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09

E. J. Lowe︰同一性的無法回復原則和生物案例

在討論雷修斯的船的問題時,E. J. Lowe給出了這樣的原則︰

同一性的無法回復原則

如果一個東西(A)的一個部份(P)被拿了下來,並且成為另外一個東西(B)的部份,那麼P就不再屬於A︰即使把P和A剩下的部份以相同的方式組合起來,它們依然不會組成原來的那個A。(E. J. Lowe. 2002. A Survey of Metaphysics. p.31)

有點抽象,不是嗎?沒關係,Lowe說,我們來看看這個例子︰

生物案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樹,姑且讓我們叫它「壹樹」。很久很久以後,壹樹當然早就已經死去、腐化、分解(並且成為其它東西的一部分)。巧的是,某一天,當初組成壹樹的那些原子們,在巧合下,剛好又組成了一棵樹,而且,所有的原子,都剛好在原來的位置上。讓我們把這棵長得跟壹樹一模一樣的樹叫做「貳樹」。(p.31)

問一個問題︰壹樹和貳樹是同一棵樹嗎?

當然不是,Lowe說,它們雖然長得一樣,也擁有一模一樣的組成,但是它們顯然不是同一棵樹,看,壹樹早就已經死了,生物體不可能死了那麼多年又復原,重新長出來的那棵,是不一樣的樹︰貳樹。

生物案例可以用來證明(或者在任何程度上支持)無法回復原則嗎?我想,在這裡至少有一個基本的問題︰你不能僅僅提出一個案例就想證成某個原則。無法回復原則說,如果一個東西A和它的一部份P滿足這個條件︰

前件

P從A被取下,並且成為另一個東西B的一部分

那麼,下面這件事情就會成真︰

後件

就算把P和A剩下的部份以和原來一樣的方式再拼起來,它們組成的東西依然和原來的A不是同一個東西。

要證明這個原則為真,你必須證明的是,對於任何東西而言,在任何情況下,只要前件為真,後件就會為真,這樣才行。換句話說,只證明對於生物案例中描寫的樹來說,當前件為真,後件也會為真,這是不夠的。

事實上,我相信有一大堆情境可以使得無法回復原則的前件為真,後件卻為假。考慮這個例子︰

刮鬍刀案例

A國答應出借鎮國之寶黃金刮鬍刀給B國展覽。問題是,要把東西從A國運送到B國,不可避免地會經過C國的領土或領空,而不幸地,貪婪的C國不可能坐看別國的貴重寶物經過自己的領域而不企圖巧取豪奪,而C國是如此強大,一旦它想要的東西出現在它的領地,必定無法全身而退。

B國的科學家獻了一計︰利用最新研發的科技,他們可以把黃金刮鬍刀分解到原子層次,把這一大堆金原子分別裝配在A國一批正在製造的家電產品裡(我猜有些家電是需要用到黃金原料的),運送到B國之後,再重新組合起來,並且保證每顆原子都在原來的位置。

他們幹了。完美地重新拼成的「再見刮鬍刀」順利地在B國的展覽中出現。

問題︰再見刮鬍刀和原來的刮鬍刀是不是同一支刮鬍刀?

我想我們大概很難說它不是,畢竟如果那隻刮鬍刀從此就不再是原來的刮鬍刀,A國怎麼可能同意這種運送方式?然而,根據無法回復原則,再見刮鬍刀和原來的刮鬍刀不是同一隻,因為當金原子從原來的刮鬍刀上被取下,並且成為家電的一部分時,它就不再是原來的刮鬍刀的一部分,就算我們將它和其它金原子原汁原味地重新組合起來,出現的也不會是原來那支刮鬍刀。

然而,為什麼生物案例的結果和再見刮鬍刀的結果不一樣?為什麼我們會說再見刮鬍刀和原來的刮鬍刀是同一支,而壹樹和貳樹不是同一棵?我的猜想是,因為刮鬍刀是被人有意圖地拆開再裝回去的,而樹不是。在同一性的討論中,我相信,意圖是重要因素,我們不可能在不考慮意圖的情況下討論同一性。考慮這個例子︰

上帝案例

上帝心情不太好,因為他跟撒旦打賭輸了,必須把他最喜歡的樹處死——這就是說,他必須讓那棵樹腐化、分解、成為其它生物或地表的一部分。然而,他實在割捨不下這份感情,因為他真的很喜歡那棵樹,甚至還幫它取了名字叫「壹樹」。上帝左思右想,發現了這份魔鬼約定的漏洞︰「我只答應他要把樹處死,可是我沒說事後不能把樹復活啊!」

上帝本來想當場就引發奇蹟讓樹爛光光之後又復活,然後好好觀賞撒旦被虧的一臉度爛表情。然而,上星期讓耶穌復活實在是滿傷身體的,如果現在硬把樹弄活,接下來可能又要吃好一段時間的康喜健鈣。因此,上帝決定使用最省力氣的方式進行他的計畫︰操弄一下自然界的狀態,計算好一切,讓組成壹樹的那些原子一千年之後會剛好再度組成一棵一模一樣的樹。

一千年過去了,上帝看著山坡上的那棵樹。雖然沒辦法欣賞撒旦的度爛臉,因為他早就忘了這件事,不過上帝還是挺爽的。

在上帝案例裡,我們會說壹樹和千年之後長出來的樹——貳樹是同一棵樹嗎?我相信會的。而就算你並不打算斬釘截鐵地肯定它們是同一棵樹,我想,至少這個案例,比起前面的生物案例,會讓你覺得更加猶豫,覺得自己似乎不能很確定地說它們不是同一棵。

當我們在生物案例中適當地加入意圖,生物案例就不再能夠成為支持不法回復原則的好例子了。我相這就是為什麼Lowe在描述生物案例時,使用了「在巧合下」(by chance)這種措辭︰因為,如果那些原子並不是巧合地重新組在一起,而是被有意圖地組在一起,我們就比較有理由說,重新出現的東西和原來的東西是同一個東西。

