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2009

「我相信」的力量

在我的課堂報告(Susan Blackmore藉由Memetics對心靈的實在論何以如此風行做出的解釋)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信念的Q形式會比P形式多具有Blackmore宣稱的那些優勢?為什麼在信念前面多加了一個「我相信」(I believe that)就會造成這麼重大的影響?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我相信,是因為它蘊含了對於Blackmore的提案的循環性(circularity)質疑︰

如果我們不知道在信念前面加上「我相信」代表什麼,我們怎麼會因為一個信念前面多加了「我相信」,就卯起來保護和散佈它?我們怎麼知道「我相信」跟「烏龜相信」、「巫婆相信」或者「宇宙精神相信」有什麼差別?又,為什麼在一個信念前面加上「我相信」會讓人對這個信念更重視、更有動力保護和散佈它,而非把它丟掉?因此,Blackmore的推論必須預設︰

R.

在Q形式的信念佔據壓倒性的版圖以前,人們就已經有自我的概念,而且這個自我的概念具備所有Blackmore的推論要求的能力。

然而,我們怎麼能接受一個預設人有自我的概念的理論,來解釋人為什麼會有自我的概念?這個理論根本什麼都沒解釋。

在這裡,我們可以整理出兩個問題︰

  1. 預設R,會不會使得Blackmore的理論成為沒有解釋力的?
  2. 就算Blackmore的理論不會因為預設R而失去解釋力,她的理論的合理性還是依賴R,然而,我們有沒有理由接受R?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會給出反面的答案。我相信Blackmore的理論不會因為預設R而失去解釋力,因為她企圖解釋的是

為什麼大家廣泛地相信自己擁有自我?(為什麼自我的實在論被廣泛地接受?)

而非

最初,人是怎麼有自我這個概念的?(最初,自我的實在論是如何被發現/建構的?)

一個在前提裡預設R的推論無法回答的是第二個問題,而非第一個問題,因為人有某個概念並不代表大家都相信這個概念的指涉物(reference)存在。認為Blackmore的理論會因為預設R而失去解釋力的人,是混淆了掌握一個概念和普遍地相信概念的指涉物存在這兩件事。假想三個世界︰

W1︰沒有人相信自己擁有自我,然而,也沒有人相信自己不擁有自我,因為根本沒有人掌握過「自我」這個概念。

W2︰有很少數的(或許只有一個)人知道「自我」這個概念代表什麼意思,並且相信自己擁有自我。

W3︰幾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擁有自我。

Blackmore的理論解釋的,是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會從W2變成W3,而非為什麼我們的世界會從W1變成W2。

雖然Blackmore的理論不會因為預設R而失去解釋力,然而,如果R不為真,Blackmore的推論就不會是健全的(sound)。因此,我們還是得回答這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有沒有理由接受R?我們有沒有理由相信,在Q形式的信念到處都是以前,就已經(至少)有少數人相信實在論?

我相信,依照人的認知結構以及和世界的互動,人會很容易就產生自我的概念並相信自己真的擁有自我,不過我也承認這個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它的困難之處在於一個完整的回答會是龐大且複雜的,我們可能需要很多關於認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人類行為和互動的理論及資料,才有辦法建立一個夠好的答案。

8 則留言:

  1. 在研究幻肢而知名的神經學教授Ramachandran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透過假造的多重感覺輸入,例如視覺反覆輸入輕拍桌面的影像,同時輕拍試驗者的腳,可以讓試驗者產生桌面是腳的一部分的延伸幻肢感。

    而另外一些患者,則有認為自己的手腳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認為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自己已經死亡,依附在目前的身體上的精神狀態。

    由以上實驗可推測,自我的分界,很可能是大腦對於感官輸入的綜合統計功能。而由病例可推測這個功能很可能是模組化的。

    回覆刪除
  2. 我可以問一下,你想討論的是下列哪些?
    1.最初怎麼會有自我(ego還是self)這個嗎?
    2.探討自我理論可能是套套邏輯?
    3.為什麼會"相信"W3→W2,不是W2→W1?
    4."相信"的力量從何而來?
    5.這股力量如何影響他人?
    等等....(我不知道你的意思的部份)3G

    回覆刪除
  3. nidor︰

    模組化是什麼意思?

    3G︰

    我建議你重新看一遍,包括那些連結。

    下次署名啦。在「Comment as:」旁邊的下拉式選單中選擇Name/URL」就可以署名了。

    回覆刪除
  4. 模組化是說這個功能像是一個零件,可以單獨的損壞。

    回覆刪除
  5. "而另外一些患者,則有認為自己的手腳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認為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自己已經死亡,依附在目前的身體上的精神狀態。"
    我們稱之為"解離"。
    說真的,還是看不懂,但是我回應一下相關的資訊,你可以參閱:
    1.自我的概念:以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來說比較喜歡用"基模"來詮釋,有點像"nidor"說的模組化。
    "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它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幫助我們組織
    複雜的訊息,使我們能夠觸接所要的訊息。基模讓我們賦予世界一種意義
    ,它給予我們的知覺與經驗一種結構,它是儲存於記憶之中,可以取出再
    用。作為一種知識結構,基模引導我們的知覺、記憶、推論與評價。實徵
    的研究集中在個人基模、角色基模、自我基模與事件基模上。"
    2.群眾的力量:以社會心理學來看,屬於從眾心理。
    "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傾向,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從眾效應」。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所以社會個體常常不經思考就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選擇。"
    (期待你找到更完整的答案)
    下面是我自己的解釋
    (1)自我基模的認同
    (2)從眾效應
    例如:
    (1)我認為我有自我(原有基模),但和別人聊天後發現不只我有這樣的感覺,大家都有自我(新資訊刺激進而修改原有基模)。
    (2)即便我沒感覺到"自我"這個基模,但"大家"都說有,為了順應及配合大家,我也"認同"每個人都有自我這個想法。
    (署名有比較好嗎?)

    回覆刪除
  6. nidor︰

    這樣啊。

    3G︰

    署名能讓人在Feedbacks就知道是你說了話。

    回覆刪除
  7. 我不知道基模或是認知結構是不是接近腦中小人的說法,不過我的猜想是這比較像是器質性的問題。

    回覆刪除
  8. 何謂腦中小人?什麼是器質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