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010

原來就是因為沒有書店(點頭)

台灣城鄉發展的嚴重落差,從書店的存亡可以一窺究竟。在都會區連鎖大書店不斷擴大的同時,各鄉鎮中辛苦撐持的一些小書店卻被迫一一收攤。根據最近的調查,台灣319個鄉鎮市中,其中至少有120個已找不到任何一家書店,有些即使鄉鎮即使還勉強存在一兩家店面,卻主要是供應文具,書刊寥寥可數。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33個鄉鎮當中,有27個鄉鎮書店已然絕跡。高雄縣27個鄉鎮,有15個已經沒有書店存在,其中田寮鄉甚至連文具店也沒有!中部的彰化縣、東北端的宜蘭縣,其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沒有書店,哪來文風?文風不見,何來思考與創意?當今政府一方面砸下鉅資,大事鼓吹所謂「文創產業」,另一方面卻又放任鄉鎮書店在酷厲的市場機制下熄燈消亡,這對台灣社會而言,實是巨大的嘲諷。書店在偏鄉遠鎮被連根拔起,這一方面反映台灣的城鄉之間,已不僅是差距,而是幾近於令人絕望的鴻溝;另一方面,也顯示台灣的文化產業已幾乎失去與土地的連結,只能在繁華都會的玻璃帷幕大樓中玩著自我感覺良好的遊戲。

「全國唯一教育專業報」︰台灣立報 社論 2010-01-08

  1. 你怎麼知道書店倒閉會造成大家比較沒有機會接觸書?說不定他們就是被博客來弄垮的啊。(順便一提,宜蘭有誠品啦,雖然我從來都不在那邊買東西)

  2. 這些人一聽到別人唸的書比以前少就在那邊哭爸哭母,卻沒想過透過網路看到這篇鬼扯的人或許還比從立報上看到的人多。

  3. 書店倒閉跟文創產業有什麼關係?

  4. 聽他的口氣好像是要政府想辦法讓這些書店不倒閉一樣。書店的書又不能借回家,為什麼要花納稅人的錢支持書店?我還寧可政府把錢花在我家附近的圖書館上。

  5. 我唯一想到實體書店的好處就是可以翻閱最新出版的書。如果政府想替住在「偏遠鄉鎮」的傢伙挽留這類機會,應該做的是替中文書建立Google Books這類系統。

9 則留言:

  1. 我認為在公共圖書館不發達,而且有偏遠地區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條件可以接觸網路的情形下,書店其實依然是重要的資訊流通媒介;書店倒閉依然表示一種文化的隱憂,只是這篇文章的焦點放錯了。
    (我不否認政府要支持閱讀,應該要保護圖書館才對)

    書店的倒閉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本來勉強會看書的族群不看書了,(尤其可能不看小說跟漫畫了)而不是政府的支持與否。為什麼人們不看書了?我認為,當國民教育受了一些所謂專家的影響,轉變成注重漂亮的表演,而非思考習慣的養成的時候,閱讀意願的下降就變成一點也不意外的事情了。

    所以,他所描述的現象,嚴重性在於這些年的國民教育,讓現在的人想看的書比以前少了。我覺得這是值得哭爸哭母的問題啊,除非你認為一個平時無法接觸網路,也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他有機會接觸公共圖書館的時候,會立即轉變態度,熱烈地擁抱文字,並且還很快地學會了批判的思考。

    除非你相信普通人有這種強烈的文化直覺,否則不看書不買書依然是嚴重的議題,國民教育依然值得檢討。
    (他的第二段我也跟你一樣覺得是胡扯啦)

    回覆刪除
  2. 實體書店可以滿足一些不習慣上網看書的人的閱讀需要阿

    回覆刪除
  3. 典型的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回應的方式變回來了耶!

    回覆刪除
  4. 圖書館還是有比不上書店的地方,
    比如說熱門或重要的書只通常只有一本而會常常被借走。

    回覆刪除
  5. 抱歉,修改句子的時候沒有改好:
    "比如說熱門或重要的書通常只有一本而且常常會被借走"

