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2011

推論練習|我討厭中英夾雜

這是一則推論練習
推論練習不定期轉貼文章,歡迎大家以磨練自己的理解、批判和表達能力為目標進行毫不留情但友善的討論。→進一步了解
「我討厭中英夾雜」是KDE用來反對特定中英夾雜表達的文章,除了他的部落格之外,這篇文章也發表在ptt2的8A版。這篇文章分成三個部份:首先,KDE舉了一些他所說的中英夾雜的例子,介紹三個他認為的現代人中英夾雜的原因,並且一一反駁,論證這些理由其實都無法支持中英夾雜;再來,他提出避免中英夾雜的理由,最後(後記),他說明他的基本主張限定的對象,以及他說的「中英夾雜」的範圍。

KDE這篇文章的結構滿清楚的,我的思考方向是:

a. KDE的主要論證是什麼?他的文章的第一個部份,在這個論證中是用來幹嘛的?
b. KDE的論證有沒有問題?
c. 在同情的解讀和恰當的補充後,KDE的論點能證成多強的結論?例如說,他能否證成「我們有義務不中英夾雜」?或者說,他頂多只能證成「KDE討厭中英夾雜」?
d. (承c)根據他的行文,KDE在文章中支持並企圖推廣的是哪種結論?

KDE面對網友的批評表現出良好氣度,並且文章下面有開放回應。因此,我想應該不需要把他的文章轉貼過來。若你想要做推論練習,我歡迎你在這裡討論,若你希望讓KDE以及那邊的版友知道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去他的部落格或ptt2的8A留言。

23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為了加幾句補充所以刪了重貼 不好意思
    純討論KDE對以下三點的看法
    1. 中英夾雜代表肚子裡有些洋墨水,聽/看起來層次比較高、比較厲害。
    KDE: 中英夾雜無法證明英文好, 只能證明中文不好
    我: 中英夾雜是否代表英文好或中文不好, 都是個人主觀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對於那些因為覺得代表英文好而中英夾雜的人, KDE表達了自己主觀的看法沒啥意義, 那些人還是會因為覺得中英夾雜很厲害而中英夾雜. 例如以下的模擬對話
    A: 阿花長得很漂亮, 所以我要追他
    B: 阿花不漂亮
    B說了自己的主觀意見, 想反駁A的主觀意見, 但不影響A的主觀意見, 以及A想追阿花的原因

    2. 大家都習慣了某些中英夾雜的詞句,因此中英夾雜的方式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KDE: 的確會習慣, 若不刻意去改還真的會不經意講出英文, 但我們講中文的人不該貪圖這種方便, 應該要多花一點心力去矯正這個習慣
    我: 實際上他並沒有反駁比較方便這個論點, 還承認了的確比較方便. 所以他認為不應該中英夾雜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比較方便, 而是因為我們是身為中文母語的人就有義務講純中文, 即使有不便之處

    3. 有些詞語就是要用英文表達比較傳神。
    KDE: 其實總是存在著傳神的中文表達方式, 只是你還沒找到, 同2, 身為講中文的人, 不應該因為找不到傳神的中文表達方式就放棄了, 你應該用盡心力直到找到合適的中文表達方式為止
    我: “總是存在著傳神的中文表達方式”是一個沒有說明的純宣稱. 而且在此又再度間接承認了中英夾雜有時的確比較方便. 最後變成有義務講純中文的原因又回到了因為我們身為中文母語的人

    歸納: KDE認為我們中文母語的人不應中英夾雜的原因, 全部都是主觀論點, 而他所提出的客觀論點並沒有反駁中英夾雜, 他認為有是因為他把那些客觀論點建立在”因為我們是中文母語…所以應該如何如何”這種沒有解釋的主觀論點

    回覆刪除
  3. 雖然我還未看原文,但我先來說一說 colorfly 第一點的問題。

    比喻失當。阿花漂不漂亮跟中英文好不好雖然都是主觀意見,但 A 無需理會其他人包括 B 的主觀意見,戀愛是 A 和阿花倆人的事,而中英文好不好卻總不成自己說了算,取得多數人或自己想的人認同才會有優越感。

    回覆刪除
  4. 我贊同colorfly部分的論點。

    KDE對中英夾雜的反駁的確包含一些主觀意見。
    而這個議題本身就是很主觀的。
    喜歡中英夾雜的人並不會因為看完這些討論或是透過KDE"認真說中文"的活動而改變習慣。

