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我們應該支持文言文作為國高中國文課必修,因為︰雖然我們並不在現在的白話文裡使用那些只在古文中出現的文法和遣詞,然而,文言文作為豐富的語言儲藏,應該被保存,因為我們不能保證以後不會需要用到它們。支持這個論點的人可能會舉出一些例子,例如說,我們常用的「膚淺」和「實用」都是文言文︰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
【商君書˙農戰:「煩言飾辭,而無實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張公好虛談而無實用,傾險小人也。」】
(via︰燕默先烹)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而且我們不會知道現在沒有用的文化以後會不會忽然被需要,「發明農藥時,還以為傳統耕作不再有價值,但等到環保與健康意識抬頭時,我們還是回頭尋找最古老技術的優異之處」。換句話說,如果大家不念文言文,我們現在就沒有這麼準確、優美和簡潔的「膚淺」和「實用」可以用了。
這個論點的最大問題,就是把自己的興趣過度推廣︰文言文有可能忽然被拿來當作新詞廣泛使用,並不代表所有的新詞都來自於文言文,更不蘊含大家都有興趣花六年時間念文言文,然後看看自己是不是哪天能帶頭發明新用法。(這裡蘊含了一個更離奇的點︰在許多高中畢業生連白話文基本文法都搞不定的時候,居然有人主張他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念文言文,只為了那些可能被創造出來的新用法)
文言文可能能提供新用法,fine,但是很多其它東西都可以提供新用法,為什麼文言文這麼獨特,值得大家花六年念它?又,語言作為一種可以經由共識被建立和修改的符號系統,為什麼我們會需要擔心哪一天找不到適當的詞和文法用來表達重要的意見或概念?主張保留文言文以備不時之需的人,實在是太杞人憂天、太小看人類的創造力,或者,太歧視其他人的品味了。
雖然我一點也不覺得古文的內容、用詞和文法特別重要,不過我在這裡也不想秉持那種主張文言文完全不值得保存的立場。然而,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要保存文言文,那些有興趣的人的腦袋足矣,再不濟,也還有圖書館和網路。現在的農人有傳統農耕技術可以用,是因為那些技術被某些人(或者書籍、網路)保存,而不是因為當初大家決定說,雖然農藥發明了,但為了維護文化,每個年輕人依然必須接受傳統農耕訓練。
文言文交給專家和粉絲就好,讓高中生好好念白話,以後能說出、寫出好白話,這樣比較實際。
...
擁護文言文的人可能會退一步說,好吧,雖然保留文言文以備語言發展不時之需這件事作為每個人都花六年時間念古文的理由實在是太薄弱,但是學習閱讀古文也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對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幫助。這個點或許值得討論,不過,明天再說。
說完了,詳見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