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08

恐懼的精神分析︰Asablue和Gonnenoi

關於我幾天前提出來的問題「為什麼當一個可怕的東西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時候我們會因此而更害怕它?」我後來找了一些資料,發現精神分析學者很早就發現這個現象,並且有一大堆專家企圖提出理論來解釋它。根據我找到的那些資料,在這個研究領域,最具有影響力的主張是Holand Asablue和Chiby Gonnenoi的理論。



精神分析大師Holand Asablue對於這個現象的分析,始於他1955年的著作《Why do we fear?》,他的理論一般來說在1989年以前都被認為是最正確的理論。

根據Asablue,我們在面對缺乏思考能力又具有固定的行為機制的東西時所感到的恐懼其實是現代人對於工業的、科學的硬質社會所作的反動,現代社會在各個面向上,如法律、工作、教育甚至喪葬,都要求人人表現出固定的行為機制,舉止越界等同於對抗法律,工作的時間和考績都死板而冰冷,學生成績單上的數字是特定行為表現的函數,現代社會裡具有固定模式的麥當勞生日派對甚至成為做生日的範式(paradigm)。在這樣的情況下,嚮往熱情與變化的人的深層心理自然做出防禦機轉,將人們對於硬式社會結構的厭惡投射成對於具有固定行為、無法動之以理的東西的恐懼。

雖然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厭惡硬式制度的人並沒有表現出對於具有固定行為、無法動之以理的東西的恐懼,不過,根據Asablue,恐懼、興奮這類直接受到潛意識控制的情緒因為受到太大的壓抑而沒有表現出來,是很正常的。

而雖然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些人雖然對於具有固定行為、無法動之以理的東西會感到非常恐懼,但是事實上他們對於具有固定結構和要求的社會制度並不反感,甚至非常喜愛(這種人通常是公務人員),在這種case下,Asablue認為他們的恐懼是源自於知道自己所鍾愛的社會制度受到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裡的反對而產生的被威脅感,這些人長久持有的,害怕自己失去硬式社會情境的情緒,造成了恐懼機制的負增強。原則上,根據Asablue,我們對於具有固定行為、無法動之以理的東西的恐懼都是來自於潛意識裡的反動,不管是對於硬式社會的反動還是對於硬式社會的反動的反動。Asablue的理論數十年來受到無數案例的挑戰,但事實顯示不可能有任何案例能構成證明它為假或不夠健全的反例,也因此,Asablue的理論被文化理論家Baichie稱為「精神分析的典範,證明了對於人類的心理,客觀冰冷的科學實驗是行不通的,唯有堅持主體性理解的研究進路,才有成功的機會」



然而,Holand Asablue的理論在1989年荷蘭精神分析學者兼臨床治療師Chiby Gonnenoi推翻。在現在,精神分析界已經沒有人在討論Asablue,倒是近年來探討恐懼和社會壓抑的論文,經常會引用Gonnenoi1989 年發表的那篇"Abomination makes us unemotional"。

Chiby Gonnenoi認為事實正好相反,人們的確對於硬式社會的結構有所厭惡,不過這樣的厭惡促成的,並不是人們對於具有固定行為模式的東西的恐懼,而是人們對於那些事物的無動於衷。

Gonnenoi認為,恐懼的來源是被威脅感,然而人們對於硬式社會的反應,雖然在表面上展現出被威脅感,但是在潛意識的層面是反動的、對抗的。反動和對抗是比較具攻擊性的(aggressive)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所造成的,不會是恐懼這種弱情感,而是無動於衷(unemotionality)這種中立對抗型情感,在厭惡程度極高強烈的情況下,甚至可能促成「革命的情緒」(emotion of revolution)這種強情感的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於硬式社會的厭惡的直接結果,就是對於具有固定行為模式的東西的無動於衷,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人不旦不害怕那些低智的怪物,反而覺得牠們很蠢。

當然,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厭惡硬式社會的人依然害怕那些具有固定行為模式的東西,對於這類例子,Gonnenoi認為有兩種可能的解釋,其一是有一些人表現出來的對於硬式社會的厭惡只是假厭惡(pseudo-abomination),假厭惡是常見的情緒,主要成因是同儕的壓力,Gonnenoi曾經舉過種族歧視的例子︰即使是在美國這種種族問題嚴重的國家,也並非每個人都有種族歧視傾向,事實上,在那些看起來像是種族歧視主義者的人中,有一定數量的人其實本身並不討厭某特定種族,只是因為長久與種族歧視者相處而產生了對於特定種族的假厭惡(雖然當事人通常無法區分自己的厭惡是不是假厭惡,這也是種族歧視和其它歧視之所以難以處理的原因之一)。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納粹時代的德國。一個人對於硬式社會的厭惡是不是假厭惡,這是當事人本身不一定會察覺的,然而,厭惡和假厭惡的區分在潛意識層面非常清楚—假厭惡不會造成反動和對抗性情感,只有真的厭惡才會。所以,如果一個人對於硬式社會的厭惡只是假厭惡,這個人並不會因此對具有固定行為的怪物無動於衷。第二種對於為什麼有一些厭惡硬式社會的人依然會害怕那些具有固定行為模式的東西的解釋,根據Gonnenoi,就是被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反動情緒有沒有浮現的問題,如果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反動情緒沒有浮現,自然就不會造成當事人對具有固定行為的怪物無動於衷的結果。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該讀讀《好理論、壞理論、捏造的壞理論》
如果你不喜歡這篇文章,你會愛死《好理論、壞理論、捏造的壞理論》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舊網誌

11 則留言:

  1. 笑翻惹
    不過比許多後現代主義清楚一些
    後現代根本是看不懂

    回覆刪除
  2. PikaRen︰

    哈哈。
    我曾經花費很多心力,但依然無法理想地掌握後現代寫作的精髓。

    回覆刪除
  3. 著作名《Why are we fear?》漏餡了...改一下也許可以唬弄到更多人 XD

    回覆刪除
  4. ⊆∀⊥⊻ιN︰

    為什麼漏餡了阿?

    回覆刪除
  5. 因為 fear 是動詞, 所以是 《Why Do We Fear?》。我剛看到這裡的時候就覺得大師會把自己的著作文法弄錯很奇怪, 忍不住就去查了一下, 發現根本沒這個人, 我覺得很好奇, 馬上又去查了 Gonnenoi, 發現又沒這個人。於是我大概心裡就有底了。:p

    回覆刪除
  6. 對喔,文法不好,哈哈。

    謝啦。

    回覆刪除
  7. 嗯……
    Asablue = 阿殺不魯? XD

    回覆刪除
  8. Gonnenoi,=和你媽做運動?

    回覆刪除
  9. 直接看到啊撒布魯學者跟姬芭學者就立刻懂了
    然後還傻傻看完全部
    導致現在更不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