9.28.2009

陳以森的生日禮物過期了

SNC13393

而且你們都比他還要先看到,噗哈。

推薦兩個部落格︰

Twinkling of an Eye in Akashic由我的朋友拾元主持,有遊戲、動漫、小說評論,以及懷舊創作。拾元和我是高中同學,享有同一段荒唐又淫穢的時光。拾元目前服役中,從七月開始,你看到的post全都是他利用部隊裡各種狗屁倒灶的片斷空閒把點子抄在隨身筆記上,放假回家再打字的。

Who knows thiseven是系上學弟score的部落格。score和我目前佔據全台灣寫哲學部落格最勤勞排行榜的前兩名。

9.27.2009

台灣哲學學會2009學術研討會

台灣哲學學會是台灣哲學人的最大社群,它的年度研討會自然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哲學研討會之一,可以說是台灣哲學家和學生的大團拜。

會議議程已經上網,你可以查看會議中要發表的論文的摘要。屆時碩士生優秀論文得獎名單也將公佈,祝昌董好運。

9.26.2009

天真的自我毀滅論證

人類花了無數的時間追求真理和知識,然而,這世界到底有沒有真理?有沒有可能我們最後發現,所有圖書館裡的所有書裡的所有句子,根本就沒有半句是對的?

有一些人會對這類問題給出反面的回應︰對啦,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句試圖描述世界或者任何狀態的句子或命題是對的。

我不喜歡這類宣稱,我覺得那聽起來很消極、負面。不過這並不足以構成我們拒絕它的理由︰你不能僅因為自己不喜歡一個說法而拒絕相信它。然而,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反駁這類主張?

有很多人會建議這樣的說法︰

「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個命題是為真的」這個東西自己也是一個命題啊。如果真的沒有任何命題為真,那麼「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個命題是為真的」這個命題也不會為真。換句話說,這個命題是自我毀滅(self-defeating)的︰如果我們假設它為真,就可以合理推論它為假。

我相信這個回應的確是對於「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個命題是為真的」這個主張的有效攻擊。然而,我也相信,在大部分對抗「沒有真理論者」的場子裡,這樣的回應似乎過於天真,因為一個精明的對手不會傻傻地支持一個顯然自我毀滅的命題,他支持的,應該是類似這樣的命題︰

除了我自己(以及那些和我自己有一樣意思的命題)之外,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個命題是為真的

或者這樣的命題

B︰除了B(以及那些和B有一樣意思的命題)之外,這世界沒有真理,沒有任何一個命題是為真的

這兩個命題(唔,我想它們事實上應該是同一個命題)一點也不自我毀滅,因為它已經寫好但書,把自己排除於不為真的命題之外。因此,「沒有真理論者」只要精明一點,就可以在幾乎不更動立場的情況下,迴避對手的攻擊。

當然,我相信B(以及那些和B有一樣意思的命題)依然是錯的,不過我相信那是基於一些更複雜的論證和理由,不是簡單的自我毀滅指控就能證明的。

9.25.2009

預測的悖論

如果我們能夠預測未來,準確地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人會在什麼地方犯罪,而且這樣的預測總是準的,我們會做什麼事?或許我們會像《關鍵報告》描述的那樣,組成一個犯罪防治小組,在犯罪發生之前阻止它,就算這樣意味著必須限制那些「準犯人」的自由一段(有時候不算短的)時間。

想像我們實行了這樣的政策一段時間,犯罪率著實下降(並且,跟我們抓到的準犯人數量比起來,其下降的幅度夠大,足以顯示我們並沒有冤枉任何人)。這時候,如果有人依然對於這樣的政策感到不滿,他可以怎麼說?

他也許會這樣說︰

當我們預測並且阻止犯罪時,我們到底在幹嘛?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我們做了一個預測,說受害者旺逼將會在下星期五被大熊殺掉。然後,我們派出幹員,阻止大熊。接著,廢話,大熊當然就不會殺旺逼。

然而,如果大熊將不會殺旺逼,先前的預測不就是錯誤的嗎?看看你們的預測檔案(往桌上摔)︰阿奇有依照預測被殺嗎?沒有!巴基有如同預測一般絆到西瓜摔死嗎?沒有!如果預測真的準,小丸最後為什麼沒延畢!?我們怎麼能允許一個總是依賴錯誤的預測行動的系統繼續運作下去?

換句話說,這個傢伙講的是︰

    預測悖論論證
  1. t1的時候,E會發生。(根據預測)
  2. 幹員會阻止E在t1發生。
  3. 如果幹員那樣做,E不會在t1發生。
  4. t1的時候,E不會發生。
  5. 因此,這個預測—預防系統蘊含悖論。

預測悖論論證有道理嗎?或者換一個方式問︰我們有好理由因為這樣的論證而對故事中犯罪防治的系統有任何質疑嗎?

我相信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部份︰

  1. 預測悖論論證是健全的嗎?我們的預測—預防系統真的蘊含悖論嗎?
  2. 就算預測悖論論證是健全的,我們的預測—預防系統真的蘊含悖論,這是一個不執行它的好理由嗎?

我相信這兩個問題都是有趣的哲學問題,我也相信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這個傢伙的說法至少犯了兩個推論錯誤)。然而,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討論的是第一個問題,讓我們把探索第二個問題的樂趣留待他日。

一個健全的論證(sound argument),其前提必須全部為真,而且其推論步驟必須沒有錯誤。我相信預測悖論論證不是健全的,因為(1)不為真。在故事中,被做出來的預測並不是簡單的陳述句,而是條件句,換句話說,預測的內容並不是

t1的時候,E會發生。

而是

t1的時候,E會發生,除非我們派的幹員阻止了它。

因此,預測悖論論證的第一個前提是錯的,這個論證不健全,無法成功地支持其結論。

我記得這個問題以前也曾經談過︰我們的預測事實上總是條件句︰要能夠提供人們行動的理由,並且保持為真,我們的預測必須是條件句︰我並不會因為醫生說我只能活到明年而接受治療,如果我不管怎樣都只能活到明年,接受治療又有什麼用?我會接受治療,是因為醫生說的是一個條件句「你只能活到明年,除非你接受治療」,或者「如果你不接受治療,你只能活到明年」。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做預測時,為了方便,我們常常把「如果不加衣服,你會著涼」和「再這樣下去(如果你繼續混的話),你會被當」這類條件句簡化成普通的陳述句,例如「你要著涼了哦!」或者「快被當了啦!」。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做的預測就是一個普通的陳述句。在討論時,我們也應該分清楚自己講的到底是條件句還是陳述句,否則就會犯下預測悖論論證犯的那種錯誤。

