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2012

英文名字的文化歸因

這篇文章討論為什麼我們這些台灣人會習慣幫自己取英文名字。作者Turvey列舉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並指出這些原因都不充分:
「看完這一長串的原因,雖然說,看起來頗有道理,但在西方友人和老公的詰問下,我開始覺得連自己都不容易被說服。畢竟,比中文名字更難發音的東歐人、印度人或義大利人等等,他們並沒有因此選擇英文名字,更何況很多人並沒有機會結識外國友人;日本人也很國際化,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用自己的日文原名;至於匿名性,這一點也不太站得住腳,難道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會不重視個人隱私嗎?...」
最後,Turvey主張這是一種有負面意義的文化現象:
「很明顯的,它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1
這份主張很大膽,但我認為Turvey犯了兩個錯誤:她不合理地使用消去法來做推論,並且偷渡價值判斷。這兩個錯誤各自獨立來看,都足以讓我們有理由不接受Turvey的推論。


誤用消去法
Turvey的主要論點是:關於台灣人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有很多可能的解釋,但這些解釋都不充分,所以台灣人習慣多取一個英文名字,是「西方文化主宰下的自我遺棄」。

記得你學生時代怎麼處理自己不太確定的考試選擇題嗎?Turvey在這裡用的是一樣的策略,消去法:可能的解釋有很多,但要是這些解釋絕大多數都不令人滿意,剩下的那個就是答案。

然而,在這裡你不能用這種單純消去法來處理問題。

首先,英文名字現象的問題可能不是單選題,而是複選題。就算那些解釋各自都無法充分說明Turvey關心的現象,這也不代表當它們統統加起來,解釋力還是一樣爛。文化研究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不但可能原因有很多,而且不同原因可以同時成立,你不能因為某個原因「獨自看來」解釋力不充分,就把它捨去。

再來,你不能用消去法討論文化現象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就算某個答案無法被消去,這也很可能不是因為它比較有機會為真,而是倒過來:因為它的敘述太模糊、因果關係不明顯,所以很難找到反例。你很容易發現對有些人來說「讓外國人比較好發音」無法成為他們取英文名字的理由,因為他們沒有外國朋友(so sad!)。這很直接了當,因為我們都很了解「你需要有一個稱呼讓你的朋友使用」、「許多外國人有中文發音困難」、「如果你沒有外國人當朋友,就不需要為了讓外國朋友方便稱呼你而取外國名字」這些人際和語言學上的單純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然而,考慮「在西方文化主宰之下,我們自我遺棄,因此習慣取英文名字」這個解釋,其中哪個部份是你覺得自己有掌握到可以像上面那樣輕易辨別真假的?作者對「發音困難說」的反駁很合邏輯、很清楚,但是一旦討論到「主宰╱遺棄說」,檢驗判準就整個換了,好像這樣一個龐大又可怕的現象用三行就可以談完,甚至不需要交代西方文化是如何主宰我們、什麼是自我遺棄、這兩個東西是如何像為了體貼外國好友那樣地使得台灣人開始為自己取英文名字。我想,「主宰╱遺棄說」 之所以在消去法中殘存,不見得是因為它比較有道理,而很可能是因為它實在是太模糊又無所不包。然而,在討論社會現象的成因時,敘述的模糊自然不會是優點,更罔論拿來辯護什麼。

最後,Turvey不該用消去法來處理這個問題的第三個理由,在於她青睞的那個解釋所描述的現象需要的舉證和支持遠超過其它解釋。台灣算是國際化、很多外國人中文發音爛得要命、取綽號有助匿名、比較親切…在Turvey寫文章之前,這些現象我們早就發現了,因此當我們要討論這些現象是不是台灣人習慣取英文名字的原因,我們只需要研究這些現象和英文名字風潮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需要再次確認這些現象到底存不存在。然而,Turvey支持的「主宰╱遺棄說」,跟前面那些缺乏深度的表面現象並不相同,文化主宰和自我遺棄的存在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充分證據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把文化主宰和自我遺棄跟其它已經被確認存在的現象一視同仁、一起用消去法判定,這在方法論上是錯的。由此觀之,Turvey的論證基本上類似於:
「你看,這禮物不是我送的,也不是你媽送的,我們家的狗大毛也不可能送你禮物,所以,這一定是聖誕老人送的啊!」

偷渡價值判斷
除了誤用消去法之外,原文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偷渡價值判斷。

作者在本文和回應中不斷使用台灣人和其它非英語族群的比較,用來說明她為什麼某些說法不能充分解釋台灣人的英文名字流行:你可能覺得台灣比較國際化,或者中文名字很難發音,或者英文名字有助於匿名保護隱私,所以台灣人才習慣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但是,日本也很國際化,義大利名字也很難念,而全世界都有隱私問題,為什麼這些國家都不流行取英文名字來應對?顯然事情並非如此無辜,這一定跟國際角力有關!

