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第一次和女生約吃飯,很緊張而且擔心到時候沒有話題會很尷尬,便向老爸尋求幫助。
老爸︰「一開始聊天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太突兀。既然是在餐廳,那我看你就先聊聊吃的東西好了。」
兒子︰「那吃的東西聊完之後呢?」
老爸︰「吃的東西聊完之後,可以聊聊對方的家人,讓她感覺你很關心她。」
兒子︰「那聊完他的家人之後勒?」
老爸︰「要讓女生對你有好印象,得在言談之中顯現出深度才行。聊完家人之後,我建議你就聊聊哲學吧。」
到了餐廳,兒子有風度地幫女生拉開椅子,面對面坐了下來。
服務生開始上餐點,兩個人一口一口地吃著。
兒子想起了老爸的建議,決定找個不突兀的話題。
「呃...你喜歡吃草莓嗎?」
「不喜歡欸...」女生回答。
「噢...」
於是兩個人繼續吃...
過了不久,兒子想著自己應該聊聊對方的家人,以顯示自己很關心她,於是便開口了︰
「呃...你有哥哥嗎?」
「沒有欸...」女生回答。
「噢...」
於是兩個人繼續吃...
過了不久,兒子想著自己應該聊聊哲學,來表現出自己的深度,於是便開口了︰
「呃...那如果你有哥哥的話,他會喜歡吃草莓嗎?」
事實上還真的有哲學家在研究這種問題。
「如果獨立戰爭輸了,那麼現在美國還是英國屬地」
「如果妙麗是波霸,那麼石內卜會害羞」
「如果那個正妹有哥哥,他會喜歡吃草莓」
這類前件為假的條件句,叫做虛擬條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s)或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根據古典邏輯對邏輯連接詞的定義,當一個條件句的前件為假時,句子本身會為真。有一些哲學家認為這樣的規則沒有捕捉到我們日常推論中的推論直覺。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找到古典邏輯的反例,例如「如果妙麗是男的,那麼她就會當上女學生主席」這樣的條件句,它的前件為假,可是我們直覺上一點也不覺得整個句子會因此為真。
虛擬條件句的真值條件、邏輯特性和語意結構因此成為哲學家的課題之一,在分類中屬於條件句邏輯(conditional logic)領域。
王文方教授的《虛擬條件句理論述評》裡有對於歷史上重要的幾個虛擬條件句邏輯理論的介紹和評論。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舊網誌
為什麼最後一句不是「如果你有哥哥的話,你會喜歡吃草莓嗎」呢?
回覆刪除小斌︰
回覆刪除因為我當初聽到的是這個版本。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你破梗了。
回覆刪除但不管是雞過馬路還是澡洗熱水,都是一句搞定,
有點長的搭訕冷笑話想跟進,恐怕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