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25

與點堂|倫理學十講

倫理學是哲學系必修,討論跟道德和價值有關的哲學問題。道德和價值很特別,我們平常往往把它們講得好像客觀真理一樣,例如「臺灣人有權獨立建國」、「死刑不OK,因為國家無權奪人生命」、「《艾爾登法環》是十年來最偉大的遊戲」,但我們其實很難真的找到什麼客觀基礎來支持它們。反過來說,雖然許多人會說「道德這種東西,就是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但我們往往也不願意這麼容易就承認說,道德跟品味一樣,只是那種隨人喜好的東西。

這次倫理學課程,會整體性的讓你理解,哲學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開發了哪些工具,做了哪些努力。這門課會包括倫理學領域裡最重要的問題和理論,讓你知道你在意的那些問題目前市面上有哪些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各自有哪些強項和弱點。這門課不預設任何哲學基礎,歡迎大家帶著對於道德和價值的好奇心前來。如果你目前已經對道德的本質有某些特定想法,也歡迎帶上,講師將協助你比較哲學史上的看法和你的洞見,讓你理解自己位於廣闊道德研究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這個課是 線上線下並行,人不在臺灣也能安心參加~

課程規劃

4/09 電車難題到底為什麼重要?
4/16 相對主義
4/23 後果論
4/30 義務論
5/07 德行論
5/14 後設倫理學:實在論
5/21 後設倫理學:反實在論
5/28 道德心理學
6/04 歧視與知識的不正義
6/11 綜合討論

詳情與報名

https://yudian.org/courses/20250406wed

4.01.2025

白雪公主可以是黑人嗎?五種角度談迪士尼的「政治正確」

*本文最初於2022年七月發表於 《世界走走》。

日前迪士尼公佈《小美人魚》真人電影版演員名單,主角將由黑人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演員和「原著角色」膚色不同引起爭議,這並不是第一次。反對者認為這些做法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並且會破壞他們關於作品的美好回憶。支持者則認為,若這些標竿角色能代表更多族群,就能為更多人帶來力量。以下我想回應一些對於改編的顧慮。

不要怪罪政治正確比較好

讓我們先從比較簡單的說起。如同我在〈為什麼怪罪政治正確不是好主意?〉這篇文章裡說明的,當你覺得眼前的作品很差,「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通常無助於你說明作品為何不好,因為就算這是事實,也是關於創作動機,而不是關於作品本身。或許「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真的跟作品的低品質有因果關係,但你也得先說明作品的品質低落,這個因果關係的建立才會有意義。

我在該文提到的另一方面則是,當你覺得眼前的作品很差,「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的批評實務上容易導致討論離題,成為歧視言論和政治正確的戰場,反而跟你在意的作品越離越遠。

所以,如果你想好好討論作品,簡單的訣竅是不要用「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來說明作品如何糟,這在理論上不是好說明,在實務上不會帶來好結果。

為什麼都是白人換成其他膚色?

有些人認為現在遍地都是「白人換成其他膚色」,覺得背後有政治正確陰謀。然而這是出於倖存者偏誤,比較完整的事實應該是:

  1. 因為白人文化強勢,所以最流行的神話、童話和科幻故事多半以白人為主角。
  2. 就算這些故事藝術加工的方向是隨機的、沒受限制,比起其他膚色的主角被換掉,你自然也會看到比較多白人被換掉。這是因為在原初池子裡白人主角比例最大,不是因為現在有人蓄意對付白人。

當然,我相信當代藝術加工的方向並非隨機,因為反過來的說法未必成立:就算沒人蓄意對付白人,那有沒有人蓄意給其他膚色的演員機會呢?我相信有,並且也相信這樣做有助於建立更好的創作環境,這個環境會有來自更多文化的創作者加入,並且受鼓勵去做各種過去不常見的嘗試。

虛構角色有所謂本質嗎?

一旦膚色不同,角色就備受質疑,這顯示大家很在意膚色,認為那代表了某角色的「本質」,在多數情況下你可以把角色的身高、長相換掉,但不能把膚色換掉。有些人對此很敏感並會因此出戲。然而,虛構角色的膚色什麼時候會真的成為角色不可替換的本質呢?