然而,就算這跟國際角力有關,也不見得是件只有負面意義的事情。全球化的時代有全球化的交際問題,許多人必須面對一堆外國人,然後記住他們的名字。事實:英文是國際語言,國際溝通上的首選。作者認為台灣人取英文名字是自我遺棄,而日本人的狀況則好一點,至少他們沒有背叛自己的名字。但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們該假定日本人的「文化自尊指數」是一般標準水平,而台灣比日本更遷就外國人,因此算是自我遺棄?為什麼作者不把台灣人的表現當成一般標準,然後批評日本人和義大利人是太自大,不願意給人方便?

當然,若我們要談文化表現的價值,這些論點都還有討論空間,我也不能現在就斷定作者的假定一定不會對。然而,Turvey毫不為意地做這種假定,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在討論英文名字的文化問題時,心裡已經預設了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

我並不主張Turvey抱怨的英文名字現象是無辜的,跟文化主宰和自我遺棄(不管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無關。但我相信Turvey的不正當推論和價值預設使得她的論述沒有辦法合理地支持她的結論。


文化研究的健康態度
我在讀原文時心裡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除了Turvey青睞的那個答案之外,其它的答案看起來都這麼沒有人文深度?連「方便登入網路帳號」這種柴米油鹽的選項都跑出來了是怎麼回事?後來我才驚覺這就是作者的陰謀。

我們在討論文化現象時,有時會有一種傾向,認為所有文化現象背後都有深層意義和成因。在這種傾向之下,我們甚至可以從雞毛蒜皮的小事觀察出一個民族的被主宰。在這種傾向之下,我們不情願相信這些文化現象是偶然的,或只是出於許多瑣碎沒有深度的無聊成因。然而,當你發現自己有這種傾向,你必須想想這件事:你是誠懇地想要討論眼前文化現象的原因,還是只是想要藉這些討論來推廣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或陰謀論?

當然,文化現象背後有可能真的躲了霸權和壓迫,但理想上這應該要是你盡量持平觀察之後發現的結論,而不是你的預設。每個人都有政治和道德立場,你很難排除,甚至很難發現你的政治和道德立場偷偷地促使你做出有瑕疵的判斷,例如像前面說的,給予自己青睞的解釋特別寬鬆的檢驗。當我們做文化歸因推論,必須非常小心,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的研究是在揭露意識形態對人的主宰,但其實它揭露的,是你的意識形態對你的理性的主宰。

如果有一個對海外華人抱持偏見的文化研究偏執狂看到Turvey的文章,他可能會這樣說:
『哇喔,看看這篇玩意。幾乎在所有有機會使用英文加註的地方都用了英文加註,在所有有機會補充作者西方交際和英國生活的地方都不忘如是補充。但是,就文章脈絡,這些加註和補充並非總是必要的(換句話說,我想不到什麼說法可以充分解釋她為什麼這樣做),所以她做這些加註和補充,是基於「身為旅居英國的黃種人,對於西方文化自卑,但對於我們這些比起她離西方文化更遠的讀者卻又相對自傲」的心態,想要跟我們炫耀。你看看她最後花了這麼多篇幅談外國人在網路上是怎麼嘲笑取了不恰當英文名字的台灣人,當做台灣人不要取英文名字的理由,但她自己不就叫「Turvey」嗎?這根本不是在鼓吹不要取英文名字,Turvey真正想說的是:「拜託,我留學海外,又嫁給英國人,我取英文名字也就算了,你們這些窩在台灣的台灣人英文這麼爛,不要出來丟臉好不好!」』
然而,這種揣測除了沒禮貌之外也沒道理,甚至你可能覺得,這傢伙其實對作者的行文習慣成因根本沒興趣,他只是在找藉口臭罵Turvey。Turvey如此行文有可能只是她習慣、她最近對文化差異剛好特別感興趣、或者她之所以被邀請到EtToday寫文章,就是因為她多元文化的背景,因此她自覺應該在文章中補充一些相關訊息…當然,我列舉的這些解釋一點人文深度也沒有,並且和文化的霸權、主宰、自傲和自卑都扯不上關係,然而,你本來就不該假定人們的行為背後總是有壓迫和陰謀。


Notes:

*1. 你可能注意到,在我引用的Turvey這段文字當中,她其實並沒有斬釘截鐵地明說西方文化主宰「造成」了台灣人的英文名字現象,依照她的用詞,只要她願意,隨時可以澄清說她只是在表達兩個現象之間有時間上的關聯,沒有打算主張因果關係。就像她事實上也有餘地澄清說她那兩句關於自我遺棄和自我厭惡的問句真的只是純粹在問問題而已,並不是設問法,因此她也沒有主張台灣人的英文名字現象是出於自我遺棄和自我厭惡。然而,如果Turvey為了規避攻擊把自己的論述變得那麼,這份論述就無法支持她在文章中的其它地方關於文化認同的呼籲。

32 則留言:

  1. 討論社會、文化、歷史議題時,很多主張本來就無法面面俱到,常會訴諸心證(也就是大多人認為對,讀者認為對就是對)。

    一般來說,反駁Turvey論點的最好方法不是一堆漫無邊際的分析,而是提出一個比他更有說服力的論點。

    回覆刪除
  2. 我喜歡「方便登入網路帳號」這個柴米油鹽的選項。

    回覆刪除
  3. 我最近剛好聽了一場Alain Badiou的講座,他談及語言問題時,認為「concept」一開始確實會被語言所影響,每種不同的語言其用字和用法所產生的描述既會與文化連結,又會左右我們形構出的世界觀樣貌,進而影響哲學的思考型態。但終究重點是在於「concept」而非語言,所以一來我們可以、也應該跳脫出語言的侷限去追求「concept」;二來每種語言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載體彼此間都會有溝通性,也正因如此,「concept」是可以世界化並被普世地理解的。就算當中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障礙,我們也會透過新詞的創造和語言的再造來解決之,使「concept」不被語言的宰制與疏忽而邊緣化。

    不曉得這樣的見解是否有回應到1樓phantoms的想法。我是認為此一見解挺不錯的,而且還和Turvey的部份觀點有著對立性。它點破了Turvey考慮不周的地方,而且似乎能更宏觀地面對Turvey所提到的問題。

    各位有什麼想法呢?

    回覆刪除
  4. 但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們該假定日本人的「文化自尊指數」是一般標準水平,而台灣比日本更遷就外國人,因此算是自我遺棄?為什麼作者不把台灣人的表現當成一般標準,然後批評日本人和義大利人是太自大,不願意給人方便?

    這段妙,台灣文化多元是事實。Turvey舉日本當例子,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不國際化」,我一點都看不出來日本在文化上哪裡國際化了。

    變形金剛的票房比不上動畫劇場版,我想我的訊息應該沒錯....

    回覆刪除
  5. 被狼圍死的樵夫2012年6月7日 下午4:39

    相較於Turvey說西班牙、義大利的名字也很難發音,但我想他似乎忘了:中文有四聲的關係,而四聲對我們來說有著一個根本的決定性功能:辨義。而這正是印歐語系所缺乏的元素。

    舉例來說:

    Wang, Yi.

    到底是王一、王伊、王怡、王苡、王懿、汪彝,還是汪什麼的........太多了。

    同名同姓,或同音不同調,再加上中文名字轉成拼音之後,音節也比較短,這實在很容易失去辨義的功能。想像一下當老外用拼音點到自己的名字(沒有四聲腔調),能在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啊,他在叫我呢,」的,應該很難吧。

    題外話,我想這大概也是當年老共發現「漢字拉丁化」實在不可行的原因之一吧。

    回覆刪除
  6. 它確實點醒了我
    我因為這篇文章發現,我們台灣人大都偏愛吃西方食物
    連東南亞或南亞的食物我們都不屑一顧

    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的文化遺棄與自卑阿

    回覆刪除
  7. 為什麼我們對於外國食物那麼執著?人們對漢堡、薯條、義大利麵......等食物的嚮往完全非台灣或中國道地食物所能比擬的。我想這是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其中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請試想:今天有免費的一頓飯,你會想吃快炒,還是前往法國餐廳用餐?為什麼我們要讓西方人笑嘻嘻得賺我們的錢,然後我們面臨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我們確實對東方文化充滿自卑與厭惡,如同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以上都是我們所不幹的,因為我們都患了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我發這篇短文無異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該找回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別再對同為東方文化的文化,甚至自己的文化自卑了。

    我只能說:此篇文章完完全全地表露筆者面對他人嘲笑所表現出的惶恐與不安,甚至認同這樣的嘲笑,並將這種屈辱怪罪於沒有受到這種嘲笑的人們。話說,為什麼我們要與異國人共度終生?難道是因為外國的屌兒(奶兒)比較大嗎?

    回覆刪除
  8. ///為什麼我們對於外國食物那麼執著?人們對漢堡、薯條、義大利麵......等食物的嚮往完全非台灣或中國道地食物所能比擬的。我想這是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其中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

    閣下的論點弱爆了。

    ///請試想:今天有免費的一頓飯,你會想吃快炒,還是前往法國餐廳用餐?為什麼我們要讓西方人笑嘻嘻得賺我們的錢,然後我們面臨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法國菜跟肥胖、心血管疾病有必然關係嗎???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0541

    不如設想快炒用很多油關係還比較大呢!!!

    ///我們確實對東方文化充滿自卑與厭惡,如同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以上都是我們所不幹的,因為我們都患了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我發這篇短文無異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該找回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別再對同為東方文化的文化,甚至自己的文化自卑了。///

    的確,閣下的發言幻想『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體現了閣下對東方文化的自卑與厭惡。或者.....是.....出於.....驕傲與自滿???套上傳統『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視點,閣下偉大的大大大中華傳統確實瞧不起東南西北亞文化呀。

    ///我只能說:此篇文章完完全全地表露筆者面對他人嘲笑所表現出的惶恐與不安,甚至認同這樣的嘲笑,並將這種屈辱怪罪於沒有受到這種嘲笑的人們。///

    都已經是國際化的時代了,吃個西餐算什麼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那台東『知本』溫泉取個日式名字也算自我遺棄囉??!還惶恐與不安勒。

    ///話說,為什麼我們要與異國人共度終生?///

    哪天師大可麗餅師大夜市異國料理區都倒了你才高興。在此之前,逛個夜市又要被說成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囉。

    ///難道是因為外國的屌兒(奶兒)比較大嗎?///

    美感沒有國籍限制,有人喜歡大的有人喜歡小的,難道要閣下來管?