    但是我個人認為colorfly最後總結歸納裡面提到

    "KDE認為有是因為他把那些客觀論點建立在'因為我們是中文母語…所以應該如何如何'這種沒有解釋的主觀論點"

    有失公平。

    因為在KDE的原文中,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其論基是建立在"以中文為母語"的狀況下。
    背後暗示的意涵是:我們從小成長環境及學習都是以中文為主,英文反而是透過刻意學習獲得的"技能"。
    因此,針對第二點"大家都習慣了某些中英夾雜的詞句,因此中英夾雜的方式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中英夾雜的習慣是刻意培養出來的社會行為,並不是自然的表達。
    而覺得中英夾雜的方式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則像是KDE原文中形容的是一個"壞習慣"。
    因為原本就可以用中文形容或是表達的,卻養成了使用外語替代的習慣,進而還覺得如此表達比較方便。

    KDE及Rungtai都有提到在國外唸書的經驗。
    相信大部分學習英文的朋友也有這樣的經驗。
    就是在以全英文溝通時,常常會因為"習慣"而落入中文思考,
    因此脫口說英文全句之前,還必須把中文的字詞或文法轉換成英文,來養成用英文溝通的習慣。
    這個過程其實是不太方便,也不太有效率的。
    同樣的,在講中文的情境下,卻要用外文替代某些詞句,邏輯上也不應該是件方便的事。


    情況劇:
    如果我今天口袋有三個五塊銅板,剛好夠我坐公車。
    請問最方便的情況是下列哪一個?
    1.直接使用三個銅板去投幣坐公車。
    2.去便利商店把兩個五塊換成一個十塊,再使用一個十塊一個五塊去投幣坐公車。

    如果今天是在台灣土生土長受教育的國民,溝通的時候運用純母語溝通顯然是最方便的。
    而替換掉句中的詞句,除了專有名詞等不可避免因素外,動機都相當可議。
    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在溝通時也不會刻意替換句中詞句為德文、法文等,除非是外來語沿用及專有名詞。


    以上的討論,個人是建基在不受社會化的單純情況。

    針對第三點"有些詞語就是要用英文表達比較傳神。",多多少少是受到了社會變遷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在全球化及網路發達的今天,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就像Rungtai在《我不反對中英夾雜》中的論點,PTT鄉民的某些語言也是無法使用"傳統中文"替換的。

    記得高中英文課有一篇文章是說,語言是活的,是會改變的。
    我覺得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尤其明顯。
    許多字典年年都在更新放入新的"社會化字彙"。

    但是語言跟文字的確代表也呈現了淵遠的文化,就像當初日治時期實施的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是全民講日文,為的就是要進行文化侵入。
    而台灣一直以來推廣的原住民母語運動,也是為著保存部落特殊文化。
    所以我個人認為KDE的論基在邏輯上是句有很多客觀因素,並非完全主觀的。

    回覆刪除
  5. 回LungZeno
    照理說的確是“中英文好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取得多數人或自己想的人認同才會有優越感”, 但會中英夾雜的人並不會真的去調查多數人的意見或認同才決定要中英夾雜, 他會中英夾雜來自於優越感, 而這優越感來自於自己主觀覺得這樣代表英文好/高級

    回覆刪除
  6. 回Basil 我們的問題分歧點似乎在於
    我認為KDE在這三點中沒有對於為何身為中文母語的人就不應中英夾雜提出解釋, 而你認為他有解釋, 所以我現在來看你所看到的KDE解釋是什麼……
    對於KDE的文章第2點, 你所看到的是, KDE背後隱含著對於中文母語的人來說,英文是刻意培養出來的社會行為, 並不是自然的表達, 只是最後這壞習慣久了, 中英夾雜就變成比較方便了

    …..引用:前後文恕刪…..
    KDE及Rungtai都有提到在國外唸書的經驗。相信大部分學習英文的朋友也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以全英文溝通時,常常會因為"習慣"而落入中文思考,因此脫口說英文全句之前,還必須把中文的字詞或文法轉換成英文,來養成用英文溝通的習慣。這個過程其實是不太方便,也不太有效率的。同樣的,在講中文的情境下,卻要用外文替代某些詞句,邏輯上也不應該是件方便的事。
    …..引用:前後文恕刪…..

