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09

蓋提爾問題(Gettier Problem)

根據柏拉圖以降的知識傳統分析(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of knowledge),知識是被證成的真信念,即X知道P若且唯若

  • X相信P(哲學黑話︰X對P有信念),而且
  • X有好理由相信P(哲學黑話︰X對P的信念是被證成的(justified)),而且
  • P為真

然而,一個再不出論文就要被炒的哲學教授Edmund Gettier在一千九百年之後的一個節骨眼發表了一篇paper,用兩個意思一樣的反例證明,傳統分析不會是正確的。

Gettier說,讓我們考慮這個例子︰

大木應徵皮條客,結果表現得非常遜(老闆︰你知道什麼是馬夫?大木(驚)︰魯夫!?),更糟的是,跟大木一起面試的那個高瘦傢伙,活脫脫就是皮條界的達賴喇嘛,猥瑣的表情把自己幹些什麼全寫在了臉上,還有扭轉猶豫不決的人客的大絕招︰「You need a WHORE!」,更不用談他大衣一口袋響叮噹的銅板了。總之,在這錄取名額只有一個的面試裡,大木有很好的理由相信自己死定了。

離開的時候,大木轉頭看到那傢伙和老闆歡樂地握手,想著

  1. 幹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

回家的路上,大木擺弄著自己的大衣口袋,一點聲響也沒有。大木悶悶不樂,想著

  1. 有個口袋有銅板的人要被錄取了

而自己連口袋都空空。

隔天大木接到老闆的錄取通知(「挖哈哈現在這個世代也是需要你這種靦腆小鬼啦!我們也是要開拓宅男市場啊!多角化經營!多角化經營!挖哈哈!」),好事成雙,大木這時也發現自己穿去面試的那大衣口袋有個十塊錢。

在傳統分析下,對大木來說1是不是個知識呢?顯然不是,因為雖然大木相信1,也有好理由相信1,但是1不為真。然而,Gettier主張,根據傳統分析,2會是一個知識,因為大木相信2,有好理由相信2,2也為真。

不過,2真的是個知識嗎?我們會說大木在離開公司的時候真的知道有個口袋有銅板的人要被錄取了嗎?大概很少有人會這樣認為。所以,Gettier說,知識的傳統分析錯了,因為至少有一個不是知識的東西在傳統分析下會被歸類為知識。

27 則留言:

  1. 這邊有個問題:
    第二點什麼時候才為真呢?

    當這個念頭剛開始冒出來的時候並不為真。因此這時這個想法不是知識。只是一個有好理由的信念。

    當小丸接到電話確認錄取的時候,這個信念才成為知識--此時衣服裡真的有銅板,他真的有這件衣服,而且真的錄取了。

    我想這樣並沒有違反傳統知識論的概念,也沒有違反自然語言中對於知識的描述。

    回覆刪除
  2. nidor︰

    你這樣說,就變成「2009/4/29會下雨」這句子在現在不可能為真了。可是,只要明天會下雨,「2009/4/29號會下雨」就算是在現在,也為真啊。

    回覆刪除
  3. 可是在還沒有驗證的當下,信念就只是信念而已。
    只有在驗證過了之後回頭看,這個信念才成為知識。
    說實在這是種後見之明,生存者誤差。所以我不認為這樣的推論是合理的。

    回覆刪除
  4. 我討厭知識論......2009年4月30日 清晨7:09

    我的想法和nidor差不多,但我的陳述是:
    (2)包含了(1)以及另一個可能──小丸被錄取,而小丸正巧是個口袋有銅板的人。
    小丸在離開時相信的是(1),但(1)不為真,所以不被認為是知識。
    (2)裡面的另一個可能性卻符合了知識的條件,但是,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小丸離開公司時,那很明顯(2)不為真,因為那時小丸不相信它,那2是何時變成知識的?
    還是說,不需要考慮時間點的問題(那為啥又要強調「小丸離開公司時」)?

    回覆刪除
  5. nidor︰

    我想你搞混了「一句話事實上為真」跟「一句話被驗證」這兩件事。

    我討厭知識論......︰

    在小丸回家的路上,(2)的確為真,小丸也相信它啊。

    回覆刪除
  6. 因為這是個綜合問題,所以除了邏輯上推理要正確,還必須附有實質證據才能為真。

    所以事實上為真,就必須跟被驗證綁在一起。

    回覆刪除
  7. nidor︰

    我們可以在一個假想情境中預設某件事情為真,就算這情境的主角一輩子都不知道。

    回覆刪除
  8. 我認為小丸其實沒有好理由相信2
    因為小丸相信2的理由是"幹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而且那傢伙口袋有銅板"
    接著再推論出"有個口袋有銅板的人將會得到那工作"
    但其實"幹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而且那傢伙口袋有銅板"並不為真
    所以我認為 蓋提爾問題其實沒有對知識的傳統分析構成威脅
    他只是要問"到底所謂的好理由要好到什麼程度才算好??"
    我這樣講對嗎???

