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摘自《經濟自然學》197~8頁。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我的補充意見。)
同一群體內的成員溝通能力可能相差懸殊,即使在這麼看重溝通的政治界也不例外。像柯林頓總統就堪稱清晰溝通的典範,但如小布希總統之流,則往往不知所云。不過在有些群體中,口頭表達能力倒沒有那樣大差異,例如想躋身人文學科教授,勢必得具備相當的文字與口語功力。可是瀏覽人文學科教授的著作,卻充斥令人無法卒讀的段落。以下是摘自 Maria Lugones〈街頭行人策略〉(Tactical Strategies of the Streetwalker)論文的一段:
「我建議應採行朝向干擾二元對立的策略,這對於抗拒/解放認識論至為重要。這樣做就是應用分解伴隨社會區隔而來的集體性,並將其危險規避理論化而不應用其思維。」
或許大部分人文學科教授都能輕易解讀其中含義,但根據非正式調查,其他絕大多數的人可辦不到。為什麼對一般讀者而言,人文學科教授的著作經常猶如天書?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人文學科的對話也受制於與經濟學類似的模式。經濟學者想要出頭,就得表現得比競爭對手更嚴謹,而人文學科教授則需要盡量展現自己學識有多淵博。假如一開始,絕大多數人文學科教授用字遣詞都平易清晰,而其中有一位教授卻偶爾在談話或寫作時掉書袋,可以想見他一定能占到些便宜。聽者與讀者會覺得此人言論必然頗具權威性,因為有些意思他們不清楚。
當然如果賣弄過度,穿插太多讀者不熟悉的術語,可能會遭到抱怨。可是如果有更多教授起而跟進,許多原本艱澀的語詞可能慢慢在學術圈內普及起來。此時唯有將底線再往前推進,才可能展現自己的博學。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專業讀者對學識淵博的界定標準也會跟著變動。等到塵埃落定之際,人文學科教授的專業著作和傳統寫作之間呈現天壤之別,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真的很有趣。這種現象似乎完全沒有自然科學領域出現, 畢竟理論跟方程式自己就會說話, 把著作寫的難懂只會增加閱讀以及溝通的困難度(這讓想到老師的諄諄告誡, 他說數學家寫作要盡量避免像邏輯學家一樣把一切文句都精簡為符號, 因為他不相信有人是用那些符號在思考的。我們系上的純數學家似乎都如此主張, 因此連 iff 都很少見老師們使用, 總是寫作 if and only if)。物理學界以講話簡單易懂著稱的的代表人物應該就是 Richard Feynman, 他也常常宣稱他看不懂別人寫的東西/講的話, 但是應該沒有人會懷疑 Feynman 的學養吧。
回覆刪除著作裡面到底有沒有料, 不是讀了就知道了嗎?人文學者會有此擔心, 甚至擔心到得以在圈內形成惡性循環的程度, 難道是他們泰半都心虛自己著作中沒有料?
⊆∀⊥⊻ιN︰
回覆刪除在自然科學界裡,把東西寫得含糊只會降低自己的被引用數(以及其他有興趣的人重複作實驗驗證自己的理論的機會)吧。倒是有些人文學者特愛引用語焉不詳的句子...
聽說大部分人文學 (我指的是不做量化研究, 沒有圖表的研究) 學者開會, 報告都是事先寫好, 然後當場念稿念出來的. 這是真的嗎?
回覆刪除這我覺得是很難以想像的事. 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
pyridine︰
回覆刪除我參加過的中文研討會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講者念稿。我不曉得為什麼你無法想像這樣的發表方式,畢竟任何可以用演說解釋的東西都可以先寫出來然後照著念。不過我的經驗是,念稿和發表內容品質不好常常伴隨出現。
《經濟自然學》的作者同時也主張,經濟學家刻意使用艱澀難懂的數學公式描述簡單的經濟學概念,使他們看起來專業,就是軍備競賽下的後果。
回覆刪除所以軍備競賽不是只有發生在人文學科。
人文界是一個大標籤,標籤底下的不同領域有很多不同的內容和特色,這裡想討論的到底是什麼?中文文學?文學批評?經濟學?心理分析?社會學?(質性?量化?)
回覆刪除什麼叫做淺顯易懂呢?Putnam討論model theoretic argument against realism的文章,有多少外行人看得懂?就算不提外行人,有多少分析哲學界內部的人看得懂?這算不算淺顯易懂?
以社會學為例好了,社會學學術文章有沒有辦法讓外行人也看得懂?或許可以,很多更簡單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更專業的學術概念,藉由這些漸進的方法,那些主要由學術概念構成的學術文章,也能被外行人理解。
當然,嚴格說起來,這是先把外行人變成圈內人之後,才讓圈內人看懂的做法,但是哪一個學科不是這樣?不先變成一個一定程度的圈內人,誰看得懂牛頓物理學在說什麼?現在叫外行人去看,又有誰知道相對論在說什麼?
P.S. 談到文章發表現場念稿的問題,我沒參加過中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但就我參加過的社會學研討會(社會學年會、台灣文化研究年會、四性研討會……),那些發表模式跟我參加過的分析哲學研討會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社會學算是人文學科嗎?如果算的話,這個謠傳可以停止了。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或許大部分分析哲學家都能輕易解讀分析哲學論文的含義,但根據非正式調查,其他絕大多數的人可辦不到。為什麼對一般讀者而言,分析哲學家的著作經常猶如天書?
回覆刪除IsaacStein、Phantoms:
回覆刪除我同意要求圈外人直接看得懂太嚴格了。我也同意Isaac說的,圈外人常常必須從基本概念理解起,一層一層學,到最後能看懂論文時往往已經算是圈內人了。
我想Frank也會同意這樣的說法,畢竟,要求學術著作要讓一般人能直接看懂,不然就是故意寫得晦澀,這樣的主張實在太笨了。同情地理解,Frank的想法應該是:這些故意寫得晦澀的文章,不僅僅一般人看不懂,圈內人往往也看不太懂(參照他的倒數第二段最後一行)。
至於到底有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文章寫得模糊晦澀還是你不夠「圈內」,我想索卡的惡作劇策略可以當成一個判準:要是一個研究領域裡的「權威讀者」(例如最重要的期刊編輯)無法區分亂寫的文章和真摯的學術論文,那麼他們作為圈內人能理解某些你看不懂的文章,就不構成你相信這些文章不是天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