    不管你所謂的”KDE背後隱含”和上面這段是不是事實, 我只在乎KDE”在這三點中”有沒有這麼說, 我就是因為不覺得KDE在這三點中有表示英文比較沒效率, 所以覺得他沒有對身為中文母語的人不應中英夾雜提出解釋. 如果他有寫出你寫的這些, 或許我還會認為有, 但我看到的是他承認的確有時候比較方便. 我只純討論KDE就這三點的反駁而已. 所以我看到了這些客觀論點後, 卻覺得還是沒看到”為什麼身為中文母語的人就不應中英夾雜”的解釋

    因為我只討論KDE的論點, 並不是要為中英夾雜辯護, 所以你下半部的個人見解我有看完, 但是就不在這討論了

    回覆刪除
  7. 1. 作者也承認,部分動機出於民族主義。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民族主義,或不認為自己有義務維護中文的完整性。
    2. 英語流利者,也可能中英夾雜。暫且假設如作者稱,中英夾雜的目的是炫耀。那不是正好應證英語流利者更會想要以中英夾雜炫耀他的能力。
    3. 一個語言的概念可能沒有另一個語言的直接對應字。我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應該不用舉例了吧。像回覆中提到,democracy沒有直接得中文詞彙,所以古人把它翻成民主。雖然民主一詞在字面上也許不能完全代表democracy,久而久之大家就了解他的意思,而成為既定詞彙,不會誤會。我再舉一例。如evolution是達爾文和他的同代人提出的概念。古人翻成進化 (演化是較佳的譯法)。事實上,物種不一定會比較"進步"而是適應環境。但今天大家已經能正確了解evolution的概念,亦不致誤會。
    4. 作者要說的可能是,若每個人都努力地用中文表達意思,在長期的折衝之下,可以想像這些關鍵詞彙會被統一,並且出現中文的表達方式,使每個人聽得懂。然而,他擔心長期使用中英夾雜會導致中文的詞彙貧乏,最後提到關鍵詞彙時不得不依賴英文。最後,我們的口語會混合中英文或更多語言。有一個字Pidgin就是描述這種情形。像南非語(Afrikaans)就參雜了非常多種語言。但是,這並沒有直接而明顯的害處;南非人還以自己的語言為傲呢。只不過許多人(包括作者)覺得這樣不優美而已。
    5.作者稱,專業詞彙不在討論之列。然而,他的定義太過模糊。如果我認為某字沒有直接的中文對應字,就可以算專業詞彙嗎?這樣作者的論證就變得很弱。

    回覆刪除
  8. p.s.推論練習板以後就要晾在哪邊嗎?我覺得有點可惜耶...

    回覆刪除
  9. 1. 作者也承認,部分動機出於民族主義。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民族主義,或不認為自己有義務維護中文的完整性。
    2. 英語流利者,也可能中英夾雜。暫且假設如作者稱,中英夾雜的目的是炫耀。那不是正好應證英語流利者更會想要以中英夾雜炫耀他的能力。
    3. 一個語言的概念可能沒有另一個語言的直接對應字。我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應該不用舉例了吧。像回覆中提到,democracy沒有直接得中文詞彙,所以古人把它翻成民主。雖然民主一詞在字面上也許不能完全代表democracy,久而久之大家就了解他的意思,而成為既定詞彙,不會誤會。我再舉一例。如evolution是達爾文和他的同代人提出的概念。古人翻成進化 (演化是較佳地譯法)。事實上,物種不一定會比較"進步"而是適應環境。但今天大家已經能正確了解evolution的概念,亦不致誤會。
    4. 作者要說的可能是,若每個人都努力地用中文表達意思,在長期的折衝之下,可以想像這些關鍵詞彙會被統一,並且出現中文的表達方式,是每個人聽得懂。然而,他擔心長期使用中英夾雜會導致中文的詞彙貧乏,最後提到關鍵詞彙時不得不依賴英文。最後,我們的口語會混合中英文或更多語言。有一個字Pidgin用來描述這種情形。像南非語(Afrikaans)就參雜了非常多種語言。但是,這並沒有直接而明顯的害處;南非人還以自己的語言為傲呢。只不過許多人(包括作者)覺得這樣不優美而已。
    5.作者稱,專業詞彙不在討論之列。然而,他的定義太過模糊。如果我認為某字沒有直接的中文對應字,就可以算專業詞彙嗎?這樣作者的論證就變得很弱。

