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2011

哲學家,以及一般人眼中的真理和事實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專有詞彙,這些詞會有時候會造成圈外人誤解或混淆,這是免不了的。而在哲學這種把研究焦點放在人類(包含沒念過哲學的老百姓)使用的各種重要概念的學科中,這種問題可能更嚴重,因為在這種情形下,哲學家使用的許多專有詞彙,剛好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彙(例如知識、信念、意識、因果...),然而這些詞彙在老百姓眼中,以及在哲學家眼中的定義,卻又經常不同。

w9898775566在這裡問的問題,就是一個好例子:真理和事實有什麼不一樣?

對於有好好念形上學的哲學系同學來說,這個問題不難:真理(truth)指的是為真的語句或命題,事實(fact)指的是世界或事物實際上的狀態,這兩種東西一種是抽象的句子,一種是具象的狀態,打從本質上就不一樣(當然,多數哲學家相信一個句子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這個句子正確地描述了世界實際上的狀態,所以真理和事實之間有密切關係,不過這也不會讓它們變成一樣的東西)。然而,別忘了我們現在是在回答一般人的問題,他好奇的是對於一般人來說「真理」和「事實」有什麼不一樣,而不是哲學家們自創的定義。而就算哲學家拿出自己圈內的標準定義,一般人大概也覺得沒什麼幫助。(如果你真的對哲學家討論的真理問題有興趣,可以看看「真理作為一個分析哲學課題」這篇文章)

哲學家最得意的,在真理和事實之間的截然二分(一個是句子,一個是事態!),到了街頭巷尾卻變得沒什麼用。原因很簡單,對於一般人來說,「真的」和「假的」這兩個描述詞可以用在句子上,也可以用在事態上:
「上個月有寒流,真的假的啊?」
「真的哦!」
這樣的對談對一般人來說是稀鬆平常,但在一些哲學討論的脈絡下,別人可能會要求你說清楚你要討論的是句子還是事態,只有在你要討論句子的時候,才可以用「真的假的?」這種問法:
「『上個月有寒流』這個句子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你要討論的是事態,就要換另外一種問法:
「『有寒流』這個事態是否在上個月發生過?」
這時候,一般人大概會開始抱怨哲學家為什麼要把單純的日常問答搞得這麼複雜。喏,我相信哲學家在哲學討論情境中對於概念使用的龜毛是有好理由的:這使得我們在極其細微的概念差異都會造成誤解的時候,增加討論效率,若你曾經加入任何有建設性並且有一定複雜度的哲學討論,我相信你也會同意我的看法。然而,我也同意在一般的討論脈絡下,不需要對於詞彙如此斤斤計較,並且,在以一般人聽得懂的方式說明自己的定義系統為何比較理想之前,哲學家也不應該強迫別人都要以跟他一致的方式使用那些詞彙。這就是為什麼我接下來要將哲學家的固有理解先丟開,轉而關注老百姓眼裡的「真理」和「事實」。

根據我對一般人的語言使用的理解,「事實」的日常用法和哲學家的理解差異不大,都是指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態,例如我現在還在流鼻水、Macbook Air去年才剛更新、1+2=3等等。「事實」能不能用來指尚未發生但幾乎確定會發生的事態(例如:我20秒之後還是會繼續流鼻水),我認為有討論空間。

然而,一般人對於「真理」的運用,就比較微妙了。我在真理作為一個世俗問題這篇文章裡討論了其中一種一般人的真理觀。這種真理觀,大致上是「禪修有助於掌握宇宙的真理」這類句子所預設的,在上述文章中,我企圖推論這種真理觀沒有道理。

現在,我想討論的是另外一種一般人常用的真理觀,在這種真理觀下,「真理」和「事實」都是指為真的句子或真實的事態,但真理並不像事實那樣滿地都是,只有那些比較重要的、永恆的甚至神聖的句子或事態,才有機會被稱為真理。在一般的用法下,你不會說「Kris現在還在流鼻水」是真理,但是你有可能會認為下面這些東西(如果它們是真的的話)是真理:
  1. 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2. 地球存在。
  3. 勘根定理
  4. 5721+32=5753。
  5. 生命的意義是X。
  6. 濫殺無辜是錯誤的。
  7. 百善孝為先。
以下,我分別討論我提到的幾個我認為的一般常見的對「真理」的期盼:

1.真理是重要的。例如,一樣是數學上為真的句子,勘根定理就比「5721+32=5753」之類的算式更像是真理。同樣的道理,你可能也會認為「地球存在」比「Kris昨天在流鼻水」更有資格被稱作真理,雖然它們是同樣為真的偶然語句

2.真理是永恆的。在這個意義下,勘根定理(或者「上帝存在」,如果你相信上帝是永恆的存在的話)就比「地球存在」更有資格被稱為真理。另外,如果你的相對主義傾向不重,或許也會認為「濫殺無辜是錯誤的」符合永恆的要求。

3.真理是神聖的(或者至少是善的)。在這種意義下,「真理」指的是那些為真的宗教教條,或者被你嚴肅地認可的價值或道德命題。

我認為這些描述大致上符合一般人對於「真理」的用法,當然你可能會質疑,這些條件之中哪些才是重要的,當它們衝突時該如何取捨,這我也不知道,或許一般人對於「真理」的用法本來就是模糊、歧義的,而就是這樣的模糊和歧義,使得我們在一般的脈絡下使用「真理」時常常需要加上額外說明,才能讓交談對象知道我們到底想說什麼。當然,在一些追求模糊隱晦的文學和宗教領域,這或許反而是好處。

7 則留言:

  1. 大推最後一句XDDDDD

    回覆刪除
  2. w9898775566
    一般人大概會開始抱怨哲學家為什麼要把單純的日常問答搞得這麼複雜。喏,我相信哲學家在哲學討論情境中對於概念使用的龜毛是有好理由的:這使得我們在極其細微的概念差異都會造成誤解的時候,增加討論效率
    我看到這段時好感動
    我每次抱著一堆哲學問題(或許是)去問同學時
    全部都避之唯恐不及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被認定太鑽牛角尖了
    一個詞還要定義那麼詳細幹嘛?玩文字遊戲還是太無聊?
    害我曾經一度以為我真的不該繼續當這種人(或許本質上真的是這種人[我不認為])
    謝謝你還特別打一篇幫我解答
    有一點解惑到了XD

    回覆刪除
  3. 推最後一句+1
    這類哲學以外的bonus是雞蛋糕中第二吸引我的東西!

    回覆刪除
  4. 請問您
    可以說 真理在事實上必須考量很多因素而做出微調 成為一些既定事實?
    亦即 真理是一個理想而完全正確的概念 ?

    回覆刪除
  5. 若可言說者,即非體悟,而是泛泛之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