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2008

語意的固定作為文言文的優勢

朋友談起他的老師提供的,文言文的優勢。

根據該教授,白話文的語意會隨著新用法的創造以及舊用法的退伍而變動,這樣的變動在不同世代之前造成了閱讀障礙,例如說,魯迅和胡適的文章讓我們覺得吃力,因為他們使用了一些現在不再流通的詞。而同樣的問題並不存在在文言文裡,文言文的語意是固定的。教授認為,這樣的語意固定會帶來一些優勢,例如說,現代人用文言文著述的作品,比起用白話文著述的作品,在幾百年之後,會能夠比較輕易地被解讀。所以,教授宣稱,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思想更容易被後人吸收,最好使用文言文來寫作。

我相信這個主張完全沒道理︰

  1. 憑什麼相信幾百年之後的中文使用者會覺得文言文比「幾百年前的白話文」容易讀?
  2. 為什麼文言文的語意是固定的?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民國建立之後文言文的語意就不再變動,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在用它。然而,民國之前呢?怎麼可能有一個語言的語意兩千年來被持續使用卻完全沒有變化、沒有新詞加入也沒有舊詞消失?這用膝蓋想也知道太扯了,如果語意固定,西方來的野蠻人使者要怎麼把那些從來沒有任何中國人見過的珍禽異寶的名字用中文介紹給皇帝啊?退一步來說,如果文言文真的在兩千年來完全沒有變化,我能想到的可能解釋有幾個︰

    1. 古代會讀寫文言文的人只有一小撮,而那一小撮人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背誦古書準備考試,所以基本上他們沒有文化創造力,沒有辦法創造新詞,而因為所有的古文都在題庫裡,所以也沒有舊詞會被淘汰。
    2. 古人的生活方式在文言文創造之後就沒什麼變動了,所以沒有機會使用新詞彙。


    不管在哪一個解釋底下,語意的固定都來自於文化豐富性的停滯,或者使用文字的人和豐富文化之間的代溝。換句話說,語意的固定不是來自於「語言的表達力夠強,不需要隨著世界的變化更新」而是來自於要嘛世界沒有變化,要嘛語言根本不打算跟上變動中的世界。不管是基於哪一種原因,文言文的語意停滯都不反應表達力上的優勢,也不會使得它,比起變動中的白話文,更適用於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而就算文言文在兩千年來的確有所變動,它也不擁有論者所宣稱的那種優勢,因為實際上它已經停滯了,它留在清末民初,而我們邁向web 2.0。

    或許論者會不死心繼續辯駁︰「文言文不需要停滯啊,我們可以依照世界的需要加入新詞和新用法!」

    靠北,你當初不就是因為文言文不會加入新詞和新用法而宣稱它可以解決白話文的世代閱讀障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