    回覆刪除
  10. KED的文章以及他的回應者們把簡單的問題給搞得很複雜。

    老實講,我甚至討厭KED這種人,他很像是一個沒有心的人,只能膚淺的依靠敏銳的觀察力在事情的表面上遊走,還花了長篇大論去解釋別人隨口拋出的謊話。

    他甚至不敢承認,這整件事情必然跟崇洋與反崇洋有關,他試圖要綜合所有客觀的理論,卻完全忽略了最直接的內心感受。

    ─────────────────────────────────────────

    關於中英夾雜的議題,我有很明確的簡短解釋

    我的看法是比較廣告性、藝術性的

    事情再簡單不過,外國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隨口落幾句英文,相反的台灣人很愛幹這種事情。

    【之所以喜歡用英文是因為英文比較高級、比較厲害】

    亞洲地區國家的本土品牌都用英文命名,會賣得比用本土語言命名的品牌還好。

    試圖想營造高貴氣氛的廣告會使用通篇英文,縱使他的讀者都是中文母語的人。

    發了財的中國暴發戶瘋狂採購歐美名牌,中國高官為了逃避賄賂嫌疑,也喜歡互相贈送高檔歐美精品,因為他們需要把財富穿在身上,好炫耀自己有錢,他們的首選是歐美精品。

    許多台灣本土品牌會跑到國外創業,然後再把品牌引渡回台灣,這樣就不必背負本土品牌的身分,營造國外進口的感覺。

    對亞洲人而言,提昇自己身分地位的最好方法就是買西方名牌,在韓國,所謂的時尚就等於是西化。

    對歐美的崇拜彷彿一出生就注入了我們的血液裡。甚至我對於歐美崇拜心理的最早記憶是在國小。

    這全部都起因於崇洋,沒有其他理由。

    ─────────────────────────────────────────

    我現在也是《反中英夾雜主義》的擁護者,原因很簡單

    廣告是最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文化的東西,同時也是反映國家文化的一面鏡子。

    台灣正處於發展自有品牌的過程,這會觸碰到很多文化認同的問題

    我對崇洋媚外的觀點,能引用意識型態廣告總監許舜英的一段話來表達:

    ******

    跨國時尚消費品牌想賺地方市場的錢,使用的方式並不是解讀地方文化,而是不斷放大消費者遠離自身文化的想象,讓他們覺得,身為歐洲人比本國人更有品位。

    ******

    很多廣告人都是跨國廣告公司培養出來的,縱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將人民驅離自己的文化是一件錯誤的舉動,但他們的血液裡終究是跨國公司陽具中心主義的擁護者。

    而我做為廣告人,我非常清楚崇洋媚外是一個嚴重的文化問題。

    對於產生這種意識後,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正好,就是「不在語言中搞中英夾雜」這一套。

    回覆刪除
  11. 「事情再簡單不過,外國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隨口落幾句英文,相反的台灣人很愛幹這種事情。」並不全然正確。

    如果是一個英語系國家的外國人,那自然不會「隨口落幾句英文」,而是通篇英文。
    如果是一個非英語系國家的外國人,那在對話中「隨口落幾句英文」,那叫做外來語。

    外來語是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的普遍現象。例如「沙發」「賴打」(台語的外來語,來自日文ライター,而ライター本身也是來自英語lighter的外來語)「オートバイ」(英語Autobike),使用拉丁字母的語系更能夠放心的使用各種拉丁字母外來語,例如「Et cetera」(諸如此類)「Ad hoc」(即興)「Carpe diem」(及時行樂)「de facto」(實質上)「de jure」(法律上)「C'est la vie」(法文:這就是人生)「Ciao, Bella」等等。
    英語系的外國人不會隨口落幾句英文,但是隨口落幾句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之類的,也是相當常見的。

    「這些拉丁文難道不能用英文表示嗎?」一定是可以,但是人家還是喜歡這麼用。

    我看不出用什麼標準可以讓英文夾雜拉丁文、法文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文夾雜英文就應該被批判。

    C'est la vie....