以《白雪公主》來說好了,許多人認為白雪公主的皮膚必須白如雪,因為《格林童話》就是如此描述的。不過我並不認為如此。只要是因為外貌受到鏡子認可而遭人嫉妒迫害,對我來說就算是白雪公主,因為這是這童話設定當中最有趣的地方。雖然在原著裡,「白雪公主」這個命名確實是基於女嬰皮膚白如雪,但皮膚白的角色很多,對我來說這只是個命名的插曲,並不是白雪公主的本質。

白雪公主必須要因美貌遭嫉,但現在的審美觀已經跟19世紀初期的德國不同,你不需要皮膚白如雪,也可以因美貌遭嫉。我可以接受某個改編的《白雪公主》故事裡有個黑皮膚的白雪公主,並且在謹慎的操作下,用「你叫白雪公主,但你整個是黑的,現在是怎樣?」製造一些有趣的橋段,若這個故事叫做「黑炭公主」,就無法這樣玩。

不過我也同意,「虛構角色有哪些本質?」是相當困難的問題:改編的孫悟空要跟西遊記原著的孫悟空相差多大,才會失去同一性(identity),開始沒資格被稱為「孫悟空」?好在我們其實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能探討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的膚色。因為我們可以不討論:

(A)小美人魚的皮膚不是黑的,所以黑皮膚的角色不是小美人魚,對吧?

而是轉而討論:

(B)鑑賞藝術作品裡的人物設定時,若我們盡量採取「族群多元」的立場,不把角色的膚色和族群視為角色的本質,對創作環境會不會更好?

對於(B),我相信答案是「有時候會」。

有時候角色的族群和膚色就是角色存在的意義,若遭修改,角色的功能會完全不同。例如,假若吳鳳的人設不是漢人而是某個部落的原住民,那吳鳳的故事就不再能夠拿來顯示漢人比原住民族更文明(是的,如此一來這整個故事對殖民者來說就不好用了,不過相信你懂我的意思),馬丁·路德·金恩通常得要是黑人,希特勒通常得要是亞利安人,浦飯幽助通常得要是身為人類的魔族後裔,都是類似道理。

然而就算改變膚色和族群,依然有很多角色會保有值得保有的功能和價值。有時候甚至連改變種族都無所謂。若《糖果屋》的意義在於嚇唬小孩不要亂跑亂吃東西,那主角是哪裡來的小孩,應該都沒關係。

改編不是應該尊重原作嗎?

不過,格林兄弟可以接受我們把《糖果屋》改編成台南小孩版本,並嫌棄糖果屋不夠甜嗎?安徒生能接受黑膚色的人魚公主嗎?例如,就算安徒生並沒有白紙黑字主張人魚公主是白皮膚,我們至少可以從一些側面證據顯示在他的想像中人魚公主是白皮膚,像是:「安徒生是丹麥人,應該不會想像其他族群的人來擔任主角」等等。考慮到這些,在改編中把艾莉兒呈現成其他膚色,是否不夠尊重原著呢?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若作者已經過世,除非有非常正面的證據能顯示改編的內容和作者意圖衝突,否則我比較不支持在膚色選擇這方面使用「忠於原作」標準。我的兩個理由如下。

a.嚴格的「忠於原作」標準會讓改編成為不可能

如果沒有非常正面的證據能顯示作者意圖,那意圖就只能推論。我相信對於任何變化大到值得欣賞的改編,多多少少都有推論其可能不符作者意圖的空間。

就以迪士尼原版的《小美人魚》來說好了,雖然我不熟悉安徒生原作,不過安徒生有主張或暗示人魚公主的頭髮是紅色,反派是軟體動物造型,老爸拿三叉戟,人物動不動就唱歌嗎?說不定還真的有,但你一定可以想到其他關於劇情和設定的例子。或者,安徒生能接受他的作品被改編成卡通嗎?他1870年代就過世了,搞不好會覺得動畫根本是怪力亂神。

安徒生是白人,所以就算安徒生沒有考慮過人魚公主的膚色,我們應該合理推論人魚公主是白人。我同意,但這個證據無法顯示作者意圖。若安徒生真沒考慮過人魚公主的膚色,那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說不定假若他重新考慮,會覺得把人魚公主塑造成深色皮膚,讓更多人可以融入,會是好點子。

然而我想你可能也已經感受到:這些都推論都講太遠了。如果所有這些細節都需要這麼多層的辯論,我們要怎樣才能決定一部改編作品是否基本上合理呢?

