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正統漢字的傳承基地,我們的年輕人可以直接讀古代的經典
可是還有一些傳統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有很大的力量,譬如說,我們是正統漢字的傳承基地,我們的年輕人直接可以讀古代的經典,這一點是許多大陸的學者、老師到台灣來之後感到很羨慕的。所以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傳統,我們能夠用我們了解的正體漢字去理解它,這一點是在我們的流行音樂、流行文化中展現出來。各位聽過周杰倫的「青花瓷」、「東風破」,這些歌曲就是從我們古代的文學轉化為流行文化,一樣可以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所以說「維護、活化、傳承文化資產」,也變成我們台灣一個很重要的價值。(馬英九,治國週記)
方文山說,許多西方語言是由拉丁文演化而來,但是現在西方的年輕人,大概都看不懂古拉丁文,兩千年前的古碑文如果在義大利出土,對他們來說完全是超時空的語言。但是漢字不同,就算是古人來到現代,也能和我們筆談,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穿越時空的文字。(聯合報,2010.01.04)
- 我沒去找過,但是我相信你可以google到所有古代經典的簡體版全文,而且現在去簡體書店買經典或許還比較便宜(只要它們沒被中共禁掉)。在閱讀古文上,說會讀繁體版的古中文是一種優勢,就跟說會讀手寫體的古英文是一種優勢一樣白痴。
- 我還真的不想跟古人筆談,不過要是有人拿槍抵著腦袋逼我這樣做,而且我不懂繁體字,我會開個簡繁轉換網頁在旁邊。
- 不過我想除非我們談論的是你今天大了幾次便這種屁事,否則我們的筆談應該會很沒效率,因為旁邊的國學教授會花很多時間爭論古人說的哪句文言文到底是哪個意思。
- 繁體文字和簡體文字有幾乎一樣的表達能力,因為所有繁體語句都可以被翻譯成意義相同的簡體語句,反之亦然。當然,它們會有不一樣的美感,不過這應該只是習慣和情境的問題(我覺得簡體字在這裡就很搭)。這些哭夭繁體字(相對於簡體字)是文化資產應該被保存的人,要嘛是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太過自大,要嘛是想討好那些自大狂。
- 文森的詳細評論。我同意他的大部分想法,雖然我認為繁體和簡體有不一樣的語感(美感),看到「飄散」的人所體會的感覺和看到「飘散」的人所體會的感覺不見得一樣,不過我不覺得這可以證成在任何稍微客觀的意義上的,繁體的價值。
- 然而,如果談論的是語感,那麼只要語言學得的情境不同,或者對於一個詞彙有不一樣的相關經驗,就算是同樣使用繁體的兩個人,也不見得會對於同一組文字有一樣的感覺。「上班」這個詞在我腦中具現的畫面是,兩個人坐著夜市常見的那種給小孩子玩的、投十塊錢進去就會播放音樂然後搖來搖去的玩具汽車/動物搖來搖去,這應該是我小時候學習和使用「上班」這個詞的時候的特殊想像使然,我相信大部分人應該不會這樣。而利用這樣的差異,我可以寫出一首詩,讓這首詩擁有某種幾乎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的美感,但是我不會說這是一種客觀優勢。語感這種就算是使用一樣的語言文字的人也不見得有一樣感覺的東西,談客觀優勢根本不make sense。
4....(略)
回覆刪除繁體字是文化資產應該被保存沒錯阿
和甲骨文金文之類的差不多
只是他們靠夭的點不對罷了
你的講法會讓人覺得繁體字不該被保存欸...
簡體字的問題﹐並不是出在簡化本身上﹐而是簡化後出現一字岐義的問題啊。王后﹐是后還是後﹖
回覆刪除大熊︰
回覆刪除「X是文化資產」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我確定它包含「有一群高學歷,或者掌握高階文化霸權的人喜歡X」,可是這不是要求其他人掏錢幫忙保存X的好理由。
我可以接受「如果比較多外國人喜歡繁體字,就可能會有比較多外國人來台灣觀光,我們就能賺比較多錢」這類說法作為我幫忙保存甚至推廣繁體字的理由,可是我不願意為了其他人的喜好做任何事情。
hevangel︰
其它條件相同,擁有比較多歧義字的語言不見得比較差,否則你就應該主張把繁體中文裡的所有歧義字都分開來,讓一個字只有一個意思。
我相信所有自然語言都包含歧義字,這代表歧義字本身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災難,除非它在夠多地方帶來無法藉由脈絡排除的混淆。如果打算使用這個論點,光說簡體字的歧義比較多是不夠的,你還得要論證說,就語言使用的便利而言,是簡體字的歧義太多,而不是1.繁體字的歧義太少,或者2.這些歧義的數量根本構不成重要差別。
(離題︰當歧義字出現在文言文中,有人讚「好用」,當歧義字出現在簡體文裡,就變成禍害了。
希臘學生沒辦法多多少少讀懂荷馬的史詩嗎? 猶太學生沒辦法多多少少讀懂摩西五經嗎? 有點難以相信.
回覆刪除"方文山說,許多西方語言是由拉丁文演化而來,但是現在西方的年輕人,大概都看不懂古拉丁文,兩千年前的古碑文如果在義大利出土,對他們來說完全是超時空的語言。" 這我也覺得難以相信. 至少義大利的拉丁文教育, 據我所知是滿普及的. 不至於比我們的古文教育少吧?
重點不在繁簡體的優或劣,重點在創造簡體之沒有必要。
回覆刪除從漢字拉丁化的原始考量,簡體只是個過渡,但卻一直停留在這個過渡之上。從功能上考量,簡體能做到的,繁體本來就能做到,在語意上甚至做得更精確更好,那麼簡體有甚麼用呢,寫得比較快嗎?還是長得比較奇怪?
一個本來就沒有發生必要的玩意(被自卑感影響的文化),到了現在(數位化世界)更沒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它的存在。
phiphicake:
回覆刪除我覺得X也可以改成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或者也可以是法西交界的巴斯克語,中國唯一的苗族帶槍部落、女書。正體中文是目前世界上的弱勢語言,然後一群人運用政治力量和納稅錢去試著維護和保存弱勢文化,我認為並無不可。否則原住民文化跟台灣其他99%的漢人又有何相干呢?
