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0

因為你品味不好


妹妹今天帶回來一張圖畫紙,上面剪貼了一個黑色的T恤,上面是黃色的圖樣和英文字。妹妹說,那是他們美術課的作品,T恤設計。左上角有一個笑臉,中間還有一個用「joyful」和蘭陽女中縮寫拼成的大笑臉,妹妹解釋。

我覺得這個圖樣還滿好看的,我想就算是跟那些高中生們實際上選用來作班服社服的設計相比,也不差到哪去。

翻到圖畫紙的背面,看見一個原子筆手寫的「67」,我問那是什麼,妹妹說那是美術老師給的分數。

我嚇了一跳。雖然我已經離開高中很久了,不過自己應該從來沒在美術課拿過這麼低的分數,就算是班上一些最不擅畫畫的同學們,也很少拿到這樣的分數。老實說,在印象中,應該只有那種隨便亂塗,毫無誠意的作品,才會得到六十幾分。


第一個問題:公立學校拿人民的稅金,聘一些人來為跟他們的品味不合的美術作品打上爛成績,這算什麼教育?

第二個問題:美術課當然有部份的評分是相對比較公正的,例如藝術史、誰畫了哪幅作品這類的試題。不過這可能也是最無聊而且最無助於增進青少年美感能力的部份(雖然我並不覺得美感能力有什麼好增進的,不過我假定這是美術課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對於學生的美術作品,如果我們不允許老師根據自己的品味來打成績,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

40 則留言:

  1. 所謂的67分是不是最低分,或者全部作品中67分已經是最高分了;
    因為那老師從未打超過70分的分數?

    回覆刪除
  2. 老實說如果以本科的眼光來看令妹的作品當然還是有很多需加強的空間
    不過如果是非專業的話其實這些也不是很重要
    總之如果是業餘創作(嗯,我想高中的美術教學就台灣的教育觀念而言也算是業餘吧......)自己做的快樂就好,更何況......審美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因人而異,一個老師覺得需要加強但如果給另一個老師看可能又是另一回事,而一百個老師評論自然也產生一百多種想法,所以如果不是用於商業設計的話我覺得不用理會這些,對非本科生而言,美術老師的成績僅供參考= =

    回覆刪除
  3. 每一堂課的內容應該有明確目標
    讓作業也有明確標準去評分
    例如:請以印象派手法寫生
    例如:請用暖色系搭配設計出有活潑感的T-shirt

    太自由的作業,不但不能檢測學生對課程的吸收程度
    還會有主觀評分的問題

    回覆刪除
  4. 美術就是如此的一回事:
    Artist不懂迎合觀眾的口味就要餓死;
    不懂理解顧客的品味, 拿低分也不奇怪.

    美術的世界就是如此殘酷;
    這世界就是如此殘酷.

    回覆刪除
  5. 比如規定老師應該寫出對作品的評論或是跟學生面談呢?我在高中的時候我的國文老師對我的作文還有我的導師對我的週記都寫了不少的意見.(當然也可能是每次我都很努力的寫).至少學生可以從老師的評論中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不符老師的品味.老師給低分不見得沒道理,但是需要一個恰當的解釋這樣才對學生有幫助不是?

    回覆刪除
  6. 啊啊,我不知道欸。但是就算是你猜的那樣,也很不恰當不是嗎?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我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很清楚。我想討論的並不是學生應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類老師(特別是當被打低分的是自己的時候),也不是我們應該如何讓老師和學生溝通,讓學生更了解老師的品味。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我們要花錢建立一種美術教育,在這種美術教育中,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有很大部份是根據老師的品味來決定。很多學藝術的人都跟我說審美觀是因人而異,如果是這樣的話,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審美觀,並且不能因為學生的審美觀和自己的不一樣就把成績打得比較爛,不是嗎?

    回覆刪除
  8. 到底還是那一點:

    美術不是要考審美觀,
    所謂審美觀只是官腔而已,
    真正要考的是懂不懂迎合觀眾口味.

    回覆刪除
  9. 高中美術課考那個幹嘛啊?