這個顧慮很合理,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放棄這個高到無法操作的標準。如果作者已經過世,而作品的版權已經進入公領域,那麼怎樣的改編才算是「忠於原作」,標準應該盡量寬鬆:必須有直接且正面的證據顯示作者意圖(或者對原作的最好詮釋-端賴你喜歡哪種詮釋理論)和改編的內容有衝突,我們才能指責改編不夠忠於原作,否則我們可能會落到根本不該改編任何已過世的作者作品的處境。

b.嚴格的「忠於原作」標準掩飾了高度選擇性的批評

當然,除了艾莉兒的膚色之外,其他無法從原作推論出來的細節都沒引起這麼大的抱怨,現在也沒什麼人追究安徒生能否接受自己的作品被美國資本家改編成卡通音樂劇。在關於艾莉兒膚色的討論裡,從「尊重原著」引出的批評是高度選擇性的,在眾多受到改編、沒有原作支持的細節當中,這些批評大致只針對膚色。

這是另一個理由讓我認為「忠於原作」在這裡不是恰當的標準。有些人可能覺得改膚色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改膚色不尊重原作,但同等嚴重程度的問題其實滿地都是,多到會讓我們考慮是否該把「不可改編已逝世作者的作品」寫進世界人權宣言。當然我們不會真的這樣做,不過或許這也顯示,那些強調「忠於原作」的意見,打從一開始就是針對膚色,而不是針對不尊重原作這件事。

最後,雖然上面的討論都預設改編某程度最好忠於原作,但我並不認為這符合實際的創作現況。我們都看過在局部或全面刻意顛覆原作的改編,當中依然不乏有趣作品。

要享受改編的樂趣,就得承受回憶遭破壞的風險

就跟續作一樣,改編常常令人失望,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爛改編讓你心痛吐血,但若你同意藝術創作需要充足的嘗試空間,你應該會支持嘗試各種改編。改編是從故事延伸出故事的好方法,給既有的角色新的詮釋和生命。

對於特定原作,可能有些改編你喜歡,有些不喜歡。但這就是活在一個有改編創作的世界的結果。就像續集有可能爛尾,改編也不見得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利用既有故事,是一種偷懶嗎?

有些人支持創作環境應該要自由和多元,但認為藉由改編角色來增加多元不是好選擇:「若不同膚色的演員要出頭,為什麼不新創其他故事和角色,而是要把白人角色演成其他膚色?這不是一種偷懶嗎?黑人要依靠出演白人角色才能受到肯定,這不是一種輕蔑嗎?」

我認為這種批評不公平,因為改編既有的故事有不可取代的意義。許多人不支持《小美人魚》真人電影選角,因為他們反對迪士尼找個黑人來演白膚色的小美人魚。但在我看來迪士尼做的事情比這更大條:迪士尼在1989年推出卡通《小美人魚》,使得大家認為小美人魚艾莉兒是白膚色,現在迪士尼找了其他膚色的演員把他演成其他膚色的角色,由此顯示艾莉兒不需要是白膚色。

如前面提到,我們身處白人文化強勢的世界,因此知名IP的正面角色多半是白人。而在我看來迪士尼正在改變這個情況,不但創造更多非白人角色,也試圖讓過去某些角色不再固定被詮釋成白人。這會讓更多族群的人能代入此角色並由此藝術作品獲得力量。如果迪士尼的目標是讓艾莉兒不再只能是白人,那麼另外寫一個故事並無幫助。

看見故事的背景

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出自真空,而是歷史演進而成。歐美電影、日本ACG、韓劇,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強勢文化並非均勻分布。如果藝術的本性是追求突破,那藝術傾向於抵抗和改變過去建立的傳統,就是可以預期的,而考慮到多元的改變方向能讓創作環境更豐富和自由,這樣的方向也值得大家的理解。

當然,本文無法包含所有對於艾莉兒選角的質疑,只是選擇性的找了一些論點來討論,但我相信這些說法也適用於其他觸發類似爭議的作品。我不會說這算是證明了艾莉兒和其他選角的合理性,但希望這些說明能讓人稍微了解這些選擇背後可能的理由。最後,這篇文章的完成倚賴許多人在我臉書貼文下進行的討論,我也推薦你瀏覽其他不同意見

*感謝廖傑恩、林煜雯、鄭丁嘉、吳貳說、Leo Chou、蘇吉和Hsin Chung Chen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接受本文論點。

3.21.2025

政治性的躲貓貓&3/29飛地讀書會


中國喜劇演員楊笠為中文世界帶來了「普信男」這個詞彙,他諷刺男性的笑話段子冒犯了許多男人,被指責撕裂社會。中國電商京東公司收到投訴,最後取消了跟楊笠的合作。這些男人顯然不認為楊笠的段子好笑,但似乎沒什麼人因此主張這些男人缺乏幽默感。

