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18

如何規劃知識普及演講

*這篇文章受《明道文藝》邀約而寫,刊登在《明道文藝》473期。感謝明道中學李加尉老師給本文初稿的諮詢建議。

我是個學院外的哲學教育工作者,藉由書寫和語言向社會介紹哲學為生。目前我一年大約講80場演講,其中約有70場跟哲學、批判思考有關,10場跟簡報設計有關。其他人很容易把我看成演講經驗豐富的高手,但我不是那種「能用故事擄獲人心」、「能靠嘴巴賣出任何東西」的職業講者。對於如何提昇演講技巧,我也沒有什麼有系統的做法。不過我反省自己規劃演講的過程,整理出一些細碎的建議,或許可供大家參考。

演講的目的有很多種,它們可能在一場演講裡同時出現,例如「讓聽眾喜歡自己」、「說服聽眾相信____」、「讓聽眾感動」等等。這些效果有個共通基礎:「讓聽眾聽懂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演講的基礎是說明力。而演講的基本挑戰,也在於如何避免聽眾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或者誤解你的說法。如果觀眾沒聽懂,也罔論後續的說服或感動了。

搞清楚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時候

主要目的設定好,改善演講的方法就明確了。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演講沒辦法讓別人聽懂,問自己:你的問題是出在演講開始之前,還是演講開始之後?

有時候我們說半天別人還是聽不懂,是因為演講之前的內容安排有問題。例如說,某個重要的背景知識沒有被加入預定要講的排序裡,或者投影片的內容模稜兩可、和講者的口語搭不上、內容太多缺乏重點因此沒有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等等。當這些問題出現,就算你演講時再努力,也很難彌補。

有時候我們說半天別人還是聽不懂,是因為演講之後的表現有問題。例如說,說話的句子令人難以理解、前後語句扮演的角色不清楚,或者搞錯觀眾提問的問題等等。當這些問題出現,就算事前把講綱準備得再好,也很難完成一場順利的演講。

要讓自己的演講逐漸進步,必須先找到問題。要如何判斷自己的問題是出在演講前還是演講開始之後呢?跟聽過演講的聽眾討論,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找一個聽眾,問問他覺得演講裡哪裡讓他困惑,然後跟他一起討論,哪些改善方式可以在下次演講時避免這種情況。

寫個好腳本

每個講者的每場演講都有一個腳本,這個腳本不見得會真的寫出來,但它一定包括講者要介紹的主要內容,以及它們的次序和關聯,例如說,如果你要準備一個演講,介紹「根號二是無理數」的證明,那你的腳本或許會從這一行開始發展:
  1. 證明根號二是無理數。
不過,一上台就直接做證明很奇怪吧。而且台下的人也不見得知道什麼是無理數。因此:

  1. 什麼是無理數?
  2. 證明根號二是無理數。

然而,沒提到有理數,對無理數的說明就不會完整。因此:

  1. 什麼是有理數?
  2. 什麼是無理數?
  3. 證明根號二是無理數。

最後,證明完畢就下台了嗎?好像有點虛,最後或許可以加個結尾,講一下為什麼你要介紹這個東西,或者這個證明的有趣之處。

  1. 什麼是有理數?
  2. 什麼是無理數?
  3. 證明根號二是無理數。
  4. 結尾。

好的腳本可以整理成上面這樣的條列式,依序顯示演講內容。新手講者可以把腳本寫下來,然後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這些關聯問題:

Q. 第__條為什麼必要?

例如說,前面的(4)必要,因為如果沒有它,聽眾可能會困惑為什麼要有這場演講。

Q. 第__條和第__條有什麼關聯?

例如說,(2)和(3)的關聯是:(2)介紹了(3)所需的重要內容。

Q. 為什麼第__條要放在第__條前面?

例如說,(1)要放在(2)前面,是因為如果先說明(2)再說明(1),會很難理解。

釐清問題意識

如果你覺得腳本很難寫,不知道如何著手,可以先問自己:「這個演講是要回答什麼問題?」原則上只要你看懂自己手上的題目,這個問題不會很難回答,例如:

題目 以此為名的演講可能需要回答的問題
我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在乎什麼?
台灣 台灣有什麼特別的?台灣有哪些歷史、地理特色?台灣社會由哪些人組成?
明道人文讀書會計畫 這個計畫會做哪些事?為什麼要做?如何做?預估會做得多好?為什麼貴單位該提供經費支持這個計畫?

你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表格充其量就只是「把那些對題目感興趣的人會想知道的事情列出來」而已。但是當這些問題列出來,需要放進演講的內容也更清楚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問題放進腳本裡,想想它們需要搭配哪些其他內容,才會形成完整的說明。

意識到認知差異

除非台下的人是你的老師,否則你之所以可以站在台上,就是因為對於講題你比台下的人懂得多。這聽起來很棒,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到底比台下的人多懂多少,就難以提供他們可理解的說明,因為你不知道哪些東西需要說明。

例如,你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是無理數,也知道台下的人不知道,fine,但如果你沒意識到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有理數,你對無理數的說明可能會變得一團糟。

好的說明就像搭橋,從聽眾的背景知識往你要說明的東西搭,我們站在橋的這頭,對於自己身邊有哪些東西很清楚,但是聽眾站在橋的那頭,如果我們的說明無法觸岸,聽眾就難以理解。

*意識到彼此的認知差距,才能做出充分說明。

如果你只是要準備一場特定的演講,要避免認知差異造成的困難很簡單:找到一些在你要講的主題上懂得不比到時候的聽眾更多的人,講給他聽。(例如,若你要介紹這學期公民課的某個主題,講給弟弟妹妹聽;若你要介紹自己的行銷計畫,講給同學聽)