    回覆刪除
  10. 應該說我覺得這個陰謀論有點扯。比起相信美術課是為了訓練學生迎合別人的品味,我寧願相信美術課是為了推廣某組特定的品味(就是放在美術館裡的那組)。

    回覆刪除
  11. 也許是構圖與複雜程度的問題?我想高中美術老師應該不會抱著simply is best的的心態來幫美術作品打成績,或許總是希望構圖更加的複雜與美麗吧?

    至於迎合觀眾口味,觀眾口味也是很多種的,不是嗎?

    回覆刪除
  12. 你這裡要說的審美觀到底是要說,建立判斷何為美的標準,或是認知美的能力?"審美觀因人而異"這樣子的宣稱在兩者皆可成立.你談到很多學藝術的人都跟你如此說,那他們所指究竟為何?因為你談到品味,我猜你心理想的應該是前者.堅持咖哩一定要放番茄跟吃的出咖哩中的二十種香料是不同的.如果所謂的審美觀是一種認知能力,那麼就像視力因人而異一樣,每個人的審美觀先天也有高低的區別.那麼美術教育所做的某種程度就像是發展學生的能力或者對於先天審美能力有缺陷的人做後天矯正.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術作品分數被打低分-如果這個低分的評價是正確的話-就只是像視力檢查得到較低的結果.如果美是一種實在的性質,並且這樣的性質能透過藝術作品展現出來,而人類擁有感受美的認知機制,那麼運用我們的認知機制建立一個合理的評分標準看來並非不可能,如同視力測驗或是甜度分級.
    而後退一些來說,如果一切都只是品味問題.那也不見得說我們就無法合理的把其他人的品味做出低評價.重點還是回到理由上,為什麼我們要選擇這樣的價值觀來評論和看待藝術作品?如果我們有相當好的理由來支持我們的標準,或是有好理由反對其他的標準.那麼看來我們的評分得到了保證不是?

    回覆刪除
  13. yeah~觀眾口味有很多種,但依照台灣一窩蜂的市場性,多少可以研究出觀眾的共感覺與共同喜好。而藉由這些研究殼可以推敲出「大部分」觀眾口味——也就是「主流」市場的走像是什麼。不然如果真要說符合所有觀眾口味,那麼設計群也就不用在修色彩計畫之類的專業課程,把設計藝術化,自己表現自己的想法不就好了?

    回覆刪除
  14. (接著是針對BO主的回文)
    >>應該說我覺得這個陰謀論有點扯。比起相信美術課是為了訓練學生迎合別人的品味,我寧願相信美術課是為了推廣某組特定的品味(就是放在美術館裡的那組)。
    嚴格說起來,大學以前的課程從教學到測試,不就是要「迎合別人的品味」、「迎合客觀標準」麼?教科書絕對正確,單選題不容異議,你能對參考書商發行的測驗卷的答案有所質疑,但教科書的內容必須奉為聖經......如果真要說到真正的「客觀」,那麼要作根本上改變的可能不只針對美術這科而已了(?)

    回覆刪除
  15. 「迎合別人的品味」跟「迎合客觀標準」是兩回事。理化課的考試題目會有客觀標準,但是你不需要為了理化老師的個人品味修正自己的答案來拿到高分。

    「學生為了拿高分,不得不迎合別人的品味」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訓練學生迎合別人的品味」也是兩回事。學生為了拿高分,不得不學會畫答案卡,可是你不會說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訓練學生畫答案卡。

    回覆刪除
  16. 你知道我不會說美是實在的,也不會說我們有好理由運用公共資源支持某一組特定的品味。

    回覆刪除
  17. 對...我想也是.但是這樣的話球在你那裡,難道你要說這類課程都不應該打分數嗎?在這裡反實在論的問題不見得比實在論少.
    我到不覺得使用公共資源支持某組特定的品味是壞事.比如說政府資助某些瀕臨失傳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家.這一切不見得是沒理由的.而另外的問題是,品味的範圍究竟有多大?以我們的公民教育來說,我們從小被教育自由民主的原理.但是如果有台灣法西斯黨,他們能不能抗議我們的政府教育學生軟弱腐化的觀念?為什麼我們的課本不歌誦偉大的總統以及純粹而優秀的台灣人?我們每個人對自由民主的原理都略知一二,但是對共產主義的觀念則所之甚少,更別說法西斯了.實際上我們使用公共資源支持特定的意識形態.選擇特定的意識形態和特定的品味有本質上的區別嗎?我相信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支持我們應該教導學生民主思想,而這些理由可以同樣支持或是類比到教導學生特定品味上?我想未必不可能.