9.24.2009

我的撲浪帳號

是「phiphicake」,雖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會玩多久。

9.23.2009

跟2012無關的2012重生預言

SNC13376

經過重慶南路,金石堂玻璃門上斗大的海報怵目驚心。

2012重生預言,基本上是神秘傳說和心靈提昇改造世界論述的匯集︰

「馬雅曆、易經、天文星象等都顯示,2012將會是人類有文明之後的第一次,各種壓力來源同時爆發危機的重要轉捩時期。連美國太空總署也測出,2012年嚴重的太陽黑子風暴即將襲擊全球;各界人士更大膽預測,2012地球將面臨地震、海嘯、颶風、暴雪、火山爆發、洪水、全球性傳染病、核爆戰爭等重大災難!

2012到底是末日毀滅還是重生?本書告訴您該如何在此時保持覺察、穩定、信任、愛、希望、健康、了悟的狀態,認真的面對這個議題,從而得到個人心靈上的重生,迎接新時代的來臨。只要不抗拒生命之流,總是處在臨在之中,就能覺醒地安度2012。但願在未來,不一定是 2012,而是當人生真的遭逢黑暗的那一刻,本書能為你帶來勇氣、平安與力量。」

我不喜歡2012重生預言這本書。不過我不喜歡它並非是因為,如同kaworuweb所說,它依賴根本沒有根據甚至錯誤的說法(雖然我的確相信那些說法是沒有根據甚至錯誤的)。我不喜歡2012重生預言,因為它並非藉由支持關於2012災難的種種理論來推銷自己關於人們應該如何自處的意見,而只是利用2012的熱潮,消費這個聳動的傳聞。

想像你在簽書會上詢問作者這樣的問題︰「2012的災難,真的會來臨嗎?」他們會怎麼回答?

  1. 「當然會來,沒來我就吃籃球架!」

  2. 「親愛的,我們當然無法肯定2012年的災難真的會來臨,你知道的,關於未來,我們無法肯定任何事。不過,不管2012年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應該如何自處都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OS︰這也是為什麼你應該買這本書啊啊(搖晃~)),不是嗎?」

他們不會宣稱,因為2012年大家會變得慘兮兮,所以大家應該及早做準備。他們做的是更小心翼翼的事情︰寫一本談2012災難的書,卻不對於災難的發生做出任何肯定的斷說。他們利用關於災難的傳言吸引讀者,可是當你詢問災難到底會不會發生,他們給予的會是模稜兩可的回應,或者乾脆退一步,宣稱自己不知道,但無論如何你都有理由讀他的書(或者比較委婉神秘的︰「你不一定要讀這本書,但這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開始」)。

我以前這樣談過那些聳動但模糊不清的批判文章︰

沒有人反駁的時候它看起來像是批判社會現象的論說文,而其作者也樂於享有因此搏得的「以學術角度關懷社會的學者」的名聲;然而,一旦被指責是邏輯不通、賣弄詞藻,它又瞬間變成抒情文,將那些論理上的批評者反批為不解風情、沒有文學素養、小題大作。

事實上,這本書幹的是類似的事情︰它談論2012災難的可能性,但受到質疑的時候又可以把這個噱頭撇得一乾二淨,說別人都誤會自己。它把2012當成招牌,卻又不為它背書。它以2012為名,但事實上要談的是自己關於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建議(以及促進好生活的沒根據方法),而這些都跟2012沒有關係。

9.18.2009

譴責哄抬價格的商人

天災來臨,趁人之危的商人藉機調高米價牟取暴利。對於這樣的人,在道德上,我們有什麼好理由譴責他們?

Steven Landsburg說,如果你有理由譴責那些提高民生必需品的價格的商人,那麼,你也有理由譴責那些不在災區以便宜的正常價格提供民生必需品的人,包括播報這則新聞的主播,以及你自己。Landsburg的理由是,如果以正常價格提供商品給災民並不是一項義務,我們就沒有理由譴責商人,因為你不能因為一個人沒有做到本來就不是自己的義務的事情而譴責他。而如果以正常價格提供商品給災民是一項義務,這個義務應該是人人都有的,商人背負此義務的程度並不比你我高,也就並不比你我更有理由以正常價格提供商品給災民,因此,當每個人都沒做到這件事的時候,唯獨譴責商人,就成了不公正的事:如果你要譴責調高價格的商人,你就應該連帶地譴責任何沒有進駐災區販賣物品的人,因為他們都沒完成"以便宜的正常價格提供商品給災民"這個義務,否則你就得承認,自己的挑剔是不公正的。

我相信我們可以僅僅譴責在災區調高價格的商人而不失公正,因為商人的確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義務要以便宜正常的價格提供商品,理由有兩個:

  1. 那些商品是大量囤積在商人的,而非你我的,倉庫。在這裡商人就像是持有特殊稀有血型的健康成人,面對某個跟自己擁有一樣血型,而急需輸血的傷患。在這種情況下,這傢伙的確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義務捐血救助傷患,因為比起我們,他擁有更大量的,救助所需的材料。

  2. 當你我或是播報新聞的主播決定花自己的錢購買民生必需品下鄉捐助時,商人哄抬價格的結果,就是造成每個想要幫忙的人都只能促成比較小的結果,因為相同的一筆錢無法買到跟以前一樣多的物資。在這裡,商人的舉動不但增加了災民取得物資的困難,還增加了其他人的援助成本。

9.17.2009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

poster 
(按圖可放大)
your thoughts
theirwords
ourearth

尺寸︰大概是14公分高,10公分寬,1.2公分厚。
用料︰灰紙板的書皮、牛皮紙的扉頁和印了其中一面的哲學paper回收紙內頁。
頁數︰200頁,但其中一半已經印了東西。
發想︰用印了哲學文章的回收紙做筆記本,既體貼地球,也能在哲學之旅上隨身攜帶同路人的思緒足跡。
通路︰哲學愛地球網站(不過這裡的筆記本內頁已經不是純粹用哲學論文的回收紙做的囉)

