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2021

厭女、改良式定義、詮釋的不正義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128頁的註,記錄了一個「改良性定義」受到辭典編輯認可,「詮釋的不正義」再退一城的時刻。

Manne 《不只是厭女》讓我們有更清楚的概念可以用來理解、思考和討論社會議題。這本書作為原創學術著作,寫作清楚有條理且說明完整,沒有哲學背景也能讀,在 2019 年得到美國哲學學會的哲學書大獎。

厭女

哲學家 Manne 最有名的洞見在於他替「厭女情結」建構了一個有別於「歧視女性」的定義,照此定義,厭女和(對女性的)歧視是功能不同的戰友,像天狼星和魚匠人:

  1. 1)給定某些壓迫女性的社會習慣或安排,像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的性體驗和子宮要留給為未來丈夫、女生要懂得拒絕不能讓男生誤會但又要給追求者留面子之類。
  2. 2) #歧視 負責為這些舉措提供「合理化」說法,例如男女天生不同、各有天職。
  3. 3) #厭女 負責攻擊想要顛覆這些舉措的女性,例如譴責受害者、言語霸凌、性騷擾之類。

許多人把厭女理解成「討厭、仇恨女性」,然而在 Manne 的定義下,一個有厭女氛圍的社會,不見得有很多人討厭、仇恨女性。厭女氛圍對你做的事情並不是讓你討厭和仇恨女性,而是讓你不知不覺協助勸退那些想要改變社會現況的女性。例如說,我相信有些說出「你要結紮喔?要不要再想想?你未來老公會不會不接受?」這種話的話,以及在網路各種留言區留「台女不意外」、「好了啦洗碗機」的人,並不真的全面討厭和仇恨女性。這些人應該都有親近甚至相愛的女性親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受到社會價值觀影響,成為一個有鞏固父權效果的人。

改良型定義

對一些人來說, Manne 對「厭女」的分析可能不是很直覺,但這是好用的分析,能協助我們診斷眼前的社會現象是否厭女,同時如圖片裡的《麥考瑞字典》編輯巴特勒所說,已經符合許多人的用法。Manne 引用哲學家 Sally Haslanger 的「改良性(ameliorative)計畫」來說明這種分析:

有時候哲學家分析概念,並不是要替為概念找到「符合最多人直覺」的定義,而是要開發能實現此概念存在的目的、讓此概念變得好用的定義。

「蛤,所以哲學家就可以亂發明概念嗎?」

這樣說並不公平,因為發明新概念是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我們需要語言的協助才能自己思考、跟別人合作思考,可以說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人類有足夠豐富的概念可以讓我們認識世界、彼此和自身。

詮釋的不正義

若我沒搞錯,以下這些概念在中文世界普及的年齡都不到五十歲,但你可以想像在它們尚未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我們在相異的議題上有多落後和不便:

情緒勒索、霸凌、體罰、家暴、性騷擾、轉型正義

「性騷擾」這詞應該來自英文,美國女性在60年代把「sexual harrasment」湊出來,用以說明那些還不算是性侵但依然不ok的行為。在這詞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當然早已存在性騷擾,只是當時因為沒有相應概念,受害人甚至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的不舒服和困境,罔論求助。

因為整個社會缺乏特定概念,讓特定族群陷入不正義的困境,哲學家 Miranda Flicker 把這種情況叫做「詮釋的不正義」(hermeneutical injustice)。女性主義者用和「性別歧視」不同的方式使用「厭女」這個詞,而 Manne 注意到這件事,並用哲學工具把這些談論方向背後最重要的診斷給分析出來。Manne 的分析不只本身具體明確容易使用,也能往外契合其他已經發展出來的概念如父權、歧視、物化。這不但是社會逼退詮釋不正義的一刻,也是哲學對一般人更具意義的一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