當女生抱怨黃色笑話不好笑,「那只是笑話,不要那麼認真」、「別那麼沒幽默感」是常見的回應。當楊笠說「他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卻可以那麼自信」,許多男人義憤填膺,指控楊笠撕裂社會,他們顯然是因為被冒犯而不認為笑話好笑,但是:

  1. 他們不會覺得自己的幽默感有問題。
  2. 就算你不同意他們對楊笠的指控,你也不會認為他們的幽默感有什麼問題。

同樣被笑話冒犯,為什麼女人容易被說沒幽默感,男人卻不會?我認為這種不對稱顯示了一個更普遍的現象,這個現象在各種進步議題爭論裡都會出現:政治性躲貓貓。

*我會在3/29台北飛地書店的讀書會概要說明這個研究,如果你感興趣,歡迎來參加

政治性躲貓貓

在一個對現象進行評價的爭論裡:

  • 進步價值容易受到阻礙,因為它們會被當成政治的,因為它們的內容跟主流衝突,因此特別顯眼。
  • 主流不會被當成政治的,因為主流不需要替自己說話,而且主流運作會被當成天經地義,不會被當成跟政治有關。

換句話說,若一個論點符合主流,那它的政治性就容易躲起來,而它的對手的政治性容易被突顯,這讓它可以很簡單的用「XX歸XX,政治歸政治」這種說法替自己辯護。

結構

讓我以這個例子來說明「政治性躲貓貓」的結構:

出軌的後果:男藝人因為性騷擾或歧視言論受到抵制,往往會有人跳出來說「取消文化已經矯枉過正,這是政治力量不當的涉入演藝圈」。然而,「女藝人因為當小三而被演藝圈封殺」這種事情二十年前就有了。而當小三甚至只是私事,沒有公共意義。

在這例子裡,有這些要素:

  • 主流立場:在演藝圈封殺性生活「不純正」的女藝人。
  • 進步立場:在演藝圈封殺性騷擾犯和歧視言論發表者。
  • 保守意見:反對新增方案,因為新增方案是在對演藝圈政治干預(以道德考量,而不是藝術表現考量,來決定是否要給藝人機會)。

一比之下,你就可以看出保守意見的偽善和雙重標準:主流立場也是一種對演藝圈的政治干預,而提出保守意見的人對此往往毫無意見。

可以注意,在這裡我並不是要主張進步立場比主流立場更合理。我要主張的是,保守意見會忽略主流立場的政治性、強調進步立場的政治性,這會讓人高估主流立場的合理性、低估進步立場的合理性。

接下來,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例子一:不對稱的幽默感

面對貶低女人的笑話,若女人被冒犯、沒有笑,往往會被說是沒幽默感。中國喜劇演員楊笠的某些段子諷刺父權,受到許多男性指控「撕裂社會」,但很少人說這些男人沒幽默感。甚至也很少人描述這些男人是被「冒犯」。

  • 主流立場:批評楊笠「撕裂社會」
  • 進步立場:批評某些笑話物化女性。
  • 保守意見:反對進步立場,認為持進步立場者缺乏幽默感、不理解喜劇。同時對主流立場沒意見。

這裡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

  • 貶低認知能力:若把「幽默感」理解成鑑賞幽默藝術的能力,那上述不對稱,就可以理解成:社會藉由貶低女性的幽默藝術鑑賞能力,來傷害女性對幽默藝術的話語權。
  • 泛政治化:當女人主張某笑話貶低女性因此讓他不舒服,他不見得是在發表政治意見,也可能純粹只是在表達藝術評論、分享自己的藝術體驗。但這類意見容易被泛政治化,理解成政治意見。「這笑話物化女性,我覺得不舒服」在某些人眼裡,甚至會自動翻譯成「我國應該立法禁止黃色笑話」。

你可以看到,在涉及藝術的討論裡,政治性躲貓貓不僅讓人低估進步立場的合理性,也讓我們僅僅因為某人的說法可以被詮釋成支持進步立場,就低估他的藝術鑑賞能力。

例子二:性物化VS不傳統的愛情

這種鑑賞能力的貶低,也出現在電子遊戲社群。

2024上市的動作遊戲《劍星》強調女性性感,若有女生被冒犯,主流玩家會說「你又不是受眾」、「不要干預遊戲」,或者「言論自由讓遊戲作品可以冒犯人」,在他們看來,女玩家是帶著政治意見來批評遊戲。而他們預設你不該以政治觀點出發來批評遊戲,「遊戲歸遊戲,政治歸政治」。