    回覆刪除
  12. 「事情再簡單不過,外國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隨口落幾句英文,相反的台灣人很愛幹這種事情。」並不全然正確。

    如果是一個英語系國家的外國人,那自然不會「隨口落幾句英文」,而是通篇英文。
    如果是一個非英語系國家的外國人,那在對話中「隨口落幾句英文」,那叫做外來語。

    外來語是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的普遍現象。例如「沙發」「賴打」(台語的外來語,來自日文ライター,而ライター本身也是來自英語lighter的外來語)「オートバイ」(英語Autobike),使用拉丁字母的語系更能夠放心的使用各種拉丁字母外來語,例如「Et cetera」(諸如此類)「Ad hoc」(即興)「Carpe diem」(及時行樂)「de facto」(實質上)「de jure」(法律上)「C'est la vie」(法文:這就是人生)「Ciao, Bella」等等。
    英語系的外國人不會隨口落幾句英文,但是隨口落幾句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之類的,也是相當常見的。

    「這些拉丁文難道不能用英文表示嗎?」一定是可以,但是人家還是喜歡這麼用。

    我看不出用什麼標準可以讓英文夾雜拉丁文、法文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文夾雜英文就應該被批判。

    「語言也沒有高低,看誰在用。」洋涇濱沒有比較差,夾雜中英文的語言也沒有比較低級,看誰在用罷了。

    C'est la vie...

    回覆刪除
  13. 沙發和咖啡的確是外來語,但它們不等於 sofa 和 coffee,不只文字不同,發音也有異。聽習慣沙發的人,很可能是聽不懂 sofa 的。

    英語人會嵌幾句拉丁語,不過那未必是拉丁語的發音,比如et cetera

    換過來說,如果大家習慣這樣講,我很樂意承認它們是外來語:
    「我明天和教授咪庭」
    「我要先確可明天的史給久」
    「管它的,我不克兒」
    「多做這些事,對你們根本沒有庫勒底特」

    回覆刪除
  14. dear nidor

    非常抱歉,那是筆誤,原本要寫的是「外國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隨口落幾句『中文』」

    還有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中英夾雜,外來語不在討論範圍(人們說外來語,與直接說英語,在心理上是非常不同的)。

    英語夾雜拉丁文或法文是出於美感問題

    亞洲人落英文的原因更複雜,大部分是種族優越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邏輯,還有很多心理問題。

    也許可以在邏輯推論上證明不該斥責中英夾雜,但這種結論對於現實世界完全沒有意義

    因為「中英夾雜」現象是專屬於台灣,或亞洲國家的一個重要象徵--是真正實質的、存在的一種現象,而且必然、絕對是種族優越問題。

    與歐美國家落西班牙語、拉丁語、法文是不同的心理過程。

    回覆刪除
  15. 其實在西方文化中,參雜使用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是有歷史,學術,及部分宗教淵源的.
    英文在文化本質以及語源上便與這些語文多少有所結合.
    所以以英語為母語者夾雜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在情境上及情緒上,都是很合邏輯的.

    而亞洲文化則只多與中文或梵文有結合.
    像日語,韓文,甚至是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有漢字及中文的影子.

    而亞洲國家,尤其以中文為母語者,
    先且不論動機或其成因為何,
    在說話或寫作時參雜英文,
    除了學術用語及專有名詞,似乎不是太自然的行為.

    回覆刪除
  16. 「必然、絕對是種族優越問題」、「不是太自然的行為」一則是無推論的斷言(或臆測)、另一則是個人美感觀點問題。

    混雜語言的使用,稱為皮欽語(又稱洋涇濱語)pidgin或克里奧語creole,在許多地方被廣泛的使用著。在海地,克里奧語甚至成為官方語言,電視、廣播、文學作品都以克里奧語出版。

    外來語只是把發音很彆腳的pidgin,用本地文字寫下來而已。例如「賴打」。

    回覆刪除
  17. 外來語是本地語言轉音的結果,是同化外語的第一步;使用漢字記錄外語的過程則稱作音譯,屬於翻譯的一種,這使得外文逐漸融入中文。

    我們現在使用的邏輯、咖啡、咖哩、胡同、華盛頓、愛因斯坦,都是外來語,但是我們已經很習慣接受它們為漢語的一部分,就是因為經過同化的過程。

    外來語不等於外語,大家講外語,它永遠還是外語;以外來語的形式使用,就會逐漸內化為漢語的一部分。

    文字的影響更大。同樣一個 nidor 寫成尼多、耐德、乃朵,club 翻成俱樂部和克勒卜,感覺就差很多。漢字在表音方面有些不足,但表意方面則強過拼音文字,如何挑選最恰當的漢字,達到完美的音意皆譯,是一門大學問,並不止是「用本地文字寫下來而已」那麼簡單而已。

    回覆刪除
  18. 所謂的「融合」與否,定義是任意的。

    「你幫我check一下meeting的schedule」許多人也覺得沒有違和感。

    「我們已經很習慣接受它們為漢語的一部分,就是因為經過同化的過程。」正是如此,用的人習慣了就沒事了。

    不習慣的人有什麼立場指責那些用的習慣的人呢?一輩子穿著西裝的父母有什麼立場指責穿著T恤(又是一個夾雜英文的例子)跟破爛牛仔褲去上班的晚輩呢?