9.16.2009

教你五秒鐘造出經典名句

「再也沒有比自作聰明的悖論*1更能有效表現出深奧的幻覺。例如,「要前進必須先後退。」你可以試著照樣造句,這件事其實不難。首先,思考某個你想要闡明的事物(知識、力量、貓)。其次,思考這個事物的反例(無知、無能、狗)」。最後,試著結合兩種元素來表現某種看似聰明的說法。「最高級的知識就是完全無知。」、「唯有無能才能認識真正的力量。」、「知道貓是什麼,就知道狗是什麼。」」

《自願被吃的豬》p.90

...
  1. 唔,在讀了《悖論》之後,我們會知道,在這裡「弔詭」或許是比較恰當的詞。

9.15.2009

華爾街日報︰哲學家是最好的工作之一

華爾街日報,根據CareerCast.com的研究,在美國常見的兩百種職業中,哲學家可排入最好的前12名。

這份研究評估職業的五個面向︰工作環境、收入、前景(employment outlook)、體力耗費、壓力。換句話說,當一個工作的環境怡人(少噪音、有毒氣體、涼快、自由度高)、平均收入和調薪潛力高、體力上輕鬆、壓力小,這個工作就會排得比較前面。

根據調查結果,最好的工作前20名分別是︰
  1. 數學家
  2. 精算師
  3. 統計學家
  4. 生物學家
  5. 軟體工程師
  6. 電腦系統分析師
  7. 歷史學家
  8. 社會學家
  9. 工業設計師
  10. 會計師
  11. 經濟學家
  12. 哲學家
  13. 物理學家
  14. 保釋官(囧)
  15. 氣象學家
  16. 醫務化驗員
  17. 律師助理
  18. 電腦程式設計師
  19. 電影編輯
  20. 天文學家
所以,如果你的數學和化學實在沒那麼好,也不想背歷史或者做社會研究,沒關係,來參加我們的研究所招生說明會吧。

順帶一提,根據同一份研究,最糟的20種工作︰
  1. 伐木工
  2. 酪農
  3. 計程車司機
  4. 水手
  5. 急診室醫護人員
  6. 屋頂工人
  7. 收垃圾人員
  8. 焊工
  9. 工地雜工
  10. 製鐵工
  11. 建築工
  12. 郵差
  13. 板金工
  14. 汽車技工
  15. 屠夫
  16. 核淨化技師(Nuclear Decontamination Tech)
  17. 護士
  18. 油漆工
  19. 保姆
  20. 消防隊員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完整的排名清單。

9.14.2009

Julian Baggini談思想實驗

分析哲學家用思想實驗來說明甚至佐證主張的習慣可能讓許多人不解︰如果哲學家討論的問題是切合實際的,為什麼又要想像那些一點也不實際的例子?假想一個根本沒出現過(甚至將來也不會出現)的情境到底能幫助我們做出什麼符合事實的判斷?我相信摘自朱立安.巴吉尼《自願被吃的豬》前言的這段文字是一個有說明力的回答︰

缺乏理性的想像只是一種幻想,但是缺乏想像的理性卻又枯燥無味,這說明了科學家與哲學家為何總是運用想像的場景來改善觀念,使其臻於完美。「思想實驗」的用意其實就是,剝去真實生活的複雜外衣,直搗問題的本質核心。

真實生活的倫理困境,總是因偶發的特定脈絡因素而變得更複雜。以一般性議題為例,吃肉在道德上是不是錯的?你有買肉的機會,卻考慮到吃肉是不是錯的,這時,許多因素開始作用。有些動物是農場大量飼養的,有些受到細心照顧,還有一些是野外捕來的。有些飼養動物的土地原本是一片雨林,有些動物則在開闊牧場上自在享用牧草。有些肉品未經改良,有些經過基因改造,有些從世界的另一端運來。面對這麼多糾纏難解的因素,若要從中判定倫理對錯,就必須先一一釐清這些因素,才能做出衡量。

思想實驗之所以有益,是因為它就像科學實驗一樣,可以獨立檢視關鍵變數與特定要素,藉以瞭解這些變數與要素,以及光是變數與要素本身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世界。如果要思考吃肉的倫理意義,我們可以想像一些情境,在這些情境中,以特定關切的議題區分出兩種場景。如果擔心我們是如何對待農場動物,我們就想像善待動物與光是善待動物本身會造成什麼差異。想要仔細研究自己的意圖,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用來做基輔雞這道菜所需的雞是死於意外,我的雞則是被故意扭斷脖子,而這兩隻雞死前所受的待遇完全一樣,這兩種情況是否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單純假定其他條件都相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只剩下核心的道德問題。

思想實驗的好處,不僅在於它比真實生活更加經過編排,還在於它能實際協助我們思考那些無法在真實生活中測試的事物。有時,思想實驗會要求我們想像那些對於當下的我們或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是不切實際或不可能的事物。雖然這些思想實驗要求我們思考的事物有些荒誕,但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核心概念或問題上。我們只在意某個場景能不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至於場景是否可能發生,則不在我們關心之列。思想實驗只是協助我們思考的工具,我們不需要它越俎代庖來描述真實的生活。

簡單地說,藉由調整思想實驗中出現的條件,我們可以專心思考和討論我們真正想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處理我們真正想要分析的概念。伽利略假想兩個鐵球是同一時間垂直落下,而不是被心不在焉的人先後拋下,是順利掉落,而不是碰破陽台之後砸到雞蛋糕攤位上,就是因為他要討論的是相同條件不受干預的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而非投擲者或障礙物對鐵球的影響。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招生說明會

歡迎對分析哲學有興趣的同學來聽,屆時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問教授們。

時間:

98年9月25日(星期五)14:00—16:00 p.m.

