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09

不在乎定義的學術

安萍和我分享了她的作業—對布袋戲做概念分析,試圖找出恰當的「布袋戲」的定義。不得不說,在布袋戲史的課程裡交出這種東西實在是太威了,燃度可說是直逼小幽去年在仰山學堂做的公共參與的概念分析

不過顯然安萍的老師不太領情,除了不漂亮的分數,還在卷末下了頗有戰意的評語︰

『你這是庸人自擾的論述。天底下不會有完美的定義,比如何謂「人」?』

我相信對任何具有一定使用方法的概念的定義的追求都不會是徒勞無功的,而當我們費盡心思找到或者逼近理想的定義時,這樣的成果也不會是沒有用的。安萍提供的定義就算不是最理想的,至少也比老師自己在課堂上介紹的布袋戲傳統特色要好(藍亭︰「maybe that’s the problem.」)。再說,如果不相信我們能夠為自己使用的詞語給出至少逼近理想的定義,並且比較兩個互相衝突的定義的好壞,我們要如何能糾正任何人在詞語使用上犯的錯誤?

因此,在我看來這的確是一份學士班的好報告,就算不從哲學角度評價。因為,就算作者的成品在老師看來是學術上無價值的,至少這份報告證明了作者圍繞著布袋戲的特色和精神動了不少腦筋,我想這是其它大部分剪剪貼貼而成的東西帶不來的。

...

然而,一個我有興趣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份報告在研究布袋戲多年的人眼裡會是學術上無價值的?

定義的釐清在一些學科裡非常重要,以至於如果沒有一份對於幾乎每個詞給出名確定義的清單,這些研究者根本無法討論,例如數學、物理、邏輯,以及使用形式化模型的經濟學。而在化學、生物、地球科學以及其它更高階的自然科學中,明確的定義是研究者在觀察詞和理論詞之間建立橋律的必要條件,沒有定義,研究者就無法藉由觀察資料證成或推翻理論。在這些領域裡,定義是研究的必備工具,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甚至無法做出任何爭論。

然而,在另外一些領域(或者這些領域之中的部份研究傳統)裡,定義似乎僅供裝飾,讓人在論文的第一章或者前言處多刻劃幾個漂亮的句子。這些句子顯然不會是理想的定義,它們甚至無法顯示作者曾經在追求理想的定義上做出任何努力。它們或者是瑣碎幾乎不具資訊性的︰

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

或者是浪漫但根本搞混「以x為主詞造一個句子」和「對x做定義」的(改天我想針對這個現象寫一篇文章...)︰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救贖

這些研究傳統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對研究主題或者其它對研究來說重要的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甚至當被要求給出定義時,它們會抱怨說,根據人類心靈的主體性,明確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或者,當我們硬要做出定義,就等於限制了研究和觀察的多元可能性,葛拉ㄅ葛拉ㄅ。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下面這個區別,不過我自己的觀察是,這些不在乎定義的研究傳統,通常也不會具有一個嚴謹且具(理論)生產力的研究所擁有的許多特質︰

  • 它們不要求自己在討論時使用明確的概念
  • 它們不排斥使用隱晦的譬喻和類比取代推論
  • 它們對於健全論證給出的門檻非常低
  • 它們對於meaning的客觀性不信任
  • 它們對於事實的客觀性也不信任,以至於當面對兩個互相衝突的說法時,它們容易同意說,這只是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的結果,無所謂誰對誰錯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傳統底下的研究和論文很少給出明確的結論,它們經常在蒐集資料(台灣的布袋戲歷史和各家特色)以及做一些分類(以搭配的音樂來分,可以分成葛拉ㄅ葛拉ㄅ,以衣著形式來分,可以分成葛拉ㄅ葛拉ㄅ,以劇情特色來分,可以分成葛拉ㄅ葛拉ㄅ...)之後,給出

布袋戲是台灣文化的龍血,非常具有研究和保存價值

這類顯然是把「這篇文章沒有任何創見,嘛哈」換句比較漂亮的話說的結論,有點類似哲學系老師幫哲學表現不好的學生寫介紹信時會寫的「這個學生挺有禮貌,而且很會游泳」。換句話說,這些研究最多只是觀察資料的整理(在文學的例子裡,加上抒情),很少能歸納出通則(general rule),或者建構出能解釋現象的理論。

在哲學研究裡,我們對於這一種研究有很清楚的分類︰文獻整理。一份文獻整理的論文,就真的只是整理各家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容、蘊含、是否有共同的前提、是否有共同的敵人...),而可以不蘊含自己的哲學看法。我們會將文獻整理和真正有自己的argument的論文區分開來,後者具有生產力和學術成果,前者在好的情況下能提供其它研究者一個方便閱覽的列表,壞的情況下對學術沒有任何幫助。

我無法想像一個所有論文都是文獻(資料)整理的研究傳統能有什麼學術成就,除了幫我們把文獻(資料)整理保存好之外。當然,這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研究者的全部目的︰把文獻(資料)整理保存好,只是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誠實地承認這件事。

...

幾個問題︰

  1. 我提到說,那些就我的敘述那般不在乎定義的研究傳統,通常也不具有那些嚴謹且具有生產力的研究所擁有的許多特質,並且通常指是在整理文獻和資料,無法提出能夠解釋現象的理論或通則。我說的是對的嗎?

  2. 就文學、歷史這些經常整理文獻和資料的學科,整理文獻資料本身在學術上有什麼價值?

  3. 建立(或推翻)通則(或理論),以及整理文獻和資料,這些事情已經涵蓋了所有研究路徑的可能性了嗎?一份研究,除了建立(或推翻)通則(或理論),以及整理文獻和資料之外,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6 則留言:

  1. 何謂「人」XD
    路邊隨便一個學過生物學的都能回答。

    回覆刪除
  2. 在紙條上寫下:
    質數def=除了一和自己本身以外沒有其他因數的數
    交給老師吧.

    回覆刪除
  3. To:AlfredEgo
    @"質數def=除了一和自己本身以外沒有其他因數的數"
    在大部分情況下...此定義不適用在1...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99/00010349/0013.htm
    To:Yel D'ohan
    這...光是胚胎算不算是人就很有爭議了...
    生物學上的"人"和其他領域所談的"人"的概念也許不會一樣.

    回覆刪除
  4. 嘿!ns2a2002
    我想有許多學術都會談到"人"
    但各個體系對人的定義雖然不一樣.但體系內通常是一樣的.
    我想給定任何一體系的定義應該都能說是正當的回答...

    回覆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