    回覆刪除
  9. nameofroses︰

    你是這個意思嗎︰只要一件命題事實上不為真,我們就不會有好理由相信它。

    回覆刪除
  10. 我應該不是那個意思。
    我只是覺得蓋提爾講的這個故事裡頭,並沒有成功地說出傳統分析的反例。
    因為小丸據以說「有個口袋有銅板的人要被錄取了」的理由是「幹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可是這理由根本不對啊!
    所以我認為小丸的宣稱只是宣稱,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傳統分析下的知識。

    回覆刪除
  11. nameofroses︰

    為什麼你覺得那個理由不對?

    另外,蓋提爾也不會說小丸對1(以及2)具有知識,他只需要說小丸有好理由相信1(以及2)就行了。

    回覆刪除
  12. 因為那傢伙並沒有被錄取啊。
    所以我認為這理由不怎麼好。

    回覆刪除
  13. nameofroses︰

    你想說的是小丸沒有好理由相信1,還是沒有好理由相信2啊?

    回覆刪除
  14. nameofroses︰

    為什麼你覺得小丸的面試經驗不能成為他相信1的好理由?

    回覆刪除
  15. 因為我認為「高瘦」、「猥瑣」、「口袋有銅板」等等雖然讓那傢伙看起來比較容易錄取,但是要從這些事情推論出「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好像不夠充足吧。
    所以我覺得蓋提爾似乎要問的是(至少從這個例子看來)「到底多好的理由才算好理由」,而不是提出一個傳統分析的反例。

    回覆刪除
  16. 再提一點,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個case跟羅素提的「掛鐘案例」有啥不同.........

    回覆刪除
  17. nameofroses︰

    「因為我認為「高瘦」、「猥瑣」、「口袋有銅板」等等雖然讓那傢伙看起來比較容易錄取,但是要從這些事情推論出「一定是那傢伙被錄取」好像不夠充足吧。」

    嘻,那不是Gettier的錯,是我把這個例子講爛了。我相信你可以找到需要的情節來補充,讓1受到足夠的理由支持,而且事實上又不為真。

    你說的掛鐘案例,是指在剛好的時間看到停著的鐘的例子嗎?

    回覆刪除
  18. 是的
    就是那個例子
    我覺得它們在「知識證成要件」這一點上都有湊巧的成分

    回覆刪除
  19. 所以你所指的是否為相信一及相信二如下說明呢?
    相信一:S經由某些信念(像是直覺、感覺、想法)而去相信P,當S的信念讓P可以回溯,使P獲得是為真的方法,當P為假時,則S不會因為某些信念(像是直覺、感覺、想法)去相信P。
    相信二:當S(因為直覺、感覺、想法)會去相信P,也就是說在所有相似的可能情況下,S都會相信該信念(像是直覺、感覺、想法)。

    回覆刪除
  20. nameofroses︰

    好像是欸...

    不過它們應該有差別才對,網路上有人說羅素的例子是不完整的Gettier case http://jonathanichikawa.net/weblog/real-world-deviant-gettier-case/ 不過我還看不出來有什麼重要的差別。

    JACK︰

    你說的「你所指的」是什麼啊?

    回覆刪除
  21. 抱歉沒說清楚....
    我說的「你所指的」是指4樓與5樓的說法嚕!
    而且.我也認同您說的看不出來有什麼重要的差別。

    回覆刪除
  22. JACK:

    那個具有回溯性質的信念(或者信念產生的方式)在上面的討論中應該沒有提過。

    回覆刪除
  23. 蓋提爾難題好像還有一個掛鐘案例

    回覆刪除
  24. x知道p
    若且唯若
    在"t時"
    ....

    這t時似乎是必要的喔

    回覆刪除
  25. 我點進去你提供的paper,他寫:
    (d)
    他會被錄取
    他的口袋有硬幣
    (e)
    那個錄取的人--口袋裡有硬幣
    (The man who will get the job has ten coins in his pocket)
    而(d)蘊含entails(e)
    ------------
    但是Krisc寫的是:「口袋裡有硬幣的人-會錄取」
    (d)並沒有完全蘊含這個命題吧?
    而且一把鑰匙047頁翻譯的也跟你一樣,是怎麼回事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偶爾路過,回應你前一半的疑問︰

      I.(d)也entails
      "the man who has ten coins in his pocket will get the job."
      如果覺得意思不同,我想大概是語感的問題。

      II.義理差不多的話,不需要完全照著原文寫(除非在引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