回應第三點:
回覆刪除中文之所以會有這麼多歧義字,我想除了幅員廣闊以致各地使用方式不同外(春秋戰國以前),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一個字總是會有語意上的變化。訓沽學在做的就是這個研究。事實上其他語言也有類似的事情,例如聖經中就有許多古今用法不同而造成的錯誤翻譯問題。這也是新歷史主義者希望處理的事情,就這一點而言它和中文的注疏並無不同。而文言文作為一種和口語無關的書寫體系,並不因文言文的歧義性而影響它作為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事實上,正是因為文言文是一種超越了中國大陸南腔北調(歧義性更大)的一種書寫溝通方式,所以整個中國才有辦法統一管理。
目前簡體字的問題:
回覆刪除1.一簡對多繁。→ 導致更多歧義,對古文閱讀也有影響
2.造字法則違背六書原則。→ 反而加深學習困難
不過正體字就實際應用上我目前聽過最合理的客觀優勢,就是中文字的閱讀是識形知義,因此「形」是否有利於閱讀是重點。正體字較多的筆畫和較完整的結構,事實上比簡體字要來得更容易立即辨識。
但同時正體字的客觀弱勢就是筆劃太多不利書寫和學習。然而如同 sampkao 所說,這個問題在數位化世界已經顯得沒有這麼大。而且台港兩地遠高於大陸的識字率,也早已證明真正影響人民教育程度的根本不是正簡字體,而是教育制度。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1.我的確認為人沒有義務保存弱勢文化。
2.我同意。
3.關於語言習得和認字的難易度差別,有語言學上的證據嗎?你對於前者的說法和文森相反,不過我想這兩件事情都不是我們說說就能決定的。另外,我同意閱讀簡體古文會因為歧義遇到問題。關於簡體歧義字在古文閱讀上的劣勢,我同意你的說法。不過我認為除此之外歧義並不是什麼缺點,詳見簡體字的歧義問題。
簡體岐義字的問題在於它不是「自然而然」產出,是人為在短時間內「批量產出」的。
回覆刪除不是自然而然產出,就等同於未受過足夠量的使用人次的考驗。最古的文字比今日少得多,岐義字(或同音異意字)隨中文越形繁複而造成困擾,這是古人之所以創出那麼多形聲等新字的主因。當然不是每一個岐義字都要另創新字,用得少的比較不容易出錯的就不用那麼費工,然而這一切都是長期使用後的心得,古人辛辛苦苦幫我們debug過,今人卻為了簡化將它推翻,堪稱不尊重演化之至。
簡體字之問題,又豈止是外觀美醜而已。
sampkao︰
回覆刪除語言是活的,演化一直都在繼續。
"繁體字是文化資產"? 這個我有點困惑了。"字"應該有的算是工具價值吧,是傳遞人類思想、文化…的"載具"才對吧。
回覆刪除當這個國家的主流價值是想要保存某個弱勢文化,大家用民主程序選出的執政者也決定用國家的力量來保存它,這時,身為一個國民,你就有義務要透過繳稅來保存它了。
回覆刪除談文字的演變是長時間的,而不是一夕間以規則制定
回覆刪除版主認為由繁入簡的改變可與古文字歷來演化相提並論,謬矣。
同時因為這種荒謬的改變,失去了文字除了意義傳達外的功能(六書)
除非你認為文字不需保留那些歷史資訊與文化價值
則同理可得書法也就是一種垃圾而已
再者歧義問題,許多一個字可表達的東西,如:麵、后等等
現在不再一個字能夠表達了。
而杯子、老虎等詞內的老與子字並非贅字
在中文它稱作"帶詞尾(頭)衍聲複詞"
詳細意義或者有誤,有請學過中文的人解答
最後你有沒有想過你覺得簡體字和繁體字有同樣的表達能力
那可能是因為你已經懂得繁體字,因此獲得了較多資訊
而能夠在讀簡體字時,認得它是哪個繁體字,從而獲得了更多資訊呢
易言之,我不認為我如果從小學簡體,我可以立刻讀懂文言文
因為它無法由字本身的構造去得到可能的歧義
但學繁體字的人,在得到翻譯前應可以猜到一點文言文的意思
此外文言文的範圍很廣,認為許多文言文的語句會有解釋上的差異
其比例如何呢? 又這些語句影響全文旨意的了解嗎
讀文言文的問題並不在這些歧異,而在你文言文的程度不好
Yel︰
回覆刪除可能有法律義務,但沒有道德義務。
米︰
我沒說「繁入簡的改變可與古文字歷來演化相提並論」啊。
關於歧義問題,我回應在簡體字的歧義問題。
關於文言文的歧義問題,你可以隨便找一場中國哲學研討會進去坐著,看看大家吵得多兇。
其實這問題的癥結,正在於中文已經完全喪失它本身的魅力,大多數人除了社會需求根本不覺得有學中文的必要(或說學其他語言有價值太多),所以才需要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出來強調它的好處,再讓一些無聊的哲學者來挑毛病啊 :ppp
回覆刪除回應phiphicake對米的回應:
回覆刪除但清朝各地呈給皇上的奏摺為何不會造成歧義(或者說至少不會造成足以讓皇帝下達致命性的錯誤政策的歧義)?文言文作為一種表達中國哲學思想的方式,和作為一種表達其他用途的方式'應該要分開來討論。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哲學這種極度依賴理性邏輯去詮釋文本的學術研究,本來就無法避免這種爭論。或者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說,有歧義這一點在哲學上根本就不是應該避免的事情不是?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我同意你對於文言文和中國哲學的看法。
可以請問16樓甚麼叫中文喪失本身的魅力嗎?
回覆刪除魅力是指? 喪失的過程?
大多數人除了社會需求根本不覺得有學中文的必要(或說學其他語言有價值太多
這句根本是你自以為吧? 大多數人? 數據咧?
其他語言比較有價值? 你的價值在指甚麼?
無聊,有些人就是愛把把一切社會現象都陰謀論化,自以為很懂
無聊,有些人只會把別人的陳述話語一字一句拆開來批,而不真正說明自己的認知,那這樣要人怎麼說下去?
回覆刪除我不是在問你問題嗎?
回覆刪除問問題不必先說明自己的認知吧?
