以及,當然,寫在海報上邊那個小小的哲學理論的定義)之外,你沒有任何其它基礎可以生出對於它們的詮釋。然而,基於這些基本圖形缺乏既定的意義,詮釋可以有百百種,例如我就看不出來為什麼這個圖形是用來表達化約論而不是相對主義:

或許作者畫一堆圓圈是想表達「把多化約為一」的想法(我不確定,那行小字真的是太小了)。但它也可以同等有道理地被理解成是在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你的想法只對你來說是真實的(所以顏色特別白)」。若你主張這張圖對於說明什麼是化約論有幫助,那麼你要嘛就得解釋為什麼它對於解釋相對主義沒有幫助,要嘛就得解釋為什麼它有這種神奇魔力,可以同時用來說明兩個截然不同的理論。

再者,在化約論的脈絡下,我不認為你能從那張圖領略出比「把多化約為一」(其中的關鍵字「化約」還是海報標題提醒你你才知道)更多的相關資訊。然而,「把多化約為一」是對於化約論的超爛說明,Joe有一篇專文討論化約,讀過之後你就知道要透過簡單的圖形說明複雜的哲學理論是一個多扯的企圖。

如果世界上有什麼知道一半比完全不知道更糟糕的東西,哲學應該是其中之一。哲學理論永遠是關於細節:若你想知道化約論是什麼,你就必須知道化約論主張的是哪些東西可以被化約成哪些東西,以及化約到底是什麼。在知道這些事情之前,「多可以被化約為一」只是一句空話,而若你因為這句空話旁邊讓你剎有頓悟的圖案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化約論的意義,這是很危險的。

當然,我並不主張所有圖示都無助於理解。地圖、生物解剖圖,以及我曾經畫過的概念圖,都是圖案有助於理解的好例子。然而,這些例子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圖案跟圖案要表達的意義之間有既定的關係。在地圖和解剖圖上,東西的相對位置和它們的實際存在大致相同;在概念圖上,每個方塊裝著一個命題,而方塊之間不同顏色的箭頭則表示命題之間的特定關係(互斥、支持,或者同為一個理論的部份)。

另外一個圖案對理解有一丁點幫助的例子,是藉由圖案指點例子,例如Carreras的決定論:

這張圖是他的這套作品中最具體的:球推倒一列柱子。這同時也是決定論中的因果關係的實例,但既然「causally determined」字樣已經出現在海報上,我不認為這個插圖有什麼多餘的作用。而Carreras的其它作品,在說明力這方面就更糟了。要知道那些缺乏既定意義的圖案到底代表什麼,你得先看看海報標題和文字說明,然後運用想像力。當然,最後你會發現雖然自己擬出了幾個方案可以用來說明為何某個圖案可以用來表達作為海報名稱的那個哲學理論,這並沒有增加你對於那個哲學理論的了解(若你感覺有,你就得小心了)。

把哲學理論圖象化,這是很酷的藝術計畫,若在Carreras做出來之前有人跟我提起這個點子,我也會想自己做一組。然而,若任何人認為這些作品有助於我們對於哲學理論的了解,那麼他就錯了,而且這種錯誤帶來的自滿,很可能接下來就讓你和真正理解哲學理論的機會擦身而過。Carreras的系列作品可以讓有心人分析得很爽,但他的介紹詞太誇大了。

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有些做藝術的人喜歡在自我說明時朝學術和知識的方向美化自己的創作(例如說自己的作品是在「探討」人和社會的關係),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實例。

7 則留言:

  1. 「鈉」樣的效果 (改完可刪除)

    回覆刪除
  2. I agree most of your opinions in this article, but I doubt that these remarks are of much value.
    It's like someone blames a vendor selling fried foods, saying that "How can you claim that you are the first(or the best) in Taiwan to blahblah......What's the justification? ".
    Only few people would lose their benefits in believing those catchy lines. So is this case.
    ( I might be too optimistic)  

    回覆刪除
  3. 看起來很像雞蛋裡挑骨頭的文章

    回覆刪除
  4. >>我不清楚為什麼,但有些做藝術的人喜歡在自我說明時朝學術和知識的方向美化自己的創作

    喔,其實藝術和設計還是不太一樣的東西啦......
    不過為何有些設計人會這樣,其實主ˇ要還是因為「要設計東西之前要有的『構想』」
    嗯......沒錯,就是那個「構想」
    可能就是先有這種把概念圖形化的想法才有這些系列稿吧?
    就像博主的小漫畫

    回覆刪除
  5. 圖樣的形狀是否具有表達內涵 直接又明顯的能力呢?
    Mr.Carreras的說法不全然完整釐清哲學的深度和廣度該排開的
    所以才得以有駁回的空間
    事實上 根本不可能全用物象使人百分之百可以去了解某些信念
    就是因為圖樣本身無意識 而是由人們去灌注思想傳達信念
    才會存在永遠沒有辦法完全詮釋的理由
    就是出自於當初所想到的,造成所想以外未曾考慮的層面
    不可能所有人都一致認為那未曾考慮的層面不影響了解時所需要的條件
    不論是所知理所當然還是忽視 一同樣的結果
    所以我認同編輯所說的
    這無法用來當作哲學聖經 使人膜拜

    回覆刪除
  6. 網查關鍵字"哲學 符號"找到這個寶庫,今天剛到貴寶地,未來多多來尋寶!感謝分享^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