2022年動作遊戲《地平線:西域禁地》DLC加入女同志戀愛劇情,引發玩家抗議,他們說他們是來玩遊戲的,不是來受性平教育的。在這些玩家眼裡,上述女同志戀愛劇情是顯而易見的政治玩意。

這個例子裡包含下面這些要素:

  • 主流立場:批評遊戲裡的多元性別。
  • 進步立場:批評遊戲裡的性物化。
  • 保守意見:反對進步立場,認為進步立場是在對遊戲進行政治干預。但同時對主流立場沒意見。

主流立場和進步立場其實有許多共通點,但這些共通點被保守意見消除了,這讓主流立場的政治性得以躲藏:

  • 如果遊戲有性物化女性的言論自由,那當然也有加入女同志支線劇情的言論自由。
  • 主流立場主張,若你批評遊戲是因為你被冒犯,那是你的問題,不是遊戲的問題。不過,如果我們可以說有些女玩家被《劍星》的性物化冒犯,那麼那些抗議《地平線》女同志劇情的玩家,也可以算是被女同志劇情冒犯,照主流說法,他們應該摸摸鼻子,承認是自己有問題,或者太慣於預設主角是異性戀。
    (有些人主張「我們對同志沒意見,問題是《地平線》的戀愛劇情缺乏鋪陳」,我在這篇文章裡說明了為什麼這種說法沒有道理。)
  • 如果女同志劇情是政治玩意,其他遊戲裡滿地都是的異性戀戀愛劇情其實也是政治玩意。

問題在於,在主流玩家眼裡,只要是他們不熟悉╱不同意的內容和論點,就容易自動帶有政治意味,而且大致只有這些內容和論點才會帶有政治意味。如果你的論點不受主流待見,那麼,你的負面藝術體驗就會被詮釋成「只是受到冒犯」:只要你心胸足夠開放、別帶著政治眼光鑑賞藝術,就沒問題。

主流意見的政治性容易躲起來,非主流意見的政治性則容易受到誇大。不管你是因為女同志劇情覺得不舒服,還是因為性物化女性的內容而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都是一種藝術體驗,但在這兩種意見之中,只有後者的意見容易被詮釋成純粹的政治意見。「泛政治化」和「貶低認知能力」兩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關於喜劇的討論裡,也出現在電玩圈。

保守意見如何隱藏政治性來維護主流?「政治性躲貓貓」這現象真的存在嗎?若你對這研究感興趣,歡迎來參加3/29台北飛地書店的讀書會

11.19.2024

哲學討論怎麼帶?文章和書籍資源整理

在各級學校支援教師培訓時,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順利的帶學生進行哲學討論?」

這篇文章我整理一些現成的文章和書,但我希望大家都不能忘記,哲學討論的基礎永遠是建立在帶討論的人對哲學的理解上。你了解的哲學問題、理論、概念和論證越多越詳細,帶討論時能用上的東西就越多。

有時候我們可以期待講師只是扮演一張白紙,只靠最基本的禮貌和話術讓學生願意提供論點,只靠最基本的論證技術整理這些論點來幫助學生推進討論。這種做法可行,但也有極限。

下面提供的資源,區分成文章和書。

文章

首先,大家最關心的,一些直接可用的技巧:

「沒標準答案」要怎麼帶討論?

講師靦腆發問,反而能增加學生互動?

冷場救星:向學生或聽眾提問的五個要訣 

冷場救星:學生或聽眾發言卡住怎麼辦?

接著,一些關於心態的文章:

越愛思考就越會思考

若我能思考但不願意思考,那我到底是會思考還是不會思考?

再來,一些關於哲學基本概念的文章:

討論定義需要案例,但沒定義哪來的案例?

「你到底什麼意思?」──需要討論定義的三種情況

如何思考概念定義?三個技巧輕鬆入門  

沒答案的哲學討論就沒意義嗎? 

哲學有答案,但不是你想的那種

思考不能只看結局,魔鬼藏在細節裡 

把問題問完整,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高中生寫論說文,常見的七個錯誤

最後,一些提供案例的文章:

享受思考,從「小廢物問題」開始

青菜有心靈嗎?這種問題應該如何討論?

《論文教室》 戶田山和久 

很好的哲學論證教材。

《來問問哲學家》 Ian Olasov 

討論哲學問題的觀點挺新的,而且道德立場相當進步,而且是我翻譯的,我覺得自己翻得很好XD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Scott Hershovitz 

討論哲學問題的觀點挺新的,而且道德立場相當進步。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Jonathan Haidt 

道德直覺的認知科學研究,能協助我們理解一些討論卡住的地方。

《零盲點思維》Julia Galef 

這本包裝相當成功學,但其實是在討論人如何克服自己的偏誤和不願意講道理的情緒。書裡整理了許多實用方法。

 

10.18.2024

11/9 糕講堂|《家庭劇本》:父權如何扭曲我們的三觀?