    回覆刪除
  18. 美術老師們的教學/評分方式不盡相同,至少高中時我的美術老師的方式與令妹的老師的方式不同,每個老師都有各自的作風與各自的方式。

    關於教育方面我覺得是這樣子的:藝術課程建立的好處我覺得有兩點,一來可以讓學生們碰觸藝術,學習藝術之「基本常識」,二來當上完藝術課程之後便大概能得知某些學生在這方面是否擁有繼續學習藝術之熱情。當老師教著「藝術史、誰畫了哪幅作品」,或許是你說的「最無聊而且最無助於增進青少年美感能力的部份」似乎學起來很無聊、悶燒、乏味,對學習美感設計效率不高,但這些藝術課教的不就是基本常識嗎?(好比我學國文唐宋八大家我作文就會比較厲害嗎?可是這好無聊喔我可以不要學嗎?但這不是常識嗎?)

    如果不允許老師根據他的品味來打我的成績,但看到分數如此低迷的當下,我是否會主動問這位老師:「需要哪裡改進?為什麼老師您、不、喜、歡、我、的、作、品、?」,接著我是否能虛心接受老師所給予的意見?──我以前讀的也是公立高中普通班,高中美術老師打分數之前會一對一交談,要學生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自己的擺設方式、自己給自己的評語,之後他所問的問題所給的意見皆能讓學生們恍然大悟。

    不過說那麼多其實我還滿喜歡令妹的作品的。

    個人淺見,也許想得不周全,請多指教了。:)

    回覆刪除
  19. 美術老師們的教學/評分方式不盡相同,至少高中時我的美術老師的方式與令妹的老師的方式不同,每個老師都有各自的作風與各自的方式。

    關於教育方面我覺得是這樣子的:藝術課程建立的好處我覺得有兩點,一來可以讓學生們碰觸藝術,學習藝術之「基本常識」,二來當上完藝術課程之後便大概能得知某些學生在這方面是否擁有繼續學習藝術之熱情。當老師教著「藝術史、誰畫了哪幅作品」,或許是你說的「最無聊而且最無助於增進青少年美感能力的部份」似乎學起來很無聊、悶燒、乏味,對學習美感設計效率不高,但這些藝術課教的不就是基本常識嗎?(好比我學國文唐宋八大家我作文就會比較厲害嗎?可是這好無聊喔我可以不要學嗎?但這不是常識嗎?)

    如果不允許老師根據他的品味來打我的成績,但看到分數如此低迷的當下,我是否會主動問這位老師:「需要哪裡改進?為什麼老師您、不、喜、歡、我、的、作、品、?」,接著我是否能虛心接受老師所給予的意見?──我以前讀的也是公立高中普通班,高中美術老師打分數之前會一對一交談,要學生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自己的擺設方式、自己給自己的評語,之後他所問的問題所給的意見皆能讓學生們恍然大悟。

    不過說那麼多其實我還滿喜歡令妹的作品的。

    個人淺見,也許想得不周全,請多指教了。:)

    回覆刪除
  20. 不好意思因不習慣留言版面所以不小心多回一篇了!

    回覆刪除
  21. 啊,我就覺得那些都可以不要學。

    如果老師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品味來打成績,學生自然也就不需要問老師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或者問老師有什麼意見,更不需要虛心接受。

    回覆刪除
  22. 我的基本想法是,如果價值觀沒有客觀優劣之分,政府不應該獨鍾特定的價值觀,這樣對其它沒被照顧到的價值觀不公平。我可以接受政府提供美術課讓學生自己選擇要不要修,或者讓學生自己決定美術課內容,可是政府不能既決定美術課內容,又規定每個學生都要上,還依此打成績。