    回覆刪除
  19. 更正一下,這種混合語言的模式,應該叫做Code-switching,引自維基百科的說法「Since the 1980s, however, most scholars have recognised it is a normal, natural product of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language use.」

    回覆刪除
  20. 我想作者是否不當地將現在文化的歷史因素做了時點上的截然二分?
    像賴打、歐豆拜,事實上不是中文翻譯英文
    而是日文翻譯英文,甚至是日文自創的英文說法,亦即和製英語
    ex:歐豆拜,歐美似乎沒有人說autobike,只有motorcycle(摩托車)

    1.原作者是否接受在日常語言中使用摩托車或歐豆拜的說法
    而不能接受motorcycle?
    如果是的話,我想他的立場
    只是單純反對使用目前不常見、尚未完全融入本地文化的英文字而已
    而若要使立場融貫
    我想他也必然要反對此意涵下的中法夾雜、中日夾雜、中X夾雜等
    故他的立場應是「反對使用目前不常見、未完全融入本地文化的外文」
    但是這個立場我想至少會有以下問題:

    這個立場本身,會產生一個不合理結果:實行這立場後,目前國人較陌生之外文字詞有不常見、無法融入本地文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大眾接受並實行這個立場,接下來就沒有任何尚未進入本地文化的外文字詞能被稱為「常見」和「融入本地文化」,因為這個立場禁止我們使用那些字詞,使得本地語言文化急遽地趨向封閉,而劃分某外文字詞是否應進入本地文化的標準,單純只是作者提出這個立場的時點下,該外文字詞對本地人而言是否常見。

    2.如果作者認為日常語言只應該說「機車」
    而不能說和製英語的「歐豆拜」或音譯英語的「摩托車」
    那麼我猜想這個可能是一個很極端的翻譯原則(我不懂翻譯,只能猜想)
    認為所有翻譯不能使用音譯,只能意譯
    但是這會造成很多問題,例如有些外文字難以意譯
    理由可能是本地語言難以用簡短文字掌握該意涵
    甚至也可能是在外語中,該字的意涵即不斷在改變
    很簡單地說,「沙發」要如何意譯?平常必須說「軟綿綿的椅子」?

    3.如果作者認為只要是英文即不能在日常語言使用,他國語言無所謂
    會有前述立場不融貫的問題,亦即有何理由英文不行他國語文行?

    結論:
    我認為夾雜外文只是個副作用
    職場上或朋友間靠夾雜英文來顯現(或欺騙他人)自己很有能力
    這是國人可能錯誤地擁有「會說外文之人能力較好」這種信念
    為防止這種錯誤評估他人能力的問題,重點應不在於禁止別人夾外文
    而是主管、公司同事、朋友之間應有評估他人能力的較合理標準
    例如英文能力應看相關英檢而不是平常夾多少英文、
    專業能力應看相關表現(學歷、實務工作能力等),而非夾多少英文術語
    一旦做到合理的評估,職場、朋友間夾雜外文的情形應該自然會減少
    而不是用禁止他人夾外文的方式為之
    畢竟我們也很容易想像在某些時候,夾外文會方便許多
    像專業討論、縮短對話所需時間精力等