我覺得你說的話好奇怪唷,哪裡奇怪就在我的問題中
感到很好奇,誠心指教
可你不是才說這無聊嗎? :p
回覆刪除好算了不抬槓。我這樣問好了(問問題不必先說明自己的認知吧?):你為什麼要學中文?
因為生在華人社會,為了溝通不得不然?那這個與你的出身有關,與語言本身無關,在這方面99%的需求任何社會的普遍語言都做得到﹔
因為想學習古書嗎?可惜現在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是不會看古書的﹔
因為想學習新知識嗎?中文界各種學科知識哪一項不是從外國來,學英文絕對吸收得更快更全面更好?
比方說一個唸(我隨便舉)電機的阿宅,如果他要加強電機方面的知識,他會學好英文﹔如果他夠迷動漫畫,他會想學日文﹔但他學中文,除了因為身邊人都講中文外,到底還有啥真正深層的誘因可言?
一個語言真正有吸引力引人來學,不是因為這個語言本身有什摩語言性質上的特色(能跟古人溝通blahblah),而是因為以這語言為基礎的文化(在此是華人文化)對於世界文明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吸引力。當這個文化沒有決定性的力量,就會發生現在這種現象:某人舉出一個空洞的語言特色,其他人群起圍剿:「那有什麼好?」
我有看到下一篇站長打算寫本中文哲普書,我認為是很好的開始。中文文化必須要有自己獨到的學識與創意出現,如果所有特色都來自古代、所有有關現代文明的東西都是從外國引進,就還會繼續有人講:「中文有什麼什麼特色?那有什麼好?」
所以你的"魅力""價值"是指強勢主流文化的實用性以及隨之而來的吸引力,而中文因為中華文化現代的非優勢而隨之失去那些東西。而在這個地位喪失的過程中,就有人跳出來呼籲一些中文很不怎樣的優點。謝謝你回答我的問題。
回覆刪除我大致上同意你說的這個結構,我比較不贊同的部分是
1.如果動漫誘發學日文的動機,那現代中文著作一定也讓一些人想學中文,
至於數量多寡在有數據之前我覺得說"多數人"是不夠嚴僅的。
2.我不覺的呼籲那些鳥鳥的優點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很多人是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吧,雖然這種歸屬感的好處還有商榷空間
題外話,
論實用性,中文好歹也有前十名吧? 我猜啦
還有我覺的馬皇只是試圖想出一些他國家的優點打打嘴砲而已,
就像中學生寫周記那樣吧。
回應wolfenstein:
回覆刪除你似乎把(中文)文學、燈謎、書法(作為一種在八大藝術之外的獨特藝術類型)、建築(上的中文雕刻)、古玩(上的中文意象,如一塊玉刻著跪著的小孩叫作「遇貴人」)等等只有中文才有辦法體現其價值的事物,排除在你的說法之外?「中文」哪有辦法跟「中華文化」分開討論。當一個文化的價值是完全決定在「對於世界文明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吸引力」這種實用主義上,並完全罔顧中文(以及其他許多弱勢語言)在歷史發展的不平等結構之下淪為弱勢的事實,那傳統文化保存還有什麼好談的呢?
日本人現在能發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東西也是建立在對自己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存之上啊。否則那些把日文、和服、武士精神、神道教、日本飲食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動漫內容又是從何而來?你的邏輯結構卻像是在說,現在中文根本沒人出於社會需求之外的動機想要學它,因為中文文化(我認為就是中華文化)沒有自己獨到的學識與創意出現,所以我們必須發展出個人特色,而在那之前,華人社會自己不愛中文完全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事實。如果抱持著這種心態,中文文化(中華文化)再過一百年也不會成功變成你想要變成的那個樣貌的。
嗯,因為如果不作文化之間某種性質的比較,那我不知道這串討論有何意義,就不要說中文有什麼優點了,反正每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每種語言都好,每種語言都值得保存(說實話我個人是這麼希望的),這樣也許可以了結一切爭執。
回覆刪除但,我們會在這裡爭執,不正是因為人們(在此以馬先生為起頭)就是在比較這一切的高下嗎?而我想說明清楚的就是,人們會想強調或反駁這些語言的優缺點與高下,其實並不是由於語言本身性質的特色,而是因為立基於這語言之上的文化所致。至於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孱弱,你我或許都同意。但只是保護傳統文化、強調傳統的優越性,我認為並不能解決問題。
日本動漫畫之強大,正在於它不強調日本傳統藝能的特色,而能產生更大進入世界級的普世美感。但同時,日本的傳統文化在作品的深層上面深深影響著每一位日本創作者。我們在《原子小金剛》裡看不到任何一絲日本傳統藝能的影子。但經過分析,我們知道浮世繪中日本人對線條繪畫的表現一路延伸到漫畫上面﹔我們知道漫才的經驗為手塚構思漫畫的詼諧點子打下了基礎。最後,當作品呈現出來,各國的小朋友大朋友可以在不需要知道上面的文化脈落下,看漫畫看得津津有味,這,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而這並不是把傳統完整保存就可以發揮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一個當代文化(如動漫畫)的成功,是不需要標榜傳統文化在其中的。當它獲得成功時,人們自然會發覺/追封其與傳統的深層關係。
我不認為華人社會有任何生來就非得要愛中文不可的先驗必要,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或任何民族文化)的自由。但如果有人像你我一樣,在中文文化孱弱的情形下,仍覺得可以讓文化更好而非撻伐之的話,我想是應該考慮更有效的方法。這樣講或許又要背「實用主義」云云的罪名,但除非你根本不在乎任何文化策略的效果,只是帶著意識形態空談一場,否則只要是希望這些策略有它的效應,我們當然要考慮其影響力與吸引力,不是嗎?
wolfenstein提到「日本動漫畫之強大,正在於它不強調日本傳統藝能的特色」,這是不是表示我們應該要求所有的日本漫畫家用英文寫對白跟台詞,那些用日文的雙關笑點請全部換掉,讓其他語言的人也能看的懂?
回覆刪除你說「人們會想強調或反駁這些語言的優缺點與高下,其實並不是由於語言本身性質的特色,而是因為立基於這語言之上的文化所致。」那麼日本的能劇,中國的傳統戲曲,崑曲,相聲表演,這些用傳統語言做出來的表演剝除了語言的特色,還能保有它們本來的美感嗎?
