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2008

文言文的經濟性

主張我們應該學習文言文的人說,文言文多麼經濟,白話文要用四五百字才能表達的事情,我們一百個字就說完了。

這個說法完全沒有道理。第一個理由非常明顯︰給定國文教學時數,即使把文言文比率拉高到100%,學生也學不到把文言文像白話文一般地閱讀和書寫的能力,因此這個論點無法用來支持國高中的文言文教育。

第二個理由︰就算我們只要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就能藉文言文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我們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寫完那篇文言文嗎?還是我們會花費比撰寫字數比它多五倍的白話文更長的時間在字句上斟酌,受困於自己不熟悉的文法和用語?又,我們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時間就能讀完那篇文言文嗎?還是我們必須花費比閱讀字數比它多五倍的白話文更長的時間在字句上推敲,比較各種因為文言文特有的歧義而出現的解釋到底是哪個比較可能?

(我知道這些困境都可能經由恰當的文言文訓練來化解,只不過,秉持這種立場來為文言文教學辯護的人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閱讀撰寫白話文的速度還不夠快嗎?就算我們能找夠多夠格的師資,有什麼理由值得我們在文言文上花掉比現況下的國文教育更多的時間(多好幾倍,我敢說)只為了寫得快一點和讀得快一點?)

如果負載同樣資訊量的文言文在撰寫和閱讀上都沒有比白話文便利,那麼單純因為字數少而產生的經濟性就一點意義也沒有。現在我們有很好的紙本和數位儲藏技術,足以容納比白話文章廢話很多倍的文本,除非出於自願,沒理由委屈自己用一個字數上經濟而使用上沒效率的語言。

10 則留言:

  1. 我不覺得文言文的簡潔會造成溝通困難。

    不同語文有不同特性,像中文比英文簡潔,也容易產生歧義;然而熟練的人都有能力在前後脈絡下讀出最合理的意思。除了英文中心論者以外,沒人會說中文失敗,全面改用英文才能強化邏輯思考。同理,我們也不會因為拉丁文比英文精細,就要求大家學拉丁文。

    解讀文言文費力主要是由於訓練不足、不熟悉古代事物及用詞、古今異義、錯簡等問題,這是時空隔閡所致,「精細」的古英文、拉丁文同樣會發生;其他可能是文人刻意營造模糊意象,或本來就不想讓人看懂的筆記、口訣,兩者也是古今中外都存在。

    換句話說,我認為受過足夠訓練的現代人,文言交流和白話交流應同樣順暢。至於效率,我想就像中文英文一樣,篇幅和閱讀理解速度無必然關係,然而總是有些英文省力,有些中文省力;同時熟悉文言白話的人,就有能力選擇有效率的方式,整體來說還是有幫助的。

    回覆刪除
  2. Phantoms:

    我大致上同意你的說法。但我想你應該也同意,要把這種精細的文言文學到能用來溝通無礙,表達者和閱讀者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這基本上就是語言在學習上和使用上的經濟性無法兼顧的道理,也是原文的第一個論點。

    此外,我想補充另一個論點:若我們希望自己用更少字表達一樣多一樣準確的意思,除了學那些意義密度高的文法和詞彙、片語之外,還有另一件事可以做:學習讓自己少說廢話、架構清楚的論點、避免歧義等等。這類事情倚賴的,不純粹是語言養成,還包含邏輯和思維訓練。若一個人因為缺乏這類訓練而難以組織複雜的論述、講話沒有重點,那麼就算他熟練文言文的文法和用詞,寫作依然會是亂七八糟。我沒有經驗證據,不過,若要教育出在表達上簡潔又準確的人,我的直覺是:與其讓他們學一些古文,不如增加他們的思維和邏輯,讓他們把他們本來就會的白話文講得更好。