    一個藝術瀕臨失傳,就代表沒人喜歡它到願意為它付出足以讓它繼續傳承的資本。如果我設計了一款吸塵器,結果大家都不喜歡,賣不出去,政府不會資助我繼續生產它。同樣的事情在藝術界為什麼就不一樣?(不過我同意政府可以以「白鹿是目前的吸塵器設計師中最有機會設計出能讓大多數人滿意的吸塵器,而這件事大家不見得知道,所以如果放著不管,那樣的吸塵器可能永遠都不會被設計出來」這樣的理由資助我。總之,政府的錢應該是要為了全民的福祉而花)

    那個政治理論和美感的類比很有道理,我也覺得那是我最大的難題。我一直假定自己可以將道德和其它價值觀截然二分,可是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那不容易,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回覆刪除
  23. 1. 我覺得其實他評別人多少分還蠻重要的, 在英國藝術相關科系一般學生很少拿超過 60/100 的, 但是其他科系卻不見得。

    2. 你可以去學校問問那個老師, 看他怎麼說。畢竟這件事情到某個程度之前是可以驗證的(問老師), 等老師有了一個說法之後根據這個說法再行做討論也許會更有意義?

    3. 我還蠻喜歡這個 T-shirt 的, 67 是有點低, 我是老師我給 82。

    回覆刪除
  24. 對了, 這個新的留言系統, 若要用 Google Account 來登入要選哪一個呀?還是說沒有了?

    回覆刪除
  25. 當然「品味或主觀」每個人皆不相同,也沒有必要相同,但為何要遇到感受差異,就必須搬出「主觀」來迴避作品審美的討論?我不認為以自己的感受評斷並給予分數是草率。我的意思是,正因為沒有客觀的標準,所以「創作者與評論者的討論」是重要的。

    回覆刪除
  26. 雖然有點離題,不過我認為台灣的美術史教育是不足的
    美術史的用途在於讓學生能了解自己喜歡的作品屬於什麼樣的風格
    而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分類有基本認知,去欣賞作品

    好比說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張很棒的畫或設計
    但是毫無線索去知道作者是誰或是出於什麼風格
    這時候就會覺得為什麼學校不教這些東西

    認為美術史無趣是因為大多數的內容無法和自己的喜好連結在一起
    打個比方某學生認為抽象畫很漂亮,那跟他說古希臘藝術那他肯定倒胃
    不過教育就是這樣,對於這點教導方只能盡可能地丟給學生更多的可能性
    讓學生自己去摸索自己的喜好,說不定班上其他人會對古希臘藝術有興趣

    我想說的是台灣美術教育對於開發學生認知自己的美術興趣上有很大問題
    而美術史在這一點上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

    回覆刪除
  27. 回應好多我沒看完,我提一下我的意見:

    也許美術課老師在課程中有教學一些美術實做技術,
    而尿妹在衣服上運用這些技術可能是較少的,所以分數較低也說不定。

    回覆刪除
  28. 我同意你的說法。為什麼藝術史上紀錄的是這些畫家或作品?作品從當時的藝術潮流中萬中選一,有些經過時間會被遺忘,而且些會留下。確實是存在著分辯藝術優劣的標準,並不是針對文章中這個事件,但許多時候一味的以主觀來迴避評判結果,我認為是很奇怪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覺得你的作品不應該得到如此的評價,你也有權利為它論述,與他人討論。這種提出與回應的模式,或許不是最重要,但是是必須的。

    回覆刪除
  29. 有一些作品留下來,有一些作品沒留下來,只代表有一些作品一直受到足夠的喜歡,有一些作品在某些關鍵時刻沒受到足夠的喜歡而已。這只能表示人的喜好能決定作品的生命長度,跟存不存在藝術優劣的判準沒關係。當然,除非你說的優劣判準就是指有沒有被人喜歡。

    回覆刪除
  30. 我想你說的作品有沒有被人喜歡,指的是藝術市場,而藝術市場並不等於藝術史。在當時受到足夠喜歡的作品,不一定能留於藝術史,這受到畫壇風氣、藝術家本身個性、當然還有市場炒作等等影響,而藝術史上的作品並不是受到上訴這些因素主導,多半是基於千百年後的當代或現代藝術家是否仍受其風格影響,或其貢獻在歷史脈絡上是一個重大改變等等。畢卡索立體派的圖即使是現在來看仍然很粗操生硬,我們無法說他是美麗的,但他在當時確實是充滿革命性與前瞻性,把藝術史推進新的紀元,我們不能說他的被記錄是因他受人喜歡。(並且當他畫出那樣的東西,它可以經過他對自己作品的論述,讓當時欣賞風景化或寫實畫的收藏家和藝評人,"接受"他這樣創作,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回覆刪除
  31. 我指的不只是藝術市場,而是所有藝術活動。你要把藝術評論家和後代藝術家都加進來,或是把「喜歡」改成「喜歡或接受(甚至容忍blahblah)」我都無所謂。我宣稱的只是,有些藝術作品被保存下來有些作品沒有,不代表藝術有客觀的優劣之分,只代表人的主觀的價值判斷會影響藝術作品的壽命。

