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09

模糊的主張容易流傳

影響一個主張散布程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有趣程度、可利用性、政治正確程度、是否蘊含髒話等等。然而,在這裡我想要嘗試論證的是,在其它因素平等的情況下,模糊的主張比明確的主張更容易被傳播。

在追求逼近真理的學術領域,我們盡量明確自己的主張,這為我們帶來有效率的學術進展,減少浪費在雞同鴨講的討論上的時間。

然而,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並不會因為一個主張模糊就不接受它。這些人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他可能相信作者已死原則,堅持聽者有詮釋權,例如他可能認為知識和意義都是相對的(甚至不可確定的),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或者不可能)瞭解說話的人的意念,例如他可能太笨,無法區分明確的句子和模糊的句子之間的差別,例如他可能是政客。

要反駁一個人,得先搞清楚他到底在說些什麼(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那些主張作者已死的人通常也是相對主義的擁護者—因為沒指望弄懂別人真正的主張,所以對話只能帶來互動,而非辯論)。而當一個人把主張說得越清楚,錯誤的前提和無效的推論就越有機會被發現。如果你上過Kevin的課,一定會對他編的講義印象深刻,一旦他把書上的推論整理成條列式的論證,本來根本無從發現的問題就一個一個冒出來了。因此我們知道,明確的主張比模糊的主張容易被反駁。

當一個主張被反駁,比起其它沒被反駁的競爭者,它會落後一截,因為,起碼那些親眼看到它被反駁的人可能就不會信它。特別是當它是個明確的論證,而被用來反駁它的是個模糊的控訴的時候,例如「你被邏輯制約了!」,Jesus,遇到這種我們根本就是啞巴吃黃蓮。

被反駁對於主張的流傳有反效果,模糊的主張比明確的主張更不容易被反駁,因此,其它因素相等的情況下,模糊的主張比明確的主張容易流傳。

(除非我們討論的主張是可利用的,而且其有用程度受到明確性的支持,例如物理。一個模糊的關於定律的描述根本不會受到重視,因為它沒有用。然而,在一些場合裡,語句的有用程度是受到模糊性支持的,例如(根據晨星,不專業的)心理治療以及算命)

8 則留言:

  1. 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會是:

    一個模糊的主張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詮釋空間,特別是大部分人都習慣(甚至是被鼓勵)用個人經驗或是可觀察到的現實經驗來理解主張與理論,而非緊抓著概念本身來作論證。當一個人無法進行個體經驗以外的抽象思考時,他可能會偏向容易接受自由詮釋度較高的模糊主張。

    另外我想問有關你提到的「語句的有用程度是受到模糊性支持的,例如某些心理治療以及算命」,若以(部分)心理治療來說的話,能否請你多解釋些,我不是很能準確的抓到你的意思。

    回覆刪除
  2. 晨星︰

    我沒有證據,不過我猜想,言談性的心理治療師使用模糊語句來和病人對話有時候會有好處︰一方面,在描述病人的心境時,因為詮釋空間大,病人容易被自己騙以為治療師句句中的,於是增加信任感,一方面,模糊的說話方式也是引導病人自己補充空白和細節,讓治療師更瞭解病人的技巧。

    回覆刪除
  3. 我想你說的言談性的心理治療師,應該是指心理諮商。我先不假設這裡指涉的是哪一個派別的心理治療或是心理諮商。而從比較概略性的Case Work的會談過程會使用的言語技巧來看,先整理你所說的好處:

    1. 模糊的語句使治療師對病患的心境有充足的詮釋空間,也容易使病人以為治療師的詮釋是正確的。(儘管可能是歪打正著)

    2. 模糊的言談擁有足夠的開放性,使病人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並補充詳細內容。治療師也可從中了解一些關於病人的訊息。(例如表達能力或情緒反應)

    我想第二點是成立的。在諮商界或許會將之稱為「開放性的問題」,因為要避免封閉性的問題會過度簡化或誤導病患的想法。但我不確定這是否是種「模糊性」,因為諮商師是會預期掌控整個會談的過程,如果對方非常模糊的回答,按照常理來說他也會尋求不斷的澄清以盡可能達到正確的同理。就像你說的,「對話只能帶來互動」,而心理治療和心理諮商就是想要掌控這互動的過程以獲取他們想得到的效果或資訊。(至於他們的專業理論正不正確就是另外一個待驗證的議題了)

    至於第一點我不太確信。如果病患敏銳的覺察到諮商師在用過度含糊不清的解釋在描述關於他/她的種種,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病患可能會認為「跟諮商師談也沒有用處,浪費時間」或者是被愚弄。這是不利於關係的建立的。我想大部分的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都很強調對病患的回饋(feedback),而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誠信以及「使對方感覺到」被理解/同理。

    如果諮商師或治療師刻意使用模糊言詞的技巧,我猜想:

    1. 為了達到上述第二點的功效

    2. 刻意含糊地避開某些他無法明確判斷的部分,特別是牽涉到價值判斷的部分,讓病患感覺到治療師/諮商師並沒有貼他標籤。但這有風險,如上面所說的病患可能會察覺到,覺得治療師/諮商師不真誠或不理解自己,而造成關係惡化。

    3. 唯一我想到的例外:病患對於某些議題、情境、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尚不足夠,所以只好以較為簡單或模糊的方式去表達。

    回覆刪除
  4. 晚安,晨星︰

    關於第一點,或許你談論的是真正的諮商人員,或者「夠格被稱為諮商人員的諮商人員」。不過就我的經驗,學校輔導室的老師就常常幹那種事,而且或許它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回覆刪除
  5. 模糊的語句會出現Forer effect,聽者會覺得很準而接受它。大家會覺得易經很準而到處推廣就是這樣。

    回覆刪除
  6. To phiphicake:

    如果是國小、國中、高中的輔導室體制的老師,這點我同意。我前天才得知舊制的輔導室老師是不需要教育學程資格的,只要是相關系所畢業都可以考教師執照。而在多數的學校都充斥著這些年紀超過40歲的輔導老師。他們之中甚至多數人是沒有諮商師資格的。甚至沒有在使用正式或者經過長期修正的諮商技術。

    若是基於上述的情況,I agree your point。

    回覆刪除
  7. 晨星︰

    i see, 我的資訊落後了。

    Yel︰

    i agree.

    這讓我想到,雖然一段模糊的話(例如各種老掉牙的一般論)可以同時兼任不同意義而被人接受,但在memetics上還是只算做一種meme啊。這就是為什麼它這麼吃香,一組明確的meme可以作到的事情,它一個就行了,而且還不用怕押錯寶。

    回覆刪除
  8. 晨星︰

    我修正了最後一段,謝謝你提供的資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