地點: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台灣大學本部舊總圖,今校史館二樓)

來就送:

哲學愛地球.雜糧筆記本一本

糕友獨享參考資料︰

9.13.2009

《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談政治哲學

fair play-horz

這大概是我這個暑假讀到的書中最棒的一本。Steven Landsburg運用敏銳的經濟學頭腦思考公平議題,討論自由貿易、種族歧視等公共問題,並且提出具有一定說服力的論證支持自己的主張。

我喜歡這本書,除了因為作者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之外,也因為書中的論證風格和舉反例的方式很有分析哲學那種簡單清楚的風格,如果把封面幪起來,我搞不好真的會以為自己是在讀一本分析哲學書!

分享幾個書中我覺得特別有趣的點︰

  1. 為什麼法律允許房客因為房東的種族或宗教而拒絕租房東的房子,卻不允許房東因為房客的種族或宗教而拒絕他的租屋要求?為什麼法律允許求職者因為老闆的種族或宗教而決定不幹這份工作,卻不允許老闆因為求職者的種族或宗教而不錄取他?(2008版,pp.117~119)

  2. 「馬丁.尼莫拉牧師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八年後,寫了以下這段話︰

    『當初他們殺共產黨時,我沒有作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然後,他們對付猶太人,我也沒有打抱不平,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接著,他們把矛頭對準工會勞工,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再來,他們又針對天主教徒而來,我未出聲抗議,因為我是基督新教徒。最後,他們找上我,而身旁已經沒有人幫我講話了。』

    ...許多人認為平權運動對白人求職者不公平,對那些被認為有歧視之罪、含冤莫白的企業經營者不公平,甚至對原本應該是運動本身的受惠者也不公平。不管上述控訴的正確性有多高,它們都和我想要討論的問題無關。我要說的是,平權運動對偏執狂不公平,但即使是偏執狂,也有權利受到平等待遇。

    你和我同樣不認同偏執態度。但容忍的私德和多元論的公德都要求我們贊成我們所不同意的事情。容忍是指接受別人的價值觀可能與你大不相同;多元論則是避免把政治權利作為「修正」那些價值的手段。

    容忍偏執的概念乍聽之下好像似是而非,但其它許多好的觀念聽起來也很矛盾。比方說,言論自由在許多方面都和「容忍」頗為相似︰它們都得同時應用在我們認同及討厭的人事物上,才有意義。

    容忍使人品德高尚,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子女具備容忍的美德。多元論則是防止專制的保障,因此,我們應該要求政府實踐多元主義。為最不受尊重的少數據理力爭,既是道德正確,也是政治審慎。

    不要以為偏執心態只會出現在特別令人討厭的少數人(如偏執狂)身上,重新閱讀尼莫拉的那段話,留意納粹先選中誰,別忘了,他們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pp.119~122)

  3. 「當超市賣的萵苣太貴時,消費者一定會大罵超市業者,但卻不責怪那些無論如何都不願出售萵苣的朋友和鄰居。我們也很少見到對商品價格不滿的人,自己開起超市,提供低價商品。那些連第一步都不踏出的人,卻要求超市業者多做點事。

    咒罵超市業者,卻放過其它不能便宜出售萵苣給你的人,這種矛盾行為還不會造成什麼大礙。但若這種道德混淆的本能出現在其它地方,恐怕就不妙了。每隔幾個月,若有天災斷絕某地的常用資源,你就會看到新聞報導,說有不道德的奸商一加侖的水賣七美元,或者哄抬其它民生必需品的價錢,從中謀取暴利。新聞主播和政客總是會對這類事件大加撻伐,但我不曾看過他們自己用卡車運水至該地,以一加侖七美元,或其它任何價格來出售。如果奸商有義務以每加侖低於七美元的價格賣水,難道新聞主播就沒有這樣的義務嗎?」(pp.122~123)

  4. 羅爾斯假想進入社會之前的人們會對彼此有什麼約定來建構他的正義理論,然而事實上在1953年經濟學家John Harsanyi就已經想出用誕生以前該簽卻沒簽的契約來理解或證成我們對他人的社會責任︰

    「假設以下情況可能發生︰...想像我們在出生以前可以先簽訂契約,上頭寫著︰「如果我倆出生後,一人聰明,一人愚笨,那麼,聰明者必須給愚笨者一半的所得」

    儘管沒有人真正簽過這種契約,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能找出執行它們的證據。如果訴訟兩造沒有書面契約存在時,法院通常會依照雙方原本如果記得就會簽訂的可能契約內容來判決。而經濟學者對於法院這種作法亦表贊同。如果我們可以履行人們忘記簽訂的契約內容,那麼,為什麼不能履行人們因為尚未出生而無法簽署的契約呢?」(pp.131~132)

9.12.2009

悖論

廣義地用,「悖論」可以用來指任何讓你感到困惑難解並且似乎跟矛盾、吊詭有一點關係的東西。然而,在哲學上,「悖論」(paradox)通常會是一串句子,而且有很明確的定義︰

一組語句是一個悖論,若且唯若這組句子構成一個論證,而且這個論證由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前提經過看起來沒有問題的結論導出完全違反常識或直覺甚至矛盾的結論。

換句話說,悖論就是那些前提和過程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而結論卻讓人難以接受的論證。

對老百姓而言,悖論大多跟生活實務無關︰就算不知道那之中到底有什麼蹊蹺,我們還是可以過得很好。哲學家身為比較閒的一群人,比較有以對抗悖論為畢生志業的可能,然而他們也不是僅僅為了讓自己爽而做那些事情(唔,除非你很兇地逼問他們),原則上,哲學家大多相信,解決悖論(找出一個悖論中錯誤的前提或無效的推論,或者說明為什麼我們該接受其結論)有助於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認知系統和概念架構。

在這個部落格,我們曾經討論過說謊者悖論意外行刑日悖論烏龜悖論。根據嚴格的定義,烏龜悖論其實已經不算是一個悖論,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它的錯誤在哪裡。就這一點來看,著名的理髮師悖論其實也不能再被叫做悖論了,雖然包括我在內還是都習慣這樣稱呼它。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右邊的搜尋格打上「悖論」,尋找其它悖論口味的雞蛋糕。

9.08.2009

上帝幹嘛搞一個智慧設計

好像是很有趣的片子,可惜我聽力沒那麼好...

9.07.2009

誰害死刑多花錢?