    回覆刪除
  32. 很抱歉是我扯遠了。我也不是認為藝術品有客觀的優劣之分,甚至不是很明白你客觀用在這裡的定義。我的表達能力不夠周全和精準。我應該說,我並不是完全否定歷史篩選的條件中完全沒有你宣稱的因素,而是試著提出,為什麼不能以主觀或品味的理由解釋所有不被欣賞的作品,所以才有上面這些blahblahblah。如果你不認同,也沒有甚麼好容忍的,我們只是曾經試著討論。

    回覆刪除
  33. 你主張不能以主觀或品味的理由解釋所有不被欣賞的作品,你的意思是說下面這種情形有時候會發生嗎:

    某部作品不被某個人欣賞,而且它之所以不被他欣賞,並不是因為他在主觀上不喜歡那個作品,也不是因為他的品味和那個作品不合。

    回覆刪除
  34. 就我自身經驗而言,這種情況常常發生。

    回覆刪除
  35. 版主先生,你的假設之中有兩種可能,一來就是那個某人本身素養不足,看不懂那件藝術品;像電影、像這裡的文章,都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也有人看不懂,可能基於對那種媒材的陌生,或年紀上的差距或其他背景差異導致對同一個符號有不同解讀等。
    二來就是作品本身就是爛阿,我沒有主動舉例,就是因為這會陷入鬼打牆。關於這點我們都沒有說服彼此。你說藝術並沒有"客觀"的優劣,我沒有否定,但藝術確實是有一條線畫分優劣,是很模糊的界線,沒有不這樣做就一定不好,也沒有那樣做就一定好,沒有公式,可能邏輯也難以解釋,但他確實有好壞之分,關於這點,無論是誰再怎麼舉例也無法釐清的,所以我才在藝術學校念書。

    回覆刪除
  36. 我認同第一種可能性。

    對於第二種可能性,如果我因為一部作品很爛而討厭它,而這樣的討厭又不是基於我的主觀喜好,那麼,除了客觀判準之外,它還能奠基在哪裡呢?

    回覆刪除
  37. 因為藝術鑑賞裡,客觀和主觀不是非得擇一的。藝術如果有一天理論化變成薩依德或班雅明,那藝術界不需要他的創作者了,因為你因為我都可以隨口說出一個藝術,如果藝術有一天在主觀或客觀這類的選擇裡安定下來,作品也同時失去他具有"藝術性"的部分了,很抱歉我必須這樣說。
    看過版主先生之前的文章,我想你對文學或藝術的說法並沒有好感,我很希望那是你對他們瞭解不深或方向錯誤產生的見解(例如一件失敗的作品,或是像獎勳一樣虎爛的美學理論),藝術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他不直接,充滿隱晦與含蓄,他有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手段與特質,我沒有能力說服你去相信這件事,除非你願意開始去了解。
    我喜歡哲學家們討論學問的態度,羨慕你們清楚的思緒和為追求真相、界定人類活動的意義而耕耘,但我認為那種模式並非為學的全部,你認為呢?

    回覆刪除
  38. sorry for blahblahblah again.

    回覆刪除
  39. 啊,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

    什麼是藝術的理論化?為什麼如果藝術理論化成薩伊德或班雅明,就不再需要創作者?為什麼一旦藝術是主觀的或藝術是客觀的,藝術就會失去藝術性?什麼是藝術性?美感嗎?還是那種「藉由非約定的文字或符號表達意義」的性質?

    我對於文學和藝術本身沒有意見,我討厭的是有人宣稱文學或藝術可以做到那些它們做不到的事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