    回覆刪除
  6. 我發現有一些留言被之前的系統當成廣告擋下來了︰

    valleyview的留言︰
    1.所謂鄉鎮書店【供應文具,書刊寥寥可數】可不是連鎖書店出來才有的事。1980年以來(甚至之前)開的書店早就是以供應文具和參考書為主。宜蘭的大雅、華山、金隆、新時代,這些所謂的在地書店,在誠品入駐已是如此導向。賣一般書刊只是副業,很多甚至還是因為賣教科書測驗卷接觸的小學國高中老師要開讀書會所以才進的新書。
    2.據我數十年來的觀察,在地書店本身一般書籍進貨有限,我不確定這些書店老闆是如何選書、但是架上多以暢銷書為主。很多小型出版社的書都沒出。這傳統書店銷路難道不是另一種壟斷?如果老闆還不願意協助訂書或是流程過久,理性的讀者應該是會選擇網路書店或圖書館。
    3.文具店的功能可能已被大型賣場取代,那裡的折扣(通常是定價的八成)可能還比在地書店吸引人,這是市場競爭、消費者選擇,與文風無關。
    4.不了解作者講的文風指啥。如果是思考與創意,那我懷疑地方書店在這部份所扮演的催化劑的功能,至少作者沒有證明之間的關連甚至因果關係。至於文創產業,畢竟就是產業,或許對創意的物質化可提供誘因與資源,但是與嚴肅的思考,不相抵觸就好,難談得上正向影響。(或許有這樣的例子,但是作者也沒講)。
    5.支持版大想法,好的圖書館值得政府投資,也比地方書店與文創產業有助國民從小培養思考與創意的能力。流動圖書館可以解決偏遠鄉鎮民眾不想購書但是持續閱讀的需求。例如民眾可以利用圖書館的網路帳號下單,流動圖書館可以利用週末到鄉公所或任何地方集會地點服務,民眾憑卡領書。

    eman的留言︰
    我覺得先有"文化斷層(文風不興)"才會造成"書店短缺"
    其實真的渴望閱讀的人無論從網路,社區圖書館還是附近書店,都能自己尋找資源
    不喜歡閱讀的人,就算周遭書店林立,通常也不會多停留一秒

    附帶一點,
    我總覺得很多書店濫竽充數用來騙錢的雜書太多了
    什麼xx讀心,xx說話術,30天讓你xx,7天掌握xx......
    這樣的文化產業到底有什麼令人可敬的地方?
    就算政府補助開一堆書局,台灣人的文化素養就能因此提高嗎?

    回覆刪除
  7. 我自己在看一些哲學書的時候,不禁也會疑惑出版社為什麼會出版這些感覺就是賠錢貨的書咧?多弄點吸血鬼還是其他不存在的老爸老媽兒子女兒不是很好嗎?
    我不認為現在的人閱讀量少,但是閱讀和買書的習慣,我想要經過市場調查分析再說話,不是將書店變少直覺地連結到文化低落,這是吱者做的事。
    話說回來,在商業競爭下,或許最後會只有誠品這種有錢賺的書店還願意把我想看的書至少放一些在角落讓我找,但是也很難說…
    以上

    回覆刪除
  8. 剛好剛才看到這篇文章 http://www.readgoing.com/?p=274
    這個部落格主要在寫電子書產業發展,這篇文章則是提到未來出版業的預測
    又想到昨天看到您這篇文章 貼來分享討論一下
    我覺得
    1.城鄉發展嚴重落差 => 沒人,導致沒這個市場
    2.閱讀媒介及習慣改變 => 很多東西在網路上都找得到
    都是導致書店關門的原因,只是這種大環境因素
    政府又沒什麼作為的情況下只好靠自身改變來克服了 Orz
    多多利用網路吧

    回覆刪除
  9. 對於這篇社論我認為是垃圾!

    我不認為書店的減少跟文化低落有關連
    現在取得資訊的方法更多元,電視、網路、電子書...
    小時候沒有網路和礙於電視尺度及內容不夠多元所以我讀了很多實體的書
    但現在打開PPS可以觀看到耶魯大學的公開哲學課程,也可以透過GOOGLE找到許多我想要吸收的資訊,而且這些資訊完全不遜於我小時候所讀的書(當然也是因為受過教育看的書層次不同)。

    再者,僅剩下的文具店可以說明因為這是實體物品,所以還有他的市場在。
    而連文具店都減少的現象更簡單,可以用電腦打字和電子檔傳遞訊息,為何需要筆和稿紙?
    當文具可以被其他東西取代,需求下降因此文具行倒閉的道理有那麼難懂嗎?
    那為何不去計算,因為文具的需求降低但是電腦3C類商品增加之間的關聯?
    倒閉了文具行,興盛了光華商場,少了原子筆和畫筆,卻多了鍵盤和觸控繪圖板!
    這種人可以寫社論,還刊登出來真的是很有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