我喜歡聽英文歌一定是因為英語國家的文化吸引我嗎?
另外,當我們在說語言的優缺點的時候,好不好學不也是一種優缺點嗎?對一個沒學過中文的外國人來說,簡體中文就是比正體中文簡單好寫,這算不算是一種優點?
我當然認同你說「我們沒有愛中文的先驗必要」,但是這跟語言本身的優缺點有什麼關係?
回應wolfenstein:
回覆刪除我並沒有說不能作文化之間某種性質的比較,但重點在於你所著重的比較點為何。我想要指出的就是,你所著重的比較點,似乎完全取決於實用主義,以及罔顧中文(以及其他許多弱勢語言)在歷史發展的不平等結構之下淪為弱勢的事實。你把中文因為西方殖民和國共內戰等等歷史因素造成的文化弱勢的結果,反過來論證華人文化因為缺乏影響力與吸引力,因此大家不愛是應該的。但若沒有體認到歷史因素這一點,或總是用中文在流行文化的地位來衡量其價值,大家就會這樣理所當然地不愛下去。我同意「只是保護傳統文化、強調傳統的優越性」無法解決問題,但抱持著這種心態同樣無法解決問題。
我也同意「華人社會有任何生來就非得要愛中文不可的先驗必要」,但這個哲學事實也無法解決問題。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試圖表達的一樣,我認為日本人是先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至每個人民的生活和心中,最後才有辦法發展出深具日本特色的流行文化出來。這中間沒有刻意標榜什麼。沒有不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光是靠形式上的文化策略,就有辦法將傳統文化轉化得如此淋漓盡致的道理。哲學上「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的自由」可以成立,但實務上每個人都抱持這種心態,則會發生問題。我同意文化策略須要有效果,但若沒有一些比較有文化反思的能力的人,在多數人愛上自己的文化之前,先把傳統文化保持在一定的水準,當日後有人想把傳統文化轉化成流行文化時,他們要去哪裡取得(無論是外在或內在的)文化資源?缺乏足夠文化深度的文化政策,又要如何永續經營?
更何況,維護傳統文化根本也不是馬政府「唯一」的文化政策啊。
又,我不相信有所謂「普世美感」這種東西。在日本流行文化打入西方市場之前,我相信西方人是抱持著觀奇獵豔的心態在看待東方文化的。比起獲得「普世美感」,他們有更多是想從中體驗某種異國情調(exoticism)。即使是現在,我不相信不瞭解日本童玩的人,看到哆啦A夢的竹蜻蜓會跟日本人有同樣感受。或是不瞭解桃太郎故事的人,會知道桃太郎饅頭這個設計背後所展現的寓言式趣味。或是不知道吐槽手勢、OX手勢、白鳥麗子呵呵笑手勢的人,在動漫中看到這些手勢會產生同樣的感觸。上學期我遇過的兩位德國老師,就對台灣成年人會用各種動漫公仔、圖案佈置桌面和房間這個現象表示驚奇,因為對西方人而言這是一種小孩子才會做的childish行為。我也聽過某個台灣小朋友看《海底總動員》時覺得很「可怕」。不瞭解法國國旗的人能體會奇士勞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嗎?不瞭解胡蘭成的人能讀懂張愛玲的小說嗎?不瞭解三國志的人會從BB戰士三國傳裡面玩出同樣樂趣嗎?把這些每個文化特有的脈絡抽離之後,光靠(我認為不存在的)「普世美感」,我們還能剩下什麼?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你把中文因為西方殖民和國共內戰等等歷史因素造成的文化弱勢的結果,反過來論證華人文化因為缺乏影響力與吸引力,因此大家不愛是應該的。」
為什麼我們在考慮要在自己的生活裡摻進哪些文化的時候,還得要給那些因為歷史因素而表現不好的文化同情分數?選擇自己的喜好、興趣和風格又不是在做慈善事業。
「哲學上「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的自由」可以成立,但實務上每個人都抱持這種心態,則會發生問題。」
到底是什麼問題啊?
我不喜歡這種「x在哲學上說得通,但在現實上會有問題」的說法,好像哲學家根本不是依照切合實際的標準在衡量主張一樣。
如果我們照著x去做,會造成不公、壓迫,或者別人的無謂損失,那麼哲學家會說,我們沒有做x的自由,或者至少,有責任不做x(端賴造成的傷害有多大)。(換句話說,道德理論告訴你那樣做不ok)
假使x無關乎道德,如果我們照著x去做,會造成我們都比較不願意接受的後果(例如讓觀光產業失去吸引力),那麼哲學家也會說,就算大家都有做x的自由,去做x也不是理性的(換句話說,關於理性的哲學理論告訴你那樣做不ok)。
在這兩種情況下,哲學都不會導出「做xOK」或其它類似的說法。如果你覺得某件事情在道德上不ok,可是某個道德理論卻對它毫無意見,那麼你的直覺和那個道德理論之中一定有一個是錯的(唔,除非你相信以個人為單位的相對主義。不過這樣一來你也根本就不需要跟別人討論某件事情o不ok了)。
Kention,
回覆刪除> 這是不是表示我們應該要求所有的日本漫畫家用英文寫對白跟台詞,那些用日文的雙關笑點請全部換掉,讓其他語言的人也能看的懂?
我想我們不要非得往一個相反的方向鑽到極端吧。就像我說不贊成所有人都要愛中文,但這不表示我就要強迫所有人都不要愛中文,一樣的道理。
> 我喜歡聽英文歌一定是因為英語國家的文化吸引我嗎?
不一定,但如果喜歡聽英文歌,就一定能造成你對英文文化的好感,促進你去學習、親近英文(會實行多少因人而異,但其效果必定有增無減)。
> 當我們在說語言的優缺點的時候,好不好學不也是一種優缺點嗎?
在單一面向上的確可以被視為優缺點,但同時它也很容易被其他角度給反駁:比如說一種語言之難學,是因為它細膩、能比其他語言作更深刻的表達與更精準的陳述云云(法國人好像就很喜歡這樣標榜法語)。
> 這跟語言本身的優缺點有什麼關係?