有人主張,死刑並不見得如同表面上看來地比要養犯人一輩子的無期徒刑省錢,因為死刑的判決往往曠日費時,其中花費的資源說不定都可以讓同一個犯人過好幾輩子。

死刑的判決為什麼比無期徒刑更曠日費時?死刑作為比無期徒刑更嚴重的懲罰,對於證據和各種量刑資訊的要求比無期徒刑高,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能不談的是,反死刑人士對於死刑判決的百般阻撓,不管是重複地支援、慫恿上訴,或者是使用輿論威脅使得執法人員不敢下判斷甚至被迫互踢皮球,都是死刑耗費資源的原因。

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反對死刑人士作弊的地方,就不只是逼迫死刑進入毫無犯罪嚇阻力的存而不用狀態,再抱怨死刑沒有嚇阻力而已,他們還在實際上提高了死刑的執行成本。




Note:
  1. 我在死刑地圖整理了這個部落格關於死刑的文章連結以及它們的大概內容。

9.06.2009

作為個人選擇的性價值觀

在讀過《性保守的災難》的人當中,有一些人的反應是,性價值觀(性保守、性開放,或者介於其中,或者whatever)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別人無權干涉(除非你的性價值觀讓你做出某些侵害別人的自由的事情),因此,也無所謂哪一種立場是一種災難這回事。

這個「反駁」事實上非常切中要點︰如果每個人都瞭解性價值觀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別人無權干涉,那麼,不管是性保守還是性開放,都不會造成任何災難。

不過很可惜地,這恰好不是事實。事實是︰有一群性保守主義者相信性價值觀不全是個人問題,對於那些「令人髮指」的性行為,例如性交易,不但人人有權挾風化之名加以指責,政府更有義務動用公權力來阻止。

9.05.2009

性保守的災難

神給女人一個盒子,裡面有一粒每個男人都垂涎的果實。

女人才要開始享受幸福的日子,性保守主義者就急著發表微詞。

性保守主義者說︰看看那果實多麼美麗與珍貴,你應該好好保護它︰如果你每日讓不同男人品嚐那果實,你是淫蕩的;如果你出售那果實,你是下賤的;如果你讓男人用跟大家不一樣的方法吃那果實,你是變態的;如果你的果實不慎哪怕只被掠奪一次,你會傷心欲絕...

...


人渴望珍貴的東西,因為珍貴的東西讓自己能多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多得到一些快樂和滿足︰掛在房間的畫作讓我能瞻仰欣賞,孩子讓我能體會當父母的喜悅和樂趣,電腦讓我能玩魔獸。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費盡心思保護那些珍貴的東西。

然而,這並不是發生在女人身上的事。

當性保守主義者開始宣稱性很珍貴(並且卯起來試圖讓別人都同意,以及干預那些打從心裡不同意的人的行為)的時候,女人得到的,不是多做任何一件她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權利(更罔論快樂和滿足),而是不能做任何一件性保守主義者討厭的事情的禁令︰
性很珍貴,所以不能每天給不一樣的人(即使你真的喜歡那樣的生活,並且如魚得水),不能拿去賣(就算你在深思熟慮之後相信這樣做對自己最好),也不能亂來(即便你依然懷念捆綁的親密或多P的刺激),而如果它被「搶走」,就算那不是你的錯,對你來說依然真的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在性保守主義者最昌盛的時代,這種事是不幸到值得你自我了斷的)。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喜好泛道德化(宣稱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是道德上錯的),因為泛道德化很可怕,它會讓人們基於內疚而不敢去做那些實際上並沒有侵犯任何人的事,因此降低他們的福祉。更嚴重地,它會影響法制,讓政府禁止人們做那些實際上並沒有侵犯任何人的事,因此侵犯人們應有的自由。因此,每個人在對別人做出道德評價時,都應該謹慎思考︰我批評的行為真的是道德上錯的嗎?還是只是剛好被我討厭而已?我批評的行為是真的侵犯/壓迫/剝屑了別人,還是只是我一廂情願地替別人這樣認為?

你必須謹慎小心地思考,因為如果你已經誤以為自己的某些喜好有道德意義,你不會有任何自己其實是在侵犯別人的自由的警覺。事實上,就算被反對之聲包圍,你也可能依然相信自己是唯一清醒的善人。宗教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能讓好人做出壞事,在這裡,泛道德化也有一樣的效果。

我曾經臆測,在一個性開放的社會裡,被強暴者受到的傷害,將遠小於現在。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性開放(將性保守主義者鼓吹的「道德觀」從大家心裡移除)可以減少強暴帶來的心理傷害和災後壓迫,因為比起性保守的時代和國家,在性開放的時代和國家裡,女人因為被強暴而受到的傷害比較小,因而自殘或自殺的機率也比較低。(當然,就算是在最性開放的社會裡,強暴也不會成為完全不會帶來傷害的或者被允許的,因為強暴的本質就是對別人身體自由的限制。)

而現在我們更有理由支持性開放,因為我們發現性保守主義者鼓吹的「性的珍貴」對女人來說根本是一場什麼也沒賺到,還被限制自由、增加恐懼與傷害的災難。這場災難的獲利者,大概只有浸淫在自以為是的道德感裡拈花微笑的性保守主義者,以及因為性交易禁令而得以進駐地下娼妓市場的黑道。

...

  1. 這篇文章並不蘊含,我們應該連那些不管別人怎麼做但堅持自己不進行婚前性行為的人一起譴責,詳見《作為個人選擇的性價值觀》

自私的可愛基因

selfish gene

我推薦大家去天下雜誌書展逛逛,因為在那裡你可以以26折買到有可愛新封面的《自私的基因》。活動最後一天是9/13。

9.04.2009

白大叔的照樣造句,賣淫篇

題目︰

為什麼賣淫的大多為女性,買春的大多為男性?這之中一定有什麼性別道德問題!

