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藉由「嘲笑」、「譏笑」和「取笑」來表達自己對於他人的不屑。然而,當我們嘲笑、譏笑或取笑時,往往對方的行為其實只是愚蠢或令人莞爾,並不足以讓使人發笑。
既然在那些情況下通常我們並不會真的笑,為什麼要把那些行為叫做「嘲笑」、「譏笑」或「取笑」?
一個可能但模糊的回答是,雖然在那些情況下我們不會真的笑,但是我們的狀態事實上已經很接近真的笑了,或者說,當時我們所接收的資訊,距離那些有力量能讓我們真的發笑的資訊,只差臨門一腳。
要讓這個答案在智識上有意義,我們得回答這個問題︰當我們在嘲笑對方的時候,我們的狀態是在什麼意義上很接近真的笑?當時我們所接收的資訊,是在什麼意義上距離那些有力量能讓我們真的發笑的資訊只差臨門一腳?
我們可以在那些表達了某些幽默但是可能還不足以使人發笑的四格漫畫或者笑話上發現類似的例子。有一些笑話或漫畫會使人真的發笑,但是有一些笑話或漫畫只會讓人「會心一笑」。在這些情況下,會心一笑和真的發笑的差別在哪裡?它們只是在某種意義上有程度上的差別(例如,某種神經衝動得比較厲害?),或者它們的出現是仰賴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機制?
Hi Kris,
回覆刪除聽起來有點像是在開玩笑, 不過真的有心理學家在研究幽默的心理學. 我認識一個教授, 專門用分析讀笑話時受試者產生的腦波 (EEG/ERG). 這聽起來不像太正經的研究, 其實目的是在確定語意的神經機制. 據說, 一個人有沒有聽懂笑話, 可以從腦波裡看出來.
這根左右腦分化也有關. 我記得有一種笑話 (可能跟一語雙關有關), 要是只顯示在你的左視域 (也許是右視域, 我記不清楚了), 你看懂的機率就會變小.
pyridine︰
回覆刪除嗯,我可以想像有人在做那個,因為那也是我感興趣的部份。
pyridine︰
回覆刪除嗯,我可以想像有人在做那個,因為那也是我感興趣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