    回覆刪除
  9. 那麼認真地回反串文
    怎麼不認真地回Turvey原文呢=ˇ=?

    還是你想看這篇文章的完整版XD
    (還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是指高油高鹽如炸雞薯條等...)

    回覆刪除
  10. 我開始看前面就覺得她非常刻意忽視發音和拼寫習慣的問題,並且如同 Kris 所說的,多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有可能會結合成難以忽視的驅力。

    我有位老師說他留美的時候比較希望大家叫他 James,否則他就必須花很多時間教其他人正確發音,還無法避免其他人用怪腔怪調叫他。對於英美人士來說,即使是很難發音的歐洲名字,只要掌握大致的音節唸起來就不會差太多,對他們來說使用聲調的中文比較難。(見下面連結第8點,這是某位英語使用者的抱怨)

    http://pinyin.info/readings/texts/moser_zhongwen_traditional.html

    另一方面,使用西歐字母的人(或者母語有標準化方法對應西歐字母的人)比較沒有動機幫自己找個英文名字,他們會沿用原本的拼寫法,儘管和發音慣例和英文不盡然相同(例如 Edsger Dijkstra)。我個人的觀察,對岸比台灣更習慣拿拼音當作網域名稱或帳號名稱,因為他們已經有慣用的字母拼音法。

    換個角度想,假如今天日語是世界通行的強勢語言,我們會不會在學習日本文化時另外取個日本名字呢?

    回覆刪除
  11. 不好意思 我也覺得w9898775566閣下的舉例不好
    若是拿快炒跟法國料理比那就像是拿路邊攤跟鼎泰豐比是一樣的意思
    本身的水準跟價格上就不是一樣的東西 不可能會捨棄幾千塊的法國料理而選快299快炒吧
    另外飲食習慣跟個人喜好也有很大的關係 並不能說愛吃外國食物就不認同自家文化

    [我們確實對東方文化充滿自卑與厭惡,如同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以上都是我們所不幹的,因為我們都患了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

    另外這一段不好意思我可能慧根不足我實在不懂想表達的是什麼?
    我只感覺到你所厭惡那些奇怪的飲食文化 但是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普通地方飲食文化罷了
    就好像我們吃臭豆腐豬血糕一樣 所以吃臭豆腐豬血糕表達你認同傳統文化?
    這說法似乎有點太籠統了不是?

    回覆刪除
  12. 給Kris:抱歉直接貼文洗版...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04/52748.htm
    怎麼又是輔導室推薦的文章呢...還是說培養思考能力已經成為輔導室的職責了

    記得Kris Chu朱家安幾天前也曾經發了一篇文討論此問題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735.html
    不過我那時也只引了原文隨意看看就是了(畢竟太長了,網路文章眼睛痠)

    很不巧地今天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書面版,其作者於文中因自卑而顯得高傲的態度令人不免想發點聲,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以下文章:
    「為什麼我們對於外國食物那麼執著?人們對漢堡、薯條、義大利麵......等食物的嚮往完全非台灣或中國道地食物所能比擬的。我想這是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其中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請試想:今天有免費的一頓飯,你會想吃快炒,還是前往法國餐廳用餐?為什麼我們要讓西方人笑嘻嘻得賺我們的錢,然後我們面臨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我們確實對東方文化充滿自卑與厭惡,如同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以上都是我們所不幹的,因為我們都患了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我發這篇短文無異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該找回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別再對同為東方文化的文化,甚至自己的文化自卑了。」

    我想以輔導室的標準,這篇文章應該有很大的機會是可以給全校看的。

    以下進入正題:
    首先筆者提到「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雖然這看似是個疑問句,但從筆者文章的整個脈絡性及其以紅色強調,讓人難免認為這是個「詰問」。之後筆者又提到「為什麼很多外國人並不在乎他們的名字難不難唸,難不難記,而硬要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要去遷就他們呢?」

    我想這或許能用文化謙和(自創的詞)來解釋,至少以我去美國及美國學生來台交流的親身體認是這樣的。美國學校將我們當做「學生」、美國家庭將我當做「孩子」,但很不一樣地,我們將他們當做「客人」。如同美國老師們的授課並不因為我們的到訪而有所不同(甚至也沒要求我做自我介紹),但我們的課程卻因為他們的到訪而有所改變。(當然,你可以說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兩方的學生語言程度不同,但這完全與彼此對待的方式無關)

    回覆刪除
  13. 又,作者提出了許多詰問,但我認為只要秉持兩點原則就可以將作者的大多質疑消弭。
    原則一:喜好的選擇權。作者將喜好擺在常見回答八,並指出其根本似是而非。但基於作者並沒有論點支持其「似是而非」,故我還是將回答八當做重要回答之一。