好問題。我從最前面的回應起,其實就是說明一件事:「我們在評判語言本身的優缺點,其實並不真的與語言本身的特質有大關係,主要還是立基在我們對這個語言所建構的文化印象上。當我們希望強調這文化的優越性時,這些語言的特點就會被視為優點﹔當我們對這文化只有負面印象時,這個語言的所有特點都會被當作缺點。」
我們可以參考百年前的學者對中文是怎麼看的,比照現在大家想積極標榜中文之好處,這難道不是外在情況影響語言評判的最佳表徵嗎?
http://www.post-concrete.com/blog/?p=563
嗚,有沒辦法把上面最後一行的網址作成連結?
回覆刪除phiphicake:
回覆刪除由於我並沒有哲學專業的背景,因此說出「x在哲學上說得通,但在現實上會有問題」這種論述,我對此承認錯誤並為冒犯到的任何人的情感表示歉意。在底下我確實是想表達「就算大家都有做x的自由,去做x也不是理性的」的意思。如果我把那句話換成「道德上『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的自由』可以成立,但實務上每個人都抱持這種心態,則會發生問題。」的話,或許就能傳達到我的想法。我想基本上,這個對哲學定義上的錯誤,並不影響我的大體論述。
當我說「你把中文因為西方殖民和國共內戰等等歷史因素造成的文化弱勢的結果,反過來論證華人文化因為缺乏影響力與吸引力,因此大家不愛是應該的。但若沒有體認到歷史因素這一點,或總是用中文在流行文化的地位來衡量其價值,大家就會這樣理所當然地不愛下去。」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要論證「我們在考慮要在自己的生活裡摻進哪些文化的時候,要給那些因為歷史因素而表現不好的文化同情分數」啊。下面會作解釋。
一開始wolfenstein表示,「中文已經完全喪失它本身的魅力,大多數人除了社會需求根本不覺得有學中文的必要(或說學其他語言有價值太多)」。後來又說「一個語言真正有吸引力引人來學,不是因為這個語言本身有什摩語言性質上的特色(能跟古人溝通blahblah),而是因為以這語言為基礎的文化(在此是華人文化)對於世界文明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在wolfenstein的論述中,中文似乎變成了一種意義的載具而已,而一個人想去學中文與否,取決於華人文化對於世界文明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吸引力。雖然wolfenstein沒有明說,但從整個脈絡可以判斷,他所謂有強大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文化就是「流行文化」。一個人喜歡中文流行文化,所以他才會想更了解中文這個載具,以便進入該流行文化。
A.於是,我在下面提到,「你似乎把(中文)文學、燈謎、書法(作為一種在八大藝術之外的獨特藝術類型)、建築(上的中文雕刻)、古玩(上的中文意象,如一塊玉刻著跪著的小孩叫作「遇貴人」)等等只有中文才有辦法體現其價值的事物,排除在你的說法之外?」,也就是說,中文並不只是載具,中文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這裡所謂的中華文化,其實就是和流行文化相對的傳統文化。
B.接著我又論述到,一個有在地特色的流行文化(以日本動漫為例),必然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資源,再轉化成對當代人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流行文化。至於wolfenstein所說的「普世美感」,我認為並不存在,只是從某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裡面後天習得的東西。一個地方的流行文化光是符合主流價值觀,不會發展成夠有影響力和吸引力,因為那都是別人的文化,換句話說,無法永續經營。
wolfenstein的理論是,因為C「中文世界缺乏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流行文化」,因此D「大家不愛中文」。而要解決D,就必須先做到C,也就是提升中文世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與吸引力。然而如同我前面所論述的A一樣,對中文的學習,就等於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其中一部分。而不愛中文,就等於是不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愛與中文相關的傳統文化的人,不太可能對與中文無關的其他部分(我能想到的很少),有什麼深刻(而非享受異國情調式的)的認知。
而如果你也認同B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論證,不愛中華傳統文化,是無法經營出一個既有影響力和吸引力,又能永續經營的中文流行文化的,因為後者將沒有文化資源可以汲取。換句話說,如果每個人都抱持D心態的話,是無法達成C的。我不否認C有助於讓更多人愛中文,但前提是至少一部分人先為我們儲存了足夠的文化資源。
而這一部分人之所以不因C的事實去愛中華文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體認到E「中文因為西方殖民和國共內戰等等歷史因素造成的文化弱勢」。他們理解是因E而造成C所以造成D,所以要扭轉D,必須超越C的思維,或是補救因為E而造成的當前狀態。
所以我的結論是,若要讓中文世界擁有具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流行文化,雖然道德上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的自由,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將無法達成這個目的。
wolfenstein:
回覆刪除用這個方法試試看?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謝謝。我先來試試。
疑古玄同・廢漢語・《古史辨》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你認為「普世美感」不存在,但你的「從某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裡面後天習得」這說法正證明了其存在呀。如果不存在某種基本的普世性,一個價值觀如何能成為「主流」的?是,我同意各種文化都有其外人難解的部分,不身在其中難以理解其脈落。但正因為如此,能夠超越這些文化脈落、產生普世性的創意,其影響力才更是驚人,它甚至會掩蓋掉其傳統的文化脈落。現在知道三國事蹟的人,有多少是真看過三國演義?還是因為玩光榮三國志或三國無雙知道這些東西的?以後可能全世界小孩都知道七龍珠,但要查過 wiki 他們才知道「喔~原來孫悟空不是日本名字啊~」這些人、這些小孩碰這些東西,要求的並不是與傳統藝能「相同」的樂趣。由於傳統文化被保存成十分僵硬古板的感覺,他們甚至要尋找的可能根本是與傳統文化「相反」的樂趣。這也是我反對過度強調文化保存的原因之一:你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反感。
你認為我所講的有影響力的文化是「流行文化」,但其實這個詞非常空洞。侯孝賢、蔡明亮的電影直到近來在台灣都被當作票房毒藥,但他們在國外榮獲無數獎項,外國人講到台灣電影就會想到他們,那他們究竟是「流行」還是「不流行」?一種文化是因為在某個範圍(國內或國外、大眾或小眾)流行了起來,因而可以被叫做「流行文化」﹔若說一種文化是因為是「流行文化」,所以它們才會流行起來,那這是倒果為因說不過去的。
我想你的論述最關鍵的點在於「道德上『任何人都擁有可以不愛中文的自由』可以成立,但實務上每個人都抱持這種心態,則會發生問題」。那麼我的看法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民族有信心一點,不可能每個人都不愛中文。
但有一點前提是,這個「愛中文」究竟是個什麼定義、要怎麼樣表現呢?我們要每個人一一掀開腦殼作思想檢查嗎?或者非得要贊同完整保留所有傳統文化,否則不能算是愛中文呢?在我看來,就算是對中文、對中文文化有所批評,也不代表他就不愛中文,就像爸媽會打罵小孩,並不表示他就不愛這個小孩一樣。真正不愛中文的,反而是對這些問題完全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的人。我有信心,我們社會不可能全部變成這樣子。這串熱烈的討論串就是證據。
只要不把「愛」的意義看得這麼狹窄的話,你會發現我們離「每個人都不愛中文」還遠得很。因此你所擔心的問題其實並不會發生。那麼,剩餘的還是那個「實用主義」式的問題:如何讓更多人被中文文化吸引與影響(在此不用「愛中文」這個定義模糊的說法)。
wolfenstein:
回覆刪除1.「從某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裡面後天習得」這個說法一點都沒有證明普世性的存在。某個價值觀之所有成為「主流」,是因為抱持著那個價值觀的階級、性別、種族、文化等等身分的人,運用其既得利益的優勢位置以及掌握了大部分發言權和詮釋權的文化霸權,讓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在論述和意識型態中變成「普世」的真理。請問女性袒乳、肛交、嗑藥、雜交、陰部穿環、SM、獸交、食糞、食狗,這些行為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印象是什麼?為何這些行為無法進入主流文化,卻是其他行為進入了主流文化?誰是挑選者,誰有權當挑選者,他們賴以挑選的價值觀又是什麼?你所謂能感動所有人的「普世美感」,真的能感動「所有人」嗎?還是說,只是感動了大部分的人(主流),而其他小部分的人(弱勢)卻被排除在你的論述之外?