    回覆刪除
  21. 我覺得討論外來語有些偏離主題,KDE的重點是像他舉的例子
    「最近在忙一個project,每天都很晚才下班。」、
    「你要不要參加團購?我們可以一起share運費。」、
    「我得去check一下我的schedule再給你答覆。」、
    「有什麼complaint去找老闆談,跟我argue也沒用!」、
    「我只care你們有沒有自己的idea。」這種跟外來語無關且常用的辭彙。這種將中文詞彙代換成英文單字的表達方式,無益於增進對話的流暢性。但因為通常也不會降低對話的流暢性,所以有「是否需要反對中英夾雜」這個問題的產生。我先討論KDE三個反駁的論點。
    1. 中英夾雜代表肚子裡有些洋墨水,聽/看起來層次比較高、比較厲害。
    KDE認為中英夾雜不能證明英文好,只能證明中文不好。這個理由沒什麼說服力,因為既然中英夾雜是為了讓「別人」聽起來比較厲害,就應注重別人聽到中英夾雜的感受。一般人聽到別人中英夾雜,可以理解對方是「故意」代換部分單詞,不會覺得他沒有「能力」使用中文表達。所以中英夾雜既不能證明英文好,也不能證明中文不好。
    2. 大家都習慣了某些中英夾雜的詞句,因此中英夾雜的方式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如colorfly所言,KDE沒有提出理由反駁這個觀點。只是以「反對中英夾雜」這個立場說明全中文的表達方式「也」很方便。
    3. 有些詞語就是要用英文表達比較傳神。
    假設用英文表達沒有比較傳神,就表示「一定有傳神的中文詞彙可用,只是他找不到」。對一個不反對中英夾雜的人而言,如果想表達一個意思,找不到傳神的中文詞彙,但有現成的英文單字可用,他沒有義務辛苦找尋中文詞彙替代。「對他而言」,用英文表達的確比較可以傳達他的意思,也就是傳神。

    我覺得他提出三個反駁的都沒有道理,再來討論他支持「反對中英夾雜」的論點。
    1.在「認真使用中文」這件事情被忽略的同時,這個語言在溝通中發揮的效能將日益降低。中英夾雜會變成惡性循環。
    對這個論點我有兩個問題,第一,事情有沒有KDE說的那麼嚴重,我們能交/教給下一代的中文詞彙會不會越來越少,使後代的人們沒辦法再用中文精確地領略和表達喜怒哀樂?第二,即使會有嚴重的後果,個人有沒有義務積極阻止事情向此方向發展?
    第一,我覺得沒有那麼嚴重。我們不會在小孩知道計畫、在意、爭吵這幾個詞之前就對他們使用project、care、argue,語文教育、媒體和各種平面資料也不會中英夾雜。我認為先學會中文表達,再慣用中英夾雜這個順序是不會變的,不必擔心中英夾雜會讓後代的人們沒辦法再用中文精確地領略和表達喜怒哀樂。
    第二,這是很主觀的問題,如果真會產生嚴重後果,我是願意避免中英夾雜,不過也有人會認為他沒有這個義務。如同KDE舉例的環保議題,有些人願意為了環保少搭電梯多走樓梯、做好資源回收,有些人不願意。不過這個主觀的問題也並非全看個人,如果一個社會普遍認為這是嚴重問題,就會形成「避免中英夾雜以保存中文很重要」的價值。受到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會有比較多的人認為自己有保存中文的義務。KDE做的事就是希望促成這種價值。

    回覆刪除
  22. 不知道我是否誤解「外來語」的意思
    我是從日本文化的外來語來理解
    何謂外來語?我認為大眾已常用的外國語詞皆屬之
    甚至日文中僅小眾使用的外國語詞,亦會被認為是外來語
    ex:隨便翻日文字典翻到外來語トトカルチョ,是義大利文的totocalcio:「賭職業足球隊勝負的彩票」.....

    若依照如此標準,一般對話中的「死給久」、「矮地爾」、「慷普爛」等
    更應該會被認為是外來語,畢竟多數人都至少聽過、理解甚至使用這些詞
    回頭看,如同我所言,作者的立場如要融貫,必然不是單只反對中英夾雜
    因為大概找不到什麼好理由認為應該反對中英夾雜而不反對其他語言夾雜
    亦必然不是單只反對商業上的使用,因為其提出之理由,可見其立場不應受限於商業使用
    那麼在此立場下,我想到的問題是,若要維持立場的融貫或合理:
    1.是否會反對過去已然融入本地文化的外文語詞?
    例如:
    是否要反對使用「賴打」一詞,因為那是中日(的外來語)夾雜?
    是否要反對使用「寒豆魯」一詞,因為亦是中日(和製英語)夾雜?
    請注意以上兩個例子,中文事實上並沒有對應的音譯字詞(但有意譯字詞:「打火機」「方向盤」)
    所以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就是「你有沒有賴打」而是「你有沒有ライター」
    若不認為此須反對,則必須給予理由告訴我們,為何不是夾雜或為何可為反對的例外