    人就是有一種遵循自己喜好的本能。如同上面提及西方食物已取代了東方食物,但我相信人們大多選擇西方食物根本與所謂「自我厭惡」毫無干係,畢竟漢堡就是比饅頭來的有味道、奶茶就是比豆漿來的有甜味。而這就如取英文名一樣,那只是一種偏好,但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與否基本上是沒有關聯的。

    又,這也與名字的音節性有關,信不信由你,人們偏好較短的發音,舉例而言,外國與本國的髒話都簡潔有力,如幹、靠、耖,我們基本上很少聽到有人會特別說這麼一句「去你祖宗十八代生孩子沒屁眼」。又如同我們取綽號除非有特別意義如「懶大」,我們大多還是以「阿徐」、「老張」為主,而大多英文名的短音節剛好提供了我們一個較中文為方便的稱呼(我相信就算是義大利文化也會包含綽號文化)

    原則二:名字的本質性。作者舉了一個上海對話做例子,甚至於最後的六點立論中再再點出了台人亂取名字造成的笑話。可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對亞人來說,英名只是一個稱呼,而不具任何意義?」

    如同我們大多同意大多綽號,除非被稱呼者認為極度不雅。但這種極度不雅的情況,還得在我們熟悉其英名脈絡的前提下才可成立,然而在極多數情況下,我們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問題,畢竟英名只是提供一個簡易的稱呼方式罷了(例如我記得沒錯的話,John好像就是由廁所還馬桶衍生而來)

    接下來作者提出六項論點:
    1.不應該是名字的字被用來當名字用:咱很多美國學生是這麼取中文名字的:「鳥人」、「野人」、「蠟筆」。他們知道這些名詞的意思,但他們還是很樂意以此為名,畢竟so what?名字只是一種稱呼,由其以非正式名字(也就是本國名)而言,提供的也只是一種簡單方便友善的稱呼方式,一種個人喜好的選擇。
    2.把西方人的姓,拿來當名用:同上
    3.自己創造英文名字:筆者是這麼說的:「所謂一個英文名字是有它各自的來源,歷史和拼法的,如果不是照著它們的規則來運作的話,那只能說我們取的還是個中文名字」但這不是太好了,這證明了我們根本沒有自我遺棄或自我厭惡的「揚棄傳統文化後遺症」阿!?
    4.取的名字不符合自己的年紀:關於這點我只能說靠北,就算今天有個小孩叫蔡慧珠又怎樣?我們頂多莞爾,卻不會去「嘲笑」,筆者卻以「老公不時會瞄一下,然後就會問誰是Brian? Stanley? Gill? Doris?一聽到那是我朋友或我朋友孩子的名字時,便常常笑得人仰馬翻」而告訴我們應該停止取英文名字。我只能說,如果面對這樣的問題,不是去檢討一個人的教養,而是要求另一個人停止某些行為,豈不本末倒置?
    5.取了不雅的名字:「這通常發生在女孩子身上,在台灣很多女孩子以Candy、 Cherry、 Brandy等來命名,而這些名字在英語系國家裡,多半是妓女或鋼管女郎的名字」我們試想,如果今天妓女或鋼管女郎集體更改你的名字做為名字,你會因此而嫌棄這個「加重八字、極富正向含意、補運、象徵文化認同」的名字嗎?
    6.用非英語系國家人的名字或希臘羅馬神祇名當作是英文名字來使用:「既然說是為自己取英文名字,那把不是英文名字的名字當作名字使用自然就有點有待商榷,而把希臘羅馬神祇的名字拿來當自己的名字使用,老外多半覺得這個人可笑又驕傲得過火了」「如果一個老外走過來跟你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蔣介石,你會不會覺得皺起眉頭?如果他說他的名字是玉皇大帝,你會不會捧腹大笑?如果你的老外同事問你他將自己的名字取為麵包,你會不會勸他不要?」

    回覆刪除
  14. 我是不知道外國文化對於希臘神祇的名字抱有多大敬意,以至於我們取了這些名字真的會被視為「驕傲得過火了」,畢竟對於筆者在後面的詰問,我的回答一律都是否定的,而筆者這樣的詰問也讓我不免質疑:「這樣的驕傲結論,是從它那個連老名字都可以笑得人仰馬翻的老公得到的嗎?」

    最後,於結論的地方:
    「......雖然我實在很難想像到底那樣(取英名)的需求是什麼?」
    「為了一些非必要的原因而取了英文名字,反讓我們成了外國人的笑柄,值得嗎?他們是真的在"笑"我們耶!」
    「我們可以大可瀟灑地說,我們幹嘛因為老外在笑,我們就得放棄英文名字?仍是那一句話,值得嗎?只為了爭一時的意氣?」

    原則一:喜好的選擇
    原則二:名字的本質
    理由三:嘲笑他人名字是很沒有教養的表現......何況還是在某人根本不了解那個名詞象徵義涵的情況下

    我只能說:此篇文章完完全全地表露筆者面對他人嘲笑所表現出的惶恐與不安,甚至認同這樣的嘲笑,並將這種屈辱怪罪於沒有受到這種嘲笑的人們。話說,為什麼我們要與異國人共度終生?難道是因為外國的屌兒(奶兒)比較大嗎?