說明︰

因為在那些願意花費自己辛苦賺來的金錢向異性換取性滿足的人當中,男人占大多數啊。

性交易的買方和賣方實際上有性別上的數量差異,但這個事實不見得能證明有任何的不道德(歧視、壓迫、不公)存在於性交易中。就如同就算地位高的男性比女性多很多,也不代表女性在職場競爭上受到任何打壓一樣。

當然,這不是說任何數量上的差異都不是不道德的徵兆,例如,如果我們發現,比起具備相同工作能力和意願的漢人,原住民在公家機關的地會通常比較低落,我們就有一定程度的理由相信,現有的升遷程序蘊藏不公。然而,在性交易的議題上,要藉由性別數量的差異證實任何的不道德,我們必須多做一些推論和舉證,不然,就會犯下類似下面這樣的愚蠢錯誤︰

  • 為什麼買雞蛋糕的人大多喜歡吃雞蛋糕,賣雞蛋糕的人大多會做雞蛋糕?這之中一定有什麼料理道德問題!(黑暗料理界!?)

  • 為什麼觀光客大多為外地人,開民宿的大多為本地人?這之中一定有什麼地域道德問題!

  • 為什麼走進餐館的人血糖值幾乎都這麼低?這之中一定有什麼生物道德問題!

  • 為什麼減肥班教練的體重大多比學員輕?這之中一定有什麼質量道德問題!

  • 為什麼跟我買金紙的人大多不信上帝?這之中一定有什麼宗教道德問題!

  • 為什麼來隆乳的大多都不是波霸?這之中一定有什麼生理道德問題!

(以下開放照樣造句)

因維根與四維論/昌董

昌董的碩士論文,摘要如下︰

這篇論文分成四章,主要的部分在討論形上學中的跨時間的同一性問題中兩個主流立場:持續論(endurantism)與接續論(perdurantism)之間的論戰。

針對接續論的基本主張:時間部分之教條(Doctrine of Temporal Parts),彼得.范.因維根(Peter van Inwagen)提出了使用了模態性的論證來反駁接續論。接續論者會主張,對於標準的接續論-四維論-來說可能因維根的攻擊是成立的,但是接續論者可以提出另一類的接續論-階段論(stage theory)來迴避因維根的攻擊。階段論不止保持了接續論的優點,也可以迴避接續論的缺點。階段論的提倡者,像是Theodore Sider,便會主張雖然四維論足以良好的回答跨時間的同一性論戰中的諸多問題,但是階段論能夠做的更好。本篇論文所希望的是,藉由對整個論戰以及同一性產生的難題進行討論,讓讀者理解跨時間同一性問題以及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彼此的優劣。

本文第一章主要在解釋,等同關係的內容以及它所產生的難題。包括:時間中性質變化如何可能?時間中部分變化如何可能?霍布斯所提出的忒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以及各種符合之悖論(Paradox of Coincidence)。而在第二章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四維論所描述的形上學圖像:事物擁有時間部分(temporal part),而日常所談論的事物是時間部分的總和。以及各個支持四維論的論證,包括:真理製造者之論證、時間與空間之類比、時空之論證、模糊性之論證。不過接續論最引人之處乃是它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章,我將會討論因維根攻擊四維論之模態論證。除了討論因維根論證的可能問題外,我們還會看到偶然的等同性之討論,以及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之副本論(counterpart theory)。最後在第四章,我們將會看到階段論-這是應用了副本關係之接續論-如何解決之前所討論的那些問題以及因維根的攻擊。

哲學論文習慣重新向讀者介紹自己要討論的問題和各家主張,這一篇也不例外。我相信,對於對同一性問題有興趣和耐心的人來說,在讀過王文方《形上學》裡關於同一性的章節後,這篇論文會是不錯的進階資料。

9.03.2009

死刑的嚇阻力、執行死刑的嚇阻力

許多支持廢除死刑的人拿出數據說,根據許多國家的經驗,廢除死刑之後犯罪率並沒有明顯上升,甚至下降。

這個事實不能當作死刑無助於阻止犯罪的依據,因為或許真正阻止犯罪的是被執行的死刑,而非寫在法條上,卻從來不用的死刑。如果大家都知道這個國家的死刑是備而不用,誰還會在衡量要不要犯罪的時候把被抓到判死刑的風險考慮進來?反過來說,電視上播出的處決重犯的新聞,就很可能讓正在擬計畫的犯罪者卻步。

一個國家不太可能今年剛處決十個人,明年卻忽然廢除死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凡是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都曾經先渡過一段將死刑備而不用的時期。而如果備而不用的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根本就和沒有死刑沒兩樣,這些國家在廢除(備而不用的)死刑之後犯罪率沒有上升,就不能當作死刑缺乏嚇阻力的證據。

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真的會被執行的死刑有嚇阻力。根據經濟學家的估計,平均而言,每執行一次死刑,就能嚇阻八次謀殺。(《反常識經濟學》,Steven E. Landsburg,p.264)

如果這是真的,那些卯起來阻止個案死刑執行的廢死刑人士就似乎有點偷吃步︰他們使得死刑備而不用,而備而不用的死刑沒有嚇阻力,於是他們說,既然死刑沒有嚇阻力,廢掉好了。



Note:
  1. 我在死刑地圖整理了這個部落格關於死刑的文章連結以及它們的大概內容。

  2. 對於上面的論證,一個可能的反駁是,如果死刑有嚇阻力,那麼在上面的敘述裡,犯罪率在死刑被備而不用之後就應該開始上升,而這會導致政府被迫繼續執行死刑。我在這篇文章裡討論了這個反駁。

9.02.2009

後悔作為不理性的指標

有一些人堅稱人們常常做出不理性的選擇,並且認為人們的後悔就是其證據︰如果那個選擇在當初可見的選項中是你比較可以接受的,你何必後悔?如果那個選擇在當初可預見的選項中不是你能接受的,你卻有意識地選擇了它,除了不理性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解釋?

