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0

幸福購買力

概要:一份工作的收入無法單獨決定你為了爭取這份工作付出的心血是否值得,因為收入能帶給你多少福祉,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因此,要是某個科系的訓練能培養知足的人生觀和有趣又便宜的嗜好,就算這個科系的出路沒有其它科系好,它訓練出來的學生也不見得平均而言比較不幸福。除了校系畢業生的平均收入之外,我認為我們也應該弄個方法知道校系畢業生的平均幸福購買力,如此一來,考生在選擇校系時,才有比較完整的參考資訊。

(我在這篇文章前面加上這段概要,因為我寫完文章之後發現我在一些很顯而易見的論述上花了很多篇幅,對於一些讀者而言,這些篇幅可能不必要。因此,我把文章重點整理在這第一個段落,讓你們可以決定是否要繼續讀下去。可以的話請告訴我你對這種作法的看法:它有沒有幫助?它是否必要?你是否同意我在大部分文章前加上概要?)


除了興趣和花費之外,考生最常用來衡量是否要進入一個大學校系的指標,我相信,就是這個校系的文憑能讓自己賺多少錢。在一些(很多!)情況下,這個指標甚至凌駕興趣以及自主性(當學生是基於師長的期待或權力脅迫做出選擇的時候)。

平心而論,我同意能賺多少錢是人在選擇人生道路時的重要參考,因為在這個分工的時代,通貨真的可以換到很多東西。然而,我並不認為能賺多少錢是人在選擇大學校系時唯一的重要參考,我甚至不認為那足以成為一個支持你選擇某個或某些校系的理由。

錢並不是越多越好,除非你是為錢而賺錢的人,否則錢能夠為你買到的幸福會隨邊際效應遞減,最後甚至可能使得你為了賺錢而在學位和社會中的投資成為不划算的(即:與其過去花這麼多心力讓自己現在可以賺到這麼多錢,在仔細思量之後,你會寧可過去花少一點心思,讓自己現在賺到雖然少一點但足夠使用的錢)。

換句話說,對於即將做出人生抉擇的你來說,如果錢足以成為你的考慮因素,那是因為錢能幫你買到想要的東西,增加福祉。當付出額外份量的努力賺了錢,但是這些多出來的錢卻無法帶來相應份量的福祉,你就賠了。所以,在任何人將能賺多少錢當成衡量人生選項的資料時,他都必須考慮一個問題:要達到自己想要的福祉,或者幸福人生,需要多少錢。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不切實際,因為它幾乎不可能回答:誰有辦法真的算出來,二十年之後讓自己滿意的生活需要多少錢,而哪些校系讓你真的賺到這些錢的期望值又是多少?

我同意這個批評,然而我認為這並不代表這個問題在我們討論的議題上毫無意義,因為這個問題提醒我們錢要放在增加人生福祉的脈絡中理解才有意義,而當我們考慮多少錢能夠增加多少福祉,我們就會想到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個固定數目的錢能帶給一個人多大的幸福,取決於這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換句話說,要增加福祉,賺錢不是唯一方法,另一個你可以做的事情是改變價值觀或生活態度。當然,這並不是建議你節儉和清心寡慾,而是在提醒你:有很多嗜好和生活風格其實比你印象中還要有趣,而且它們都很省錢。

在學術和藝文圈裡有很多人的主張其實標榜這種想法,只不過他們更激進。他們不會說研究文學、哲學跟買遊艇、上酒店狂歡一樣有趣,而且更省錢,他們說的是前者比後者更有深度和智慧,要是你選擇後者而非前者,你是沒品味和深度的笨蛋

我強烈懷疑這種想法其實源自於賺得沒比別人多的自卑,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學系的訓練確實有助於培養物質需求不高的價值觀,例如哲學系和文學系。這些系的畢業生賺的錢平均而言不會比別人多,但我相信,給定相同的收入,這些系的學生可以活得比別人開心,因為他們對幸福的購買力比較強。

對於一個在意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的人來說,大學的訓練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它一大部分決定了你以後能賺多少錢,而且是因為它形塑你的價值觀,而你的價值觀決定你能用固定金額的錢換取多少幸福。