    回覆刪除
  15. 給12樓:
    這例子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不好,但容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
    給一般人選擇,在其水準(我是不知道這要怎麼比啦,我不敢吃蝸牛XD)相同的情形下,如果給予不同於其生活中所常遇的選項,我想大多數人會想去體驗不一樣的趣味

    而在以上文中提到,(我猜)對很多人來說,異國的非正式名字只是根據喜好來決定的,又,我也認為取異國名字這樣的行為本身也不如筆者於其文特別以紅色強調的那一段是屬於「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

    以上提及的例子確實不佳,但我只是想用個極端的例子表現人們選擇「西方文化」的這個行為基本上有千千萬萬種解釋,而「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實在是一個非常不妥的解釋之一罷了(我得強調,筆者這段特別反紅表示)

    最後,縱使我仿筆者態度的例子或許不是那麼貼切,但我想9樓及12樓兩位的回答基本上是可以直接拿來回應Turvey那篇文章的
    (還是你們根本沒有看那篇哪=口=!!)

    回覆刪除
  16.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04/52748.htm
    怎麼又是輔導室推薦的文章呢...還是說培養思考能力已經成為輔導室的職責了

    記得Kris Chu朱家安幾天前也曾經發了一篇文討論此問題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735.html
    不過我那時也只引了原文隨意看看就是了(畢竟太長了,網路文章眼睛痠)

    很不巧地今天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書面版,其作者於文中因自卑而顯得高傲的態度令人不免想發點聲,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以下文章:
    「為什麼我們對於外國食物那麼執著?人們對漢堡、薯條、義大利麵......等食物的嚮往完全非台灣或中國道地食物所能比擬的。我想這是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其中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與自我厭惡』。請試想:今天有免費的一頓飯,你會想吃快炒,還是前往法國餐廳用餐?為什麼我們要讓西方人笑嘻嘻得賺我們的錢,然後我們面臨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我們確實對東方文化充滿自卑與厭惡,如同我們不如東北亞的人們吃狗肉;東亞的人們吃生猴腦、螟蛉卵;東南亞的人們吃奇蟲怪獸;南亞的人們喝嚴重汙染的水,以上都是我們所不幹的,因為我們都患了揚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我發這篇短文無異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該找回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別再對同為東方文化的文化,甚至自己的文化自卑了。」

    我想以輔導室的標準,這篇文章應該有很大的機會是可以給全校看的。

    以下進入正題:
    首先筆者提到「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雖然這看似是個疑問句,但從筆者文章的整個脈絡性及其以紅色強調,讓人難免認為這是個「詰問」。之後筆者又提到「為什麼很多外國人並不在乎他們的名字難不難唸,難不難記,而硬要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要去遷就他們呢?」

    我想這或許能用文化謙和(自創的詞)來解釋,至少以我去美國及美國學生來台交流的親身體認是這樣的。美國學校將我們當做「學生」、美國家庭將我當做「孩子」,但很不一樣地,我們將他們當做「客人」。如同美國老師們的授課並不因為我們的到訪而有所不同(甚至也沒要求我做自我介紹),但我們的課程卻因為他們的到訪而有所改變。(當然,你可以說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兩方的學生語言程度不同,但這完全與彼此對待的方式無關)

    回覆刪除
  17. 哈哈哈有看的有看的 只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在不對的地方回應文章

    關於你後面補充的部份我只能舉雙手贊成
    對於取了奇怪的英文名子說起來實在也沒什麼
    畢竟台灣人取英文名子不就如同外號一般
    有人外號叫猴子也有人叫屁精之類的
    反倒是取了這樣的外號更令人印象深刻不是?
    既然是從外號出發那麼名子的本質也就不這麼重要其實

    不過我倒是真的沒去想到會拿別人名子來取做笑點的人的素養問題
    受教了~

    回覆刪除
  18. 你客氣了...

    不過我說的「拿別人名子來取做笑點是人的素養問題」這句
    其實條件並沒有那麼嚴格
    人們看到好笑的名字會莞爾我想是人之常情
    笑點低的爆笑也在所難免

    可是筆者一句「他們是真的在"笑"我們耶!」感覺到的是嘲弄
    就像小學生拿別人的名字亂取綽號然後自嗨的那種感覺
    除非筆者不是那麼懂得幽默的人
    不然他的文辭間,就我個人而言,流露出了許多被「嘲弄」的委屈

    回覆刪除
  19. 如果我沒搞錯,在真正需要驗明身份的情況,如發表學術論文、護照、綠卡等場合,華人基本上還是使用拼音作為正式名字。嚴格來說,網路ID或那些取來方便外國人叫的稱呼,只能叫做英文暱稱或小名,而不是英文名字,它們的地位大致就像國語台語日語的綽號一樣。

    作者批評的正是這一點,為什麼在沒有和外國人交流的情況下,還要刻意取一個英文小名?朋友叫、網路ID都可以輕易使用國語台語小名或其拼音不是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向強勢文化靠攏的傾向?