糕講堂是哲學哲學雞蛋糕主辦的哲學講座,我們介紹有趣的哲學問題並促發思考,讓沒有哲學背景的人也能享受哲學的樂趣。

父權社會可怕之處,在於父權會把一些價值性的判斷包裝成鐵打的事實,讓你不覺得那有什麼好爭議的。隨便舉例:

+男生不是用來哭的。 +若你墮胎,你就殺生。 +男生開腿很正常,因為骨盆八拉八拉

身為順性別異男,我也曾經覺得社會已經很平等了,女性主義太貪心等等。後來才逐漸理解,這是因為父權也影響我看社會的方式,讓我對壓迫視而不見。

有時候這種影響造成的效果很強硬,強硬到讓你覺得很扯。例如,父權也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字面上的意思),有研究顯示,同樣面對一個居家環境,女生會比男生看出更多待辦家事,這差異不只讓男生做更少家事,也讓男生高估自己負擔的家事比例,因為許多家事對他來說根本就被自動屏蔽。

這次糕講堂介紹韓國學者金知慧的新作《家庭劇本》,這本書跟他之前的作品《善良的歧視主義者》一樣易懂又有啟發性,能讓我們看出過去看不到的東西。

在這個講座裡,我整理幾年來說明父權及其後果最好用的說法。這些說法讓我更了解父權制度為什麼如此容易受到支持、為什麼這麼多人明明是父權幫兇,卻對此毫無認知,甚至還真心相信「社會已經很平等了,女生已經沒受歧視了,男生還比較弱勢」。若你關心相關議題,這些說法都能在筆戰和說明時派上用場。

活動資訊

糕講堂|《家庭劇本》:父權如何扭曲我們的三觀?
時間:11/9 14:00-16:00(13:30開放進場)
地點:鄭南榕基金會(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11號3樓)
內容:演講和討論 辦理:本活動由哲學哲學雞蛋糕、臺灣東販鄭南榕基金會合辦

在這個講座裡,我們會:
+稍微介紹《家庭劇本》及其前作《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提供一個好懂的框架來讓你理解和說明父權。
+提供一些說明父權時好用的案例。

講者

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画哲學》、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以及用哲學思索電玩的《電玩哲學》。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或取消活動內容的權利*

報名

本活動網路報名,現場繳費,請填妥報名表並收到確認信,才算是完成報名喔!

你有兩種票可以選:

  • 600元,進場聽演講,得到小講義和《家庭劇本》一本
  • 350元,進場聽演講,得到小講義

9.30.2024

10/6 新書發表會|電玩有獨特的藝術深度嗎?

這是《電玩哲學》的新書發表會,自己的發表會自己辦最讚了!

情節設計、人物塑造、故事表現與啟發,我們很容易理解小說和電影的各種深度所在,也很容易理解這些敘事性的深度可以呈現在有敘事元素的電玩裡。然而,除了跟其他藝術類型共享的這些深度種類之外,電玩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深度嗎?有哪些藝術價值,只有電玩能提供?在這場講座裡,朱家安將提供幾個可能的答案,並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活動資訊

電玩有獨特的藝術深度嗎?
時間:10/6 16:00-18:00(15:30開放進場)
地點:與點堂(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1樓)

講者

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画哲學》、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以及用哲學思索電玩的《電玩哲學》。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或取消活動內容的權利*

報名

本活動網路報名,現場繳費,請填妥報名表並收到確認信,才算是完成報名喔!

你有兩種票可以選:

  • 350元,進場聽演講
  • 700元,進場聽演講,得到《電玩哲學》一本

9.24.2024

《電玩哲學》賣出韓文版權!

我今年出版了新書《電玩哲學》,用哲學討論電玩,買書請按我!

這個寫作體驗很奇妙,我從哲學研究所畢業,玩了好幾年的電玩,才逐漸意識到電玩裡面有很多哲學題目,包括:

跟電玩有關的哲學問題:
+什麼是遊戲?
+什麼是電玩?電玩跟傳統非電子遊戲有什麼不同?
+電玩是虛假的嗎?在什麼意義上是?
+電玩有「正確」的玩法嗎?
+電玩是一種藝術類型嗎?
+跟其他藝術類型相比,電玩有獨特的深度嗎?如何衡量?

