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1

推論練習|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洪蘭的這篇文章主張有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覺得「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同時,也沒有人生典範。洪蘭認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需要改變教育現狀來應對。我想到幾個問題:

a. 洪蘭想支持的結論明確來講是什麼?她使用什麼論證支持這項(或這些)結論?
b. 洪蘭提到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人生典範」、「習得的無助」這些概念之間事實上有什麼關聯?(例如:它們是否互相等同、支持?)
c. 在洪蘭的論證中,這些概念被用來幹嘛?洪蘭有沒有為了論證偷換概念?
d. 洪蘭的論證裡有沒有其它問題?

練習開始:

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聯合報 2009.12.05

天下雜誌最近公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在五千多份的問卷中回收了近八成,所以這個抽樣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問:「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這一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另一邊去,逃脫電擊。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忍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美國政府認為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最近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當國家投資這麼多錢到高教上,而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時,我們需要徹底檢討高等教育的課程了:為什麼我們的訓練趕不上時代的需要?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覺得自己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意義?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是個倒金字塔,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一棵沒有根的樹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這兩份調查讓我們看到教育必須務實、腳踏實地從小做起,不是用錢去砸「百大」,生命教育不應該再在教室中上課,而是讓孩子大量閱讀偉人傳記,建立他心中的人生楷模,再帶他們去生活中實做,了解人生的意義。

5 則留言:

  1. a. 洪蘭想支持的結論明確來講是什麼?她使用什麼論證支持這項(或這些)結論?

     教育環境已造成學生自我放棄→應該從小讀偉人傳記→有人生典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知道人生的意義→務實的教育。

     碩士生學非所用→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算了我也想不到,不過應該需要檢討→算了,不如把投資在大學生上的錢給國小生戶外教學跟買傳記。

     結論:
     小學生表示:「我有讀偉人傳記我超潮我超強啊啊啊!」



    b. 洪蘭提到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人生典範」、「習得的無助」這些概念之間事實上有什麼關聯?(例如:它們是否互相等同、支持?)

      概念闡釋: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人生好無聊,不知道幹嘛。
     「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人生好無奈,幹啥都沒差。
     「人生典範」      =抄襲模仿既有的成功人生。
     「習得的無助」     =教育環境讓孩子自我放棄。

      事實上:

     人生好無聊,不知道幹嘛。=本來就無聊,要自己找事做。
     人生好無奈,幹啥都沒差。=本來就無奈,要自己找差別。
     抄襲模仿既有的成功人生。=沒有建設性,反而更無助。
     教育環境讓孩子自我放棄。=不管開什麼課都無法讓人生變得不無奈。
                  除非落實適性發展,並改善就業職場環境。

     實際上,我看到問卷中有六成年輕人說「人生的意義是夢想」,其實多少就意味著,年輕人們並非對生命沒有熱情,他們只是面臨出社會而有所恐慌:「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糊口」、「做什麼工作好像都沒太大樂趣」。

     是大環境的嚴苛無情,讓年輕人將「成功典範」從職場、家庭區隔開來,轉為尋夢的動力。顯見,基礎教育本身已能喚起築夢意識,而真正讓人滯留碩士教育的主因,主要還是「求職的焦慮」,與其投資已經供過於求的小學,不如改善經濟!



    c. 在洪蘭的論證中,這些概念被用來幹嘛?洪蘭有沒有為了論證偷換概念?

     洪蘭認為:
     感覺到「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因為沒有「人生典範」。
     感覺到「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因為教育環境帶來「習得的無助」。

     我覺得彼此連結還蠻合理的,但實際上是沒太多建設性。

     因為論證到最後,塞錢給小學去戶外教學跟買偉人傳記,似乎成了生命教育最佳的解決方案。但說到底,這不像是生命教育的問題,而是職場環境的問題。


    d. 洪蘭的論證裡有沒有其它問題?

     好像很多,我懶得檢查了。O_Q

    回覆刪除
  2. 首先,這份問卷本身是否就有引導答案的可能。

    其次,選項背後「沒說出口的台詞」是什麼?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才能有足夠的錢去做我想做的事」
    「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我的窮爸爸不可能讓我過著優渥的人生」
    「沒有人生典範... 因為有道德的人不成功,成功的人沒道德,問卷列出來的這些人都很差(引導答案)」

    「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因為老闆以學歷敍薪。問這種問題實在太過好笑,因為就連國科會計畫也是以學歷算錢。

    回覆刪除
  3. 洪蘭的觀點在最後,教育須務實云云,而直接論證說當前教育問題嚴重。兩個調查大體上算作兩個論證,一個說生命教育問題嚴重,另一個說高等教育得不償失。
    前面有人說過的我就不重複,以下幾處是我認為不連貫的地方。
    1.「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
    「意義」是可以作多種理解的,受訪者選的「沒意義」也許與極度悲觀的「沒意義」是有差的。
    2.美國政府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不絕望。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這個「因此」所示的因果關係不知從何而來。
    3.「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 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不是說碩士生嗎,怎麼變成一般學生了? 與專業無關,就等於浪費錢?
    4.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
    這句話好亂,斷下句會死啊。首先,人數多以及分配資源最少并一定會成為問題。花在單個大學生身上的錢,也許是花在單個小學生身上的錢的數倍,所以人數多不一定非得占最多的資源。然後,這裡貿然舉一個畢業旅行的例子似乎不得要領。另外,不知作者這段是想說錢分配得不當,還是想檢討高等教育有問題。

    回覆刪除
  4. 洪蘭應該是說希望多花些資源再教育的基層,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畢竟長大後才開始認識自己本身的天賦的話,容易因為習得的無助而對未來沒有幹勁,
    導致學習學校教育只是一種學生的責任,考完就可以忘了,成績不是檢測學習的效果,而是敷衍父母換取生活費的工具等等

    回覆刪除
  5. 看來要有個人幫洪蘭說說話了~
    兩點要先說明:第一我理解的文章重點:首先(1.學生們處於對未來沒明確目標的狀態)導致(2.大部分高等教育份子無法將知識運用於社會,因為是當初選擇時就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改善方法是(3.從根本做起建立楷模,打造對未來的方向感)P.S.暫且不論像{大量閱讀傳記}這類技術性問題,而聚焦在這三論點的關係
    第二洪蘭實際上個是腦神經學家

    有了這兩點再看那三個論點就可以發現些有趣的事,首先是第一點是由問卷調查得來的結論,這方面是有有些怪但沒太大問題
    連結到第二點她的假設是:當生物或找不到方向又隨著時間壓力要做出選擇時,理所當然會感到迷惘而朝壓力最小的方向跑,而那通常只是”當時”壓力最小的方向,所以完成高等教育後也不一定從事相關產業
    而她所提出的方法則是要從小做起、建立楷模,這樣才能具有未來的方向感
    標準的科學方法~觀察、假說、驗證,而實驗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未來方向」

    是的!!砍了不少有問題的部份,只保留下重點的推論
    是的!!她神奇的跳過許多前提,卻做了令人費解假設
    是的!!她的文章跟阿同伯有得拼,總是值得玩味再三

    但抽絲剝解後有時還是找到些有趣的東西,有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