    消去法屬誤用的前提是結論與事實不符,比如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聖誕老人存在;但華人的文化自卑及崇洋媚外傾向在生活上處處可見,並非子虛烏有,因此可麗絲的類比是不恰當的。

    「偷渡價值判斷」則是奇怪的指控,可麗絲唯一的說明只有「為什麼作者不把台灣人的表現當成一般標準,然後批評日本人和義大利人是太自大」,而且是貼在作者不會看也不會回的地方,這樣我們怎麼知道作者無法為此提出一個好理由呢?如果一個主張只要被提出反問(而且也不用管答不答得出來)就是「偷渡價值判斷」,試問有哪個文化、道德方面的主張能免於這項指責(當然,包括雞蛋糕提出的那些)?

    回覆刪除
  20. //作者批評的正是這一點,為什麼在沒有和外國人交流的情況下,還要刻意取一個英文小名?朋友叫、網路ID都可以輕易使用國語台語小名或其拼音不是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向強勢文化靠攏的傾向?//

    如果和外國人真的沒啥交流,確實不會刻意取一個英文小名
    但如果週遭有人與「西方文化」有所交流,取個異國小名也僅屬個人喜好問題
    至少以我個人而言,很喜歡日本文化的人會自己取個日式小名,但相同地,個人喜好問題並不能與文化遺棄、認同、趨附...等等做一個類比
    就像知道與不知道決定會不會受其影響的感覺一樣
    舉爛例而言:如果今天一個人常常接觸非洲文化(無輕視之意),她取一個非洲文化的小名的機會也很高;如果今天一個人不過偶爾看過麥當勞、上過英文課,但接觸其他文化更多一些(相較於西方文化,如原住民),那他取個異國文化小名的機率就絕對比前者低

    也就是「向強勢文化靠攏」這個前提我覺得並不恰當
    不如說「向熟悉文化靠攏」會比較恰當一些

    另外根據7樓的留言,我以為東南亞及南亞飲食多以手抓說=3=
    這種情況確實不存在,畢竟我覺得追求西方飲食只是一種「不同於習慣」的追求而已
    而基本上我覺得這正如同取外國名一樣
    (我想很多到西方國家[尤其美國]旅遊過的人,或許最懷念的就是蔬菜與米飯吧)

    回覆刪除
  21. 淺顯一點的例子就是:
    A.如果你今天學了「白癡」這個詞,你不免會將其使用於生活之中
    B.如果你今天學了「英文」這語言,你也不免會將其使用於生活中

    C.如果你今天學了「俄文」這語言,你也不免會將其使用於生活中
    D.如果你今天學了「阿拉伯語言」,你也不免會將其使用於生活中

    這裡首先出現一個問題:
    相較於英文的西方文化,中亞文化絕對屬於弱勢,問題是這跟「與強勢文化靠攏」無關
    接著出現另一個問題:
    如何證明學了阿拉伯文就會用阿拉伯文於生活中?

    論證:
    1.你學了白癡一詞就會用(質:因為那是中文,白癡
    2.會用是因為旁邊的人都用中文(質:阿拉伯文其他人根本不了,白癡
    3.我們學了英文所以用在生活上(質:因為英文是強勢文化的代表,白癡
    4.日常生活中很少人在用英文(質:但你還是用來取名,就是自我文化遺棄,白癡
    5.日常生活中很少人懂阿拉伯文,但我用來取小名(質:干我屁事,白癡

    以上結論:個人喜好問題

    回覆刪除
  22. #novus@11F:

    //對於英美人士來說,即使是很難發音的歐洲名字,只要掌握大致的音節唸起來就不會差太多,對他們來說使用聲調的中文比較難。//

    雖然歐洲語言多數也是用羅馬字母拼音,但字母發音方式和英語差很多,沒特別學過發音規則很容易面目全非。漢語調號在英式羅馬拼音中會被省略,但歐洲文字許多在字母上一撇一點的標記也一樣會被省略,二者都會嚴重失去辨義效果。

    舉幾個具體例子:
    1.勒內·笛卡兒的英語和法語發音
    2.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英語和義大利語發音
    3.尼古拉·哥白尼的英語和波蘭語發音

    即使是西洋歷史或科學史常出現的人物,中文翻譯多半是英語的二手再譯,大多數人根本沒學過原語言,也沒聽過原音,感受不到其失真的嚴重程度;反之,中文名字英語化的失真情況我們就比較碰到。英美讀法的歐洲名字拼音,和原貌就差異不大?就比漢語輕微得多?我覺得這更可能是取樣偏差造成的刻板印象。


    #w9898775566@7F:

    這現象根本不存在吧?我們的主食還是米飯,就算吃麵餐具也拿筷子吃,這都是東方文化啊。

    回覆刪除
  23. @w9898775566:

    //不如說「向熟悉文化靠攏」會比較恰當一些//

    台灣人最熟悉的不是中華文化和閩客文化?為什麼不是向這兩者靠攏?為什麼取國語、文言文、台語小名的人數沒有比較多?