在系所出路獨享大部分社會注意力的時候,我認為我們應該也要想辦法知道各種系所培養的學生購買幸福的能力如何。這或許可以藉由對畢業生做的追蹤調查來達成:知道這些人的收入和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滿意度之後,我們就可以計算,哪個系的學生最善於將錢變成幸福。不知道幸福的購買力,你就不知道自己賺的錢可以買到多少快樂,因此,如果你認為出路是選擇大學校系的重要考量,你也應該對這些校系培養的幸福的購買力給予同等份量的關注。

12 則留言:

  1. (對於一個在意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的人來說,大學的訓練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它一大部分決定了你以後能賺多少錢,而且是因為它形塑你的價值觀,而你的價值觀決定你能用固定金額的錢換取多少幸福。)
    也許以後可以考慮改行當勵志作家。

    回覆刪除
  2. 文學及人文學科或許有一定的影響,但像物理、資工、土木、分析哲學…我懷疑它們對價值觀有多少形塑效果……

    回覆刪除
  3. 嗯啊
    我很相信自然學科的研究者或是分析哲學的研究者面對事物時,抱持的懷疑性跟一般人一樣多,或是願意理性面對生活議題的意願與一般人相同的智障言論是真的。

    回覆刪除
  4. "要增加福祉,賺錢不是唯一方法,另一個你可以做的事情是改變價值觀或生活態度。當然,這並不是建議你節儉和清心寡慾,而是在提醒你:有很多嗜好和生活風格其實比你印象中還要有趣,而且它們都很省錢。"

    這是一種變相地節流嗎?

    要建議人們改變價值觀,去嘗試較為省錢(但不必然有趣)的嗜好
    這似乎取決於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先天的個性
    我懷疑現在的大學教育能對這一方面有多少貢獻
    雖然將幸福的價值觀和購買力作連結是個新穎的發想
    但我不看好它的可行性

    回覆刪除
  5. 3F:

    以現今培養「訓練有素的狗」的大學教育性質來看,就算自然學科的學者在面對某些事物所抱持的懷疑性和一般人不同,恐怕也只限於和專業相關的少數事物。

    主修物理、資工、土木或分析哲學,對於培養人生觀、培養嗜好、形塑價值觀有哪些明顯效果?我們又有什麼好理由相信,主修自然學科的人面對一般生活議題會有異於其他人的見解?我想這不是說了就算,你需要提出更多論證。

    我同意「幸福購買力」比「賺多少錢」更適合作為決定未來人生方向的指標;但我不認為大學教育(除了少數人文、社會相關科系)對這有多大影響。

    回覆刪除
  6. 除了幸福的「價值」以外,不同行業換取等值通貨所需要花費的心力是否也應該納入考量?

    根據不同行業的供給和需求,某些行業或許可以用比較少的心力,換取到與其他行業相同的報酬。

    回覆刪除
  7. >>恐怕也只限於和專業相關的少數事物。
    吃大便。

    回覆刪除
  8. 聽過一句話:
    幸福不在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的小舅子有沒有賺的比你多。

    回覆刪除
  9. 整個論點其實建構在一個挺重要的假設, 哪就是當 "考生最常用來衡量是否要進入一個大學校系...換句話說,對於即將做出人生抉擇的你來說..."敘述中那個做決策的人, 以及需要被說服的人, 是考生本人. 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 那其實能夠突破這迷思, 還是在於那些幫忙做決定的人 (如:家長). 另一種做法是鼓勵考生能自己做決定, 追求適合自己的幸福. 至於考生個人定義的幸福是快樂還是金錢, 終歸是人各有志, 不需給標準...

    回覆刪除
  10. 大概沒人會鳥你這篇文章吧

    我非常能理解你要說的

    至少等我賺了大錢之後,我就會身體力行幸福購買力

    回覆刪除
  11. 「用盡可能少的金錢購買盡可能多的幸福」這一直是我所希望的。
    我也認同選擇幸福的能力跟成長的過程有關,但不見得與科系有很大的關聯。

    但以現實來講,未來的薪水恐怕不是只用來購買自己的幸福。
    自己的薪水很可能除了自己之外,還得幫忙購買父母、親人、愛人…整個家庭的幸福,
    雖然自己的幸福能力或許可以培養,但其他人恐怕不太能干涉…
    因此盡可能多的薪水恐怕還是需要的,除非未來打算當個獨居老人。

    回覆刪除
  12. 與其調查哲學系學生的幸福指數,不如調查財星500大企業ceo中有多少人受易於哲學知識,使他更幸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