然而,如果你是要長久專注於推廣同一個領域知識(例如我做哲學普及工作),隨時讓自己意識到認知差異就比較困難。專家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懂的某些基礎知識別人也懂。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跟「同溫層」之外的人多接觸,並保持敏銳。

注意文法和地標

好的說話需要好的文法,我們對口語的文法要求比書面寬鬆,但是如果太誇張,依然會造成理解阻礙。你最好確保:

  • 讓句子完整。
  • 避免太長的句子,句子越長越難理解,也越難維持文法正確。
  • 注意主詞和受詞。我們通常不會省略句子裡的動詞,但有時候我們的句子會因為省略主詞或受詞而變得不好理解。
  •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文法上的問題,問問國文老師能不能幫你看看你的講稿。

此外,你會想要隨時提醒聽眾說,你現在講的東西,跟之前和之後要講的東西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你需要提供「地標」。在書寫上,有些詞有助於讓大家知道這種關聯性,例如「意識到認知差異」這一節的最後兩段重複使用的「如果你只是要...」和「如果你是要...」。用這兩個地標開頭,能暗示讀者這兩段具有同等地位,是平行的兩種狀況。

*在文字段落裡使用「地標」來協助讀者掌握文章的結構。

如果沒有文字輔助(例如你因故無法用投影片),純粹的口語會需要更多地標,因為別人無法隨時回顧你剛剛講的東西。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我會這樣講:

「如果你只是要準備一場特定的演講...講給同學聽。不過,如果你不只是要準備特定的一場演講,而是要長久...」

這時候,新增的粗體片語也有地標的作用,協助讀者掌握前後關聯。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講稿裡哪裡需要加上地標,試著以你的講稿去回答「寫個好腳本」裡的「關聯問題」,或許能得到一些靈感。

別為自己準備投影片

你的投影片是為聽眾準備的,不是為你自己(為自己準備的叫做「小抄」或「speaker note」)。有些講者沒意識到這些事情,他們把要講的東西放上投影片以防忘記。然而,世界上最無聊的事情之一或許就是:我完全知道你接下來要講什麼,但還是得花時間聽你講一次。

準備投影片時,記住這是給聽眾看的:

  • 不要把逐字稿直接放上投影片。
  • 你可以把講稿濃縮放在投影片上,但是最好要讓聽眾覺得「要是不聽這個人講話,還真的無法光靠投影片得到完整理解呢!」。
  • 如果某個東西就算不放在投影片上面,大家也一定不會錯過,你可以考慮不要放上去。

舉個例子,如果我要上台報告「別為自己準備投影片」這一節的內容,以最簡單的文字版面來說,投影片會是這樣:

*投影片是給聽眾看的。

慎重看待QA時間

「QA」是演講講完給大家發問討論的時間。除非這是你第二十次講同一個題目,否則QA會是很大的挑戰:你難以事先準備,而且聽眾問完之後你最好三秒內就說話,不然會很尷尬。

有一些講者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正面迎戰,這不是好點子,因為很少有人真的有能力一邊講話一邊完整構思,而且,如果你只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很可能其實沒有回答到讀者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你花了時間回答,但是對問問題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幫助,而即使他出於禮貌點頭微笑坐下,也無法挽救其他有在認真聽的人對你的評價。

你需要真的回答到問題,也需要時間構思回應,這很難,所幸有一個小訣竅可以同時舒緩這些困境:用你自己的詞彙重述問題,跟對方確認。如此一來,你可以保證自己知道對方在問什麼,也可以趁這段確認的時間好好想想你該怎麼回答對方的問題。

有時候你發現自己聽不懂對方問的問題,或者雖然聽懂了,但臨時想不到什麼好答案。這種時候,你可以問一些跟對方的問題相關的問題,來讓自己更了解他的困惑,並且爭取思考時間:

  • 這個問題我很少遇到,你怎麼會想到要問這個?
  • 你問這個問題,是出於什麼顧慮嗎?
  • 為什麼你會____這樣問,而不是____那樣問?

最後,如果你盡力了卻依然沒有好答案,大方承認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演講是為了說明你已經知道的事情,不是解決聽眾的所有困惑。在這種情況你依然可以說:

  • 這個問題我真的沒有想過,目前沒有什麼好答案,但是歡迎你結束後來找我討論。(「結束後來找我吧!」是講者的無敵星星)
  • 抱歉,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也不能跟你們亂講,不過我想或許我們可以從一些語言學文獻找到答案。(如果你知道相關的領域,就可以這樣說)

What you've learned today

如果你的演講旨在教學,或者時間較長、內容較複雜,在整個演講最後放個重點整理會是好點子。重點整理有複習的效果,並且可以提醒聽眾這場演講帶來的收穫有哪些。如果我規劃一個50分鐘的演講來講你在讀的這一整篇文章,最後一張投影片可能就是這樣:

*重點整理能彰顯你的演講的價值

如果你的演講很有內容(這可以從腳本看出來),但你依然擔心自己的報告讓人覺得「結尾無力」,或者常常結束得有點尷尬,可以注意一件事:這種「結尾無力」和「尷尬感」有時候跟內容無關,純粹只是你在結束時沒有讓大家意識到「我講完了,該鼓掌囉!」

要讓大家意識到你講完了,或者即將講完,重點整理是個好點子。另外一個可以同時使用的撇步,是明確的「結束語」,例如:

  • 以上我整理了____,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議題更了解,謝謝大家!
  • 因此,我相信這個計畫若實施,能有助於____,謝謝各位!
  • 希望我整理的這些演講建議對大家有幫助,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