能用哲學工具處理的電玩概念:
+什麼是後設遊戲?
+什麼是平衡性?為什麼追求平衡不只是追求公平?
+什麼是開放世界?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公式化」開放世界?
+什麼是魂系遊戲?

跟電玩有關的價值問題:
+玩電玩是浪費時間嗎?什麼是浪費時間?
+電玩什麼時候算是不恰當地操弄玩家?
+電玩當中的暴力有問題嗎?
+電玩當中的性有問題?
+電玩需要講求政治正確嗎?

這本書的出版策略也很特別,它的電子書版本在今年六月上市,紙書十月才出,是國內少數有「電子書獨佔期」的書。逗點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說「我們電子書先衝一波,然後再推紙書」。

出版這事情我不懂,但《電玩哲學》的紙書都還沒出版,韓國出版社就來把韓文版權買走了,逗點出版社跟負責本書國際版權的光磊國際版權真的是有夠厲害!

接下來會有一連串的《電玩哲學》發表會和課程,再跟大家分享!

9.13.2024

與點堂|心靈哲學

 

話語為什麼能傳達意義?古早的哲學家洛克提出了「心靈事物理論」,認為一句話的意義來自說話者心裡的概念(心靈事物)。
 
這理論很符合直覺和常識,當我說出一句話或寫下一串字,我想表達的難道不是說和寫時心中所想嗎?
 
不過它後來也被找出一些問題。
 
例如,我的心中概念應該比我的文字更難傳遞給你吧,我們又不會心電感應。
 
如此一來,要說明文字為什麼有傳遞意義的功能,訴諸心中概念,顯然不是好選擇。
 
心靈事物理論的另一問題是,這理論主張(或至少強烈的暗示):若一句話讓你心裡出現了說話者想要傳達的心靈事物,那就代表你聽懂說話者的意思,
 
然而,若一句話真的能讓我的心裡出現說話者想要傳達的心靈事物,但這完全是出於巧合,那這還能算是聽懂嗎?
 
接下來在與點堂的《心靈哲學》課程,會以這些和心靈有一點關係的哲學問題開場,讓大家了解心靈這東西特別的地方。
 
課程詳情請見:

5.29.2024

6/15 糕講堂|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

糕講堂是哲學哲學雞蛋糕主辦的哲學講座,我們介紹有趣的哲學問題並促發思考,讓沒有哲學背景的人也能享受哲學的樂趣。

這次我們來聊聊電玩裡的自由問題:玩電玩的你,是自由的嗎?

許多玩家會用「自由」描述打電玩的感受,電玩讓我們暫時放下真實生活的種種煩躁壓力,進入無拘束的世界。

然而真是這樣嗎?

依照常見的分析,電玩是一種遊戲,讓玩家藉由「規則限制的手段」去追求「規則指定的獲勝目標」,藉此取樂。

背負這麼多限制,為什麼玩家依然會認為打電玩自由呢?這是這場講座想討論的第一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朱家安會引用哲學家Isaiah Berlin的「積極自由╱消極自由」區分,提出一個分析來解消上述困惑。

這場講座的第二部分,跟我們這次推薦的讀物特別有關。

在《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裡,遊戲開發者Adrian Hon討論近年來的「遊戲化」風潮,並指出當中的問題所在。

當我們把某個活動遊戲化,代表我們添加遊戲要素(計分、獎勵、進度指示等等)來從事這活動的人增加動機。照Adrian Hon的看法,在資本主義社會,遊戲化已經被廣泛利用來操弄員工,讓人願意配合其實不見得合理的工作要求。

另一邊,在我們玩家更在乎的方向,Adrian Hon也討論「遊戲的遊戲化」。

簡單說,如果遊戲本身夠好玩,就不需要遊戲化,不需要藉由額外的計分、獎勵、進度指示來鼓勵玩家繼續遊玩。但遊戲的遊戲化依然是常態,不但在幾乎所有手遊上都可以見到,連PS5都有通用的「獎盃」系統。

在這個部分,我們特別邀請了資深玩家田中ㄈ子來跟大家分享。ㄈ子是法律出身,曾在遊戲業任職,處理法規執行和消費爭議,熟稔手遊操弄玩家的各種把戲。ㄈ子的報告將協助我們理解遊戲如何使用各種心理機制去影響玩家,進而更能掌握自己的遊玩。