    難道不是因為說英語的人通常具有高社經地位?取英語小名不就像穿西服戴珠寶買名牌一樣是模仿高地位者的行為?

    回覆刪除
  24. 你這樣亂質疑真的讓人不想認真回覆耶(還特別加白,我不會阿阿!!)

    回覆刪除
  25. 說是崇洋媚外也不是沒有,不過宣傳的一方也是重點阿!!

    回覆刪除
  26. 身為80年以後出身的小孩
    上幼稚園的那一刻起就會被問英文名字跟取英文名字了..

    回覆刪除
  27. 身為海外留學生的我有相關困擾。
    一開始確實是因為體貼外國人不好發音,每次老師點名都卡住,同學都轉頭過來看我,搞的我亂尷尬的。加上我名字裡的"慧"常被唸成"喂",也滿煩的。所以索性就統一讓大家都叫我的英文名。

    不過時間一久,就好像忘記自己真正的名字一樣,甚至覺得自己好像在拋棄自己的根源一樣。我不喜歡這樣。

    小小舉例,給大家參考。我班上幾個亞洲同學,我此刻仔細想起來,好像也只有台灣人(只有我一個)、香港人(三個)、大陸人(三個),在用英文名。日本同學跟韓國同學都用拼音(但他們的名字都很好發音)。有次我聽到老師問其中一個大陸同學,說為何取英文名,她的答案跟我一樣,只是方便老外好記好讀,不想增加別人一點麻煩,就只是這樣而已。
    班上也有其他國同學,例如俄羅斯女孩的名字沒人會唸,她也索性就縮減變成Sarsha。巴西同學也是有英文名的。西班牙同學也有,但通常都是原名的簡化或相似音。

    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沿伸出更有趣的議題。我們取洋名不是文化自卑.....有可能只是出於體貼洋人,或在異地找到一種暫且的身份認同什麼的......?

    回覆刪除
  28. 這個問題如果反過來問會是什麼情形?

    先問個問題:
    克里斯多福唐斯是誰?
    我想答的出這個答案的沒幾個,

    那夏克立是誰?
    這個問題馬上一堆人可以輕易的答出來,

    再問一個,
    史佳蕾奧哈拉是誰?
    不知道的話...郝思嘉總該知道了吧。

    把問題反過來問就會變成,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給老外取中文名字?"

    真相是,
    我們會取外國名字方便其他國家的人稱呼我們,
    我們也會給老外們取中文名字方便我們稱呼他們,
    這是我們文化上的習慣使然,
    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回覆刪除
  29. 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可以少背一個生字
    (畢竟這生字只有用在自己名字上,那乾脆就省了這個力拿去背別的吧)
    可能連姓氏都有人換掉了

    回覆刪除
  30. 本來是貼在另一篇 後來想想為了方便討論 這裡也貼一份好了:


    關於誤用消去法 Kris只提了泛泛的論述 如果這不需要證明 我們接受的所有文化觀點其實也都是未被消去的 都是"誤用消去法"而"足以讓我們不接受" 這或許就是phantoms在6F說 "你的說法如果是對的,所有文化方面的主張都不該被接受" 的意思

    如果"誤用消去法"可以佐證或反駁(比如聖誕老人作為解釋何以不合理) Kris並沒有為Turvey誤用消去法這種宣稱提出佐證 這使得他說Turvey誤用消去法就只是一種斷言

    Kris當初如果提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競爭論點 就可以有效指責Turvey "這點也可以啊 你怎麼沒想過" 從而證明Turvey "誤用消去法"的事實 這其實就是phantoms在1F指出的: 反駁Turvey論點最有效的方法 是提出另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去競爭

    至於"偷渡價值判斷" Kris確實提出了競爭論點 但究竟是國人低文化自尊或日本人過度文化自尊 這兩種解釋的合理性最終仍然是訴諸讀者心證 大家會去想 過度文化自尊應該有什麼表現 日本人是否有這些表現 低文化自尊應該有哪些表現 國人是否確實有很多低文化自尊的特徵等等 最後才決定接受哪個看法 這點phantoms在1F也提到了: 文化 價值論述的合理性 通常是訴諸心證

    Kris主張"Turvey預設了某種價值判斷" 據此主張"Turvey的論點不一定是對的"還算合理(畢竟是讀者心證) 但據此咬定"Turvey的論述沒有辦法合理地支持她的結論"似乎就有待商榷

    就個人的看法 phantoms在該文1F提出的看法 都和主題很有關係 就算沒有直接反駁Kris的說法 也足以讓我們在考慮後重新反思Kris論證的合理性

    我也可以理解 為什麼在她的思考脈絡下 會認為Kris對Turvey的批評"無關宏旨" 畢竟提出幾個競爭論點就能反駁的主題 何必長篇大論(且論點並不穩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