    2.是否要反對使用中文難以翻譯的外文,即使如此會造成溝通不易?
    專業術語、含有多重意涵的句子、名句、姓名、更切合語境脈絡下的外文等皆是
    例如「若你對這個案子有什麼idea,要跟大家分享」跟「...想法,...」即有些不同
    似乎idea較偏向能改善案子的概念、方案,而想法可能還夾雜了情緒、意見
    其他亦有許多例子,使用外文較易連結到外國文化的脈絡背景,而中文則連結到中華文化
    所以我不認為外文皆一定有適當、完全可表達意涵的中文翻譯

    3.使用外來漢文算不算夾雜?
    「御宅族」、「萌」、甚至清末傳入的「社會」、「科學」等字
    使用時是否算中日夾雜?
    若使用「御宅族」時是說OTAKU(事實上不是好例子,因為日文不是「御」宅族)
    使用「萌」時是說MOE等情形是否算中日夾雜
    若御宅族不算,而OTAKU算,那麼需要告訴我們為何兩者有所差別?
    畢竟差別只是,萌是拿日文發明的字詞,用中文念一遍而已

    最後,如我前面留言想說的,我認為作者真正的論點並不是反對中英夾雜
    而是對於中英夾雜這個現象背後代表的意含和這個現象帶來的不便感到困擾
    中英文夾雜這個現象背後代表的意含可能是
    1.大眾或職場上認為,在國外長大或留過學的人比較「厲害」
    2.而常有人藉由夾雜英文單字來冒用這種身份狀態(ABC或留過學)以讓他人認為自己厲害
    3.另外還有些人隨波逐流或受大眾溝通壓力,也開始如此中英夾雜

    這種現象基本上癥結點和中英夾雜一點關聯也沒有
    (更不用說某些職場特性,也許中德夾雜或中日夾雜才能展現「厲害」)
    這就是我前面說這種現象只是副作用的意思
    基於這種理由要反對中英夾雜,也只是頭痛醫頭
    沒有真正把病灶(錯誤以為夾外文單字即能力強的想法)去除
    而這種病灶也並非台灣獨有,許多歐洲國家也有相同頭銜中「用拉丁文的那個人比較威」的想法

    另外基於這個現象有溝通上的不便,這個反對理由事實上也不成立
    除了聽了會有點煩以外,應該大家也知道那些夾雜的字是什麼意思
    所以不會有溝通上無法理解的問題
    反倒是可能有些人喜歡以手勢表達某些意思,例如手做出拿杯子喝的動作
    似乎更比中英夾雜難以確切理解(是說喝酒?喝咖啡?喝水?)
    若基於溝通不便而反對中英夾雜,似乎應同時反對只做手勢不說話的行為

    回覆刪除
  23. 初来乍到,练习一下,请多批评。


    1. KDE主张是:中文母语使用者都应该说纯中文,而不是中英夹杂。

    2. KDE的论证不能得到:我们有义务讲纯中文或纯英文。至多能确立的是:中英夹杂的使用者能给出的三个理由都不成立,因此中英夹杂不是“非如此不可”的。即便KDE能够确立中英夹杂不是“非如此不可”的,他也没确立纯中文是“非如此不可”的。

    除了“中英夹杂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这一他至多能确立的结论外,他还试图确立一个结论:纯中文比中英文夹杂要好。

    为什么好,KDE给了两个主要理由:

    (1) 民族主义的:“當我開始斟酌和磨練自己的中文文字和語言的使用之後,我發現自己比以前還要喜歡「中文」。去掉那些嵌入的英文單字之後,現在我說的、寫的,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沒有添加物的,我故鄉的語言。每天藉著「好好說中文、寫中文」,我不會忘記自己在哪裡長大、受哪塊土地的教育、還有自己從哪裡來。

    我同時也發現,自己使用的詞彙、語句架構,自從有意識的自我練習中文之後,變得靈活了、豐富了。這個我用了快三十年的、祖國的語言,當我認真揣摩它,才發現它的美好。”
    (2) 像森林一样,砍光了,就没了,而不用的话中文会死掉。

    3. 对KDE的批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中英夹杂”的人给的三条理由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偏好,既然是个人偏好,也就不是“非如此不可”的,既然这样,KDE仿佛在用自己的偏好来反对别人的偏好。
    (2) 他对“中英夹杂”的三条理由的批评可以被逐一批评。(参照:colorfly)
    (3) 符合民族主义情结不一定就是好的。
    (4) 环保的类比不恰当,可以论证森林不保护是不行的。而语言的死亡并不这么显而易见。即便是语言会死亡,是不是要想保护森林一样强制推行,也是有争议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