    回覆刪除
  3. 文言文是簡潔的極致,就我的經驗,熟悉文言文的人,贅字、冗詞、重複資訊會較少。

    另外,我認為增加思維和邏輯需要針對有興趣的領域廣泛思考、討論,自然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都是學習素材,這不是國文老師和國文教育能做的。(這觀點好像也有人提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覺得白話文比起文言文要冗贅得多了,卻也沒有更加精確。文言文中其實有很多文法在邏輯表達上很簡便精確,也可以在英文中找到類似的對應,像是「其」、「之」、「者」的一些用法,在英文中就有常見的文法對應。如「其」可以用作未知的代名詞(it)借代事或物;「之」也有將動詞轉化為名詞的用法,如吾之愛花(my loving flower);「者」放在句末將整個句子變成一個名詞的用法在英文中也可見。中英互譯的時候,有時候甚至覺得翻成文言文還比較容易準確,翻成白話文反而需要加一堆贅字。如果說文言文難,白話文我覺得反而簡單過頭了,缺少了很多有效率、精確的邏輯表達文法。英文文法說難不難,要做哲學討論卻可以充分適任,寫得好的英文可以很精確地表達出縝密的邏輯思維,如John Locke的論文。白話文要做類似的討論深度,反而要加上一堆贅詞。舉個常見的例子,(the banality of evil),準確地翻成白話應該要做「邪惡的平庸性」,文言的話可以翻成「邪惡之平庸」就足以包含了一樣的意思。Of在英文中的靈活度,是可以跟「之」做比較的。少了之,只有「的」連帶少了很多東西。

      刪除
  4. phantoms:

    我們討論的是一般國高中生,不是中文系當中語言表達能力真的非常好、講話不拖泥帶水的少數人。

    義務教育中的文言文課程,在語言能力這方面的目標,是以熟悉文言文作為策略來讓學生的贅字、冗詞、重複資訊變少嗎?如果是的話,我建議我們放棄這個目前看來沒有效果,在中文系教育改革之前也沒什麼期望變得有效果的策略,開始讓大家學日常邏輯和辯論。

    假設思維和邏輯是語言和溝通能力的一部分,若國文教育自己承認他們在這方面不是專家,就不該獨占整個語言課程。(反正他們也早就不把國文課當語言課程上了)

    回覆刪除
  5. 1.你確定沒效果?目前可能最available的證據是文言課文變少,而學生冗詞贅字變多,二者有正相關。

    在白話文和文言文分界不明顯的情況下,我們甚至可以定義文言文就是刪除冗詞,省略所有可以去掉的詞,再使用短詞替換長詞的白話文。很顯然熟悉文言化句型對於精煉語文是有關係的。

    2.思維和邏輯是語言和溝通能力的一部分,但語文課程不必教全語言和溝通能力的全部。無論是國內或國外,語文課程大部分都是文學訓練,你說的思維和邏輯是分散在所有學科的。

    回覆刪除
  6. 文言文課變少漢學生冗詞墜自變多有正相關?請問數據在哪..?
    文言文裡常也有一堆意思相同的排比句 (通常老師會要你背成「作者以此加強文章氣勢」)
    但我並不認為那些多至數行的排比句有多精簡
    再者,文言文裡也常出現原作者的錯字或筆誤(我是指一字多義或通同字的範疇外)

    喔還有,我並不覺得語文課程不必教全語言和溝通能力的全部
    「所有學科」需要藉印在課本上的文字來學習或從老師口中教授的
    也就是那些思維和邏輯需要透過語言和溝通能力來傳達
    但我想學習像是「少女的笑靨如初春的緋櫻般綻放」這樣的句子是對學生的思維和邏輯無法有所幫助的
    顯然,「分散在所有學科的思維和邏輯」需要語言和溝通能力

    所以回到討論的重心,我認為文言文和語言和溝通能力沒有絕對關係
    頂多可以學學那些勸諫國君文章的邏輯(不過那些文章的贅句才多呢)
    而「文學訓練」應該是藝術課程該教授的吧(美的感受力之類的)
    這麼說來,國文還真是高中生少數會在意的偏藝術方面的科目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是要針對你打臉,不過如果你有仔細研究的話,光是《大學》這一篇的第一段,其中行文的邏輯就已經嚴謹到讓人驚嘆了,絕對不是只有「勸諫國君的文章」裡面的邏輯才值得借鑒。「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短短幾句,就已經微言大義、言簡意賅地把主旨跟其中的核心的思想交待清楚,還循序漸進地講述其中的前後關係,本末、終始的差別。這個拿來做essay議論文的範本都很可以唄。行文緊緊相扣,直切主旨,又前後呼應。

      刪除
  7. 學習文言文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練習並培養簡潔的思維
    至於實作還是留給我們這些中文系的吧
    每個人都會的話我們怎麼騙人啊?

    回覆刪除
  8. 講直白點
    冗詞贅字和描述描繪精準的問題那是出在"語文表達的訓練"

    我們高中的語表訓練都是拿來做寫作,也鮮少有口語表達課程

    因為全部都在拼大學科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