我想你應該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對大部分人的寓意是什麼(英雄救美、邪不勝正、愛情至上)。但你是否知道從社會主義來看,可以是一個上層階級貴族(白雪公主)剝削下層階級人民(七矮人)來和另外一個上層階級貴族(壞皇后)進行鬥爭的故事?從女性主義來看,可以是一個只有美色但缺乏生存能力的女性(白雪公主)與一群只重視女性外表的男性(七矮人、獵人、王子)結盟,打壓一個極具社會生存能力(會魔法、會易容術、會製做毒藥又會用口才賣蘋果)的女性(壞皇后)的故事?為什麼前者的解讀會變成「普世價值」,為什麼後者則無?
2.我想我從來沒有說要把傳統文化保存成很古板的樣貌呀(的確有部分須要盡量維持在傳統樣貌,但並非全部)。而且,傳統文化不是只存在於物質形式,也存在於精神之中。我所強調的是,要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在生活和意識的底層之中(至於要用什麼積極但又不顯得刻意的方式才能達成則是另一個議題),如此一來才能有深度地(而非膚淺地)轉化成符合當代需求而且能永續經營的樣貌。
3.我在這裡使用的「流行文化」是文化研究裡面的一個專門詞彙,指現代人從二十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大眾媒體的盛行而普及的各種文化現象、觀念和態度,通常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在這個意義之下,電影、電視、網路、動漫、電玩等等(無論裡面是否有大眾、小眾之分)都屬於流行文化。
基於以上三點,我的整體論述架構應不受影響。
4.現實生活中我當然很清楚一定有些人喜愛中文和中華文化,有些人則否。只是因為這是一個哲學討論,所以我會把前提和結論設定得比較理想化。我的重點在於指出,或許很多人也有「因為C『中文世界缺乏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流行文化』,所以D『大家不愛中文』。而要解決D,就必須先做到C。」這樣的邏輯,而這個邏輯不但自相矛盾,對文化也有危險。如果我碰到一個人跟我說,在中華文化變得像歐美或日本文化一樣吸引我之前,我有理由不喜愛中華文化的時候,至少我可以把這些論述給他聽,請他再重新想想。
至於後半段的其他部分我大致都同意。
teddy on cult,
回覆刪除你說的是所謂文化霸權的社會學論述,但我一直認為這套說法有它的問題。說到色情,難道日本的AV一定要被允許上電視、放在東森幼幼台裡面,感動(挑動?)從小孩到老頭,才算是進入「主流文化」?不,這些色情產業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打入社會的公眾文化當中,但這不表示它不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文化。事實上,日本AV已經成為地下化的文化強權了。在此我不用有侵略性質的「文化霸權」一詞,因為如果說日本人拍AV,是「運用其既得利益的優勢位置以及掌握了大部分發言權和詮釋權」,那只會笑掉大家的大牙。日本AV(事實上日本動漫直到90年代中期以前亦是如此)從來就沒有真的外銷過,但是全亞洲的青春少男宅男們卻長年透過盜版搶著要,並不是AV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文化」,只是因為日本人敢作、而且即使是這種公眾文化認為不堪入目的東西,他們也要做到最好。
我以前看很多這種文化霸權的論述,看到最後都覺得:這些人就去從政就好了。因為如果一切都是權力架構操作的結果,文化本身的本質根本不是影響力的中心的話,那我們應該搞好權力就好,什麼文化就別談了,反正它其實不是主體,權力才是。
我認為這樣去定義「流行文化」,最終並不能定義出一個清楚的文化特質來,相反的它只是顯示出「傳統文化」定義的狹隘、並加深與其他文化的對立:電影不能作為傳統文化嗎?一定要超過百年以上、發源自我國的文化才算傳統文化嗎?這些傳統文化難道不是百年以前的「流行文化」?如果不能掌握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流動性,去積極參與當下的文化的話,我們永遠會感到自我文化的弱勢與斷裂。因為這等於是說:「既然這東西不是從我開始的,那我發展再多也不會是我的。」事實上,一個文化不論其根源從何而來,只要它在一個地方發展夠興盛的話,自然就會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漫畫難道是日本人自己創生的?手塚治虫難道不是深深受到迪士尼的影響?但發展了四、五十年,沒有人會說manga不是日本的東西。漫畫「已經」是深植於日本的「傳統」文化了,只是還沒有人這樣稱呼而已。
如果要勸說人來喜愛中華文化時,我們還是得回答像這樣的問題:「那要我怎麼愛呢?去看我身邊親朋好友都不看的古書嗎?還是去聽我聽三分鐘就會睡著的國樂?」或許言明其弱勢的歷史原由能夠獲得大眾一時的同情,但如果自家文化裡轉來轉去就是這些東西,人們很快就會支持不下去的。你說「要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在生活和意識的底層之中(至於要用什麼積極但又不顯得刻意的方式才能達成則是另一個議題)」,事實上我不認為這會是另一個議題,答案就藏在你所謂的「流行文化」當中。(如果我們要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性的話,那更不需要去標榜傳統文化中的物質符號,一個從頭到尾看不到傳統文化具體影子的創造,有可能正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承者。)不只是這些視聽文化而已,就像我前面所講的,寫一本中文才有的精采學術書籍,在中文界發展獨特的知識觀點,一樣能達到這個目的。而這,不用一個個拿蓋格探測器去測每個人「愛中華」的指數有多少。去作、努力作好,就對了。
phiphicake,
抱歉在這槓了這麼久,如果你寫書了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啊 ^_^
wolfenstein:
回覆刪除1.我提到主流文化那一段是為了解釋沒有普世性這種東西。那一段的重點在於:一個文化產品受到(大部分人的)歡迎,跟它是否具有普世價值沒有關係;那一段並沒有打算傳達你所誤解的這個意思:一個文化產品受到歡迎,一定是因為它符合了主流價值觀。事實上,AV產業無論再怎麼受歡迎,也無法獲得某些社會階層的人接受,或是無法進入主流媒體,這道無形的關卡就是我所謂主流跟邊緣價值觀之間存在某種對立關係的證明。而與AV產業相較,(情色成分較少的)日本動漫、電玩為何就可以被更多人接受(至少大部分父母會寧願自己小孩看動漫而非看AV),可以進入主流媒體?然後為何日劇、日本流行音樂又比動漫、電玩獲得更多的接受(至少大部分父母寧願自己小孩把錢拿去買CD而非漫畫)?這些差異和現象顯示了什麼?不正是後者比前者因為更符合主流價值觀所以可以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嗎?即使整個日本文化產業都受人歡迎,但若忽視在這其中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就據此宣稱它們之所以受人歡迎正是因為具有某種普世美感的話,那也未免太天真了些。
(事實上,你對AV為何如此受全亞洲少年宅男歡迎所陳述的理由,到最後也已與普世性無關。)
2.文化霸權一詞是從hegemony翻譯過來。事實上,這個翻譯並不妥當,只是因為它是一個多數人比較認識的翻法,為了溝通上的方便性,所以我採用這個詞。「霸權」二字意味著一種強迫的支配,但當初提出這一詞彙的葛蘭西,想要強調的其實是(基於一種意識形態與神話上的)共識性和自願性。所以有人認為應該翻成「統御權」、「言論主導權」、「文化主導權」等等。葛蘭西想指出,一種文化權利或詮釋世界的權力,不是透過政治中的法律,而是透過家庭、學校、教堂、媒體等領域的力量來加以傳播灌輸。他進一步指出,在社會中扮演知識分子角色的個體,掌握或執行了現存的文化主導價值,但是有心要反對現存文化主導權的知識分子,仍有可能透過實踐的活動,創造出新的「文化主導機器」(hegemonic apparatus)。(Storey,張君玫譯,2001。)
行使文化主導權,行使者大多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做這件事情,受文化主導權影響的其他人大多時候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某種權力支配。文化就是一種權力的展現,而非你所認為的,文化是一種自外於權力網絡的中性存在。為何中華文化的正統是儒家思想,而非墨家、法家思想?為何每次丈夫偷吃的緋聞曝光後,只要他展現出回去擁抱家庭價值的誠意,最後被輿論指責較多的總是情婦?難道墨家的和平思想不吸引人?難道情婦為愛冒險的精神不值得尊敬?那麼又是誰決定了儒家思想和家庭價值比後者來得更吸引人?文化無法脫離人而存在,而只要是人的活動就會發生權力關係,文化就等於是權力,故謂「文化主導權」。馬英九和方文山不就在試圖利用媒體傳達正體中文的優越性嗎?這不正是一個絕佳的行使文化主導權的範例嗎?而這一連串的討論不就是在對抗(或支持)他們的文化主導權嗎?以前主流價值觀普遍對動漫、電玩抱持負面觀感(如果不是掃蕩的對象,就是無法進入國家政策),不就是另一部分人提出了御宅文化論述,才逐漸翻轉大家的觀感,於是我們現在才能更快樂、公開地擁抱這些文化產品嗎?難道你會天真地認為,我們都不要發表自己的御宅文化論述,讓動漫、電玩「本質上的影響力」來感化反對者,我們就可以達到現在的條件嗎?
3.在討論中使用一個可能有很多歧義的詞彙,本來就要先定義清楚,否則會造成誤解。而我對某詞彙的定義,並未否定它在其他場合中可以被使用的意義,只是為了告訴讀者,至少在我的文章脈絡中,我在提到該詞彙的時候是指這個意思。
所以請再看一次我對流行文化的定義:
我在這裡使用的「流行文化」是文化研究裡面的一個專門詞彙,指現代人從二十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大眾媒體的盛行而普及的各種文化現象、觀念和態度,通常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
在這裡可能造成爭論的是「通常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那麼我先把它拿掉,只看前面的敘述。「隨著大眾媒體的盛行而普及的各種文化現象、觀念和態度」,相對於這個敘述的就是「在大眾媒體盛行之前的各種文化現象、觀念和態度」,或者也有人說是「前工業社會的文化」。
然而,當「前工業社會的文化」因為「大眾媒體的盛行而普及」的時候,它是不是就進入了流行文化的範疇呢?當然是。所以布袋戲、歌仔戲這些傳統技藝,因為大眾媒體而獲得了更多的傳播管道和機會,並培養出一群忠實觀眾的迷文化,變成了一個包含文化圖像和周邊產品的文化現象的時候,它早就在流行文化研究想要探討的對象之中了。在這個定義下,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並非如仇人般涇渭分明的兩者,更不涉及「超過百年以上、發源自我國的文化才算傳統文化」的問題。我同意你說的「掌握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流動性」,但在你論述中的「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似乎都不是我想傳達的那個概念。
4.承上點。故流行文化的文化資源,最終還是要從傳統文化之中汲取。我從未否定在這個過程中,有從其他文化汲取資源的事實。但是若全部的資源都是汲取自其他文化,而沒有在這之中融入自身傳統文化的特質的話,那麼將會變成一個他人的複製品而已。所以日本漫畫在四、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融入自己的文化而變成現今深具在地特色的樣貌,但前提是日本人為自己保存了足夠的文化資源才有辦法達成。把所有戰前建築物拆光光,連語言都完全西方化的新加坡,除了嚴刑厲法之外我們對他們的文化還有什麼印象?為什麼整個佛羅倫斯古城能被列為世界遺產,北京卻不行?當一個人生活在胡同和牌樓幾乎快被拆光的北京,你能期待他畫出完全以胡同為背景的中國動畫來嗎(就像日本人畫出完全以京都建築為背景的日本動畫一樣)?