活動資訊

糕講堂|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
時間:6/15 14:00-16:00(13:30開放進場)
地點:鄭南榕基金會(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11號3樓)
內容:演講和討論 辦理:本活動由哲學哲學雞蛋糕、麥田出版社鄭南榕基金會合辦

在這個講座裡,我們會:
+說明「我們玩遊戲自由嗎?」是個怎樣的哲學問題。
+介紹一個「積極╱消極自由」的框架來回答這個問題。
+羅列整理電玩操弄玩家的各種手段。

講者

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画哲學》、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以及用哲學思索電玩的《電玩哲學》。

田中ㄈ子|先玩過網路遊戲才學會寫字,長大後誤打誤撞從科法所畢業,並路過線上遊戲消費者保護工作。著有分析女性玩家處境的文章〈傳說中的黃金鄉:電玩的女性市場〉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或取消活動內容的權利*

報名

本活動網路報名,現場繳費,請填妥報名表並收到確認信,才算是完成報名喔!

你有兩種票可以選:

2.15.2024

3/2 糕講堂|智慧妻子:AI是女的,因為AI是男人的?

糕講堂是哲學哲學雞蛋糕主辦的哲學講座,我們介紹有趣的哲學問題並促發思考,讓沒有哲學背景的人也能享受哲學的樂趣。

你手機裡有AI語音助理嗎?他是什麼性別?

這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為什麼AI還會有性別?不過意外的是答案相當明確:如果你沒有特地改變設定,那不管是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還是Google的同名AI,他們的原廠設定多半是女生的聲音,並且也會被使用者當成女生來對待。

AI就是AI,還有被當成什麼性別對待的差別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年引進斯特蘭格斯(Yolande Strengers)和甘迺迪(Jenny Kennedy)的《智慧妻子》,由柯昀青翻譯。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各種環繞在AI生活周遭,跟性別有關的議題。

例如,如果使用者把AI當成女生,那他性騷擾和意淫AI的頻率會大幅增加。2014年,微軟推出數位助理蔻塔娜之後,意外的發現她收到最多的詢問並不是關於使用者的生活問題,而是關於這個AI助理的性生活(或許這些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應該要想到蔻塔娜的供應商隨時都在監聽)。

有項研究分析Youtube上面展示各種有社交能力的機器人的影片,並且發現若社交機器人展現出女性形象,那下方留言當中,性化和物化的留言比例就會增加,顯然如果人們看不出機器人的性別,就會傾向於關注它的原理、結構和能力,但當人們發現可以把眼前的機器人理解成女生,討論的焦點就會變成「可以幹它嗎?」。

記得微軟的聊天AI Tay嗎?她上線不到一天就被緊急下架,因為推特上的人在幾小時內教會她說各種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話,以及自我意淫的話。想想看,若Tay當初以男生形象呈現,而不是少女形象呈現,網友可能依然會試圖教他歧視黑人和猶太人,但應該不會試圖要他說「爹地快來幹我的機器人小穴」。

面對不了解你的母語的人,常見的找樂子手段是教他一些不得體的話並騙他說出來,這是為什麼交到外國朋友之後學的頭幾句話當中常常有髒話。髒話通常是用來污辱人,但教人髒話並騙他說出來並不是在污辱這個人,不過,當男生教女性AI說出自我性愛化的言論,若不把這理解成性騷擾和意淫,可能無法說明為什麼只要AI以男生形象呈現,這些人類男生就忽然失去這方面的興趣。

當人把AI打造成女性形象,當AI的性別會改變人的行動,這代表些什麼?我們可以如何想像未來的AI?在這次糕講堂,我們要一起來想想這些問題。

活動資訊

糕講堂|智慧妻子:AI是女的,因為AI是男人的?
時間:3/2 14:00-16:00(13:30開放進場)
地點:鄭南榕基金會(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11號3樓)
內容:演講和討論 辦理:本活動由哲學哲學雞蛋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鄭南榕基金會合辦

在這個講座裡,我會:
+介紹《智慧妻子》裡有啟發性的性別案例和議題
+邀請大家討論相關的哲學問題,例如說,性騷擾機器人ok嗎?
+趁機討論其他好玩的周邊問題,例如說,為什麼機器人要做成人型?

講者

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画哲學》、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以及大家都能上手的寫作書《作文超進化》。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或取消活動內容的權利*

報名

本活動網路報名,現場繳費,請填妥報名表並收到確認信,才算是完成報名喔!

你有兩種票可以選:

  • 800元,進場聽演講,得到小講義和《智慧妻子》一本
  • 350元,進場聽演講,得到小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