假想這樣的情況︰

你拿著冰棒,讓大熊面臨兩個選擇︰

  1. 把冰棒鎖在掛著自動定時器的冰櫃裡,半小時後才能打開拿出來吃。
  2. 把冰棒鎖在掛著自動定時器的冰櫃裡,兩小時後才能打開拿出來吃。

大熊搔搔頭說,你這不是玩我嘛。如果我選了(1),在半小時後吃掉冰棒,我一定會在兩小時後開始後悔不該那麼早吃掉冰棒。而如果我選了(2),我也一定會在半小時後後悔不該選擇等兩個小時。

如果你相信這樣的情境是可能發生的,你就必須承認,當人後悔做了一件事而不是另一件,前者不見得就比後者不理性。

事實上我願意做進一步的猜測︰有時候當人後悔,他根本就不是在譴責過去的自己不理性,而是在怪罪過去的自己剝奪了現在的自己可以享有的權利。如果我是對的,後悔就沒什麼了不起,只要一個人遭到過去的自己背叛,他就會後悔,即使過去的自己做出的選擇事實上理性至極。換句話說,後悔只代表當事人對過去的自己的不滿,無法作為不理性的指標。

9.01.2009

【研討會】第一屆台灣邏輯與分析哲學會議

台大哲學系LMM研究室主辦,用英文進行的研討會,發表論文將以數理邏輯、語言哲學、形上學、知識論、哲學邏輯、非古典邏輯、邏輯哲學及邏輯史、數學基礎、科學哲學為主。(詳情

不會是太親民的活動,不過哲學系學弟妹倒是可以事先體驗一下世界的殘酷:p

如何善待清潔工?

無意間看到教育部品德計畫的報導,引起我注意的,是台北縣永平高中校長李玲惠的意見︰

...近兩年該校學生畢業旅行時,離開飯店前會將房間整理好...李玲惠告訴學生,「別以為出錢就是大爺」,飯店的清潔工每月薪水可能才兩萬元,他們也是某些小孩的爸爸、媽媽,如果自己是那些小孩,「你們忍心看到爸媽工作這麼辛苦媽?」

自發性整理房間的顧客真的能讓清潔工更輕鬆嗎?單純的思考是︰清潔工的工作是收拾房間,所以當我們留下的房間越乾淨,清潔工的工作就越少、越輕鬆。然而事情會這麼順利嗎?

假想你是一個飯店老闆,基於不景氣正在考慮裁員︰反正最近住宿的客人越來越少,也沒有那麼多房間需要那麼多清潔工來整理。然後,你發現最近上門的顧客(尤其是學生團體)忽然自發性地整理起房間,使得清潔工不需要花費以前那樣多的時間和力氣來完成工作。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1. 念在那是顧客對於清潔工的體貼,和以前花一樣多的錢僱用一樣多的清潔工,然後讓他們提早下班,或者在顧客替他們賺得的空檔閒著休息。
  2. 指派清潔工利用顧客替他們省下來的時間做其它事情,例如替櫃台打蠟,以提昇飯店的競爭力。
  3. 裁掉兩個清潔工,然後降低住宿價格提升競爭力。

(1)不會發生,就如同麥當勞不會在養成客人收拾桌面的習慣之後依然僱用同樣多的外場服務生一樣,飯店也不會在清潔工的工作被客人分攤之後繼續留著他們。而如果(2)發生,清潔工的工作也不會更輕鬆,事實上我相信這應該是最常出現的結果,清潔工的工作不見得每天都一樣多,而就算沒考慮裁員,老闆也很清楚他們多餘的時間應該用在哪裡。如果(3)發生,受惠的不是清潔工(事實上他們比之前更慘,雖然那只是工作結構的改變,並不造成不公),而是未來的顧客。

當然,飯店老闆可能根本不知道客人會自己收拾房間,也不知道清潔工的實際工時因此減少,因為有一些聰明但狡詐的清潔工知道,如果自己把這件事情上報,要嘛自己的工作量就會再度增加,要嘛自己會被炒魷魚。但是,這是我們付諸行動體貼清潔工的初衷嗎?讓誠實的人無法佔到便宜,狡詐懶惰的人卻可以享有我們努力收拾房間的成果?

替清潔工做事情顯然無法如同我們希望的那般降低他們的工作量,這時候該怎麼辦,如果我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在提昇清潔工的快樂指數上出一份力?放錢是個好點子嗎?或許不是,因為這樣只獎勵了願意把顧客留在房間的錢財私吞的那群清潔工。或許把錢拿給櫃台,請他們轉交「清掃302號房的阿婆」是個好點子,也或許可以建議飯店設置小費箱。要是你覺得要求學生給錢是太市儈粗俗的要求,放張謝卡在床頭櫃上或許也不錯,因為謝卡是公平的回饋︰一個工作人員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忠厚老實而無法享受收到謝卡的喜悅。

替清潔工收拾房間這件事事實上大概無助於提昇清潔工的福祉,然而這並不是在說永平高中的努力是白費的。我相信,如果永平高中的品德教育能讓學生願意為了讓清潔工輕鬆一點而花時間整理房間,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期待該校生產出一群有同理心的孩子。然而,這只是因為「有同理心」描述的只是依據同理心而行動的能力,而不是判斷行為結果是不是真的符合同理心的期待的能力。想像一個教派宣稱他們成功訓練自己的信徒成為有同理心的人,證據是當教主宣佈信我者擁有神秘力量,每做一個伏地挺身,就能救助世界上的貧困兒童多吃一碗飯時,全部的信徒二話不說馬上趴下開始做伏地挺身。這個教派的信徒真的是有同理心的人,因為他們願意為了其他人的福祉花費心力。然而這些人的存在大概無助於使其他人因為他們的愛心行動得到福祉,因為他們的愛心行動只會讓自己流汗和酸痛而已。他們願意為了別人的福祉花費心力,可是他們對於行動後果的判斷力之差,導致自己常常白費心力而沒有增加任何人的福祉。

一個健全的品德教育要訓練的不只是使我們會根據有品的動機(同理心、正義感、體貼心)行動,還要使我們能夠判斷什麼樣的行動真正能夠達到那些有品的動機要求的結果。只做一半的品德教育,可能比完全不做還糟糕,因為一個善良的笨蛋最後可能會變成到處拉人入會的教徒、迷信自我提昇的直銷樁腳,或是相信我們應該為了性工作者的福祉禁止性工作的反娼派人士。

我建議所有的品德教育計畫和預算,都應該要伴隨著比例上相應的獨立思考教育計畫和預算,雖然這似乎和某些人想的不一樣︰

桃園縣教育處長張明文表示,該縣將發展成「品格大縣」,在學校教育上推動「三不一道」,要學生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並且尊師重道,成為一個有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