我舉後面這個例子,你一定又要說我只重視傳統文化硬邦邦的保存了,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F.因為中國人先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所以把胡同和牌樓拆光,導致城市中的人,從小到大就是生活在一個缺乏中華文化涵養的環境中,如此一來你要如何期待他們大部分的人日後可以在流行文化中表現出具有深度中華文化涵養的東西?我說「要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在生活和意識的底層之中(至於要用什麼積極但又不顯得刻意的方式才能達成則是另一個議題)」,是想表示,既然現況已經如此,那麼就要依賴文化政策來補救這一點,而補救的對象不只是物質上的中華文化,還包括精神上對中華文化的重視以及生活中沉浸在中華文化的氛圍裡,否則只會重蹈F的覆轍而已(所謂的「潛移默化」不代表不代表隱形看不見,也不是只發生在精神上,而是指自然而然變成生活和意識的一部分)。至於這個文化策略是像馬英九一樣強調正體中文的好處還是開創台灣人自己的動漫市場,都可以再討論,只是這個對文化策略內容的探討不在我們目前的討論範圍之中,否則恐怕會扯太遠。
你不要說保存傳統文化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巴黎不准新建房屋高於五層樓?就是希望藉由保存城市的傳統樣貌來維護法國傳統文化。法國小孩去羅浮宮看展覽是免費的,高中以前哲學(法國一個重要的思想傳統)也是必修科目。法國人從小到大生活在充滿文化涵養的環境中,所以培養出許多藝術家和哲學家,法國電影也別樹一格,時尚產業更是熱絡(後者都是流行文化)。這種方式比用道德勸說別人去做些什麼來表示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會來得更有效果和效率。發展流行文化可以是一個策略,但那無礙於保存傳統文化作為另外一種策略,只是後者是更基本的課題。(你似乎始終誤解我保存傳統文化的意思。)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5.雖然你說「寫一本中文才有的精采學術書籍」,可以達到「讓人喜愛中華文化」這個目的。但如果這本書籍(在你的脈絡中)是探討西方哲學的書籍的話,我認為無法達成這個目的。(我必須在這裡非常強調一點,以免又造成誤會:我對一個台灣人寫一本中文的西方哲學書籍完全沒有任何偏見和負面態度,甚至滿心期待。我純粹是想探討你這個邏輯中的錯誤而已。)
回覆刪除因為這本以西方哲學知識為基礎寫成的哲學書,不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上。即使它裡面有許多例證是採用與中華文化相關的事物,那也只是讓中文讀者比較容易感同身受而已。至於其他作者所提出的新觀點,基本上與中華文化無關。而且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本書將可以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即使裡面有任何作者發明的新詞彙,也只要發明對應的外文詞彙,或是音譯之後再作註解釋就能解決(事實上,當作者發明一個新詞彙的時候,他必然會在自己的下文中解釋)。這本書(或者一百本這樣的書)不太可能因此而吸引西方人對中文產生足以讓他們去學習的興趣(至少效果很有限)。然後我們也可以大膽預言,這本哲學書籍不太可能讓中文大眾普遍對它產生什麼足以使它變成暢銷書(換句話說,進入流行文化)的興趣。即使有足夠的人喜愛這本書,也沒有人會因為想研究西方哲學而開始喜愛中華文化,更不會因此而想去探究中文的奧秘。就算我們之中有人因為喜愛法蘭克福學派而去學法文,或是喜愛康德和尼采而去學德文,他們也只是把語言當作進入哲學的工具而已,並不是出於對法國或德國文化的喜愛。
如果你說「一個人用中文寫一本精采的學術書籍,這位聲名遠播的中文作者可以讓人對自己同胞產生驕傲感,進而喜愛中華文化」的話,那麼或許還有些道理(但這種方式非常間接,我懷疑其效果)。可是這個立論方向已經偏離我們從一開始到現在的議題了。
如果你說「寫一本蘊含中華文化的中文才有的精采學術書籍」(比如一本比較中西方建築的書籍)可以讓人喜愛中華文化的話,那麼我還比較願意認同。但事實上根本不需要這麼麻煩,因為中文文學就可以更有效地達成這一點,而且現在也已經有非常多人在做。文學這種只要一經過翻譯就會喪失其文字色彩的領域,才有辦法吸引大家去讀原典,才有辦法吸引大家去瞭解中華文化(試想《秦腔》和《生死疲勞》)。一個九把刀或是一個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台灣作家,我想會比一百個中文哲學家可以吸引更多人去閱讀或學習中文。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後還是會歸結到,G.是否蘊含有中華文化特色,才是一個流行文化或知識領域是否能產生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關鍵(那個流行文化或知識領域是否也有汲取其他文化,如同我先前所述,和這一點並無互斥)。而非,H.發展出一個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流行文化,才會讓大家喜愛中華文化,因為H的先決條件是G。而要做到G之前,I.對中華文化某種程度的維護和愛好是必要的。一個人想達成H,卻沒有G的體認的話,是不會把I做得多好的。除非你對H毫無興趣,那麼你當然有行使「不愛中文」的自由;但是任何一個想達成H而又不想做I的人,恐怕是自我矛盾。
teddy on cult (31F)︰
回覆刪除我瞭解了。
wolfenstein (36F)︰
嗯,我很高興有人在這裡進行有誠意的討論啊,這樣很符合我對於部落格的期許。
基本上,現在的繁體字和古代用字還是有別。所以,可以直接讀古代經典反而有些扯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